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2015-2016学年江苏省淮安市启明外国语学校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各题。

继父

张亚凌

       ①听母亲说,他进门时我只有五个月大。对“父亲”的记忆,别说我,就连比我大两岁的三哥、大五岁的二哥,都说记忆里只有他。

       ②他在离我家不远的钢厂上班。外乡人,矮小,黑瘦,长得倒很筋骨。

       ③记忆里,他一下班,随便吃点,就到街口摆摊﹣﹣修自行车捎带配钥匙。我呢,一直在旁边玩。没活干时,他就笑眯眯地瞅着我,那目光就柔柔软软地撒了我一身。有时,他会喊,妮儿,甜一下去。我就欢快地跑向他,从那油腻腻的大手掌里捏起五分钱,买几颗水果糖。一剥开糖纸,我会举到他的嘴边,让他先舔一口,也甜甜。他会用干净点的手背蹭一下我的小脸蛋,说,爸不吃,妮儿吃。妮儿嘴里甜了,爸就心里甜了。

       ④天黑了,准备回家了。不用他说,我就爬上小推车,不歇气地连声喊着“回家喽﹣﹣”“回家喽﹣﹣”。

       ⑤直到去世前,他还在街口摆摊修自行车。

       ⑥他还能修理各种电器,巷子里的人经常跑到家里麻烦他。我有时就纳闷,问他:“我真想不出,你还有啥不会的?”他就笑了,说:“爸是从小卖蒸馍,啥事都经过。”

       ⑦他对自己啥都不讲究,啥都是凑合。

       ⑧母亲常常说起他把每月工资一个子不留地交给自己的事,说时总是撩起衣襟抹眼泪。母亲说,人家男人都吸烟喝酒,他咋能不眼馋?还不是咱娘五个拖累大,得攒钱。母亲也常在我们面前唠叨,说你们呀,要是对他不好,就是造孽。妈一个妇道人家,咋能养活得了四个娃娃?早都饿成皮皮包骨头了!

       ⑨在家里,母亲很敬重他。他蹲在哪儿,饭桌就放到哪儿。我会以最快的速度给他的屁股下面塞个小凳子,哥哥们立马就围了过去。母亲边给他夹菜边说,你是当家的,得吃好。他又笑着夹给我们,“叫娃们吃,娃们长身体,要吃好”。

       ⑩他几乎一年四季都穿那蓝色厂服。母亲要给他做身新衣服时,他总说:“都老皮老脸了,还讲究啥?给娃们做。”

       ⑪“百能百巧,破裤子烂袄。”街坊嘲笑他,只知道挣钱舍不得花钱。

       ⑫“再能顶啥用,还不是人家的长工么?”熟识的人讥讽他,没有自己的孩子还那么卖命地干。

       ⑬流言蜚语咋能传不进他的耳朵?好几次,母亲没话找话宽慰他,他只是笑笑,说没事,手底下的活都做不完,哪有闲功夫生气?

       ⑭他不是脾气好,是压根儿就没脾气。

       ⑮邻里街坊说话不饶人倒也罢了,欺生。可爷爷奶奶大伯叔叔们从一开始就不同意他上门的,在本家的大小事上都不给他好脸色看,这就没道理了。可他,见谁都是乐呵呵的,才不理会别人紧绷着的脸。母亲为此很生气,说这一摊孤儿寡母不是你,日子能过得去?凭啥还要看他们的脸色?断了,断了,不来往了!

       ⑯他倒劝起母亲来,说忍一忍就过去了,都是一家人,计较啥?

       ⑰他是在我出嫁后的第二年走的,前一周还给我说自己身子骨硬朗着哩,孙子抱完了,就等着抱外孙哩。那天,他正补着车胎,一头栽下去,就再也没有醒来。

       ⑱我难过得无法原谅自己,因为我的记忆里竟然没有他衰老的过程,只有他不断劳作的身影!

       ⑲爸,皱纹何时如蛛网般吞没了您?

       ⑳爸,牙床何时开始松动,以至于嚼不动您特喜欢吃的茴香味儿的干馍片?

