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问答题 题类:易错题 难易度:普通

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再苦也没有苦孩子》同步练习

这篇文章是新闻吗?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万圣节来了
                                                                                                  [冷思考]
      热闹的“洋节”会喧宾夺主吗
     “妈妈,给我买个南瓜吧,我要做南瓜灯,过万圣节。”
     “你知道什么是万圣节吗?”
     “英语兴趣班的老师说,万圣节就是外国人的鬼节 ,这一天要点南瓜灯、要吃糖。”
      这是一段真实的对话,面对6岁的女儿要过万圣节的愿望,这位妈妈既疑惑,又不敢不满足女儿的要求。
      每年的10月31日是西方传统节日“万圣节”,近几年,这个国外的“鬼节”在金华也颇为热闹。最近几天,微博、微信上不少人在传“金华过节攻略”、“万圣节,见鬼去吧”等等消息,打开之后,里面满是骷髅、鬼脸、南瓜灯。而一些商场、酒吧、课外辅导机构也开始忙碌,筹划万圣节当晚的狂欢(促销)活动。
     “洋节”的风头真盖过传统节日了吗?不少市民和网友都有这种担心。
      民俗专家认为,“洋节”到了我们这里,再热闹也只是一朵浮萍,难以扎根。
      虽然“洋节”看上去挺热闹,但记者发现,大多参与者对“洋节”的态度并不认真。
    “外国人的这些节日,我们也就是逛逛商场,捡捡便宜,其实连很多‘洋节’的来历都不知道,也没兴趣知道。”在本报官方微博上,一位网友这样留言。这也是不少人的想法。
      浙师大民俗学专家陈华文对各种节日有颇深的研究。他说,近年万圣节、圣诞节这些的“洋节”在国内流行,无非因为两点:一是商家嗅到了商机,积极推动;二是这些节日过起来比较轻松,没有固定的程式,爱怎么过怎么过,受到年轻人的青睐,成为年轻人狂欢放松的一个借口。这些节日的根在西方,来到中国就像漂洋过海的浮萍,很难扎下根来。所以,对这些“洋节”没必要崇信,也没必要去抵制,顺其自然就好。“很多年轻人随着年纪增长,对‘洋节’会慢慢失去兴趣,对传统节日会越来越重视。”

现代文阅读。

                                                                                                              苦娃娃“写进”北大

        我有一个天下最好的妈妈,她今年49岁,叫李小云。

        我童年时,年迈的奶奶和爷爷相继患病卧床不起,家里欠下的债一年比一年多,大人们经常一天只吃两顿饭。

        8岁那年,家里勉强送我进了学校。学费是妈妈向帮工的人家借的,书包是她用旧衣物缝制的,别的孩子用剩下的铅笔头,我用小棍捆扎起来就成了笔。

        我读书十分专心,成绩在班上数一数二。1996年8月,我以优异成绩考入县重点中学。我欣喜若狂跑回家,把这一喜迅告诉日夜奔波操劳的父母。谁知话一出口,他们的脸上却布满了愁云。

        晚上,我听到外屋有吵闹声,原来妈妈想把家里那头怀孕的母牛卖掉,供我上学,爸爸坚决不同意。病在床上爷爷听见了争吵声,一急之下撒手人寰,不久,奶奶也去世了。

        安葬了他们,家里又多了几千元的债。我不再提上学的事儿,把录取通知书放在书页里,下地干活去。过了两天,妈妈偷偷卖了牛,爸爸知道后暴跳如雷:“以后种庄稼驮粮食咋办,你去拉,你去背,卖牛的钱能供金旺读几年书?”

