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北师大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 梁思成的故事同步练习

课外阅读。

丽江紫禁城

      丽江古镇之所以美,除了拥有名扬四海的玉龙雪山和绕着古镇川流不息的溪流外,它更有保存完好的众多明清建筑群,而气势磅礴恢弘的木府宫廷建筑群则是最有代表、最有品位、最有历史文化影响的建筑艺术群该建筑群曾是历史上纳西族土司木氏的故宫据传,明朝初年,纳西族的首领到京城朝贡,明太祖朱元璋就赐其姓为木从此,纳西族土司以木姓自称纳西族是羌人的后裔,自南北朝时南迁至丽江,历代居于此丽江城始建于南宋,至元代初具规模纳西族人是云南地区最乐于接受汉文化的民族,因此,明代丽江木氏土司在设计建造木府时就是完全仿照北京紫禁城风格来造的,故有“丽江紫禁城”之美称。

     走进木府,沿着中间线路盘旋而上,先后游览了议事厅、万卷楼、光碧楼、玉音楼,最终登上了木府的最高点三清殿这座三清殿是我所见过道观中最有气派的建筑我参观完殿内景观后,又被殿外的景色吸引站在三清殿上向东极目远眺,只见丽江城内“民房群落,瓦屋栉比”;凭栏俯瞰,只见长廊交叉,水榭曲桥,殿宇辉映整个建筑群在蓝天白云的环抱下,显得格外的宏伟大气史称木氏土司“土地广大,富冠诸土郡,知诗书,好礼守仪”,可谓名实相副,尤其是“知诗书”这一点,其府中的万卷楼就是最好的见证楼内构造精致而有气派,雕梁画栋,光彩照人,有藏书达上万卷,是当年土司子弟读书的学堂在这样好的读书氛围内,自然可造就出一批知书达礼的文人学士如此好的读书环境,即使与当年中原读书郎的读书环境相比,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徐霞客当年也曾慕名到过丽江木府,他原想进木府作番游览和考察但他却没有我们幸运,竟无法步入府内游览,更别说考察了因为当年木府的建筑规格已远远超过了土司的身份,土司生怕豪华的宫殿被徐霞客知晓后外泄犯上,故将远道而来的徐霞客拒之门外霞客于是只好登高遥望,但他还是被木府的恢弘气势所倾倒,赞叹地说道:“宫室之丽,拟于王者”

       木府在丽江问世已达数百年,其间历经风雨侵蚀、人为破坏,尤其以“文革”破坏最甚好在有历史价值的建筑群,总为时人所珍爱如今木府经过丽江人10多年的修葺,已呈现出绚丽多姿的光彩,闪烁着时代文明赋予她的美妙青春木府之美,木府之雅,给我留下了美好的记忆。(选自2007年10月“新浪博客”,翁长松有改动)

