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填空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容易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1课《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同步练习

读课文《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沙漠地区空气干燥,日光的照射特别强烈。那里日照时间又特别长,一年达到三千小时,而长江流域只有一千五百小时,华北地区也不过两千五百小时。日光可以用来发电、取热、煮水、做饭。沙漠湖水含盐,日光使水蒸发,可以取得蒸馏水和盐。日光变为热能和电能最良好的工具是半导体,估计将来有可能在沙漠里用便宜的半导体做屋顶,人住在里边冬天不冷,夏天不热。

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航空母舰
航空母舰,简称“航母”,是一种以舰载机为主要作战争武器,为海军飞机提升海上活动基地的大型水面舰艇。航空母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广泛应用。二战中后期,美国正是依靠强大的航母作战群最终赢得了制海权。
②现代航空母舰已成为高技术密集的军事系统工程,它在许多方面有着严格、精深的技术要求。其中,航空母舰舰载机的起降技术就是它的核心技术之一。
③一般情况下,舰载机从航空母舰起飞的方式可分为三种。
④第一种是蒸汽弹射起飞。起飞时,飞机的前轮被挂在起飞装置中,就好像将飞机放在拉满弦的弓箭上。飞行员在得到起飞许可后加足马力,同时用刹车防止飞机移动。在他得到起飞信号的同时要放开刹车,再借助弹射装置的启动,将飞机弹出跑道。
⑤第二种是拖索式弹射起飞。起飞时,用钢质拖索牵引飞机加速起飞。但这种弹射方式比较陈旧,使用这种方式的航母较少。
⑥第三种是斜板滑跳起飞,这种起飞方式不需要复杂的弹射装置。采用这种方式的航空母舰甲板前端有一个“跳台”,飞机在起飞时以自己的动力经由跳台的协助“跳”上空中,升空的那一刻就好像滑板运动员冲出U形赛道的瞬间。
⑦舰载机在航空母舰上降落比起飞所需的技术要求更高。这不仅需要飞行员有高超的飞行技术,而且对甲板设施的技术含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舰载机的降落过程通常是这样的:归航的飞机要围绕母舰飞行,以降低飞行高度和速度。在降落时飞机的速度要降低到几乎失速的程度。飞行员放下起落架、襟翼与空气减速板,并将捕捉钩伸出,同时维持一定的速度和下滑速率。甲板上的指挥员不断地告诉飞行员,飞机离最佳情况的偏差是多少;航空母舰上的灯光提示飞行员,下降时的角度是否正确。
⑧在航空母舰的飞行甲板后部有四条拦截索;拦截索是由液压系统制动的,它可以在两秒钟和50米内使飞机停下来。飞行员必须让飞机的捕捉钩挂上其中一条,在最佳情况下捕捉钩应该挂上第三条;假如挂上前两条,那么飞机的下降角度太平;假如挂上最后一条,那么飞机的下降角度太陡;;着陆时飞行员必须将飞机完全压低,这样他可以保证捕捉钩钩住其中的一条拦截索。同时他必须将发动机开到最大,这样假如飞机没有挂上拦截索,也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加速离开甲板,重新回到降落航线。成功降落后,飞行员会依照甲板上地勤人员的指示将发动机的推力降低到慢档并且离开降落区。
⑨航空母舰舰载机起降技术的解决,把舰艇与战机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使得航空母舰在现代军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阅读《邓稼先》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A)“两弹”元勋

    邓稼先于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在北平上完小学和中学以后,于1945年自昆明西南联大毕业。1948年到1950年赴美国普渡大学读理论物理,获得博土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1950年10到中国科学院工作。1958年8月奉命带领几十个大学毕业生开始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

    这以后的28年间,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1967年6月17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顆氢弹。

    这些日子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的重要日子,是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任人宰割危机的新生日子!