        妈妈痛哭了一场,吼道:“娃儿念书有什么错?金旺能考上县重点,在这个村子里还算头一份,我不能把娃娃的前途耽搁了。我就是砸锅卖铁,肩挑背磨也要送娃去念书。”

        第二天,我到县城上中学了。我家离学校有50多公里,为了节约钱,我一学期只回家一两次。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后,我回家拿夏天的衣服,发现爸爸瘦得出奇,脸色蜡黄地躺在炕上。他得了胃溃疡,医生让他尽快动手术,妈妈又要去借钱,爸爸死活不依:“只借不还,谁还愿意借给我们;贷款,家里咋还得起?死活听天由命吧。”

        邻居告诉我,那年夏天,母亲一个人完成了双抢双收。她没钱请人,没钱雇脱粒机,白天一个人在田里收割,然后一捆捆背回家,晚上在院坝里铺上一块塑料布,用双手在石头上摔打脱粒亩多地的麦子,收完后还要到田里栽秧。她累得站不住了,就跪着割,膝盖磨破了,双手磨出血。没等邻居把话讲完,我跑向在田里忙碌的母亲,大哭道:“妈,我不念书了……”

        妈妈将我赶回了学校。爸爸的手术用贷款做了,只是家里的债务已达8000元。

        每个月妈妈总是步行将米面按时为我送到学校。她还到几公里外的一家印刷厂收集废纸,带给我做草稿纸。我在学校里只能吃咸菜,穿别人送的补疤衣服,但我没有怨气,没有自卑。

        我刚进县中学的时候,第一堂英语就懵了,我和同学之间的差距太大了。母亲送钱粮的时候,我对她讲:英语可能要拖后腿,要赶上来困难很大。谁知妈妈满脸笑容地说:“妈不爱听娃说困难,记住,只要能吃苦就什么也不难了。”望着母亲那因劳累而过早苍老的脸,我鼻子一酸,泪水夺眶而出。

        我拼命地背英语课文,专心致志地跟老师练口语,课余时间借来同学的录音机进行跟读,同时,借阅大量课外辅导书,演算了上千道习题。妈妈那憔悴而不服输的面容时常出现在我的眼前,激励着我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期末考试,我取得全班第二的成绩,英语也跃为全班第三名。

        1999年5月,我以总分全县第一的成绩通过毕业考试,我飞快地跑向车站,让家乡的熟人捎信给妈妈报喜。妈妈托邻居转给我一套新衣服和100元钱,并附上一张纸条:“别骄傲,记住,全家人等着你的好消息。”我把新衣服叠好压在箱子的最底层,发誓不考上北大决不穿。7月下旬高考成绩公布,我考了个全县第一,喜到极点,我心中默默地喊着:“妈妈,您的儿子没有辜负您。”

        回到家里,妈妈一把将我搂在怀里,朗朗的星空下,她紧拿着我的成绩单,哭了。

        不久,北京大学的录取通知单也下来了。在全村、全乡,我是头一个考上全国重点大学的。乡政府特地举行了一次庆功会,妈妈这位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坐上了主席台。

        而今,我在北大上学,想减轻家庭经济压力,一边勤工俭学,一边读书,学习成绩还算不错,我想毕业后,找一份合适的工作,让辛苦了大半生的妈妈早日过上舒心的日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一棵小桃树

早晨起来,雨下得大了,一直下了一整天。我临窗坐下,看我的小桃树儿在风雨里哆嗦。纤纤的生灵儿,枝条已经慌乱,桃花一片一片地落了,大半陷在泥里,在黄水里打着旋儿。哦,我可怜的小桃树儿! 好多年前的秋天,我们还是孩子。奶奶从集市回来,带给我们一人一颗桃子,她说:“都吃下去吧,这是一颗‘仙桃’”;含着桃核儿做一个梦,谁梦见桃花开了,就会幸福一生呢。”我们全都含了桃核爬上床去。我却无论如何不能安睡,就爬起来,将桃核儿埋在院子角落的土里,想让它在那里蓄着我的梦。

