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综合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一课一练: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阅读“在各拉丹冬以东几公里处有牛粪可捡的草坝子上……连带第八节腰椎也错了位”,回答问题。
(1)、选文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何作用?

(2)、选文第二段中引述传说有什么作用?

(3)、赏析选文第三段中的“卖弄”一词。

(4)、有人说选文最后一段,写拍照、摔跤、受伤的细节显得多余,可以删去。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说明理由。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龙眼与伞
                                                                                                                  迟子建
        ①大兴安岭的春雪,比冬天的雪要姿容灿烂。雪花仿佛沾染了春意,朵大,疏朗。它们洋洋洒洒地飞舞在天地间,犹如畅饮了琼浆,轻盈,娇媚
        ②我是喜欢看春雪的,这种雪下得时间不会长,也就两三个小时。站在窗前,等于是看老天上演的一部宽银幕的黑白电影。山、树、房屋和行走的人,在雪花中闪闪烁烁,气象苍茫而温暖,令人回味。
       ③去年,我在故乡写作长篇《额尔古纳河右岸》。四月中旬的一个下午,正写得如醉如痴,电话响了。是妈妈打来的,她说,我就在你楼下,下雪了,我来给你送伞,今天早点回家吃饭吧。
        ④没有比写到亢奋处遭受打扰更让人不快的了。我懊恼地对妈妈说:“雪有什么可怕的,我用不着伞,你回去吧,我再写一会儿。”妈妈说:“我看雪中还夹着雨,怕把你淋湿,你就下来吧!”我终于忍耐不住了,冲妈妈无理地说:“你也是,来之前怎么不打个电话,问问我需不需要伞?我不要伞,你回去吧!”
        ⑤我挂断了电话。听筒里的声音消逝的一瞬,我马上意识到自己犯了最不可饶恕的错误!我跑到阳台,看见飞雪中的母亲撑着一把天蓝色的伞,微弓着背,缓缓地朝回走。她的腋下夹着一把绿伞,那是为我准备的啊。我想喊住她,但羞愧使我张不开口,只是默默地看着她渐行渐远。
        ⑥也许是太沉浸在小说中了,我竟然对春雪的降临毫无知觉。从地上的积雪看得出来,它来了有一两个小时了。确如妈妈所言,雪中夹杂着丝丝细雨,好像残冬流下的几行清泪。做母亲的,怕的就是这样的泪痕会淋湿她的女儿啊!而我却粗暴地践踏了这份慈爱!
        ⑦从阳台回到书房后,我将电脑关闭,站在南窗前。窗外是连绵的山峦,雪花使远山隐遁了踪迹,近处的山也都模模糊糊,如海市蜃楼。山下没有行人,更看不到鸟儿的踪影。这个现实的世界因为一场春雪的造访,而有了虚构的意味。看来老天也在挥洒笔墨,书写事态人情。我想它今天捕捉到的最辛酸的一笔,就是母亲夹着伞离去的情景。
         ⑧雪停了。黄昏了。我锁上门,下楼,回妈妈那里。做了错事的孩子最怕回家,我也一样。朝妈妈家走去的时候,我觉得心慌气短。妈妈分明哭过,她的眼睛红肿着。我向她道歉,说我错了,请她不要伤心了,她背过身去,又抹眼泪了。我知道自己深深伤害了她。我虽然四十多岁了,在她面前,却依然是个任性的孩子。
        ⑨母亲看我真的是一副悔过的表情,便在晚餐桌上,用一句数落原谅了我。她说:“以后你再写东西时,我可不去惹你!”
        ⑩《额尔古纳河右岸》初稿完成后,我来到了青岛,做长篇的修改。那正是春光融融的五月天。有一天午后,青岛海洋大学文学院的刘世文老师来看我,我们坐在一起聊天。她对我说,她这一生,最大的伤痛就是儿子的离世。刘老师的爱人从事科考工作,常年在南极,而刘老师工作在青岛。他们工作忙,所以孩子自幼就跟着爷爷奶奶,在沈阳生活。十几年前,她的孩子从沈阳的一个游乐园的高空意外坠下身亡。事故发生后,沈阳的亲属给刘老师打电话,说她的孩子生病了,想妈妈,让她回去一趟。刘老师说,她有一种不祥的预感,觉得儿子可能已经不在了,否则,家人不会这么急着让她回去。刘老师说她坐上开往沈阳的火车后,脑子里全都是儿子的影子,他的笑脸,他说话的声音,他喊“妈妈”时的样子。她黯然神伤的样子引起了别人的同情,有个南方籍旅客抓了几颗龙眼给她。刘老师说,那个年代,龙眼在北方是稀罕的水果,她没吃过,她想儿子一定也没吃过。她没舍得吃一颗龙眼,而是一路把它们攥在掌心,想着带给儿子……
