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江苏省盐城市龙冈共同体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阅读下列说明文回答问题。

海洋是未来的粮仓

    ①人口剧增,资源短缺,这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显然,能否妥善地解决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人类未来的生死存亡。

    ②资源短缺的表现之一,是可耕土地资源不足,粮食生产的增长赶不上人口的增长。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许多人纷纷发出警告:地球将无法养活超过100亿的人口。然而,一些乐观的人士反对这种危言耸听的说法。他们认为,虽然陆地上可耕地的开发已近极限,但地球上还有广阔的海洋可供开发,大海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

    ③当然,海洋所能提供给我们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粮食——大米、小麦和玉米等,而是广义的粮食——其他的能够满足人类营养需要的食物。一些海洋学家指出:仅仅是位于近海水域自然生长的海藻,每年的生长量就已相当于目前世界小麦年产量的15倍。如果把这些藻类加工成食品,就可以为人类提供足够的蛋白质。

④其实,把藻类作为食品,我们并不陌生。仅以我国沿海来说,人们比较熟悉的可食用藻类就有:褐藻类的海带、裙带菜、羊栖菜、马尾藻;红藻类的紫菜、鹧鸪菜、石花菜;绿藻类的石莼、浒苔等。它们在人工的精心养殖下,产量正在不断增加。其中仅海带一种,目前年产量就比早先的野生状态下提高了2000多倍,可见增产潜力是多么巨大!在国外,人们还培育出一种藻类新品种,据说在1公顷水面上生产的这种藻类,经加工后可获得20吨蛋白质、多种维生素以及人体所需的矿物质。这相当于陆地上耕种40公顷土地生产的大豆所能提供的同类营养物。

    ⑤除海藻类,海洋中还有丰富的肉眼看不见的浮游生物。有人作过计算,若能把它们捕捞出来,加工成食品,足可满足300亿人的需要。当然,前提是,不破坏生态平衡。

⑥至于海洋中众多的鱼虾,则更是人们熟悉的食物。尽管近海的鱼虾捕捞已近极限,但我们还可以开辟远洋渔场,发展深海渔业。例如南极的鳞虾,每年的产量可高达50亿吨,我们只要捕获其中的1亿—1.5亿吨,就比当今全世界一年的捕鱼量多出1倍以上。何况,在深海和远洋中还有许许多多尚未被我们充分开发利用的海洋生物,其巨大潜力是不言而喻的。综上所述,说大海是人类未来的粮仓,一点儿也不夸张。

