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铭刻在岩石上的足迹
行至远离人烟的荒野或深林中,忽然在岩石上发现几个巨大的神秘“手印”,十有八九会产生怪力乱神的联想。古今中外,很多地方都有“鬼手印”"神仙足迹”“金鸡爪”的传说,但其实,它们都指向一类东西——古代动物的足迹化石。
亿万足迹中的幸存者
古生物的足迹是怎么变成化石的?它与常见的骨骼化石,又有什么差别呢?其实,形成足迹化石,比形成实体化石还要偶然,需得满足以下几个条件,缺一不可:
首先,古生物要在湿度、黏度、颗粒度都适中的地面留下足迹,太硬或太软都不行:在干燥的土地或石头上行走,压根儿留不下痕迹;地面太软的话,足迹是踩出来了,却又很容易发生泥浆塌陷或泥浆回流,不能形成有价值的足迹。能够完美留下足迹的地表,一般出现在湖滨、海滨及河滩,事实上,众多恐龙足迹化石都是在这样的地域发现的。
留下足迹,也不一定能形成化石,还得满足两点:一是,印有脚印的地面要适当暴露一段时间,让脚印有机会固化,再及时被外来沉积物覆盖,这时机过早或过晚都不行。二是,覆盖足迹的沉积物,必须跟原本的地表质地不同,这样才不至于将足迹“融掉”。今天找到的脚印化石,常常出现在砂岩和泥岩的交界面上。
第三,覆盖掩埋后还需要地壳下降,以产生足够的热量和压力,在漫长的时间中变成岩石。最后,保存有足迹的岩层,经过地质运动,被抬升出地表。由于保留足迹的地层与覆盖足迹的沉积层质地不同,成岩后的岩性也会不一样,经过长期自然风化、侵蚀,岩层会发生剥离,将足迹暴露出来,从而被人发现,
你看,虽然动物一生会踩出千千万万足迹,但能遇到这么多重偶然、最终变成足迹化石的,却只是百千万乃至千万亿中的一枚或几枚,可见足迹化石有多么珍贵!
地层页码上的“笔记”
骨骼化石是生物死后留下的,所以它所在的地层,不能等同于古生物生活的环境—遗体可以被水流搬运,比如在我国山东诸城,发现了好几处不同时期、种类繁多的恐龙化石,很可能是遗体被水冲走、堆积在几处浅滩或湖岸而形成的。
但行迹化石不同,它是生物“生前”留下的,与生物活动时的环境一体不可分,不会出现被搬移的情况。古生物学家把这一点作为“行迹化石”定义的一条。
这一特点,成为恢复古生物生前环境的重要依据:在复原古环境时,一般根据化石围岩的岩性进行研究,比如泥岩通常形成于湖泊、沼泽或浅海;砂岩一般是沙子沉积在河床而后成岩;碳酸盐岩主要在海洋中形成……所以,通过行迹化石围岩的岩性,就能判断造迹者是在什么地方活动。骨骼化石也有围岩,但因为骨骼可能发生过移动,靠它恢复生活环境就不够准确——在研究古环境方面,行迹化石要比骨骼化石更直接。
理论上,只要是存在过的生物,都能在地层中留下行迹。它们像地层中的“笔记”,记录了地球过去的历史,从远古微生物、两栖动物、恐龙、翼龙、远古鸟类,到洞熊、洞狮、猛犸象等史前巨兽,以及人类的祖先,它(他)们的脚印和行迹保存在对应年代的“页码"上,读解它们,我们就能知道这些生命生活过的地域、环境、气候。
(选自《博物》2023年05期)
A.普通读者B.科学家
示例:
【行迹化石信息】海底 泥沙 幻龙“狗刨”式觅食
【定格的一瞬间】“你听到‘沙沙'声了吗?”就在我们眼前这片泥沙铺满的海底,这只幻龙贴着海底,半爬半游,身体先后深入泥沙并往后划,正用“狗刨”姿势在沙上缓缓前行,以饱食一顿。
备选化石信息:
A.河滩 一串排列规律的凹陷的雷龙足迹 漫步
B.荒地 手掌大小的足迹 3根趾头中间夹着一小段树枝奔跑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