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普通

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一模)试卷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各题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下列语句中划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毳衣炉火                     拥:裹,围 B、湖中焉得有此人               更:更加 C、问其姓氏,是金陵人,此       客:客居 D、余强饮三大而别               白:古人罚酒用的酒杯
(2)、下列语句中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余强饮三大白别                日出林霏开 B、湖中得更有此人                三人行,必有我师 C、姓氏                        真无马邪 D、更有痴似相公                  杂然而前陈 , 太守宴也
(3)、对下面句子翻译最恰当的一项是(    )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A、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没有人说相公您痴,还有比相公痴的人啊!” B、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没有人说相公您痴,还有和相公一样痴的人啊! C、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和相公一样痴的人啊!” D、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比相公痴的人啊!
(4)、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情景交融,韵味无穷。既描绘了大雪后西湖的朴素淡雅,也映射出作者对高洁人格的追求。 B、文章谴词用字精炼传神。“独往湖心亭看雪”,一个“独”字,写出作者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傲岸自恃。 C、文章意境唯美又充满宇宙哲思。“上下一白”与“舟中人两三粒”对比。让人痴迷于天地之空阔,也慨叹人之渺小。 D、文章结尾饱含深意。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道出了作者的“痴”情,也道出了舟子对作者的指责。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温暖心窝的话语

包利民

       ①初中时,语文老师是个严厉的中年女人,姓王,那时我刚从农村转来县里中学,由于不了解这个老师,被她狠狠地批评了几次,以致一见她就害怕,心里有了阴影。

       ②当时我写字极潦草,虽然在王老师的调教下,已经工整了许多,却依然难以入眼。来新学校上学后,有一次交作文,我对作文还是有信心的,心想就算字写得难看些,作文的质量也能弥补不足。而且,听说王老师就要调走了,这些天上课一直有个年轻的林老师跟着听课,准备接手我们班的语文课。

       ③当我满怀希望地盼到把作文本发下来时,迫不及待地翻开,却如遭了当头一棒,我的三页作文被撕掉了!王老师有这个习惯,谁的作文写得不好,都会撕掉重写。我就经历了好几次。可是没想到,自己很有信心的作文,也是这个命运。而且全班就我一个人被撕了,心里黯淡到了极点。当我把重新写的作文交上去后,过了两天,课代表把我的作文本拿了回来。我翻开一看,还好,这次没有撕。

       ④我随意翻了翻,就在作文后面看到一句鲜红的评语:“你的作文写得是班上最好的,所以我把前一篇撕下来,留着作纪念了!”那一瞬间,我心里猛然一暖,再也没有了怨恨和不满,眼睛一下子就濡湿了!我跑去办公室,却见那个一直跟着听课的林老师在那里,她说:“王老师已经走了,调到别的城市去了!”

       ⑤王老师留在我作文本上的那句话,久久地温暖着我的学生岁月,及至以后走上写作这条路,与此也有着极大的关系。只是那以后,到现在的二十多年里,却再也没能见到她。

       ⑥大学毕业后我走上社会。有一年,我去了一个极偏僻遥远的大山深处的村庄,当了一段时间的代课老师。在那天涯海角般的地方,面对那些纯净的笑脸和清澈的眼睛,我渐渐地爱上那里。每天,除了给孩子们上课,更多的时候,孩子们会问我山外的事,听着我有声有色的讲述,他们的眼中全闪着向往的光。

       ⑦我在那里呆了三个月,离开时,正是秋天,满山的树和花正绚烂得一片深情。孩子们爬上前面的那座山,然后,那个当班长的女生给了一张叠着的纸,让我出了山再看。当我来到镇上,坐上通往县城的汽车,大山已被远远地甩在了身后。我打开那张纸,是一行字:舍不得老师,可不会留您,以后我们会去山外找您!二十个字,二十种笔体,我知道是班上的二十个孩子每人一个字写下的!我回望去,,大山已淡成一道浅影,又在我濡湿的目光中朦胧起来。

       ⑧这几句温暖心窝的话语,都留在我的心里,在我的生命里开出永不凋零的花朵

       ⑨前年,我回到家乡的县城,在街上邂逅初中时后来教我们语文的林老师,她都已经有了白发,提起曾经给我作文本写下那句话的王老师,她却笑着说:“其实,那句话是我写的。王老师走了,我怕你对她有抱怨,我怕你因此对任何人失去信心,所以……”

       ⑩在七月的阳光下,我的眼睛刹那间又濡湿了。                                                                                                (选自《做人与处世》,有删改)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两角钱

