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问题。
地 震
①地震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在古代又称为地动。它就象刮风、下雨、闪电、山崩、火山爆发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大地振动是地震最直观、最普遍的表现。在海底或滨海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能引起巨大的波浪,称为海啸。
②地球的结构就象鸡蛋,可分为三层。中心层是“蛋黄”——地核;中间是“蛋清”——地幔;外层是“蛋壳”——地壳。地震一般发生在地壳之中。地球在不停地自转和公转,同时地壳内部也在不停地变化。由此而产生力的作用,使地壳岩层变形、断裂、错动,于是便发生地震。
③地震所引起的地面振动是一种复杂的运动,它是由纵波和横波共同作用的结果。在震中区,纵波使地面上下颠动,横波使地面水平晃动。由于纵波传播速度较快,衰减也较快,横波传播速度较慢,衰减也较慢,因此离震中较远的地方,往往感觉不到上下跳动,但能感到水平晃动。
④地震分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两大类。天然地震主要是构造地震,它是由于地下深处岩石破裂、错动把长期积累起来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出去,到地面引起的房摇地动。构造地震约占地震总数的90%以上。其次是由火山喷发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约占地震总数的7%。此外,某些特殊情况下也会产生地震,如岩洞崩塌(陷落地震)、大陨石冲击地面(陨石冲击地震)等。人工地震是由人为活动引起的地震。如工业爆破、地下核爆炸造成的振动;在深井中进行高压注水以及大水库蓄水后增加了地壳的压力,有时也会诱发地震。
⑤地下发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从震源垂直向上到地表的地方叫震中。从震中到震源的距离叫震源深度。震源深度小于70公里的地震为浅源地震,在70-300公里之间的地震为中源地震,超过300公里的地震为深源地震。震源深度最深的地震是1963年发生在印度尼西亚伊里安查亚省北部海域的5.8级地震,震源深度786公里。对于同样大小的地震,由于震源深度不一样,对地面造成的破坏程度也不一样。震源越浅,破坏越大,但波及范围也越小,反之亦然。
⑥地震本身的大小,用震级表示,根据地震时释放的弹性波能量大小来确定震级,我国一般采用里氏震级。通常把小于2.5级的地震叫小地震,2.5—4.7级地震叫有感地震,大于4.7级地震称为破坏性地震。震级每相差1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差约30倍。比如说,一个7级地震相当于30个6级地震,或相当于900个5级地震,震级相差0.1级,释放的能量平均相差1.4倍。
⑦地震时一定点地面震动强弱的程度叫地震烈度。我国将地震烈度分为12度。
⑧震级与烈度,两者虽然都可反映地震的强弱,但含义并非一样。同一个地震,震级只有一个,但烈度却因地而异,不同的地方,烈度值不一样。例如,1990年2月10日,常熟太仓发生了5.1级地震,有人说在苏州是4级,在无锡是3级,这是错的。无论在何处,只能说常熟—太仓发生了5.1级地震,但这次地震,在太仓的沙溪镇地震烈度是6度,在苏州地震烈度是4度,在无锡地震烈度是3度。
⑨地震是极其频繁的,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500万次,对整个社会有着很大的影响。

(1)、仔细阅读①②段,请用简洁的语言介绍地震形成的原因。

(2)、仔细阅读第④段,在下列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内容。
地震分为天然地震和          两大类。其中天然地震又分为          、               和           三大类。

(3)、下面句加线的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全球每年发生地震500万次。

(4)、选文第⑧自然段划线句子采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5)、4月20日上午8时02分,我国四川雅安芦山县发生了里氏7.0级地震,震源13公里,震中距离成都100公里,距离重庆400多公里。地震发生之时,我 们重庆也感觉到明显震动,如窗户、床、吊灯左右摇晃,人站立不稳,但没有出现上下颠簸震动,房屋倒塌等现象。对此,请结合本文所介绍的地震知识对重庆出现 的这种现象给出合理的解释。

举一反三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珍惜时间

       时间往往是很多作者笔下的宠儿,没事的时候总喜欢写写有关时间的文章,以示感慨。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圣贤为他讴歌,为他赞叹!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是哲人的感慨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自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这是诗人的高歌

       “珍惜时间等于延长生命,钟情于时间的人,时间也对他最钟爱”。这是伟人的教诲。

       有人把时间比作金钱,无非是言他的珍贵。可是朋友,你想过没有?金钱虽可贵,他却可以储蓄起来,而世间却没有储蓄时间的金库;金钱花掉了可以用几十元、几百元来计算,可是时间却无影,无法用价值来估计!世界上的一切物质无不在时间的魔掌中生存!时代的更替,人事的兴废,生命的萌动,青春的激情,无不在时间的注视下形成!时间催促沧桑的巨变;时间扬起未来的风帆;时间是青春的黄金海岸;时间是人类生命的航船!

