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浙江省临海市2016学年上学期八年级期末调研测试语文试卷

读下列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秃鹤(节选)

    会操表演中秃鹤以他特有的方式报复了他人对他的轻慢与侮辱后,换得的是众人的冷淡。 

    这天,秃鹤独自一人走在上学的路上,被一条野狗狠咬了一口。他坐在地上,歪着嘴,忍着疼痛,从路边掐了一枚麻叶,轻轻地贴在伤口上。然后,找了一根木棍拄着,一瘸一拐地往学校走。等快走到学校时,他把一瘸一拐的动作做得很大。他要夸张夸张。但他看到,并没有人来注意他。他又不能变回到应有的动作上,就把这种夸大了的动作一直坚持着做到教室。终于,有一个女生问他:“你怎么啦?”他大声地说:“我被狗咬了。”于是,他也不等那个女生是否想听这个被狗咬的故事,就绘声绘色地说起来:“那么一条大狗,我从没有见到的一条大狗,有那么的长,好家伙!我心里正想着事呢,它悄悄地、悄悄地就过来了,刷地一大口,就咬在了我的后腿肚上……”他坐了下来,翘起那条伤腿,将麻叶剥去了:“你们来看看这伤口……”真是个不小的伤口,还清晰地显出狗的牙印。此刻,他把那伤口看成一朵迷人的花。有几个人过来看了看,转身就走了。他还在硬着头皮说这个故事,但,并没有太多的人理会他。

    又是一个新学年。春节来临前,油麻地小学接到上头通知:春节期间,将举行全乡四十三所中小学的文艺汇演。剧本选好后,秃鹤主动争取了伪军连长这个角色。

    秃鹤从未演过戏。但秃鹤决心演好这个戏。他用出人意料的速度,就将所有台词背得滚瓜烂熟。

    秃鹤要把戏演得更好。他把这个角色要用的服装与道具全都带回家中。晚上,他把自己打扮成那个伪军连长,到院子里,借着月光,反反复复地练着。 

    他将大盖帽提在手里,露着光头,就当纸月在场,驴拉磨似地旋转着,数着板。那个连长出现时,是在夏日。秃鹤就是按夏日来打扮自己的。但眼下却是隆冬季节,寒气侵入肌骨。秃鹤不在意这个天气,就这么不停地走,不停地做动作,额头竟然出汗了。

    到灯光明亮的大舞台演出那天,秃鹤已胸有成竹。《屠桥》从演出一开始,就得到了台下的掌声,接下来,掌声不断。当秃鹤将大盖帽甩给他的勤务兵,秃头在灯光下锃光瓦亮时,评委们就已经感觉到,桑乔又要夺得一个好名次了。

    秃鹤脚蹬大皮靴,一只脚踩在凳子上,从桌上操起一把茶壶,喝得水直往脖子里乱流,然后脑袋一歪,眼珠子瞪得鼓鼓的:“我杨大秃瓢,走马到屠桥……”

    在与纸月周旋时,一个凶恶,一个善良;一个丑陋,一个美丽,对比得十分强烈。可以说,秃鹤把那个角色演绝了。

    演出结束后,油麻地小学的师生们只管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而当他们忽然想到秃鹤时,秃鹤早已不见了。

    问谁,谁也不知道秃鹤的去向。

     “大家立即分头去找。”桑乔说。

    是桑桑第一个找到了秃鹤。那时,秃鹤正坐在小镇的水码头的最低的石阶上,望着被月光照得波光粼粼的河水。

    桑桑一直走到他跟前,在他身边蹲下:“我是来找你的,大家都在找你。”

    桑桑听到了秃鹤的啜泣声。

    油麻地小学的许多师生都找来了。他们沿着石阶走了下来,对秃鹤说:“我们回家吧。”

    桑乔拍了拍他的肩:“走,回家了。”

    秃鹤用嘴咬住指头,想不让自己哭出声来,但哭声还是克制不住地从喉咙里奔涌而出,几乎变成了号啕大哭。

    纸月哭了,许多孩子也都哭了。

    纯静的月光照着大河,照着油麻地小学的师生们,也照着世界上一个最英俊的少年……

节选自《草房子》,有删改。

(1)、下列选项中对选文的理解正确一项是(      )。

A、秃鹤夸张自己被狗咬的事实,是为了炫耀自己的勇敢。 B、秃鹤决心演好这出戏,是出于他好出风头的性格。 C、选文中两处写到月光的纯净美丽,是为了烘托油麻地小学师生美好的人情人性。 D、演出结束后谁也不知道秃鹤的去向,这反映了油麻地小学师生们的自私冷漠。
(2)、结合语境,品味下面的句子,说说加下划线词语的表达作用。