(1)、第①段中划线的词“之一”能否去掉?为什么?
(2)、第②段中提到了“资源短缺的表现之一,是可耕土地资源不足”,其实,“资源短缺”的表现还有很多,作者为什么没有具体加以说明?
(3)、第⑥段中划线部分运用了的说明方法,形象地说明了
(4)、本文是从哪几方面来说明“大海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的?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纳米技术与永磁体
①提到永磁体,你大概会觉得陌生,其实它就在我们身边。一辆普通的汽车的电动座椅、电动后视镜、电动天窗、雨刮、空调器等几十个部位,都要使用到各种永磁电机、永磁电动器件和永磁声响器件,这些都离不开永磁体。
②永磁体是指能够长期保持吸引铁质物体的磁性材料。它们磁性的强弱取决于其最大磁能积,如果磁能积越大,那么实际应用需要的永磁体的体积将越小,用量和成本也将随之降低。
③当前永磁体中磁性能最强、应用最广的是稀土永磁材料,主要为Nd-Fe-B系永磁体。
④Nd-Fe-B系永磁体,是1983年由日本和美国学者发明的具有最高磁能积的新型稀土永磁材料,它的磁能积非常高。Nd-Fe-B永磁体的吸力可以达到自身的600倍,也就是说一块60千克的永磁体可以吸起重达36吨的集装箱。它被称作当代“永磁之王”,是目前磁性最高的永磁材料,也是综合性能最高的一种永磁材料。“永磁之王”的研制成功,使各种永磁器件实现了超小型化。例如,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在1000cc汽车发动机上采用这种永磁体后,发动机重量减少近50%,体积也小了将近一半。
⑤在Nd-Fe-B稀土永磁制作的电机中添加极少量的镝和铽,就能够使电机中的磁铁变轻90%,它们是绿色能源产品的魔法配料。稀土元素镝和铽非常紧缺,世界上99%的镝和铽产自中国南方的广东、四川、江西等地。但开采过程却充满污染风险,用来提取稀土元素的酸性物质可能会进入溪涧和河流,破坏稻田及渔场,污染水源,会引发极其恶劣的环境问题。严重缺乏稀土的日本和富产稀土但封存了本国稀土矿的美国等发达国家,都从中国进口大量廉价稀土,给中国的生态环境造成了重大压力。
⑥随着社会发展需要,我们对磁性要求越来越高。采用纳米技术来提高永磁体磁性是目前科学研究主攻方向。
⑦通过研究发现,只要在纳米尺度上将永磁材料和软磁材料复合在一起,就可以利用纳米技术制作出新型永磁体。这类磁体由于同时兼具了软磁材料的较高剩磁和永磁材料的较高矫顽力两大优势,新型永磁体就具有了前所未有的高磁能积,因而具有了超强的磁力。
⑧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美国、日本、韩国等都在积极研究用纳米技术制造一种被称为“纳米复合永磁体”的新型稀土永久磁铁。它是利用纳米技术将永磁材料和软磁材料相互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
⑨根据理论推算,利用一片直径为12.5厘米的这种新型纳米复合永磁体,将足以吸起7吨重的卡车。新型永磁体的磁能积的大幅增加,将大大缩小永磁材料体积,可以使新兴的电动汽车更加小巧灵活,也可以使庞大的核磁共振扫描仪变成便携手提式,甚至可以使曾经难以想像的10兆瓦风力发电机成为可能,进而形成小到可以放进掌心,却可以为一艘小型邮轮提供动力的强力磁铁。
⑩不但如此,新型永磁体大量使用了廉价的铁元素,降低了稀土元素特别是资源稀缺、价格昂贵的镝和铽的用量,减小实际使用的体积和质量,从而大幅降低了原材料成本,并有效提高了磁性能。这非常有助于减少世界各国对中国稀土资源的依赖,有助于保护我国的生态环境。
(原文有改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细菌与安全

       ①我们都知道细菌无处不在,即使是我们认为洗得很“干净”的手上也充满了细菌。虽然多数细菌是无害的,但再多无害甚至有益的细菌,也改变不了有害细菌让我们寝食难安的事实。人们吃出问题的例子,只有一小部分跟细菌无关﹣﹣比如河豚中毒或者对各种食物过敏,其他绝大多数都是细菌惹的祸。

       ②到目前为止。加热仍然是杀死细菌的最有效手段。一般来说,在121摄氏度下加热15分钟以上。即使没有把细菌全部杀死,剩下的也成不了气候。但是许多食物要是加热到这种程度,就没法吃了。通常的食品加工,只是把细菌的量减少到一定浓度,不会对人产生危害就行了。

       ③比如说牛奶,所谓巴氏灭菌的“鲜奶”是把牛奶加热到72度左右15秒。经过这样处理,细菌量会减少到初始量的十万分之一,虽然还有不少,但是在冰箱里放两三周,细菌量也不会长到对人有害的地步。如果是超高温灭菌,则把牛奶加热到135度以上,1秒钟就可以杀死几乎所有的细菌,即使是放在常温下也能保证几个月没有问题。当然,这都是指密封保存的情况。如果对着瓶嘴喝一口,这些处理几乎就算白做了,其中的细菌生长速度会大大增加。其他食物也是如此。

       ④无数食品科学家和工程师花了不计其数的工夫,想要找到比加热更好的杀死细菌的方式。然而到目前为止,最经济实惠、广泛使用的还是加热。中餐原料有很多不注意卫生的地方,但是中餐的安全问题却不严重,关键就在于中餐一般都是经过高温烹饪、现做现吃。西方的蔬菜多数是生吃的,所以从种植、运输、保存到分销的各个环节,都要进行严格监控。否则,沙拉吃下去,就开始拉肚子了。