    1967年以后邓稼先继续他的工作,至死不懈,对国防武器作出了许多新的巨大贡献。

    1985年8月邓稼先做了切除直肠癌的手术。次年3月又做了第二次手术。在这期间他和于敏联合署名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1986年5月邓稼先做了第三次手术,7月29日因全身大出血而逝世。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他是当之无愧的。

(B)永恒的骄傲

    邓稼先逝世以后,在我写给他夫人许鹿希的电报与书信中有下面几段话

    ——邓稼先为人忠诚纯正,是我最敬爱的挚友。他的无私的精神与巨大的贡献是你的也是我的永恒的骄傲。

    ——邓稼先去世的消息使我想起了他和我半个世纪的友情,我知道我将永远珍惜这些记忆。希望你在此沉痛的日子里多从长远的历史角度去看稼先和你的一生,只有真正永恒的才是有价值的。

    ——邓稼先的一生是有方向、有意识地前进的。没有彷徨,没有矛盾。

    ——是的,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能这样估价自己一生的人不多,我们应为稼先庆幸。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秋瑾:单纯中的高贵

    1907年7月15日清晨,秋瑾走出仅关了她三天的山阴县署牢房,走向刑场轩亭口。她的脚上了铁镣,两手反绑,身后是几个士兵端枪警戒,两旁还有山阴县都戎府、省派练军、山阴与会稽两县巡警弹压。秋瑾身穿玄色生纱长衫,足蹬皮鞋,就像平时在街头漫步。她没有喊激昂的口号、发临终的血誓,也没有绝望或伤感,有的只是平静和从容,以及在这种平静而从容之中透出的难以言表的尊严和高贵。

    秋瑾的革命之路,与许多男性革命者不同。最初的激发,来自于对自己婚姻的不满。1903年的北京之行是秋瑾人生的分水岭。那一年,她的丈夫王廷钧用钱捐了个小京官,带着秋瑾去北京赴任。他们的邻居是一位颇有文名且思想进步的女子吴芝瑛。秋瑾与吴芝瑛一见如故,义结金兰。通过吴芝瑛,秋瑾经常看到当时出版的一些新书报,接触到一些新思想。

    《辛丑条约》签订以后,神州大地危象丛生,秋瑾读了陈天华的《警世钟》《猛回头》以后,深受感动,她称陈天华是为自己“启蒙开智”的人。她赋诗言志:“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以后,秋瑾就穿起男装,表示永不再穿清朝女服。

    秋瑾的思想发生了飞跃,与整天热衷于官场应酬的丈夫之间的冲突越来越多。“知己不逢归俗子,终身长恨咽深闺。”这是秋瑾对自己婚姻的感叹。1904年,秋瑾不顾王廷钧的反对,冲破封建束缚,自费东渡日本留学。1905年8月,孙中山在日本成立同盟会。秋瑾所在的学校恰好与同盟举行筹备会议的地方在同一条街上,秋瑾就是这时结识了孙中山,她对孙中山的革命方略非常信服。此后,秋瑾的思想受同盟会政治纲领的影响颇多。这年12月8日,陈天华投海自尽。秋瑾受到很大震动,决定立即回国,直接参加反清斗争。

    秋瑾与徐锡麟一起谋划“皖浙起义”。徐锡麟在安庆率先起事而败露后,秋瑾本来是有充裕的时间和许多机会可以脱身的。1907年7月12日早晨,潜伏在杭州武备学堂的光复会员的密信就到了,告知浙江常备军两队官兵已经出发来绍。此时,大通学堂的学生中有人提出即时起义;秋瑾的副手王金发则极力劝说秋瑾急速逃走,到嵊县山区躲避,以图改期举事。但这些建议均为秋瑾所否决。她以“谋为日后之应援”为由,命令大通学堂的党人学生全部撤离,又严词催促不愿离去的王金发赶快逃走。

    7月12日晚上,秋瑾像往常一样回家。这天是秋家祭祖的日子,全家人举行了祭祖仪式,又一起吃了晚饭,饭后,秋瑾还和家人聊了一会天。然后,秋瑾将哥哥秋誉章叫到旁边的房间,告知他一切,并要他带家人逃走,接着烧毁了有关信札、文件、书籍。13日下午四时左右,来抓她的士兵在大通学堂的前门胡乱鸣枪,而后门并无人包抄和把守。在这个时候,还有不忍离去、坚决要陪伴秋瑾的学生劝她从后门乘船逃走。但是,秋瑾平静而从容地坐在办公室里,纹丝不动。秋瑾确实是要以她自己的方式独自承当这一切,不管是出于献身的庄严,还是要用鲜血唤醒昏睡的同胞。

