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语言表达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人教统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作业12鱼我所欲也

在两千多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那么在我们现代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作出怎样的选择呢?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300字左右。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周国平)
         我们活在世上,不免要承担各种责任,小至对家庭、亲戚、朋友,对自己的职务,大至对国家和社会。这些责任多半是应该承担的。不过,我们不要忘记,除此之外,我们还有一项根本的责任,便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每个人在世上都只有活一次的机会,没有任何人能够代替他重新活一次。如果这惟一的一次人生虚度了,也没有任何人能够真正安慰他。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对自己的人生怎么能不产生强烈的责任心呢?在某种意义上,人世间各种其他的责任都是可以分担或转让的,惟有对自己的人生的责任,每个人都只能完全由自己来承担,一丝一毫依靠不了别人。不止于此,我还要说,对自己的人生的责任心是其余一切责任心的根源。一个人惟有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建立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生活信念,他才可能由之出发,自觉地选择和承担起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正如歌德所说:"责任就是对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种爱。"因为这种爱,所以尽责本身就成了生命意义的一种实现,就能从中获得心灵的满足。相反,我不能想像,一个不爱人生的人怎么会爱他人和爱事业,一个在人生中随波逐流的人怎么会坚定地负起生活中的责任。实际情况往往是,这样的人把尽责不是看做从外面加给他的负担而勉强承受,便是看做纯粹的付出而索求回报。
         一个不知对自己的人生负有什么责任的人,他甚至无法弄清他在世界上的责任是什么。有一位小姐向托尔斯泰请教,为了尽到对人类的责任,她应该做些什么。托尔斯泰听了非常反感,因此想到:人们为之受苦的巨大灾难就在于没有自己的信念,却偏要做出按照某种信念生活的样子。当然,这样的信念只能是空洞的。这是一种情况。更常见的情况是,许多人对责任的关系确实是完全被动的,他们之所以把一些做法视为自己的责任,不是出于自觉的选择,而是由于习惯、时尚、舆论等原因。譬如说,有的人把偶然却又长期从事的某一职业当做了自己的责任,从不尝试去拥有真正适合自己本性的事业。有的人看见别人发财和挥霍,便觉得自己也有责任拼命挣钱花钱。有的人十分看重别人尤其上司对自己的评价,谨小慎微地为这种评价而活着。由于他们不曾认真地想过自己的人生使命究竟是什么,在责任问题上也就必然是盲目的了。
         所以,我们活在世上,必须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一个人认清了他在这世界上要做的事情,并且在认真地做着这些事情,他就会获得一种内在的平静和充实。他知道自己的责任之所在,因而关于责任的种种虚假观念都不能使他动摇了。我还相信,如果一个人能对自己的人生负责,那么,在包括婚姻和家庭在内的一切社会关系上,他对自己的行为都会有一种负责的态度。如果一个社会是由这样对自己的人生负责的成员组成的,这个社会就必定是高质量的有效率的社会。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不要淡忘了饥饿的记忆
       ①10月16日是世界粮食日,国家粮食局将在这天首次向全国粮食干部职工发起倡议,倡导自愿参加24小时饥饿体验活动,以更好地警醒世人“丰年不忘灾年,增产不忘节约,消费不能浪费”。14日,成都市粮食局党组书记、局长舒刚表示,他将自愿参加24小时饥饿体验,以此呼吁市民关注粮食安全。
