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广东省茂名市高州市2020届九年级下学期语文模拟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第十一筐青菜

吴昌勇

    ①这是陕西旬阳县吕河镇的险滩村。村里平展展的土地上,一大片时令蔬菜在阳光下泛着油绿的光。午饭过后,我戴着口罩走进村子。街道两旁的商铺大门紧闭,负责疫情防控的镇村干部,手持话筒沿街走过,他们嗓音有些沙哑。兴许是听见熟悉的声音,有住户推开窗子和他们招一招手。这就算是新年的问候吧,彼此用眼神道一声保重。

    ②一天进村好几趟呢!一位当地干部说,这个时候,群众看见我们的身影,听见我们的声音,心里才安生。望着各家各户的门牌,村干部说,生活还得继续,日子总会回归平静,对不?正在村中走着,突然发现,在临近村道的一块菜地里,半蹲着一位老农。

    ③黄色的胶布鞋,裤管沾着泥土,黑色的棉衣拉链敞开,抬起头的那一瞬间,额头淌下的汗水已经浸湿了贴合在鼻梁上的蓝色口罩。见到我们,他直起身子,握着满把青菜的双手在空中对碰了几下,新鲜的泥土从菜根处抖落。

    ④摘菜哩?村干部远远打招呼。

    ⑤他点点头,没吱声,继续忙活。随行的干部提醒了一句,注意防护啊。

    ⑥老人又点了点头,依旧没吱声,回头友善地望着我们。

    ⑦这几天还能上街卖菜?我问。

    ⑧不卖!不卖!这菜不卖!他一口气重复了三遍,很着急的样子,生怕造成误会。

    ⑨这青菜,我送人呢!他补了一句。

    ⑩见我没做声,他索性从园子里走出来,站在离我不远处的田坎上,掰着指头数了数:整整第十天了!

    ⑪这菜到底送到哪儿?安全吗?接触了哪些人?一长串的问号在我脑子里打旋儿。

    ⑫村干部隔着口罩喊话,说说嘛,没事,你说说嘛。原来,他的女儿是一名护士,就在离家不远的吕河中心卫生院上班,这些日子正在护理患者,已经十几天没有回家。尽管女儿闲下来的时候,总不忘向家里报一声平安,但是他和老伴依旧惦念。女儿反复叮嘱:待在家里别出门,照顾好自己……顿了顿,他反问道,可哪有不惦记儿女的父母呢?老两口心里发慌,于是就想出这个法子。每天从自家菜园摘一大筐青菜,推着小车送到女儿所在的医院门外——想给医院尽点力,是真的;想女儿,也是真的。

    ⑬怕医院不要,担心这菜不卫生,他就在筐子里写了一个纸条,告诉医院,菜是自己种的,新鲜着呢。

    ⑭女儿知道吗,知道你每天送菜吗?我问。

    ⑮没说,怕她担心俺老两口,纸条落款我写着“老菜农”。头天送菜,我和老伴站在街边,看见保安从院子里走出来,看见筐子里的菜,又返回身,好像在打电话请示汇报。我担心他们不敢收,急忙穿过大街,给保安解释,我就是附近的老菜农,我报了自己的姓名和地址。他们怕冷落了我的一番好意,就收下了那筐青菜,还给我鞠了个躬!

    ⑯这点东西不值钱,是我和老伴的一点心意,只想让那些和我女儿一起忙碌的医生护士们能吃到一口自家园子的青菜。老人诚恳地说。

    ⑰已经送出第十筐青菜了。加上今天的,就是第十一筐了。老人补充道。

    ⑱我一时间不知说什么好。要不,我们搭把手,一起将今天的筐子装满吧!我提议。

    ⑲老人一边装菜,一边念叨,把自己的小日子过好,就是为国家添把力不是?等春暖花开,疫情过去,我和老伴要和女儿一起高高兴兴地吃一顿团圆饭。我得跟她说说,你在医院忙活的那段日子,大家 伙儿和我们一样,在医院外面给你们加油鼓劲呢。那个下午,在暖暖的春光里,第十一筐青菜就这样装满了。

    ⑳我们站在菜园边,一起目送着老人,看着他推着独轮车,载着满满一筐青菜,渐行渐远……

(选自《人民日报 》,2020年2月 )

(1)、阅读全文,以“我”为陈述对象,完成下面的表格。
情节故事内容
开端“我”和村干部进村开展疫情防控工作,遇见“老菜农”。
发展
高潮
结局“我”被“老菜农”感动并帮忙装菜。
(2)、分析第⑫段在文中起到的作用。
(3)、联系上下文,分析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①(老菜农)额头下的汗水已经浸湿了贴合在鼻梁上的蓝色口罩。

②他索性从园子里走出来,站在离我不远处的田坎上,着指头数了数:整整第十天了!

