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阅读《张切糕 李切糕》,完成问题。
                                                                                                                                     张切糕  李切糕
        ①在日本鬼子进入本县之前,张切糕和李切糕原本都在相安无事地做切糕、卖切糕。只不过是张切糕的名气要大一些,李切糕的名气要小一些。
        ②张切糕之所以比李切糕名气响,除了切糕做得犹如黄金片,筋道爽口之外,还有一点是他的切糕块头格外大。多大?有头号笸箩那么大,直径足有两米。做这么大的切糕无疑需要大锅,奇怪的是张切糕家里根本就没有大锅。无大锅能做出大坨的切糕来,这本身就是一绝。此技艺是他家祖传,秘不示人。而李切糕呢,不但切糕做的一般,而且他只能做小坨的切糕,直径连一米都不到。就这每天还卖不完。人家张切糕的切糕做好了,打开门推出去,门口早有人在等候了。张切糕也不用秤,你说要多少,他一刀下去保证八九不离十。用不到两个时辰,切糕就卖完了。而李切糕呢,却要把切糕用车推着,走街串巷地喊,热切糕啊!有时从早喊到晚,切糕早都凉透了,他还在喊,热切糕啊!嗓门倒是挺亮,隔几条街都能听得到。
        ③自从日本人占领了县城,实行经济封锁,很快张切糕和李切糕都失业了。做切糕的原料买不到,再说老百姓也吃不起了。
        ④这日,张切糕正在家中凄惶,不想伪县衙有人来请他。去了他才知道,原来是日本参事官想吃切糕。他打听到张切糕最有名,就请他来一展厨艺。不料这张切糕却不给他面子,他对参事官说,我会做切糕不假,可是我只会给中国人做切糕。给日本人做切糕的手,我还没长出来呢!
        ⑤ 任凭参事官软硬兼施,张切糕就是不肯就范。参事官恼羞成怒,就把张切糕弄进大牢折磨他。但是不管怎么折磨,张切糕就是不肯做。参事官没办法,又派人把李切糕请来。一开始,李切糕也表现得挺英勇。可是当日本人把他弄进关张切糕的牢房,他看到伤痕累累的张切糕时,就有点动摇了。他想:不就是做个切糕吗,给谁做不是做,何必弄丢性命。而且就在这时,他的脑子忽地一闪……
        ⑥ 既然成了狱友,两个做切糕的人开始对话。这是他们平生第一次对话,以前可是老死不相往来的。论年龄张切糕要比李切糕大不少,现在又有伤在身,李切糕就表现得格外殷勤小心。他一口一个张师傅地叫,还撕开自己的衣服为张切糕包扎伤口。很快,张切糕就被感动了。他说,反正我都一大把年纪了,世道又这么乱,我也不想活了。可你还年轻,没必要和我一起死。李切糕赶紧说,不行,让我去伺候日本人,还不如和你一起死了呢!张切糕说,可是……我做切糕的绝技总得有人往下传啊,我没有儿子,你我都死了,岂不绝根了吗!李切糕一听,扑通一声跪在地上,连喊师傅。张切糕就说,你附耳过来。
        ⑦张切糕传授给李切糕的第一项绝技,就是如何把切糕做大。原来方法也很简单:就是在锅上架上木桶撒切糕。木桶很深,蒸出的切糕为柱体,随后用木板蘸上凉水拍打,直至拍成圆饼状为止。
        ⑧原来如此!李切糕闻听此言,不由拍手击掌。不想他的这个举动让张切糕心一沉。他看着李切糕继续说,我现在教你的是保命求生活的法子,你要是想求富贵,我这里还有一个绝技……李切糕迫不及待地说,师傅快说!
        ⑨ 李切糕很快出狱。因为他满足了参事官的食欲,参事官特批为他提供原料,他的生意重新开张。又由于张切糕死在狱中,他没有了竞争对手,且获得了张切糕的独门绝技,他居然也名噪一时。李切糕春风得意,经常出入县衙。开始,只是为日本参事官送切糕,后来就开始打小报告,成了一个名符其实的汉奸。
        ⑩日子久了,参事官对他的切糕也腻了。这时,李切糕突然想起张切糕教给他的另一项绝技,就是往切糕里加东西。他小心一试,参事官果然吃得兴高采烈。而且从此欲罢不能,每天都要吃他的切糕,并把他树为良民商人代表,给予嘉奖。
        ⑪李切糕更得意了!他在街上走路开始打横。他雇起了师傅,当上了甩手掌柜,整天花天酒地,作威作福。
        ⑫谁知这日,日本宪兵队突然拘捕了他,罪名是谋杀日本参事官。原来参事官死于慢性中毒,经化验,毒药来自切糕。
        ⑬李切糕很快被枪毙。临死他说,张切糕,你可真高啊!
                                                                                                                                                                                                                     (取材于同名小说,有删改)    