       ②针对这一消息,有网友提出,体验饥饿不如吃饱了多干事。也有网友认为,守护粮食安全不能止于饥饿体验。在笔者看来,网友所言不无道理,但也决不能以此否定“体验饥饿”的意义。前不久,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局长张天佐透露,我国农产品产后损失惊人,每年仅粮食损失量就高达500亿斤。如此大的损失,原因很多,但一些粮食干部职工责任意识淡薄,对粮食产后损失不重视,甚至失职渎职是不容忽视的因素。因此,让粮食系统体验饥饿,就能够以这样一种“极端”的方式,唤起他们“守粮有责”的意识,激发他们爱粮节粮、减少损耗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③更重要的是,像“无车日”、“地球一小时”一样,“体验饥饿”实质上是在倡导一种理念,那就是要以饥饿的体验加深珍惜粮食、节约粮食、避免浪费的意识,加大对粮食安全的重视。饥饿,曾经是中国人难以磨灭的记忆。刚刚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莫言直言不讳,是饥饿促使他走上了文学道路,饥饿和孤独是他写作的动力。然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饥饿感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莫说年轻人没有饥肠辘辘的经历,很多年长者恐怕也淡忘了饥饿的记忆。与此同时,节约观念却受到了种种挑战,浪费粮食现象比比皆是。因此,有必要让人们找回被遗忘的饥饿感,从而对粮食危机有更直接更深刻的认识。
        ④放眼世界,粮食安全一直是热点话题。尽管我国粮食生产屡获历史性突破,但国际粮食价格的上扬,还是会对我国粮食安全构成重大威胁。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无论如何都不是一件小事。因此,增强忧患意识,重视保护耕地、重视粮食安全,在全社会倡导节约粮食、爱惜粮食意识,不仅关乎生活方式上的节约还是浪费,更关乎整个国家的生存和发展。
        ⑤“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当然,倡导节约粮食、守护粮食安全,仅仅让粮食系统干部职工体验饥饿还远远不够。我们不妨借助每年的世界粮食日,将“体验饥饿”发展成为一种“全民行动”,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让每个人都经历一些“饿得慌”的警示式体验,从而在全社会形成节约意识,将节俭内化为行动,珍惜每一粒粮食。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心态决定命运
        ①一位伟人说:“要么你去驾驭生命,要么是生命驾驭你。你的心态决定谁是坐骑,谁是骑师。”由此可见心态是决定命运的重要因素。
        ②一个人如果经常拥有一个健康乐观积极上向的心态,就能克服生活中的各种困难,甚至可以战胜所遇到的各种苦难。全国年龄最小的道德模范孟佩杰,五岁时父亲因车祸去世,母亲将她送人领养。不幸的是,养母在收养了小佩杰的第三年因病瘫痪在床。当不堪艰辛的养父离家后,八岁的小佩杰以稚嫩的肩膀撑起了一片天。她站在小凳上做饭,烧菜;她学会了买菜,购物。面对妈妈的褥疮,她学会了给妈妈清洗,换药,为妈妈擦屎擦尿是每天的必修课。妈妈便秘,她用小手一点点的抠;妈妈拉痢疾,她一次次地擦洗。她还要上学,打理全部家务……这即使是大人也难以承受的事,小佩杰奇迹般的做到了。更让人感动的是,她被山西师大临汾分校录取后,背着妈妈上大学!当记者问她是什么精神使她如此顽强地应对这些困难时,她微笑答道:“有妈就有家。”她以良好的心态战胜了苦难,换来了自己的一片蓝天。
        ③现实生活中不乏有这样一些人,他们常常感叹怀才不遇,抱怨这个不行,那个不好, 其实,抱怨本身就是对自己不负责任。即使我们不能改变命运,但可以改变我们对待命运的态度。伟人之所以成名,在于他们以非凡的乐观精神造就了他们伟大的性格。发明家爱迪生发明电灯时,用了一千多种材料做了一千多次实验,但都没有成功。有人嘲笑他的失败,他却说:“我已经知道一千多种材料不适合做灯丝。”以这种良好的心态,爱迪生成功地发明了惠及全人类的电灯。
        ④相同的处境,不同的心态,结局是迥异的。就像面对带刺的玫瑰,有人想到的是可怕的刺,有人想到的是美丽的花。乐观健康的心态有一股巨大的力量,正如成功学大师拿破仑所说:“积极心态,就是心灵的健康与营养。这样的心灵,能吸取财富、成功、快乐和身体健康;相反,你甚至可能失去生活中已有的一切。”
        ⑤人生有顺境也有逆境,不可能处处是逆境;人生有巅峰也有谷底,不可能处处是谷底。因为顺境或巅峰而趾高气扬,或因为逆境或低谷而垂头丧气,都是不能正确的看待人生。面对挫折,如果只是一味地抱怨和生气,而不去向命运挑战,去抗争,去奋斗,那终将一事无成。
       ⑥由此可见影响人生的,不是外在环境,而是自己的心态。拥有良好的心态,不仅能帮助我们获取健康和幸福,还可以帮助我们获得成功和希望。因此,经常审视自我,调整自我,保持良好的心态,才能把握住自己的命运。