(4)、结合文章,谈谈你对题目“第十一筐青菜”的理解。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最漂亮的一个
      那是漫长的一夜,我们的黑色猎犬普莱斯正在艰难地生产。我搬进它的笼子里,靠在它身边的地上,一刻不离地守护它。我看着它的动静,焦急地等待着,如果需要,我会立刻送它去宠物医院。
  六个小时后,小家伙们陆续出生。“一、二、三、四、五。”我一边数着,一边起身去卧室里叫醒妻子朱迪,告诉她一切正常。
  当我再回来的时候,第六只狗仔已经生出来了,正独自趴在笼子的一角。我把它拿起来,放到正等着吃奶的那堆狗仔面前。但普莱斯立即把这只最小的狗仔推到一边,竟然不接受它的这个孩子。
  “有点不大对劲。”朱迪说。
  我走过去抱起它仔细查看,不觉心里一沉,原来这只小狗仔的上唇和上腭都是裂开的,它的嘴根本无法合上。
  我带着它去了宠物医院,大夫说他也无能为力,除非我们愿意花一千美元试着给它做一下矫正手术。但他说这只狗仔活下来的可能性不大,因为它没法吃奶。回到家后,我和朱迪决定,我们不能花这笔冤枉钱,因为连兽医本人也毫无把握能保住狗仔一命。尽管如此,我还是买来一支注射器,握着这只小狗仔给它喂食。我每隔两小时给它喂一次,日夜不停。这样一连喂了十多天,这只小狗仔终于活了下来,而且还学会了自己吃东西,但只能吃柔软的罐装食物。
  狗仔们出生五个星期后,我们在报纸上登出了广告,不到一个星期,就有不少人表示他们对这些小狗感兴趣,但没人看中兔唇那只。一天下午,我在回家的路上忽然看到一位老太太正向我招手,她是住在我们的街对面的一位退休教师。她说在报纸上看到了我们出售的狗仔,问是否可以为她的孙子买一只。我想,老太太可能也不会看中那只兔唇小狗仔的,所以我告诉她,所有的狗仔都已有了新主人了。但我也表示如果有人送回不要,我会通知她。几天后,其他的狗仔都被新主人们陆续抱走,只剩下一只棕色的,和那只兔唇小狗仔。
  几天过去了,说好要买这只棕色狗仔的先生没来。我给老太太去了电话,告诉她还有一只狗仔,欢迎她来看看。她说在晚上八点将带着她的孙子一同来看。
  晚上七点半,我和朱迪正在吃晚饭,忽然听到有人敲门。我打开门,站在门口的是前些天预定棕色狗仔的那位先生。我们进了屋,我对他讲了喂养的方法,然后把小狗仔抱到他怀里。他给了我们两美元,然后离开了。我和朱迪都想不出,一会老太太来了该怎么办。八点整,门铃响了,是老太太领着她的孙子来了。我向她解释说,预定这只狗仔的先生最终还是来了,现在一只狗仔也没有了。“对不起,杰佛瑞,小狗都有主人了。”她对孩子说。
  就在此时,那只没人要的小狗仔“汪汪”地叫了起来。
  “我的小狗!我的小狗!”小男孩从他祖母身后跑了过来。
  这时我大吃一惊,因为我注意到这个小男孩也是兔唇。他飞快地从我身边跑过去,冲到了汪汪叫着的小狗仔旁边。我们看着小男孩,他已经把这只小狗抱在了怀里。小男孩对祖母说:“奶奶,他们只剩下这只了,你看他长得多像我。”
  老太太转过身问我们:“这只小狗卖吗?”
  “可以,”我回答,“这只你们也可以抱走。”
  小男孩抱着小狗在一旁插话说:(1)“奶奶告诉过我,这样的小狗非常贵重,而且要更精心地关爱。”
  老太太拿出钱包,但我握住了她的手,没让她把钱掏出来。“你看它值多少钱?”我问男孩,“一美元行吗?”
  “不,这样的小狗非常非常的贵。”他回答。
  “一美元不够?”我问。
  “恐怕是这样的。”他的奶奶说。
  男孩把小狗抱着贴在脸上。“我们不能低于两美元卖给您。”(2)朱迪拉了拉我的手 , 然后对小男孩说,“你说得对,这是只最漂亮的小狗。” 要知道,那五只小狗也只卖了两美元。
  老太太掏出两美元递给小男孩。“这是你的小狗了,杰佛瑞。你来付钱给这位先生。”
  小男孩一只手紧紧抱着小狗,另一只手骄傲地把钱递到我跟前,我对这只小狗未来的担心烟消云散。
  小男孩抱着小狗的情景至今让我记忆犹新。我想,任何一个年轻人站在镜前,对自己说“我是最漂亮的一个”时,那感觉一定棒极了。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学会“拐弯”