       ⑤对于个人来说,注意食品安全,良好的卫生习惯非常重要。厨房、冰箱都是藏污纳垢的地方,经常清洁(比如用酒精、醋等都有不错的效果),并且保持厨房通风干燥,有助于减少细菌。家里的食物,尽量减少存货,做饭做菜,尽量吃多少做多少。因为减价而囤积大量原料,或者做一次饭吃上一两周,都会为细菌繁殖提供广阔的天空。尤其是很多特价的蔬菜、肉、蛋、奶、水果,特价的原因就是积压了很长时间,再买回家保存,简直就是考验自己对细菌的抵抗力。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极光形成之谜

       ①1950年的一个夜晚,北极夜空上方出现淡红和淡绿色的光弧,时而像在空中舞动的彩带,时而像在空中燃烧的火焰,时而像选在天边的巨伞……它轻盈的飘荡,不断变化着自己的形状,持续了几个小时。她多彩多姿,一会儿红,一会儿蓝,一会儿绿,一会儿紫,变幻莫测。这就是美丽的极光。

       ②极光是太阳风将带电粒子吹到地球两极上空,被地磁俘获产生的一种特殊光学现象。

       ③极光在很多地方出现过,但“极光之源”到底在哪里呢?极光是如何形成的呢?极光现象为什么多出现在南北两极呢?

       ④科学家研究认为,太阳活动是极光之源。极光出现的频率与太阳活动有很大关系,极光就像太阳发出的电。太阳是一颗恒星,不断放出光和热。其表面和内部进行各种化学元素的核反应,产生出强大的、内含大量带电粒子的带电微粒物流。这些带电微粒射向空间,和地球外80~1200千米高空中的稀薄气体的分子碰撞时,由于速度快而产生发光现象。太阳活动是周期性的,其周期大约11年。在太阳活动的高潮期,太阳黑子出现的最多,有人发现当一个“大黑子”经过太阳中心的子午线20~40小时候,地球上一定会出现极光。

       ⑤那为什么极光现象多出现在南北两极呢?原来,地球本身是个近似以南北两极为地磁两极的大磁石。太阳送来的粒子流接近地球时,以螺旋形的运动方式飞向两个磁极。事实上,磁极不能完全控制所有的带电粒子流,在太阳喷发的带电粒子流非常强烈的年份,也能在两极地区以外的一些地方观察到极光。因为空气成分非常混杂,不同气体成分如氧、氮、氦、氖等在带电微粒流作用下,会发出不同的光,所以极光看上去多彩绚丽。有人从地球磁层的角度考虑,认为地球磁层包裹着地球,就像地球的“保护网”,使之避免遭受到太阳风辐射粒子的侵袭。但在南北极的上空,这张“网”并不结实,有较大的“间隙”,通过“间隙”,部分太阳风便会侵入地球磁层。由于南北极上空有“间隙”,因此极光现象多发生在两极地区的上空。

⑥但是,上述观点虽较好的解释了极地地区的极光现象,却无法解释近地面附近出现的极光现象。一些人认为这些极光是由于地面附近的静电放电所产生的。据史料记载 , 离地面1.2~3.0米都出现过极光。有时人们在出现近地极光的地方,还能闻道臭氧的味道。

       ⑦因为许多极光现象与彗星明亮的尾巴有相似之处,所以有人把极光现象与彗星联系起来,这对认识极光有一定好处的。尽管极光之谜还没有完全揭开,但人类对它已经有了较科学的认识,也许很快科学家们就能告诉我们极光真正的奥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莫扎特的力量

    ①今年是莫扎特诞辰250周年,世界各地的人们都在纪念他。而在过去十年中,人们一直在为莫扎特的乐曲对多种疾病的神奇疗效而惊叹。

    ②为什么莫扎特的乐曲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而不是巴赫、贝多芬或是肖邦呢?美国一位研究癫痫病的神经科医师约翰·休斯认为,莫扎特乐曲的治疗效果与众不同。研究表明,80%的癫痫症患者因为病房内播放莫扎特D大调交响曲,其痉挛的强度减弱,频率降低,而用其他作曲家的乐曲进行类似的实验,却总是瞎子点灯——白费蜡。

