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破解埃及金字塔之谜
       被全世界炒得沸沸扬扬的埃及胡夫金字塔考古探秘活动终于在9月17日尘埃落定。
      9月17日北京时间9时37分,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秘书长扎伊·哈瓦斯博士亲手撬开了“监工中的监工”马赛·瑞特的石棺上盖,一副完整的男性遗骨面朝东方侧躺在石棺中,虽然从未被掘过,但是却没有我们期待中的木乃伊。据哈瓦斯博士介绍,乌赛·瑞特墓的发现纯属偶然,一位女游客在骑马时马腿掉进了一个洞中,这个4500年前的墓穴才重见天日。根据墓室中象形文字的记载,墓主人是负责工人城市后勤保障的行政长官,地位相当于市长,埃及文物专家将会用X光。DNA等方法分析乌赛·瑞特的死亡原因。对于石棺中没有木乃伊,北京大学历史系副教授颜海英解释说,吉萨高原地区湿度相当大,况且石棺如果进水后根本没法渗出去,这两个条件都不利于木乃伊保存,也许当初可能制作了木乃伊,但4000多年的时间足以让他腐烂掉。
       顺利开启石棺后,哈瓦斯博士匆匆赶回胡夫金字塔内,去见证“金字塔漫游者”穿过石门的一瞬间,9时57分,机器人发出的灯光照亮了四千多年前的黑暗,石门背后竟然是另一道封闭的石门!面对第二道石门,哈瓦斯博士非常兴奋,他相信这道石门后肯定有一些有待探索的东西存在。
       第二道石门后面是一间密室还是另一通道,抑或还是一道石门?这次尚未揭开谜底的探索活动使金字塔内隐藏的秘密更加扑朔迷离,不可预知的悬念反而激发了人们对金字塔的更大热情。此次金字塔的现场考古,对全面破译金字塔之谜有很大意义。

(1)、下列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由题目可知胡夫金字塔之谜经过此次考古已彻底破解。 B、专家们从多方面分析论证,得出监工石棺中的木乃伊已被盗走的结论。 C、胡夫金字塔石门后面还是一道石门。 D、这次现场考古活动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结果有些出乎专家学者们的意料,没有多少实际意义。
(2)、由文章可知,保存石棺中的木乃伊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是什么?

(3)、文章第二自然段中加点的“北京时间”能否去掉?为什么?

(4)、某考古学家在清理三峡文物时,意外发现了一具距今约2000年左右的女性遗骨,为了弄清其死去的原因,将会采用哪两种方法进行分析?

(5)、根据你所学的知识发挥想像,揣测一下胡夫金字塔第二道石门后面存在哪些东西,试列举一种,并简要说明其存在的依据。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春天里种植自己
                                                                                                                           王清铭
        ①3岁的时候,他的在一个小煤窑打工的父亲因塌方被埋在土中,撒手而去。父亲被埋葬的那天,母亲哭得声嘶力竭,他黑着脸,就是不哭。大人就对他说,你爸过世了,再也回不来了。
         ②他不说话,只是把头摇得像风中的小草
         ③他不相信那个老是用宽大的手掌抚摩他,用粗硬的胡须扎他小脸蛋的父亲,会永远消逝,像一颗不发芽的种子。他跟母亲在房前的空地种过南瓜,一粒种子点下去,浇一些水,隔一段时间,就长出嫩叶,然后藤蔓爬满架子,最后结出很多很大的瓜。
         ④他问母亲:爸爸种进土里,什么时候再长出来呢?
         ⑤母亲看着他明亮的眼睛,不忍心伤害一个孩子的心,就迭声说:快了,快了,明年春天的时候。
         ⑥于是,他经常坐在屋门前,眼望着后山,希望看到婆娑的树影里他的父亲正大步走回家中。第二年清明节时,他跟母亲去上坟,坟上的树跟他一样高了,但他的父亲还是没有从地里长出来。
         ⑦他问母亲:爸爸怎么还不长出来,是不是我们没有浇水呢?
         ⑧母亲的眼泪顿时流了下来,他有点明白过来了,也哭了,眼泪把整个衣襟都弄湿了。
         ⑨13岁的时候,祸不单行,他相依为命的母亲又被一场车祸吞噬了生命,他成了孤儿。埋葬娘的那一天,天下起瓢泼大雨,但他不哭。也不再相信娘种进土里后,会再长出来。
         ⑩13岁的孩子没有谋生能力,邻居东凑一把米,西来一爿柴,衣服破了,有人争着拿回家缝补。他和村里的孩子打架了,那些孩子回去肯定挨父母的打。谁家里煮了好东西,一定要派孩子来叫他,以至有些孩子怀疑他是父母送给别人的兄弟,父母就对孩子黑着脸,说:就是,就是,你以后要把他当兄弟。
         ⑪13岁的时候他在村里有了许多兄弟姐妹,虽然村里的生活很贫困,但他的生活很幸福。23岁时大学毕业,他要求分配回村里的小学任老师,他的理由很简单,他要报答村人的恩情,他的学费是村里人用米和鸡蛋换来的。他的工资除了留一点生活费,全部补贴给那些交不起学费的孩子。为了报恩,他娶了村里一位大字不认一个的女子只因为这个女子的母亲把家里最后的一只母鸡卖了,凑足他的学费
        ⑫恩情似山顶的天空压在他的心头,但他瘦弱的身体不是嶙峋的山峦。有时候,他偷偷跑到父母的坟前,让泪水漫过他孤独无助的心灵。他想到3岁时的梦想:假如父母种进土里,能够再长出来该多好啊,至少他现在不会觉得欠了村里人很多的情,这份情是一辈子都还不完的。
        ⑬33岁的时候他决定离开家乡,想法很简单,离开这些给予他养育之恩的村人,他不想再背负这沉重的负担了。决定离开的时候,妻子骂他忘恩负义,他摇了摇头,给了这个他从来就没有爱过的女子一巴掌,然后狠狠地打了自己一巴掌。一抹嘴角的血,他走了,再也没有回来。
        ⑭43岁的时候他在城里当了老板,每年都拿出很多的收入交给农村教育基金会,并指定要捐给他工作过的那个乡村小学,他不留名,也拒绝记者采访。
        ⑮我成为他的朋友是后来的事情了。有一次酒酣时,他说起了这段经历,我也沉默了许久。然后紧紧握着他的手,说:“你现在是把自己种进了生活过的那个乡村了。报恩有多种方式,最好的方式是让自己长成大树,这样就会有更多的人得到荫凉。”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各题。