    ①我国杰出的语言文字学家、“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今年105岁了,除了耳朵需要戴助听器外,思维敏捷,笔耕不止,每月都有文章发表在国内外的报刊上。央视采访他的长寿秘诀时,周老说:“凡事要想得开,要有一个好心态。”主持人开玩笑地说:“要是我还是想不开呢?”周老跟着说:“拐个弯,不就想开了嘛!拐个弯,坏事就是好事。”周老的“拐弯”说,是他百岁养生经验的概括和百年人生的智慧,也是对人们的忠告。

    ②历史像一辆在弯弯曲曲路上行进的车子,每个人都是坐在车上的乘客。车子拐弯了,不随着车子拐弯的人,就有掉下去的危险。斯大林对此说得更形象:“每当历史的车子在转弯时,总会有人从车子上掉下来。”原因就是这些人没有适应车子的转弯而主动转弯。爱因斯坦说:“人的最高本领是能够主动适应客观条件。”适应,用通俗的话说,就是会“拐弯”。由此可见,“拐弯”在人生的字典里是个关键词,由于每个人对这个词理解、掌握和运用的水平不同,就造成了千差万别的人生,演绎出五彩缤纷的世界。所以,人只有主动顺应历史潮流,主动适应客观条件“拐弯”,才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③俗话说,人生在世行路难,行不通时拐个弯。这个“拐弯”,不是放弃,不是退出,而是在迂回中窥测前进的方向,在困难中发现有利的因素,在审时度势后作出理智的选择。“文革”时北大著名教授季羡林被勒令守楼和听电话。一般人会觉得这是无法忍受的屈辱,可季老认为这是难得的好时光,便利用着3年“好时光”,翻译了280万字的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为中国翻译史和中印文化交流建起了一座丰碑。

    ④有人用字母“V”来形容“拐弯”:左边的一半代表向下,右边的一半代表向上;左边是向下的趋势,但到底部终止了,转为向上。这是形退实进,是消极状态向积极状态的转折。做一件事有时也是如此,本来以为走到了失败的境地,换一种角度去思考,你会突然发现其实正好走向另一成功的途径。伊朗建德黑兰皇宫时,设计者原打算把镜子镶嵌在墙面上的。当镜子从国外运抵工地后却被打破了,他们就大胆创新,将这些碎片镶嵌到墙壁和天花板上。于是,天花板和四壁看上去就像由一颗颗璀璨夺目的“钻石”镶嵌而成,德黑兰皇宫也因此成为世界上最漂亮的马赛克建筑。

    ⑤可见,人生天地间,学会“拐弯”是极为要紧的事。学会“拐弯”,不仅需要面对困难的好心态,需要化解困难的大智慧。

(选自《思维与智慧》2011年第9期,有改动)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洁净之莲

张佐香

    ①莲是一种有灵性的植物,是我挚爱的意象。在我居住的水乡,有水的地方就有莲的倩影,我爱的是莲的优美和慧心。

    ②一湾碧水澹澹,起伏着一层微微的涟漪。(A)那水的绿哟,绿得蓬勃,绿得纯正,绿得深湛,绿得温柔,绿得恬雅,绿得醉人。—绿锦缎似的水面之上,洁净的莲亭亭如盖。碧波有幸,能照它的影;鱼儿有幸,能吻它的足。莲与碧水结下不解之缘,涟漪了整个夏季。