阅读李淑云《礼物》,完成后面问题。
        ①灯光很暗,女儿在母亲的床边站了一会儿,然后轻轻地把一个包装很精致的工艺品盒放在母亲的身边。
        ②那是女儿送给母亲的生日礼物。母亲依旧香甜地睡着,不时地发出轻微的酣声,借着不很明亮的灯光,女儿发现母亲又瘦了许多。
        ③挂钟轻轻地敲了几下,女儿便背起了书包和画夹,蹑手蹑脚地退出了房门。
天边还没有露出鱼肚白,朦朦胧胧的月色里,小星星还在不停地眨着眼,借着月光,女儿欢快地朝一所很远的学校走去。
        ④那是一所新校舍。是一幢很高很高的大楼。尽管路途遥远,但那是女儿心中向往已久的艺术殿堂。
        ⑤没入学那会儿,女儿常常做梦。梦见高耸的大楼和大楼里辉煌的一切。接到录取通知书的那天,女儿高兴地依偎在母亲的怀里,母亲欣喜地流了泪。可是,入学要交纳1万元,建校费,1万元呀,到哪去弄呢?
       ⑥入学的日子一天天地逼近,女儿也在这忐忑不安的焦灼中等待。
       ⑦终于有一天,母亲颤抖着双手把一叠大小不一的纸币小山似地堆在了女儿的面前,数数,整整1万元人民币。
       ⑧母亲病倒了。夜里不断剧烈地咳嗽。失去光泽的面孔,常常现出疲惫不堪的样子。在女儿的眼里,母亲好久没有睡上一个完整的觉了。母亲不很老,却有了白发。女儿流泪了 , 她在心里暗暗发誓,有朝一日,一定要加倍回报母亲的爱!
        ⑨放学归来的路上,女儿一脸的阳光灿烂,思绪里不断勾勒着母亲看见她的礼物时欣喜、激动的样子。要知道,这件小小的礼物是她用画笔辛勤勾勒了近一个月才换来的。为了买下它,女儿在那家工艺品店的橱窗前踌躇过多次。女儿特别欣赏雕像中的女孩和女孩旁慈祥的母亲,仿佛那就是她与母亲的化身。
        ⑩推开房门,女儿呆住了。母亲眼角挂着泪痕,脸上现出难以掩饰的失望愠怒。她刚想问,就见母亲转身从里屋捧出那个包装很精致的盒,走到女儿身边,“慧慧,你怎么学会乱花钱啦,看看你买的是什么玩艺儿,袒胸露背的,连件衣服都没穿,多寒碜人哪。”?“妈,这是一座母女雕像,是送给您的……”“好了,好了,就算是你有这份孝心,可买这能顶什么用啊,怎么摆得出呀!”母亲把工艺品盒朝女儿怀里一推,“去,跟人家好好说说,退了吧。”“不,我不退。”“那就换成别的什么吧,袜子或手套都行。”母亲说完,扎上围裙进了厨房。女儿愣愣地站着没动,随着一声很清脆的响声,工艺品盒重重地滑落在地。望着支离破碎的母女雕像,两行泪水终于从女儿的脸上流落下来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在阳光下看人

韩志金

    ①任何人都有优点和缺点。如何看待一个人的优缺点,固然有其客观标准,但也与观察者看人的角度有一定关系。用灰暗心理看人,从人的短处着眼,所看到的缺点自然多于优点,短处多于长处;在阳光下看人,从人的长处着眼,所看到的优点一定多于缺点,长处多于短处、,而用人的正确态度应该是:用人之所长。避人之所短。

    ②唐代柳宗元在《梓人传》中记述了这样一件事:一个名叫杨潜的“二把刀”木匠,连自己的床都修不好,却声称能造屋,且所要工钱是一般工人的三倍。柳宗元听了大笑,觉得这是个贪图钱财、喜欢吹牛的家伙。后来,在一个很大的造屋工地上,柳宗元又看到这位老兄,只见他发号施令,指挥若定,众多工匠在他的指挥下奋力做事,有条不紊。柳宗元大为惊叹。对这个人应当怎么看?如果把他看成一个“棒槌”弃之不用,无疑埋没了一位出色的工程组织者。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人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只要扬长避短,天下便没有不可用之人。