    秋瑾的决定绝非一时的冲动。早在1906年10月,秋瑾、徐锡麟等光复会党人在杭州密商起义计划的时候,就已经做了必死的打算,相约埋骨西子湖畔。1907年5月,秋瑾再赴石门向她的盟姐徐自华募集起义经费。此前,两人同游西湖时已订下著名的“西泠埋骨之盟”。这次临分手时,秋瑾告诉徐自华,自己“已作牺牲之准备,埋骨西泠之约千万不可失信”,徐自华慨然应允。可见秋瑾为死后的埋骨之地也已作了托付。

早在7月10日,秋瑾得知徐锡麟起义失败身死的消息后,不禁失声痛哭。她长时间把自己关在办公室,不见人、不吃饭、不说话,没有人知道她在做什么、想什么。其实,在她当天写的《绝命词》中可以看出端倪:”痛同胞之醉梦犹昏,悲祖国之陆沉谁挽?日暮途穷,徒下新亭之泪;残山剩水,谁招志士之魂?不须三尺孤坟,中国已无干净土;好持一杯鲁酒,他年共唱摆仑歌。虽死犹生,牺牲尽我责任;即此永别,风潮取彼头颅。壮志犹虚,雄心未渝,中原回首肠堪断。”这首词集中表达了秋瑾关于革命的理想图景。

    【注】秋瑾(18751907),浙江绍兴人,别号竞雄,自号鉴湖女侠。摆仑:拜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国家高级工艺美术师陈英华

—以针代笔,绣出星空之美

        ①勾稿、配色、刺绣……绣娘陈英华不仅精通平针绣和乱针绣等针法,同时运用调和配色、独创针法,将熠熠星空绣制成艺术品,为传统非遗注入现代技法与创新活力。

        ②午后斑驳的阳光,从绷架上透明的黑色绢纱缝中漏下来,让一缕缕丝线闪动着光……陈英华将细如发丝的蓝线,分出1/16,穿过绣花针,先在刺绣面料上绣一个小点固定丝线,然后选定附近一点,从上到下刺过绢纱,留下一道线痕,再寻合适位置,从下往上刺,续上下一段弧线。一段紧接一段,眨眼工夫,就勾勒出星空边缘的一角。这是一幅制作中的苏绣《玫瑰星云》,也是陈英华“星空系列”的第二十七幅作品。

        ③2003年,30多岁的陈英华在天文观测站第一次看到哈勃望远镜下的璀璨星空:黑暗中发光的天体、雾状缥缈的星云,星空之美令人震撼。“具有折光度的丝线与闪耀的星空,有着相通之处。”陈英华决定进行一次新的尝试:用针线勾画星河光影,将科学与艺术有机融合。

        ④陈英华介绍,“星空绣”强调的立体感、层次感、光影变化,对传统苏绣提出了新挑战。

        ⑤“星空绣”讲究“色彩绚丽”。陈英华历时半年创作的《蟹状星云》便选用了上千种配色。陈英华介绍,选出来的色彩和绣出来的颜色,有时并不一致——光照的变化、面料底色的不同、周边色彩冲击力的大小,都会影响到颜色效果,只能通过“笨办法”,不断对比尝试。

        ⑥“刺绣从浅到深可以分层加色,由深到浅只能拆线重来。”从一次次失败中,陈英华摸索出了经验:比如《蟹状星云》外延的红色光晕,开始使用了暗红色丝线,但怎么绣都觉得不像,用放大镜仔细观察照片,发现红色部分有着细微的光影变化,她便通过分层加色的办法,增添了桃红和赫红丝线。陈英华发现,丝线本身的质地,也会影响光影变化。为了更好体现“闪亮星空”,陈英华的秘诀是调整色差:横向的线要“亮一点”,竖向线的颜色则要“压一压”。

        ⑦成功的另一半来自针法。“传统苏绣的平针绣端庄规矩、顺滑实在的效果,与浩瀚星河虚无缥缈的感觉存在差距。”陈英华介绍,星空之美在于神秘莫测;“星空绣”最大的特点,就在于针法的“无规则”:一针一线没有模板可依,一招一式没有定法可循,运针下线全靠匠心独运。

        ⑧虽说“无规则”,但必定“有原则”——要根据每幅画面不同的主题、每团星云不同的走向、每束光彩不同的流转,来判断和调整每一步最合适的针法,改良已有针法,追求“针乱神不散”的感觉。