秃鹤脚大皮靴,一只脚在凳子上,从桌上起一把茶壶,喝得水直往脖子里乱流,然后脑袋一 , 眼珠子得鼓鼓的:“我杨大秃瓢,走马到屠桥……”

(3)、秃鹤的精彩演出获得了巨大成功,他本该像众人一样欢笑,而他却选择了独自在河边“啜泣”乃至几乎“嚎啕大哭”,这一行为中包含了他哪些复杂的情感?

(4)、秃鹤本名陆鹤,因为脑袋光溜溜不长半根头发而被人起了这个绰号。同学们因此常常取笑他,老师也曾因此不想让他参加会操表演,可选文最后为什么要说他是“世界上一个最英俊的少年”?这给你的成长带来什么有益的启示?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太阳花

      ①一天清晨,太阳花开了,在一层滚圆的绿叶下边,闪出三朵小花。一朵红,一朵黄,一朵淡紫色。乍开的花儿,像霞那么艳丽,像宝石那么夺目。在我们宁静的小院里,激起一阵赞喜,一片惊叹。三朵花是信号。号音一起,跟在后边的便一发而不可挡。大朵,小朵,单瓣,副瓣,红、黄、紫、蓝、粉一齐开放。一块绿色的法兰绒,转眼间,变成缤纷五彩锦锻。连那些不爱花的人,也经不住这美的吸引,一得空暇,就围在花圃跟前欣赏起来。

      ②从初夏到深秋,花儿经久不衰。一幅锦锻,始终保持着鲜艳夺目的色彩。起初,我们以为,这经久不衰的原因,是因为太阳花喜爱阳光,特别能够受住烈日的考验。不错,是这样的。在夏日暴烈的阳光下,牵牛花偃旗息鼓,美人蕉慵倦无力,富贵的牡丹,也早已失去神采。只有太阳花对炎炎赤日毫无保留,阳光愈是炽热,它开得愈加艳丽,愈加热情,愈加旺盛。

      ③但看得多了,才注意到,作为单独的太阳花,其生命却极为短促。朝开夕谢,只有一日。因为开花的时光这么短,这机会就显得格外宝贵。每天,都有一批成熟了的花蕾在等待着开放。日出前,它包裹得严严紧紧,看不出一点要开的意思,可是一见阳光,就即刻开放。花瓣就像从熟睡中苏醒过来了似的,徐徐地向外伸张,开大了,开圆了……这样一个开花的全过程,可以在人注视之下,迅速完成。此后,它便贪婪地享受阳光,尽情地开去。待到夕阳沉落时,花瓣儿重新收缩起来,这朵花便不再开放。第二天,迎接朝阳的将完全是另一批的、成熟了的花蕾。

      ④这新陈交替多么活跃,多么生动!也许正是因为这一点,太阳花在开花的时候,朵朵都是那么精神充沛,不遗余力。尽管单独的太阳花,生命那么短促,但从整体上,它们总是那样灿烂多姿,生机勃勃。

      ⑤开完的太阳花并不消沉,并不意懒。在完成开花之后,它们将腾出空隙,把承受阳光的最佳方位,让给新的花蕾,自己则闪在一旁,聚集精华,孕育后代,把生命延续给未来。待到秋霜肃杀时,它已经把银粒一般的种子悄悄地撒进泥土。第二年,冒出的将是不计其数的新芽。

      ⑥太阳花的欣赏者们,似在这里发现了一个世界,一个科学的、公平的、友爱的世界。他们像哲学家那样,发出呼喊和感叹:太阳花的事业,原来是这样兴旺发达,繁荣昌盛的呵!

