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难忘的一躬    
      上初三的时候,人气最高的是语文课老师孙老师臼他不但课讲得有特色,待人处事也无可挑剔。最叫 人难忘的是每堂课在班长喊起立之后,他总要鞠躬还礼后才正式上课。
      孙老师最讲信用,答应我们什么事,他总会做到。对找们这些学生来说,孙老师就是我们学习做人的一本活教材。孙老师所说、所做的,几乎成了我们的行动指南。
      中考前几天的一个下午,笫三节课是语文辅导课。
      上课钤打响,进来的却不是孙老师,而是我们的班主任李老师。
     “同学们,孙老师有点事,不能来上课了。不过他让我转告大家,放学前后,他一定赶回来,把大家的课补上去。”
      那时我们还小,谁也没去想孙老师会有什么事,也没有人想到去问,但大家都认为,孙老师到时一定会来上课。
      放学的钤声响了,孙老师还是没有来。
      大家谁也没有动,因为同学们都相信,孙老师一定会来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教室外站满了接孩子的家长。一刻钟过去了,不少家长走进教室领孩子,但没有同学走:
     “孙老师说了,他一定会回来的。”
      家长们只好退出去,静静地在教室外面等。
      校长过来了。他轻声地告诉大家,一个小时前,孙老师的家属出了车祸,正在医院抢救。孙老师可能不会回来了,大家可以回家了。
    不少家长再次走进教室领孩子,但依然没有人动。同学们还是认为,孙老师说过他会回来,他就一定会回来的。
      教室里正因家长劝孩子回家而出现骚动时,孙老师的身影出现了。他来不及擦掉额头的汗水,就向依然在教室外的家长深深地鞠了一躬,连连说了几个“对不起,请多原谅”。然后,他走进教室,又向我们深深地鞠了一躬:“对不起,让大家久等了,今天就不必起立了,我们直接上课。”
      教室内外静得出奇。
      孙老师平静地讲完了准备的课程,再次向同学们深深地鞠了一躬: “谢谢大家的支持。我还有点事,有什么不明白,明天继续。”
      然后,对着教室外的家长们,孙老师又是深鞠一躬: “给你们添麻烦了,请多原谅。”
      不一会儿,他的身影消失在了全休同学和家长的目光中。
      中考后我们才知道,孙老师的家属在那次车祸中去世了。
      同学们泣不成声。
      那个下午,孙老师的鞠躬一直深深地印在我的记忆里。成为一名教师以后,我一直把孙老师那几个抱歉的鞠躬作为衡量自己对待学生和做人做事的准则,并成为我人生中一笔最宝责的财富……

(1)、孙老师“待人处事也无可挑剔”,这体现在哪些方面?

(2)、“孙老师就是我们学习做人的一本活教材”,将孙老师比作“活教材”好在哪里?

(3)、“那个下午,孙老师的鞠躬一直深深地印在我的记忆里”,将句子中的“印”换成 “留”好不好?为什么?

(4)、数第三段补充交代“孙老师的家属在那次车祸中去世了”,你认为有没有必要?为什么?

(5)、会回来”这几个字为什么在文中多次重复?

(6)、章内容,谈谈对文题“难忘的一躬”的理解?

