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广东省惠来县葵潭中学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阅读下面的选段,回答问题。

    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________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________江阴要塞,________长江。我军前锋,业已________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1)、依次填入上文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A、占有    牵制    封锁    隔断 B、占领    控制    封锁    切断 C、占领    控制    封闭    隔断 D、占有    牵制    封锁    切断
(2)、文中“至发电时止”从新闻角度考虑,它的作用是什么?
(3)、“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这句话包含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具体分析。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这篇散文,完成后面题目。
                                                                                                芦苇,激荡人心的大美
                                                                                                             李汉荣
      ①绿树拥岸、蜿蜒流淌的河是很美的,要说河的最美的地方,那肯定是芦苇荡。
      ②对河流的审美并不需要多高的美学修养,河流有一种天生的打动人的美的力量,她闪烁的波光,她婉转的河岸,她或激越或温柔的流水的声音,她的周围和上空旋绕的鸟的身影,她的波光里明灭起落的星星的倒影、银河的倒影和云的倒影,从她身上弥漫而来的湿润清爽的空气……这一切,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全方位地感染你、渗透你、浸润你,河流很快就笼罩和充满了你,此时,你没有别的感觉,你只有一个感觉:河流真好,真爽,真美啊。
      ③你不想再远离河流了,你就入迷地站在河风里,站在河的絮语里,你举目四望,河流太好看了,目光都不知该停放在哪个地方,因为每一个地方都是美景,都是亮点。
      ④你该把目光投向哪里呢?你知道了“美不胜收”这个词的来历,要是古人不造这个词,面对了河流,你也会在此时此刻造出这个词来的,不然,你会觉得对不起河流。
      ⑤这时,你看见了河湾里那大片大片的芦苇荡。
      ⑥那么浓郁热烈的绿,像旗帜招展在河流的身体上。微风吹来,苇浪就开始有节奏地起伏,那么绵软、优雅、节制,那么美好的动作。也许只有芦苇能做出这么美好的动作。风大起来了,苇浪起伏的弧度明显放大了,眼看要匍伏在地上,然而并没有完全伏下去,你也不愿意看见可爱的芦苇做出这么委屈的姿势。芦苇们互相依托着、呼应着,只把柔韧的腰弯到有几份悲壮的程度,就又挺起来,然后随了风继续那哀而不伤、伏而不倒的动人舞蹈。
      ⑦是的,水在流动,风在跑动,岸在移动,在变动不居的河流里,在变动不居的岁月里,芦苇们不知听到了谁的暗示,不声不响地在低处做着准备,然后集结成浩荡的军队呼啦啦开出来,就在流动的河里,流动的时间里,流动的生活里,切割了这么一些安静的、绿色的岛屿,宣告美的征服和温柔的占领。让我们看到:许多东西在不停地变化、流逝,许多事物在无可挽回地快速远离我们,但是,仍然有一些东西没有变,仍然有一些可爱的事物停留了下来,并且远远近近地陪伴着我们,它们时时眺望着我们,也被我们时时眺望,比如:你正在凝视的那一片片芦苇,此时,它在接受你投去的目光,它那么安静,深邃,它似乎要把你清澈、深情的目光收藏起来,把你的美好年华收藏起来,若干年后,当你老眼昏花了,它再把它收藏的你青春的情怀,把它收藏的你早年的目光,都还给你,重新放进你的瞳仁。
      ⑧到了秋天,苇花如弥漫的白雪,被覆盖的河滩成了起伏的雪原,走近它,你能听见大地深长、细微的呼吸,你能感受到一种只有从风浪和霜寒中一路走来才会有的那种深沉、忧郁、而依然保持着纯真情操的成熟之美和内在之美。在苇花的雪浪里行走,你会重新发现你内心深处原来有一片柔软地带,此时它正在落雪,正在不断展开灵魂的空阔和洁白。
      ⑨许多个秋夜,我来到苇花飘曳的河滩,月亮小心地、踮着脚轻轻从上空走过,生怕让这唯美、柔弱的梦受惊。月光落下来,一层层落在苇花上,天上的雪与地上的雪相遇了,尘世的梦与天国的梦汇合了,我目睹并参与了两个梦的交接仪式和汇合过程,并荣幸地成为那超现实梦境中的一个细节。我在大地的一隅邂逅了天堂。
      ⑩不止一次,我在秋日里看见过这样的情景:一对对情侣在苇花的白雪里走着走着,置身于大自然纯美的诗的意境,即使再没有诗意的人,这时候看过去,也有了几分空灵和超凡气息。我想,也许他们都是很普通的人,以后也将过着庸常甚至琐碎的日子,然而,这一刻,大自然的诗意使他们凡俗的岁月有了经典的记忆,雪白的苇花漫过他们初恋的时光,即使到老了,什么都忘记了,也许他们仍记得那雪白的苇花,以及那贴着苇花飞过的雪白的鹭鸟,还有头顶那雪白的云。这记忆的底色,将漂白时光里沉积的灰暗,在纷繁甚至浑浊的色彩里,他们一生里都将坚持对洁白的崇拜。当他们在尘世间走出去很远,停下来回望,总能望见过去的白雪,那是多么纯真的雪啊。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棵树的智慧