      ⑦太阳花给予的启迪,无疑是有益的。

                                                                                                                                                                         (本文有删改)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①双腿瘫痪以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我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锤打这两条可怕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②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睡不了觉。

    ③那天我又独自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就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④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⑤领导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决没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⑥邻居家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⑦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下面小题。

心灯如月

谢新源

①晚饭后散步回来,我、儿子和妻一如既往地达成默契:我写作、儿看书、妻弹琴。我们各自关严了门,沉浸在各自所钟情的天地里去。电就是在这时停的,房间里顿时漆黑如罩,琴声戛然而止。也不过片刻,妻摸索出了那只陈旧的蜡烛,“嚓”的一声响,客厅里先亮起一束毛笔尖似的烛光。

②蜡烛燃烧得静极,火苗儿纹丝不动,柔柔的光款款地投向四壁,屋里多起隐隐约约的黑影。妻和独生子不习惯这样的暗淡,轻掩房门到院中纳凉去了。我无奈地搁下笔,静坐桌前,目光落在了烛焰上。屋里是少有的静,烛光下青翠文竹和墙上的字画条幅被罩上了一层朦胧;烛光的芳香淡淡弥漫。烛,营造出满屋的馨香和温情。

③我的目光始终没有离开那静如处子的烛焰。凝望它,它就幻化成了一盏油灯,蓦地点燃凝固于我心头已有十数个年头的思绪。油灯对于我来说记忆尤为深刻。抑或,我所有智慧的开启,无不与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大约是在上小学五年级时,因为要升初中,我们晚上开始上自习课。那时,故乡偏僻尚未通电,30多位同学端着油灯汇集到教室里来,一俟点燃亮光如柱,立即四壁生辉。第一次处在几十盏灯同时点燃的辉泽里,我们原本就十分活泼的童心越发地激动不安,素来宁静的教室搬桌挪椅,呼应嬉笑,难得安宁。有调皮者趁人不备,扑地吹灭同桌亮着的灯,那正在看书的同学先是一愣,继而就要动手揪人,揪不着,便追着扑倒在地也要将对方的灯吹灭……

④这个晚上正值隆冬,有米粒大的雪花飘然摇落。间或就有一股北风透过窗棂缺了玻璃的豁口吹进教室来,齐刷刷一片的火苗儿先是被吹得卷缩了身子倾向一边,陡然变暗,未待挺直恢复先前的亮,便纷纷地熄灭,大家就又一阵惊呼。惟角落里剩下一二盏孤灯,成了“火源”。众人一窝蜂拥去,争着要先点亮自己这盏,接着就听到油灯坠地的脆响。整个冬季,每晚自习总会有十几、二十分钟这样的嬉戏,简陋窄小的教室里平添了份温馨,多了一份浪漫,我们负重的童心因此而变得轻松、愉悦。

⑤初中大家都考上了,或许是年长了,或许是课程骤然增多,或许是有了两年之后要考高中的压力,我们从入学这天起便开始上晚自习。灯还是过去的灯,人还是过去的人,而教室里却是再也看不到先前众人笑闹的情景了,个个面孔紧绷,神无旁及,火苗儿袅袅而燃。肃穆的教室里更加沉寂,心里泯灭已久的那种压抑和负重感又悄悄地萌发……

⑥上高中是在十几里地外的公社,没有想到晚上会是在电灯下看书的。虽然吊在屋梁上的只是普通白炽灯,但与过去的油灯相比,那就是一个是太阳一个是月亮了。电是校办工厂发的,尽管一到夜晚柴油发电机的响声会打破校园的宁静,却丝毫不会使人觉得吵杂,仿佛那突突的响声是夜的伴奏曲,夜因为有这样节奏分明的轰鸣而变得富有活力,充满生机。

⑦不过,油灯是未敢抛弃的,那时柴油价贱,供不应求,学校常因缺油而停电,所以,从初中带来的油灯始终在抽屉里占有它的位置。而1978年的夏天,每个晚上的自习我们几乎无一不是在油灯下熬过的。

⑧这是恢复高考的第一年,初夏,数以百计的补习生、插班生涌入校园,同我们应届生一起迎接高考。教室里异常闷热,能静下心来复习是不可能的事。每到夜晚,所有的课桌都被我们各自搬到教室旁一溜儿排开的几个篮球场上,或三五合并,或独处一隅,然后点亮油灯。这是一个庞大的灯阵,数百盏油灯,灿然的火焰,在夜的空间跳动,星点相连,忽闪摇曳,若星河般绚烂,圣火降临般壮丽……

