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普通

    试题来源:北京市平谷区2020年中考语文一模试卷

    阅读《夏夜如蝉》,完成小题

    夏夜如蝉

    林四海

        晚上散步,经过一条河流。

        河不宽阔,潺潺流水的那种。两岸垂柳蓬勃,树荫硕大。在“呱唧、呱唧”的蛙鸣声里,夹杂着一两声悠扬的虫鸣。

        忽然,就像是演唱会的过门曲一样,一阵清脆的声音从树冠上传出来,先是一只蝉,然后是两只、三只……越来越多的蝉加入进来,好像是从笛声变成了二胡、大小提琴,然后就是合奏了,不管不顾的,就那样弥漫开了。

        那蝉声,一会儿婉转低回,一会儿高亢激越,一会儿如“大珠小珠落玉盘”,一会儿又如绵绵细雨润肤。城市就在这样的交响曲中开始了夜生活。

        引人注目的是路边一字排开的五六张桌子。桌子的前面是黑不溜秋的烧烤炉和架在火苗上的炒锅。热油的青烟混合着孜然粉、胡椒面、花椒的味道,充盈了河边的一条街。赤膊的烧烤师傅不停地吆喝着“油炸金蝉喽,营养丰富、价廉物美哎!”

        在“滋溜溜”的油锅里,一漏勺,又一漏勺,炸得焦脆金黄的幼蝉被装盘,端上桌子。盘中,微拱着身子的金蝉肢节分明,金黄惹眼。围坐的食客露出贪婪的目光,就着一听冰啤,“咔嚓、咔嚓”地咀嚼着,一口啤酒一只蝉,脸上满是惬意的神情。

        河边、树梢上,蝉鸣声依旧。只是声音已经弱了下去。侧耳倾听,竟有着末日般的哀鸣。

        马路边的夏风,热得喘不过气来。

        在城里待久了,格外怀念乡村的夏夜。

    乡村的夏夜与蝉密不可分。白昼炙热的风继续沿袭着它们的威力。田间劳作回来的男人们,从堂屋里搬出四四方方的八仙桌,随意摆上几条长木凳。从井里打上一提桶冰凉透心的水,用毛巾撩着水,先是在脸上擦一下,然后是贴在胸膛前,惬意地闭上眼睛;再挤上一把,从后背上拖拉过去,似乎全身的热气瞬间就被抹没有了。

    然后就四仰八叉地躺在木凳上,轻轻地摇着蒲扇。桌子、凳的上方,或是一棵树冠丈余的苦楝树,或是叶子宽厚肥硕的泡桐,或是细密如碎金的女贞;讲究一些的,是躺在各色繁花簇拥的紫薇树下。女人们照旧在厨房间忙碌着,准备全家的晚餐。

        这时候,蝉鸣的声音就开始在房前屋后的每一个角落里响起来。

        乡村的蝉鸣,始终带有一种不羁的狂野。这从它们的叫声就可以感受得出来。它们一上来就开始声嘶力竭地“吱吱”鸣叫,声音盖过了一切不知名的虫儿的鸣叫,甚至池塘里的蛙声也变得断断续续的,偶尔发出一两声孤独的 “呱呱”之声。

        蝉鸣的高潮是在女人们端上晚餐之后。那淋着菜籽油的炝瓜、拌着蒜瓣的水煮蚕豆、热气腾腾的金黄色玉米棒、白里透红的大麦糁子粥,一溜儿地在桌子上排开,蝉儿们也仿佛闻见了菜肴的香味一般,鼓足了劲儿,敞开憋了一天的喉咙,亮开嗓子叫着。

    这个时候的蝉鸣,已经完全没有了白天鸣叫的章法。如果说,白天的蝉鸣是工工整整的楷书,一点一撇、一捺一提,还都谨小慎微,晚间的蝉鸣就已经完全演变成一场狂草书法的盛会:一会儿笔走游龙,一会儿泼墨挥毫,一会儿抑扬顿挫,一会儿洒脱写意……

        孩子们在一顿饱餐之后,又一窝蜂地聚集在一起,去寻找挂在树梢上的蝉蜕。

        孩子们是不把它们叫作蝉的,“知了猴”是它们统一的昵称。尤其是那空荡荡挂在树梢上的蝉蜕,据说可以入药,中药铺里收购的价格不菲。这就成了农村众多孩子勤工俭学的主要方式之一。

