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问答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困难

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海明威的对话艺术》同步练习

《海明威的对话艺术》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人文教育的位置在哪里
                                                                                                         陈思和
        ①我认为学校教育应该包含两种,一种是坚持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知识积累,积累的过程是灌输性的,这些知识本来存在于人的生命意识以外,通过灌输把它送入人的主观世界里去,使人慢慢变得丰富起来;还有一种教育,是以人为能动的活的生命体作前提,人本身具有一种人之所以为人的能力,用过去的说法,就是人性的因素。人性的因素与知识的因素不一样,人性是人的生命以内的东西,知识是人的生命以外的东西。当然,人不会一出生就意识到“我是人”,“应该怎么做人”的问题是道德范畴的问题。我们能吃能睡还不能说是个合格的人,还必须要有一种良知来支撑自己的行动,这样一种良知是通过点点滴滴的教育来把它唤醒。光靠科学技术的训练无法完成,光靠金钱权力也无法完成,它需要文史哲的长期熏陶和教育。
        ②这两种教育,前者姑且称作是技术知识教育,具有工具价值;后者姑且称作为人文教育,更重在精神价值。两者从方式到形态都不一样,并非是完全和谐的,如果对人文教育也采取灌输性的知识教育的方法,有时反而压抑了真正的人性的因素。所以,人文教育不等于人文知识的教育,人文知识如果不与真正的人文精神联系在一起,只是死背教条,脱离实际的感性生活,那只能是一种后果:学生把知识的因素都接受了,但人性的因素却越来越遮蔽了。这并不是人文教育的理想结果。
        ③其实,人文教育的困境,全世界各个国家都存在,它与所谓的全球性的现代化进程的关系一直处理不好。整个世界潮流就是强调技术知识教育,国家对教育的要求指标充满了计量化的特征,这当然会把科学技术搞上去,但人文一方面的欠缺所造成的后果则很少有人在考虑。2000年浙江省金华市一个中学生不堪教育压力残杀母亲的事件,不仅仅在中国发生,外国也是有的。美国校园里那么多的暴力行为发生,本质上就是美国独尊技术知识教育,缺损人文教育的恶果。灌输式的人文教育没有把人内心中的真善美的能量唤醒,反而把这些人性中的好的因素压抑了,扼杀了,所以才使受教育者对人性的好的因素由反感到仇恨。像德国这样具有发达人文传统的国家,像日本这么一个讲究礼仪的民族,为什么会出现法西斯主义?这些问题,在我看来都与人文教育的失败有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发愤图强、卧薪尝胆的历史阶段里,往往要求万众一心,集中追求同一个现实的目标,比如发展经济、提高生活水平、称雄世界等等,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在教育上会有意无意地压制另外一些因素,比如人文精神。因为人文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不容易显现出来。它的失落不容易被注意到,等到大家集体发现就来不及了。
         ④人文精神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要唤起人的自由自在的人格境界,一种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人文精神是可以通过人文学科的教育实践来逐步探索体会的。中国进入世界经济体系大约是不可逆转了,我们已经加入WTO。但是,我们的人文教育是否必须进入西方模式,而使我们本来的人文教育传统毁掉?我觉得当务之急是如何在西方的模式下坚持民族的自主性和多样性。我们任重而道远。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小题。
                                                                                       荒漠中的苇
                                                                                         王剑冰