(7)、是孙老师所教的这个班级的一个学生,望着孙老师匆匆远去的背影,此时此刻你会想些什么?请结合上文展开合理想像,写一段表示心理活动的文字(30字左右)。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心的第三道门
        ①爸说妈是我气死的,他为了多活几年,只好任我自生自灭了。    
        ②爸又给我娶了个后妈,我全当没这个人,好多天没理她。   
        ③那天晚上,说不管我的爸死皮赖脸检查我的作业,结果是给了我两耳光,命令我把所有错题每道做一百遍,通宵做!我就做,不信他不睡觉。后妈竟坐在我身边伸头看我的作业,看着哇哇地尖叫,小孩子似的。爸问她叫什么叫,她还叫:“天哪!这是小学作业吗?我记得我中学的题也没这么难啊!还有没有天理啊!这不要孩子的命吗!……”爸气得直翻白眼。   
        ④我偷笑,这后妈挺好玩的!   
        ⑤后妈很烦人,但我越来越喜欢让她烦。爸不在家时,她比我还贪玩,求我帮她搞一搞QQ空间,求我在她日志上写几句话,求我修改一下她“创作”的手机幽默短信,求我帮她给小狗洗澡……她那温柔诚恳又可怜的样子让我不能不帮,因为我特别喜欢为人之师为人老大,很过瘾。特别是她那张狐狸嘴巴,没多久就让觉得我是个大天才大能人了,开始趾高气扬地接过她奉上的零花钱,连谢谢也不用说。
        ⑥只有一点我比较反感。后妈很喜欢看我的作业,虽然全是夸我,但也不是味儿。比如,5道题有一道打了对钩,她就专说那道,惯性惊叫:“天哪!这么难的题你也能做对?……”我就推她走说别烦我。   
        ⑦奇怪的是,就因为让她惊叫多一点,我开始努力让作业本上的对钩多一点儿。有一天,我的数学六道题全对,后妈看时却没有惊叫,我抬头看她时,发现她在流泪!轮到我惊叫了:“你神经病呀你!”她一边擦脸走一边说:“对不起,我不小心把自己当你亲妈了,我的孩子竟全做对了……这要受多少苦啊!……”   
        ⑧我呆了老半天,不知所措。   
        ⑨其实我最大的错只是泡泡网吧,记得亲妈为拉我出网吧曾当众大哭,然后一头撞向游戏机……这一点后妈比较好,她从来不说我,有一次,我半夜悄悄进家,爸扑上来要打死我,后妈扑身护我,尖叫:“孩子不玩谁玩?就玩!就玩!……”爸仰天长叹:“完了!完了!这个家完了!”  
        ⑩那个星期天,我正在网吧激战,后妈竟给我送饭来了!我叫:“你怎么知道我在这里?”后妈噘嘴说:“你看看几点了!我找你找了6个网吧!”我看表,下午4点了,我已经玩了7个小时!   
        ⑪后妈第三次把饭送到我机台上时,我接连叹了三口气,站起来,说:“妈,我们回家吧!”
        ⑫后妈大张着嘴愣着不动,我拉她走时,她抱住我哇地哭了!我又急又羞,拉她走,她边走边哭,捂着嘴哭。   
        ⑬一进家,爸一脸杀气,并不理我,吼后妈:“你给玩游戏的混蛋送饭?你想把他送到监狱?你安的什么心?你给我滚!”   
        ⑭我牙关咬响!
        ⑮后妈却不恼,又哭了,哭着扑到爸怀里,说:“你知道吗?孩子叫我妈了,叫我妈了。你知道吗?”   
        ⑯爸愣了,看后妈,看我。我不理他,我没想到,我只是不小心叫了声妈竟把她感动成这样,这也太……   
        ⑰爸比我还无知,竟又吼后妈:“鼓励儿子学坏的妈,没有更好!”   
        ⑱我愤怒了,同时想到了最解气的办法。   
        ⑲我说:“妈,你到这边来!”   
        ⑳后妈很听话,离开爸,走到我指的地方。   
       我给后妈跪下,说:“妈,你放心,我以后绝不进网吧,一次也不进,我还要让我的作业全是对钩,我要争全校第一!”   
       说罢,我狠狠地瞪了爸一眼,站起来进屋,用力关上了门。   
       我听见后妈一个劲儿说谢谢你孩子谢谢你孩子……我哭了。我不仅是为后妈哭,还有亲妈,还有爸——在后妈反复看我作业时我就明白她是在“欲擒故纵”家教法,是想让我学好,我也想到了,这么多年,亲妈和爸也同样是想让我学好,我为什么只听后妈的话呢?   
       ​我想对爸说:我的心有三道门,第一道门是开着的,爸妈随便进;第二道门是关着的,爸妈总是不敲门就进;第三道门锁上了,钥匙藏在我的心里了,再想进来就得先要钥匙,要用心来要。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童年读书(节选)

莫言

    ①我童年时的确迷恋读书。那时候既没有电影更没有电视,连收音机都没有。只有在每年的春节前后,村子里的人演一些《血海深仇》、《三世仇》之类的忆苦戏。在那样的文化环境下,看“闲书”便成为我的最大乐趣。我体能不佳,胆子又小,不愿跟村里的孩子去玩上树下井的游戏,偷空就看“闲书”。父亲反对我看“闲书”,大概是怕我中了书里的流毒,变成个坏人;更怕我因看“闲书”耽误了割草放羊;我看“闲书”就只能像地下党搞秘密活动一样。后来,我的班主任家访时对我的父母说其实可以让我适当地看一些“闲书”,形势才略有好转。但我看“闲书”的样子总是不如我背诵课文或是背着草筐、牵着牛羊的样子让我父母看着顺眼。