(1)、小说按时间顺序,讲述了张切糕和李切糕的故事。请概括与两人有关的情节。
                                                                                                                                              
                                                         ;李切糕开始英勇后来动摇,心升邪念。
③张切糕狱中收徒后英勇牺牲,李切糕多行不义最终自食恶果被枪毙。

(2)、阅读画线句,根据小说情节请概括并分析李切糕认为张切糕“高”在何处。

(3)、小说是怎样刻画两位形象鲜明的切糕师傅的?请你选择其中一位加以赏析。(不超过150个字)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倔强的仙人掌
        ①女人看见路边蹲着一个挑担老头儿,他身边的筐里装着满满一筐嫁接的仙人掌,高高的底座像一座独立秀挺的山峰,山峰顶部是形状各异的红、黄、绿各色仙人球。一问价格,与花鸟市场上的相比便宜许多,女人便仔细挑选了两盆,准备一起买。
        ②老头儿布衣布褂,黑褐色的脸上堆满了笑容。他操着极生硬的普通话,如数家珍般介绍这植物的种种优点,什么如何好看好养了,什么净化空气了。末了他搓着厚皮疙瘩的手爽快地说:“你要两个,那就算‘小批发’好了,再便宜一块钱。你看咋样?”
         ③“你这是真嫁接上去的,还是用牙签插上去的?”这样的价钱,让女人觉得很不踏实,她指着“山峰”顶部的各色仙人球满脸怀疑地问。蛮好的花买回家后发现居然是新种没根的,这种事情不止一次了。老头儿的脸腾地红上来,他紧锁眉头,瞪着浑浊的眼睛说:“怎么可能是插上去的?怎么可能呢?这可都是我一棵一棵亲手栽起来的啊!”老头儿本不地道的普通话,这时更是结结巴巴的有点南腔北调了。
         ④“是吗?”她抬起眼皮,瞟了他一眼,反问道。这样的看似暴怒的伪装她也见多了。倘若是货真价实的东西,何必这么着急?她心里想着,不再吭声。眼看就要成功的交易,因为这一问停了下来,空气似乎凝固了。老头儿的脸涨得更红了,忙不迭地解释。而他越是叽里咕噜絮絮不止,她就越觉得他不可信。
        ⑤忽然,老头儿停了下来,从筐里拿起一棵茁壮的仙人掌,没等女人反应过来,就使劲一拉,把它的顶部从“底峰”上扯了下来,然后一手一半举到女人眼前:“你看,你看!有牙签吗?”他用力地问她,眼里似乎也冒了火。没有牙签,扁扁的巴掌形的黄绿色软刺仙人球从它的“底峰”上被拽了下来,而它的“底峰”上生生裂开了一道绿色肉质沟壑,本已长在一起的首尾两截,就这样被硬硬地扯开了。
        ⑥面对这样的场面,女人呆呆地怔了一会儿,低下头去付钱。老头儿一脸自尊,挺着胸膛收钱:“三块钱一个,五块钱两个。”说着,老头儿娴熟地把女人挑好的仙人掌包好,放进她的车筐,又转过身,捡起地上已成两截的仙人掌,一起放进去:“别扔了,一起种进泥土里,两截都能活。”老头说。
        ⑦女人脸红了,羞愧地点了点头。
        ⑧两截还能活,这不假,但女人看着老头儿只是觉得心里生疼,仿佛受了伤的不是那棵仙人掌,而是别的什么。那“别的什么”,像一支小手,躲在她的胸膛里,一下一下,揪得她的心生疼。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问题。
                                                                                                                                          疼痛银行
                                                                                                                                             谢丰荣
        “听人介绍,你们这儿有一家疼痛银行?”
        “你看不见那块大大的招牌吗?”小姐居然很傲慢。这也难怪,全世界只此一家,别无分店。
        他试探着问:“听说你们可以将疼痛转移?”“疼痛银行有两种主要业务:第一种,你可以将疼痛储蓄起来,像存款一样,然后在你认为最合适的时候取走,零存整取、整存零取都行,当然你会为此付出一大笔费用,而且你必须在生前全部取走,否则会强制你的亲人承担;第二种,你可以将你的疼痛像转账一样转移给另一个人,前提是他乐意接受。”小姐像背台词一样滔滔不绝地介绍起来,“你想办理哪一种?”“我想办转账业务。我从小与母亲相依为命,经过多年的打拼才有了现在的幸福生活。可最近我查出患了绝症,我母亲也是多年积郁,精神一直不好,而且还有心脏病,经常胸闷,随时都有生命危险……我听说了你们这个银行,就想趁病还没到晚期,将我母亲的痛苦转移到我身上。这样,我也能尽一份孝心,让母亲安度晚年。”说完,他轻轻地叹了一口气。
        办好手续,他回家了,他不知道要怎么跟母亲开口。母亲也一副神色不安的样子,好像有什么话要跟他说。他终于先开口了:“妈,城西路新开了一家医院,治疗设备非常先进,要不明天我陪您去看看,我自己也顺便检查检查。”他知道母亲不识字,他没有说实话,怕母亲不同意。
        母亲什么也没问,只是平静地点了点头。
        第二天,母子俩一起走进了那家疼痛银行。
        小姐热情地招呼他们:“先生来了,老人家,您也来了,请往那边去。”母子俩一起走进了“转账中心”。门“砰”的一声关上了,在暗红而模糊的光影中,几个穿白大褂的工作人员正在忙碌着。
        转移马上就要开始了,他躺在工作台上,心里默默祈祷:“妈,祝您老人家身体健康!”
        突然,他一身轻松,像脱胎换骨一般。他起身去看母亲,却见她躺在工作台上已不省人事。
        他不解,他惊叫,他扑向母亲。他愤怒地吼叫:“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先生,我们答应了你母亲的,要替她保守秘密。其实你母亲先于你来这儿办了转账手续,要我们将你的病痛全部转移到她的身上。”工作人员轻轻地说。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慢慢告别