         (11)那个时刻,我的眼前蓦然闪现出春雪中妈妈为我送伞的情景。母爱就像伞,把阴晦留给自己,而把晴朗留给儿女。母爱也像那一颗颗龙眼,不管表皮多么干涩,内里总是深藏着甘甜的汁液。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生命中不能承受的痛
        生命中有许多不能承受的痛,那是人生不想直接面对的现实。当那一刻来临的时候,我们会哭泣,我们会伤心,我们会逃避。但是,我们又不得不去面对。父母在,我们就永远是小孩。在外面遇到了种种的困难和挫折,我们会下意识地到父母那里去寻求安慰,寻找关爱,然后再带着从父母那里吸取到的勇气和信心,去面对外面的一切,父母那里好像有我们永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直到有一天爸爸突发心肌梗塞病倒了,我们这才发觉白发和皱纹已经爬上了父母的额头,岁月斑驳的阴影已经剥蚀了他们红润的面颊。那一刻,心头漾起的,就是那不能承受的痛。
         爸爸是文革前最后一批完成学业的大学生,爱好运动的他在学校就通过了运动健将的标准,毕业至今一直从事体育工作。他的身体特别棒,好多人至今还记得他年轻时在寒冬腊月脱光了衣服用冰雪摩擦身体的情景,不要说这种独特的“洗澡”方式很少有人见过,单是那身在冰雪下闪着光亮的一块块隆起的肌肉,就足以使人惊异得瞪大眼睛,小青年们对他则更是顶礼膜拜。“力大为王”一向是民间不成文的法则,更何况他还是一位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有文化有知识的“大王”。
         然而,那天这位“大王”就那样躺倒在医院的急救室里,任医生护士在他身上插着各种各样的管子和针头。他的脸越来越黄,他的乎脚也越来越凉,生命的热力似乎正从他的身上慢慢扩散和消遁。那一刻,我痛,我的心近乎绝望般的痛。
         我用自己的双手,一遍又一遍地摩擦着爸爸冰冷的双脚,我 要把我的信念,把我的激情,把我原本就是从他那里得来的生命活力通过我的手心贯穿到他的脚心,再通过他的脚心传递到他整个的身心。我要他坚强,我要他勇敢,我要他回——像以前一样回到我的身边来。
        爸爸他真的回来了!生命之花重新在他身上绽放。心脏中一下手装上了四个支架的他,也被医生视为医学界的奇迹。
        不错,他的起死回生,缘于当今高超的医学技术和先进的仪器设备,缘于他自己一向良好的体质和坚韧不拔的男子汉气质。然而在潜意识里,我认为这一奇迹的出现,还缘于爸爸在身处临界的那一刻,读懂了女儿通过手掌传递给他的语言。
         那是用血缘凝结而成的语言,那是用亲情浇灌而成的语言。从手心向他传递过去的那生生不息的气息里,爸爸读懂了我向他表达的情感,感受到我们对他的需要和依恋,感受到我们对他深深的爱。他用顽强的毅力挣脱了病魔,回到了我们身边。
        慢慢从惊恐中恢复过来的我们,逐渐变得又只记得从父母那里去吸取我们所需要的东西了。而父母,则更慷慨地给我们提供着源源不尽的食物、关怀和照顾。
        只是,我们也多少发觉了一些变化,每次到家,总见爸爸在忙着,忙着种花,忙着写稿,忙着练字,忙着裱自己觉得比较满意的作品,说是要给自己的同学每人一张以作纪念,还指给我看哪些是给哥哥的,哪些是给弟弟的,哪些又是给我的……
         爸爸永远也不会知道,他说这些话的时候,已经多么强烈地刺痛了我的心,我一点也不喜欢他的这种像交待后事一般的话语,我拒绝承认某种现实,我甚至自私地认为我们还是一群没有长大的小孩,他应该一如既往地保持年轻和健康,一如既往地宠爱我们……
         从上次发病到现在,才短短一年不到的时间,近来感到身体明显不适的爸爸只得重新到南京医院复查,医生得出的结果是模棱两可的“不容乐观”,说是要作进一步的检查,而最可能的解决方案是再次进行心脏搭桥手术。
         当这些现象突然出现在自己最为至爱的亲人身上时,我们就会下意识地作出自欺欺人的反应。拒绝承认这样的现实,要想逃避这样的现实,不敢碰,不能揭,不愿看……    
        这就是生命中不能承受的苦痛,它真的是我们不想面对的现实啊。
         可是,我们又实在无法回避这样的现实;不得不去面对和承受这样的现实。面对了,承受了,我们才会心安,才会有勇—气面对人生之路上或许会有的更大的伤痛,也才会真正成为我们自己。