第二年春天的一个早晨,奶奶打扫院子,突然发现角落的地方,拱出一个嫩绿儿,便叫道:“这是什么呀?”我才恍然记起了是它:它竟从土里长出来了!它长得很委屈,是弯了头,紧抱了身子的。第二天才舒开身来,瘦瘦儿的,黄黄儿的,似乎一碰,便立即会断了去。它长得很慢,一个春天,才长上二尺来高,样子也极委琐。但我却十分地高兴:它是我的,它是我的梦种儿长的。 也就在这年里,我到城里上学去了。学习呀,奋斗呀,一毕业就走上社会,要轰轰烈烈地干一番我的事业了。但是,我慢慢发现我的幼稚,我的天真了,人世原来有人世的大书,我却连第一行文字还读不懂呢。我渐渐地大了,脾性儿也一天一天地坏了,常常一个人坐着发呆,心境似乎是垂垂暮老了。这时候,真是祸不单行,奶奶也去世了。我连夜从城里回到老家去,看着满屋的混乱,想着奶奶往日的容颜,不觉眼泪流了下来,对着灵堂哭了一场。天黑的时候,在窗下坐着,一抬头,却看见我的小桃树了:它竟然还在长着,弯弯的身子,努力撑着的枝条,已经有院墙高了。弟弟说:那桃树被猪拱折过一次,要不早就开了花了。大家曾嫌它长的不是地方,又不好看,想砍掉它,奶奶却不同意,常常护着给它浇水。看着桃树,想起没能再见一面的奶奶,我深深懊丧对不起我的奶奶,对不起我的小桃树了。

如今,它虽然长得弱小,骨朵儿也不见繁,但一夜之间,花竟全开了呢。可开得太白了,太淡了,那瓣片儿单薄得似纸做的,没有肉的感觉,没有粉的感觉,像是患了重病的少女,苍白白的脸儿,又偏苦涩涩地笑着。我每每看着它,却发现从未有一只蜜蜂去恋过它,一只蝴蝶去飞过它。可怜的小桃树儿!

雨还在下着,花瓣儿纷纷零落去,片片付给风了,雨了!我心里喊着我奶奶。我的小桃树千百次地俯下身去,又千百次地挣扎起来,一树的桃花,一片,一片,湿得深重,像一只天鹅,眼睁睁地羽毛剥脱。然而,就在那俯地的刹那,我突然看见那树儿的顶端,高高的一枝儿上,竟然还保留着一个欲绽的花苞,嫩黄的,嫩红的,在风中摇着,抖着满身的雨水,几次要掉下来了,但它却没有掉下去,像风浪里航道上的指示灯,闪着时隐时现的嫩黄的光,嫩红的光。

我心里稍稍有了些安慰。啊,小桃树啊!我该怎么感激你,你到底还有一朵花呢,明日一早,你会开吗?你开得是灼灼的吗?我亲爱的,你那花是会开得美的,而且会孕出一个桃儿来的;我还叫你是我的梦的精灵儿,对吗?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了里氏9.0级大地震。地震导致福岛核电站核物质泄漏,这起核泄漏事件引发了人们对核辐射的恐慌。核辐射对人类有着怎样的影响,人们又应该怎样认识它呢?

       ②核辐射是指放射性物质以波或微粒形式发射出的一种能量,也称为放射性,指的是α、β、γ、Х等放射线这一类辐射。

       ③在发生核泄漏时,放射性物质可通过呼吸吸入,也可通过皮肤、伤口及消化道吸收进入人体内,引起内照射伤害;在各类辐射中,γ射线具有很强的穿透能力,会使人受到外照射伤害。人体在遭受辐射后,由于照射剂量和时间长短不同,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最大的风险是增加癌症、白血病、畸变、遗传性疾病的患病率,甚至影响几代人的健康。最典型的例子是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核泄漏事故 . 当时,由于风向的关系,估计约有60%的放射性物质落在白俄罗斯的土地上,经研究发现,白俄罗斯的小孩患甲状腺癌的比例快速增加。

       ④由此看来,核辐射对人类有着极大地的危害,然而 甲只有过量的核辐射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 而 乙少量的核辐射不会危及人类的健康 , 合理使用还可以造福人类。

