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三) 武向平:追寻宇宙中的第一缕光
新华社记者 任沁沁 董瑞丰
①为了追寻宇宙中的第一缕光,武向平(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选定人迹罕至的地方架设天线。远离人群,这里可以最大程度避开调频广播和其他无线电的干扰。〔A〕南北天山交会处的那片荒野,高寒缺氧,不见树木;凶险和孤独相随,星辰为伴。
②说起宇宙,他满眼挡不住的光芒。宇宙如何从黑暗走向光明?人类能否看到来自宇宙深处的第一缕光? 解开它,无疑将提升人类观测宇宙的能力,填补人类认识宇宙的空白。这个当今观测宇宙学最热门和最具挑战性的课题,始终系在武向平的心头。
③敬天爱地,不舍星夜。儿时,延安黄龙山,漫天星辉驻入心田;大学和研究生,学着物理和电磁场理论,却琢磨着为何类星体如此明亮;而后,他改行研究天文。你在看宇宙,宇宙也在看你。这种奇幻的交流,让武向平痴迷。
④2003年,他提出建设一套探索宇宙最早发光天体的方案:用一定数量规律排列的天线阵,探测红移在10以上的中性氢辐射信号——那是人类要抓捕的来自遥远宇宙深处的神秘信号。
⑤为了将理论化作现实,武向平走出办公室,走进新疆天山深处。那里四野荒芜,每年只有七、八两个月的夏季。 一顶孤独的帐篷,在冷冽中驻扎,直到乌拉斯台观测基地在一砖一瓦中建成。 由于远离人烟、交通不便,基地建设之初,他时常不喝水,患上了痛风。
⑥经过三年建设,由南北4千米、东西3千米两条基线组成的大型低频射电干涉望远镜阵列(21CMA)诞生,共计 10287只天线。这是世界上最早建成并专门用于搜寻宇宙第一缕曙光的项目,率先获得了低频波段的宇宙图像。
⑦基于 21CMA 积累的重要经验,武向平后来成为国际大科学工程平方千米阵列射电望远镜(SKA)中国首席科学家。SKA将会是人类有史以来建造的最大射电望远镜。作为SKA 主要发起国和成员国,中国 SKA 清晰的科学目标和发展路线图已经确立。“这个遥望宇宙的巨眼,将带来全新的宇宙信息。它的重大科学发现中,必有中国的贡献。”武向平坚信,人们在不久的将来可以拨开重重迷雾,追寻到宇宙的第一缕曙光。
⑧另外,武向平又担任“中国天眼”FAST 科学委员会主任,负责科学目标的遴选。2021年4月,“中国天眼”向世界开放。中国射电天文的国际地位正在迅速上升,未来10年,中国将迎来射电天文发展的黄金时期。人类共享一个太空。“FAST 和SKA,一个完全自主研发,一个深度参与国际合作,全面展现了我国科研能力。”武向平说。
⑨对遥远世界无限的渴望和悸动、好奇与想象,是人类超越自身的重要力量。武向平看到,越来越多青少年热爱天文,而中国也在大力发展天文学。
⑩2011年,他就开始为国内的大中小学生做科普,每年三四十场。中国还有大约一半的人口生活在农村,他坚持每年到欠发达地区为中小学生做讲座,让山区的孩子们感受科学的魅力、宇宙的奥秘。大江南北、千沟万壑,他以双脚丈量,践行着科普重心向西部和山区倾斜的承诺。
⑪从孩子的眼睛里,他看到了光,那是求知若渴的热情。〔B〕他们身体坐得笔直,耳朵竖得高高,踊跃举手提问:“星星为什么不是三角形的”“比宇宙大的是什么”“太阳为什么不会掉下来”“外太空有没有硅基生命”……这些脑洞大开的问题,让武向平陶醉了。
⑫“科技实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决定着未来中国的命运和世界的格局。”他说。把科学的种子撒遍祖国的每一个角落,待他日长成,就是国家创新、创造能力的未来。
⑬时不我待。逢年过节,于别人是热闹的团聚,于他却是难得的静思、钻研好时机。向着星辰,眼里有神,脑门生光。那光,在宇宙深处,在人心底。
(选自 2021年3月 29 日《科技日报》,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