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
①现在,我们都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对石油过分依赖,会让国家安全、经济安全及环境安全遭受威胁。但文明不能因此停下前进的步伐,我们必须找到新的能源来保障世界运输系统的顺利运转。以非粮原料或农业废弃物为原料转化的液态燃料——纤维素生物燃料有利于环境安全,技术可行性强,近期内最有希望替代传统化石能源。
②生物燃料可以用植物或植物制品为原材料。目前,第一代生物燃料以可食用作物为原料,主要包括玉米、大豆(美国)、甘蔗(巴西)。用可食用作物制造生物燃料是最简单可行的,因为把这些可食用作物转化为燃料的技术是现成的。然而,第一代生物燃料并非长久之计,原因很简单:没有足够的耕地能够满足发达国家10%的液态燃油原料需求。
③第二代生物燃料主要以纤维素质材料为原料,如富含纤维素、生长迅速的草本植物,可转化为草油的原料有很多,从木材废料(锯木屑、木质建筑残片)到农业废弃物(玉米秸秆、小麦茎秆),再到“能源作物”[生长迅速、纤维含量高、专门种植用作草油原料的草本和木本植物]。这些原料作物耕作成本低、量大,更关键的是,这些作物的种植生产不会干扰和危及粮食生产。大多数能源作物能够在不能用作农田的边际土地上快速生长。还有一些能够在被废水或者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中生长并净化土壤,如生长周期较短的灌木柳树。
④纤维素类植物生物质(指某一系统中全部或特定的生物总量)丰富,能够可持续地收获,来制造生物燃料。美国农业部和能源部的研究显示,在不减少作为人类食物、动物饲料及出口生物质份额的前提下,美国每年能够生产13亿吨(干重)生物质。如此大量的生物质每年至少能够产生1,000亿加仑(约3,790亿升)草油,大约相当于每年美国汽油、柴油消耗总量的一半。放眼全球,每年纤维素类生物质生产量能够转化的生物燃料相当于340亿~1,600亿桶原油,已经超过了目前全球每年30亿桶原油的消耗量。纤维素类生物质能够转化成任何类型的燃料,如乙醇、普通汽油、柴油,甚至航空燃油。
⑤人类历史上的能源新纪元──草油时代也许很快就要到来。

(1)、第二代生物燃料的优势是什么?

(2)、选文第②段中划线词“主要”能否删去?为什么?

(3)、说说选文第④段划线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4)、能源问题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你对能源的开发利用有哪些合理化的建议?请写出来。(至少写两条)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阿长与《山海经》
      但当我哀悼隐鼠,给它复仇的时候,一面又在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了。这渴慕是从一个远房的叔祖惹起来的。他是一个胖胖的,和蔼的老人,爱种一点花木,如珠兰、茉莉之类,还有极其少见的,据说从北边带回去的马缨花。他的太太却正相反,什么也莫名其妙,曾将晒衣服的竹竿搁在珠兰的枝条上,枝折了,还要愤愤地咒骂道:“死尸!”这老人是个寂寞者,因为无人可谈,就很爱和孩子们往来,有时简直称我们为“小友”。在我们聚族而居的宅子里,只有他书多,而且特别。制艺和试帖诗,自然也是有的;但我却只在他的书斋里,看见过陆玑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还有许多名目很生的书籍。我那时最爱看的是《花镜》,上面有许多图。他说给我听,曾经有过一部绘图的《山海经》,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可惜现在不知道放在那里了。   
      我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但不好意思力逼他去寻找,他是很疏懒的。问别人呢,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压岁钱还有几百文,买罢,又没有好机会。有书买的大街离我家远得很,我一年中只能在正月间去玩一趟,那时候,两家书店都紧紧地关着门。   
玩的时候倒是没有什么的,但一坐下,我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各题。

苦瓜,苦瓜,亲爱的菩萨(作者:孙思杰)

       ①外婆从不怨天尤人。

       ②记忆中,外婆从来没有说过一句关于天的坏话,哪怕是愁苦惨淡的日子里,她也只是说,老天爷是有眼睛的,我们的苦,他全都会看在眼里。

       ③外婆是很能吃苦的。至少在幼小的我看来,外婆这一生,过得实在太难。

       ④外婆五岁时,老外婆就去了,从此外婆没能再见到她母亲一眼。童年丧母的痛楚,远比那些刚出生就见不到母亲的人痛苦,因为曾经拥有了,感受了,然后再失去,就是精神上的失去。