    ②我偷看的第一本“闲书”,是绘有许多精美插图的神魔小说《封神演义》,那是班里一个同学的传家宝,轻易不借给别人。我为他家拉了一上午磨才换来看这本书一下午的权利,而且必须在他家磨道里看并由他监督着,仿佛我把书拿出门就会去盗版一样。这本用汗水换来短暂阅读权的书留给我的印象十分深刻,那骑在老虎背上的申公豹、鼻孔里能射出白光的郑伦、能在地下行走的土行孙、眼里长手手里又长眼的杨任,等等等等,一辈子也忘不掉啊。

    ③后来又用各种方式,把周围几个村子里流传的几部经典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儒林外史》之类,全弄到手看了。后来又把“文革”前那十几部著名小说读遍了。记得从一个老师手里借到《青春之歌》时已是下午,明明知道如果不去割草羊就要饿肚子,但还是挡不住书的诱惑,一头钻到草垛后,一下午就把大厚本的《青春之歌》读完了。身上被蚂蚁、蚊虫咬出了一片片的疙瘩。从草垛后晕头涨脑地钻出来,已是红日西沉。我听到羊在圈里狂叫,饿的。我心里忐忑不安,等待着一顿痛骂或是痛打。但母亲看看我那副样子,宽容地叹息一声,没骂我也没打我,只是让我赶快出去弄点草喂羊。我飞快地蹿出家院,心情好得要命,那时我真感到了幸福。

    ④我的二哥也是个书迷,他比我大五岁,借书的路子比我要广得多,常能借到我借不到的书。但这家伙不允许我看他借来的书。他看书时,我就像被磁铁吸引的铁屑一样,悄悄地溜到他的身后,先是远远地看,脖子伸得长长,像一只喝水的鹅,看着看着就不由自主地靠了前。他知道我溜到了他的身后,就故意地将书页翻得飞快,我一目十行地阅读才能勉强跟上趟。他很快就会烦,合上书,一掌把我推到一边去。但只要他打开书页,很快我就会凑上去。他怕我趁他不在时偷看,总是把书藏到一些稀奇古怪的地方,就像革命样板戏《红灯记》里的地下党员李玉和藏密电码一样。但我比日本宪兵队长鸠山高明得多,我总是能把我二哥费尽心机藏起来的书找到;找到后自然又是不顾一切,恨不得把书一口吞到肚子里去。

    ⑤有一次他借到一本《破晓记》,藏到猪圈的棚子里。我去找书时,头碰了马蜂窝,嗡的一声响,几十只马蜂蜇到脸上,奇痛难挨。但顾不上痛,抓紧时间阅读,读着读着眼睛就睁不开了。头肿得像柳斗,眼睛肿成了一条缝。我二哥一回来,看到我的模样,好像吓了一跳,但他还是先把书从我手里夺出来,拿到不知什么地方藏了,才回来管教我。他一巴掌差点把我扇到猪圈里,然后说:活该!我恼恨与疼痛交加,呜呜地哭起来。他想了一会儿,可能是怕母亲回来骂,便说:只要你说是自己上厕所时不小心碰了马蜂窝,我就让你把《破晓记》读完。我非常愉快地同意了。但到了第二天,我脑袋消了肿,去跟他要书时,他马上就不认账了。我发誓今后借了书也决不给他看,但只要我借回了他没读过的书,他就使用暴力抢去先看。

    ⑥有一次我从同学那里好不容易借到一本《三家巷》,回家后一头钻到堆满麦秸草的牛棚里,正看得入迷,他悄悄地摸进来,一把将书抢走,说:这书有毒,我先看看,帮你批判批判!他把我的《三家巷》揣进怀里跑了。我好恼怒!但追又追不上他,追上了也打不过他,只能在牛棚里跳着脚骂他。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用一生写好一个“恒”字

    ①在我国书法史上,流传着“二王”的一段佳话。王羲之“临池学书”,为节省时间顺手用池水涮笔,结果把一池清水染成墨池。若干年后,其子王献之磨墨练字,用完了整整十八缸水。这些故事,都在说明一个道理:人生欲有所成,关键是砥砺一颗恒心。