    ③扬长避短是用人的基本方略,其重点应该在扬长。因为人的长处决定一个人的价值,扬长不仅可以避短、抑短、补短,而且能够强化人的才干和能力,使人的才干和能力不断地成长和发展。舍长以求短,智者难为谋。这里需要区分两种情况:一种是“优势”与“劣势”分明的人。受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人在知识和技能方面的特长具有明显的领域性,一旦离开所适应的领域,这些特长可能变得没有意义。正所谓: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一名职业作家能写出灵动激越的文字,但对图书销售却可能一窍不通。同样,一位营销高手能在图书市场上叱咤风云,但点灯熬夜写出的文字却可能不值几何。用人就要根据人的特长领域区别任用,使其长处得到发展,短处得到弥补或规避。另一种是“优点”与“缺点”并存的人。古人说,有高世之才,必有遗俗之累。一个有着明显长处和强项的人,也常有明显的短处和弱点。有才干的人往往恃才自傲;有魄力的人容易不守常规;意志坚定的人容易固执己见;为人谦和的人又多胆小怕事……人的优点越突出,缺点往往越明显。用人就要破除“任人唯全”的束缚,用其所长,避其所短。给“虎”一座山,给“鲨”一片洋,让其长处和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而不能把无伤大雅的毛病看重,无关痛痒的问题看大,无足轻重的缺点看死,更不能削足适履。

    ④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在阳光下看人,从人的长处着眼,才能用好更多的人。谁要是指望找到没有缺点的人才任用,那恐怕就得永远孤军奋战了。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母语是教育的起点

周国平

    ①尼采曾经指出:“母语是真正的教育由之开始的最重要、最直接的对象,良好的训练是一切后续教育工作的自然的、丰产的土壤;教师应当使学生从少年代时代起就严肃地对待母语,对语言感到敬畏,最好还对语言产生高贵的热情。”我完全赞同他的见解。

    ②教育是心智成长的过程,而母语环境是心智成长重要的环境之一。母语就好比文化母乳,我们在母语的滋养下学会了思考、表达和交流。虽然后续教育有不同领域和学科之分,但一切教育的基本要求是正确地读、想和写,而这种正确性正是通过良好的母语训练打下基础的。认真对待语言,力求准确地使用每一个词,这不仅是为了避免他人的误解,更是对待心智生活的严肃态度。不能想象,一个对写给别人看的文字极其马虎的人,自己思考时会非常认真。相反,凡是呕心沥血于精神劳动的人,因为珍惜劳动成果,在传达时对文字往往都近乎怀有一种洁癖。

    ③如果说文化是一种教养,那么,母语就是教养的基本功,教养上的缺陷必定会在语言上体现出来。一个语言粗鄙的人,我们会立刻断定他没文化。一个语言华而不实的人,我们也可以立刻断定他伪文化。举止上的高贵风度来自平时一丝不苟的训练和自我训练,语言上的良好作风也是如此。不用说写公开发表的文章,哪怕是写只给某一个人看的信,只给自己看的日记,都讲究用词和语法的正确,文风的端正,不肯留下一个不修边幅的句子,如此持之以恒,良好的文字习惯就化作本能了,而这便是文字上的教养,因为教养无非是化作本能的良好习惯罢了。

    ④一百多年前,尼采埋怨德国青少年不是从德语经典作家而是从媒体那里学习母语,使得他们尚未成型的心灵被印上了新闻审美趣味的野蛮标记。如果尼采生活在今天这个网络时代,真不知他会做何感想。我本人认为,网络语文的繁荣极大地拓宽了写作普及的范围和发表自由的空间,诚然是好事,但也因此更应该警惕尼采所说的新闻审美趣味的蔓延。网络语文往往是急就章,因此可能导致两个后果,一是内容上的浅薄,缺乏酝酿和积累,成为即兴发泄和时尚狂欢的娱乐场;二是语言上的粗率,容易滋生马虎对待母语的习气,成为错别字和语病的重灾区。

    ⑤所以,我提倡,各民族都拥有优秀母语写作的传统,这个传统存在于本民族的经典作品之中,它们理应成为母语学习的范本,而不该是网络语文。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