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阅读下面的段落和篇章,完成小题。
    春酒以外,我家还有一项特别节目,就是喝会酒。凡是村子里有人急需钱用,要起个会,凑齐十二个人,正月里,会首总要请那十一位喝春酒表示酬谢,地点一定借我家的大花厅。酒席是从城里叫来的,和乡下所谓的八盘五、八盘八(就是八个冷盘,五道或八道大碗的热菜)不同,城里酒席称之为“十二碟”(大概是四冷盘、四热炒、四大碗煨炖大菜),是最最讲究的酒席了。所以乡下人如果对人表示感谢,口头话就是“我请你吃十二碟”。因此,我每年正月里,喝完左邻右舍的春酒,就眼巴巴地盼望着大花厅里那桌十二碟的大酒席了。
    母亲是从不上会的,但总是很乐意把花厅给大家请客,可以添点新春喜气。花匠阿标叔也巴结地把煤气灯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呼呼呼地点燃了,挂在花厅正中,让大家吃酒时划拳吆喝,格外的兴高采烈。我呢,一定有份坐在会首旁边,得吃得喝。这时,母亲就会捧一瓶她自己泡的八宝酒给大家尝尝助兴。
    席散时,会首给每个人分一条印花手帕。母亲和我也各有一条,我就等于得了两条,开心得要命。大家喝了甜美的八宝酒,都问母亲里面泡的是什么宝贝。母亲得意地说了一遍又一遍,高兴得两颊红红的,跟喝过酒似的。其实母亲是滴酒不沾唇的。
    不仅是酒,母亲终年勤勤快快的,做这做那,做出新鲜别致的东西,总是分给别人吃,自己却很少吃。人家问它每种材料要放多少,她总是笑眯眯地说:“大约摸差不多就是了,我也没有一定分量的。”但她还是一样一样仔细地告诉别人。可见她做什么事,都有个尺度在心中。
    今年,我也如法炮制,泡了八宝酒,用以供祖后,倒一杯给儿子,告诉他是“分岁酒”,喝下去又长大一岁了。他挑剔地说:“你用的是美国货葡萄酒,不是你小时候家乡酿的酒呀。”
    一句话提醒了我,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里去找真正的家醅呢?

    (1)分别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文字在文中的含义。
    ①花匠阿标叔也巴结地把煤气灯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
    ②母亲和我也各有一条,我就等于得了两条,开心得要命

    【答案】
    (2)文中说,每年正月里,我都“眼巴巴地盼望着大花厅里那桌十二碟的大酒席了”,其原因是什么?

    【答案】
    (3)从上文可以看出,母亲具有哪些性格特点?请分点简要回答。

    【答案】
    (4)文章的结尾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答案】
    【考点】
    【解析】
      

    收藏 纠错

    组卷次数:7次 +选题

  • 举一反三
    阅读《生命里的十字绣》,完成下面题目。
                                                                                               生命里的十字绣  

