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广东省深圳市光明区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条路走到黑的家伙

张炜

①打开文学史,也许会发现,一些作家一生都在书写一个大的主题。

②打开索尔·贝娄的书,发现他永远在写一个犹太知识分子:穷困潦倒,面对诉讼、黑人的逼迫,面临着黑手党和离婚等问题。有时候我们会有些不满足,会想:怎么又是犹太人?怎么又是这一类故事?但是作家特别自信,也特别有力量,所以他们才敢一直这样写下去。这个难度很大。

③一个画家可以无数次画一朵梅花,画几只虾、几匹马,画得再多、再重复,不但不被垢病,反而会获得赞美,他会因此被称作画梅、画虾的大师,画马的大师。但作家不行。作家在写作对象以及其他方面的重复,一定会被指摘。所以从事文学创作,路会越走越窄。这次成功地写出一种人物,下次就得绕开,而且还得绕得很远:写出一种思想,以后离这种思想得远一点;采用一种结构,以后离这种结构方法也要有点距离。

④但正因为如此,文学对整个文化传承和文化积累,才具有最重要的意义,思想和文化艺术的含量也最高.这种创造形式逼迫创造者不断地走向深处和高处,直到最后抵达。

⑤可那些大作家一生诠释的却几乎是同一个主题,表现的是同一个生活领域。因为这些作拿有更大的野心,有特别的自信和能力。只有一般的作家才不停地变换,从主题到人物,再到故事。他缺乏持久的探索力和创造力,没有走向纵深的坚韧的开掘力,所以只能更多地求助于外部色彩的变化。

⑥杰出的作家面临着更大的风险,但是他们都挺住了,胜利了。他们作品的细节让人感觉似曾相识,人物或场景似乎在某些时候闪现过—如果耐心地读下去,又会发现探索的重心已经转移了。不同的作品汇合起来,形成了一条浩浩荡荡的河流。他不断地拓展这条河流的宽度和深度。

⑦托尔斯泰也许一生都在写“托尔斯泰主义”,所谓的勿以暴抗恶。马尔克斯一辈子在写孤独和魔幻。福克纳总是写那个庄园,白人、黑人以及土地的故事。他们一生的主题是贯穿始终的,描述的生活领域也是相对稳定的。可是这非但说明不了他们创造力和想象力的痿缩,反而表明了他们更加强大,更有自信,他们走在一条大路上。

⑧杰出的作家在一些领域、一些方面持续追究、寻根问底—只有不会阅读的人才会说他们重复,不知道这种“重复”,恰恰是最困难的。

(摘自作家出版社《疏离的神情》一书)