秦若水

    ①我喜欢这片黑槐林。它就在我们学校四百米跑道内的操场绿地里。一棵连着一棵。排着有序的队列,像出操的莘莘学子。我更喜欢把它们比做宁静的港湾,它们随着跑道成弧形排列,真的很像静谧的怀抱。早晨或者傍晚,它们沐着阳光而肃立,我就静静地站在某棵树的下面,看它的绿意葱茏,看它的枝繁叶茂,看它的子女成群。看它的舍家幸福,常常看得我满心欢喜。

    ②我最喜欢的是看黑槐树开花。黑槐树开不出惊世骇俗的艳绝丽绝之花,它的花很小、很白,一蓬蓬,一穗穗,那么小心。那么内敛,那么自得,默默地开着自己的花。不争艳,不媚俗,只开自己心喜之花,只做自己的白衣仙子。然后,会结夹子,名日槐角,字连墩。清清爽爽开花,利利落落做树,可以与他人无关,确实与他人无关。

    ③所以,我一直在等黑槐林的黑槐开花。从第一片叶子,到叶满枝头,再到浓荫铺地,我天天都去观望。有布谷路过、鹊鸟登枝。却没有看到黑槐开花。走过春,走过夏,黑槐林一直沉默着,没有开花。如果不是因为太心伤,我相信它们是不会这样做的。它们在无声地抗议着什么。

    ④去年7月,那是一幅多么美丽的景象。黑槐林里每一棵黑槐树都约好了似的憋满了槐米,串串篷篷。喜气洋洋。那真是个夏天的样子啊。再过些时日。就会有白色的小米粒样的花开,然后那些叫槐连墩的娃娃们便会跑出来,吹着淡淡的药香,浸润着整个林子。

    ⑤那个时候学校已经放假,静寂的林子是鸟鹊们的天堂。清晨或者傍晚,我还是常常踱过去。享受清闲宁静。有一天,暮色四合时,我踱过去,突然发现一地残枝断叶,抬头望,一树槐米皆被乡里街坊们尽数采去,原来密不透风的叶盖已经稀稀疏疏、透天望月。

    ⑥枝折花去,满地凄凉。饱受磨难的它们抗议是应该的,就像那倔强骄傲的牡丹。

    ⑦三年前,有个女学生从自家牡丹园里移了一棵叫“洛阳红”的牡丹给我。欣喜之余。我忙买了一个超大号的白瓷花盆栽种。那“洛阳红”在田里已长多年,年年花开如酒,香醇香艳无比。学生送我时,它已有花蕾待放。我精心呵护。时时察看。期待它硕大的花朵开放。有个朋友对这棵“洛阳红”也垂涎得很,天天过来探望,并请求我分些给她。手起刀落,我在花盆里切了半株牡丹,连根带叶带花蕾送给了她。一个月后,朋友告诉我,那丰株牡丹花没开便好端端地死去了。我的何尝不是?我留下的半株牡丹虽然成活,但自缩花蕾,不再开花。秋来时,它早旱褪下叶子,关了家门。

    ⑧三年过去了,任我怎样浇水施肥,它也只是长些绿叶,不见开花。移了它的魂,切了它的骨,它变成了冷美人,不给花貌,不给笑容。它静默着抗议,用不开花的方式。

    ⑨所以,我想,今年黑槐林拒绝开花已成定局。去年断枝断骨,妻离子散,换了谁都会抗议。

    ⑩又是暑假,学生离校,林子寂静。前两天清晨,我去黑槐林做瑜伽,猛抬头,看到有树头顶小小黄黄的花蕾,一锥锥,一蓬蓬。槐米!我惊呼。接下来的几天里,它们都次第捧出各自的花蕾,整个黑槐林黄绿绿地静默着。

    ⑪痛,谁也不会忘记。但黑槐们和牡丹不同,它们选择了继续开花,并且用开得更好更美的方式去抗议往年的不公,同是用静默抗议,牡丹贞洁,千年冷漠,誓死不理;黑槐智慧,漠视痛苦,淡泊宁静。它默默地活好在自己的季节里,尽职尽责,按时开花,活好在当下,用最自然最朴素的方式。

    ⑫我惊叹一棵树的智慧。

——(选自《知识窗》2012年第8期,原文有改动)