① “照看”这个词,并不是母亲第一次说起。就在几天前,父亲吃饭时忽然语重心长地说:“我们走后,你自家要保重……”母亲打断道:“庆儿我是一点儿都不需要担心,他照看自家照看得几好哩!”

②有几天我因为工作的缘故住在上海,回来时打开冰箱,发现里面只剩下一个西红柿,两根黄瓜,连剩菜都没有,我忽然意识到父母亲没带多少现金过来,我不在的这几天,他们吃得肯定很节省,这让我极为内疚。

③趁着晚上跟母亲出去散步,我把事先去银行取出的一千块钱递过去,母亲连连推让,“不要不要!你过年给了三千,莫再给咯。”我硬塞到她手里,“都是小钱,你拿着就是了。”

④母亲这才接过来。我又拿出银行卡,“这里面有几千块。我父亲要是急用钱时,你去取出来。”母亲也默默接了。我继续说:“你们过年时一定要再来。”

⑤离开的前一天,我拿出笔和本子,请父母亲在纸上留下他们的笔迹。

⑥母亲笑问:“我们写字太丑咯,写它做么事?”我说:“你们就写嘛,我就想留下来作纪念。”

⑦父亲念过小学,会写一些字;母亲一天学都没有上过,只念过扫盲班,不过自己的名字还是会写的。他们像小学生一样,乖乖地坐在一起,笨拙地拿笔在本子上写自己的名字。

⑧我又提议他们各自写下“父亲”“母亲”两个词,他们一笔一划地写下来。写好后,父亲说:“你也来写嘛。”我又在“父亲”“母亲”下面写了“孩子”一词。

⑨最后,我请父亲写下“慢慢告别”四个字,父亲写完后,感慨道:“我会好好的,下次再来。你也要好好的,等我们过来。”