       ㉑爸,您胃疼得整晚整晚睡不着觉时,想到过叫醒我们唠唠嗑来打发疼痛吗

       ㉒……

       ㉓倘若您病在床上,我们服侍了些日子,心里或许会好受些。可是,可是,爱一直是单向流淌啊,我们究竟关心过您多少?!

       ㉔我没有生父的丝毫记忆,听母亲说,连大我七岁的大哥,在他进门后不久,也再也没说起过生父。在我们兄妹记忆里的父亲,就是他,也只有他。

(本文有删改)

(1)、文章开头和结尾都写到“我们兄妹”对父亲的记忆“只有他”,有什么作用?

(2)、阅读第⑧段画线句子,简析划线词语反映的人物心理。

母亲常常说起他每月工资一个子不留地交给自己的事,说时总是撩起衣襟抹眼泪

(3)、文章以“继父”为题,为什么全文却不出现“继父”一词,只以“他”“爸”“您”来指称?

(4)、“继父”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⑪﹣﹣⑯内容作简要分析。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最温暖的墙

      ①子韫是一名中学教师。她的职业性质决定了她要经常与粉笔打交道。当粉笔灰尘雪花一样把她的世界装点得银装素裹的同时,也悄然腐蚀着她的手指。

      ②几年下来,她的右手拇指和食指结了厚厚的一层老茧。尤其是冬天,天冷的时候,她手上的老茧裂开了口子,一堂课板书下来,疼痛不已。上课前擦的润肤油,不到几分钟的时间被粉笔灰吸得一干二净。为了减轻疼痛,下课后她经常用热水袋捂住冰凉疼痛的手指。

      ③有一堂课,她需要板书一黑板内容,写到一半的时候,她手上的裂口流出很多血。那点点血迹像梅花一样,竟将自己的粉笔点缀得分外引人注目。

      ④子韫拿出纸擦掉手上的血,继续书写。不专心上课叽叽喳喳说话的学生见状后不再说话。教室里静极了,只听见粉笔头在黑板上轻轻发出的沙沙声,就像秋天的叶子,一片一片凋落在草地上发出的轻微声音。

      ⑤第二天上课时,她一走进教室,发现学生们的眼神和往常不一样,有一种期待、一种激动,那种神情意味深长,就像捉迷藏的孩子希望自己的秘密不被人发现。班长喊起立,全班学生向老师问好,他们并没有把目光放在老师身上,眼睛全盯着讲台上的粉笔盒。这让她感到很蹊跷,莫非今天是什么特殊的日子?当她从粉笔盒里拿出粉笔准备书写时才发现,那些粉笔整整齐齐全部穿上了外套,一根根粉笔被五颜六色的彩纸裹了起来,像花园里多彩的花枝。

      ⑥子韫以为学生们在和她开玩笑,准备撕掉包裹粉笔的彩纸时,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喊:老师先不要撕,请先看看那些字,那纸上面有字!

      ⑦轻轻撕开纸,纸上密密麻麻写着:“老师,天冷了,我们看到你板书时手上流血,就用纸把粉笔包起来,这样你写字时手就不会疼了!”在那些粉笔中有一支特别独特,没有包纸,被一个硬壳的彩色笔筒包着。拿起来仔细一看,原来是一个已经用尽,可以随意拧着伸缩的唇膏筒!这是多么诗意美好的创意啊!这些纯真的孩子,把母亲用来化妆的唇膏筒也给拿来了。

      ⑧几十双眼睛盯着她,她的眼睛湿润了,泪水像地下泉水,慢慢地涌了出来。她微笑着向学生们道谢。转过身,书写。粉笔灰像雪花一样飘落,竟使这寒冬的教室显得格外婆娑和妩媚。握着那细细的粉笔,她感觉自己握着的不是一支粉笔,而是一双双温暖的小手,一支支有力的橹桨,在爱的海洋里划呀划!他们用薄薄的一张纸,在寒冬,给老师筑起了一堵最温暖的墙。此刻,她的心里涌动着一种说不出的力量。她知道,那些孩子的心,像细微的炭火一样,默默燃烧着。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我为白菜狂的日子