阅读陈晓卿《爸妈的旅行餐》一文,然后回答下面小题。

    我爸是北方人,母亲则出生在南方,所以在主食的选择上,他们一直采取求同存异、搁置争议的政策:做米饭换了小火,母亲总会给我爸放进两个馒头;我爸蒸馒头时,蒸锅的中间是空的,为的就是给我妈蒸一碗米饭。我也真是佩服,他们就这样生活了将近50年。父母这一代人从小穷惯了、饿怕了,养成了有好东西也舍不得吃的习惯。

    上次的东京之旅就是这样。临行之前,我特意跟他们交代,咱们是去旅游,是去享受,不是逃荒。结果等于没说,无论吃饭还是买东西,我妈都会打听价钱,默默地心算一番,再大声报出一个人民币的数字:“乖乖,一瓶矿泉水这么贵啊!”结果第二天再出去,我爸的双肩背包就变得沉甸甸了,拉开一看,里面是老两口连夜在房间冰箱里冷藏的凉开水,好几瓶!

    为了开导爸妈,第二天晚餐时,我带着二老一小去了涩谷一家专吃螃蟹的料理店。我们点了新鲜的蜘蛛蟹,还从刺身、寿司、烧烤、清蒸、奶油焗到蟹肉蛋羹等都点了个遍。我妈坚持全家要一只蟹就够了,我只好说:“一只?可能只够我那个大胖儿子吃的。”于是,我表面上只要了一只,私下又偷偷要了一只。

    很快,儿子的面前就摆满了空壳,而父母面前的盘子里还是最开始夹过去的那条蟹腿。他们很夸张地比画着进食的样子,食物却不见消耗。我有些急,剔好了一个蟹螯放到我妈的盘子里。“你真不知道我不喜欢吃螃蟹?你妹妹家的冰箱里现在还有好多只,我根本不吃。”我妈说着,把蟹螯像传递奥运火炬一样传给了我爸。我没说话,又剔干净另外一只递了过去:“这和你吃过的梭子蟹还真不是一个味儿,尝尝嘛。”说完,我继续伺候我们家少爷吃喝。待我转过头来,发现新剥的蟹钳子又出现在了我爸的盘子里。老爸二话没说,一筷子又把肉还给了我妈。就这样,我几乎每次抬头时,那只蟹螯都会变一个位置。这是我第六次来日本,之前的五次,这里的美食都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但这次,无论是拉面、烧肉还是刺身,都让我吃出了另一番滋味。

    回到北京后,儿子在父母那里住了几天。接他的时候,我问:“有没有发现爷爷奶奶最爱吃什么呀?”儿子认真地想了半天,肯定地说:“剩菜。”

(选自《读者》2017年第6期)

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悠悠楠溪江

陈鹏举

    ①楠溪江生长在永嘉。它使当时的永嘉太守谢灵运成了山水诗的第一人。

    ②我大概是为了看望谢灵运,才到楠溪江的。因为在我记忆里,许多诗写过的山水本来未必好。到了楠溪江,却发现楠溪江这源头,真该有着谢灵运。

    ③在楠溪江的半腰渡头村,去乘漂流的竹筏。一团青葱中,流水无声,村口树上那悠长的蝉声,把这没有尽头的安宁,唱成了舒坦和慵懒。三两顶竹做的斗笠,让两岸的山形稍稍闪过了一番坚挺。据说这水边的小路很漫长,可以到达山的心坎。一位永嘉的朋友,曾经一次次从这儿步行十多小时去深山的丛林中讨生活。他说这儿的山水太静,静到会让人从心中渗出苦味。于是,在这个源头,一个小小的竹筏,让不同心情的人,都把自己的心浸到水中去,把宁静浸到了骨头里。

    ④楠溪江见不到现代生活的景致,这是一片上古留下来的天地。水清澈到鱼以为它活在天上。江两边的滩林,半在水中,半在水上。我一直不敢去想人眼的差异。因为人眼的差异,说明每个人看到的世界不一样。我曾见过来自欧洲的油画和水彩画,一些作品中的纯净和明媚,我一直以为是因了人眼的差异。直到有一天,我被告知欧洲的许多天空和大地,真是这样的纯净和明媚时,我才有了一个成年人的惊异。我甚至因此相信那种高贵的青黛,是欧洲人很荣幸的独有。然而在楠溪江,我见到了这种青黛,这种停泊在水天之间,被午后的阳光映出来的青黛。这时节,万籁俱寂;在这源头,我想起了杜甫的诗句“黛色参天二千尺”,一下子明白了这纯净明媚的青黛,绝非独独属于欧洲人。