       可见,在短短的人生中,时间是多么宝贵!然而,在我们的身旁,有的人在搏斗、也有人在消磨;有人在开拓也有人在蹉跎;有人在奋发改善,精神抖擞,也有人在虚度年华,随波逐流。有的人说,人生能有几回搏?此时吥搏待何时!也有人说今朝有酒今朝醉,哪管明日是和非!有多人毕生充实,硕果累累;有的人华发早生,一生无为。正如臧克家说的那样:“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因为他们亵渎了时间,欠了时间的帐,受到了时间的无情惩罚。也许我们会看到巍巍大山难搬,茫茫大海难填! “足球”踢不尽,“扯皮”扯不完!也许我们会体味:解决一个小问题,会议一拖十几天;研究一个小建议、请示汇报带画圈!也许我们会发现:一杯茶伴一支烟,几个电话要一天,已成为官僚主义者的正常日程!这是多么可悲而可叹的时间观,多么消极而顽劣的人生观啊!

       列宁曾说:“赢得了时间就是赢得了一切。”是的,时间是无形的。但却是有价值的。工人们说:时间是产品;农民们说:时间就是粮食;战士们说:时间就是胜利;医生们说:时间就是生命;教师说:时间就是人才……我说:时间就是光辉灿烂的未来!

       珍惜时间吧!让我们青春永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故乡红叶

凸凹

    香山的红叶,我是赏过的。第一次赏香山红叶,我正上着一所专业院校,适逢红叶盛季,满山皆红遍,同伴便惊叹不迭。

    但我只感到亲切,并没有难抑的惊奇。因为我觉得,故乡的秋天,也是红叶满山、流丹溢彩的;而且,山脉绵亘,红到极远遥的地方,比香山来得有气魄。只因为香山离市区近些,且是一个著名的公园,命运便很阔达了。

故乡的山峦,植被是极丰茂的:黄栌满坡,柘丛盈岗,楸树峰耸,檀木沟伏……夏时山色蓊郁,入秋,则渐渐变化起来,先是淡黄,而后是斑驳,最终是红得一统了,满山满野就一如火烧。

    但这时却是故乡的农忙时节——

    庄稼的秸秆被村人铡碎了,厚厚地铺到猪厩中去,再取山上的表土覆盖,以期在来年沤出一些好肥料来。所以,未上冻前,村人的第一宗要事,便是背土垫圈。而后,有余力的,要在地堰的边上,砍一垛垛的干柴杂草,烧一堆一堆的草木灰。撒上草木灰的土地,蔓菁憋得大,土豆长得足,谷穗也结得沉。

    此时,山上的红叶正红得烂漫呢。人们哪顾得多看几眼呢。所以,山里人并未想到,那一丛丛的红叶,便是一团团的激情、一首首的诗,自己正生于美境与福地,正可以坐享一番。红就让其兀自红去吧,我们还有正经的营生干不完呢,他们想。那时,我并没有一丝悲哀,因为身在其中,与村人的感觉相同。

    真正醒悟了,感到有些惆怅了,是看到城里人,居然要爬那么远的路径,到香山专程赏红叶之后。于是,我怀着这么一种情绪,待人们去香山赏红叶的时候,我便回到故乡去,探抚那故乡的红叶。它们被漠视和遗忘得太久了!

    我爬到屋后的山上:高远的天,衬以峻拔的山形,那凌风的红叶,簌簌地,便让人极感动。但激动的心,很快就黯然了——

    沉默的父亲,正在地堰的边上埋头打柴草,他要多烧几堆木灰啊。于是,观赏红叶的这一份闲雅,就显得多么不合时宜,显得多么奢侈,兀然就生出一丝羞耻,便踅到父亲的身边,想给他打个下手。

    父亲很懂我的心思,笑笑,“去赏你的景吧。”

    见我仍迟迟不动,父亲说:“有什么不好意思的呢,你高兴赏景就赏景,我高兴做活就做活,不都图个自在么?!”