(1)、本文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⑤段运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第⑤段加点词语“尽乎”能否删去,为什么?
(4)、第⑦段说“托尔斯泰也许一生都在写‘托尔斯泰主义’,马尔克斯一辈子在写孤独和魔幻,福克纳总是写那个庄园,白人、黑人以及土地的故事。请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再写出一个在文学上“一条道走到黑”的作家事例。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书外功夫
唐双宁
①当一个书法家的前提必须是字要写得好,但艺术源于生活,书外功夫也少不了。
②什么是“书外功夫”?我用六点来概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经万件事、师万人长、抒万般情和拓万丈胸。”
③“读万卷书”。文、史、哲的书都要读,读好书,就会对人生有透彻的理解。
④“行万里路”。念小学时没条件,我就骑着自行车一个生产队一个生产队地走,行不了万里就行几十里。后来条件好了,我就尽量“行万里路”。我想说“身行”与“心行”的问题。人不可能穷尽天下路,不能“身行”,“心行”也是可以的。范仲淹写《岳阳楼记》时,并没有去过岳阳楼,也没去过洞庭湖,但因为他对当地的历史、地理、文化有非常透彻的了解,所以能写出这篇文章。
⑤“经万件事”。这里也有一个“身经”和“心经”的问题。经万件事,才能启发艺术灵感。
⑥“师万人长”。我最佩服的人物:第一是毛泽东,第二是华盛顿,第三是诸葛亮。诸葛亮是典型的德才兼备,他到底是哪里人,到现在还在争,秦桧就没人争,连他的后人都是“我到人前愧姓秦”。书品即人品,人品是立足书坛的必要条件。孙中山先生写了一副对联:“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我记得那是送给蒋介石的。
⑦“抒万般情”。1999年我在庐山开会时,利用会议的间隙填了一首词《登庐山》。后来,我据此创作了一幅书法作品:“奇峰天降,扼大江,取笑黄河兄弟。看谁是中流砥柱?虢人悄然不语,一戏泰岱,二戏华岳,三戏医巫山闾。乍晴乍雨,宠得一身脾气。忽来北国游客,踏尽匡庐,觅得前朝迹。太白俯首,陶潜甘居,一代狂人泣。狂人如此,遍寻天下,谁人能驾驭?信步之间,却在双宁脚底。”我也是只有到了庐山那个地方,才有这样的激情。书法和诗词的创作是一样的。如果没有一种激情,一种胸怀,你的书法可能很工整,也可能很像古人,但肯定写不出自己的风格来。
⑧“拓万丈胸”。管仲曾一箭射中齐桓公,齐桓公后来却不计前嫌,任用他做宰相。没有这般胸怀,他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吗?从事艺术创作也一定要有胸怀,“拓万丈胸”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没有比双脚更高耸的山峰,没有比思想更深邃的海洋,没有比眼界更宽广的平原,没有比胸怀更博大的世界。”     (节选自唐双宁《书法——人类精神的心电图》)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人有优良的品质,又有许多劣根性杂糅在一起,好比一块顽铁得在火里烧,水里淬,一而再,再而三,又烧又淬,再加千锤百炼,才能把顽铁炼成可铸宝剑的钢材。黄金也须经过烧炼,去掉杂质,才成纯金。人也一样,我们从忧患中学得智慧,苦痛中炼出美德来。

      ②孟子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就是说,如要锻炼一个做大事的人,必定要叫他吃苦受累,百不称心,才能养成坚忍的性格。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这是我们从人生经验中得到的实情。谚语 “十磨九难出好人”;“人在世上炼,刀在石上磨”;“千锤成利器,百炼变成钢” ;“不受苦中苦,难为人上人”都说明以上道理。

      ③我们最循循善诱的老师是孔子。《论语》里孔子的话,都因人而发,他从来不用教条。但是他有一条很重要的教训。最理解他的是弟子曾参,怕老师的教训久而失传,在《大学》章里记下老师二百零五字的教训。其中最根本的一句是“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不就是锻炼自身吗?

      ④修身不是为了自己一身,是为了齐家、治国、平天下。平天下不是称王称霸,而是求全世界的和谐和平,有的国家崇尚勇敢,有的国家高唱自由、平等、博爱。中华古国向来崇尚和气,“致中和”,从和谐中求“止于至善”。

      ⑤修身——锻炼自身,是做人最根本的要求。天生的人,善恶杂糅,还需锻炼出纯正品色来,才有价值。这个苦恼的人世,恰好是锻炼人的处所,好比炼钢的工厂,或教练运动员的操场,或教育学生的教室。这也说明,人生实苦确是有缘故的。                    (选自杨绛《走到人生边上》,有删改)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在诗歌里感受“不死的心灵”

叶嘉莹

      ①中国的古典诗歌,可以唤起人们一种善于感发、富于联想、更富于高瞻远瞩之精神的不死的心灵。中国古典诗词的内在精神和兴发感动的生命不会中断,中华文化的长流也一定能够绵延不绝,沾泽未来的世世代代。

      ②我曾经改写过前人所作的一首《浣溪沙》小词,写为断句,说:“师弟恩情逾骨肉,书生志意托讴吟,只应不负岁寒心。”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这种情谊,有时甚至比骨肉更亲近。因为骨肉是天生的,是血缘关系,在个人的精神、思想上并没有一种自我的选择;而师生的情谊,则是他们理想和志意的一种传承。所以很多人都觉得师生情谊更为可贵,是“师弟恩情逾骨肉”。“书生志意托讴吟”,我们讲授古典诗歌,我们的理想和志意都寄托在其中,也透过古人的诗歌,把他们的品格、理想,他们的志意、怀抱,他们的情操、修养,传递给学生。