    ③整个莲塘像一块绿色的陆地,一层层地远去。其间,有一支支或白或粉或嫣红的花,在翡翠般油绿发亮的叶间隐现。莲的身上不曾沾染一星尘埃,瘦长的腰身娉娉婷婷,在风中款摆,韵致绝佳。红莲穿破碧波,擎着炽烈的火焰,逼出明丽的色调。白莲冰肌玉肤,素巾缟袂,一派清远的风度。每朵莲花都仰着脸,专注而矜持,每张脸都不重复。偶尔微风拜访,举起一张张阔大圆滑的绿叶,漾起无边的清凉。莲的芬芳,香气盘桓,久久不肯逸去。那摇曳着交叠的红、白、绿,荡漾起袅袅的更加动人魂魄的娇媚,染满我的心壁。

    ④我尤爱月光下的白莲,我疑心那白荷的皎洁晶莹是由月华浸染而成的。___B)我仿佛看见莲瓣怯生生地伸出手掌,收集羞四周的露水的月光,给了田园生活一个精致的点缀。碧水之下,是污浊的泥沼,一枝枝莲花挤破浓浓的黑夜,从污泥中绽放出一个个美丽的音符。

    ⑤莲塘流动着令人心神摇荡的优美。走过莲塘的人,谁都无法拒绝,无法躲避,只有沉浸其中。莲也盛开在古今中外的诗文与画幅中,透露洁净清爽之意。

    ⑥丈人墨客用无比倾慕的眼神和姿态为莲写诗作词,王维有“莲动下渔舟”的闲适情怀,李白有“清水出芙蓉”的审美雅趣……他们为后人留下了莲的清香,诠释了莲的品格与精神。

    ⑦垂暮之年的印象派画家莫奈,把清淡素雅的莲作为他追求至美的理想主题,他用颜料把莲塘上众多的瞬间和形象永久地凝固在画布上。终于倒在了莲池旁,躺在了他心爱的莲的怀抱,混沌散开,污浊逸去,心中的莲瓣缓缓展开,亘古与莲相伴。

    ⑧莲的精魂,如一帧写意水墨画,在馥郁的莲的气息中,我渐静、渐净,心扉突然洞开,心渐渐空出来。它以菩提树的身影摇曳出我心中的清凉,它√以晨钟暮鼓,击出清风竹韵;他似圣洁之水,涤净尘间的污浊。莲是一面心灵的镜子,只有纯正的心灵才能看得见心灵的纯正,被纯正所感染。愿一切爱莲之人以莲为镜,拥有莲的慧心,做洁净的人。

阅读《亲人》,完成小题。

亲人

侯发山

    桂婶把孙子萌萌送到学校,回到家发现丈夫金刚不见了。起初,以为他到村子里转悠了。等到天黑,还不见人影儿。

         ①_____亲

    桂婶急了。不只是亲戚朋友,左邻右舍也帮着一起寻找,找了个通宵,又接连找了多天,方圆几十里,包括所有的水库、机井等,凡是容易出现意外的地方,都找遍了,也没有蛛丝马迹,真是活不见人,死不见尸。

    直到第七天,桂婶一边揪着花白的头发一边说不找了,不找了。桂婶的话还没说完,眼里的泪就一滴一滴掉下来。一起生活了三十多年,即便是一只猫一只狗也会有感情的,何况是夫妻?虽说金刚是个精神不正常的人。

    金刚的精神不正常是从三年前开始的。那年,金刚出了车祸,幸亏没有生命危险,但是被抢救过来后,他变得跟正常人不一样了,不怎么活动,在一个地方一坐就是半天,呆呆的,傻傻的,也不说话,别人问他话,他只会简单地“嗯”“啊”,似乎哪根神经错乱了。他这个样子显然是没法干活了,儿子小桂就让桂婶在家照顾父亲,接送萌萌,自己和媳妇到城里打工。

    说是不找了,其实桂婶一直没有放弃寻找的机会。赶集时,桂婶什么事也不干,瞪大两只眼睛,瞅瞅这里,瞅瞅那里,瞅得两眼酸疼,揉揉眼,继续瞅。她在集市上转来转去,直到天黑看不清人脸,才恋恋不舍地返回家。遇到有外村人来村里,桂婶就上前打听;看电视时,桂婶特别留意上面播的那些寻人启事……

    转眼又是六个年头,萌萌上初中了,食宿在学校,不用接送了,桂婶便到城里打工去了。那时,她已经是六十出头的人了,谁要她?她就背个蛇皮袋,在街上捡破烂。一边捡,一边瞅路过的每一个人。有时,走一天只顾瞅人,一个饮料瓶也没捡到。

    就这样,桂婶整整捡了八年破烂,仍然没有“捡”到自己的丈夫,她这才死了心,听从儿子的劝告,回了老家。她不回也不行,此时她已是七十岁的人了,身子骨已没有原来硬朗了,走上几十步就要停下来歇一歇。

    ②______亲

    突然,有一天在城里打工的儿子小桂给她带回来一个老头。刹那间,桂婶的眼睛直了:这个老头太像金刚了!