评语

       ①那年我上小学三年级。 寒假前到学校拿学期成绩单。回家时我和六七个没带书包的好友同行。刚领的成绩单拿在手上,已经被我们折得皱巴巴了。

       ②“老师给你们什么评语?”阿益问。“还没看,不知道。”包括我,好几个人都这么说。反正不会是什么好话,我心想。

       ③“来猜我的是什么。”阿益掀开成绩单一角,露出老师的评语的最后一个字:“马”。

       ④“害群之马?”我说。

       ⑤“没那么糟!”阿益掀开成绩单。

       ⑥我刚刚看错了,是“焉”。“心不在焉”的确比“害群之马”好多了。

       ⑦“你的呢?”他们问。我也翻开一小角,露出评语最后两字:“用功”。“上一个字是‘不’吧!”大家起哄说,“不用功。”

       ⑧我再翻开一些,看到的字出乎意料,是“又”。 聪明又用功?礼貌又用功?乖巧又用功?不管前面是什么,总之,是个好评语。我高兴又害羞,便把成绩单压着,不让同学看。直到走到家门口,才翻开看整句评语:活泼又用功。

       ⑨活泼,我当之无愧,但实在想不起自己哪里用功了?我上课时玩磁铁、涂鸦……老师看到我们,总是皱着眉头,怎么觉得我用功?难道老师在开玩笑?

       ⑩整个寒假,那句“活泼又用功”的评语,都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还自动变成歌词,配之《无敌铁金刚》的旋律。于是,我心甘情愿地收拾玩心去写作业。

       ⑪开学后,即使成绩单交回给了老师,那句评语还是经常出现在脑海中。我开始专心上课、写作业,从进步奖领到前五名、前三名的奖状,还参加作文、朗读比赛……

       ⑫一学期过去了。放暑假的前一天,我从老师手中接过成绩单时,也多了些期待。我翻开成绩单内页,右边是交错的“优”和“甲”,左边则是这学期的评语“努力进取”,就在上学期评语“活泼又用功”的旁边。

       ⑬回家的路上,阿益接过我的成绩单,说:“我这学期的评语跟你上学期的一样!”