       ⑤在那个封建落后的年代,外婆的“诗意”便显得有些特别和负罪:三从四德,没能阻碍住她的对镜贴花黄;男尊女卑,也没能埋没了她对读书的渴望。那时候,外婆是乡里的一枝花,也是墙角的一株草;是男人心底的痒痒挠,也是女人心里的一根针。

       ⑥后来等到外婆嫁人,本以为可静心生活,那一年却又遇上大饥荒。外婆四个孩子,最大的那个因为疾病死了,母亲也差点因为饥荒而丧命。那时候,外婆常对着天喃喃自语,老天爷啊,你擦擦眼吧,我就快熬不下去了。

       ⑦可外婆,却又都咬着牙一次次地挺了下过来。

       ⑧饥荒过后,外婆便在老屋前栽了一排苦瓜。灰突突的村庄,一下就被这绿色给点活了。大家从屋外走,都忍不住要瞟过来,看一眼。

       ⑨外婆很喜欢苦瓜。喜欢吃苦瓜,也喜欢养苦瓜。

       ⑩她说,苦瓜是孝子,一生下来就知道土地的苦楚,苦瓜心疼土地,所以要把土地的苦转移到自己的身上。她说,苦瓜既是好菜,也是好药,它清火、解毒、和胃、护肝、养心。她还说,苦瓜,苦瓜,土地的苦孩子。

       ⑪外婆说这些话的时候,我正坐在老屋前的台阶上,感受到日暮和黄昏在我的背后流转,无尽的岁月轰鸣声中,我看见外婆的那双手,那双渐渐变得苍老的手,那双曾托起我一个个梦境的手,正轻轻拂过苦瓜,为它拭去眼角的泪痕。

       ⑫劳动,是人们低下头来对世界的一次妥协和皈依,也是外婆潜意识里的祈祷仪式。

       ⑬苦瓜要搭架的时候,外婆便扛着铁锨去松土。她用农具总是含蓄式的,像在土地上雕花,一次下去,翻起的泥土是叶,再一次下去,勾出的草屑是伏笔。如此反复,苦瓜便在一个仁慈的环境里欲欲待发了。

       ⑭等到苦瓜结果,外婆永远是最高兴的那一个。她小心翼翼地将那些土地的果实摘下来,捧在怀里,孩子般地高兴,有时真是抬起头喃喃说,老天爷,真好。

       ⑮外婆的苦瓜,不管是煨汤,还是配菜,贫苦的生活里,总能让我们觉出一丝甜来。

       ⑯最喜欢的,还是看外婆弯腰进灶房里的背影。

       ⑰当初老屋的奠基仪式,是在鸡鸣狗吠的鞭炮声里欢呼起来的,风水先生说,这是一座吉宅,坐北朝南,负阴抱阳。而外婆的灶台,也是老屋光荣的参加者,又或许,它的身份比老屋更加尊贵,因为一座房屋站起来,炊烟升起,许多记忆也围绕着这个灶台开始生长。

       ⑱外婆煨的苦瓜汤,便是我童年记忆的最深来源。

       ⑲少油,一抹盐,苦瓜只切一段;温火,加几瓣梨,孩子的口水便出来了。那时家里没有别的给孩子做吃食,外婆的苦瓜汤便成为我最期待的美味,日子一长,那平淡生活里的点点苦意已在不知不觉中浸入了我的血液,构成了我的筋骨,形成了我的品性。

       ⑳老屋前的苦瓜架又冒新绿了,我知道,那是外婆先前苦难开出的花。她这一生受了无尽的苦,却又把心里的苦转化为世上的善,世代相传。

      外婆生活在大自然中,大自然就是一座教堂。她热爱,且怜惜大自然中一切美好的事物,而一切美好的事物,又启示、丰富、培育了她的内心。

      外婆接受了苦瓜,所以内心渐渐清淡,归于平和。

      我们随从了外婆,所以也嗅到了苦瓜的清香。

       苦瓜,苦瓜,亲爱的菩萨……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①龙涎香是世界上香味最为持久的香料,被誉为“香料皇后”,它是抹香鲸分泌的一种液体日积月累后形成的包块。它的诞生令人惊叹,它是由抹香鲸吞食的尖利物不断磨蚀内脏而产生的。所以经历磨,才能创造美好。承受磨,才能变得更好。