⑩回武穴的高铁出发时间是下午两点多。当天上午十一点,母亲就开始做午饭,其他菜都端上桌了,唯独一盘土豆炒肉片还放在灶台边。

⑪我本来要端走的,母亲拦住说:“这个留着你晚上吃。”我说好。母亲又说:“猪油我熬好了,在冰箱里。平常时下面条你放点,会很香的。”我又说好。

⑫母亲接着想说点什么,看看我,扭头去洗锅,声音小小地说:“你快去吃,菜要冷了。”我没敢看母亲,说了一声好,转身出去到客厅,见父亲正在费力地穿裤子,我上前帮他。

⑬父亲说:“你买的这个裤子很暖和。”我回:“那就好啊。”父亲又说:“你买的鞋子也暖和。”我又回:“春天要来咯,你莫感冒了。”父亲说:“要得要得,我争取不感冒。”我说:“不是确定,是一定!”父亲笑笑:“听你的话,一定一定。”

⑭为了能方便地送父母亲上车,我特意买了同一班次的车票,只不过我要到下一站无锡站下。坐地铁,到苏州火车站,这是我每次上班的路线。

⑮父亲问:“你平时上班就是这样赶来赶去的?”我点头说是。他们一时间没有说话,我忙说:“这太正常了,很多人都跟我一样的。”

⑯母亲看着那些排队的人群,回头跟父亲说:“咱们第一次坐火车,庆儿那时候才多大?”父亲说:“五六岁。”

⑰母亲“嗯”地一声,双手比划了一下,“就那么大,睡在我们腿上……”说着又看向我,“三十多年过去了,现在这么大了。真是不敢细想。”父亲点头,“是啊,不敢想。”

⑱短短十来分钟,无锡站就到了,下来后隔着车窗跟父母亲挥别。母亲一直看着我,说了些什么,我听不见。

⑲车子启动了,母亲挥着手,很快就远离了我的视野,往家乡的方向而去。那一刻,其实我并没有多不舍,甚至说是麻木的。

⑳可等我转身往出站口走去,惆怅的心情陡然升起。等我再次返回苏州的家中,推开门,是触目惊心的空旷。

㉑母亲炒好的那一盘土豆炒肉片还在灶台上,父亲穿的布拖鞋靠在墙边,沙发上平日看电视时盖的毯子叠得整整齐齐……

㉒家里的每一处都有他们的痕迹,而我的心就像是怕痛的小动物一般,紧紧地缩成一团,每动一下都是戳心的难过。

㉓没什么好收拾的,地板上没有一点污渍,衣柜里衣服都一件件挂好,书架上纤尘不染……

㉔母亲给我留下了一个过分干净的空间,我待在里面,如同漂浮无根的粒子,不知在何处停留。我又一次一个人了,可跟他们到来前的一个人,心态绝然不同。

㉕天一点点暗下来,对面的楼群亮起了灯,能影影绰绰地看到有人在他们自家的厨房做饭。

㉖我强迫自己起身去厨房,焖好了饭,土豆炒肉片也热好了,端到饭桌上,习惯性地喊了一声:“妈,筷子拿一下。”没有人回应。

㉗他们,真的不在这里了。

(选自《读者》2023年第12期,有改动)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烧伞记

[法]莫泊桑

奥莱依太太四十多岁,爱活动,爱清洁,面上略带皱纹,并且时常要生气。

她丈夫因为要忍受她的种种节约时时觉得不平,甚至感到痛苦,因为太太有些要求伤了他的自尊心。

奥莱依是陆军部的一个主任科员。这两年以来,他永远提着那柄打满了补丁的雨伞使得同事们发笑。奥莱依气极了,就吩咐他妻子买一柄价值二十个金法郎的薄绸子的新伞,并且要她带了发票回来作证明。

她却买了一柄价值十八个金法郎的,愤愤地红着面孔交给她的丈夫,一面说道:“你有了这柄,至少要用五年。”

扬扬得意的奥莱依在办公室里真正挽回了面子。

到了他夜间回家的时候,她接过新伞把橡皮圈捋开,把伞衣摇散,将眼光盯在伞衣上。但是她又吃惊了。在伞衣上发现了一个鹅眼大小的圆洞,那是一个被雪茄烟烧出来的焦痕!

