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真题 难易度:困难

甘肃省武威、庆阳、平凉市2020年中考语文真题试卷

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完成题目。

【甲】

岳阳楼记

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 , 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乙】 光绪己卯,楼基坼裂,及大有倾塌之势,中丞邵公命葺而修之经费未集而容以考绩北上。既而回岳,德化李公来湘中,命以茶厘为修楼之资,其不敷者,劝四邑(巴陵、平江、临湘、华容)绅富足之。乃于原基之后,加筑六丈有奇,建正楼其上,左仙梅亭,右则三醉楼,皆视旧制有加。前临洞庭,为之驳岸以御水,楼之左右各增施二楹,为登楼者憩息之所。其楼前雉堞亦加坚筑,以固吾圉焉!

(节选自【清】张德容《重修岳阳楼记》)

【注释】①坼(chè):分裂,裂开。②容:即张德容(1820-1888)。同治十年(1871)、光绪五年(1879)两度出任岳州知府,政声显著,曾对岳阳楼进行整体修葺。③考绩:按一定标准考核官吏的成绩。④茶厘:对茶叶经销所征的一种附加税。⑤驳岸:保护岸或堤坝不坍塌的建筑物,多用石块砌成。⑥雉堞(zhì dié):古代城墙上掩护守城人用的矮墙,也泛指城墙。⑦圉(yú):边境,边疆。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国怀乡             ②斯人,吾谁与归

③加筑六丈有         ④皆视旧有加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重修岳阳楼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械花源记》) B、迁客骚人,多会此       尝射家圃(《卖油翁》) C、及大有倾塌势           已而细柳军(《周亚夫军细柳》) D、为之驳岸御水          去六月息者也(《北冥有鱼》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4)、用“/”标示出下列语句中的停顿。(标示2处)

中 丞 邵 公 命 葺 而 修 之 经 费 未 集 而 容 以 考 绩 北 上。

(5)、回答问题。

①从【乙】段句话可以看出,清朝重修后的岳阳楼不在原址上?(用原文回答)

②【甲】【乙】均写到了重修岳阳楼一事,但两文的侧重点各有不同,请简要分析。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豁达

       ①人生像一首诗,有甜美的浪漫也有严酷的现实,人生像一支歌,有高亢的欢愉也有低旋的沉郁;人生像五彩绚丽的舞台,有众星拱月的主角也有默默无闻的配角… …面对世事浮沉想要“胜似闲庭信步”,就得有火大的襟怀。

       ②豁达的人,有着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尖刻、势利、贪婪、嫉妒几乎与他无缘。他潇洒、坦荡、热情、开朗,决不会被生活中琐碎的小事所困扰,更不会文过饰非,甚至于暗箭伤人,它是一条江、一条河,滔滔滚滚,直奔向大海。

       ③豁达的人,有着宽容的气度。听到逆耳忠言会报以感激,听到谗言诽谤则一笑了之。在他面前,你不必为说错一句话担惊受怕。也不必为做错一件事而惴惴不安。因为他是个明智的人。他知道:人,包括他自己,是不可能没有错的。

       ④能战胜千百次失败后的沮丧,百折不挠,重新奋起,是豁达;不为讥讽、中伤、打击、陷害,义无反顾,走自己的路,是豁达;到山穷水尽处,仍能眺见柳暗花明,是豁达;勇于承认别人的长处,善于发现和弥补自己的短处,是豁达;能够摆脱荣辱祸福、成败得失的狗苟蝇营,是豁达。豁达是人活着的一种境界,是生存的艺术。

       ⑤豁达的对立面是狭隘。狭隘的人总是斤斤计较,容不得一丝一毫的吃亏。高尔基曾经说:“有些人在‘获取了荣誉’后,就长出一个极其丑陋的‘自负的脓包’。自负的人看谁都不入眼,还谈什么豁达胸襟?《太平御览》里有个“妒花女”,见花就踩,闻香说臭。因为花与容相联。花的美触痛了她的嫉妒心,于是干出蠢事。

       ⑥其实,很多人不是不知道豁达能带给自己快乐,但又无法制止内心的各种猜疑。以致陷入世事纷争而不能自拔,没一天安稳日子。

       ⑦狭隘的人如何变得豁达呢?首先要多和豁达诚恳之人交朋友,从他们身上学习为人之道。其次,要摒弃各种世俗杂念,并自觉远离那些堵塞心胸的噪音和画面。生活中许多事,听了不如不听,见了不如不见。要有聋者、盲者的智慧,去听无声之声,去看无色之色。当我们掩上双耳,即听到大自然生机盎然的勃发之声;当我们闭上双眼,即看到心中无限的世界美轮美奂。心境变宽了,并且纤尘不染!