    ③约翰·休斯认为,其奥妙在于莫扎特乐曲中旋律重复的独特方式。莫扎特乐曲中的旋律每20-30秒重复一次,这恰好与我们的脑电波及人体其他中枢社经系统的运行有着几乎一致的频率。于是,莫扎特乐曲中的节拍能够对癫痫病人大脑中不规则的电波起到纠正的效果。他接着解释说,癫痫病人在病情发作时是完全昏迷的。可见,莫扎特的乐曲对大脑有直接影响。

    ④莫扎特的乐曲可以提高智障儿童智力的现象,是目前人们关注最多的。研究发现,智障儿童在聆听莫扎特乐曲10分钟后,可以在智力测验中拿到更多的分数。同样,反复并持续听到莫扎特某一段交响曲的老鼠,在一个复杂的容器中找到出口的速度,要比生活在其他环境中的老鼠快得多。

    ⑤此外,莫扎特的乐曲也能够对孤僻症患者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麦乐佳顿的女儿是个孤僻症患难与共者,医生对她彩了音乐疗法。她接受治疗时使用的耳机是经过改装过的,这种耳机的作用原理是通过震动头部骨骼的方式传导乐曲。莫扎特的乐曲会给患者的听觉以极大的冲击力,这样,借助音乐的力量,改善了患者与别人交流的能力。麦乐佳顿起初对此种疗法有所怀疑,但是现在她的看法完全改变了。

     ⑥巴黎艺术家卡迪艾力正在为一幅作品的创作而烦恼时,突然失去灵感,完全无法使用蓝绿两色。她也接受了音乐治疗,取得了很大疗效,蓝绿两色又一次地回到了她的画板上。后来她说,莫扎特乐曲的效果实在太惊人了。感觉自己要10年才能完成的心理治疗,仅仅在8个月内就完成了。她感叹:“莫扎特就像我的爷爷,在我被噩梦惊醒时,他会第一个过来安抚我。”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小题。

微塑料,海洋中的新型污染物

李道季

    ①最近,一篇关于英国女王向塑料宣战的文章在“朋友圈”刷屏,据说白金汉宫等王室房产内将禁用抛弃式塑料吸管和塑料瓶。这一新闻再次引起了人们对海洋塑料污染问题的关注。

    ②塑料垃圾是海洋不能承受之重。全球每年有1000万—2000万吨的塑料垃圾进入海羊,随时间的流逝破碎成不计其数的微塑料存在于水体中,能够存在数百年时间。

    ③微塑料,指粒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个体。如今,微塑料的分布区域已遍及地球各个角落,从近岸河口区域到大洋,从赤道海域到南北极,从海洋的表层到大洋的超深渊带,人类都发现了它的踪迹。

    ④根据来源,微塑料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初生微塑料,其成品就是微塑料粒,例如日化用品中含有的微塑料及塑料微珠在运输过程中泄漏进入环境;另一类是次生微塑料,也就是体积较大的塑料垃圾进入自然环境后,经光照、物理、化学及生物降解作用,碎片化形成的微塑料。

    ⑤海洋微塑料易被生物当作饵料而误食。这是由于微塑料与海洋食物链底端生物处于相同的尺寸范围,而且表面可以附着微生物和其它海洋生物。在食物网的流动过程中,对生物产生物理和化学上的危害。例如,无法被消化也不容易排出体外的微塑料,在海洋生物的消化道中长期积累,会使生物产生饱腹感,导致营养不良甚至因无法摄食而死亡;微塑料自身的化学毒性以及从环境中吸附的化学毒物,可能会对摄食的生物产生直接伤害,并且可能在食物链中的各个水平生物体内富集。

    ⑥微塑料还可能造成入侵物种及病原微生物的传播。在海洋环境中的微塑料就像一般乘风破浪的小船,相对于漂浮的藻类和其它生物残骸等自然基质,它的性质更加稳定,能搭载附着在表面的微生物随洋流旅行,其中包含的部分有害微藻和水产致病菌,可能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影响。

(摘自《人民日报》2018年4月,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