(1)、第一段主要运用了哪三种说明方法

(2)、本文按什么顺序安排结构,组织材料?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①风能、太阳能、潮汐能的开发可以有效缓解中国的能源供应困局,其中产业化条件最为成熟的首推风力发电。较之其他新能源,风电优势更加明显:它蕴藏量大,超过所有油、气、煤的储藏量;理论上仅1%的风能就能满足人类能源需求。
       ②在江苏沿海,从南通向北直到连云港,有连绵数百公里的滩涂,这是一块孕育着财富和梦想却一直被自然掖藏着的新大陆。这里常年风速保持在每秒7-8米,正是绝佳的风电场。
       ③这一带可建超过1000万千瓦的海上风电场,相当于三峡的装机容量,堪称“海上三峡”,却没有百万移民的负担,也不占用耕地和消耗水资源。而1个三峡的投资,可以建2-3个三峡规模的风电场。而且风力是一种洁净的自然资源,没有火力发电排放大量二氧化碳所带来的污染。
       ④虽然前景如此诱人,但是风能却并非竖起风车就等着发电。因为有两个世界性的“拦路虎”:一是,风电之于火电,由于电压、频率波动性大,因而大规模并入常规电网,会危害常规电网;二是,风力机结构复杂,风电价格远高于煤电,我国风电设备单位功率的费用是煤电的两倍以上,电网公司很难接受或根本不愿意购买风电,有人据此将风电比喻为“垃圾电”。
       ⑤有专家经过10年研究发现,风电对于某些工业生产,特别是有色冶金、氯碱等高耗能产业,如能直接非并网利用,会像黄金一样宝贵。不但减少或完全消除对电网的危害,也降低了生产成本,大大提高生产效率。通过非并网技术使风电快速进入特定高耗能产业,使“垃圾电”变成“黄金电”。电解铝生产来说,每吨铝的耗电量是惊人的1.5万千瓦时,如果风电专门供应大型铝厂,巨大的电能就被“置换”出去,风能也因此获得了普惠社会的方式。这是一项革命性的技术,有很强的挑战性,如果能够成功,中国的风电技术将领先世界。
       ⑥目前,非并网技术已经基本攻克,下一步就是在江苏省内找一个试点。一旦试点成功,它将是世界利用风能的最新里程碑。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漫话阶梯刘心武
       ①最早的阶梯,追求的完全是连接两个以上不同平面的功能性。但是,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阶梯逐渐具有了心理属性,也就是说,人们建造阶梯,不仅是A为了方便从一个平面上升或下降到另一个平面 , 而且,也是B为了达到心理上的一种满足
       ②比如北京紫禁城中轴线上的三大殿,本来那地面是平的,可以平地起殿堂,但为了体现出天子的威严,就先起五米高的基座,再建造大殿,而分为几层的基座,再以阶梯连接,阶梯中段专供皇帝行走的部分叫御道,用最优质的汉白玉石,雕出祥云飞龙的图案。过去都称皇帝为“陛下”,“陛”是皇宫阶梯的专称。皇帝明明高高在上,臣民在他殿堂的阶梯下,似乎称他“陛上”才对,但皇帝至少在口吻上喜欢贬低自己,比如自称“寡人”,这份虚伪很有意思。
       ③中国古典建筑,不仅是皇宫,像祭坛、寺院、道观、王府等建筑群中的主体建筑,都一定要平地垒起高基座,建造有气派的阶梯,以体现出对神佛贵人的尊敬。现存的河南开封龙亭,是将这种心理需求达于极致的典型。它是在平地拔起的十三米高台上盖出一个殿堂,里面供奉着“真龙天子”的牌位,专用于在彼处由钦差大臣宣谕“圣旨”。殿堂,也就是“龙亭”前面的台阶分三层,共72级,故意建造得相当陡峭,那夸张的造型给人强烈的视觉刺激,从而引发出心理反应。
       ④现代社会建筑中的阶梯仍可起到主导人的心理意识的作用。由吕彦直设计的、完成于1929年的南京中山陵,由陵下到陵寝主体,落差为73米,设置了八个过渡性平台,一共有392级台阶(当时中国人口为三亿九千二百万)。当谒陵者从头几个平台的阔台阶往上行走时,望见的只是天宇,随着一步步的攀登,那顶部的蓝瓦祭堂才会慢慢地浮现眼前。这就是建筑师利用长距离、缓爬升的阶梯,来调整谒陵者的心理,使其能够“默默想音容”,将崇敬与缅怀的情绪达到浓烈。
       ⑤北京天安门广场西侧的人民大会堂,有意将其基座与紫禁城内的三大殿取齐,但阶梯的设计,则采取了广阔通透的方式,尤其是东门阶梯的设计,很有大国气派,可以容许成百上千的人同时拾级而上,确有“让人民当家作主”的韵味。
       ⑥城市公众共享空间的阶梯设置,一定要突破狭隘的功能需求,营造出奇趣妙境。最成功的一个例子是罗马的西班牙广场上,由桑蒂斯和斯佩基设计的那一组面对喷泉的扇形阶梯,它简直是“视觉冰激凌”,已经有太多的电影利用它作为背景去表现不同时代不同人物的命运,那一组阶阶实际上已成为人们熟悉的具有生命的存在。
       ⑦至于室内的阶梯,我们习惯叫作楼梯的建筑部件,虽然设置了电梯,它们仍是不可或缺的。阶梯并非简单事物,在现实生活中,除了实用性,“阶趣”应该是设计者考虑的重点。