阅读《总有人为弱者转身》,根据要求回答后面问题。

总有人为弱者转身

马德

       ①窗外,乌云布满了天空,天气变得闷闷的。办公室里也昏暗了起来

       ②陶安说,我爸爸说了,他不来。

       ③陶安的父亲是个酒鬼,陶安打电话的时候,他正在一家狗肉馆喝酒,从中午一直喝到晚上,嘴里骂骂咧咧的,说,别说是你们老师,就是市长见我,我也不见。陶安有爹有娘,却比孤儿还孤单。他上学,一直是姐姐在供着,姐姐一个人漂在北京,很不容易。

       ④崔老师泡了两袋方便面,汤水足足地,端到陶安面前说:“赶紧吃了,你饿了吧!”陶安端起泡面的缸子,还是不敢看老师,蹲下来,吸溜着吃了起来。吃着吃着,两颗很大的眼泪落在了缸子里。

       ⑤下午,宿舍里,一个学生丢了钱。满宿舍的人,都认为是陶安偷的。原因是,下午就他一个人回过宿舍。陶安说,我没拿,我真的没拿过钱。其中一个不由分说,一下子扑上去打了陶安,还说,不是你偷的,谁会偷?你说还会有谁偷?陶安站在那里,一下手也没还,任由那个学生拳打脚踢了半天,只是不停地说,这钱不是我拿的,这钱不是我拿的。

       ⑥拿,拿,拿,你连个偷都不想说。另一个学生恶狠狠地一脚飞踹过来,陶安“咕咚”一下子就被踹倒了。倒了的陶安,愤怒地盯着对方,眼里像要着了火,但没有站起来反抗,在地上坐了好半天。

       ⑦班主任崔老师很快知道了这件事,他把陶安领到办公室,问他情况。“老师我没拿,我真的没拿别人的钱。”陶安深深地埋着头,不敢看崔老师的眼睛。崔老师“嗯”了一声,然后,轻轻为他拍去裤子上的脚印。