                                                                                                      琼雨海
            ①今年5月3日,《中国梦想秀》的舞台上走上了一位特殊的梦想委托人。她叫杨佩,一个没有双臂的青春女孩。她的梦想是开一间小小的十字绣店。
            ②开店?十字绣?善良的主持人轻声问道:“你是卖别人的作品,还是……?”此时的杨佩不禁露出得意的微笑,还俏皮地伸了一下舌头,她肯定地说:“是别人买我的。”主持人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小心翼翼地问,如果你愿意的话,能否说一下双臂是怎么了?杨佩流下了泪水,9岁那年,小杨佩不小心拉了变压器的斜拉线,不幸触电,等醒来的时候她已然躺在了泪流满面的妈妈的怀里。
           ③命运就在这一瞬改变了人生轨迹,截肢对于一个还没有开始绚丽人生的小女孩来说,意味着什么?当小杨佩要选择绝路的时候,是妈妈挽救了她。不能改变现实,就要选择积极的生活方式。从那一刻起,杨佩决定要乐观坚强,就像一株向日葵,即使生存环境再恶劣,也会一直向着阳光生长一样。
          ④独立,对于一个失去双臂的孩子来说是何等的不易!但她坚信自己能够做一个普普通通的女孩,经过不断实践,反复训练,一定能做到。
          ⑤于是,她开始试着在家里洗菜、做饭、洗衣服、打扫卫生,女孩爱美的天性,还使她学会了梳妆打扮。因为不能再回到学校上课,她就看电视下方的字幕一个一个地学识字,慢慢地也能够看一些书籍,看书让她对外面的世界有了不止一次的向往。可是,在家里,她还是被父母照料着,本来自己坚持一下就能做到的事情,反而半途而废。
           ⑥那一天,小杨佩有了和父母的第一次争吵。为了自己的脚变得更加灵活有力,她决定要练习十字绣技艺。对此母亲坚决反对,她总怕女儿受到伤害,不停地唠叨着,万一你扎到了怎么办?线绳扯不出来,自己绊倒了怎么办?面对母亲的苦心,她大嚷着,难道你能跟我一辈子吗?一句话直戳母亲的心窝,母女俩相拥而泣。
           ⑦此刻,杨佩坐在舞台中央上展示了十字绣绝活,她劈线运针,那灵活娴熟的动作使在场的观众睁大了眼睛。波波老师幽默地说:“你用这个技术吓倒过多少人了?”杨佩笑了,她说在七浦路摆摊的时候,有很多人围观。说起自己的摆摊生活,有一件小事,让杨佩至今难以忘怀。那一天的上海,特别冷,而杨佩只穿了一件短裤。一位好心的阿姨路过的时候看到她,忍不住哭了,留下了200块钱给她。在一旁前来探望的母亲把这一切看在了眼里,她哭着对杨佩说,走吧,咱不卖了。回到家里,母亲顾不上自己。马上端来一盆热水,让杨佩烫烫脚。
          ⑧每每想到此事,杨佩是那么心酸。自己的艰辛,好心人的善良,母爱的温暖,都一一涌上心头,激励着她要做一个坚强的女孩。
          ⑨是的,生命固然会遭遇狂风暴雨,可是,只要你迎接阳光的热忱之心还未泯灭,则终有一天会走出阴霾。同学们,如果你对现在的生活有什么埋怨,那么,请看看失去双臂的杨佩,看看她坚毅地绣着人生中的十字绣,并且一直在微笑,微笑。 (选文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最怕妈妈突然对我好

    孙道荣

        ①新学期,她给孩子们布置了第一篇作文:最难忘的时刻。

        ②她是一名支教老师,在这个偏远山区,方圆几十里:只有这一所学校,学生大多是留守孩子,他们的父母,大部分都远赴外地打工,难得回来一次,这也成了很多孩子与父母一年中难得相聚的机会。其时,春节刚过,孩子们刚刚与久别的父母重聚,她希望孩子们用手中的笔,记录下这一温暖的时刻。

        ③作文交上来了,她认真地批阅。不出所料,几乎所有的孩子,写的都是春节期间,与从外地打工赶回来的父母相聚的那一刻。

        ④一个孩子,写了妈妈带回来的好吃的,那是他吃过的最美味的东西了,他感觉那一刻,自己好快乐。

        ⑤一个女孩子写的是,爸爸给她新买的书包,当爸爸帮她将新书包背好的那一刻,她觉得自己好幸福。

        ⑥一个男孩子写道,他已经两年多没有见到过爸爸了,爸爸刚走进家门的时候,他都一下子设有认出来,爸爸突然一把将他抱了起来。那一刻,他感觉有点陌生,但是,很温暖,真的很温暖……

        ⑦那一刻,都温暖,难忘

        ⑧她的目光,久久地停在了一个女孩子的作文本上。

        ⑨女孩子写道,以前,是爸爸一个人出去打工,后来,妈妈也出去了,留下我和弟弟,跟着年迈的爷爷一起生活。每年,他们都只在春节的时候,才能回来,年一过完,他们就又出去打工了。今年,直到年初二,他们才回到家,因为他们没买到年前的火车界

        ⑩这一次,因为没赶回来吃年夜饭,爸爸妈妈答应我和弟弟,会在家里多待几天,这可把我俩乐坏了。

        ⑪爸爸妈妈回来之后,很忙,除了走亲成外,他们还要将庄稼地重新翻整一遍,这样,年迈的爷爷春耕的时候,才好播种。虽然爸爸妈妈回来之后,忙得根本没时间陪伴我们,甚至顾不上我们,但我仍然觉得很满足,很幸福。

        ⑫一天,妈妈没有下地干活,而是一整天都陪着我和弟弟,给我们做饭,烧了好几个好吃的菜,帮我们把所有的衣服都洗干净叠整齐了,爸爸还检查了我和弟弟的作业……总之,那天,妈妈和爸爸对我们姐弟俩特别好,特别温柔。