      ③关于中国古典诗词,曾有人问我:现在没有人喜欢古诗,大多数人也不赞成吟诵,那么中国诗歌会灭亡吗?我以为不会。中国古人作诗,是带着感情而写的;他们把内心的感动写出来,千百年后再读其诗作,依然能够受到同样的感动,这就是中国诗歌的生命。所以说,中国诗歌绝对不会灭亡。只要是有感觉、有感情、有修养的人,就一定能够读出诗词中所蕴含的、真诚的、生命的感动,这种感动是生生不息的。

      ④真正的精神和文化方面的价值,并不是由眼前物欲的得失所能加以衡量的。上世纪以来西方资本主义过分重视物质的结果,也已经引起了西方人的忧虑。在我看来,学习中国古典诗歌的用处,也就在其可以唤起人们一种善于感发、富于联想、更富于高瞻远瞩之精神的不死的心灵。如果把中国古典诗歌放在世界文学的大背景中看,更会发现中国古典诗歌是以这种兴发感动为其特质的,所以《论语》说“诗可以兴”,这正是中国诗歌的一种宝贵传统。

      ⑤中国古人的修养并不是向外张扬的。你看中国古代的音乐,像古琴、瑟,在大庭广众的演奏厅都并不合适。我们中国“行有不得反求诸己”,都是内向的,是你自身的、正心诚意去修身的,是内在的追求。所以中国的古典诗歌是吟诵,在夜深人静、清风明月之夜,拿一本古诗,把自己的心灵、感情、意念跟那首诗打成一片,而且,不仅是从理性、知识上打成一片,更是从感性上打成一片。李杜诗篇也是带着吟诵的声音作出来的,为什么用这个字不用那个字,有时候是因为意思的关系,有时候是因为声音的关系。而当你做这种斟酌的时候,不是纯粹的理性,是你吟诵的时候结合着声音辨别出来的。那是一种很微妙的区别,所以吟诵才重要。

      ⑥我从事古典诗词的教学工作已近70年,不仅仅是出于追求学问知识的用心,更是出于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对生命的感发,令我感动,召唤于我。这一份感发生命,蓄积了古代伟大之诗人的所有心灵、智慧、品格、襟抱和修养。所以中国传统一直有“诗教”之说。我一生历经许多苦难不幸,却一直保持乐观、平静的态度,正是与我热爱古典诗词有很大关系。现在,一些青年人竟因为被一时短浅的功利和物欲所蒙蔽,不再能认识诗歌对人的心灵和品质提升的功用,是件极遗憾的事情。我之所以回国教书,讲授诗词时特别重视诗歌中感发之作用,这也是一个主要原因。我坚信,中国古典诗词的内在精神和兴发感动的生命不会中断,而中华文化的长流也一定能够绵延不绝,沾泽未来的世世代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培养自己的静能量

鲁云

    ①云南省勐海县的贺开茶山上,有几个做茶的年轻人。茶山听起来很美好,呆起来可不好受:远离了都市的繁华,朋友圈就那么几个人,洗个澡、看个电影、吃顿料理都不太方便。虽说是为了创业,怎么能呆得住?有个做茶的年轻人杨景润这样回答:人生就像一杯茶,不会苦一辈子,但总会苦一阵子;26岁的崔亚蕾说得更简单:静下来就好了。

    ②静,就是潜下心来,保持安静。有些年轻人缺乏安静的耐心,一味追求高频率,快节奏的生活,一静下来就不习惯,觉得无聊。譬如酒和茶,他们更爱酒的热烈刺激,较少去品茶中滋味。遇事急躁,做事浮躁,还没想好要干什么、怎么干好,就急吼吼做方案拿计划,一旦遭遇挫折,又不知如何是好。又或者‚这山看着那山高,职业规划变了又变,跳槽成了家常便饭。有些年轻人想当然以为动比静好,外向者一定比内向者更容易成功。于是整日忙于交朋友,参加酒场聚会,钻研‚成功学,寻找成功的‚终南捷径‛,希望一蹴而就。

    ③静的好处很多。《大学》里说: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诸葛亮告诫过我们: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显然,安静也是一种能量,甚至是一种很强大的能量。为了让自己安静下来,曾国藩给自己定了静坐的日课:每天不管在家还是外出,总要独坐两小时。