阅读下面说明文,完成后面小题。
①雾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当接近地面的大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状态时,大量的微小水滴或冰晶微粒悬浮在空中,形成雾茫茫的天气,使视野模糊不清,气象学上把这种天气现象称为雾。雾有轻重之分。当水平能见度在1—10千米时称为轻雾,水平能见度低于1千米时称为大雾,水平能见度在500米以下的称为浓雾、平流雾、蒸汽雾、上坡雾、锋面雾等几种。
②雾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让我们来看看生活中的一个现象:在做饭时,大家总能看到锅的上方有雾气产生,雾的形成和它形成的原理相同,只是形成的范围大、维持的时间长而已。空气中能容纳一定量的水汽。白昼的温度一般比较高,空气中可容纳较多的水汽;但是到了夜晚,地面热量的散失,使地面温度下降,同时影响接近地面的空气层,使空气的温度也降低,当温度低到空气不能容纳原先所有的水汽时,过剩的水汽便凝结成小水滴或小冰晶,浮游在近地面的大气中,雾就形成了。凌晨时分空气温度低,所以大雾经常出现在早晨。太阳升起后,由于温度的升高,小水滴或小冰晶又变成水汽或降落到地面,雾又渐渐消散了。
③大雾天气不仅对交通影响很大,而且还危害农业。如果连续几天大雾,将使农作物缺乏光照,进而影响作物生长,诱使病害发生。如小麦抽穗时遇上3天以上大雾,就容易引起赤霉病。
④专家提醒说,雾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有很大的隐蔽性。据测定,雾滴中含有各种酸、碱、盐、胺、酚、尘埃、病原微生物等有害物质的比例,比通常的大气水滴高出几十倍。人们如果在雾中锻炼或散步,随着活动量的增加呼吸会加深、加快,这样就会更多地吸收到雾中的有害物质,极易诱发或加重气管炎、咽喉炎、结膜炎等诸多疾病。所以,在有雾的天气里,人们应当停止一些户外活动,尤其是一些剧烈的运动。
⑤既然大雾能给人们带来危害,那么人们能不能消除迷雾呢?回答是肯定的,可以进行人工消雾。所谓人工消雾,就是指用人工影响的方式消除局部区域内的雾以提高能见度的行为。雾可分为雾区温度高于0℃的暖雾和低于0℃的过冷雾。目前一般有三种消暖雾的方法:一、加热法。对小范围雾区采取一定的措施,加热空气使雾滴蒸发而消失。二、吸湿法。播撒盐、尿素等吸湿物质作为催化剂,产生大量凝结核,水汽附着在凝结核上成为大水滴。三、人工搅动混合法。用直升飞机在雾区顶部缓慢飞行,把雾顶以上干燥空气驱赶下来与雾中空气混合,促使雾滴蒸发消失。

阅读下面一篇说明文,完成下列各题。

今日水世界

孙红卫 编译

    ①就整个世界范围来说,农业用水所占比重接近70%.农业用水量的增加还源于饮食质量的提高,人们不断追求更为美味可口的食物。生产1公斤花生要比生产1公斤大豆多消耗近1倍的水,而生产1公斤牛肉所消耗的水 几乎是生产1公斤鸡肉的4倍,生产1杯橙汁也要消耗1杯茶用水量的5倍。随着全世界20亿人口将步入中产阶层,即便人口总量不变,农业用水量也会有增无减。

    ②同样,工业生产也需要水。全世界用水总量的22%左右用于工业生产,8%左右用于生活用水。总的来说,这两方面的用水量在20世纪下半叶翻了两番,比农业用水的增长速度快一倍。专家预测,各方面的用水需求都还会进一步增加。

    ③世界水资源分布严重不均。以地理位置为例,全世界淡水资源总量的约60%集中在9个国家。即便在这9个国家中,也只有巴西、加拿大、哥伦比亚、刚果、印度尼西亚和俄罗斯供大于求。美国的水资源相对富裕,而人口超过世界人口总量 的中国和印度仅拥有世界淡水资源总量的约10%.即使在同一个国家,各地区水资源的丰富程度也大相径庭。印度东北部的年平均降雨量大约是其西部沙漠的110倍。

    ④其实,地下水的分布也很不均衡。当某地的雨水和地表水不能满足农业生产需求时,地下水似乎解决了人们的燃眉之急。在印度和中国有数百万灌溉井孔,从地下取水。美国中部高地平原地下含水层覆盖45万平方公里,地跨8个州。南美洲瓜拉尼地下含水层则连绵120万平方公里,地跨阿根廷、巴西、巴拉圭和乌拉圭4国。墨西哥城及其周边地区20万居民生活用水的70%来自一个含水层,而按照目前的使用速度,这一含水层将在200年内枯竭。由于这一原因,墨西哥城已经开始下沉。在曼谷、布宜诺斯艾利斯和雅加达,含水层要么被透支使用,要么遭受污染,或被海水回灌。

    ⑤解决水资源问题的障碍多来自政治或文化因素。人们已经寻找出多种解决问题的办法,很多举措已广为人知。一些是物理方法,例如加固河堤、修建大坝;或在降水集中的雨季,选择水不易蒸发的地点储水;或为保护生态系统,加强污染监管等等。另一些举措则涉及到改变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习惯,达到节约用水、珍惜水资源,有效合理地用水的目的。

    ⑥对于农民来讲,干旱地区的农民则需更换作物品种,改种价值高、耗水少的作物,如坚果、草莓或蓝莓。同时,一些个人爱好最好也要做出调整,可以少吃肉、多吃豆制品;少打高尔夫球、多打篮球等等。

(选自《读者》2011年第10期,有改动)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最近几年的央视春晚,眼花缭乱的舞台表演,都离不开前沿技术的支撑,无人机、机器人、全息投影等。其中,鸡年春晚首次尝试VR直播。据了解,本次春晚的VR制作团队,分别在演员入口、化妆间、演员过道等地方放置了4台全景摄像机进行全景拍摄,电视观众只要戴上VR设备,就可以身临其境,任意角度观看春晚。

