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浙江省绍兴市新昌县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怕站而不怕慢

朱光潜

    一般人以为多延长工作的时间就可以多收些效果,比如说,一天能走一百里路,多走一天,就可以多走一百里路,如此天天走着不歇。然而,凡是走过长路的人都知道这算盘打得不很精确,走久了不歇,必定愈走愈慢,以至完全走不动。

    我们走路的秘诀,“不怕慢,只怕站”。实在只有片面的真理。永远站着固然不行,永远不站也不一定能走得远。只讲工作而不讲效率,在现代社会中,不讲效率,就要落后。

    西方各国都把效率看成一个迫切的问题,心理学家对这问题作了无数的实验,所得的 结论是,以同样时间去做同样工作,有休息的比没有休息的效率大得多。

    休息不仅为工作蓄力,而且有时工作必须在休息中酝酿成熟。法国大数学家潘嘉贵研究数学上的难题,苦思不得其解,后来跑到街上闲逛,原来费尽气力不能解决的难题却于无 意中轻轻易易地解决了。

    据心理学家的解释,有意识作用的工作须得退到潜意识中酝酸一阵,才得着土生根。通 常我们在放下一件工作之后,表面上似在休息,而实际上潜意识中那件工作还在进行。 比如我们学写字。用功甚勤,进步总是显得很慢,有时甚至越写越坏。但是如果停下一些时候再写,就猛然觉得字有进步。进步之后又停顿,停顿之后又进步,如此辗转多次,才容易写得好。习字需要停顿。也是因为要有时间让筋肉技巧在潜意识中酝酿凝固。习字如此,习其他技术也是如此。休息的工夫并不是白费的,它的成就往往比工作的成就更重要。我国先儒如程朱诸子教人为学,常力戒急迫,主张“优游涵泳”。这四个字含有妙理,它所指的工夫是猛火煎后的慢火煨,紧张工作后的潜意识的酝酸。要“优游涵泳”,非有充分休息不可。急迫躁进最易误事。

    基督教的圣经叙述上帝创造世界的经过,于每段工作完成之后都赘上一段说:“上帝看看 他所做的事,看,每一件都很好!”到了第七天,上帝把他的工作都完成了,就停下来休息, 并且加福于这第七天。这段简单的文字很耐人寻味。我们不但需要时间工作。尤其需要时间对于我们所做的事回头看一看,看出它很好:并且工作完成了,我们需要一天休息来恢复疲劳的精神,领略成功的快慰。在现代紧张的生活中,我们“车如流水马如龙”地向前直滚,不曾留下一点时光做一番 静观和回味,以至人世百态都在快车的窗子里滑了过去。而我们也只是轮回戏盘中的木人木马。有上帝的榜样在那里而我们不去学,岂不是浪费生命!

(文章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怕慢,只怕站”的走路秘诀是只讲工作不讲效率的片面的真理。 B、放下工作后,通常潜意识中那件工作还在进行,所以休息是白费的。 C、开头以走路为例说明延长工作时间并不一定能多收效果,通俗易懂。 D、举法国大数学家潘嘉赉的例子是为了证明有时工作可以在休息中酝酿成熟。
(2)、下面这段话最适合放在文章①②③中的哪一处?请说明理由。

比如说,一长页的算学加法习题,继续不断地去做要费两小时,如果先做五十分钟,继以二十分钟的休息,再做五十分钟。也还可以做完,时间上无损失而错误却较少。

(3)、文章写基督教圣经的目的是什么?联系全文作简要分析。
(4)、结合本文内容,对下列材料中“我”的做法加以评析。

我有时写作文,心里越想写好,写出来往往越坏,这时我常常不肯丢下,带着几分气忿

的念头勉强写下去。写不好就扯去,扯去重写仍是不行,于是越写越烦躁,越烦躁也就写得 越不像样。

举一反三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一位高三年级的女孩刚锁上宿舍的门,准备去教室,她的姐姐急冲冲地跑来,递给她一盒生日蛋糕,说:“过两天就是你的生日,我本想到那天给你搞个生日晚宴,可单位让我出差,晚宴搞不成了。”女孩把那盒蛋糕从窗口放到了靠窗的一张床上。

晚自习后,女孩回到宿舍,见七八个同学有说有笑,而且每人手里都拿着一块蛋糕。猛然间,女孩想起了姐姐送来的那盒生日蛋糕,还没等女孩开口,床位紧靠窗户的那个女同学拉住女孩的手兴奋地说:“我太高兴了!居然有人知道今天是我的生日,特地给我送来了一盒蛋糕,那蛋糕上有漂亮的图案和字母,可惜你回来晚了没看到。”说着,那位同学又用牙签串起一块蛋糕送到了女孩的手中,急切地问:“我们都不知道蛋糕是谁送的,你最后离开宿舍,我猜你一定知道送蛋糕的是谁,告诉我,这个人是男的还是女的?”这时候,有人恶作剧地说:“你那么丑样,哪会有男孩喜欢你!”