    ④安静是一种能量,安静的人更自省,做事更专注,收获也会更大。云南保山原地委书记杨善洲,退休后‚自找苦吃,带领林场职工绿化荒山,20余年造林5万多亩。来访的记者问他,那么艰苦怎么呆得住?老书记笑答,山上鸟语花香、清风阵阵,也是一种很好的生活。应该只有内心强大的人,才能忍受得住如此寂寥漫长的精神考验,并把它转化为郁郁葱葱的‚精神绿洲吧。

    ⑤培养“静能量”,要学会追求安静。但“树欲静而风不止”,安静并非召之即来,要想静下来,须下一番修炼功夫。让自己‚静下来的法子挺多,古人说‚唯读书可以变化气质,读读书,钓钓鱼,下下棋,练练书法,只要有心,无论哪种,久久为功形成习惯,心沉下去,静的境界就升上来了!

    ⑥培养“静能量”,还要学会享受安静,于安静中汲取养分。当你烦躁不安、百无聊赖时,不妨静下来,想想自己想要什么,适合做什么;当你遭遇挫折、心灰意冷时,不妨静下来,想想自己做错了什么,失败了又如何;当你小有成就、志得意满时,不妨静下来,想想初衷是什么,得到的算什么。

⑦培养“静能量”,当然不一定要去茶山等偏远的地方修行,只要心无旁骛,处处可以历练,“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培养“静能量”,也不是要搞得暮气沉沉,故作高深。青年像初升的太阳,自然是朝气蓬勃的。不过,于艳阳天里多一缕清风,想必不无裨益。

(选自《人民日报》,本文有删改)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真正的偶像该是什么样

①不知什么时候起,“偶像”成了娱乐圈的专有名词,偶像的含义逐渐狭隘化,被等同为明星、“爱豆”。但从古至今,偶像的含义绝不仅限于此。回望近几年,不少曾经所谓的“偶像”倒下了,但更多真正意义上的偶像走进大众视野中,让我们在点点星光中重新认识“偶像”一词的含义。

②近几年,“太空出差”备受关注,从神舟十二号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到神舟十六号航天员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航天人带着国人的太空梦想奔赴星辰大海。他们成为了中国社会当之无愧的偶像,也在无数孩子心中种下了一颗航天梦的种子。

③2021年,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党中央首次为陈红军、黄文秀、张桂梅等人颁授了“七一勋章”,这些为国家做出过卓越贡献的代表,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光。人们发自内心感叹:这才是民族脊梁!还有那些献身于国家科技事业的两院院士、在抗击新冠疫情一线持续奋战的“逆行者”、东京奥运会上牵动我们心弦的奥运健儿……他们被称为“国民偶像”,真是实至名归。

④没有水军,不用控评,更不需要打榜,他们就是自带流量的偶像,就是国人自愿追逐的“明星”。当这些不问名利、将个人生命价值融入祖国大地的民族英雄成为人们追捧的对象,许多人的价值观念发生了鲜明的变化,人们重新定义了这个时代偶像的内涵。

⑤真正的偶像应该是什么?偶像应该是一个方向标,指向最美好的理想追求;应该是一面镜子,令人反观自己的不足,知得失而明方向;应该是一双有力量的大手,助推后继者奋然前行。以前所谓的“偶像”带着娱乐圈的浮躁,遮蔽了其本该有的内涵。现在,当越来越多为国家发展事业贡献力量的人成为人们的偶像时,“偶像”这个词也逐渐褪去喧嚣和浮华,回归到了本真。这些正能量的榜样才应该是真正的偶像。

这些时代偶像背后的精神价值是什么?是勇于创新、不断攀登的理想信念,是扎根基层、甘于奉献的务实作风,是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高尚情操。

⑦我们在重新定义偶像的同时就是在定义这个时代的精神气象,是在定义未来的方向。崇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如今,这些新时代的偶像在无数人的内心深处播下种子,这些种子会生根发芽。在不远的未来,后来者将会树立起自己的志向目标,成为推动新时代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成为他人追逐的偶像。

⑧当我们抬头望去,以袁隆平、吴孟超等人命名的小行星正在夜空中闪耀。拨开云雾后,你就会发现这漫天的星光一直都在,点亮来路,照耀前程。

(作者:秦黛新。选自“半月谈微信公众号”)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