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阅读下面的说明文,完成后面小题。
节约是自然界的神圣法则
①科学证明,节约是自然界进化发展的神圣法则。
②稻秆和麦秆等植物都是空心的,其奥妙就在于用最少的材料取得了最稳固的结构,草木植物在风力和果实重力的作用下,秆子会发生压缩、扭转和弯曲,从材料力学的角度分析,实心圆截面秆子和空心圆截面秆子在外径相同的条件下,两者具有相同的抗扭和抗弯能力。显然,植物长成空心秆有利于将摄取的营养集中到果实上来,同时也缩短了生长期,这不是绝妙的生长方法吗?另外,我们常见的萄萄、杨梅等都是圆球状的。这是因为建造圆球形物体所耗费的材料最少,而容积却最大。
③植物如此,动物在发展过程中也极其惊人地贯彻了节约的法则。例如,恒温动物的体温大都在35℃左右,这是共同的节约法则起了微妙的作用。众所周知,水是物体的基本组成部分,而水的比热是随着温度变化而变动的。据测定,在35℃时,水的比热最小,这意味着,动物体温为35℃时,为保持体温恒定所需要吸收和放出的热量最少,又比如,蜻蜓的翅膀长只有5厘米,面积是4.6平方厘米,重量仅0.005克,然而,它却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每秒钟能扑动20至40次,飞行速度达到每秒15米,这种翅膀的构造真可说是节约的典型了。
④自然界在进化发展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节约法则,极大地启发了人类的智慧。例如,人们发现某些植物的叶子是按照螺旋形状排列的,夹角是137°30′,这样的叶序排列使植物的采光面最大,于是,建筑设计师就借鉴了这个采光原理,设计建造了一座13层高、按螺旋状排列的大楼,结果表明,每个房间都充满了阳光。人们还从自然界下雨的时候雨滴成为前圆后尖的形状得到启发,设计制造了阻力很小的雨滴状小汽车,空气从车前轻拂而过,在车后也不会形成空气涡流,行驶速度每小时可达300千米。

(1)、第②节画线句主要采用了哪种说明方法?请说说它的作用。

(2)、阅读第④段,概括“植物的叶子”和“雨滴”是如何遵循“节约”法则的?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温暖心窝的话语

    ①初中时,语文老师是个严厉的中年女人,姓王,那时我刚从农村转来县里中学,由于不了解这个老师,被她狠狠地批评了几次,以致一见她就害怕,心里有了阴影。

    ②当时我写字极潦草,虽然在王老师的调教下,已经工整了许多,却依然难以入眼。来新学校上学后,有一次交作文,我对作文还是有信心的,心想就算字写得难看些,作文的质量也能弥补不足。而且,听说王老师就要调走了,这些天上课一直有个年轻的林老师跟着听课,准备接手我们班的语文课。

    ③当我满怀希望地盼到把作文本发下来时,迫不及待地翻开,却如遭了当头一棒,我的三页作文被撕掉了!王老师有这个习惯,谁的作文写得不好,都会撕掉重写。我就经历了好几次。可是没想到,自己很有信心的作文,也是这个命运。而且全班就我一个人被撕了,心里黯淡到了极点。当我把重新写的作文交上去后,过了两天,课代表把我的作文本拿了回来。我翻开一看,还好,这次没有撕。

    ④我随意翻了翻,就在作文后面看到一句鲜红的评语:“你的作文写得是班上最好的,所以我把前一篇撕下来,留着作纪念了!”那一瞬间,我心里猛然一暖,再也没有了怨恨和不满,眼睛一下子就濡湿了!我跑去办公室,却见那个一直跟着听课的林老师在那里,她说:“王老师已经走了,调到别的城市去了!”