    有时只是举手之劳,就能帮助别人,但我们对好多举手之劳的事情却总是熟视无睹,而不愿意伸出手来。

    那天下午,我去邮局寄信,人很多,大多是在附近工地干活的民工,才想到是他们发工资的日子,在往远在千里之外的家里寄钱。

    我寄了一摞子信件,最后算邮费,掏光了衣袋里所有的零钱,还差两角钱。我只好掏出一张一百元的票子,请柜台里的女服务员找。她没有伸手接,望了望我,面色不大好看。为了两角钱要找一百元的零头,这确实够麻烦的,难怪她不大乐意。

    我下意识弯腰又翻裤兜的时候,和一个男孩子的目光相撞。他穿着一身尘土仆仆的工装,就站在我旁边的柜台的角上,个头才到我的肩膀,瘦小得像个豆芽菜。我发现他的眼光里流露着犹豫的眼神,抿着嘴,冲我似笑非笑的样子,有些怪怪的。而他的一只手揣在裤袋里,活塞一样来回动了几下,似掏未掏的样子,好像那里藏着刺猬一样什么扎手的东西。这更让我感到奇怪了。

    没有,裤袋也翻遍了,确实找不出两角钱。我只好把那张一百元的票子又递了上去,服务员还是没有接,说了句:你再找找,这才两角钱还没有呀。可我确实没有啊,我有些气,和她差点没吵起来。

    这时候,我的衣角被轻轻拉了一下,回头一看,是那个男孩子。我看见他的手从裤袋里掏了出来,手心里攥着两角钱:“我这里有两角钱。”说完这句外乡口音很重的话,他羞涩地脸红了。原来刚才他一直想帮助我,只是有些犹豫,是怕我拒绝,还是怕两角钱有些太不值得?我接过钱,有些皱巴巴的,还带有他手心的温热,虽然只有两角钱,我还是谢了他。他微微地一笑,只是脸更有些发红了,真是一个可爱的孩子。

    寄完信,我去附近的超市买东西,破开了那一百元的票子,有了足够的零钱。我又回到邮局里,不过,那时已是落日的黄昏,不知那个孩手还在不在?我想如果那个孩子还在,应该把钱还给他。

    他还真的在那里,还站在柜台的角上,那些民工还没有汇完钱,他是在等着大人们一起回去。我向他走了过去,他看见了我,冲我笑了笑,因为有了那两角钱,我们成了熟人,他的笑容让我感到一种天真的亲切,很干净透明的那种感觉。

    走到他的身边,我打消了还那两角钱的念头。我不知道这样做对不对,但看到他那样的笑,总觉得他是在为自己做了一件帮助人的好事,才会这样的开心。能够帮助人,而且是举手之劳的事情,尤其是帮助了一个看起来比自己大许多的大人,心里总会产生一种美好的感觉吧。我当时就这样想,干嘛要打破孩子这样美好的感觉呢?一句谢谢,比归还两角钱,也许,更重要吧?我轻轻地抚摸了一下他的头,问了问:“还没有走呀?”然后,我再次郑重地向他说了声:“谢谢你啊!”他的脸上再次绽放出笑容。

    以后,我多次去过那家邮局,再也没有见过那个孩子,但我怎么也忘不了他。他让我时时提醒自己,面对一些举手之劳的事情,能够伸出手来去帮助他人,一定要伸出手来。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异乡人的花园

铃带雨

    ①我家的一间房子出租给了一个异乡人。他三十一二岁,朴实敦厚,每天蹬着三轮车,去城里贩卖茶叶,赚着城里人的钱。

    ②早晨。他吆喝一声,便消失在城郊尚未修好的坎坷路上。

    ③下午。我远远地看见他回来,哼着小调,开门,卸货,还随手把铁门前的砖扔出好远。

    ④我常常不经意地见他在路边忙碌着什么,他平常的身影,平常的举动,让我匆匆一瞥,便再也没有什么印象。

    ⑤不知不觉中,我家四周的小路平整了许多,小路两旁也被人修得齐齐整整,尤其是门前一块杂乱荒废的地,慢慢地竞显得有模有样。这大概就是他的杰作吧。

    ⑥冬去春来,我家门前荒弃多年的空地上突然开满了鲜花,月季、鸡冠花、紫菊、彩雀、剑兰、芍药;还有许多叫不出名的花,姹紫嫣红,分外妖娆。这些花在园中排列有序,整齐得如同计量过。鹅黄、嫩绿、桃红、深橘……罗列分明,绝无掺杂,紫菊花间插在埂上,清晰地把小小的花圃不规则地分成好几部分,像荷兰名贵的花园,这简直是园艺大师的杰作!而小路两边花团锦簇,轻轻走过去,花香满径,令人心动神漾。

    ⑦我家一时间热闹起来,看花的人如同赶集一样,络绎不绝。人们都好奇地打听异乡人的来历。他只是微笑着接受人们惊奇的目光。而我的母亲,则是满心地喜欢,为拥有这样独具慧心的房客颇感自豪。

    ⑧因为异乡人的到来,我家也改变了许多。馨香环绕的环境,带给全家无比的舒适。异乡人忙完生意后,随手修葺花圃,及时地点播种子。任季节变换,花园里总有鲜花盛开。有一次,我看见他摘了一朵橘黄色的金针花给一个看花的小女孩。我惊异于他的眼力,那是花园里最亮最灿烂的一朵。小女孩轻轻地把花捧在手中,入眼处,是一掬高贵。他告诉我母亲:“我也有女儿。”

    ⑨“几岁了?”