    我知道,要父亲埋头干他喜欢干的活,比要他赏红叶更使他心安与欢悦,这是情理中的事,不关乎我的勤与懒。但我终究不忍在劳作的父亲身边,作赏景的清客,便同他一起干下去了。

    这是第一次回故乡赏红叶的情景。

    第二年秋深,想到故乡那满山的绚丽,仍有热热的归心。但父亲在地堰上弯曲的身影从脑底晃出的时候,归心就有了几分迟疑,心中就有了一种惆怅。

    最后,还是回去了。因为:红叶岁岁依旧,而父亲却要一天天衰老;父亲已经辜负了红叶,儿女还要辜负父亲么?!

    回到故乡,父亲很高兴,抱出一坛雄自酿:“崽呀,知道你要回来,爹特意给你留着呢。”我的眼窝便不由得濡湿了。

    从此,每到秋深,我皆毫不迟疑地回故乡去。

    每次,我们低头砍着柴草,却都把红叶搁置于一边。但只要我们抬起头来,山上的红叶,便很执著地红到我们的眼眸中来——

    红叶没有怨艾,只有默默的守望和多情的注视,依如山里的人们。

(本文有改动)

【注】①沤(òu):长时间地浸泡,使起变化。②惆怅:伤感,失意。③踅(xué):中途折回。④雄自酿:一种自家酿造的酒。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以下小题。

古代有高速公路

周礼

    ①李白诗云:“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在今天看来,日行千里,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一条普通的高速公路就能达到。但是,要在古时候实现“千里江陵一日还”,不禁让人猜想:难道古代也有高速公路么?

    ②你还别说,古代真有高速公路,并且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朝就已经出现了,这便是著名的“秦直道”。秦直道又称“皇上路”“圣人条”,是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命蒙恬监修的一条重要军事要道。“秦直道”南起京都咸阳军事要地云阳林光宫,北至九原郡,穿越了14个县,共计700余公里。

③“秦直道”有多宽呢?按我们现在的标准计算,以双向六车道为例,一条车道大概有3.5米,六条车道就是21米,在加上两边的应急车道和中间的绿化带,最多也不过三十来米。而“秦直道”最宽的地方竟达到了60米,最窄的地方也不少于20米,南北直向,几乎没有什么大的弯道,堪称名副其实的古代高速公路。

    ④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除了加强中央集权外,还策划了两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一是修筑万里长城;二是修建“秦直道”。大约在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动用了数十万军工、民工修筑“秦直道”,可以说是举全国之人力和物力。这条国防大道历时五年之久,于秦二世三年方才竣工。

    ⑤在修筑“秦直道”的同时,秦始皇还做了另外一件事,就是统一全国车辆的尺寸,即“车同轨”。在秦始皇统一中原之前,全国车辆并没有统一的尺寸,各地的马车大小都不一样,车道也有宽有窄。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秦时的路都是土路,车轮反复碾压之后就会形成与车轮宽度相同的两条硬地车道。如果车宽了或窄了,都无法在车道上行驶,这就增加了畜力消耗和车轴磨损。为了解决这一矛盾,秦始皇规定,车辆上两个轮子之间的距离一律改为六尺,这样马车的宽度就有了统一标准,往来的车辆就方便多了。

    ⑥至于秦始皇为什么要修“秦直道”,学术界有几种说法:其一,是为了防御和征讨匈奴。“秦直道”直抵九原郡,一旦边境发生战事,可以迅速从咸阳出兵,有利于战机的把握和物质的补给;其二,是为了加强六国旧地的管理。虽然灭了六国,但还存在不稳定的因素,如果有一条直通六国的“高速路”,即便出现叛乱,也可以迅速做出反应,并在最短的时间内平定叛乱;其三,修“秦直道”是为了方便秦始皇出巡。无论出于什么原因,在科技水平和机械设备并不发达的古代,要修建这样一条宽阔笔直的道路是相当不容易的。

    ⑦除“秦直道”外,秦国还有另外几条著名的“高速公路”,如秦栈道、上郡道、临晋道、武关道、西方道等。这些驰道以咸阳为中心,向四面八方扩散开来,形成了一个高效的公路网络,既有利于军事行动,又有利于百姓出行。

    ⑧今天,当我们再次来到“秦直道”,依然能够感受到它的恢宏气势,以及秦帝国的强大与辉煌。

(选自《知识窗》2016第8期)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醒来的森林

尚书华

①北方的森林与南方的森林是不尽相同的。北方的森林需要冬眠,睡一冬天的觉,再慢慢醒来。长白山、大小兴安岭是北方最晚醒来的森林。熬过漫长的冬季,直到清明前后,这里的森林才从睡梦中渐渐苏醒。

