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容易

北师大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金色花》同步训练

阅读训练

      偶尔看见人家阳台上花草缤纷,煞是艳羡,激起我养花的兴致。我从朋友家里陆续弄了一些花来,海棠,月季,文竹……开始还能记着浇水、松土,但到底很难始终不渝。我这才意识到,养花并非什么闲情逸致,完全是勤快人的事情。

      只有仙人掌活下来了。

      不论阴晴雨雪,也不论那一小盆泥土如何枯涸龟裂,它总是绿色挺拔,每一根毛刺都伸出渴求的喙,贪婪地啄食着阳光和空气。

      可这并未给我带来欢欣。它既不美,也不雅。我只是不无遗憾地想,为什么美的总是那么娇弱,而不美的却总是那么倔强呢?要是海棠、月季、文竹也是这样易于生活该有多好啊。对于它的存在,我却不再关心。

      许久后的黄昏,我倚着阳台望远,无意瞥见了这盆仙人掌。它竟横竖添了许多新节,刀戟般凛凛叉开,待细看时,我却忍不住大笑起来。

      不是么,且不说它的大小掌节是怎样歪歪斜斜,怪模怪样,只看那绿色的掌面吧,竟皱皱巴巴,细纹密布,像一张老人的脸。我越看越觉得它丑……

      我真不知道,它还会怎样疯长下去。也许叫它死去比叫它活着困难一百倍,这可怕的东西!

      我的养花历史就此告一段落,自然是没有养出一朵花来。谁想夏天以后,竟发生了奇迹。

      久雨后的清晨,推开阳台门,蛋青色的光亮和泉水般的空气扑面而来。我感到那盆仙人掌上有一大团很耀眼的东西。是霞光吗?是雨水折射的太阳吗?我定睛一看,什么,是花?

      是的,是一朵花,并且是一朵异常漂亮的花,金黄色,12片绸缎般富有光泽的花瓣,敏感地轻颤着流苏般柔软的花穗,细密地遍布着雪乳般滋润的花粉。它凝然静立,却闪烁着宫殿般辉煌灿烂的光芒……

      这是我看过的最美的花!

      此刻,仙人掌骄傲的高擎着它。仙人掌上的皱纹是愈加深刻了。是啊,它赖以立身的不过是一捧泥土。要开出这样震撼人心的金色花,它不能不倾注全部心血。

      我面对这皱纹满面的仙人掌和它的美丽辉煌的金色花,竟酸楚地流下了眼泪。我想起去年秋天曾无所顾忌地痛笑过它的丑陋,深为自己的浅薄庸俗而感到惭愧。

      可以想象,这仙人掌,它曾经有过柔软的叶,窈窕的枝。但为了抗拒沙漠的压榨,它才变得冷峻而坚强,在沙漠吞噬掉无数娇美的花卉之后,我们还能欣赏仙人掌神奇的金色花。

      它并非一朵仅仅使人赏心悦目的花,它的不甘泯灭的美令弱者也令强者肃然起敬。

      美,一旦与顽强结合,就是不可摧毁的。

(作者:蓝兮,选自《散文》)