莫言

       12岁那年,一个临近春节的早晨,母亲叹息着,并不时把目光抬高,瞥一眼那三棵吊在墙上的白菜。最后,母亲的目光锁定在白菜上,端详着,终于下了决心似的,叫我去找个篓子来。

       “娘”我悲伤地问,“您要把它们……”

       “今天是大集。”母亲沉重地说。

       “可是,您答应过的,这是我们留着过年的……”话没说完,我的眼泪就涌了出来。“我们种了一百零四棵白菜,卖了一百零一棵,只剩下这三棵了……说好了留着过年包饺子的……”我哽咽着说。

母亲靠近我,掀起衣襟,擦去了我脸上的泪水。透过矇眬的泪眼,我看到母亲把那两棵较大的白菜从墙上摘下来。最后,那棵最小的、形状圆圆像个和尚头的也脱离了木橛子,挤进了篓子里。我熟悉这棵白菜。因为它生长在最靠近路边那行的拐角处,小时被牛踩了一脚,一直长得不旺。我和母亲格外关照它。尽管还是小,但卷得十分饱满,收获时母亲拍打着它,感慨地对我说:“你看看它,你看看它……”在那一瞬间,母亲脸上洋溢着欣喜的表情,仿佛拍打着一个历经磨难终于长大成人的孩子。

       去集市的路上。寒风凛冽,有太阳,很弱,仿佛随时都要熄灭似的。我的手很快冻麻了,篓子跌在地上,篓底有几根蜡条跌断了,那棵最小的白菜从篓子里跳出来,滚到路边结着白冰的水沟里,根跌损了。母亲在我头上打了一巴掌,然后小心又匆忙地下到沟底将它抱上来放进篓子。我知道闯了大祸,哭着说:“我不是故意的,我真的不是故意的……”母亲的脸色缓和了,没再打骂我,只用一种温暖的腔调说:“不中用,把饭吃到哪里去了?”然后蹲下身,将背篓的木棍搭上肩头。

       终于挨到了集上。母亲将篓子放在七姥爷的旁边,就让我去上学。我也想走,但看到一个老太太朝着我们的白菜走了过来。她用细而沙哑的嗓音问了白菜的价钱,摇摇头,看样子是嫌贵。但她没有走,而是蹲下,揭开那张破羊皮,翻动着我们的三棵白菜。她把那棵最小的白菜上那半截欲断未断的根拽了下来,然后又用枯柴一样的手指,逐棵地戳着我们的白菜。撇着嘴说我们的白菜卷得不紧。母亲用忧伤的声音说:“大婶子啊,这样的白菜您还嫌卷得不紧,那您就到市上,看看哪里还能找到卷得更紧的?”

       我对这个老太太充满了恶感,你拽断了我们的白菜根也就罢了,可你不该昧着良心说我们的白菜卷得不紧。我忍不住冒出了一句话:“再紧就成了石头蛋子了!”老太太惊讶地看着我。母亲转回头批评我:“小小孩儿,说话没大没小的!”

       老太太撕扯着那棵最小的白菜上那层已干枯的菜帮子。我十分恼火,便刺她:“别撕了,你撕了让我们怎么卖?!”

       “你这个小孩子,说话怎么就像吃了枪药一样呢?”老太太嘟哝着,但撕扯菜帮子的手却并不停止。

       她终于还是将那层干菜帮子全部撕光,露出了鲜嫩、洁白的菜帮。这样的白菜包成饺子,味道该有多么鲜美啊!老太太抱着白菜站起来,让母亲给她过秤。终于核准了重量,老太太说:“俺可是不会算账。”

       母亲因偏头痛,算了也没算清,对我说:“社斗,你算。”

       我找了根草棒,用刚学的乘法,在地上算着。我报了一个数字,母亲跟着报出。

       “没算错吧?”老太太用不信任的目光盯着我说。

       “你自己算就是了。”我说。

       “这孩子,说话真是暴躁。”老太太低声嘟哝着,从腰里摸出一个肮脏的手绢,层层揭开,露出一沓纸票,沾了些唾沫,一张张地数着。她终于将数好的钱交到母亲的手里。我看到七姥爷尖锐的目光在我脸上戳了一下,然后移开。

       我放了学回家,一进屋就看到母亲正坐在灶前发呆。三棵白菜都躺在蜡条篓子里,那棵最小的因剥去了干帮子,已经受了严重的冻伤。我的心猛地一沉,知道最坏的事情已经发生了。母亲抬起头,眼睛红红地看着我,许久,用一种让我终生难忘的声音说:“孩子,你怎么能这样呢?你怎么能多算人家一毛钱呢?”