    ⑤王老师留在我作文本上的那句话,久久地温暖着我的学生岁月,及至以后走上写作这条路,与此也有着极大的关系。只是那以后,到现在的二十多年里,却再也没能见到她。

    ⑥大学毕业后我走上社会。有一年,我去了一个极偏僻遥远的大山深处的村庄,当了一段时间的代课老师。在那天涯海角般的地方,面对那些纯净的笑脸和清澈的眼睛,我渐渐地爱上那里。每天,除了给孩子们上课,更多的时候,孩子们会问我山外的事,听着我有声有色的讲述,他们的眼中全闪着向往的光。

    ⑦我在那里呆了三个月,离开时,正是秋天,满山的树和花正绚烂得一片深情。孩子们爬上前面的那座山,然后,那个当班长的女生给了一张叠着的纸,让我出了山再看。当我来到镇上,坐上通往县城的汽车,大山已被远远地甩在了身后。我打开那张纸,是一行字:舍不得老师,可不会留您,以后我们会去山外找您!二十个字,二十种笔体,我知道是班上的二十个孩子每人一个字写下的!我回望去,大山已淡成一道浅影,又在我濡湿的目光中朦胧起来。

    ⑧这几句温暖心窝的话语,都留在我的心里,在我的生命里开出永不凋零的花朵

    ⑨前年,我回到家乡的县城,在街上邂逅初中时后来教我们语文的林老师,她都已经有了白发,提起曾经给我作文本写下那句话的王老师,她却笑着说:“其实,那句话是我写的。王老师走了,我怕你对她有抱怨,我怕你因此对任何人失去信心,所以……”

    ⑩在七月的阳光下,我的眼睛刹那间又濡湿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该不该让家长陪读

      【编者按】陪读,顾名思义就是陪同孩子读书。广义上讲是家长全程参与孩子生活与学习的一种行为。狭义上讲是孩子放学后家长或陪读老师陪同孩子写作业并予以指导的行为。现在家长陪读已经成为一种风气。有的在县城的学校附近租房子陪读,有的跨学区买房陪读,还有的甚至飘洋过海去陪读。该不该让家长陪读呢?我们选取了三位同学的发言来讨论这个问题。

       “孟母三迁”是我们熟悉的千古佳话,这也许是有记载的最早的陪读吧。孟母努力为孟子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值得天下父母效仿。有人说:“父母应当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导师,生活中的朋友,学习中的伙伴。”这句话将父母对孩子的重要性概括得很全面。确实如此,我们如果与父母一起生活,父母良好的品行修养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现在,很多学校实行寄宿制,家长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很少,陪读就能增加与孩子相聚的时光,减少父母的“空巢”感,提高家庭的和谐幸福指数。另外,很多孩子学习压力大,父母陪读能缓解孩子压力,激发孩子学习动力。①

——(广东)刘同学

       首先,家长陪读不利于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很多陪读家长甚至连盛饭、洗袜子、挤牙膏这样的小事都代劳,如此陪读会导致孩子“高分低能”。其次,孩子在成长道路上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麻烦和困难,如果每次家长都在身边给予“帮助”,这些麻烦、困难对于孩子来讲就失去了助其成长的意义,久而久之,会让孩子形成依赖心理。近年来社会上热议的“啃老族”,不就是被父母一路“包办”成长的精神上的矮子吗?最后,家长也有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家长如果在自己的工作中做出了成绩,无疑会对孩子产生积极的影响;反之,如果他们把孩子当作全部,放弃了事业和追求,可能就无法有效地“言传身教”了。不可否认,不少家长陪读也是出于无奈。但问题是,今天在重重保护下长大的我们,未来有能力去保护自己的孩子吗?②

——(河南)李同学

       家长陪读的重点应放在“读”上,而不仅仅放在“陪”上。要“读”懂孩子,理解孩子,摆正自己“陪”的位置,而不是变成管孩子吃饭,管孩子学习,管孩子交友,管孩子看电视、电脑。我的父母陪读就很讲究方法,有艺术。我到家后,他们不光嘘寒问暖,还留出时间让我给他们讲述一天的情况,等我自己作出评价后,他们才会恰当地说出他们的见解。遇到双休日,不是他们“伺候”我,而是我孝敬他们。这使得我们之间有了更多的情感交流,就像并肩作战的战友。我们年纪小,有父母在身边,我们快乐无忧,父母心里踏实。③