现在,怒气塞住了她的嗓子,她简直说不出话了:“你……你……你烧焦了……你的……你的雨伞。你……你……你真发痴了?你想把大家弄得倾家荡产!”

她好像要打他似的朝他扑去,激动地把那个圆圆的小小焦痕放在他的鼻子下面。

瞧见那个焦痕,他不免呆住了,吞吞吐吐说道:“这……这……这是什么? 我不知道! 我什么也没有做,我向你发誓。我不知道这柄雨伞是怎么搞的!”

她气得跳起来了,跟他狠狠地大闹了一场,使那些爱和平的男子觉得家庭比弹丸如雨的战场还可怕一些。

她量了大小,在旧雨伞上割了一块颜色不同的旧绸子补上去。第二天奥莱依委屈地拿着这件经过修理的雨具出门了。到了部里,他就把伞搁在柜子里,因为心里有可怕的回忆,所以不大惦记它了。

但是,他在傍晚时候回到家里,他的妻子便双手接住雨伞撑开来看,她发现伞已损坏得不可收拾,气得嗓子都噎住了。雨伞上穿了无数的小孔,那明明是烧成的,仿佛有人把烟斗里没有熄灭的灰倒在上面一样。东西是断送了,断送到不可救药的地步。

她一言不发地检查着,气得一个字也吐不出。他也一样,他检查着损坏的情况,他发愣了,吓糊涂了,狼狈不堪了。他发誓说他一点也不知道,说这件事只能是由于恶意或报复而来。

门上铃子一响可把他救出来了。原来那是一个到他们家里来访的朋友。

奥莱依太太把情况告诉了那个朋友。那个朋友对她讲道理:“那么,太太,假如这件事是由于恶意或报复而来,没有了伞,他的衣裳岂不断送了?衣裳当然比雨伞更值钱。”

那个矮小妇人依然是气愤愤的,她说道:“那么他只准用厨房里的雨伞,我没有新绸伞给他。”

听见这种意思,奥莱依生气了,他说:“那么我就辞职,我! 我是决不肯拿着厨房里的雨伞到部里去的。”

那位朋友接着说:“拿这个去换一块伞面吧,那并不很贵。”

奥莱依太太依然是忿忿不平的。那位朋友是一个可怜的小资产阶级,忽然得着一种灵感,他说道:“叫您的保险公司赔偿吧。只要这损害是在您家里发生的,公司应当赔偿烧了的东西。”

听到这种主意,矮小妇人的怒气完全平息了,她思索了一分钟,就向丈夫说道:“明天,你在到部以前,先到慈爱保险公司叫他们验明这柄雨伞的情况,再要求赔偿。”

奥莱依跳起来说道:“算什么话,我这一辈子也不敢去! 那十八个金法郎是丢定了的。没有什么可说。我们不会因为这就送了命的。”

第二天,他携着手杖出门了。幸而天气晴朗。

奥莱依太太独自坐在家里,对于十八个金法郎的损失依然无法接受。光阴一小时一小时地过去了,她简直打不定主意。随后忽然如同.懦夫变成了勇士似的,她得着她的解决方法了。“我一定去,去了再说!”

于是她从壁炉台子上取了一根火柴,在伞骨之间把伞面烧去手掌大小那么几块;然后仔仔细细地把剩下的绸伞面卷起再用橡皮圈箍住,自己披上围巾,戴上帽子,提起快步走下楼来,向着保险公司所.在的黎伏力街走去。

……

(保险公司)经理写了一张片子交给奥莱依太太,她伸手接了它,道了谢,害怕经理变卦就匆匆走出来了。

她现在欢欢喜喜地在街上走着去寻一家与众不同的雨伞店。等到寻得了一家华美的铺子,她就走进去用一道安安稳稳的声音说道:“这是一柄要换绸面的雨伞,要顶好的伞面。请您拿最好的装上去。我决不在乎价钱。