(1)、第四自然段中,开花前的仙人掌和海棠、月季、文竹等花草相比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2)、“我面对这皱纹满面的仙人掌和它的美丽辉煌的金色花………………深为自己的浅薄庸俗感到惭愧。”作者为什么说自己“浅薄庸俗”?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轻松读经典 
周国平
①我的读书旨趣,第一是把人文经典当作主要读物,第二是用轻松的方式来阅读。
②读什么书,取决于为什么读。人之所以读书,无非有三种目的。一是为了实际的用途,例如,因为职业的需要而读专业书籍,因为日常生活的需要而读实用知识。二是为了消遣,用读书来消磨时光,可供选择的有各种无用而有趣的读物。三是为了获得精神上的启迪和享受,如果是出于这个目的,我觉得读人文经典是最佳选择。
③人类历史上产生了那样一些著作,它们直接关注和思考人类精神生活的重大问题,因而是人文性质的,同时其影响得到了世代的公认,已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因而又是经典性质的。我们把这些著作称做人文经典。在人类精神探索的道路上,人文经典构成了一种伟大的传统,任何一个走在这条路上的人都无法忽视其存在。
④认真地说,并不是随便读点什么都能算是阅读的。譬如说,我不认为背功课或者读时尚杂志是阅读。真正的阅读必须有灵魂的参与,它是一个人的灵魂在一个借文字符号构筑的精神世界里的漫游,是在这漫游途中的自我发现和自我成长,因而是一种个人化的精神行为。什么样的书最适合于这样的精神漫游呢?当然是经典,只要翻开它们,便会发现里面藏着一个个既独特又完整的精神世界。
⑤一个人如果并无精神上的需要,读什么倒是无所谓的,否则就必须慎于选择。也许没有一个时代拥有像今天这样多的出版物,然而,很可能今天的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阅读得少。在这样的时代,一个人尤其必须懂得拒绝和排除,才能够进入真正的阅读。这是我主张坚决不读二三流乃至不入流读物的理由。
⑥图书市场上有一件怪事,别的商品基本上是按质论价,唯有图书不是。同样厚薄的书,不管里面装的是垃圾还是金子,价钱都差不多。更怪的事情是,人们宁愿把可以买回金子的钱用来买垃圾。至于把宝贵的生命耗费在垃圾上还是金子上,其间的得失就完全不是钱可以衡量的了。
⑦古往今来,书籍无数,没有人能够单凭一己之力从中筛选出最好的作品来。幸亏我们有时间这位批评家,虽然它也未必绝对智慧和公正,但很可能是一切批评家中最智慧和最公正的一位,多么独立思考的读者也不妨听一听它的建议。所谓经典,就是时间这位批评家向人们提供的建议。
⑧对经典也可以有不同的读法。一个学者可以把经典当作学术研究的对象,对某部经典或某位经典作家的全部著作下考证和诠释的功夫,从思想史、文化史、学科史的角度进行分析。这是学者的读法。但是,如果一部经典只有这一种读法,我就要怀疑它作为经典的资格,就像一个学者只会用这一种读法读经典,我就要断定他不具备大学者的资格一样。唯有今天仍然活着的经典才配叫做经典,它们不但属于历史,而且超越历史,仿佛有一颗不死的灵魂在其中永存。正因如此,阅读时,不同时代的个人都可能感受到一种灵魂觉醒的惊喜。在这个意义上,经典属于每一个人。
⑨作为普通人,如何读经典?我的经验是,无论《论语》还是《圣经》,无论柏拉图还是康德,不妨就当作闲书来读。也就是说,阅读的心态和方式都应该是轻松的。千万不要端起做学问的架子,刻意求解。读不懂不要硬读,先读那些读得懂的、能够引起自己兴趣的著作和章节。这里有一个浸染和熏陶的过程,所谓人文修养就是这样熏染出来的。在不实用而有趣这一点上,读经典的确很像是一种消遣。事实上,许多心智活泼的人正是把这当作最好的消遣的。能否从阅读经典中感受到精神的极大愉悦,这差不多是对心智品质的一种检验。不过,也请记住,经典虽然属于每一个人,但永远不属于大众。读经典的轻松绝对不同于读大众时尚读物的那种轻松。每一个人只能作为有灵魂的个人,而不是作为无个性的大众,才能走到经典中去。如果有一天你也陶醉于阅读经典这种美妙的消遣,就会发现,自己已经距离一切大众娱乐性质的消遣非常遥远。
⑩经典是人类精神财富的一个宝库,它就在我们身旁,其中的财富属于每一个人。阅读经典,就是享用这笔宝贵的财富。凡是领略过此种享受的人都一定会同意,倘若一个人活了一生一世,从未踏进这个宝库,那是遭受了多么巨大的损失啊。(选自《周国平哲理散文选》)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题目。
老 王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他只说:“我不吃。”
       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不能想像他是怎么回家的。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北方的雪

高深

    ①下雪了。

    ②这是北方的雪,下得很大,寿命很长,长得像长白山的梦,长得让大兴安岭的大森林开几个月的梨花。

    ③铺天盖地的大雪,瞬间便染白了北方的一切,给南方人的口头文学丰富了许多传说,许多神话,北方成了寒冷和洁白的代名词。

    ④雪无声无息地飘落着……给小河捎来一面光滑透亮的镜子,给橡树林围起了一条温暖似棉花似羊毛织成的大头巾。森林里的音乐家远走高飞了;几个猎人从雪地上走过,悄手悄脚,只留下两行沉默的脚印。

    ⑤雪是天公送给北方冬季不可或缺的礼物。雪本来并不是来粉饰这世界这生活的,可是雪毕竟掩藏了许多陷阱许多沟壑许多垃圾,好似这世界永不存在任何暗算,任何污浊,任何朽败。