       ⑧“老师也知道你没拿,你不会拿别人的东西,你也不是那样的孩子。”崔老师故意在最后一句话上加重语气。望着一脸无助的陶安,崔老师不由自主地“唉”了一声

       ⑨陶安突然抬起了头,盯着老师看。刚才老师的一叹,像针一样,扎在了他的心上。

       ⑩几天后,崔老师在班里开了个主题班会。主讲人是请来的,陶安看了一眼,心里就“咚咚”地跳,他知道这一定是崔老师故意安排的。同学们很兴奋,因为主讲人有在那所著名大学就读的资历,实在是让他们仰慕。那天,请来的人滔滔不绝,讲了很多学习方法,以及为人处世之道。最后,还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⑪“我在学业之余,常在外面打零工。有一次,在一家餐馆帮忙,不知道是谁碰倒了一摞餐盘,碎了一地。收工的时候,老板问是谁打掉的,开始大家都说不知道,后来,却都指向了一个人。这个人是个孤儿,一只眼睛先天弱视,仿佛他打碎餐盘,是天经地义的。谁知老板一笑,说:‘我小时候家里很穷,在外面被人打了,回家后还要被妈妈打一顿。然后,还要等着打我的孩子来,妈妈抱着我,让那个孩子打,打够了才走。这件事,让我知道,这个世界上,当人穷了,是没有道理可讲的。有一种天理,叫蛮不讲理;有一种公道,叫惨无人道。而且,在这样的公道和天理面前,你还得装聋作哑。仿佛,所有这一切,都是你应该承受的。因为,没有人愿意听弱者申辩理由。但我相信,这个尘世,一定会有人为弱者转身。因为,永不泯灭的良知,就像太阳一样在头顶照耀,也总有人会因为良知,而为弱者转身。’老板的话结束后,那个碰摔了盘子的人主动站了出来。果然,不是那个孤儿!”

       ⑫同学们中间随即响起了一片掌声。陶安也坐在下面鼓掌,黑黑瘦瘦的身子,颤抖着,已经抑制不住自己。瞬间,他泪雨滂沱,哭成了泪人。看着主讲人,他嘴里不停地喃喃着两个字:姐姐……

                                                                                                                                                                             (选自《今日文摘》,有改动)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平分生命

    ①男孩与他的妹妹相依为命。父亲早逝,她是他唯一的亲人,所以男孩爱妹妹胜过爱自己

    ②然而灾难再一次降临在这两个不幸的孩子身上。妹妹患上了重病,需要输血。但医院的血液太昂贵,男孩没有钱支付任何费用,尽管医院已免去了手术费。但不输血妹妹就会死去。

    ③作为妹妹唯一的亲人,男孩的血型与妹妹相符。医生问男孩是否有勇气承受抽血时的疼痛。男孩稍有犹豫。10岁的他经过一番思考,终于点了点头。

    ④抽血时,男孩安静地不发出一丝声响,只是向着病床上的妹妹微笑。手术完毕后,男孩用颤抖声音地问:“医生,我还能活多长时间?”

    ⑤医生正想笑男孩的无知,但转念间又被男孩的勇敢震撼了:在男孩大脑中,他认为输血会失去生命。但他仍然肯输血给妹妹,在那一瞬间,男孩所做出的决定是付出了一生的勇敢并下定了死亡的决心。

    ⑥医生的手心渗出了汗,他握紧了男孩的手说:“放心吧,你不会死的。输血不会丢掉生命。”

    ⑦男孩眼中放出了光彩:“真的?那我还能活多少年?”

    ⑧医生微笑着,充满耐心地说:“你能活到100岁,小伙子,你很健康!”男孩高兴得又蹦又跳。他确认自己真的没事时,就又挽起了刚才被抽血的胳膊,昂起头,郑重其事地对医生说:“那就把我的血抽一半给妹妹吧,我们两人每人活50年!”

    ⑨所有的人都震惊了 , 这不是孩子无心的承诺,这是人类最无私最纯真的诺言。同别人平分生命,即使亲如父子,恩爱如夫妻,又有几人能如此快乐、如此坦诚、如此心甘情愿地说出并做到呢?

