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安徽省“江淮十校”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二次质量检测试卷
近年来的当代文学研究中,以作品营造的艺术图景折射出的人生哲理以及所要表达的价值理想等审美内容为核心的“诗”性研究,遇到了新的瓶颈。这类研究和批评所倚重的现代性、后现代性的各种“主义”和“方法”难以继续行之有效地解释正在急剧演变的文学现实。一些研究者遂推动强调史料建设的潮流,启动以“史料”为核心的文学研究的“战略转移”。在文学研究中重视史料无疑是必要的,文学现象本来就是历史现象的一部分,但对文学研究来说,这些充其量只能说是做了一些基础工作,还远未抵达文学的核心。
之所以这样说,首先是因为作家精神世界的生成是复杂的。作品既是作者经验的产物,也是思想和表现方法的产物,其形成过程虽然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和某种具体生活的关系又非直接对应,故无法通过史料还原的方式将要解决的文学问题一一弄清楚。作家的创作有现场因素和非现场因素,有生活层面与思想层面,很难用直接的史料去一一对应。文学史家戈德曼在《文学社会学的地位与方法问题》一文里,曾非常精辟地点明社会生活和文学创作之间的关系不在于彼此间内容上的直接对应,而在于精神的同构,是通过文学作品的想象结构连接的。
史料建设与史学化研究方法无法抵达文学核心,最终还是因为文学的本质是诗性的审美想象而不是史性的事实描述。历史学通过史科进行研究的目的是寻找过去的真相,其维度是指向过去的事实,即便它对将来会产生作用,也主要是“以史为鉴”。文学则是作者在一定经验基础上的综合性审美想象,不仅有生活的过去维度、现在维度,还有以善与美为核心的永恒维度。即便是一些表现现实生存困境、表达绝望情绪的作品,潜意识里也是在诉诸一种善与美的诗性乌托邦想象。沃尔夫冈.伊塞尔在《走向文学人类学》一文里,更从人类学的角度指出文学是一种独立于历史等其他类型社会范畴的独立范例,其生成的根源与承担的使命与人类自我启蒙的需求有关,是以虚构和想象的方式来把握和显示一下那些属于我们的本性、却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尚难以被人们拥有的东西。
当下的文学研究遇到了严重的危机,但这不是史料和方法等“水”层面的问题;经历了新时期以来数十.年的积淀,当下的当代文学研究不缺史料和方法。这种危机的本质,还在于其所要表达的价值理想的“道”的层面的疲惫与乏力。文学研究是研究者主体由生命经验、人生阅历、知识思想、文学认知所凝聚成的审美理想与作家作品的对话,由之也形成了研究者的“道”的层面。这种“道”层面的审美理想通常也是以诗性想象的形态体现出来的,诗性想象愈丰富深远,其文学研究和批评就愈富有思想深度和活力。
“道”层面审美理想的诗性想象的生成也受时代的整体环境的影响。反观文学史,往往是思想的解放带来了史料的繁荣,而非史料的繁荣带动了思想的解放。时代的思想大解放、大创造带动了史料方面的大发现,重塑了史料的定义和边界。马克斯·韦伯说:“社会事实并非像事物那样凭自身权力而存在,宛如滩上的卵石那样等待着被拣拾。什么东西算作社会现实,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通过它去打量世界的精神眼镜”,史料亦然。
我们不忽视史料建设方面的成绩和价值,但面对当下文学研究的危机,不能止于重视“史”,还要走向“诗”,即努力提升和当下现实有效对话的思想能力,建构出一种大境界、大气度的诗性审美理想。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即便是回到纯粹的当代文学史料研究领域,方法上也要“向前看”,特别是在当下的大数据时代。
(摘编自姚晓雷《重视“史”,但更要寻找“诗”》)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