    ⑥雪的出身洁白无瑕,白得耀眼,洁得令人陶醉。生活的辩证法既是相辅相成,又是相反相成,越是洁白的东西越容易显现出被沾染的黑污,越是容易被黑污沾染。

    ⑦雪是诚实的,却也充满着欺骗,或许是由于人们受现象蒙蔽而自欺欺人。你看雪多像鹅毛多像棉絮,给人们目光的感觉是无比温暖的,可是你不能去触摸,它欺骗不了手感,雪给手指的信号是寒冷是冰冻是战栗。

    ⑧雪的形象和生命往往存在于瞬间,当三月的阳光投射到北方的大地,雪渐渐地化为一池一池的春水。可是雪对自己的死亡一点也不遗憾,它用灵魂和另一种生命去灌溉土地,去滋润五谷,去换取丰收。

    ⑨所以,雪也是无私的,雪是奉献者。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冬霜暖阳

钱红莉

    ①上午,我坐在客厅的日影里,剥平包菜,一片一片撕碎,放到洗菜盆里……做这些零碎琐屑的事,一屋子都是安宁……因为专心,杂念,情绪也随之平和。宛如一些美好的时光,因为短暂,让人贪恋。把平包撕完,日影移走——大概因小区前面起了三四十层的高楼,冬天的日光贵重,但凡投罩下来,必然暖融融的,所以美好。

    ②儿时,我们村里老人集体坐在背风的草堆旁,无别事,也就为晒晒太阳,老蓝布对襟褂子,黑裤黑鞋,双手笼在袖子里,缩脖,垂头发丝不乱,一齐在阳光里打盹,他们脸上的皱纹深如沟壑。不知他们在日光下想些什么,但,那一刻是安宁的。

    ③一年里也没有多少次机会,可以望见蓝天了。

    ④近来冷空气过境,把天洗了一遍,天蓝得有一份失而复得的贵重。常年的失眠纠缠,让人感叹青春岁月一去不还。医生建议,唯锻炼,方能缓解一二。于是,清早买菜,特意拐弯去屋后的荒坡走了走。

    ⑤荒坡上的枯草仍有霜迹,寒光凛凛,踩上去格外清脆。水渠里倒伏的莽草身上,霜意犹深,迎着光,直刺人眼。这些自然界中的东西,比如雾呀,霜呀,总是招人喜爱。

    ⑥小时候特别喜欢下雾天,白茫茫,一个人走在上学路上,前后均不见人,到了学校,头发拎出水。我妈妈每次去一个叫作“横埠河”的集镇买柴,总是有雾的天气。站在村口,我望着她去时的方向,渐渐地,渐渐地,茫茫白雾里一个妇女挑柴的身影终于显现出来,她把一担柴来回换着肩,一点一点地出现在圩埂上…我总是幻想,她或许会带一根油条回来,或许别的好吃的呢,总会有的吧。我站在原地,仿佛胜券在握。

    ⑦只是,每次都落空。也不介意,至少望着她一点点自白雾里现身那么漫长的等待过程,我起码是快乐的,充满着企盼和渴念的。

    ⑧后来,长大了,才明白过来一—人最幸福的,是期盼的过程,得到与失去,并无两样。有时,更甚至,失去未必比得到更沮丧。失去,可以让灵魂痛苦;得到时的狂喜,永远那么浅薄轻飘,不值一提。生命只有在一次次失去时的煎熬里,才会慢慢强大无摧。

    ⑨失败也是升华,如浊浪淘沙,日日年年,总有一天成就你珍珠或者金子,只要自己不先撒手放弃。

    ⑩所以,一直喜欢雾天,天地同白,湿了山川草木,及行走其中的人。如今,雾已难见,雾霾常有。幸而还有霜,让我魂牵梦绕。

    ⑪相比雾来说,霜更美,满身寒气,肃杀而来,又呼啸而去。小时候村庄里每一户人家的鱼鳞瓦,都是霜的同谋。童年,每到严冬,屋头上皑皑一片浅白,不是雪,是霜。泡桐树被冻僵了生在原地一动不动。在日光下,唯有霜是跳跃的,麻雀一样忽东忽西。最疼爱的事情是,不小心掉在地上的稻草,被霜上上下下里里外外包裹起来,呵护备至一一你说霜为何这么疼惜掉在地上的一根稻草呢?夜里,一根稻草独自躺在地上,孤单无依,没有谁肯给它暖意,唯有霜是宽厚仁慈的一一还是我来裹它取暖吧。

    ⑫天地之中,真是有情有义。霜不仅裹落单的稻草,还裏稻草垛、棉花垛………霜想把天地一切孤单的东西都暖起来。

⑬脚下的荒草,在霜的包裹中依然清脆,迎着光,熠熠生辉。我内心的狂热,竟也在日光一点点激发出来,然后点燃。或许命送不尽完美,但只要我们心中有爱、有暖、有期盼……这一生,何曾白活。

