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不畏困难
        人们的脚步走向成功时,往往会遇到一些困难。有的人战胜了困难,最终成为事业的成功者;而有的人却畏惧困难,对事业冷冷淡淡、毫无信心,最终成为一个精神堕落的流浪汉。所以我认为,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遇到什么困难,都不应该畏惧。
        被誉为“当代神农氏”的科学家袁隆平,他掀起的粮食生产业的“绿色革命”席卷了神州,震惊了世界。他从一个普通的农村教师到取得划时代的科学成就,历经了漫长的岁月,终于在这场艰难曲折高度复杂的科学实践中脱颖而出。如果他畏惧了困难,就不会取得这样大的成就,而且更不会被誉为“当代神农氏”的称号。
         还有,全身瘫痪的张海迪,由于手不能拿书,就利用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将书放在桌上对着镜子看到字,经过艰苦的斗争终于成为一代楷模。这样大的困难,张海迪都能克服,我们还有什么理由畏惧困难。
         以上事实足以证明,困难是没有什么可怕的,只要努力克服,困难一定会被我们打败的,而且我们会真正体会到生活的乐趣。既然如此,我们何不努力同困难斗争一番呢?

(1)、第一段画线句语意不得体,应如何修改?

(2)、第二段画线句是一个病句,应如何修改?

(3)、第三段有一个错别字,这个字是_________,应改为________。

(4)、最后一段中的递进句与全文有无关联?应如何修改?

(5)、第一段既从正面也从反面提出了人们对待困难不同的态度,可是纵观全文却没有反面的事例。如果要你从反面写出一个事例,应如何写?(不少于50个字)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丁香花

杨明

    ①初识丁香花,是在废品站里。少年时代的我和家长去废品站卖废品,在废纸堆里我发现了一本品相还不算残缺的书,便抽出来翻看,废品站老板挥挥手说,拿去吧,送你了。

    ②那是一本园艺学的专业书籍。书中有一段这样写道:丁香花是木犀科丁香属落叶灌木,属于著名的庭园花木,开花繁茂,花色淡雅,习性强健,栽培简易,因而在园林中广泛栽培应用。丁香花是雅俗共赏的观赏植物,开时芬芳满目,清香远溢。露植在庭院、园圃,用盆栽摆设在书室、厅堂,都会令人感到风采秀丽,清艳宜人。

    ③二识丁香花,是在收音机里,听陈涌泉先生的单口相声,说到乾隆皇帝和刘墉赌赛对联,乾隆出了个上联:冰凉酒,一点二点三点。陈涌全先生说,这个上联出的有相当的难度,抢了先机,你要是在对四点五点六点什么就不新鲜了。刘墉不慌不忙的给乾隆叩了个头,说,皇上,臣给你对:丁香花,白头千头万头。呵呵,这个白头千头万头实在令人豁然开朗:丁是百字头,香的上半部是千字头,花在上半部,是繁体字万字的头,正和行书体冰字的哪一点遥相呼应,异曲同工。百头千头万头不但写意而且烘形,让我不由自主的去回想,丁香树在哪儿?它开花时到底是什么样子来着?

    ④我18岁那年跌入了一生的第一个低谷。我学业优良,高中毕业时踌躇满志的准备选择一所自己称心的高等学府。那是在1985年,高校招生体检标准上明确规定患有几种病症者不能投考任何高校,其中一种是重度失聪,两米内听不见耳语。这一条正是为我量身打造的,我完全符合标准。我眼巴巴的看着同学们纷纷从我身旁经过走进考场,明白了唐代刘禹锡为什么写了那两句诗“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我根本听不清同学们轻快,自信的脚步声,只能在模糊记忆里搜索幼时的一场高烧,及退了我高烧的同时摧毁了我听力的注射药物﹣﹣双氢链霉素。我眼睁睁的看着同学们考完一科后有的兴奋有的紧张有的沮丧地从考场出来。嘴里充溢着积年药液的苦味。