        ⑬读到这儿,她以为女孩子接下来会写,那就是她最幸福的时刻。可是,没有。女孩子写的是:那一刻,我哭了。我知道,爸爸妈妈明天肯定又要离开家,出去打工了。

        ⑭女孩子在作文结尾这样写道,我最难忘的时刻,也是最难过的时刻是,妈妈突然对我特别好,因为,那意味着,他们第二天,又要离开家了,又要一年之后,才能回来了。

        ⑮在这行文字下面,她依稀看到几滴泪水的痕迹。

        ⑯她也流泪了。

        ⑰她已经支教三年了。在城里,她有一个温暖的家,有一个调皮可爱的儿子。每次离开城里的家之前,她也念念不舍,她觉得自己亏欠这个家太多,尤其是对儿子。所以,每次,离开家之前的那一天,一向粗线条的她,也都会对儿子表现得特别温柔,特别细致,特别耐心,恨不得把对他所有的爱和牵挂,都留下来。也许,儿子也特别害怕自己突然对他那么好吧?

        ⑱她突然无比想家。她给老公打了个电话。夜已深,儿子已经睡着了,她让老公将手机放在儿子的面前,她听到了细微的鼾声。那一刻,她泪流满面。

    (选自《南方日报》2016年1月22日)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捡烂纸的老头

    汪曾祺

        烤肉刘早就不卖烤肉了,不过虎坊桥一带的人都还叫它烤肉刘。这是一家平民化的回民馆子,地方不小,东西实惠,卖大锅菜。炒辣豆腐,炒豆角,炒蒜苗,炒洋白菜。比较贵一点是黄焖羊肉,也就是块儿来钱一小碗,在后面做得了,用脸盆端出来,倒在几个深深的铁罐里,下面用微火煨着,倒总是温和的。有时也卖小勺炒菜:大葱炮羊肉,干炸丸子,它似蜜……主食有米饭、馒头、芝麻烧饼、罗丝转;卖面条,浇炸酱、浇卤。夏天卖麻酱面,卖馅儿饼。烙饼炉紧贴着门脸儿,一进门就听到饼铛里的油吱吱喳喳地响,饼香扑鼻,很诱人。

        烤肉刘的买卖不错,一到饭口,尤其是中午,人总是满的。附近有几个小工厂,厂里没有食堂,烤肉刘就是他们的食堂。工人们都在壮年,能吃,馅饼至少得来五个(半斤),一瓶啤酒,二两白的。女工们则多半是拿一个饭盒来,买馅饼,或炒豆腐、花卷,带到车间里去吃。有一些退休的职工,不爱吃家里的饭,爱上烤肉刘来吃“野食”,爱吃什么要点儿什么。有一个文质彬彬的主儿,原来当会计,他每天都到烤肉刘这儿来。他和家里人说定,每天两块钱的“挑费”都扔在这儿。有一个煤站的副经理,现在也还参加劳动,手指甲缝都是黑的。他在烤肉刘吃了十来年了。他来了,没座位,服务员即刻从后面把他们自己坐的凳子搬出一张来,把他安排在一个旮旯里。有炮肉,他总是来一盘炮肉,仨烧饼,二两酒。给他炮的这一盘肉,够别人的两盘,因为烤肉刘指着他保证用煤。这些,都是老主顾。还有一些流动客人,有东北的,山西的,保定的,石家庄的。大包小包,五颜六色,男人用手指甲剔牙,女人敞开怀喂奶。

        有一个人是每天必到的,午晚两餐,都在这里。这条街上的人都认识他,是个捡烂纸的。他穿得很破烂,总是一件油乎乎的烂棉袄,腰里系一根烂麻绳,没有衬衣。脸上说不清是什么颜色,好像是浅黄的。说不清有多大岁数,六十几?七十几?一嘴牙七长八短,残缺不全。你吃点儿软和的花卷、面条,不好么?不,他总是要三个烧饼,歪着脑袋努力地啃噬。烧饼吃完,站起身子,找一个别人用过的碗,自言自语(他可不在乎这个):“跟他们寻一口面汤。”喝了面汤:“回见。”没人理他,因为不知道他是向谁说的。

        一天,他和几个小伙子一桌,一个小伙子看了他一眼,跟同伴小声说了句什么。他多了心:“你说谁哪?”小伙子没有理他。他放下烧饼,跑到店堂当间:“出来!出来!”这是要打架。北京人过去打架,都到当街去打,不在店铺里打,免得损坏人家的东西搅了人家的买卖。“出来!出来!”是叫阵,没人劝。压根儿就没人注意他。打架?这么个糟老头子?这老头可真是糟,从里糟到外。这几个小伙子,随便哪一个,出去一拳准把他揍趴下。小伙子们看看他,不理他。这么个糟老头子想打架,是真的吗?他会打架吗?年轻的时候打过架吗?看样子,他没打过架,他哪里是耍胳膊的人哪!他这是干什么?虚张声势?也说不上,无声势可言。没有人把他当一回事。没人理他,他悻悻地回到座位上,把没吃完的烧饼很费劲地啃完了。情绪已经平复下来——本来也没有多大情绪。“跟他们寻口汤去。”喝了两口面汤:“回见!”