(选自莫泊桑短篇小说《烧伞记》,有删减)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拥抱星辰拥抱你

高绪丽

①春节过去不久,回到老家,陪父母一起吃顿家常饭菜。饭后,父亲陪着他的小外孙坐在炕头上,一本正经地打起了扑克,有时为了一张牌,两人争得面红耳赤。看着一老一小盘腿坐在那儿的模样,我们时不时笑出了声。不知不觉,夜已渐深。

②母亲要去厢房取东西,我也下炕陪她。经过院子的时候,我看到不大的院子上方,无数颗星星亮晶晶地嵌在夜空上。那一刻,颜色深邃的夜空像极了幕布,它每一分钟上演的故事,对我来说,都是新鲜的。那一刻,我像个孩子似的,仰起头,与这些星星对话。于是,记忆里那一晚的夜色,隔着二十几年的旧时光,慢慢浮现在我的脑海里,无风、温和,干净、清凉。

③二十多年前的那一晚,我蒙眬中看到母亲准备出门,连忙起身穿衣,把街门闩好,与母亲一前一后,投身到茫茫夜色里。

④连日干旱,村子附近的几处大湾小河早就干涸,露出打着补丁一样的河底。哪里有水湾,哪里就有人眼巴巴地看守着。我家果园的旁边恰有一个不大的水眼,我与母亲打算趁父亲外出上夜班的时间,在水眼处守夜。

⑤走过夜路的人,对星光会有种莫名的亲近,因为它会指引你,给你力量,陪你一道穿过黑暗。去山上的小路,平日里坑坑洼洼,走起来深一脚浅一脚。刚出家门那会儿,内心对黑暗还有抑制不住的恐惧,隔着胸腔,我可以清晰地听到心脏怦怦跳动的声音。可是,当我仰起头,望着那满天亮晶晶的繁星,内心竟没来由地安定下来。有了星光相伴,走起山路来,也没想象的那么困难。

⑥夜,像一块很大的黑丝绒布,罩在离头顶不远的地方,仿佛一伸手就能触到。几颗星星如同钻石一般,零零散散地点缀在黑丝绒布上,发出耀眼璀璨的光芒。不同于白天的炽热与喧嚣,眼前的世界,出奇地安静。

⑦庆幸的是,我们赶到果园旁边的水眼处时,没有人守着。

⑧此时,月亮已经爬上来了,母亲在水眼旁边找了一块石头坐下。我挨着母亲,抬起头,仰望着夜幕深处的星光。

⑨夜凉如水。半个多小时过去,水湾里的水从开始的黑咕隆咚,到明晃晃地透着亮光,越积越多。母亲弯下腰,把空桶摁到水湾底,再提上来,足有大半桶水。担心我们离开的工夫会有人来,我与母亲分别提着桶的两侧,小跑着,放低腰段,一边躲避着横七竖八的枝条,一边往果园深处跑去。我们来到一棵树下,“呼啦”一下子,把大半桶水全部倒到苹果树的树根旁边,再提着空桶小跑着回去。还坐在那块石头上,守着夜色,守着星辰,静待水湾里的水越积越多。

⑩那个夜里,我与母亲不知疲倦地给果园里的苹果树挨个浇灌,一棵树、两棵树……一桶水、两桶水……安静的夜色里,我仿佛可以清晰地听到苹果树“咕咚咕咚”喝水的声音,久旱逢甘霖的喜悦,透着无法掩藏、令人满足的诱惑,在这个夜晚,汇成一首动人的歌。

⑪后来,我不止一次怀念过那个夜晚 , 在不同的年纪无数次回忆过那夜的星光,到最后,那淡淡的喜悦像一块包裹着精美糖纸的糖块,在我的心头萦绕,久久不散

⑫几天前,我们又回到老家。陪父母一起吃过晚饭,小儿想要车里的玩具;我同母亲一起去门口的车上拿。彼时,华灯初上,夜幕降临,无数颗星星在头顶上方一闪一闪地眨着小眼睛。乡下的夜空如此亲近,仿佛一伸手就可以够到那颗最亮的星星。

⑬我随口问母亲:“还记得那晚我们去给苹果树浇水吗?”

⑭母亲被问得没有防备,但马上回过神来,说:“怎么会不记得啊!那一夜,幸亏有你做伴。”

⑮我微笑着,用力抱了抱母亲。

(选自《齐鲁晚报》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