——(浙江)张同学

                                                                                                                                                                       (节选自《中学生阅读》,有删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刷脸时代”来临,您准备好了吗?
“漂亮的脸蛋能出大米吗?”曾是一句著名的电影台词。在刷脸支付时代来临的当下,每一张普通的脸蛋都有可能刷出钱来。作为一种新型支付方式,刷脸支付采用了人工智能、生物识别、大数据风控技术,让用户在无需携带任何设备的情况下,凭借刷脸完成支付。
靠谱的刷脸技术
刷脸认证的靠谱程度到底有多高?准确度能与人眼识别相比吗?对此,有关专家举了个例子:像《碟中谍》里汤姆·克鲁斯那样采用人皮面具这招,已无法从目前人脸识别技术下
蒙混过关,因为其识别准确率达到百分之九99.99%。
刷脸支付具有以下特点:采用人脸检测技术,可防止用照片、视频冒充真人,有高安全性;人脸比对结果实时返回,有高实时性;采用海量人脸比对,有高准确率。例如某餐饮企业在进行人脸识别前,会用3D红外深度摄像头进行检测,判断采集到的人脸是否是照片、视频等,能有效避免各种人脸伪造带来的身份冒用情况。
尤其利好老年人
刷脸技术用于银行卡等的小额支付时,对老年人很友好。老年人一般记性会变差。各种卡的密码又不能设得太简单。刷脸支付,用户不必记住多个复杂的密码,降低了老年用户使用难度。
人脸识别技术,可以很好的解决身份证、社保卡等容易丢失或被盗的问题。在授权的应用程序上,用户刷脸完成身份核验后,就能领取电子交通卡、电子社保卡等,不再需要随身携带实体证件。部分人担心的蝇化妆等容颜发生变化的问题,要看具体情况。机器可识别化妆,但若整容幅度过大,或脸部信息随着年龄增长,而改变,则可能无法识别。不过使用者只需去系统更新脸部照片就可以解决。
进入“弱隐私”时代
刷脸支付就好比是一把“芝麻开门”的钥匙,开启系统进入应用过程中,大量用户的“人脸”信息被采集并储存。与之联通的商业机构等均有可能“正当”地获取用户的个人信息,包括姓名、职业、手机号……还有你的脸,甚至不同的表情等。在信息即价值的时代,这样精准翔实的“立体”资料,必将成为各方环伺!的目标。但并不是说,“人脸”被收录就
必然指向泄露,乃至被用来行骗牟利;只是刷脸技术的成熟让我们真正进入了一个“弱隐私”
时代。加之行业内各自为政,缺乏统一标准,使得形式更为严峻。
在这个技术日新月异、个人信息收入十分便捷的时代,如何看好我们的“_______”,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
(根据谈璎同问题文章改编)
阅读下面非连续性文本材料,完成小题。

关注“2022北京冬奥会”

【材料一】

    “北京8分钟”亮相平昌冬奥会闭幕式,其中最吸引眼球的当属贯穿全场的“冰屏”机器人。这24块透明又多彩的屏幕是怎么制作的呢?研发团队采用了透明的LED作为显示介质。不仅因为LED亮度高,足以保证“冰屏”机器人在几万人的体育场中表演效果完美,还因为LED完全是由我国自主设计制造的。每块“冰屏”由两块屏幕组成,跨度长3米,中间没有支柱,很难稳定,研发团队对此进行了专门的技术攻关,制作了结构非常精密的卡槽,卡槽与屏幕之间的距离细致到可以用微米计算。这项源自中国本土可以实现透明图像显示的创新设计,在国内外获得了多项发明专利。其研发者骄傲地宣称:“目前‘冰屏’技术我们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这种工艺世界上也仅此一家。”而载着“冰屏”跳出华丽舞步的,是24个动作灵活的机器人。表演中,它们不仅需要做非常复杂又有艺术特点的动作——像芭蕾舞演员一样一边旋转,一边画出完美的弧形,完整地呈现出舞美创意,而且还需多台协调,最大的难题是运动姿态的多样性与演员表演、演出音乐、地面投影、场地灯光等的高度统一。这不仅要求机器人看到更远、看得更清,同时还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判断,并迅速调整。这是中国新一代智能机器人第一次在国际赛事上表演高难度舞蹈动作,也是中国在技术领域中完成地又一次升级创新。24个“冰屏”机器人展现了中国翻天覆地的科技巨变,同时也展现了更加自信的中国力量!