    ⑤我当了铁路工务段的一名筑路工人。施工现场在百公里外的隔壁滩上,每天坐着火车哐当哐当的跑出去,在哐当哐当的跑回来,日不出而作,日落也不息。

    ⑥深夜里,我拎着空饭盒儿从火车上下来,先走大马路后钻深胡同,快看到家门时,我先看到了它,丁香树。原来它长在这里,深胡同里的路灯下,原来他开放在这时。春天里,无从考查谁种下了它,却生长的如此恰到好处,眼前浮现出陈涌泉先生那滑稽好玩的脸,乾隆先生那威仪天下的尊容,刘墉先生那高深莫测的锅背。呵呵呵的笑了。

    ⑦放下饭盒坐在丁香树下的马路牙的上,把疲惫不堪的身体在万籁俱寂的花香馥郁中熨帖开来,自然是一种惬意,也带来了浅浅的心酸。少年初识愁滋味,我发现丁香花是一种说话声音不高也不怎么争抢话头的花。它甚至不爱说话,春天是个绚丽的季节,然而又乍暖还寒阴晴不定,急着报春的花枝往往最易落入风尘,人生是美好的,然而人这一生有多少悲欢需要我们去面对?我偶尔抬抬头,望望开成了紫色的树冠,他在微风里微微甩摆。它不看我,我不问它什么,它也没回答我什么。我不说话,它也不说话。它也许在和风说话,我也听不清楚他们在聊什么。我只想这么在花树下坐着,没有理由的一直坐下去,我只想沉浸……

    ⑧我就养成了这个无意中的习惯,无论时光让我走到哪里, 美逢春夜,丁香的花期里,我总要在路灯和树影下,停一停。

(选自《散文》2017年第5期有删改)

阅读《散步》相关语段,回答问题。

       ①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②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③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死去了。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④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枝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儿……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⑤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⑥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⑦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⑧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严冬海猎

①风静了,天空像硕大无朋的冰块银晃晃闪着寒光。严寒的海面弥漫着乳白色的雾气。海肚天脚一片胭红。怕冷的夕阳像喝醉了酒,醉醺醺地没入暮霭中。这是霜冻的征兆。几十年未遇的寒流袭来,往日闹市般的海湾冷冷清清。

②“海龙--”海滩那边传来渺远的呼唤声。

③“哎--”礁石上赤条条地爬上一个十四五岁的少年。他迅速穿上一件赤褐色的渔民服。衣服又宽又长,过了膝盖,袖口也卷了几卷,分明是他爸爸穿过的。

④一年四季,海龙喜欢在这里洗澡、潜水,即使这样的鬼天气也不例外。现在正是尖头鱼最肥最值钱的季节;海龙的爸爸有一种祖传捕鱼绝招,越是天寒地冻效果越好:深夜走到沙滩,仰头喝下一瓶酒,脱下衣服,跳进海里,尖头鱼便迎着热气游过来……可是爸爸出海,妈妈就心跳。所以爸爸不让海龙学习这种原始的捕鱼法。但海龙觉得有趣,几次要跟着下海,被爸爸骂回来。最近爸爸连续几个晚上下海捕鱼,风寒侵入肌体,生起病来,家里仅有的一点钱在药煲里化作一缕缕轻烟,欠下一屁股债。年关在即,爸爸躺在床上发愁。

⑤听到妈妈的喊声,海龙跳下礁石,赤着脚板,沿着沙滩走回来。

⑥一家人正围着低矮的桌子吃晚饭。爸爸舀了一碗粥汤,弓着腰,埋头就着番薯艰难地咀嚼吞咽,不时停下来咳嗽。有时咳嗽得喘不过气来,妹妹便给他捶捶腰背。

⑦海风穿过破屋石缝,像吹箫一样呜呜响。爸爸说:“阿龙,天气这么冷,别去耍海水了,弄出病来怎么办!”