    小桂说:“当初见到他时,他正蹲在一个垃圾堆前啃一个烂西瓜。他的头发长长的,又脏又乱,脸上也布满了尘土……知情人说,是外地流浪来的,平时以乞讨为生。”

    桂婶走上前去问老人:“大哥,你老家是哪儿的?”

    老人憨憨一笑,也不说话,含糊地“啊”了一声。

    “你是不是叫金刚?”桂婶又问一句。

    老人依旧是憨憨一笑,不说话。

    小桂说:“我把老人家领去洗了澡、理了发,越看越像俺爹,这才带了回来。”

    桂婶问了半天,一句话也没从老人嘴里问出来。不过,他走路的样子、傻笑的神态,跟丈夫金刚真的太像了。她重重地叹了一口气。这一叹,说明她认了。

    亲戚朋友,村里的人闻讯后,先后过来看。都说,太像了,太像了。小桂的堂弟说:“就是金刚叔,就是金刚叔!”说罢,还亲切地叫了一声。

    听到这话,不知道为什么,桂婶眼里的泪不由自主地流下来。

    “桂婶,人都回来了,您还哭啥呢?”

    桂婶这才意识到自己流泪了,忙用袖子去擦,擦了流,流了擦,总也擦不完。

    每天,桂婶给老人端吃端喝,伺候得很周到。闲时,桂婶就跟他讲先前的点点滴滴。他依旧是憨憨的样子,任凭桂婶说什么,他都是一个样子,一种神态。桂婶呢,也不管老人的反应,只管顺着自己的话头往下说。

    ③_______亲

    五年以后,积劳成疾的桂婶眼看就要不行了,小桂跪在母亲的床前,说:“娘,我不能再瞒您了,他……他不是俺爹!可他也太像了,我知道您心里一直放不下,所以骗了您。”

    桂婶努力笑了一下,微弱地说道:“桂儿,我知道他不是……我若不收留,哪里才是他的家呢?我走后,你也要好好待他,还叫他‘爹’,只有这样,老天才会保佑──你爹有人收留……”

    小桂点着头,泪如雨下。

(选自《小小说月刊》,有改动)

课外阅读

孤人与鸟群

傅菲

①瓢里山,珠湖内湖中的一座小岛,它就像悬挂在鄱阳湖白沙洲上的一个巨大鸟巢。我坐渔船去瓢里山。这是初冬的清晨,微寒扑面,雨后的空气湿润,湖面如镜。

②船夫以捕鱼为生,是一个五十多岁的汉子。他对我说:“瓢里山只有八十多亩,很小,除了鸟,没什么可看的,也没什么人,是一座很孤独的山。”我说:“有鸟,山就不孤独了;有了树,有了乌,山就活了。”

③一群群鸟从岛上飞出来,在湖面盘旋,又向北边的沙洲飞去。船夫又说:“你别看岛小,那可是出了名的鸟岛,一年四季,鸟比集市上的人多好多。”

④“你经常上岛吗?”

⑤“一年来几次,我从小在这生活,哪个角落,我都熟悉。”

⑥船靠了岸,乌拍翅的声音响起来,啪啪啪,像是有鸟在跳舞,在振翅欲飞,我下了船,望向浓密的阔叶林,树上站满了鸟。我站在船边,不敢挪步,也不敢说话——鸟机警,任何响动,都会让鸟惊飞。

⑦“我带你去吧,树林里有一个茅棚,一个叫鲅(bà)鱼的人常在那里歇脚,在那里看鸟,视野很好。”船夫系了缆绳,扣上斗笠,往一条窄窄的弯道上走。他把一顶斗笠递给我,说:“你也戴上,不然鸟粪会掉在头上。

⑧走了百米远,看见一个茅棚露出来。一个四十多岁的人在茅棚前,用望远镜,四处观望,船夫说:“那个人就是鲅鱼,鲅鱼在城里开店,候鸟来鄱阳湖的时候,他每天都来瓢里山,已经坚持了十多年。”