【材料二】

两只活泼可爱、表演自如的“大熊猫队长”闪亮冬奥会舞台。这两位主角与表演中出现的中国结、中国龙、长城、京剧演员、凤凰开屏等传统意象和文化元素共同彰显了中国这一大国的文化自信。这两只2.35米高的熊猫木偶,采用了碳纤维等全新材质,整体重量仅有20斤。在“大熊猫队长”的制作过程中,川北大木偶300多年的历史和独有的传统制作工艺发挥了独特的作用。熊猫队长的身上传承着目前全世界唯一保留下来的大木偶艺术的精髓,流淌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血脉,有着浓浓的中国味道。为了完全贴合舞台演出的需要,实现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的完美融合,道具内置数千个LED小灯,每一个都被固定在相应位置上,密布的丝线细得像纳鞋底的线,制作木偶就像姑娘绣花,一针一线都是功夫活。另外,在熊猫木偶的外挂摄像头上加装云台,与内部演员所使用的我国自主研发的双目增强现实智能眼镜相结合,使熊猫木偶内的演员在表演过程中能够无差别观测到外面的环境。突破传统、创新思维,制作团队攻克了传统艺术融合高科技的难关,经历了反复修改、完善地磨练,克服了新问题接踵而至的考验,将“川北大木偶”与“中国大熊猫”完美结合呈现,赢得了世界的喝彩。

【材料三】2012—2017年我国研发经费投入总量及投入强度—研发经费投入总量(亿元)——投入强度(%)

【材料四】

【材料五】

    中国首都北京的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这座北京2008年奥运会和北京2022年冬奥会标志性“双奥”场馆,又一次见证了奥林匹克历史性时刻:北京2022年冬奥会会徽“冬梦”和冬残奥会会徽“飞跃”,在此揭开了神秘面纱,正式亮相。冬奥会会徽和冬残奥会会徽将厚重的东方文化底蕴与国际化的现代风格融为一体,呈现出新时代的中国新形象、新梦想,传递出新时代中国为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作出新贡献的不懈努力和美好追求。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我的“骑行达人”母亲

①妈妈最大的不平凡之处是特别能吃苦。我不知道专业自行车运动员每天锻炼量多大,妈妈曾经每天骑行最少31公里,这是我家到一个蔬菜大镇再到县城的路程,是我刚刚在高德地图上查到的数据,但是二三十年前的路有这样直吗?

②我小时候也不理解,为什么要跑那么远的地方买菜。一问才知道,原来这样才会有点儿地区差价,将远处买的菜运到县城卖,才能攒够我和哥哥的学费。多年前的一天,我到菜市场去找妈妈,她给我买了一碗有肉臊子的米粉,我看她菜摊左右卖菜的人端的也都是米粉,而她吃的却是一碗白米粥加两个馒头。我忍不住问:“你为什么不吃米粉?”妈妈平静地说:“一天赚不到几个钱,如果我也吃米粉,一天的生意就白做了。没有表功的意思,也没有叫苦的语气。而她卖完菜后,却常常给奶奶带油炸甜芝麻球。

③她每天要骑着那种男式的载重自行车走14公里,到一个叫小渡口的地方批发蔬菜,去的时候是空车,还算轻便,回来时载重架两边就各有装着满满蔬菜的两个蛇皮袋,载重架上面还要用绳子绑上两大袋蔬菜,这六袋就是二三百斤。她还要骑到县城的农贸市场,这是17公里,即使偶尔批发不到什么菜,也是载重架两边各吊一袋,上面再绑一袋,也有一两百斤。而妈妈身高不到一米六,体重不到一百斤。

④我记得有些大年三十的早上妈妈还在卖菜,卖完菜再回家做“团年饭”,炒瓜子花生,床上换上干净的床单被套迎接新年。正月初七妈妈就开始收拾秤杆秤砣和蛇皮袋,她初八就要去做生意了。她一年大约要骑行350天,风雨无阻,极少间断。冬天冷得厉害,农村人手脚和耳朵长冻疮的不少,妈妈由于顶风冒雪地在冷风中骑行,脸都冻破了。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上学开始,到2006年研究生毕业,妈妈这样骑车往返了大约20年,我工作后她才没跑那么远贩菜。这样算来,20年间,她骑行了217000公里,绕地球至少5圈。

⑤如果想贩甘蔗,自行车就不行了,要拉着沉重的板车走。我只跟妈妈贩过一次甘蔗,拖着满满一板车甘蔗,上坡要拼命拖拽,走之字形;下坡要小心翼翼,身体后仰,用脚做刹车。终于来到平缓的路面,我在后面大口大口地喘气,只见妈妈弓着腰,低着头,整个身体向前微倾,像一头老黄牛,奋力向前,两手使劲地握着车把,蹒跚地在路上艰难地行进着,我的泪潸然而落。回到家我一连歇息了十几个小时才缓过来。