      ①汽车穿行于茫茫戈壁已经很久了,人们初开始的兴趣早已变成了朦胧的睡意。公路像条细细的带子在沙漠中甩来甩去,不知尽头在何处。有人不停地在后悔,应该走另一条国道的,是我等少数几个出的点子,说走这条路可以看到五彩城。远远的五彩城直到我们走到了天黑,看到一颗好大的月亮,也没有见到它的踪影,旅途上的事情是不能凭美丽的想象来完成的。慢慢地我也没有了什么兴趣。除了沙漠还是沙漠,而且沙漠的颜色还不是金黄色的,很多都是粗糙的暗褐色的沙石,在公路的两边铺向无尽的远方。胡杨呢?红柳呢?几乎看不到什么植被,偶尔的几株沙棘,一晃就过去了。有时出现的不高的丘陵,也仅够让视线有个起伏的弧度。沙海茫茫,真正是茫茫了。
      ②窄窄的戈壁公路上跑着的几乎就是我们这一辆汽车,弱小的一叶扁舟样地在大海的波涛中翻涌。
      ③中间在什么地方吃了一顿午饭,然后就昏昏沉沉睡着了。醒来已是半下午了,车子还是不急不躁地跑着。我又一次地把头靠在窗户上,无聊地看着已不成风景的风景。就在这时,我竟然看到了一种熟悉的植物,是的,是那种水乡才能看到的植物——苇!起先我有点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以为是看错了,当这种植物又一次在我的视线中出现的时候,我真正地看清了,是苇。
      ④在我的感觉里,苇属于弱者,弱者都是以群居的形式出现的,所谓“芸芸众生”。群居才能产生勇气,才能产生平衡,才能产生力量,才会便于生存。苇便是一种群像的结合体,荡漾是她的形容词。我曾在双台河口湿地保护区,在我的家乡渤海湾,在孙犁笔下的白洋淀,都看到过面积逾十万亩甚至百万亩的大芦苇荡。那一望无际的芦苇,像纤腰袅娜的女子,一群群相拥相携地在风中悠悠起舞。“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中对一位玉人的思念也是以这美丽的植物为衬物。作为一种最为古老的植物,苇给人们带来的总是美好的向往。很多的女孩借用了苇的名字,那是一种带有情感的、内涵丰富的、柔韧的、温馨的表达与体现。
      ⑤可眼前这些苇却显得这般瘦削,不成气势。就像初生小女的头发,稀稀落落地表明着生命的再生。或像耄耋老者,以几许羊胡迎风,扬头看着不多的时日。我想象不到在这样荒凉(不只是荒凉,简直是恐怖)的地方,怎么会有苇这种植物生长。是鸟的羽翅?是风的神力?她们真的不该诞生在这里。在白洋淀、沙家浜,苇正牵裳起舞,接受着游人的赞叹;在渤海湾、黄海滩,苇也是丰足地吸吮着大地的乳汁,欢快地歌唱。
      ⑥这该是植物中的弱女子啊,给她一片(不,哪怕是一点)水,她就敢生根、发芽、开花,摇曳出一片星火,一片阳光。那确实是一小片水,好像是修路开挖出的低洼地,仅仅是存留的一点点雨水,而绝不会是人为的故意,她们就结伴地生长起来,那是多么少的伴儿啊。但女子们还是愿意有伴的,这是她们的天性。孤芳自赏的苇似乎不称为苇,况且在这样的地方她们别说孤芳,连群艳也无可夺目。如果不是我惺忪中的一瞥,一个王姓男子也就同她们连一目的交情也错过了。
      ⑦那片水已经剩了一点点,而她们的长大,还不是借助那一点水吗?看她们的样子,也就是刚刚过了童年而进入了青春期。那可是戈壁滩,是茫茫大漠,她们会摇曳、会挣扎多久呢?水涸地裂,沙丘涌动,她们都活不了。我已经看到,离水稍远的几株已经干枯颓折。
      ⑧不过我想,既然作为一种生命,站立于这个世界上,就有她生命存在的意义和可能。这个生命就会不讲方式,不图后果地向上生长,直至呼出最后一息。苇,或被风收去,或被沙掩埋,都会以她最后的努力,度过她最美丽的时光。苇,你的意思不是萎,是伟!
      ⑨西部,戈壁,荒漠,苇,我把这样的字眼在寂寞的旅途上相连,竟就连出了一种美妙的景象。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给自己一分希望
        ①青春淡淡的光辉里,生命在飞翔。别总认为青春是一弯阴晴圆缺的月亮,倾洒的都是惆怅与忧伤;其实,它是一轮辉煌灿烂的太阳,撒播着温暖与希望。
        ②“希望是不幸者的第二灵魂”,歌德如是说。我用我的人生经历以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悟去理解它,体悟它,铭记它,践诺它。
        ③生活的经历难免刻上缕缕伤痕,也难免有血有泪,可这不是意志消沉、萎靡不振的理由,更不是游手好闲、好吃懒做的借口。千万不要被“气馁”压住翻不过身来。“气馁是绝望之舟”,绝望了,生命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④希望是我们人生的航标,不断指引我们。希腊神话中的坦塔罗斯被父亲迪斯罚不准吃不准喝,然而他却活了下来,就是因为父亲同时给了他希望——他被罚站在一个山崖边动弹不得,然而他的嘴巴上方有野果,下方有水。虽然吃不到喝不到,但是拥有了希望便拥有了一切。这个道理告诉我们,有了希望你就有了生命;只有满怀希望的人才能一步步攀上人生的顶峰,爬到自己的最高点。这个道理也告诉我们,有了生命才有希望,才能实现一个又一个希望,再创造一个又一个希望。