        有几天没看见捡烂纸的老头了,听煤站的副经理说,他死了。死后,在他的破席子底下发现了八千多块钱,一沓一沓,用麻筋捆得很整齐。

        他攒下这些钱干什么?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语文是休育老师教的,这话于我并没错

    甫跃辉

    ①我的语文老师是班主任余庚兴老师。教语文,余老师是很有几样法宝的。

    ②第一样法宝,背诵大法。本来嘛,有些课文后面,已经有背诵要求,他要求我们,所有课文都得背下来。不知是否因为得过极严重脑炎,我的记忆力一直不大好。每天我得花大量时间背课文。

    ③只要不下雨,我总会爬上房顶,一边大声背诵课文,一边呆看落日。落日慢坠,逼近青山,真是好看。落日陷下山坳,如戳破的溏心鸡蛋,散开满天霞光。大地上,一条黑线由西朝东涌来,爬过田塍,越过房屋,跨过河流,什么也阻不住它。大地昏晦,沉静,风吹过世上所有的生命。世界包藏了比光明之时更磅礴的力量。

    ⑤余老师的第二样法宝呢?是抄写大法。“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余老师如是说;而且,不管课本上什么要求,一律全文抄写。

    ⑥我们总会提前抄写。当然了,这是不能让余老师知道的。那时,作业本往往只有一本,我们便会在抄好的第三课后空出七八页,这才抄第四课……如此,翻开(切记切记)的抄写作业交上去,余老师只会在第三课后打个红勾,再写上大大的“阅”。可凡事总有例外,有同学的作业本发下来,所有提前抄好的课文,红勾大“阅”赫然在目。再布置抄写,他只能重抄一遍。余老师呢?微微一笑。

    ⑥余老师这第三样法宝,乃作文大法——不,或许应该叫数数大法。写景状物写人记事,余老师这么教写作文,对作文的评判却不管这一套。余老师说,考试时,作文满分三十分,一行一分,写满三十行,便得三十分。平日练习也这样——班里刚组织野炊回来,题目自然是“野炊”。我说,我写到搭锅做饭,已经十五行了!同学说,我才写到上山,快二十行了!另一位同学大声说,那算什么!我还在写准备锅碗瓢盆呢,快写够了!教室里你攀我比,互相伤害,公正公平。

    ⑦后来,直到我们能够把一块甜点心写得像一片土地那样广袤,写得它开出满地的大红花,余老师才开始品评点心里的芝麻绿豆。

    ⑧细细回想,余老师的法宝还不止这老三样。

    ⑨四年级以后,余老师要求我们每人出一套语文试卷,考一考别人,也考一考自己。那真是盛大的狂欢,大家想尽办法找难题,掀起了刁难别人愉悦自己的学习高潮。

    ⑩余老师有本封面乌暗的厚厚的四角号码词典,说查哪个字,他总能迅速报上一串数字然后翻到那一页。“横一垂二三点捺……”这口诀让我们对他顶礼又膜拜。一个周末,我让我爸一咬牙买下和余老师一模一样的词典,在家钻研半小时,磕磕绊绊会查了。课堂上,我准确说出“余”在哪一页时,余老师点一点头,微微一笑。

    ⑪余老师还动员我们订报纸。那时候,订了一份报纸,这事听着真够牛的:外面的世界就这么每星期按时来到我们手中。

    ⑫我们的体育课,有时是余老师兼着的。

    ⑬余老师怎么教体育?差不多全然忘却了。只记得为庆祝六一,举行全乡小学生体育比赛。矮小的我甩着两只手没事可干。余老师或许觉得我这班长不参加会太没面子,就让我帮三个练跳绳的女生数数。最终,有个女生得奖了,似乎我这个还算识数的班长也与有荣焉。