        就着如水的月光,循着叫得最欢的那棵树找过去,眼尖的孩子总能有个三五只的收获。蝉儿们也精明着呢,一旦有人靠近,就像袁枚《所见》里写的“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那样,立即就默不作声了。

        小心翼翼地从树梢上摘下蝉蜕之后,围观的孩子们立即欢呼起来。摘到了蝉蜕的小伙伴露出得意的笑容,然后大大咧咧地装进裤兜里。

        偶尔,也有调皮的孩子实在是馋不过,会捉上一两只刚刚蜕壳的蝉,油亮乌黑的,放到鼻子底下闻一闻,有着青涩的树汁味儿。将它们掐头去尾,仅留着蝉的脖子后面一节,再剪去透明如纱的蝉翼,放在留有余温的锅塘灰烬里烤一下,趁热剥开黑色的壳,用指尖捏出指甲盖大小的一小撮瘦肉,放进嘴里慢慢地咀嚼着,一阵比味精还鲜的感觉刹那间就从味蕾传遍了全身所有的毛孔。

        大部分孩子是舍不得烤“知了猴”的。即使抓到了它们,也只是在玩耍一番之后就放了它们。

        树越来越多,知了猴却越来越少,夏夜的蝉鸣也变得稀稀疏疏的,甚至,只能在人迹罕至的一些水边、荒滩边的树木上才能听到一两声的蝉鸣。

    一辈子生活在农村的二叔道出了其中的缘由: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蝉蛹成了餐桌上的抢手货。乡人们挖空心思地捉蝉,每到幼虫破土而出的时候,就在树干上缠绕一圈滑滑的透明胶带,破土后沿树而上的蝉蛹爬到这个地方就会掉落下来,刚出土的蝉蛹本身力气就不大,再加上跌得晕头转向的,只要在半夜时分沿着树转一圈,就能收获不少。

        “捉得多的人,一个晚上能有五六百元的收入呢,连一些孩子也加入捉蝉蛹的大军中了。”二叔有些痛心地说。

        蝉每年六七月开始产卵,第二年幼虫孵出,再在泥土中生活几年甚至十几年后才能破土而出。

        试想,一个小小的生命,从出生到成年,竟然要在暗无天日的地下度过漫长的数年甚至十几年,才能完成生命的蜕变,可就在满怀希望的攀爬中,成了人们的盘中之物。

    前不久,听说乡人们又发明了一种能捉到更多蝉蛹的方法:将蝉产卵的树枝条剪下来,存放在温室大棚里,然后通过地热加温的办法,促使蝉蛹在短短一两个月内就孵化成虫。也就是说,已经可以通过人工育种的方式来增加蝉蛹的数量并缩短它们的生长周期了。

        听完默然。

        若干年以后,没有蝉鸣的夏夜,还能算是完整意义上的夏夜吗?

    (选自《散文选刊》2020年第1期)

    (1)作者的情感随着蝉的经历而变化,请你结合全文内容填空。

    【答案】
    (2)阅读文章,就其内容或写法提出一个问题,并简要说明这个问题对于你阅读这篇文章会有怎样的帮助。

    问题:1

    说明:2

    【答案】
    (3)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是如何理解“夏夜如蝉”的。
    【答案】
    【考点】
    【解析】
      