       ⑧“世界上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心灵。”让我们真诚、热情、谦虚、勇敢、坚定,努力成为一个真正豁达的人。当然                                  。鲁迅先生的一副对联:“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做了很好的诠释。豁达的人也决不会让农夫与蛇的悲剧重演。

阅读《醉翁亭记》,完成小题

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阅读下面语段, 完成下列小题。

鲁迅自传

    我于一八八一年生于浙江省绍兴府城里的一家姓周的家里。父亲是读书的;母亲姓鲁,乡下人,她以自修得到能够看书的学力。听人说,在我幼小时候,家里还有四五十亩水田,并不很愁生计。但到我十三岁时,我家忽而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几乎什么也没有了;我寄住在一个亲戚家里,有时还被称为乞食者。我于是决心回家,而我底父亲又生了重病,约有三年多,死去了。我渐至于连极少的学费也无法可想;我底母亲便给我筹办了一点旅费,教我去寻无需学费的学校去,因为我总不肯学做幕友或商人,——这是我乡衰落了的读书人家子弟所常走的两条路。

    其时我是十八岁,便旅行到南京,考入水师学堂了,分在机关科。大约过了半年,我又走出,改进矿路学堂去学开矿。毕业之后,即被派往日本去留学。但待到在东京的预备学校毕业,我已经决意要学医了。原因之一是因为我确知道了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维新有很大的助力。我于是进了仙台(Sen-dai)医学专门学校,学了两年。这时正值俄日战争,我偶然在电影上看见一个中国人因做侦探而将被斩,因此又觉得在中国医好几个人也无用,还应该有较为广大的运动……先提倡新文艺。我便弃了学籍,再到东京,和几个朋友立了些小计划,但都陆续失败了。我又想往德国去,也失败了。终于,因为我底母亲和几个别的人很希望我有经济上的帮助,我便回到中国来;这时我是二十九岁。

    我一回国,就在浙江杭州的两级师范学堂做化学和生理学教员,第二年就走出,到绍兴中学堂去做教务长,第三年又走出。没有地方可去,想在一个书店去做编译员,到底被拒绝了。但革命也就发生,绍兴光复后,我做了师范学校的校长。革命政府在南京成立,教育部长招我去做部员,移入北京;后来又兼做北京大学、师范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的国文系讲师。到一九二六年,有几个学者到段祺瑞政府去告密,说我不好,要捕拿我,我便因了朋友林语堂的帮助逃到厦门,去做厦门大学教授,十二月走出,到广东做了中山大学教授,四月辞职 , 九月出广东,一直住在上海。

    我在留学时候,只在杂志上登过几篇不好的文章。初做小说是一九一八年,因为一个朋友钱玄同的劝告,做来登在《新青年》上的。这时才用“鲁迅”的笔名(Pen-name);也常用别的名字做一点短论。现在汇印成书的有两本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一本论文,一本回忆记,一本散文诗,四本短评。别的,除翻译不计外,印成的又有一本《中国小说史略》,和一本编定的《唐宋传奇集》。

一九三○年五月十六日

文学类文本阅读

娘心高处

蒋新

    ①几十年间,母亲只要与我们叙家常,没有一次不说到大姑,而且总用“好人”二字来概括定音。只要说到这儿,母亲脸上的表情就会自然而然凝重起来。时间久了,我从母亲凝重的表情里渐渐掂出“好人”二字的分量。沉甸甸的,如看不见的丰碑,矗立在娘心高处。

    ②大姑其实相当普通,没有结实如石碑般的身体与风采,且十分清瘦和弱小。走路轻,说话更轻,像猫,咪咪的。她肤色细白,脸上的笑似乎与生俱来,在短短长长的皱褶里荡漾。我惊奇那微笑宛如温润的磁石,经常把我们都吸到她那很少照进阳光的灰暗房子里。