       “娘”我哭着说,“我……”

       “你今天让娘丢了脸……”母亲说着,两行泪挂在了腮上。

       这是我看到坚强的母亲第一次流泪,至今想起,心中依然沉痛。

(选自《杂文选刊》2013.4有删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古典诗词与文化自信

阮直

①2018年4月4日,《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总决赛现场,此前备受关注的杭州外卖小哥雷海为,经过九场精彩而紧张的诗词大比拼,最终以无敌的心态“小宇宙爆发”,击败北大硕士,拿下的本季总冠军。总决赛诞生前的“最后三分钟”也被认为是本季最激动人心的精彩瞬间。

    ②为什么本是小众化的中国古典诗词能够以如此接地气的方式脱颖而出?人们都以为当下的民众不再读书,更别说诵读古典诗词了。央视记者在采访一位观众时,他的回答精彩、准确:“诗词是小众的,但在某些家庭、某个人的心灵岛屿里,诗词却是千山万水,是他们的‘主旋律’”。

    ③每个人成长的历程,都有诗心相伴,都有远方与梦想,这就是所谓的“诗性心灵”。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人性温暖、个体真情、细微感悟、形象表达是能穿越千年的,并与当下任何个体的人生、命运发生勾连,并在个体面对生活的焦躁、困惑时给予他们平静与慰藉。【甲】

    ④生活清贫不会让我们低头,可面对经典我们只能俯首称臣。对文化的敬畏是因为我们内心永远矗立着一个个文化巨匠与大师,他们的生命与智慧,他们的精神与风范是民族精神的典范。【乙】

    ⑤诗心的灵感是个体的,而诗意的审美却是共同的,诗歌意境是古今一脉的文化印记,但是当代诗人的许多作品却不能赋予我们这样的精神给养。从50后、60后到00后,他们的心中都储存着若干首古典诗词,那些脍炙人口的诗句成为了他们共同的文化记忆,使他们形成了一致的审美方式。所以,“中国诗词大会”才能让亿万观众回味那些年背过的唐诗宋词,重温那一份深藏心底的古典韵致。

    ⑥诗言志,歌咏言。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价值是散文大于小说,诗歌大于散文。古典诗词不仅使中华文明在语言文字上登峰造极,其创造审美的“中国意境”更是中国美学对世界美学的独特贡献。

    ⑦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纯真质朴,到“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初心不改;从“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豪情,到“心远地自偏”的淡然超脱;从“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大唐豪迈,到“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婉约自怜……每一个中国人都能从这些隽永、深情的诗词中得到心灵的滋养。

⑧重温古典诗词,不是因为经典在凋敝,也不是为了借古抒怀,而是因为这些经典记载着我们民族特有的人文情怀与精神世界,是我们民族审美方式的独特表达,是华夏子孙心灵永不荒芜的执着追求,是我们走向复兴的精神支撑。

    ⑨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康震在评价古典诗词时讲道:我们更加坚定了一个信念和事实,那就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依然牢牢地扎根在民间,这就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力的重要来源。

⑩诗歌书写内心,改变需要行动,我们的生活,不仅取决于我们的心态,更有赖于我们的作为。

(选自《中国杂文年选》,有删改)

文学作品阅读

夏日的葵花

安宁

①盛夏,当庭院里一小片向日葵园,终于有了第一朵花的时候,小鸡们也已经羽翼丰满,它们不再聚精会神于啄食或者踩踏小小的向日葵嫩芽,而是喜欢用爪子在泥土里到处抓挠,寻找肥硕的虫子吃。有时候它们也会飞到墙头上去,欣赏着露出金黄色花瓣的向日葵,好像这一片即将绚烂的地盘,是独属于它们的。