    收藏 纠错

    组卷次数:13次 +选题

  •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鸟是树的花朵
          ①一棵树落光了叶子,不能说丑,但缺少了枝繁叶茂的风姿,裸露出树枝与树枝之间巨大的空旷,总是遗憾。我时常有一种冲动,希望能在冬天的树枝与树枝之间放点什么。
          ②终于,一些鸟落到了了树上,大大小小,五颜六色。我仿佛看到了满树的花朵!
          ③有了鸟的树显得格外生动,我喜欢这些在树与树之间飞来飞去的小鸟,喜欢它们在树枝上跳舞。冬天的风引来这些小鸟的跳跃,也就显得细微而富有弹性,它们在树枝上唱着歌,一只鸟的歌唱使树上的冬天没有了寒冷的凝滞。
          ④树枝上的鸟比真实的花朵还要美丽,你见过一朵花从春天开到冬天吗?你见过树上的花朵在树枝与树枝之间飞来飞去吗?你见过会唱歌的花朵吗?这是一只鸟再造了冬天的生机,我站在树木之下,我想做的事,鸟儿们替我做了,它们真的在数值与数值之间打开了花朵,排练了舞蹈,播放了音乐。
          ⑤实际上,鸟儿一直都在树上,在春天的树上,在夏天的树上,在秋天的树上,只是因为树上有了真正的花朵,有了枝繁叶茂的摇动,我们看到了更多生命的美丽,因此而忽视了树上的小鸟。我说,一年四季,鸟儿从来就是树上的花朵,它们隐藏在树叶之间,与绿叶一起舞蹈,与树叶一起歌唱。夏天的鸣蝉有一只鸟定调,秋天的月夜有一只鸟鸣切开,树木本。
    来就是鸟的家园呀。
          ⑥一直翠鸟就住在池塘边的灌木上,它翠绿的羽毛比深绿或浅绿的树叶更加艳丽。我们一眼就能认出树叶里的翠鸟之花。两只黄鹂可以让一棵柳树更加婀娜,“两个黄鹂鸣翠柳,”杜甫当年只听到了一声婉转的鸟鸣,就想起了江南。在江南的二月,那一棵树上没有黄鹂的歌声和舞蹈?
          ⑦我喜欢夏天的白鹭,整个夏天都住在村头河边的树林里,当白鹭们从碧绿的水田里归来,它们都落在树枝上,远远望去,那就是一树最浪漫的花朵。
          ⑧我想,一年四季的树木会感谢一年四季的鸟,人也会的。细想起来,我记住的鸟可真不少。因为我认定她是树木的花朵,千姿万态的花朵,常开常新的花朵,跳着舞蹈的花朵,唱着歌曲的花朵…….
          ⑨我们在欣赏的同时是否要向鸟学习呢?在观看一树小鸟时,是我多少有些惭愧。我的脸红得像春日的桃花。我知道,有时候一只鸟嘴也是红的。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雪地烤红薯

    周海亮

        ①男人缩在高中校园门口,守着一个烤红薯的老式铁炉。他不断地把烤熟的红薯挑出来,把没烤的红薯放进去,十几个红薯,让他手忙脚乱。第一次做这种营生,男人的心里有点慌。

        ②(A)天空平飘着雪花,男人的头顶和肩膀上落着薄薄一层雪。正是放学的时候,走读的学生赶着回家,住校的学生赶着回宿舍,所有人都在雪中匆匆而过。男人把一个烤得最成功的红薯托在手里,嘴张着,却并不吆喝。

        ③有人停下来,看他的红薯。他立刻打起精神,从旁边操起小秤。他挑了两个最大的红薯放进秤盘,拉起提绳。“啪”的一声,两个红薯紧跟着掉在雪地上。男人急忙再从烤炉里取出两个红薯,那个学生却早已经走远了。

        ④整个下午他都没有卖掉一个烤红薯,这让他很伤心。现在,除了他,谁还把烤红薯当成好东西?儿子考上重点高中的那一天,闹着要去吃洋快餐。儿子点了一份薯条,端上来的东西又黄又瘦,蜷缩扭曲着,他不知为何物。尝一个,才知不过是炸过的土豆条罢了。他说:“这能比得上烤红薯?”儿子边笑边喝着可乐。可乐他也尝了尝,不好喝,麻舌头。他想,烤红薯多好啊,剥了皮,又香又甜,含在嘴里,不用嚼,直接化成蜜淌下去,如果再配一大碗玉米糁子和一碟腌萝卜条,那滋味,真是给个皇帝也不换啊!

        ⑤他重新把小秤放到身边,扭过头,眼睛盯住校门。这时,有几个学生说笑打闹着,走了出来。男人眼睛一亮,清清嗓子,喊了起来:“卖烤红薯啰!”嗓音很小,又哑又沙,像被砂纸打磨过。声音吸引了这几个学生的目光,然而他们只是投来极为漠然的一瞥,又转过脸继续说笑。

        ⑥于是,男人又提高嗓门吆喝:“烤红薯白送啰!”这时,一个长脖子少年停下来,并转身朝男人走来。边上的平头少年拽了拽他的胳膊,可是没能将他拉住。长脖子少年走到男人面前,问道:“烤红薯白送?”