    ⑭——当然咯,“六一”可不是白过的,要写作文!才写到“五一”,我已经写够三十行了。

    (选自《文汇笔会》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没能燃放的鞭炮

    吕善景

    正月初八开学,初六早上就要动身。从老家到县城的汽车站,再到菏泽火车站,再到广东我任教的勤建学校。为了生活,一路上上车、下车、等车,再上车,再下车,背着行囊,大包小包,全身疲惫。

    说是放寒假回老家过年,阴历24日下午到家,初六就要赶汽车、赶火车,在老家满打满算不足两周的时间。自从父亲十多年前得癌症去世后,母亲都是一个人生活。总想多陪陪母亲,但也只能这样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了。

    初五晚上,我在收拾衣服,装在箱子里。

    母亲说:“有现成的馍馍,你带几个,在路上吃。”

    “不用了。来时还剩一包火腿肠和两包泡面。在路上再买点就够吃了。”我一边叠着衣服,一边回答着。

    “不用担心我,我是老毛病了,我会注意的。你好好工作,对学生好一些。电视上说因为老师,一个学生跳楼了。”

    “我从来不打骂学生。”

     “口罩,我洗过了,干了。”

     “包里还有个新的。”

    “明天早上,让二稳子用三轮车送你到汽车站,我给他说好了。”

    “嗯。”

    “每年都要体检一次。咱村的举子,和你一般大,心机梗塞,还没送到医院就不行了。”

    ……

    离别的晚上,母亲就这样唠叨着。

    “娘,我们睡吧,明天还要早起。”

    “嗯。明天走的时候,我们家也放鞭炮吧。”母亲有点欣喜地说。

    “放什么鞭炮?我又不是去当官,是去打工!”我不知道哪来的气愤,硬生生地把母亲的话怼了过去。母亲立马不再说话。

    躺在床上,听得见冷风吹动窗户纸的沙沙声。我没有睡,想必母亲也没有睡。我很吃惊,我竟然违背了母亲的意愿,又说话像吃了枪药一样那么冲,母亲一定很难受!我立时感到自己竟是这样的不孝。但我想不明白,离别时为什么要放鞭炮?是想让鞭炮的声响告诉邻居我要去打工吗?是想让鞭炮之声为我壮行吗?是想让鞭炮的爆炸声替我驱邪、希望我一路平安吗?还是想在噼里啪啦的火星闪耀中寄予我来年的生活、工作全都红红火火吗?我想不明白,但总有一个原因令我感动!

    天还黑着,能听到远处零星的鞭炮声、犬吠声和公鸡的鸣叫声,风声也似乎大了。

    我起床。母亲也起床了。母亲要给我做一碗鸡蛋面,我说不用了,要赶车。我敲开邻居二稳子的家门。二稳子启动三轮车,来到我家大门口。我往车上拎箱子,就要上车走了。

    母亲急忙说:“把那挂鞭炮放了吧?”借着堂屋里射出来的微弱的灯光,我看到院子里压水井旁的那颗枯树上,挂着一挂长长的红红的鞭炮!一定是我招呼二稳子时,母亲挂上去的。

    我没有想到母亲这样( )!看来,我昨晚反对的话语,并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但我不再生气,而是平静地安慰母亲:“街坊邻居还在睡觉,把人家惊醒,不好。”母亲虽然没再说话,但我看到她一脸失落的表情……

    三轮车在黑暗的小巷里穿行,冷风吹在我的脸上,我不敢回头。三轮车要拐上大路了,我不由自主地回过头:母亲模糊的身影,还立在大门口的风中!我的热泪立时流下来了,母亲是否也在用棉袄袖子抹泪?我,看不清了……

    挂在枯树上的那挂鞭炮,是我心中的痛!

    (选自《吕善景散文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河边的错误

    吴亚原

    那年秋天,刚满十二岁的我,对啥都充满好奇,然而除了跳房子、玩跳皮筋,亦无好玩的东西。因此我常去河边,坐在苦楝树下,看河上的风景。

    河对岸,是一间废弃的食堂,一半作为生产队的仓库,另一半成了村里的代销店,店门开在侧面。经营代销店的是一位麻脸汉子,我们称他为麻子叔。每当夕阳西下,麻子叔会虚掩店门,去河边淘米洗菜。

    我坐在树下,看天边的云彩幻化出奇妙的图案。我辨认着:稻穗、禾苗、向日葵,仙女……麻子叔蹲在埠阶上,问:“丫头,啥事让你这么开心?”我说:“课本里的画儿,飞到天上去了。”“小丫头蛮有想象力,”麻子叔瞥了眼天边,摇摇头洗他的菜。

    鸟儿叽喳,晚霞映红小河。恍惚间,我仿佛看见有个人影,潜入代销店,看错了吧,我揉揉眼睛,继续看天边的云彩,竖起耳朵,捕捉周围的声音。“吱呀”一声刺过耳膜,细长的人影挤出店门,手里捧着麻饼。我闻到了麻饼的香味,使劲咽了下口水,不禁喊出:“抓小偷!”