        ⑤相信“乌云后面依然是灿烂的晴天”(美国朗佛罗语),相信“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英国雪莱语),相信“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鲁迅语),我们才有了面对困难的勇气和挑战的信心。在追逐幸福、追逐成功的人生路上,有幻想,有闯劲,所以也常常有挫折,有打击,但无论何时,“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鲁迅语),永不放弃希望。
        ⑥写到这里,忽然想起了夸父,他追的是什么?——是希望!
        ⑦太阳每天都会照旧升起,你前进的脚步就一刻也不能停息。
        ⑧所以,无论何时,请给自己一分希望。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城市给了我们什么
      ①在过去的一二百年里,世界最大的变化之一就是人们的居住场所、生活方式和谋生手段发生了改变,越来越多的人从农村走向了城市。1900年,城市人口占全世界人口不足10%,到了2000年城市人口已占全世界人口的46%。城市展示了它特有的魅力。
      ②城市的魅力在于它的发达的社会文化。城市作为人类生活聚落形态,伴随着文明的演进而发展。正是地域赋予了城市文化基本的底色,形成城市文化最初的积淀。城市文化是人类进化到城市生活阶段的产物,是人类在城市中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城市的人格化表现,是人类生活的空间化表述。它是城市人群生存状况、行为方式、精神特征及城市风貌的总体形态,是城市的灵魂,是文明的标志,是属于这个城市人群的完整的价值体系。
      ③城市文化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主流文化,它弘扬历史、融汇时尚,塑造特色,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在农村,文化是单一的和同质的,可交流性不强。每一代人都在传承上一代的东西,没有新鲜的刺激,就不会创造。城市文化来自四面八方。传统和现代,本国和外国,精英和世俗,都在此交流流通,给人以影响、以启迪、以教育、以知识。
      ④城市的魅力还在于它的巨大的经济效益。因为城市是工商业的中心,城市拥有现代化的公路、铁路、航空、水路等在内的交通运输设施和先进的运输工具,往往处于交通枢纽或交叉道上,有充足的客源、货源。城市有现代化的通讯设施、电讯网络和传输工具,每时每刻都在交换大量信息。城市的现代交通和工商业中心相结合,使之成为商品、物质、人才、劳动、资金、信息等转换地,大大节约了人力物力财力,从而提高了经济效益。
      ⑤城市的魅力又在于它巨大的社会效益。城市学校多,教育发达,人才辈出,与国内外科技信息交流活动频繁,城市经济发展对科技的需求量大,这些都推动城市科技进步。科学技术的进步除了推动生产和经济的增长以外,还给社会生活带来巨大变化,促进社会文明的进步。
      ⑥人类创造了城市。城市给人类提供了无尽的财富和创造力。然而随着现代工业和大都市的出现,人类被环境污染、交通堵塞、工作压力等所困扰。城市已不是“人类诗意的栖息地”。实际上,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的发展中国家,甚至欧美发达国家的城市都已经百病缠身了。
      ⑦生态环境恶化使很多城市患上了“肺气肿”。1984年,臭名昭著的“洛杉矶烟雾”杀死了一只正准备参加第23届奥运会开幕式的秃鹰。
      ⑧交通堵塞使许多城市患上“肠梗塞”。10年前,北京人对曼谷上下班高峰时汽车的时均行速只有10-20公里感到不可思议。10年后的今天,北京的司机相互联系时使用频率最高的话是:“哥们儿,堵在哪儿了?”
      ⑨城市生活的快节奏使人们的日常生活都“快餐化”了,人们的神经始终都很紧张。有人说,目前大城市的白领是前半生在用健康换金钱,后半生是用金钱换健康。
      ⑩城市聚集了大量的资源,是我们物质财富和精神资源的集散地,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无限的需求,但与城市繁荣共存的一些问题——城市病的症状也越来越凸现在人们面前。城市发展的出路何在,未来人类和城市将走向何方?我们会找到一个与大自然和谐统一的美好家园吗?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局中双活