        ⑦男人憨笑着挑出四个红薯,边挑边问长脖子少年:“你们宿舍几个人?”长脖子少年说:“四个。”男人接着问:“那个和你一起走的留平头的也是?”长脖子少年说:“不错。”男人说:“那就给你们多带几个吧!”于是又挑了四个。他把八个烤红薯分装进两个袋子,递给长脖子少年。

        ⑧天渐渐黑下来。(B)男人看了看天空,雪越下越大,地上铺了厚厚的一层。男人仍然没有卖掉一个烤红薯。他推起三轮车,慢慢往回走。他在一个街角停下来,就着昏黄的路灯,从炉里掏出一个焦糊的烤红薯。他仔细地剥掉皮,慢慢地吃起来。他不声不响地吃掉一个,又掏出第二个。他一口气吃掉八个烤红薯,那是烤炉里剩下的全部烤红薯。吃到最后,他不再剥皮,将烤红薯从烤炉里取出来,直接塞进嘴巴。男人想,自己的嘴唇肯定被烫出了水泡,因为现在,那里钻心地痛……

        ⑨长脖子少年回到宿舍,将两袋烤红薯随手放在床头柜上。谁对烤红薯都没有兴趣,即使是白送,他们也不想吃上一口。终于,快熄灯的时候,留平头的少年打开了一个袋子,取出一个烤红薯,托在手里,细细端详。长脖子少年提醒他说:“都烤糊了。”平头少年低头不理他,闭起眼睛嗅那个烤红薯。电灯恰在这时熄灭,平头少年在黑暗来临的瞬间,将那个已经冰凉的烤红薯凑近嘴巴,狠狠地咬了一口。他没有剥皮,感觉到了红薯的微涩与甘甜。

        ⑩长脖子少年突然说:“你和卖烤红薯的那个人长得很像。”

        ⑪黑暗里,平头少年偷偷流下了一滴眼泪。

    (选自《知识窗》2011年第1期,有删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①双腿瘫痪以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我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A母亲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锤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②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睡不了觉。

           ③那天我又独自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B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就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④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⑤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决没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⑥邻居家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Ⅰ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Ⅱ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⑦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最初的温暖

        ①男孩小时候家里很穷,甚至有时连上学的本子也买不起,常常用完了正面用反面。一天,班里来了位新生,是个漂亮的女孩,扎着鲜艳的蝴蝶结,背着一个让全班同学都眼红的书包。

        ②女孩跟他成了同桌。她的文具盒里装满了各种漂亮的笔和橡皮,她还有很多崭新的方格本,甚至有精装的笔记本。男孩偷眼看,心里既嫉妒又眼馋。

        ③男孩自尊心很强,怕女孩笑话,本子用完便不再用反面,也就不记笔记,只靠脑子记。女孩感到很奇怪,有一天问他,他说:“会了,不用记了。”女孩好像明白了什么,主动拿出两个本子给他,男孩拒绝了,女孩羞红了脸,几天不和他说话。有一次,班里组织看电影,每人交5分钱,男孩没有钱,就没有报名。女孩高兴地跑到他跟前,说:“明天下午看电影,我替你把钱交了。”男孩气恼地说:“我不去,用不着你给我交。”女孩委屈地哭了,说:“你以后还给我还不行吗?”男孩没有再说话,勉强答应了她。

        ④第二年,女孩的家要搬了,男孩不知道要搬到哪儿,只觉得有一种留恋的感觉,仿佛丢了东西似的。知道她走的日期后,那一天他没有去上学,早早地候在一个十字路口----县城开往外地的车辆都要经过这。终于,一辆大货车开了过来,女孩和她的哥哥站在车厢里。女孩看见了他,高兴地向他挥,男孩想跟她说点什么可没有说出来,车速很快,一溜烟从眼前过去了。

        ⑤第二天上学,班里一个女同学给男孩送来一个沉甸甸的牛皮纸包,说是同桌留给他的。男孩打开,是厚厚一摞没用过的各式作业本,还有她用过的漂亮文具盒,里面装满了铅笔,还有一支能抽水的钢笔。笔中间夹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送给我最好的同桌。”