    ⑩“五岁。”

    ⑪“现在哪儿?”

    ⑫“跟她母亲在乡下呢。”他平静地说完,又补上一句,“我要在她来之前把花园准备好。”原来,这满园的鲜花,是他准备给女儿的。

    ⑬再回首,万千红绿中,一个平凡而又拥有花匠一般手艺的人,当他无意中美丽了人们的眼睛的时候,其实在他心灵深处,旱已刻意开辟了一座独享的花园,那座花园永远盛开着鲜花,无论他在何时何地。

(选自《散文》,有改动)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学习任务。

铭刻在岩石上的足迹

    行至远离人烟的荒野或深林中,忽然在岩石上发现几个巨大的神秘“手印”,十有八九会产生怪力乱神的联想。古今中外,很多地方都有“鬼手印”"神仙足迹”“金鸡爪”的传说,但其实,它们都指向一类东西——古代动物的足迹化石。

亿万足迹中的幸存者

古生物的足迹是怎么变成化石的?它与常见的骨骼化石,又有什么差别呢?其实,形成足迹化石,比形成实体化石还要偶然,需得满足以下几个条件,缺一不可:

    首先,古生物要在湿度、黏度、颗粒度都适中的地面留下足迹,太硬或太软都不行:在干燥的土地或石头上行走,压根儿留不下痕迹;地面太软的话,足迹是踩出来了,却又很容易发生泥浆塌陷或泥浆回流,不能形成有价值的足迹。能够完美留下足迹的地表,一般出现在湖滨、海滨及河滩,事实上,众多恐龙足迹化石都是在这样的地域发现的。

    留下足迹,也不一定能形成化石,还得满足两点:一是,印有脚印的地面要适当暴露一段时间,让脚印有机会固化,再及时被外来沉积物覆盖,这时机过早或过晚都不行。二是,覆盖足迹的沉积物,必须跟原本的地表质地不同,这样才不至于将足迹“融掉”。今天找到的脚印化石,常常出现在砂岩和泥岩的交界面上。

    第三,覆盖掩埋后还需要地壳下降,以产生足够的热量和压力,在漫长的时间中变成岩石。最后,保存有足迹的岩层,经过地质运动,被抬升出地表。由于保留足迹的地层与覆盖足迹的沉积层质地不同,成岩后的岩性也会不一样,经过长期自然风化、侵蚀,岩层会发生剥离,将足迹暴露出来,从而被人发现,

    你看,虽然动物一生会踩出千千万万足迹,但能遇到这么多重偶然、最终变成足迹化石的,却只是百千万乃至千万亿中的一枚或几枚,可见足迹化石有多么珍贵!

地层页码上的“笔记”

    骨骼化石是生物死后留下的,所以它所在的地层,不能等同于古生物生活的环境—遗体可以被水流搬运,比如在我国山东诸城,发现了好几处不同时期、种类繁多的恐龙化石,很可能是遗体被水冲走、堆积在几处浅滩或湖岸而形成的。

    但行迹化石不同,它是生物“生前”留下的,与生物活动时的环境一体不可分,不会出现被搬移的情况。古生物学家把这一点作为“行迹化石”定义的一条。

    这一特点,成为恢复古生物生前环境的重要依据:在复原古环境时,一般根据化石围岩的岩性进行研究,比如泥岩通常形成于湖泊、沼泽或浅海;砂岩一般是沙子沉积在河床而后成岩;碳酸盐岩主要在海洋中形成……所以,通过行迹化石围岩的岩性,就能判断造迹者是在什么地方活动。骨骼化石也有围岩,但因为骨骼可能发生过移动,靠它恢复生活环境就不够准确——在研究古环境方面,行迹化石要比骨骼化石更直接。

    理论上,只要是存在过的生物,都能在地层中留下行迹。它们像地层中的“笔记”,记录了地球过去的历史,从远古微生物、两栖动物、恐龙、翼龙、远古鸟类,到洞熊、洞狮、猛犸象等史前巨兽,以及人类的祖先,它(他)们的脚印和行迹保存在对应年代的“页码"上,读解它们,我们就能知道这些生命生活过的地域、环境、气候。

(选自《博物》2023年05期)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