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二:观古画阅读同学们搜集的关于“古画”的文章,完成各题。
画医
白秋
北海市博物馆有三大镇馆之宝,其中一件就是郑板桥的《竹石图》。奇怪的是,这里有一模一样的两幅,品相毫厘不差,任谁也辨不出真假,成为当地一大奇闻。
作为小城跑文化圈的“名记”,我想弄个端详,高人指点,这得找“画医”。没人知道,画医从何时起干这一行当,但就他能让霉烂蠹蚀的古旧书画“妙手回春”,被誉为远近闻名的画医,那肯定是有两把刷子的人,不含糊。
初见画医,就觉得他有故事。一袭泛白蓝布大褂从头罩到脚,花白头发像个鸟巢,杂乱无章堆在肩上,黝黑脸上只有一对黑多白少的眼珠活力四射。本身就像个文物,再加上老人双手捧着一张破旧不堪的年画,纸张已经泛黄,边角破碎凋零,顿觉时空倒退了四五个世纪。
这张年画是一张扑灰样稿,比我爷爷的年龄还要大,估计是清末民初的作品。要想它恢复原样,起码需要一个月的工夫。A. 画医用手小心翼翼地指点着每一点酥脆的画芯,像触摸刚刚出生的要儿般。满眼欢真。
B.他先在桌面上喷上了一层水,接着将一层薄塑料抚平铺上,然后将破损的年画翻盖在上面,毛笔沾水抚平褶皱的地方。全身心地投入进去,浑然没有把我这个名记放到眼里,只管絮叨捌饬。“老先生,我这次是为了博物馆那两幅一模一样《竹石图》来的,您能给我介绍一下它们的由来吗?”
看来我不点明话题,还不知道他啰唆到什么时候。
“哦,慢待客人了。对不起,对不起。”画医这才醒过神来。
“那两幅画都是真的。”
“怎么可能?凭我的经验,成名画家都有自己的独特个性,万分珍惜自己的名誉。郑板桥什么人物,他能跟现代某些画师一样,搞些大同小异的作品胡弄人?”
画医听说,半天不语。“信不信由你。”他眼睛白眼球渐渐泛多,嘴角一斜,抛出了一番话,让我大开眼界。
“那年,新博物馆长刚上任,从库房里发现了这宝贝,拿来让我看。我研究了半年,断定,这是一个年代的作品,是后来人进行揭裱的结果。”
“揭裱,懂吗?就是把一幅老画重新装裱一下。运气好,可以把一个原件裱成两幅作品。以前,有一种‘夹皮宣’,分为二层夹、三层夹,吸水性、平整性特别好。它能够分开,揭开后,每一层都能显现原作面貌,只是颜色略有区别,加笔一描就完全一样了。"
“这两幅因为年代太久,一般人分辨不出前后,也无论真假了。不幸中万幸,两幅作品凑在一起了,若不然,还不知要制造出多少冤假错案。”
“真的,还真有这种情况?”
“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前段时间,听说他们还进行了碳十四验证,也没有异议。”画医很得意,话语自然多了起来。
“我原先也不是靠修复字画混饭吃的。我们上去几代人,都是做扑灰年画生意,我一心将这门手艺传下去。只是看见那么多祖辈上传下来的好东西破损严重,毁了觉得可惜,这才试着修复。不知不觉,找到诀窍的。”
“时代不同了,现在没有几个人喜欢扑灰年画,反而愿意收藏古董,修复旧画。真没想到,这买卖反而好起来了。这不,我儿子也跟着我学医画,当画医了。”老人愉悦心态一览无余。
“您天天鼓捣这个玩意儿,就没跟着前人学学,在揭裱上做文章。像那《竹石图》一样,给自己留下一点好东西?”我灵光一闪,没忍住,把自己的坏心眼给透了出来。
老人脸色陡变。“你这像话嘛!人,要讲良心。医画,先要医心。我看你也需要治一治了。大半辈子了,这种事我从来就没干过。你一个小青年,一霎工夫就想这么多。你走吧,我不欢迎你。”
“别别别,老人家,我也就是说说而已,您别上火。”我赶紧打哈哈,希望能把他的火气给压下去。
“要说一点没想,也是假的。”画医缓过神来,接着说。“每天都有天南海北的业内人士找上门来,说一幅画修好了,价格百倍千倍增加,有的甚至能到上千万。我就想,怪了,它们哪个地方值了?你说,这好东西能是个人的?人撑死,能活三万来天,还能带进棺材里不成。
“我觉得,好玩意儿都是大家的,越多人看懂,越多人受益。憋在自家手里,迟早是个祸害,所以我从来不稀罕这些东西。”
“我再问您最后一个问题。博物馆里那两幅画,以您这造业,真看不出真假来?”
老人脸上突然露出一丝不易觉察的微笑。“你一定要分个是非的话,也行,区别就看郑板桥题写的那首诗。
是那首: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对,那个根字出问题的,可以说是假的!
(选自《2017年中国年度作品·小小说》)
【注释】①扑灰:即用枝烧灰,描线作底版,一次复印多张。艺人继而在印出的稿上粉脸、手,敷彩,描金,勾线,最后在重点部位涂上明油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