⑨“他每天来这里干什么?每天来,很枯燥。”

⑩“这里是鸟岛,夏季有鸟几万只,冬季有越冬鸟几万只。以前常有人来猎鸟,张网、投毒,枪杀,鸟都成了惊弓之鸟,不敢来岛上。这几年,猎鸟的没有了。鲅鱼可是个凶悍的人,偷鸟人不敢上岛。”船夫说,“其实,爱鸟的人,心地最柔软。"

⑪船夫是个善言的人,在路上,给我们讲了许多有关候鸟的故事。他把我当作普通的观鸟客。船夫不知情的是,我想找一个僻静的地方躲一躲,以逃脱城市的嘈杂。是的,我是个热爱城市生活的人,但我还是像总了周期性烦躁症一样,不去乡间走走,就很容易暴躁——我不知道城市生活缺少了什么,或者说,心灵的内环境需要一种什么东西来填充。

⑫茅棚隐在树林里。鲅鱼对我意外的造访感到很高兴,说:“僻壤之地,唯有鸟鸣鸟舞相待。”

⑬“这是瓢里山最好的招待,和清风明月一样。”我说。

⑭我们在茅棚喝茶。茶是糙糙的手工茶,但香气四溢。茅棚里有三只塑料桶和一辆破旧的自行车,壁上悬着一个马灯和一个可以戴在头上的矿灯。塑料桶里分别放着田螺、泥鳅和小鱼。鲅鱼说这些是给“客人”吃的,茅棚里,还有一个药橱,放着药瓶和纱布。

⑮鲅鱼有一圈黑黑的络腮胡,戴一副黑边眼镜,皮肤黝黑,手指短而粗,他一边喝酒,一边说起他自己的事。他在城里开超市,爱摄影,经常陪朋友来瓢里山采风。有一年冬天,他听说一个年轻人为了抓猎鸟的人,在草地上守候了三夜,在抓人时被盗猎者用猎枪打伤,之后,鲅鱼选择了这里,在年轻人当年受伤的地方,搭了这个茅棚,与鸟为邻,与湖为伴。

⑯湖上起了风,树林一下子喧哗了,鸟在惊叫。后面“院子”里传来嘎嘎嘎的乌叫声,鲅鱼说,那是鹳饿了。鲅鱼提着鱼桶,往院子走去。我也跟着去。院子里有四只乌。鲅鱼说:“这几只鸟都受过伤,怕冷。”

⑰这四只鸟,像四个失群离家的小孩,一看见鲅鱼,就像见了双亲,格外亲热——伸长脖子,张开细长的嘴,一阵欢叫。我辨认得出,这是三只鹳和一只白鹤。我想,它们就是鲅鱼所说的“客人”吧。鲅鱼把小鱼一条条地送到客人的嘴里,他脸上洋溢着慈爱的微笑。他一边喂食,一边抚摸这些“客人”的脖颈。鲅鱼说:“过三五天,我把这几只鸟送到省动物救助中心去。”

⑱“在这里,时间长了,会不会单调呢?”我问鲅鱼。

⑲“怎么会呢?每天的事都做不完。在岛上走一圈,差不多需要一个小时。上午,下午,都得走一圈。”鲅鱼说。

鲅鱼说,2000年冬,他救护了一只丹顶鹤,养了两个多月,日夜看护,到迁徙时放飞了。第二年10月,这只丹顶鹤早早地来了,整天在院子里走来走去,鲅鱼一看到它,便紧紧地把它抱在怀里,以后每年,它都在鲅鱼家度过一个肥美的冬季,而去年,它没再来,这使鲅鱼失魂落魄,为此还喝过两次闷酒。

㉑“鸟是有情的,鸟懂感情。”我们在树林中走的时候,鲅鱼一再对我说,“你对鸟怎么样,鸟也会对你怎么样,鸟会用眼神、叫声和舞蹈,告诉你。”

㉒我默默地听着,听鲅鱼说话,听树林里的鸟叫。

㉓在林子里走了一圈,已是中午,鲅鱼留我和船夫去吃饭。其实也不是吃饭,他只有馒头和一罐腌辣椒。在岛上,他不生火,只吃馒头、花卷、面包之类的干粮。热水,也是他从家里带来的。