        ⑥男孩哭了,他突然觉得,从那天起,他的心知道了什么叫疼痛。

        ⑦那个文具盒,他一直保存着,有时候拿出来看看,眼前会晃动着一对鲜艳的蝴蝶结,一跳,一跳……

        ⑧几十年过去了,男孩读完大学,又读了博士,打拼多年后成为一家上市公司的老总。阅尽沧桑后,他越来越怀念那个当年跟他同桌的小女孩,于是在报纸上登了寻人启事,寻找那个叫王丽晨的女孩。

        ⑨电视台的记者闻讯后,邀请他做了一次访谈,面对现场的许多观众,他把藏在心底的那段往事说了出来,说到动情处,他几次哽咽,说如果能见一见当年同桌的女孩,此生也就无憾了。

        ⑩主持人问他:“为什么非要见她呢?相见不如怀念,保留最初的那份美好,为她祝福,不是很好吗?”

        ⑪他摇了摇头。

        ⑫主持人又说:“丽晨现在已经步入中年,也许已经发福,也许过得很不如意,如果是这样,你还会执意见她吗?”

        ⑬他说:“是的,我想当面对她说声谢谢。另外,如果她有什么难处的话,我想尽自己所能帮她一把。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想着她,甚至没有一天忘记过她,小时候,因为贫穷,我看过太多的冷眼,但她给了我最初的温暖,这成了我生命的动力……”他已经泪光莹莹,“我想看见她还美好地生活着,跟我一样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沐浴着温暖的阳光……”

        ⑭几天后,他收到一封信:“亲爱的刘同学,不瞒你说,那天我就坐在观众席上。之所以不见你,并不是因为你太富有,或者我已经老了,而是有些美只适合放在心里,就像一坛陈酒,—旦打开味道就淡了。感谢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活在你心里,如果你对我心存感激,那就在心里保存那份最初的美好并把它传递下去吧。”

        ⑮信是那位主持人写的,王丽晨是他的妹妹。她已于三年前病逝。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父亲的爱

    (美)艾尔玛·邦贝克

    爹不懂得怎样表达爱,使我们一家人融洽相处的是我妈。他只是每天上班下班,而妈妈则把我们做过的错事开列清单,然后他来责骂我们。

    有一次我偷了一块糖果,他要我把它送回去,告诉卖糖的说是我偷来的,说我愿意替他拆箱卸货作为赔偿。但妈妈却明白我只是个孩子。

    我在运动场荡秋千跌断了腿,前往医院的途中一直抱着我的,是我妈。爹把汽车停在急诊室门口,他们叫他驶开,说那空位是留给紧急车辆停放的。爹听了便叫嚷道:“你以为这是什么车?旅游车?”

    在我生日会上,爹总是显得有些不大相称。他只是忙于吹气球,布置餐桌,做杂务。把插着蜡烛的蛋糕推过来让我吹的,是我妈。

    我翻阅照相册时,人们总是问:“你爸爸是什么样子的?”天晓得!他老是忙着替别人拍照。妈和我笑容可掬地一起拍的照片,多得不可胜数。

    我记得妈有一次叫他教我骑自行车。我叫他别放手,但他却说是应该放手的时候了。我摔倒之后,妈跑过来扶我,爸却挥手要她走开。我当时气极了,决心要给他点颜色看。于是我马上爬上自行车,而且自己骑给他看。他只是微笑。

    我念大学时,所有的家信都是妈写的。他除了寄支票外,还寄过一封短柬给我,说因为我没有在草坪上踢足球了,所以他的草坪长得很美。

    每次我打电话回家,他似乎都想跟我说话,但结果总是说:“我叫你妈来接。”

    我结婚时,掉眼泪的是我妈。他只是大声擤了一下鼻子,便走出房间。

    我从小到大都听他说:“你到哪里去?什么时候回家?汽车有没有汽油?不,不准去。”爹完全不知道怎样表达爱。除非……

    会不会是他已经表达了而我却未能察觉?