文学作品阅读

对对红

①罗大地是一个好学生,勤奋,踏实。老师们讲题时,总会多看他两眼,同学们也喜欢他。老师们经常跟他说:“大地,我看看你的白马题。”白马题,就是那种有挑战性的难题,爱学习的同学特别喜欢做。同学们为了多跟大地聊上几句,课间也常跑到他桌前请教。

②大地在座位上坐着,总是直直的身子,不慌不忙,一副淡定的模样应对老师的关心和同学们的请教。

③春日和煦的阳光爬上教室铝合金窗台,透过玻璃,毫不吝啬地洒到大地两三寸长黑黑的头发上。大地抬头看黑板,阳光灿烂地伏在他脸上,白皙的皮肤,饱满的额头,英气的剑眉,在阳光的照耀下,这名少年显得特别帅气。

④学校举行班级文化建设比赛期间,班里换了个年轻的女班主任,她个子不高,但有一双大眼睛。新班主任平常很喜欢花草,所以在班级文化建设时,自掏腰包买了一堆花花草草装点教室。讲台放一盆多肉,几处窗台有吊兰、玉树、虎皮兰、长寿花等,每一盆花都安排专人管理。新班主任把教室打扮得像花园,手里还剩一盆对对红,眼看没地方搁,又陡然发现罗大地旁的饮水机处还有空间。她托着这盆刚冒出黄绿芽的对对红,对大地说:“罗大地,这盆,你负责了啊!”

⑤大地很意外,以前不管在家还是在学校,他一般只负责学习,很少被安排其他活儿,一时竟愣住了。班里同学此时真诚地异口同声道:“老师,他是学霸,不负责这个!”新班主任向同学们摆摆手,示意大伙安静,然后看着直愣愣的大地,微笑着说:“这是对对红,多浇水,如果养得好,开出的花会特别美。可以吗?”

⑥大地接过花盒,心里仿佛涌进一束温暖的光,似乎找回了久违的激动和兴奋。

⑦大地依然是一副淡定的模样,只是在课间时,他很少像先前那样久坐,而是多次去给他负责的花浇水。

⑧大雪纷飞的日子,教室内暖气充足,温暖如春。大地负责的那盆对对红,早已长出一片片流油般的绿叶。叶片都是两侧对生,先端渐尖,如一柄柄出鞘的青剑,亦如大地那一对好看的剑眉。两叶中间也长出了高矮不一、肥粗直溜的茎。离考试还有三周的时候,大地于某个课间给绿叶擦拭灰尘时,发现那些茎顶端竟都一左一右鼓出了大花苞。大地的身体里瞬间灌入一股热流,心里充满期待。

⑨可突然有一天,大地没来学校。同学们在上午第一节课一上课就发现了,然后议论纷纷,“大地怎么没来上课?”“罗大地怎么没来?”有几个胆大的,按捺不住,跑去问班主任,得到的答复是:“哦,罗大地请病假一天。”“哎,吓死我了,还以为罗大地又转学了呢,他那么优秀!”

⑩原来大地受伤了。他躺在家里那张高低床的下铺上,这原本是他弟弟小地的床。大地右胳膊裹着臃肿的纱布,身体依旧笔直,左手举着一本书,淡定地看着。小地躺在上铺,略有惋惜地说:“哥,今天一天的课程我得落下了。”“不着急,你先看我昨天的笔记,我有课表,等我看完这本书再给你讲今天的,很快。”罗妈在厨房撕大白菜、泡粉条,听见哥俩对话,赶紧探出半个身子:“小地,让你哥休息!大地,你也别看了,眯会儿。”

⑪罗父挤进哥俩的房间,头顶险些碰到那根旧灯管,房间有那么一会儿暗了下来。“大地,以后得注意!公交车上已经有人去夺醉汉的刀,为啥你还要去逞强,现在可倒好……小地,你下来活动活动,今天化验单上的尿蛋白降了,大夫说这两个礼拜先不用去医院……”

⑫罗父走后,大地忽然想起什么,赶紧小声地对小地说:“有了,明天你去上课!”小地兴奋地爬起来,把头向下吊着:“可以么?”“没问题,我会的你都会。记住,少说话,还有……那一盆对对红,回来告诉我开花没……”大地胸有成竹地对小地嘱咐着。

⑬放学了,罗父罗母还在工地上紧张地忙碌着。这些年来,他们已记不清换了多少个工地,转了多少个城市。小地书包没放下就迫不及待地告诉大地:“开了,开了!开得真大,红艳艳的,有六对,像大喇叭!”