        ⑨在《玫瑰星云》的创作中,陈英华先从颜色最亮最浅处着手,顺着光晕走向,选用细丝线,运用交叉针法,绣出长短交错的针脚,勾画出星空边缘的线条轮廓、大块色彩。画面阴暗的部位,她自创用一种叠加交叉又略带弧度的长针,由浅色到深色逐层着色,强调光与影的细致转折。最后的步骤才是中间的大片过渡地带,她选出几种过渡色用手捻磨,将若有似无、轻盈柔和的极细丝线与循序渐进、缓缓过渡的“擞和针法”互相融合,增强构图的真实感和立体感。

        ⑩在2021年的中国航天日启动仪式上,“星空系列”刺绣作品获国家航天局首届“太空探索与艺术创想大赛”特别奖。面对荣誉,陈英华十分淡然:“要能坐住冷板凳,才能传承和创新。”

(选自《人民日报》2022年7月11日,有删改)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2023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10周年。小文为了撰写关于“一带一路”演讲比赛稿而收集了以下材料。

材料一:

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

“一带一路”贯穿亚欧非大陆,一头是活跃的东亚经济圈,一头是发达的欧洲经济圈;“一带一路”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一带一路”是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合作共赢之路,是增进理解信任、加强全方位交流的和平友谊之路。

(整理自《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白皮书)

材料二:

得益于对外开放的制度,贸易投资壁垒的消除,相互投资和产业合作领域的拓展,“一带一路”的贸易投资合作方面硕果喜人。2022年,中国与共建国家进出口总额近2.9万亿美元,较2013年提高了6.2个百分点。此外,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中国一亚欧博览会等众多贸易投资平台的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

在加强设施联通方面,共建“一带一路”以“六廊六路多国多港”为基本架构,基本形成“陆海天网”四位一体的互联互通格局,让中国与共建国家合作交流更畅通。2021年12月,中老铁路全线开通运营,让老挝突破重山封锁,变“陆锁国”为“陆联国”;十年来,中欧班列已通达欧洲25个国家的217个城市。下表是2011-2022年中欧班列开行量及货运量:

(整理自《人民日报》《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实践》白皮书等)

材料三:

资金融通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支撑。共建国家创新投融资模式、拓宽投融资渠道、丰富投融资主体,使得共建国家之间资金融通力度不断加大,截至2022年底,中国国家开发银行已直接为1300多个“一带一路”项目提供了优质金融服务。此外,中国借鉴国际权威机构做法,结合共建国实际情况制定债务可持续性分析工具,发布《“一带一路”债务可持续性分析框架》,避免给共建国家造成债务风险。

合作共赢,离不开民心相通。共建国家广泛开展文化旅游合作、教育交流、民间交往等,使“一带一路”在民心相通上取得显著成效。如在教育交流方面,中国院校在132个共建国家办有313所孔子学院、315所孔子课堂,以传文化来达民意。

同时,中国打造了一批“小而美”项目,铺就了通民心的发展大道。这些项目聚焦农业、绿色能源、卫生、教育等领域,发挥援外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投资少、见效快、惠民生。如中企在非洲援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总部,改善当地医疗条件;中企在南美洲的圭亚那安装太阳能路灯,让当地村民出行更安全;中企在非洲雇员本地化率达89%,有效带动当地人口就业,实现脱贫致富……可见共建“一带一路”不是空谈,而是民众生活中的水和电,是学校和医院,是值得期待的明天。

(整理自《红旗文稿》《光明日报》等报刊)

材料四: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郑栅洁:通过共建“一带一路”,我国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与此同时,我国超大规模国内市场和完备的产业体系也为共建国家提供了广阔的投资经贸合作空间。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中国债务陷阱”的说法站不住脚,中国不仅不是“债务陷阱”的源头,还是帮助共建国家摆脱贫困的重要合作伙伴。此外,在面对一些共建国家债务问题时,中国提出了更加包容、更加灵活、更加创新的债务可持续分析框架,这有别于一些西方发达经济体过多追求财务回报的债务框架。

商务部党组书记、部长王文涛:共建“一带一路”弘扬丝路精神,增进各国教育、科学、文化、体育、旅游等多领域人文交往,让古丝绸之路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

(整理自《人民日报》《求是》等报刊)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