女孩真想说出这蛋糕是她姐姐送给自己的,可是,看着一张张兴高采烈的脸和那位错以为别人给送蛋糕的同学期待的目光,女孩不忍心让大家扫兴,更不忍心让那位同学尴尬,于是女孩将错就错撒了一回谎:“是一个很英俊的男孩!”众人一齐鼓掌:“一定是那个男孩爱上你了!”那位同学的脸上绽放出了灿烂的笑容。

熄灯以后,那位同学悄悄俯到女孩的耳根问:“那个男孩是不是我们班级的?你认识他吗?”女孩只好说:“天色暗,我没看清他的脸。”

以后的几天,宿舍里的中心话题都离不开给那位同学送蛋糕的神秘的男孩,虽说谈不出什么结果,但那位同学的脸上始终溢满了快乐,而且,她学习更用功了,她在期待着那位“白马王子”的出现。

毕业前夕,女孩见那位同学的头发上扎上了一条粉红色的绸带,女孩知道那条粉红色的绸带正是缠在姐姐当初送给她生日蛋糕盒的那一条。女孩真想把实情告诉她,可话到嘴边又咽了下去。那位同学表露的那份怀春少女特有的梦幻般的期待,让女孩深受感动,女孩决定继续将错就错,让她带着甜蜜的梦幻走向新的生活。

并非所有的错误都让人扫兴,都会留下遗憾,有时候将错就错也能“错”出美丽来。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阳光的接力
        山的深处有一片林子,林子的深处有几间简陋的小屋。旁边一间小屋的深处,有忧郁的她。
        这几间小屋是这个贫困山村惟一的学校,她是这个学校惟一的老师,刚人城里来不久。她是当地人心目中的神。没有人愿意到这个鬼地方来,而她来了,而且是主动要求来的。在师范读书的时候,这曾是她的梦想。
        然而此刻,她却躺在这间有些阴暗、潮湿的小屋的角落,一张简陋的木板床上。两天了,不上课,也不吃喝。秀丽的脸庞失去了往日的神采,一双秀丽的大眼睛也变得黯淡无神。
        心事,像山一样压着她。
        她感到了现实和梦想的距离的遥远。离开繁华的城市和美丽的校园,她觉得十分孤独、失落。而这并不是造成她躺下的最主要的原因。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她手中的那封信。信笺上有斑斑泪痕。的确,那封信她不知看了多少遍,看一遍,她就流一回泪。信是他写的,他说,他非常爱她,希望她能马上回到他的身边,否则……他的口气很坚决,带有点“最后通牒”的味道。
        而她,也是深受着他的。也实在想不出,失去了他,自己还有什么。然而,她也渐渐发现,自己已离不开那些野花般的小脸、那一双双无邪的充满渴望。她知道,他们真的需要她。
        她觉得,从未有过任何选择像这般残酷,令她痛苦、不安,久久难以决断。她知道,此刻,林子外阳光明媚。只要走出那片林子,就能进入阳光里,然而她又觉得那条小路是那么的漫长,那阳光是那么的遥远。但那阳光又是那么的充满诱惑。她自己也承认,有她几次,她都动了心。
        她真的有点动心了……
        忽然,一片阳光从窗外飞了进来,划过她的眼睛,轻轻地落在她的胸前,莹莹地晃动,一朵风中盛开的雪莲花。一股暧流通遍她的全身,心也仿佛被照得异常的明亮。
        她惊讶地朝外窗外望去。窗口,那个叫娟的聪明可爱的小女孩儿,她的学生、班长,手里拿着一面小镜子,阳光正从镜子里源源不断地走身她。娟红着脸说:“老师,我们给您送阳光来了。”
        她顿时明白了什么。阳光要到达这间小屋,有很长的路要走。她走下床来,打开了门。
        她看见,门外的那条林间小路上,每隔几步便站着她的一个学生,他们手里都拿着一面镜子,圆的、方的或破的、形状各异,正进行着一场阳光的接力。阳光在镜子与镜子间传递,最后来到她的面前。
        她突然感到一种深深的感动,如初恋一般。她隐隐、约约觉得,那阳光已进入她的血液、她的全身乃至她的灵魂,并将改变她的一生。
        她凝望着孩子们。孩子们也凝望着她。他们发现,教师美丽的大眼睛里噙满了泪水。
        蓦地,她笑了,比阳光还明亮,还灿烂。孩子们也笑了,欢呼声在林子的上空回荡。
          “同学们,上课啦!”