②我也开始像一只鸡或者麻雀那样,蹲踞在院子里的某个角落,在清晨或者黄昏,观察向日葵如何迎着朝阳绽开笑颜,并追寻着阳光的足迹,转动自己的花朵,直至夕阳落下,它们也一低头,坠入了梦乡。

③村里人并没有种植向日葵的习惯,不过是像西瓜地里点缀一些甜瓜一样,女人们突发奇想,在玉米地的中间,种上几十棵。于是开花时节,那有灿烂笑脸的向日葵,在田野里便格外地引人注目。每个路过的女人都会停下来,怀着心思看上一会儿。如果碰上主人在,就会隔着玉米地喊:你家种的葵花看着真喜人。主人的回话,都是要分亲疏远近的。如果是本家,就会大方回过去:等熟的时候,给你送几个过去。地头上的女人再看那风里葵花的笑脸,便觉得愈发诱人。

④从我们家的向日葵园初具规模的那天起,就不断有女人们来造访。她们以各式的名义过来:有时是借点针头线脑的东西有时来看一眼我们家的猪啊,鸡啊,是否长了斤两,卖给谁家更能挣钱有时问问去镇上买化肥了没,化肥又涨价了没;有时又说要跟着母亲学纳花样鞋底。母亲床头的大箱子里有一本厚厚的书,书当然不是用来读的,而是夹各式各样的剪纸,剪纸其实是一些花样,纳鞋底的时候,先画在上面,再用各色花线将图案纳出来。女人们一边翻着母亲的花样本,一边啧啧地赞叹,说:“瞧这喜鹊剪得,简直是神了!还有这牡丹,多喜庆!”

⑤母亲于是变得忙碌起来,既要给向日葵浇水、施肥、捉虫子,还要侍弄左边的菜园子。菜园子里有蜜蜂、蝴蝶飞舞,嗡嗡地响个不停,好像要驱赶前来拍马屁的女人们。母亲一边听着院子里女人们的絮叨和废话,一边在菜园子里锄草。青椒和茄子有些已经结了果,鲜嫩嫩地藏在枝叶之间,母亲多个心眼儿,偏偏不摘,因为摘下来,还要虚让一番,万一哪个女人不客气,全都拿了去,岂不是亏了?于是女人看着忙碌的母亲,向右瞅一眼蓬勃向上的葵花,向左扫一下硕果累累的菜园,讪讪地一笑,说:“丽她娘,你先忙着,我走了,改天再来。”母亲擦擦汗,终于忍不住客气一句:“有空来啊,等葵花熟了,我送点过去给你们家孩子尝尝。”那女人果然兴奋起来,将一颗悬着的心放下,喜气洋洋地走了。

⑥因为这一片向日葵,我们家安静的院子有了些热闹。晚上母亲坐在马扎上,将向日葵数了又数,确定好了会收获多少向日葵花盘,便跟父亲絮叨要送谁家。父亲不喜欢听这些婆婆妈妈的事,而且他也不理解这点蝇头小利有什么好算计的,让母亲那么费心思。即便是全留着自己家吃,谁又能说什么。不过乡下男人女人们的距离,永远都隔着一条无法跨越的沟渠。就像这一片向日葵,母亲看到的是成熟后乡下人事的复杂;而父亲,却根本不关心谁会吃到这些葵花籽,他完全不参与这片不成气候的向日葵的收成小事。

⑦在秋天尚未到达之前,女人的心思,就像这夏日的向日葵,沉甸甸的,快要压弯腰了。

(选自《文艺报》有删节)

小组同学将参加“美文共欣赏”研读会,请你参与并完成任务。

麦场

露渊

①今天外出路过郊区村庄,看到那些挺着肚子的麦苗倍感亲切,我仿佛已经闻到了它特有的麦香味。

②我的年少时光,是在麦场中度过的。所谓麦场就是收麦子的时候,把自家田里所有的麦子都集中在一起,先扎堆,选个好天气再一捆一捆晒开,等太阳照去麦穗上浮着的露水就可以铺场了。