    ②古往今来,有恒者事竟成。一个人未必具备出众的天赋,但如果拥有异于常人的执着,“千磨万击还坚劲”“咬定青山不放松”,就能把“恒”字写进自己的品格,守得云开见月明,成就不凡事业。“词学宗师”夏承焘专注于词学研究和教学,以毕生之力旁搜远绍、取精用弘,终成现代词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革命战士”吴玉章四十年如一日,再苦再难也不忘教书育人,坚持革命、坚持办教育、坚持做好事,造就了一大批人才。事实上,无论何种行业或领域,不管是做学问还是做事情,倘若没有水滴石穿的韧性,缺乏坐得住、沉得下的脾性,都难有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成绩。

    ③然而现实中,也有一些人贪图安逸、缺乏毅力,往往让事情无疾而终。譬如,有的人遇到挫折就乱了阵脚,逃避矛盾、蛰伏起来;有的人干工作浮在表面,看上去勤勤恳恳,看上去勤勤恳恳,其实心里根本就没有恒定的目标;还有的人习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做不到一锤接着一锤敲,累积不出实绩。古人说得好:“贵有恒,何须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要做成一件事情重要的是专注于目标,毫不动摇、勇往直前;心态一旦浮躁,注定难以走出浅尝辄止、兜兜转转的人生迷宫。

    ④恒心是成功的催化剂,而养恒心最离不开意志和勇气。葆有坚强的意志,才能在恶劣环境中坚如磐石,在乱云飞渡时不忘初心;备非凡的勇气,才能面对恐惧不退缩,遭受打击不怯懦,义无反顾地坚持下去。对个体来说,追求善始善终,就必须剔除急功近利之心,舍弃徘徊犹豫之意,自觉培养敢于正视困难的勇气和不甘落后的志气,用一生写好一个“恒”字。

    ⑤鲁迅曾如此点评运动会选手:“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行走在人生之路上,又何尝不是如此?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子夜昙花

    ①恩师过世。其子邀我去拿些物品,留作永久的纪念。于是,我去他家搬回一株昙花。

    ②也许是对老师的感情难以割舍吧,总觉得世间万物,包括花魂鸟魄,冥冥中可以沉默交流。人离开了,见不到了,但他在我心中,于是便存在。

    ③昙花搬回来,静静紧靠屋檐下数月。自春入夏,人花无语,岁月无声,只有偶然翠绿,显示出它对环境的适应。新叶缓慢自旧叶中长出。黑斑渐褪,花树重新有着雍容气度,一如恩师寡言的性格,在低调行事风格中,始终带着浓郁而清晰的自信。我对花树没有期待,它存在,我已心满意足。

    ④就在寻常一天,竟意外发觉昙花已垂首含苞了。

    ⑤何等蓦然而来的惊喜!不是花开花落,而是花的讯息。像久别的人,传来心花怒放的约会,直教人朝夕亟待。

    ⑥久闻昙花只开一夕,是最初一夜,也是最后一夜。充满生命奋发与无常的哲理,便决心迎接它来临的启迪。

    ⑦A那几乎是即时降临,一旦发觉满蕾的翌夜,便有如忍俊不禁的笑容,迫不及待地绽开。黑暗夜晚,洁白花朵,如冬天雪夜,没有月光,星星也暗淡。它的来临使人震撼,也使人惊惶。有一种漫步而来的绰约,以缓慢的节奏,进入生命最灿烂点,也是最颓废点,没有一丝保留,像爱与死!

    ⑧犹如一张昂首的脸,花容就是一世青春。然而此花与众不同,它的才情志向极端隐秘,因而选择了寂静无人之夜,不屑在白日与红尘争艳。

    ⑨它极端美丽。尤其在孤独时,要在众芳国里遗世独居,又是何等勇毅果决?花开之夕,遂自有清雅幽香。香随夜转浓,弥漫四周,有如昭告天下:在这一夜里全世界只有一种花香,为一个人。为了此夜,必须是另一朵花,另一种香。永远没有重复,像一段情,或一个名字。

    ⑩它的性格极其刚烈。它幽雅绝俗,不只有意逃避四周繁华,甚至鄙弃热闹,喜欢冷清。

    ⑪B它一夜尽情绽放无悔。花期虽短,绽放姿态却极为狂放,有一种壮士舍身之悲壮。但每年花季有如转世,无悔依然。

    ⑫我随即发觉,即使在短暂漆黑夜里,它的笑容已日渐难以为继,并带着英雄的疲惫。本来雪白如银的花瓣,光芒四溅,几可灼伤人目;而后却是慢慢苍白如纸,只隐约露出些许其原来的风骨神韵。这一张脸,我想我最熟悉,最会为之伤心垂泪。那不只是物伤其类,更是命运中许多注定的无法回转和挽留。