    麻子叔呼地从埠阶上立起,米箐箕丢在河边,追了上去。我撒开脚丫子,跑过小桥。麻子叔将一个少女摁在晒场上,脸上的麻坑盛满愤怒,两只麻饼滚落在地上。围观的人群,直盯着麻饼,我甚至听到咽口水的声音。“小芳姐!”我失声惊呼。趴在地上的小芳姐,用怨艾的眼神看向我:“饿死人的日子,能不找点吃的?”“看你嘴犟。”麻子叔反剪住小芳姐的双手。“快说,饿死谁了?”边上的民兵连长怒目训斥,顺手从裤袋里,掏出根细麻绳。

    麻子叔愣了一下,匆匆捡起麻饼。小芳姐使劲挣扎,民兵连长手脚麻利,绑牢小芳姐的双手。等跛脚婶满脸通红,瘸着腿赶到时,小芳姐已被押走。跛脚婶瘫在地上,鼻涕眼泪糊了一脸,悲号:“是娘害了你……”

    我哭着跑回家,妈妈安慰我:“你不是故意的。”

    小芳姐大我四岁,住我家隔壁,娘俩在家以打草帽谋生。她对我可好了,带我去村后的小土岗,采摘甜甜的野树莓。遇人欺负我,她会像姐姐那样保护我。

    晚霞余晖里,我坐在苦楝树下,望着对岸,不能原谅自己。河面上的鸭子,“嘎嘎嘎”扑棱着翅膀,不知啥是忧伤

    我怕见跛脚婶。半夜里起来尿尿,听到呜咽声,贴着板壁缝隙张望,黑漆漆的一片。跛脚婶的话断断续续:“小芳,娘饿晕了,躺床上念叨,见了阎王爷,都没尝过麻饼……”我躲进被窝里抽泣,伤痛的心无处着落。

    天空飘着雪花,小芳姐闯进屋子,拎小鸡似的,拎起蜷缩在灶台前柴堆里簌簌发抖的我,说:“没良心的丫头,平时待你多好。”我惊恐的目光满是祈求:“姐,你揍我一顿吧。”小芳姐将我塞进灶膛,火苗烧灼全身。疼痛感将我从梦中拽醒,心敲鼓般咚咚直响,浑身滚烫滚烫的。

    妈妈找药让我服下,烧退了。河边的一幕,却像杂草一样在心里疯长,缠得我透不过气来。同学们背地里骂我是害人精。我神情恍惚,似掉进深渊,老师鼓励我好好读书。我是个害人精?为了减轻心里的愧疚,我会去地头割几棵青菜,拔几根萝卜,偷偷放在跛脚婶家门口。

    河边的阴影,一直困扰着我,麻饼月亮似的堵在脑海。只有读书,才能淡化心里的忧伤。妈妈摇摇头:“爱叽喳的小喜鹊,成了闷嘴葫芦。”

    过年了,我捏着外婆给的压岁钱,悄悄走进代销店。见我,麻子叔一愣:“丫头,好久没来店里,也不见你去河边。”我眼睛盯着脚尖不作声。麻子叔说:“别自责了。都怪我一时冲动,小芳的脾气也真犟,撞到枪口上,嘴还硬着呢。事情总算过去了。”

    我嗫嚅:“小芳姐去哪了?”

    “关押了几天,小芳认了错。回家的路上,她走上桥头,‘扑通’一声跳进河里,被一个男人救起。”“后来呢?”我松了口气。

    “男人是外乡人,三十好几没娶上媳妇,小芳跟着他走了。”“小芳姐为啥不回家?”

    姑娘家没面子嘛。”麻子叔深深地叹口气,双手撑着柜台埋下头。走出代销店,我轻轻推开跛脚婶的家门,将盛着麻饼的纸袋,悄悄放在矮凳上。

    大学毕业那年,我拎着行李袋,来到河边的苦楝树下。对岸,笑眯眯的跛脚婶牵着一个小女孩的手,走出代销店。

    “外婆,麻饼真好吃。”小女孩脆生生的声音,我听得真切。

    返回首页

    试题篮

    共计:(0)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