    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问题。

    番茄炒鸡蛋

    王若禹

    ①他已经在剧团演了五六年的戏了,生活平淡而规律。他的行当是文武丑,俗称“小花脸”,总是作为配角出现,闲起来甚至五六天都没有戏份儿。多数时候,他还要化上侍卫的或是小厮的妆,手持竿子在后面杵着,一杵一个钟头。听着鼓点,听着胡琴,他倒不累,就是思绪早飞到别处去了。

    ②他不禁怀念起在戏校师父给他讲戏的日子,还有师父做的番茄炒鸡蛋,酸甜的,那个味儿,他离开戏校后再没吃到过。

    ③刚进戏校时,他个子较常人矮些,人也长得机灵,一条嗓子清清亮亮,喊个号子,湖面上都能起阵涟漪。师父说他“是个唱丑角的料儿”。他也着实喜欢这个行当,爱逗人乐。就算是练功累些,他也不怕,因为喜欢。

    ④他去师父家学戏,两人一待就是一整天。也说戏,也唠嗑儿,常常误了饭点,师父就亲自下厨。师父是极简朴的,通常是拌点儿面条。他来了,师父就加一盘番茄炒鸡蛋,酸甜的,生长在北方的他第一次吃这种口味。“这里面为什么要搁糖?”他问师父。

    ⑤师父回答得很玄妙:“你看啊,A.生活是咸的,加点儿糖进去就中和了。

    ⑥他太年轻,还不明白为什么“生活是咸的”。其实,他吃过不少苦了。自小学戏的孩子,有几个是没吃过苦头的?他十岁离家,和一帮师兄弟们出着晨功、踢着腿,翻着小翻儿就长大了。好在,师父是顶好的人。师父的声音洪亮,语气却是极谦和的,脸上挂着慈祥的笑。有时他偷了懒了,师父的小竹条子就在他的小腿肚子上挠挠。他“哇哇”哭两声,转眼看到师父正扶着眼镜笑他。师父从未发过脾气。那些日子,他笑的比哭的多,总是那么无忧无虑的。他没有心事。

    ⑦但如今,他有些明白了。他觉得丑角在剧团是受冷落的。明明有着《时迁盗甲》《三岔口》等几出丑角大戏,却从来不排。《杨门女将》里他是奸臣王强,《锁麟囊》里他是男扮女装的丫鬟,唤作梅香或是碧玉。就连新排的交响乐京剧《赤壁》,他每天都跟全程,却只一幕有词儿,还是“舌战群儒”中叫不上名的角色,除此之外,他要跑整场的龙套。他的那个角色名儿,叫虞翻。为此,他把《三国演义》翻了好几遍,却没看明白。这人是谁啊?他很迷茫。

    ⑧他打电话给师父,本想发发牢骚,又觉得太矫情。纠结半天,临了他来了一句:“师父,你那番茄炒鸡蛋是咋做的?”他私下试过,放一勺糖,没味儿;放两勺糖,不甜;放三勺糖,太甜了,除了甜没别的,不是师父做的味儿。师父哈哈地笑道:“一勺盐,两勺糖。”“甜的为什么放盐?”他不解,B.没有那勺盐垫底,甜味儿怎么出来呢?”师父说。

    ⑨他放下电话想,他的问题已经解决了。“喂,”师父在电话里喊他,“那个虞翻,好角色啊,出彩的。你可要好好地演!”“师父怎么知道?”他想。师父当然知道。师父早就知道!

    ⑩一件红袍,一顶乌纱,乌纱旁边挂俩“翅膀”,脸上一抹白,他就上场了。他一副穷酸样,指指戳戳,宽大的袖子一会儿甩上去,一会儿甩下来。“……龙腾虎跃龙行虎步虎步龙行,轰轰隆隆轰轰隆隆——是曹公——欸!”台下笑了,他不敢笑,他的戏还没有结束。他在心里笑。“那刘备今已是山穷水尽,我看你孔明也黔驴技穷。无奈何搬救兵你把巧舌弄,诳吴侯蹚浑水你你你你……移祸,移祸江东。”他的词结束了,他的戏还要继续。他屏气凝神地立着。

    ⑪这出戏结束了,下一出,还要继续。他是丑角儿,多数时候演配角,有时候也演主角。他再也没有忘记过,在一场戏中的定位。也永远记得师父的番茄炒鸡蛋的配方。

    “生旦净末丑,粉墨登场,才是一出大戏;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才是人生。”这些话,师父没有教过他,但是日子久了,他也就明白了。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

    共计:(0)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