⑨晶亮的月升起来,能够看到月光下油灯淡蓝色的烟雾随夜的气息飘逸燎绕,翻动书页的响声窸窸窣窣,笔尖与纸的磨擦声窸窸窣窣,隐伏着繁忙与竞争。桌左前方那盏油灯是在我目光里跳动数次之后熄灭的,接着听到灯下传出无奈的叹息声。我注视着那片暗淡,久久地,那盏灯却是再也没有亮起来。我忍不住走过去。“没油了,买不起油,我用的是爹娘吃的棉籽油,他们一个多月没吃油了。”那是个补习生,他说。

⑩我知道他是初中毕业后因父母双双患病而辍学的。恢复高考,他被浇灭的继续求学的希望得以复苏。他曾是全公社所有的初中生中的尖子,所以他想创造初中生考大学的奇迹。我把我的油灯连同桌子移过去,我知道他缺少的不是智慧,而是缺少点燃智慧的光亮。他瞪着惊奇的眼睛盯着我,嘴唇翕动不语。感激是不需要语言的。月升到了中天的位置,清辉如水,月光下的油灯的火焰更妩媚、洒脱、灵光鼓荡。

⑪这年的秋天他创造了想要创造的奇迹,而我却落榜了。他在大学里给我来信说“我永远不会忘记那个月放清辉的晚上,你是我心中的灯。”我回信说“你也是我心中灯。你创造的奇迹,使我们这些以黄土地为生的人看到了希望。”

(选自《当代散文精品》有更改)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题

栗花香

疏泽民

①杏花落了,梨花谢了,桃花变成了青桃。时序进入五月,草木渐次葱茏,春天里的繁花渐次退场,而夏花尚未接力。朋友说,不妨到山里走一趟,那里有一种花,很可能你没见过。

②抵制不住诱惑,上了朋友的私家车。小车沿着蜿蜒的溪谷小道,向深山蛇行而去。随着山路的渐次抬高,车窗外的景致也由深绿幽暗变成嫩绿敞亮,隐隐约约地飘来阵阵暗香。

③小车开到半山腰的一处彩钢瓦搭建的民房前停下,那儿是朋友的园林生产基地。下了车,山野的草木清香夹杂着从未闻过的幽香扑面而来。这种幽香,不像槐花香得浓郁,不像枣花香得诱人,也不像秋天的金桂那样甜香。栗花香得清淡,深吸一口气,似乎没有多香;不经意地闻了,似有一种庄稼的清香。这或许就是农家管栗子树叫“铁杆庄稼”的原因吧?扬花时在玉米、稻子、荞麦的大田里,不都能闻到这透出一股青气的香味吗?朋友说:“栗花香得有些怪,不同的人,不同的地界,对栗花香有不同的感受。”环顾四周,没见着花,不知这香气来自何处。见我傻愣着,朋友说:“走,上山去看看。”

④山上是一大片果树林,栽种了板栗。板栗园里的香气更浓,犹如走进了糕点坊,清蒸的豆粉香将我包裹。朋友指着身边的板栗树说:“你看那一串串花穗,仔细闻闻,多香。”

⑤啊,那香味儿来自栗花!我感到意外。我吃过种植的板栗,也吃过山上的野毛栗,但还没有仔细打量过这种美味果实之花——栗花。其实这种栗花,在乡下不乏其踪,但因为不起眼,往往被忽视了。着实不起眼,若不仔细看,还以为是挂在枝头的毛毛虫,披着淡淡的黄绿色绒粉,在阳光下泛着幽光。

⑥凑近一闻,可不是嘛,那馥郁的香气就是从这儿溢出来的。单稳栗花藏在绿叶间,毫不起眼;千万穗栗花缀起来,一串串,一-树树,就有了气势。那些穗状栗花,如檐下晾晒的豆角,又似窗前垂挂的千纸鹤,在微风中轻轻摆动。花香的波纹一圈圈漾开,交叉,重叠,将整座山峦淹没,连我自己也概莫能外。沉浸在栗花的海洋里,被清新而质朴的栗香裹挟,感觉浑身上下都被香气洗了一遍,无比通透。

⑦这里是朋友承包的千亩山场,栗树园只是核桃、柑橘、枇杷等经济果林中的一项。朋友老家在这片山区,早年随外出务工人员跑到城里淘金,小赚了一笔后,又回到家乡投资创业,成立合作社,种植经济果林,带领山区群众共同致富。

⑧走进这片栗园,近距离感知栗花的素雅和香气的浓郁,深为栗花无形的气场所震撼:与百花无争,朴实低调,安静地坚守在山上。开花,结果,奉献人们可口的美食,成为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香饽饽。