    ⑬生命的确如此!许多灿烂时光,有如昙花一现。花开刹那,如幻如梦,花不知自己在盛开,梦中人更不觉自己在幻梦。惟有梦醒花凋,方悉前尘过往。我知道今夜花会尽情怒放,正如黎明一定会来临。

    ⑭辞世恩师如此幻过,今日我也如此梦过,将来我的学生还会如此幻梦下去,最终我们便会——走入夜里。留下一生的纪录,其实不过是花与夜的争辉。

阅读

资料一:

说理是摊开的手掌,不是攥紧的拳头

①说理是与人类的和平需要结合在一起的,说理是通过说明和协商,而不是暴力或战争来解决人间可能出现的矛盾和冲突,并形成一种可以称之为“讲理”的文明秩序。所有的战争和混乱都是在没有协商,无理可讲的情况下发生的。说理需要运用的是语言,讲理和协商都离不开语言,由于语言使得人类能够用摊开的手掌,而不是攥紧的拳头来相互交往,人类才得以进入文明社会。然而,并不是有语言的地方就自动会有说理的,有语言的地方必须有自由才能有说理。说理是一种在人类的自由思想传统中产生的公共话语形式。17世纪英国诗人弥尔顿在《论出版自由》中说,在没有对手的情况下说理,是没有意义的,这时候的说理充其量也只不过是一种“逃避的、自我封闭的、得不到运用、也毫无生机的美德”。他问道:“如果没有自由而公开的论辩,又哪里会有真实呢?”“在所有的自由中,我最需要的是知情、说话、凭自己的良知说话的那种自由。”

②长期以来,说理在中国被当作是攥紧拳头,而非摊开手掌的话语行为。这样的“说理”便成为“占领话语阵地”、“口诛笔伐”、“论战”和向对方报以“投枪”和“匕首”。这样的“说理”观念令无数人深受其害而浑然不知。例如,药家鑫驾车撞人后又将伤者刺了八刀致其死亡,他被判死刑之后;人们对死刑存废问题提出不同的看法。在一篇主张废除死刑的文章下,一位网友留言道:“像你这样的作家,我只能称你为垃圾,你已经在违背你的道德,真不知道你学的是什么,假如有人杀了你妻子,你还会主张废除死刑么?你的文字再好,相信有很多的读者,已经认清了你。”另一位网友反驳这则留言道:“某位(读者)看来智力与情感有双重问题,根本不懂得如何辩论,只会情感宣泄式地喊口号,动不动就是‘如果他们杀了你的孩子后,你会怎么样之类”的无理假设,这种网络愤只能显示自己的无知。-但愿不死的药家鑫下次撞死的是你这个精神病。”

③这两位网友看起来在说同一件事,但其实是在各说各的。第一位网友用骂(“垃圾”)来发表意见,第二位网友说,“你说得不对”,但并没有解释或说明为什么不对。他只是用与第一位网友相同的方式来发表了反对这位网友的意见,骂她是“精神病”,诅咒她也被汽车“撞死”。像这样攥紧拳头地发表意见,是谁也说服不了谁的。

④这样的言语不是说理,而是争吵、口角、对立、设骂,目的是占对方上风、得口舌便宜。对许多长期接受“革命”和“战斗”文化影响和思维定型的人们来说,说理就是“论战”,就是“战斗”,必须压倒对方,迫使对方哑口无言,这样才能取得“胜利”。用攻击性的争论来看待说理,这是中国权力话语长期潜移默化的教育结果,形成了一种相当普遍的话语习惯。在它那里,发表言论是“出击”,是“痛打落水狗”,凡是不同意见者都是敌对一方,自己说的都是真理,敌对一方的则全是谬论。

⑤说理是发表意见,但发表意见并不就是说理。有两种不同的发表意见,一种是“我要说话”或“我有话要说”,另一种是看法或主张再加上理由(“我认为……,因为……”)。只有后一种才是说理。任何一种表达看法的陈述,包括骂和谩骂,都可以说是第一种意义上的“发表意见”,但这并不是说理。说理的发表意见需要有两个条件因素,必须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结论”!(也称主张或看法),另一个是“理由”,结论是由理由来支持的。当然,有理由支持的结论未必都确实或可靠,因此需要评估理由是否真的能充分支持主张。