    ②戏剧性的遭遇打磨着棱角分明的石头,使之变得光滑、圆润;我们随着生命的洪流追逐,经历岁月的磨蚀,逐渐变得从容、美好。

    ③磨,缔造辉煌。痛苦、失败是一种磨砺。克服困难往往就是成功的契机,坚忍不拔的努力迟早会有所收获。数十年的跋涉困苦是对李时珍的磨蚀,正因如此,才会有《本草纲目》的诞生,才会有他在医药学上的成就;十年辛苦是对曹雪芹的磨蚀,于是才有了《红楼梦》的问世,才有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又一座高峰;官场的黑暗和残酷的现实是对郑板桥的磨蚀,于是才有了住寒舍、画青竹的一方净土,才有“扬州八怪”之首席。

    ④人生的艰辛苦难是一种磨蚀,欢乐和盛誉何尝不更是一种磨蚀?余秋雨曾认为作家更应是一位行者,沿途的风景会让作者以及作品更有内涵。经历磨蚀,才会从容温和,才会厚重敦实。诺贝尔文学奖对莫言来说未尝不是人生的磨,然而他经历这种欢乐和盛誉却能宠辱不惊,平静美好。而相反,拿破仑被战争的胜利冲昏了头脑,没有能经受住成功的磨蚀,最终兵败滑铁卢,抱憾终身。世事也会如此,人们有时在严酷的环境经受磨折,能平安度过危机,反而在安逸的环境掉以轻心,酿成悲剧。由此看来,“胜不骄”也是一种磨。

    ⑤人生从来就是一场艰难的旅行,生活磨蚀着我们,我们必须承受生活的磨砺。因此不必为失败而抱怨,也不必为胜利而忘形。磨与承受磨的过程会痛,这种痛就是成长的内涵。在磨的过程中,我们失去了不谙世事、轻浮急躁,必然收获精明干练、成熟稳重,这种得失交换其实是值得的,更是生命的必然。好比练习芭蕾,只有经历过钻心的苦痛,才会成为真正的舞者,才会找到艺术的真谛,感受生活的宁静和美好。人类正是历尽磨难而甘之如怡,才将我们的生命演绎得如此波澜起伏,跌宕有致,如诗如画,如梦如歌……

    ⑥泰戈尔曾说:“只有经过地狱般的磨砺,才能炼出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奏出世间的绝唱。”正如司马迁所述“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珍珠的圆润光泽就是来自沙砾的磨蚀。这个世界上,也许尽如人意的事并不多,只有多一些忍耐,多一些等候,多一些磨折,才能有最醇厚的“龙涎香”。

(《青年文摘》2018第11期,有删改)

主题二拓展训练关于“气温探究”的主题阅读 

〔材料一〕

①入夏以来,北半球多个国家遭遇持续高温天气,欧洲多地突破高温历史纪录。气象学家们普遍认为,今年全球气候变暖的节奏、程度、高温的极端性与破纪录频次十分罕见。

②北半球极端高温由多重因素导致。一是大气环流异常的影响。今年夏天,大气环流系统表现出一致性的暖性高压环流系统控制情形,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带、大西洋副热带高压带和伊朗高压均阶段性增强,形成大范围的整体环球暖高压带。受高压系统影响,热空气会留在近地面,散不出去,就会让这个地方非常热。

③二是跨越3年的拉尼娜事件对大气环流异常“推波助澜”。拉尼娜事件指的是太平洋中东部海水异常变冷的情况,使得热带纬圈环流加强,引发纬圈次级环流的齿轮效应。今年春季以来,赤道东太平洋拉尼娜事件非但没有减弱,反而在加强,加上印度洋海温异常,推动副热带高压持续增强。

④三是全球气候变暖的增暖放大与调制作用。数据显示,全球气温每上升1℃,大气水汽会增加约7%,使得极端降水概率增加。过去50年一遇的高温会成为10年一遇的事件,变得更为频繁。事实上,近年来全球气候系统的不稳定已经在加剧,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广发、强发和并发,气候异常状况显得更加持久和频繁,更多区域在遭遇更多的复合极端事件。

⑤20世纪70年代开始,人们逐步认识到全球气候异常可能同热带海洋与大气的相互作用有关。现在人们已充分认识到,碳排放是全球变暖的一大主因,创纪录的温室气体浓度正在推动温度上升,使天气变得更加极端。