⑨山上一片片果园如版画拼图,实在太美,我掏出手机,边走边拍。一回头,发现朋友正在指导民修剪栗枝,他们如同栗花一样,默默无闻,淡泊无争。此时此刻,我仿佛看到另一种栗树,正在山上安静地生长。

⑩漫山栗花香,让人念念不忘。

(选自《福州晚报》有删改)

活动二【品鉴美文】学校开展文学作品欣赏活动,请你完成小题。

冬天(朱自清)

说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是一“小洋锅”(铝锅)白水煮豆腐,热腾腾的。水滚着,像好些鱼眼睛,一小块豆腐养在里面,嫩而滑,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锅在“洋炉子”上和炉子都熏得乌黑乌黑,越显出豆腐的白。这是晚上,屋子老了,虽点着“洋灯”,也还是阴暗。围着桌子坐的是父亲跟我们哥儿三个。“洋炉子”太高了,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我们有时也自己动手,但炉子实在太高了,总还是坐享其成的多。这并不是吃饭,只是玩儿。父亲说晚上冷,吃了大家暖和些。我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

又是冬天,记得是阴历十一月十六日晚上,跟S君P君在西湖里坐小划子。S君刚到杭州教书,事先来信说:“我们要游西湖,不管它是冬天。”那晚月色真好,现在想起来还像照在身上。本来前一晚上“月当头”,也许十一月的月亮真有些特别吧。那时九点多了,湖上似乎只有我们一只划子。有点风,月光照着软软的水波,当间那一溜儿反光,像新砑的银子。湖上的山只剩了淡淡的影子。山下偶尔有一两星灯光。S君口占两句诗道:“数星灯光认渔村,淡墨轻描远黛痕。”我们都不大说话,只有均匀的桨声。我渐渐地快睡着了。P君“喂”了一下,才抬起眼皮,看见他在微笑。这已是十多年前的事了,S君还常常通着信,P君听说转变了好几次,前年是在一个特税局里收税了,以后便没有消息。

在台州过了一个冬天,一家四口子。台州是个山城,可以说在一个大谷里。只有一条二里长的大街。别的路上白天简直不见人;晚上一片漆黑,偶尔人家窗户里透出一点灯光,还有走路的拿着火把,但那是少极了。我们住在山脚下。有的是山上松林里的风声,跟天上一只两只的鸟影。夏末到那里,春初便走,却好像老在过着冬天似的;可是即便真冬天也并不冷。我们住在楼上,书房临着大路;路上有人说话,可以清清楚楚地听见。但因为走的人太少了,间或有点说话的声音,听起来还只当远风送来的,想不到就在窗外。我们是外路人,除上学校去之外,常只在家里坐着。妻也惯了那寂寞,只和我们爷儿们守着。外边虽老是冬天,家里却老是春天。有一回我上街去,回来的时候,楼下厨房的大方窗开着,并排地挨着她们母子三个;三张脸都带着天真微笑地向着我。似乎台州空空的,只有我们四人;天地空空的,也只有我们四人。那时是民国十年,妻刚从家里出来,满自在。现在她死了快四年了,我却还老记得她那微笑的影子。

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瓦格纳作品音乐会

(美)薇拉·凯瑟

①一天早上,我收到一封信,信封上打着内布拉斯加州一个小村庄的邮戳。这是我叔叔霍华德寄来的。叔叔告诉我说,某一位单身的亲戚给他妻子留下了一小笔遗产,因此她必须来波士顿办理有关的手续。他请我去车站接婶婶,给她一些必要的帮助。

②次日早上,我通知了房东准备招待客人,随后就前往车站。列车到达以后,我好不容易找到了婶婶。她一路坐的是硬座车,亚麻风衣被煤烟熏得发黑,黑帽子上落满了灰尘。我望着婶婶那饱经风霜的身影,满怀敬爱之情。

③大约在六十年代后期什么时候,乔治娅娜婶婶在波士顿音乐院当过教师,后来在叔叔的狂热追求下,乔治娅娜跟他私奔了。为了逃避家里人的责难和朋友们的批评,他们来到内布拉斯加的边远地区。他们在红土山坡上挖了个窑洞,他们从野牛饮水的小湖中取水,他们那点为数不多的储粮往往变成一群群流浪印第安人的囊中之物。三十年来,婶婶从未到过离家五十英里以外的地方。