⑭大地激动地丢开手中的书,从床上腾地坐直。

⑮“哥,明天我还想去。”

⑯“行。这事得告诉班主任,还有爸妈。”“你说呢?”

⑰大地和小地是双胞胎。小地因先天性肾病,已休学一年有余。大地和小地就像那红艳艳的对对红,在自己的人生中灿烂绽放。

文学作品阅读

韶华①盛

任淡如

①三月暮,城南开了桃花,城北亦有。

②一时间,有尘土处皆有灼灼的桃花照眼。

③有作家说过,“桃花难画,因要画得它静”。真是匪夷所思,桃花千枝万朵,春风一路,那么得意热闹,哪里说得上静呢?

④可偏偏,我觉得这话对极了。

⑤桃树属蔷薇科,桃花原不止常见的粉红这一种,淡白、红紫、浅绿,也有重瓣、撒金。我更喜欢单瓣的桃花,它们好像单眼皮的古典美人,天真又明净。

⑥旧时书院里栽过五六株桃树。因为听人说,桃树临水的好,所以全部植在水岸边。界河边种两株,半塘边种两株,眼看着它们抽了叶,眼看着它们打了苞,眼看着它们结了果……那两年,我常常走去看它们几时开花。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坡岸倾斜,人难立足,花开得怎样,倒是忘记了。我只记得河岸边原也有几株重瓣碧桃,野得很,无拘无束,开得烂漫。

⑦我在树山见过一株极大的桃树,花叶焕然,简直似经历了“三生三世”的丰茂灿烂。

⑧旺山也有。旺山并不以桃花出名,然而此季临水的农家旁多有桃树,虽然少,却有一种天然韵味——它们只是在那里慵懒地伸展着枝干。枝干上喧哗地迸着数不的花朵和花蕾。“春色满园”这个俗气的词,就在那些花枝间不俗气地浮动起来——满是人间盎然的生趣。

⑨这种盎然的生趣,想来也曾给半隐的唐寅不少安慰。

⑩“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别人笑我忒风颠,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⑪唐寅的这首《桃花庵歌》很出名,后人知道桃花坞、桃花庵,多是因为唐寅。

⑫唐寅说自己“又摘桃花换酒钱”,不知是否为真事,不过桃花可食用可入药,却是真有记载。

⑬明人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说,三月初三采桃花,七月七以鸡血混合桃花,涂在脸上,“三二日后 脱下”,可“令面 光如华”——这未免有些惊悚。而《太清方》只要求“三月三日采桃花浸酒,服之”,可“除百病,好颜色”,听起来就比较让人放心。

⑭桃花酒我们往年做过,做法很简单(这个做法也适用于所有鲜花酒):采摘开得正好的桃花,放入酒坛,倒入适量上好的白酒,浸没桃花即可,酌量加冰糖,加盖密封,浸泡三十日之后启封。到那时,桃花瓣会被酒浸得很薄很薄,好似一只蝴蝶。

⑮桃花粥我们也煮过。古方上说,将桃花置于砂锅中,用水浸泡三十分钟,再加入粳米,文火煨粥,粥成时加入红糖,拌匀即可。据说,此粥可以美颜。

⑯我们做的桃花粥没有这样复杂,也不为美颜。几个人从桃树上采摘了很多花瓣,回来直接撒在粥锅里。粥是在土灶上用柴火熬的,雪白浓稠,花片浮沉,着实是一锅艳美呀!

⑰许多方子上说采桃花最好的时间是在农历三月初三或清明节前,还特别指明要13 采东南方向枝条上、花苞初放的桃花。我不知道这有什么特别的讲究,但我知道如此甚难———桃花开落,岂能由人。

⑱清代文人蒋坦在《秋灯琐忆》中有过记载:“桃花为风雨所摧,零落池上,秋芙②拾花瓣砌字,作《谒金门》:‘春过半,花命也如春短。 一夜落红吹渐满,风狂春不管。’”“春”字未成,而东风骤来,飘散满地。

⑲秋芙为之怅然。

⑳秋芙也忒多愁了。

㉑桃夭梅老,欢事皆是苦短的。我们只需记得韶华盛极时,那样满树浮动的盎然春意,这一春,便不算白过了。

(选自《读者》2023年第9期,有改动)

〔注释〕 ①韶华:美好的时光,美好的年华。②秋芙:人名,蒋坦之妻。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