⑧“浸浸海水少生病,邻居老叔说的。”海龙抓了一个番薯端着碗到屋外吃,看看海边的天色变化。

⑨天黑下来,爸爸咳嗽着躺下,妈妈和妹妹也上床睡觉了。海龙装做睡着的样子,等爸爸的咳嗽和呻吟声渐渐静了,才蹑手蹑脚溜下床,溜到门外。

⑩大海一片漆黑。墨蓝的苍穹缀满星星,洒下淡淡的星光。海滩像一片蒙蒙轻雾。海龙全副武装,用尖担挑着渔篓、干柴捆,快步向海滩走去。他那稚嫩的脸蛋此刻十分凝重黯淡,和夜色融成一体。他不会喝酒,掏出两个还有些烫手的番著,拍掉草木灰,连皮吞进肚里,他把尖担插在潮水线上,爬上礁屿,解开柴捆,划了几根火柴。柴枝熊熊燃烧起来,照得海面红光闪烁。他脱下衣服,迅速溜下海里。深夜的海水不同白天,像冰窑一样。海龙感受到裂肌砭骨的寒冷。他没有反悔,没有退缩--爸爸忍受得了,自己为什么忍受不了!他咬咬牙,挥动双臂,捞起海水擦擦身体。敏感的尖头鱼感受到一团热气,笨拙地迎着热气游过来。海龙激动得心怦怦跳,忘记了寒冷,牙齿叼着鱼篓,双手左右开弓,左一条右一条,像捞漂浮在水里的萝卜,一一丢进篓里。

⑪海潮不断上涨。海龙随海水不断上浮,到插尖担的地方,渔篓满了。要是爸爸便立即上岸小跑回家,钻进孩子们用体温焐热的被窝……不!此刻礁屿附近的尖头鱼还很多,他太舍不得离开了。可是鱼篓满了,没地方放呀!他爬上礁石,添了柴火,拿过裤子,用石头把裤带砸成两段,一段把裤角扎牢,把篓里的鱼倒进去,再用另一段扎了口。海龙带着渔篓又一次溜下海里,身子接触到密密麻麻的尖头鱼。他激动得热血沸腾,忘记了寒冷,忘记了饥饿,忘记了困乏,抓鱼的动作越来越快……他干狂了,干傻了,恨不得把海里的尖头鱼都抓进自己的渔篓里。

⑫后半夜,爸爸醒来发现海龙不见了,赶紧和妈妈向海滩寻来,一脚深一脚浅,跌跌撞撞呼唤着儿子的名字。妈妈一个踉跄,脚下好像绊着什么,软绵绵的,只见海龙光着屁股,倒在地上,旁边的担子一头是渔篓一头是用裤子改装的袋子,都盛满银晃晃的尖头鱼。妈妈搀扶着海龙,爸爸挑起担子,一步一步走回家里。

⑬海龙清醒过来,喝下一碗热水,钻进妈妈妹妹的暖被窝。冰冷的身子接触到妹妹,妹妹惊醒了,“哇”的一声大哭起来。妈妈说:“哥哥捡来好多好多的鱼哩。”妹妹揉揉惺忪睡眼,见地上许多尖头鱼,不禁破涕为笑。刺骨的寒风发出尖厉的哨音,穿过小屋的石缝溜走了,黎明前的大海静了,静得像守着摇篮的母亲……

(作者:陈秉汉,选文有删改)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摘  花  记

①天落着雨,地上的积潦形成了一个个小湖泊。这是我们到乡下来度春假的第二日,山径湿滑,无法出游,这场雨扫尽大家的兴致,只有闷在这一座楼屋里。

②大人们聚在客厅里吸烟、聊天,山山、兰兰一双小兄妹和他们四岁的表妹小玛,在廊前追逐着花猫为戏,几个孩子随即又冒着雨在院中荡了一回秋千,然后,又跑进客厅里来。

③这三个活泼的小生命在院墙内拘囚得太久了,小脸上都似笼罩着一层阴影,山山望着窗外连绵的雨丝说:

④“这里多没意思,我们还是坐火车回家去吧。”

⑤小玛转动着一双龙眼核般的黑眼睛望望小表哥,然后学着说:“回家去吧。”

⑥兰兰嘟着嘴不说话,她自昨天好像就厌烦这乡居生活了,她在怀念着她的小女伴们。

⑦我带他们走上楼屋,打开窗子,眼前顿觉一亮,一丛丛的杜鹃、樱花红遍了附近一个人家的庭院,那庭院被一道旧竹篱围了起来,院中静静的,没看到有人走出来,这些美丽的花朵该是寂寞的吧?