⑥公共说理的理并不是唯一可能被人们认可的“理”。魏晋时,阮籍在苏门山见到了高士孙登。这位土木形骸的不仕者正在一座岩穴旁边的田间耘草。阮籍就坐在一块岩石上向他求教。阮籍在谈话中向孙登称述黄帝神农时代玄寂无为的世风,又盛赞夏商周三代的醇美德政,深致向往之意。孙登盘膝坐着倾听,却始终不接口。阮籍接着又向主人叩问栖神导气的求仙之术,孙登依然默不作答,直愣愣地目注来客。阮籍离去时体悟到,孙登箕踞崖边,凝目不语,这种漠然正是他自己要寻求的教诲之理,因此将其写成了《大人先生传》中的一个诡奇人物。贤人顿悟参透的是理,牧师布道说的是理,老百姓心目中的天道是理,发展是硬:道理坚持的是理,但与阮籍所参悟的理一样,这些都不是公共说理的那个理。公共说理的“理”指的是一个由“理由”来充分支持的“结论”。这个理是一个贡献出结论的论理或推演过程,它不只是发生在说话者的头脑里,而且是必须说给公众听的。放在一个人头脑里的论理或推演是否可靠,是否逻辑,是否合理,不说出来,别人又如何去检验呢?

(节选自徐贲《明亮的对话》,有删减)

资料二:【事件回顾】

【观点表达】 莫让“海克斯科技”继续贩卖焦虑

大江时评 李泽文

①近日,“海克斯科技”与“科技与狠活”作为一对网络热词引发热议。它们原是网红博主们揭露食品安全乱象时的吐槽,现在多被网友们用来调侃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和对食品原料的深加工。

②“海克斯科技”的火爆,一定程度上唤醒网友们对食品添加剂的重视,让更多人开始注意食品配料表,甚至80多岁的奶奶都在电话里提醒我“少吃外卖,都是科技”。

③但与此同时,“海克斯科技”也引起了一定的争议和曲解。食品添加剂并不等于违法添加物,也并非都对人体有害。食品加工的本意是让食品变得物美价廉,代可可脂代替巧克力、植脂末代替天然牛奶、碎肉拼接代替整肉,降低了物料成本;各种防腐剂保鲜剂大大延长了食品的保质期;香精、色素、增稠剂,提升了口味、口感;维生素、牛硼酸等改善了食品营养价值。只要选择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就无需过度担心食品安全的问题。食品添加剂也早已应用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豆腐作为营养丰富的健康食品起源于汉朝,点豆腐所用的卤水中含有硫酸钙、氯化镁等成分,其作为凝固剂已经使用了2000多年,如今仍在使用。但由于近些年三聚胺奶粉、瘦肉精牛羊肉等食品安全问题频发,导致现如今很多人们对工业

化食品和食品添加剂唯恐避之不及。而部分网红博主为了流量,利用大众的畏惧心理,夸张地展示食品制作过程,以偏概全,甚至利用谣言,大肆渲染焦虑情绪,引发了大量争议。

④糖水香精合成的蜂蜜、没有肉的肉肠、明胶糖浆制成的低价燕窝等,我们应该抵制的不是食品添加剂和深加工食品,而是这些以次充好、滥竽充数、虚假宣传、制假售假的行为。我们不能因为存在一部分的违法行为,就全面否定食品添加剂的作用和国家为了推动食品安全标准化所作出的努力。一味地传播“海克斯科技”有害论,只会渲染焦虑情绪,影响正常企业、商家的发展。【A】让所有人都吃“纯天然”食品,这无疑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更是一种道德绑架。

⑤当前重中之重是需要完善监管体系,对违反规定使用食品添加剂的企业商家及时处罚、整改,重建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信心。网络博主和官方媒体需要注重科普,解释食品添加剂的作用与原理,逐步化解人们对工业化食品和食品添加剂的担忧与恐慌,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制止谣言。消费者在享受网络媒体带来便利的同时,更需要保持理性,仔细甄别,避免成为推波助澜的工具。

⑥对于“海克斯科技”所引发的一系列事件,我们没有必要过度焦虑,平常对待就好。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