⑥我家还有两亩多地,责任地要种棉花、油菜,有几年是种苎麻,自留地要种蔬菜,播种、浇水、除草、施肥、育苗、移栽、铺膜、间苗、打枝、除虫、收获,妈妈都要干。她常常卖菜回到家,随便吃口冷饭腌菜,就扛着锄头或背着打药桶去地里了。她几乎没有时间休息。这是怎样的劳动强度?

⑦有一年村里建好了土地庙,人们开始搭台准备唱三天大戏,妈妈知道后猜到四处来看戏的人肯定不少,马上买来米粉,准备各种佐料,大戏开演时和爸爸在戏场外卖了三天米粉,她就是这样勤快。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题。

说“座”道“席”

①上古时代,没有凳子椅子之类坐具,人们习惯于席地而坐,即铺席于地,跪坐其上,臀部压在脚跟上。这样的“坐”和“跪”很相近,只是腰肢不伸直罢了。席地而坐的人,在起身之前必先跪,古代称为“长跪”或“跽”,都是挺直上身而跪,表示庄重和恭敬。如果两脚和臀部同时着席,两膝上耸,便称为“踞”或“踞坐”;如果两脚再向前伸展,以手着膝,形如簸箕,便称为“箕踞”或“箕坐”。“踞”和“箕踞”,都是轻慢随意的态度。到魏晋南北朝之后,高足坐具传入中原,于是席地而坐渐为垂足坐(坐在椅凳上,双脚着地)所取代。

②“席”是编织成的铺垫用具,铺在室内供人坐卧其上。人们登堂入室必先脱鞋,然后席地而坐。席长短不一,长的可坐数人,短的仅坐一人。一般席铺两层,铺在下面用竹篾编织的席叫“筵”,覆在上面用草本植物编织的席叫“席”。“筵”比“席”略长,二者统称“筵席”。古人饮食宴会都在席上,所以引申出“酒筵”“酒席”等词。到了近代,“筵席”泛指酒席。

③古人坐席十分讲究,有“虚坐尽后,食坐尽前”的规矩——出席宴会发言时应尽量靠后坐一点儿,以避免唾液横飞;就餐时应尽量靠前坐一点儿,以防止汤汁玷污坐席——既表现对主人的尊重和恭敬,也体现自身的教养。

④古人坐席有尊卑高下之分,《史记·项羽本纪》关于“鸿门宴”坐次的记载:“项羽、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项羽居于主位,东向坐。南向为上位,坐的是项羽的父辈范增,可见范增在项羽军中地位之尊。在鸿门宴的坐席中,张良地位最低,故“西向侍”。所谓“侍”,就是在主人一侧陪候。

⑤古人席地而坐,故称坐次、席位为“席”。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筵席词语,例如举行宴会或仪式时各就各位,叫“入席”;主人和客人的座位,称为“主席”“客席”;空着座位等候,叫“虚席”;陪同参加宴会,叫“陪席”;退出宴会,叫“退席”;站起身来暂时离开坐席,叫“避席”;对人表示尊敬,直起身子致意,但两膝仍着地,叫“膝席”;席间议论过人,使他人相形见绌,叫“夺席”;在交谈中移坐向前,凑到别人跟前,叫“前席”;席间不辞而去,叫“逃席”;朋友绝交,叫“割席”等。成语“席上之珍”比喻至美的义理或人才;“席珍待聘”意为怀才待用;“席不暇暖”形容奔走忙碌;“席地幕天”指以地为席,以天为幕,形容胸襟旷达。

⑥现在,虽然人们普遍使用椅凳沙发一类坐具,但仍习用“席”来代表座位。在正式会议场合,有发言权和表决权的参加者为“出席”,有发言权而无表决权的为“列席”,没到的叫“缺席”。“主席”本指宴会的主人或主持会议的人,后引申为国家、党派或团体的最高领导职位的名称。“首席”本指最重要的席位,后引申为职位最高的,如首席执行官等。“末席”是席位中最靠后的,由此有了谦辞“叨陪末席”。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