⑧“那些花真好看啊。”兰兰翘着脚,双手扳着窗槛,眼中充满了羡慕的神情。半晌,她又说:“能摘些来多好!”小玛也笑着:“我们去摘吧。”

⑨只有山山在一旁不吱声,他像是在那儿打主意,忽然间,他拿起我桌上摆的一把小剪刀:“我们到那家去剪些来吧,好不好?”

⑩我对他们说:“人家的花怎么好去摘呢?”

⑪“那个院子里反正是没有人的呀,”山山,这个小小的观察家说,“半天我们也没看到个人影呢。”

⑫我实在被他们缠不过了,只好让他们去:“去吧,但是要少摘,擘一两枝就够了,不然人家的枝子上就光了,多难看。”

⑬“好的,好的,我们一定不多摘!”三个小孩子跳跃着下楼去了。

⑭他们走了,这空荡荡的一间楼屋顿显得如此清寂。我看看远山头上的一堆白雾,慢慢地向天边挪移着,远处传来叮叮的凿石声。在这幽静山中,听来是那般清脆。我随手在桌边拿起了一本书,其中落出了缤纷的花片,这还是以前自一个友人的园中摘下来,压放在书页中的一朵玫瑰,我原也是一个喜欢花的人。我更忆起读书的时候,每逢生日,总有一个朋友送来一盆淡紫色的菊花,这已是十多年前的旧事了,但那片淡淡的忧郁的紫色,一直保留在我的记忆里……

⑮我想着,想着,窗外的雨声渐疏,孩子们杂沓的脚步声也自院前传来了。我探首楼窗外,只见他们像自前线撤退的三个小兵,神情是那般沮丧,步履是那般迟迟,没有欢呼,没有笑语,尤其使我感到诧异的是:三个人的手中空空的没有一朵花,只是三张小面孔红通通的,比才开的杜鹃还要红艳几分。

⑯我匆匆下楼,问着他们:

⑰“怎么空着手跑回来了,花呢?”

⑱“太高,摘不到!”

⑲“我们够不着摘。”两个大的孩子抢着说。

⑳年纪最幼的小玛在那王呆呆地站看,她的眼中噙着泪。忽的,她扑向我的怀里:“那家,我们推门,有人出来了,说摘花叫狗咬我们。”她断断续续地说着,说完,号啕大哭起来。

㉑旁边,那两个为了“自尊”不肯说出真情的大孩子——山山同兰兰,瞄了他们的小表妹一眼,悄悄地溜了出去,蹲到郎前看雨去了。

(选自张秀亚《种花记》)

小语、小义就美文大师张秀亚的《摘花记》交流着自己的阅读困惑和体会。请你帮助完善讨论内容。

小语:张秀业老说“诗歌重韵律节奏,散文重画面图像”,这篇文章描绘①{#blank#}1{#/blank#}这一景致极富画面感。

小文:对,作着描远山白雾挪移的景象也非常生动,你看——“远山头上的一堆白雾,慢慢地向天边挪移着,远处传叮叮的凿石声。”你觉得可以从什么角度去欣赏呢?

小语:我首先关注到的是叠词的运用:②{#blank#}2{#/blank#}

小文:你的分析太有道理了,也恰恰印证了张老师对散文用词的追求——“要选取最精当的字,淘汰那繁冗重复的字。”可在“这三个活泼的小生命在院墙内拘囚得太久了”这句中,“拘囚”一词有点不妥吧?

小语:③{#blank#}3{#/blank#}

小文:原来如此,“用词精当”在于作家情感使然,亦如作家行文时的选材。本文题为“摘花记”,却在文章开头写了成人们雨天无聊的情景,这与孩子摘花有何关联呢?

小语:④{#blank#}4{#/blank#}

小文:嗯,本文看似松散,其实都围绕着“摘花”展开,这与汪曾祺《昆明的雨》相似。而且两文都流露出作家对“美”的珍视,你能联系《摘花记》与《昆明的雨》作具体分析吗?

小语:⑤{#blank#}5{#/blank#}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