    ③那时,我家的日子相当窘迫。为了吃饭,我家在青砖黑瓦的院子里创造了三个“第一”。第一个卖家里能用的东西;大姐第一个辍学,去离家近十里路的煤矿做小工;第一个率先吃树叶,感觉什么树叶都曾经从我们舌尖上走过。母亲的全部事情都在围绕着“吃”进行,从早到晚,摘洗蒸淘树叶,碾玉米棒或地瓜秧,蒸出夹杂着各种味道的窝窝头或者菜饼子,来喂家雀般的我们姊妹五张嘴。院子里依然静悄悄的,任太阳和月亮交替着从屋顶、树梢、墙上、地上悄然滑过,没有人关注身边发生的事,即使看见了也是无可奈何。终于,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大姑出现了。她蹑手蹑脚走进我们昏暗窄小的屋子,从腋下掏出一个或者两个煎饼,压着嗓子递给母亲:“五嫂,喂喂孩子吧。”不等母亲回话,就含着那丝苦涩的笑转身闪出。

    ④大姑的家境并不比我家好多少,也有五个与我们年龄相仿的子女。只是大姑父的老家有地种,生活比我们略略宽裕。她完全可以把接济我们的煎饼让自己的孩子享受,因为我见到比我小两岁的表弟啃窝头的吃相,哪里是吃呀,是一点一点的用牙慢慢地蹭 , 似乎那不是窝头,而是一块可以充饥可以解渴的神奇宝石,似乎担心大口大口的吃嚼不出其中的滋味,失去窝头的香气和回味无穷的价值。

    ⑤那时要饭,真的是为了糊口。当胡同里响起要饭的哀求声,常见大姑踮着脚快步出来,给他们半个煎饼,或者一小块窝头,或者半碗稀粥。不多的这些常常是一口人一顿饭的内容。然后努努嘴摆摆手让他们快走,再把大门慢慢关好,沿着墙根回到阳光照不进的“耳房”去。母亲看到这光景,就自言自语说:“你大姑中午又要找借口不吃饭了。”

    ⑥“耳房”是大姑的家,两间极其窄小的东屋,住了七口人,还有两只猫。猫的来历不怎么清楚。偶尔会听到:“人都吃不饱,还有闲情养猫。”大姑曾在嗓子眼里笑着为自己辩护:不也是一条命吗?我见过大姑喂猫的样子,从自己的嘴里抿出一点饭食,弯腰丢给蹲在脚下微微叫的猫,有时两口,有时三口。

    ⑦就在困难日子将要熬出来时,大姑父和表哥相继生病去世。大姑笑泉似的眼睛里有了一层质问苍天的无奈,痛苦的日子像巨石压得瘦弱的大姑喘不过气来。喘不过气来也要喘。她用猫咪的声音指挥全家开始给鞋厂糊鞋盒。蜗居的耳房成了加工厂,桌子上,床上,窗台上都挤满了大大小小的鞋盒。盒子里也盛满了表姐表弟们的暑假寒假、阳光灯光,盛满了他们苦涩的幼稚童年。

    ⑧大姑终究决定搬出给她欢乐又让她窒息的阳光照不进的耳房,去了偏僻的青龙山公房。

    ⑨那年我去看她,她让我坐在那把有些摇晃的老椅子上,自己则俯在桌子上瞅我,与我慢慢地拉家常。消瘦白皙的脸庞上,是无数风霜打击历练后的笑,淡淡静静,如秋天山下的河。大姑已很少感叹“人要认命”,而是紧紧盯着走到她身边的人,一遍又一遍地询问生活咋样、身体咋样。我觉得大姑有了一点唠叨,增添了一些似乎多余的牵挂和不放心。

    ⑩后来,大姑走了。许多人来送殡,队伍中有一些非亲非故的陌生面孔;大姑在照片里,笑容依旧浅浅淡淡的。他们出现与不出现都不重要,因为大姑的心里没有让人感谢的地方。

    ⑪“大娘是个好人。”无论熟悉的还是陌生的人无不这样叹息。

    ⑫“好人”大姑用一生写下的这两个字,干净而朴实。无意识的生命印记,筑成留给我们晚辈最珍贵的遗产———风吹不动,雷打不倒,水冲不走,时光改变不了。

(转载自《2018中国年度散文》,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