阅读

人在路上

①每天驾车蜗行在北京拥堵的道路上,脑中经常闪出一些稀奇古怪的想法。日子长了,发现这些想法有时其实挺有意思。如果把人生比做一条漫漫长路,这些想法就有了一点儿人生启示的味道。

  ②常常看到一种有趣的现象:在拥堵不堪的路段,明明谁也无法按规定的时速前行,但总有车技高超的好汉,驾驶或豪华或不豪华的轿车从身旁呼啸而过。忽而突然并线,忽而强行超车,东穿西拐,愣是能在无法奔驰的路段找到狂奔的感觉,总是能从无路可走的地方杀出一条“坦途”。在他一路“车技”表演的过程中,像我等驾龄不长也不短的“二把刀”,只有心生艳羡或行注目礼的份儿。有几次这类好汉从身旁一闪而过,若不是做过门将的我反应还算迅速,没准儿就要发生车毁人亡的悲剧。正当我气愤难当的时候,却闻重金属打击乐伴着狂放而得意的笑声从车中飘出。我自认活得没人家潇洒,也无力与其较量车技,只好甘拜下风,继续在自己的车道中蜗行。

  ③有趣的是,行至前方红灯处,竟意外发现那辆潇洒之极的“飞车”也乖乖地停在横线等候,一路狂奔历尽艰险,似乎并未使它遥遥领先,把我等“菜鸟”远远抛在后面。忙活了半天,原来大家仍然在一条起跑线上。既然如此,这一路闪转腾挪、横冲直撞,又是为了什么呢?一个红灯处情形如此,到达终点大家是不是也难分先后呢?看来,规规矩矩驾驶,与绞尽脑汁、争先恐后、使出十八般武艺在路上折腾,从结果上说实在没有多大不同。

  ④其实人生的路也差不多。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不大不小的目标,达到目标的路都很漫长。是按照既定的“交通规则”不疾不徐、舒缓有致地前行,还是费尽心机,争先恐后,在人们的一片唾骂声中踉跄前冲、勉强硬行,甚至摔得鼻青脸肿、头破血流,每个人当然有自己的选择,无需别人操心。在我看来,人生的“路况”是相对固定的,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抱怨道路狭窄、路面不平、道路发展速度赶不上汽车发展速度没用,指责红灯太多、骑车人不守规矩、行人乱穿马路也不起多大作用。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外在环境的改变不是不可能,但需要很长时间。与其指责抱怨,不如反求诸己,选择一种相对平和自救的方式,将自己置于更加安全有效,别人看来也不闹心的人生状态里。

  ⑤而人生路上的潇洒君子可能对这种看法不以为然。他们奉行的是一种自以为“积极”的人生态度,处处要强,事事争先,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他们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还是其乐无穷。乐在其中,乐此不疲,乐而忘忧,乐不可支,此乐何极!

⑥相对而言,前者活得可能比较单纯、比较简单、比较没有色彩,“过程的丰富性”远不能与潇洒君子相媲美。你看人家潇洒君子是多么丰富、多么充实啊!只要有一辆车走在自己前头,就要设法超过去,哪怕冒着被警察抓获的危险,也在所不惜;只要有一辆车挡了自己的去路,就要把喇叭按得山响、车灯闪得贼亮,唯恐人家不知道他来了。他为“过程的丰富性”付出了常人难以承受的辛劳,承担了常人根本不愿承担的风险和成本。他从中的确得到了乐趣,也收获了路人的白眼和鄙视。或许他真是一个“但问耕耘,不问收获”“只重过程,不看结果”的超拔之士。但在常理看来,他却不免有些可笑。因为在“一路超越”的过程中,他不是算计别人,就是被人算计;不是冒犯别人,就是被人冒犯;不是加害于人,就是为人所害。他比一般人多付出了智慧和力量,也比一般人多承受了危险和恐慌。他的人生成本无疑是很大的,而他的实际收获可能是很可怜的。至于“过程的丰富”,那不过是他的自我安慰,别人未必作如是观。想想那些我们身边为了一点蝇头小利而不惜机关算尽的“聪明人”吧,想想那些我们熟悉的人生路上的抢跑者和越位者吧,与人们的无情否定和彻底不屑相比,他们收获的那点可怜的“实惠”又算得了什么呢?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