⑥面对更加严峻的气候挑战,人们需要充分意识到潜在危机,采取切实行动。早期预警是应对灾害行之有效的方式,各国应建立和完善针对极端气候的多部门预警防御协调体系,早预警、早行动。 同时,有必要建立协调统一的全球温室气体监测基础设施,为各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行动提供支撑,从而更好地实现《巴黎协定》相关目标,共同减缓气候变暖进程和减小带来的影响。

(选自2022年8月2日《人民日报》,有改动)

〔材料二〕

①今年夏天,无论身在何方,有一件事人们达成了共识:热。

②从8月12日至今,中央气象台已连发10个最高级别高温预警:红色预警。8月17日,国家气象中心评估,综合考虑高温事件的平均强度、影响范围和持续时间,从今年6月13日开始至今的区域性高温事件,强度已达到1961年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最强。

③过去一个月,35℃以上高温天气覆盖中国450万平方千米。杭州、南昌、上海、福州、重庆、长沙等地高温天数超过25天,超过 200个国家级观测站突破最高气温历史极值。上海自 1873年有气象记录以来,总共出现21个40℃以上的极端酷热天气,光是今年夏天,就“包揽”了三分之一。

④这场60年一遇的高温,使得很多医院的急诊科和重症监护室涌进比往年更多的中暑和热射病患者。据媒体不完全统计,今年7月以来,全国已经有至少35人死于中暑。热射病即重症中暑,是由于暴露在高温高湿环境中,机体核心温度迅速升高,超过40℃,伴有皮肤灼热、意识障碍(如谵妄、惊厥、昏迷)等多器官系统损伤的严重临床综合征。不仅仅是中暑,高温会影响人体很多系统,引起包括心血管、呼吸道、脑卒中等疾病高发,还会引起精神疾病,比如,更多的暴力事件、更高的自杀倾向等。

⑤应关注高温天气下所有人的生命安全,加强对敏感人群的保护,尤其重视户外工作者的工作条件改善,包括遇到高温天气,在非紧急情况之下,他们有权利减少工作时长,减少户外工作等。公共卫生等部门应多开展宣传教育活动,让人们认识到什么是高温事件,该事件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如何,热应激反应的特征等;并鼓励人们在高温期间自主采取适应行动以降低风险,例如多喝水、不饮酒、穿轻薄衣物、关注周围老人的健康状况等。

(选自2022年 8月 22 日《中国新闻周刊》,有改动)

〔材料三〕

①今年夏天的高温事件开始时间早、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大、综合强度强。气象监测显示:6月13日至8月30日,区域性高温事件持续79天,覆盖范围超过500万平方千米,全国有23个省份出现40℃以上高温,366个国家气象站的日最高气温达到或突破历史极值。

②由于高温持续时间较长,一些河流在主汛期出现干枯现象。在长江流域,多处水位创有记录以来历史同期最低,洞庭湖、鄱阳湖提前“入枯”。 同时,高温天气也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种种不利影响,如用电需求激增、水电产能下降、农业生产受阻、森林出现火灾等。

③今年高温事件的极端性特征和气候变化的背景是密切相关的。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中指出,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20世纪中叶以来已经观测到了许多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变化,其中高温的多发是非常显著的特征。

④“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警示,提示我们要更加深刻地认识气候变化,从各个方面提高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气候专家章大全说,“这几年,我国在农业生产、洪涝灾害、建筑设计等方面应对气候风险和减灾防灾的能力都在提高。但另一方面,也应提高全社会适应气候变化的意识,利用气候预测产品未雨绸缪应对气候风险,努力将社会经济影响和损失降到最小。”

⑤专家解释,在气候变暖大背景下,今年夏天的高温打破了历史纪录,具有一定的极端性。但从气候周期性规律来说,由于地球气候系统有自我调节功能,极端事件发生概率的上升并不意味相同类型的极端事件每年都会发生。

⑥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和各行各业对气象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这要求气象部门进一步提升预报准确率,同时将预报对象向下游进行拓展,发展基于灾害风险评估的气候风险预测,以便决策部门和社会公众更加科学有效地应对气候变化。

(选自2022年9月5 日《人民日报》,有改动)

小乐准备制作一份有关气温探究的手抄报,请你帮助他完成。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