阅读下面的说明文,完成后面小题。
节约是自然界的神圣法则
①科学证明,节约是自然界进化发展的神圣法则。
②稻秆和麦秆等植物都是空心的,其奥妙就在于用最少的材料取得了最稳固的结构,草木植物在风力和果实重力的作用下,秆子会发生压缩、扭转和弯曲,从材料力学的角度分析,实心圆截面秆子和空心圆截面秆子在外径相同的条件下,两者具有相同的抗扭和抗弯能力。显然,植物长成空心秆有利于将摄取的营养集中到果实上来,同时也缩短了生长期,这不是绝妙的生长方法吗?另外,我们常见的萄萄、杨梅等都是圆球状的。这是因为建造圆球形物体所耗费的材料最少,而容积却最大。
③植物如此,动物在发展过程中也极其惊人地贯彻了节约的法则。例如,恒温动物的体温大都在35℃左右,这是共同的节约法则起了微妙的作用。众所周知,水是物体的基本组成部分,而水的比热是随着温度变化而变动的。据测定,在35℃时,水的比热最小,这意味着,动物体温为35℃时,为保持体温恒定所需要吸收和放出的热量最少,又比如,蜻蜓的翅膀长只有5厘米,面积是4.6平方厘米,重量仅0.005克,然而,它却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每秒钟能扑动20至40次,飞行速度达到每秒15米,这种翅膀的构造真可说是节约的典型了。
④自然界在进化发展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节约法则,极大地启发了人类的智慧。例如,人们发现某些植物的叶子是按照螺旋形状排列的,夹角是137°30′,这样的叶序排列使植物的采光面最大,于是,建筑设计师就借鉴了这个采光原理,设计建造了一座13层高、按螺旋状排列的大楼,结果表明,每个房间都充满了阳光。人们还从自然界下雨的时候雨滴成为前圆后尖的形状得到启发,设计制造了阻力很小的雨滴状小汽车,空气从车前轻拂而过,在车后也不会形成空气涡流,行驶速度每小时可达300千米。

散文阅读

汪曾祺

      ①小时读汉乐府《十五从军征》,非常感动。

②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③诗写得平淡真实,没有一句迸出呼天抢地的激情,但惨切沉痛,触目惊心。词句也明白如话,不事雕饰,真不像是两千多年前的人写出的作品,一个十来岁的孩子也完全能读懂。我未从过军,接触这首诗的时候,也还没有经过长久的乱离,但是不止一次为这首诗流泪。

④然而有一句我不明白,“采葵持作羹”。葵如何可以为羹呢?我的家乡人只知道向日葵,我们那里叫作“葵花”。这东西怎么能做羹呢?用它的叶子?向日葵的叶子我是很熟悉的,很大,叶面很粗,有毛,即使是把它切碎了,加了油盐,煮熟之后也还是很难下咽的。另外有一种秋葵,开淡黄色薄瓣的大花,叶如鸡脚,又名鸡爪葵。这东西也似不能做羹。还有一种蜀葵,又名锦葵,内蒙、山西一带叫作“蜀蓟”。我们那里叫作端午花,因为在端午节前后盛开。我从来也没听说过端午花能吃,--包括它的叶、茎和花。那么,持以作羹的葵究竟是一种什么东西呢?

⑤后来我读到吴其浚的《植物名实图考长编》和《植物名实图考》。他的著作是我国十九世纪植物学极重要的专著。直到现在,西方的植物学家还认为他绘的画十分精确。吴其浚在《图考》中把葵列为蔬类的第一品。他用很激动的语气,几乎是大声疾呼,说葵就是冬苋菜。

⑥然而冬苋菜又是什么呢?我到了四川、江西等省才见到。我有一回住在武昌的招待所里,几乎餐餐都有一碗绿色的叶菜做的汤。这种菜吃到嘴是滑的,有点像莼菜。但我知道这不是莼菜,因为我知道湖北不出莼菜,而且样子也不像。我问服务员:“这是什么菜?”--“冬苋菜!“第二天我过到一个巷子,看到有一个年轻的妇女在井边洗菜。这种菜我没有见过。叶片圆如猪耳,颜色正绿,叶梗也是绿的。我走过去问她洗的这是什么菜,--“冬苋菜!”我这才明白:这就是冬苋菜,这就是葵!那么,这种菜作羹正合适,--即便是旅生的。从此,我才算把《十五从军征》真正读懂了。

⑦吴其浚为什么那样激动呢?因为在他成书的时候,已经几乎没有人知道葵是什么了。

⑧蔬菜的命运,也和世间一切事物一样,有其兴盛和衰微,提起来也可叫人生一点感慨,葵本来是中国的主要蔬菜。《诗·幽风·七月》:“七月烹葵及菽”,可见其普遍。后魏《齐民要术》以《种葵》列为蔬菜第一篇。“采葵莫伤根”,“松下清斋折露葵”,时时见于篇咏。元代王祯的《农书》还称葵为“百菜之主”。不知怎么一来,它就变得不行了。明代的《本草钢目》中已经将它列入草类,压根儿不承认它是菜了!葵的遭遇真够惨的!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我想是因为后来全国普遍种植了大白菜。大白菜取代了葵。齐白石题画中曾提出“牡丹为花之王,荔枝为果之王,独不论白菜为菜中之王,何也?”其实大白菜实际上已经成“菜之王”了。

⑨幸亏南方几省还有冬苋菜,否则吴其浚就死无对证,好像葵已经绝了种似的。吴其浚是河南固始人,他的家乡大概早已经没有葵了,都种了白菜了。他要是不到湖南当巡抚,大概也弄不清葵是啥。吴其浚那样激动,是为葵鸣不平。其意若曰:葵本是菜中之王,是很好的东西;它并没有绝种!它就是冬苋菜!您到南方来尝尝这种菜,就知道了!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