③铺场可是个技术活,首先在麦场中间立起一捆麦子,然后顺时针均匀地一层一层把麦秆铺成圆形,铺好的麦场看起来只有金黄的麦穗,看不到麦秆,能把麦场铺成这样的一般都是长辈们。像我,这个时候只配搬麦捆,解绳子。

④记忆中最初碾麦子的场景是父亲牵着我家的骡子套着石头碎子,一圈一圈地碾压,我们拿着扫把在边上把那些碾压出局的麦穗尽量扫进去。天气很热,父亲不时地用脖子上的毛巾擦汗。骡子也是,我看见它大张着鼻孔,喘着粗气奋力前行,身上到处都是一条条汗水路子。[A]牵着骡子反复碾压,直到看见麦穗和麦秆发白,变得柔软,父亲才牵着骡子走出麦场在一边歇着,喝口茶,用草帽当做扇子,古铜色的褶子脸上洋溢着满满的笑。

⑤这时候母亲拿着一种叫做木衩的工具开始拾麦秆。只见母亲把木衩反扣在麦秆上,轻轻地拾那些没有麦粒的麦秆子,母亲拾成堆,我和姐姐抱出麦场。天气很热,麦场上压碎的麦秆子像浮尘一样到处都是,落在我们的头上和脖子里,我们满身的汗水和那些浮尘黏在一起,真是奇痒无比。

⑥这样的工序进行三次,那些麦粒就彻底脱离了麦秆。姐姐用推板往前推那些麦粒,母亲用扫把在后面扫,父亲用木锹把麦粒堆到一起。金色的夕阳下,我们的麦粒堆成形,这时候的晚风是最通人情世故的,它会慢慢登场,合着父母喜悦的心情。只见父亲把嘴唇隆成圈形,开始一边扬场一边吹口哨,那可不是一般的口哨,那是庄稼人和风的暗号。

⑦父亲站在麦粒堆边,手里紧握着簸箕,俨然是一位风萧萧兮易水寒的将军。随着风向,扬起一木锹带有麦秆屑和麦粒的粮食,那些麦粒黄灿灿地落在附近光滑的地面上,麦秆和麦屑就远远地被风吹起。整套动作下来,干净麻利快,令人目不暇接。

⑧装麦子是我们最高兴的时候。父亲捧起麦粒,闭上眼睛,闻着麦香很是陶醉。我们会迫不及待地抓起麦粒吹一下,仰起头把那些麦粒吃在嘴里,越嚼越香,泛着白面味,那种喜悦和幸福如今还在内心深处珍藏。

⑨然而我们的麦粒还没来得及清理,大雨突然造访,笆斗、扫帚、木锨,样样家伙上,七手八脚忙,总算把麦子用塑料布遮住了。以防万一,父亲不得不在雨中去看守麦场,那幅场景,我记忆犹新。

⑩我提着马灯,姐姐端着饭盆,倾斜着身子,尽量把饭盆子遮住不让雨水侵犯。她的两只眼睛眯成一道线,时而使劲闭上一只眼睛,摇摇头,尽可能地甩去一点点雨水。[B]雨水遮住了我的眼睛,我好想哭,一只手不停地抹着眼睛上的雨水。

⑪远远地看见父亲把化肥袋子折进去一个拐角顶在头上,在架子车下面铺了一个袋子坐在那里,孤独地呆愣着。好在这种天气蚊子很少,它们弱小的身躯,无法抵御风雨交加的夜晚,所以不知去向。

⑫父亲接过饭盆子,架子车很小,没办法让我们三个人都能躲在下面避雨,父亲怕我们淋雨,让我们回去了。我提着马灯,姐姐拉着我的手,就在拐弯处我看到了父亲若隐若现的背影。

⑬我不知道支撑父亲生存的到底是什么,也不知道那个雨夜,父亲高大的身躯是怎么屈服在架子车下渡过的。只是那个夜晚,父亲的身影让我觉得,庄稼人是这个世界上最辛苦最伟大的人。时至今日,每当我有过不去的坎,父亲在那个雨夜看守麦场的身影都会及时浮现在脑海,让我都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与接受生活的风雨。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