       ①老赵是水务局的局长,一辈子没别的爱好,唯独嗜棋如命,这在水务局早已是公开的秘密。

       ②不过,老赵绝对不是浪得虚名,他棋风硬朗又不失稳健,尤其擅长三连星开局,在水务局鲜有敌手。

       ③但自从小夏分配到水务局,老赵独霸棋坛的地位就受到了挑战。

       ④小夏从小酷爱围棋,大学时还担任了学校围棋社团的教练。别看小伙子平时文文静静,一坐到棋桌前,却是落子虎虎生风,杀招绵绵不绝。

       ⑤就这样,老赵跟小夏,几局厮杀过后,立刻高山流水、惺惺相惜了

       ⑥小夏住单位宿舍,每逢周末,便被老赵约到家里下棋。老赵家住的单位家属楼就和宿舍楼挨着,站在老赵家阳台隔空喊一声就能立马成局。

       ⑦每次小夏进门,两人都是迫不及待地直奔主题,窗前一坐,推枰让子,眼里只有黑白世界。久而久之,有时赶上饭时,小夏也不客气地在饭桌前就座。单位食堂饭菜清汤寡水,下棋还能打牙祭,小夏很受用。

       ⑧老赵老伴不懂棋,只负责端茶倒水伺候着。倒是老赵的女儿小青,常常安静地坐在小板凳上看二人下棋,一看就是小半天。

       ⑨小青医学院毕业,在县医院做实习医生,人长得清纯。也许是继承了老赵的基因的缘故,小青旁观得多了,渐渐也能看出棋路,有时竟能和二人下下让子棋。

       ⑩不久,水务局里便疯传小夏要平步青云了。

       ⑪谁知结果却让众人没想到:小夏考上公务员转岗,去县政府做了秘书。

       ⑫做了县政府秘书的小夏仍然每周如约而至,按老赵的话说,这叫“周末喜相逢”。

       ⑬不过,下棋似乎成了一种点缀:老赵的位置时常会换成小青。

       ⑭于是,老赵退休那年,小夏和小青水到渠成地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⑮“周末喜相逢”变成了“翁婿天天见”。老赵逢人就眉开眼笑。

       ⑯有一天,老赵下得特别顺,眼看一局未完,自己已然稳操胜券。洋洋得意之余,端着茶杯瞅着小夏笑,小夏被他笑得有点莫名其妙。

       ⑰老赵说,你知道我今生下的最好的一局棋是哪一局么?

       ⑱小夏挠挠头,不置可否地笑笑。

       ⑲老赵指指小夏,指指小青,依然抿嘴笑。

       ⑳下棋的人,沉湎于棋,心无旁骛,一定无心贪恋酒桌歌厅;棋品如人品,能耐得住性子陪我这老朽下棋,不为官、不图利,只是单纯地下棋,这些都证明我的眼光不错。

       ㉑小夏抿嘴直乐,小青连说,爸,你可真是老谋深算!

       ㉒小夏呵呵地笑了笑说,爸,其实你这局棋可瞒不过我。

       ㉓老赵愣了愣,“真的?”

       ㉔小夏说:“我一开始可是‘奉旨’下棋,后来才慢慢地卸下了包袱。您知道吗,第一次来,我就惊住了,原来你这大局长竟然也住单位家属楼,家里的装修不但不豪华,还有点寒酸,所以,我是心甘情愿入局的。你赢了这局,我赢了小青,您说咱俩谁才是最大的赢家?”

       ㉕老赵听罢,笑了,说,这算“双活”吧!

(选自2015年3月29日《羊城晚报》,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