④第二天下午两点,交响乐团将演出瓦格纳的作品,我准备陪婶婶去听听。不过,在我们交谈的时候,我开始怀疑她能否欣赏这音乐会。她心不在焉地向我询问城市的种种变化,但主要使她关切的却是她忘记了吩咐家里人用半脱脂牛奶喂一头体弱的小牛。此外,她还一时疏忽没告诉女儿赶紧吃掉地窖里新开封的一桶鲐鱼,弄不好这些鱼会臭掉,这也使她忧心忡忡。

⑤然而,从我们进入音乐厅之时起,婶婶就不再那么消极、迟钝了。她似乎开始注意四周的环境,这还是头一遭。当乐师们出场各就各位以后,婶婶期待地动了动身子,带着愈来愈强烈的兴趣越过栏杆向下望去,注视着那编制分毫未变的乐队。也许,这是自她离开那头孱弱的小牛以来,映入她眼帘的头一桩完全熟悉的事物。

⑥第一个节目是《汤霍塞》序曲,号声带出朝圣者合唱的第一个旋律时,乔治娅娜婶婶紧紧抓住了我的衣袖。这时我明白了,对她来说,这声音打破了三十年的沉寂。

⑦序曲结束了。婶婶放开了我的衣袖,但没说话。她坐在那儿,发呆地盯着乐队。她究竟从中得到了什么?我暗自忖度。想当年她是个不错的钢琴家,她在音乐方面受过的教育比四分之一个世纪前的绝大多数音乐教师要好。她多次对我讲起莫扎特和迈尔比尔的歌剧,我记得好多年以前她还唱过威尔地的一些曲子。我在她家里,每逢我生病发烧,傍晚时她常常坐在我的小床边。凉爽的晚风透过窗上钉的褪了色的蚊帐布吹进来,我躺着,凝望着玉米地上方一颗红红的、明亮的星星,她便唱起“让我们复返故乡吧。回到那鲜山环抱的家园!”唱得令我这个原本就十分想家的佛蒙特州孩子心都要碎了。

⑧演奏《特利斯坦与伊索尔德》前奏曲时,我留心观察乔治娅娜婶婶,想猜出对她来说琴弦和空气沸腾般的骚动意味着什么,却一无所获。她坐着,默默无声地凝视着,一根根琴弓倾斜向下拉去,宛如夏日阵雨大作时道道急冲而下的雨丝。在演奏《飞行的荷兰人》中的一段乐曲时,她一直这样一动不动,但她的手指却在黑衣服上机械地移来移去,仿佛它们在回想曾经弹奏过的钢琴键盘。这双可怜的手呵!为了举举拿拿,捏捏揉揉,它们不断地伸开、举起,如今变得几乎像动物的爪子似的;其中一个手指上套着个薄薄的、磨损了的小环,它曾经是一只结婚戒指。

⑨男高音开始唱“名曲”之后不久,我听到一声急促的抽泣声,便转向乔治娅娜婶婶。她两眼闭着,泪水在面颊上闪闪发光。那个如此创巨痛深而又无止无境地忍受苦难的灵魂并不曾真的死去。只不过从表面看它枯萎了,像某种奇特的苔藓,它可以在满足尘埃的岩石上呆上半个世纪,但是一旦把它放回水中,它就立刻又变得绿茵茵的了。在这首歌的演唱过程中婶婶一直这样哭着。

⑩音乐会结束了,人们鱼贯走出大厅,谈笑风生,很高兴放松一下精神,重新回到日常生活中来。但我婶婶却不肯起身。竖琴师用绿色毡套罩上他的乐器;长笛手甩去吹口中的水分;乐队的人也都一个一个离去了,舞台上只剩下椅子和乐谱架,像冬天的玉米地一样空荡荡的。

⑪我劝婶婶动身,她一下子哭了,抽噎地恳求着:“我不想走,克拉克,我不想走呀!”

⑫我懂得,对她来说,音乐厅外就是另一个世界:那污黑的池塘,四围的陡岸上遍布牛马踪迹;那像塔一样光秃秃的没上漆的高高的木房,由于日晒雨淋,板壁已经凸翘不平;那些弯弯扭扭的小样树上晾着洗碟布;还有那些正换毛的瘦火鸡在厨房门前的垃圾堆里啄来啄去。

(有删减)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