       ⑤现在,核辐射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例如,在医疗上,治疗恶性肿瘤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利用放射线进行治疗,即用射线直接照射肿瘤部位,杀死癌细胞。在生活中,许多食品利用辐射照射来进行保鲜,即通过一定剂量的辐射照射,杀死寄生在食品表面及内部的微生物和害虫达到保鲜目的。由于辐射照射食品时,食品仅仅受到放射源发生的γ射线的照射,不直接接触放射源,所以食品不会受到污染。此外,这种技术也不会污染环境。在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确保食品安全的重点推广计划中,辐照技术作为一项绿色加工技术已被列入其中。

       ⑥人们在对核辐射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就会科学地看待它,应用它,而不会一说到核辐射就惊恐万分,谈“核”色变。

      【注】①1986年4月26日,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爆炸,造成了核泄漏事故,波及了欧洲的大部分地区。

阅读《谁能润泽我们的生命》,完成下列小题。

    ①书对我而言,犹如空气。它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而我,时时刻刻都需要它。

    ②自童年开始,我便明白,肚子饿了,找食物吃;眼睛饿了,找书看。我的双眸,时时都处在饥饿的状态中,只要一书在手,我便如蚁附膻,既有“蚕吞桑叶”的快乐,亦有“蜂儿采蜜”的满足。

    ③略识之无,我便发现,屋子里的每一寸空隙,都漂浮着一缕一缕的书香。视线所及之处,有书;视线不及之处,亦有书。高高低低地叠着、密密麻麻地堆着;疏疏地散放着、齐齐地排列着。书和屋子,你依我依地化成了一个圆满的整体。在那如饥似渴地从书籍汲取营养的童稚时代,我们的物质生活是捉襟见肘的。书却为我营造了一个金光灿烂的世界。

    ④父亲总是买书,不是一册册地买、而是一摞摞地买,当他把书提进门时,忙家务的母亲总是很快地把湿漉漉的手抹干了,把那一摞书当成瑰宝一样地捧过来,欢天喜地地拆看。

    ⑤万籁俱寂时,母亲在荧荧灯火下执卷而读的样子,真是美丽。微鬈的睫毛静静地在眸子下方印着扇形的影子,脸上浮着一抹蜻蜓点水式的、若有若无的笑意。

    ⑥她低头看书,我仰头看她。她快乐地沉浸在文字那个神秘莫测的世界里,而我,向往那个世界。于是,跌跌撞撞地闯了进去。最初,一知半解,等一进入情况,便痴痴地迷上了。书,自此成了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⑦成家之后,整间屋子氤氤氲氲都是书香。我站着读、坐着读,躺着也读。我读书的时候,孩子也人手一册地读。一家大小静静地、齐齐地读书的那种感觉,美好到了极致,幸福到了极点。

    ⑧阅读,是一种多功能的活动,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浸润活动。许多散文和小说,都不着痕迹地蕴藏着隽永可贵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它会在阅读的过程中,慢慢地流入读者的内心深处,那种影响力,是巨大而深远的。台湾漫画家蔡志忠说过:“要成为出色的漫画家,非得喜欢读书不可。画只是技巧,出色的漫画,出自无穷的想象。不读书,就表示没有好奇心,怎么可能画出精彩的漫画?”

    ⑨实际上,阅读所能带来的脑力冲击,大得超乎想象。它足以将水面上的一个小涟漪化为滔天巨浪,从而创造出一个个奇迹。

    ⑩阅读带来的巨大快乐,是任何其他的活动都难以相比的。当它让你哭时,那种感动,能够进入心坎很深的地方;当它让你笑时,那种快乐,像是融化在心上的一块糖。它时而像铁锹,在你心叶上挖出一个个痛楚的窟窿;时而像辣椒,辣得你汗如雨下却又拍案叫绝。有时,它像雷像电,狠狠地劈下来,将迷糊混沌的你震醒;有时,它又像云像雾,让你腾云驾雾、浑然忘却世间的一切烦恼。

    ⑪我觉得自己最大的“成就”是:以书为种子,在孩子的心田里种下了一株快乐的树。这树,永不枯萎。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