    ②VR技术是英语Virtual Reality的简称,中文译为虚拟现实。人们利用计算机的图形系统和头戴设备形成一种360度沉浸式的虚拟环境,并通过感应设备或者其它配件与上述的虚拟环境进行交互,带来和现实截然不同的感官体验。与3D的“视觉欺骗”不同,VR不仅能让用户完全融入虚拟环境,真假难分,还能捕捉用户的意图、举动,及时进行调整和互动。

    ③虚拟现实(VR)技术的诞生会给人类带来哪些影响呢?通过VR技术,人们可以去到很多在现实生活中很难或不可能去到的地方。美国的《体育画报》和多平台娱乐节目制作公司Endemol已就VR体验展开合作,并将于今年正式推出“征服珠穆朗玛峰”系列纪录片。这部VR纪录片跟踪记录4位登山者尝试攀登珠穆朗玛峰的过程。相机被安装在登山者的拉链及绑带等位置,以提供攀登及恶劣环境下的“第一人称”视角。届时,即使是普通人也能“亲身”体验攀登世界最高峰的快感。

    ④VR技术还可以改变人们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谷歌首席执行官Sundar Pichai认为:“虚拟现实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帮助他们以身临其境的方式去了解诸如血液如何流经人体或气候变化对大堡礁的影响。”而且他表示现在已经收到了成千上万英国老师的教学反馈,VR教学为传统的教学方式注入新鲜血液,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和写作技巧。

    ⑤VR技术也引起了科学家们的兴趣。科学家们用小白鼠做了一个实验:他们把小鼠放在了一个小型的IMAX影院里。周围都是屏幕,小鼠需要在笼子中在VR版本的迷宫中移动,这一迷宫也是此前小鼠曾经在现实中跑过的。研究的结果表明:小鼠的大脑对VR环境的反应和真实的迷宫不同。海马体展现出了明显更少的积极性。比起真实的环境来,神经元的反应只有40%。这种大脑积极度的变化,除此之外只会在生病的时候发生。另外有调查显示:VR设备的体验者表示使用时有晕眩感。VR设备提供商也在尝试改善。但VR设备对人体的影响却不止于晕眩的表象,还可能带来更深的健康隐患,如恶心、头痛等。甚至有不少人担心,VR设备会对大脑造成影响。不过由于人大脑的复杂性要高出很多,因此,VR技术对人的大脑的影响有多少,科学家们目前还没有具体的测量方式。

    ⑥2016年被称为VR的元年,VR兴起将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变化,我们还需拭目以待。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地球上的水是哪里来的?

       ①地球上有很多水,从外太空看,就好像是一个大水球。那么地球上的水是从哪里来的呢?

       ②我们先说一下水的形成: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合成一个水分子,二氧原子和氢原子在宇宙中是普遍存在的。太阳系的行星、卫星、彗星都有水,甚至星际尘埃物质也有水分子。所以地球在形成之初,其本身乃至外国都有水的存在,不过可能是气态的。

       ③当然,在最初的时候,地球上的水并没有现在多,那么这些水主要来自哪里呢?2006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天文学家发布报告,宣布在小行星带靠近木星轨道的位置发现了彗星族群,他们推测这些彗星可能是地球上海洋水的来源。

       ④小行星开始形成的时候,在距离太阳2.7天文单位的地区,形成了一条温度低于水的凝结点线——雪线,在这条线之外形成的星子能够积累星际尘埃中的水分子,并凝结成冰。在小行星带生成的彗星都在这条线之外。这些彗星受到外国木星强大力场的影响,开始在太阳系游荡,一旦来到地球轨道附近就会被地球捕获,这样带来了大量的水。由此这些彗星就成为影响地球水形成的主要因素了。

       ⑤也有科学家认为地球上的水是太阳风的杰作。首先提出这种观点的科学家托维利,他认为太阳风到达地球大气圈上层,带来大量原子核,这些原子核与地球大气圈中的电子结合成氢原子、碳原子、氧原子等。再通过不同的化学反应变成水分子。这种通过太阳风形成的“宇宙水”以雨、雪的形式降落到地球上,成为地球上水的来源之一。据估计,在地球大气的高层,每年几乎产生了1.5吨这种“宇宙水”,在地球45亿年的历史中,形成67.5亿吨。然而与先今地球表面的水贮量1.3860x103亿吨相比,依然是九牛一毛。

       ⑥我们了解了这些水从哪里来的那么为何这些水到了地球就能以液态的形式存在呢?其关键在于星球表面的温度。在地球上温度通常在0—100摄氏度之间。有的星球如金星,表面温度达到400多摄氏度,远远超过了水的沸点,所以没有液态;有的星球如火星,表面温度达到零下四五十摄氏度,低于水的冰点,即使有水也冰冻了,所以不会有很多液态水。

(选自《科普时报》,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