㉔天空布满了鸟的道路,大地上也一样。鲅鱼坐在茅棚前的台阶上,就着腌辣椒吃馒头。他喝水的时候,摇着水壶,把头扬起来。“我要守着这个岛,守到我再也守不动。”他说。

㉕有人,有鸟,岛便不会荒老。

㉖这是一个人与一座孤岛的盟约。

㉗鲅鱼,像岛上唯一的孤鸟。

(选自2022年第6期《读者》,有删减)

学习了散文后,同学们对散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打算来一场“散文之旅”,对散文的人物、语言、情感等方面进行探究,请你一起参与。

雪落菘叶

高方

①第一次听说白菜别名叫“菘”时,心里跃起一个激灵。这让我想为新认识的“菘”写点什么。

②中国是白菜的原产地。古老诗集《诗经》中曾唱道:“采葑采菲,无以下体。”“葑”逐渐变身为“菘”,是为白菜的古称。千百年来,当园圃里的菜蔬们渐次退场,只有白菜坚守到小雪时节,它更像是大地的呼吸,与松一般有不畏霜寒的傲骨。

③当第一场冬雪覆盖大地,白菜便已整理好行李,准备要离开土地了。虽然最外层的叶子依然舒展如裙摆般松散,但内层已包裹紧密,捏一捏顿感踏实,如此瓷实便可承受长途运输之颠簸。

④别看白菜窝在垄间其貌不扬,叶子并无精致讲究的姿态,但是从离地几米的视角俯视它们,却有震hàn____的观感。一朵花苞葱葱翠、圆圆滚滚、层层叠叠,像浸染了青汁,颜色顺着鼓胀的曲线,由浓而淡滑落。

⑤每年收白菜的季节,奶奶伛偻的腰更弯了。她将背拉成一道弓,面向泥土蓄力,拢起白菜外层散乱的叶子,拉住根部轻轻一拽。片刻前还直挺挺的白菜,立刻倒在一旁。

⑥爷爷有时会抡起锄头,把白菜根从泥土里钩拽出来,白菜顺势在地垄里打个滚,被爷爷的大手一把捉住,丢进柳条筐,手推车上摞起、坐稳,白菜们便跟着农人回了家。

⑦带着泥土的白菜要先晾晒三四天,直到外层的绿叶萎蔫,变得像纸一样皱而干,形成一层天然的保护膜。那些秋虫的浅吟低唱、寒生露凝、弯月银霜等自然风物统统封进心里,从此缄口。

⑧晒过的白菜可以在室外任一处背风的地方堆放,不论放在何处都不需用纸张、棉被、塑料膜等物覆盖。它喜欢与自然天生天长,风、雪、寒霜才是它愿意接受的披风。

⑨物资乏的年代里,入冬后家家户户都要存上百余斤大白菜。它在最寒冷的季节受命,承担起果腹之重任。年幼正在长身体的我,总是不满足单一食物的摄入,于是在奶奶弯腰拾起一棵白菜时,便开始嘟囔着抗议:我不想吃炖白菜。

⑩拢上套袖,奶奶横起面板,竖起擀面杖,烧旺炉火。双手交错间,便烙好一张酥香的葱油饼。有了饼的加持,炖白菜果然又变得别有滋味。有时,奶奶也会把肥肉炼成脂渣,和着白菜做成包子、饺子、烙饼,味道各有不同,味蕾再次沦陷。

⑪大白菜味甘性平,它与谁搭伴都可以。它愿意为任何一场厨房大戏充当配角,这不失为白菜迷人的部分,也是它的可贵之处。

⑫小小白菜,清白而淡雅,深得文人墨客的偏爱,始终占据一方纸墨。

⑬北宋文学大家苏东坡也是资深美食家,曾作诗云:“白菘类羔豚,冒土出蹯掌”,能从清淡的大白菜中品出如此美味,不失为阅尽繁华后的回归,表里澄chè____,怎么都自在。

⑭鲁迅在《朝花夕拾》中写过大白菜:“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如今在大白菜的重要产地——山东胶州,刚收割完的白菜也用红绳捆绑,绳子上还挂着二维码,扫码可以看到它生长和运输的过程。

⑮又是一年雪落时,雪霰排成长队降落人间,或随旋风急流而泻,或循着光线升腾。相比之下,白菜笃定多了。陈于墙角、铺于集市,不卑不地候在那里,为大地隆冬的洗礼而揭幕。

【注释】①采葑采菲,无以下体:采摘葑和菲,不要因为其根、茎有苦味,就连其叶子也不要了。②雪霰(xiàn):下雪时,还没凝成雪花的雪粒子。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