       ②那些由远方而来的脚步,那些男女老少的身影,好奇地扎进这里的某一片森林。人们屏住呼吸,静静聆听着万物复苏的声音,见证这森林的醒来。

       ③最早醒来的不是高大壮硕的乔木,也不是茂密丛生的灌木,而是匍匐在地面上的各种微小植物,是它们最早活络、舒展了森林的筋骨。只要和暖的阳光把林间的残雪融化出一小块地方,就有净绿的苔藓露出脸来。它们大口大口地呼吸着久违的清新空气,用一身醒目的绿悄无声息地宣告:寒冬已经结束,春天已经到来。

       ④这时,你还会惊奇地发现:一夜之间,在那些光照充足的坡地上,悄然举起一双双紧握拳头的“小手”。不知是春风还是阳光的魔力,那些“小手”会骤然次第张开,变成一朵朵金黄色的小花。金灿灿的冰凌花如小喇叭一样,吹响了森林的起床号.

      ⑤林中,积雪开始急剧融化,汇成千万条溪流,汩汩流淌,为醒来的森林濯洗身子和脸面。蜿蜒在森林中的冰冻的江河相继开封。碎裂的冰块相互簇拥着,追撵着,碰碰撞撞,逐流而下。不过,千万别以为所有融化的积雪,都会随溪流、江河流淌到大海或别的地方去,能流出这片森林的雪水实在是太少。森林过于辽阔,绝大部分融化的雪水都被森林喝掉。睡了一冬的森林实在太干渴,需要足够的水分来滋润。

       ⑥被森林喝掉的雪水暂时潜伏下来,为的是在极短时间内能够迅速找到那些灌木或乔木,抑或叫不出名字的矮小植物,如花草、菌类等。它们还需要想尽办法钻进这些植物的躯体,顺着笔直的树干或梗、蔓,努力向上攀爬。那是一种奋力奔向蓝天的姿态,直到变成嫩嫩的绿芽结在枝头上,那些雪水才算完成了使命。

       ⑦热情的阳光一视同仁地洒向所有醒来的生命,没有谁愿意放弃阳光的抚爱。于是,更多的草木纷纷从枯枝败叶中探出头来,好奇地窥视着周围的世界。就连洞穴中刚刚舒缓过来的蚂蚁,也开始兴奋地忙碌。

       ⑧醒来的森林像被巨大的能量鼓动着,频频变换着模样。昨天还是光秃秃的枝头,今天已露出鹅黄色的苞芽。有的枝头绿了,有的还没有绿。绿了的,宛如在春风中唱着抒情的歌;没绿的,也在悄悄积蓄能量、暗自鼓劲。枝头最早泛绿的,是杨树、椴树、榆树,当槭树、柞树、桦树还未动声色时,它们往往已经是绿满枝头。其中,最显生机的要数江河两岸的柳丛,由于受到充足的水源滋润,枝条早早泛起油绿,高挑着一串串毛茸茸的嫩芽,春风里,得意地晃动着令人羡慕的鲜活。

       ⑨候鸟从南方飞回来了。中华秋沙鸭、白天鹅、鸳鸯、斑头雁……多种多样的水禽、山雀都如期回到了北方的森林。它们的陆续到来,让整个森林变得不再沉寂。身为“土著”的啄木鸟,不知疲倦地敲着木鼓,热情地欢迎从远方回来的朋友。好客的灰喜鹊组成偌大的队伍,喜迎久违的邻居归来。树上树下蹿来蹿去的松鼠,草丛间时隐时现的野兔、狍子、野猪等,挨过了大雪封山寒冷饥饿的日子,终于迎来了繁衍生长的大好时光。

       ⑩醒来的北方森林,高高的树冠悄然织出一朵朵绿云,一天比一天稠密,一天比一天浓郁,渐渐连绵成浩荡的绿色云海。

       ⑪醒来的北方森林,散发着一股股甜丝丝的味道。这味道,来自树木的枝头、欲放的山花、冒芽的青草、涓涓的细流……

       ⑫这些,无不醉了一个个前来踏青、观光的游人。

       ⑬布谷鸟的叫声从山谷中传来,唤醒了酣睡的黑土地。锃亮的犁铧亲昵地亲吻着泥土,深翻出一道道芬芳的田垄。在播种机的马达和农人催赶牲口的吆喝声中,每一粒种子都开始做起憧憬的甜梦……

(选自《人民日报》,2024年4月8日第20版)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