       ⑭“活泼又用功?”我有点惊讶。 他挑起一边的眉毛,说:“活泼欠用功啦!”他厌恶我无意的挖苦,丢还我成绩单。

       ⑮我这才仔细看清楚,原来墨渍下那个“又”字其实是“欠”字。突然,脑海里伴着我整学期旋律变得荒腔走板。

       ⑯十多年后,我自己当了老师,在给学生写评语时,我用快干墨水工整书写,学生不必透过误解或猜测,就能直接感受善意和鼓励。

       ⑰学生也把对我的“评语”,写成节日小卡。我仔细读过以后,把它们收集在纪念品盒子里,也收藏在心里,跟我小学三年级的成绩单一起。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大婶和流浪猫

贾飞黄

    ①流浪猫是城市的一部分。

    ②从北京的故宫深宮里,到杭州的苏堤上,从上海的弄堂拐角,到广州的夜市摊边,到处都有它们的身影。在“吸猫”几乎成为一种文化现象的今天,猫们风餐露宿是一种遗憾,却也让城市有了别样滋味。

    ③作为一个有三千多年被驯养史的物种,猫“对付”人的本领或许是刻在基因里的。它们用娇滴滴的声音叫住路人讨食,吃饱后舔舔嘴巴拂袖而去;它们敏锐地对怀恶意者“敬”而远之,对软心肠者欲擒故纵,若即若离的态度更让人批心;它们水灵灵的眼睛惹人怜爱,有着让人不设防的娇柔身躯(相比之下流浪狗们就常常遭人戒备);它们善于攀爬跨越,城市里高低错落的建筑设施是它们独享的“立体交通”;它们懂得利用城市里的种种设施,在喷泉喝水,在空调外机下躲雨,在刚熄火的汽车下取暖,在地下停车场夏乘凉冬避……它们是与人相处的高手,是动物中“城市求生”的专家。

    ④静谧的校园里有猫。温馨的小区里有猫。热闹的旅游景点里有猫。高端大气的商务区里有猫。在都市人的行色匆匆之间,猫们伸懒腰、晒肚皮、追逐求偶,少惹凡尘,与世无争。它们蹲在豪车天窗上舔毛,趴在自行车筐里酣睡,平交布衣公卿,视“财富”“成功”如浮云。对猫们而言,城市是开放的,也是平等的。它们择地而居的行动非常简单明晰:第一,能不能遮风挡雨;第二,有没有好心人。故而有猫聚集的地方,宜居程度总差不到哪去。

    ⑤我如今住的小区楼下,便有一处流浪猫的猫舍。那是在自行车库的角落里,用一个破旧的橱柜搭成。虽然简陋,却颇受这一带的猫们钟爱,少时四五只,多时八九只,啸聚于此。主动负责打点这处小窝的,是一个五六十岁的妇女,小区里的人叫她猫婶。每天晚饭时分,就能听见她招呼猫们开饭的吆喝声,望见她矮矮小小提着猫粮口袋和矿泉水桶、有些吃力的身影。春夏秋冬,四五年未曾间断。

    ⑥大婶不是我们这个小区的人。这个公寓楼小区,大多是租住的年轻人。大婶住在隔壁的小胡同,参差起伏的平房屋顶沿着幽深的窄路绵延。我和大婶攀谈过几次。想象中肯照顾这些流浪猫的人,应该是慈眉善目面容的。大婶不是。耷拉的八字眉,高颧骨,两片薄嘴唇,很有些刻薄相,嘴上一刻不停地训斥着猫们,抱怨它们吃相难看、浪费粮;食;或者对空咒骂小区住户养的狗,抢吃猫粮,咬坏食盆。猫们倒不介意。老的少的,公的母的,亲人的怕生的暴脾气的,在大婶面前都丢掉古灵精怪,不矜持地招之即来,围着食盆吃得呼噜作响,尾巴根根竖成桅杆。这个时候,它们才退去游侠儿的孤傲,显露出漂泊的饥馑与风霜。

    ⑦大婶从没提过自己的事,也没谈起过自己的家人。

    ⑧我想,大婶几年如一日照看流浪猫们,靠路人投喂般一时兴起的“爱心”是不够的,总得憋着一股劲才行。

    ⑨一天,我见到大婶拿着看起来簇新的被子,给猫舍“铺床”。她说是小区里一个年轻姑娘搬走时送她的,说我走了,被子留给猫们,做个窝好过冬。大婶感慨说:现在的年轻人好啊,心善。我突然心里一动。大概大婶,还有那个姑娘,还有许多未见过面的、悄悄往猫舍送过猫罐头和肉饭的邻居们……人们对流浪猫们释放的善意,折射着一座城市的心意。

    ⑩春天,窗外又有了猫们喧闹的声音。小区里来了新租客,猫舍里也来了新猫。也有猫老去,也有猫消失。大婶依旧絮絮叨叨地照料着它们。人,猫,这座城市,都开始了新的一年——这样,不也挺好的吗?

(选自2018年6月2日《人民日报》,有删节)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