    ⑤眼中的水天出奇地空阔起来,人与这水天也出奇地感觉到了一种亲密,甚至很想在这水天之间有一个久长。撑筏人很快活,用歌声,也用他四肢的语言,叙说着他的快活。在这源头,快乐和恬淡像诗画一样浓郁。

    ⑥住在楠溪江边的芙蓉山庄。入夜,山庄前的名为“芙蓉三冠”的山峰,被一轮明月映衬出一个深深的山形。那晚,高大的山形依然寂寞。山前有滩林般的几丛枝干很美的树影,树前是一条溪流,水声很低,然而很欢快。动情的是各色虫鸣,还不时有几句蛙的情话。虫声十分精致,也十分富丽。它们与这山这水、与楠溪江一样永远,让我们飘然、逸放、陶醉。小坐片刻,沉思相随。一位与水墨交游了大半生的画家明白了,中国画的全部美意,正在于它是用水墨描写大自然无限美妙的夜。一位用文字过滤百年孤寂的鉴赏家,明白了山、水,还有虫的歌唱,并不需要见诸文字。而我只是明白了自己的多余,明白了人其实并不被山、被水,甚至被虫子放在眼里。

    ⑦在芙蓉山庄,住去了生命中很轻也很重的一夜。

    ⑧离开楠溪江之前,又去拜访了楠溪江边两个古老的村庄:芙蓉村和苍坡村。这两个村庄大都有了一千个年份。村庄里的石街和屋宇都已苍老得散发出草木的滋味。鸡叫声是如此的悠长,仿佛来自久远的宋代。苍坡村有个说是建于宋代的木质凉亭。这亭里外有两圈木凳。阳光很淡然,好像弥漫着许多年月。两圈木凳上或坐或躺着七八个老人,个个慈眉善目,像是宋代翰林院中的人物;个个很健康的肤色和饱满的身子,又像是那遥远的年代退了伍的将军。阳光与他们的谐和,谱成了生活的艺术。这个村庄的人都姓李。听得说到姓李,老人们都扳着指头悠悠地说起李家的大业来。而楠溪江也在村前悠悠地流。

(注释)①谢灵运:南朝宋诗人,中国山水诗的开创者,被称为“山水诗鼻祖”。

阅读

教音乐的物理老师

①他的学生们都喜欢叫他李大兴,我们一般叫他李老师,他是一名山区支教老师。

②我和他在同一个支教学校,正对铺住了一年。我还记得他来到学校的第一天,就说过:“我不一定是一名出色的支教老师,但我一定是一名尽心的支教老师。”

③李老师一来就接下了八年级物理,顺便接下了九年级的美术,还有三、四年级的音乐课,还是学校一半班级的体育老师。其他课程还算轻松,但是八年级的物理课却是一大难题:如何激发学生对一门新课的兴趣,并且把课上好,这让他颇为费心。

④在看到孩子们做练习题不方便时,他自费买了一台打印机,为学生们打印练习题。

⑤半年过后,迎来了期末考试,忙完学校的期末工作后,李老师也回家了。新年里,八年级班主任给他发了条消息:“李老师,咱们班物理成绩全县第一,超过了县城的好学校。”

⑥学校很小,小到装不下你说话的声音;学校离县城很远,深深地埋在秦岭。

⑦《苔》是他教给学生们的第一首歌:“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他教得认真,学生们学得也快。

⑧孩子们没有见过吉他,每次他的音乐课前,就会有一堆小朋友涌入宿舍,叫着:“李老师,走走走!上课啦!”“好好好,等下,我拿一下吉他!”“李老师,他们拿好了,快走吧!"说着拉着推着李老师就要去教室,后面跟着几个男孩子,轻轻地拿着李老师的吉他,紧紧地跟在后面,生怕上课晚了一秒钟。

⑨我记得学校一次停电的时候,我正在教室看着九年级学生自习,学生们先是闹腾了一下,随即拿出自备的台灯开始继续学习。我看到已经习惯了停电的他们,给李老师发了个消息:“李老师,抄家伙。”不一会儿,李老师扛着大家伙来了,学生们“哇”地欢呼起来。李老师一摆衣袖,在讲台上找了一把凳子坐下,吉他一架,对学生们说道:“点歌!”我站在窗台旁,一边听着歌,一边看着月色。

⑩周末的时候,李老师会带着我一起去家访。我们一起搭过老乡们的车,也一起走了好多山路,我们看过家访出发时的朝阳,吹过归途冷冽的山风,走过泥泞路,观过山边松,也看过夕阳一点一点地沉到秦岭中。有一次他独自一人去了一个孩子家中家访,回来和我说:“心真是揪了一把——家徒四壁。”我回想着支教出征前学长们和我们聊过:“有些事,真不是我们一定能解决的。”看到学生的家境,李老师的心境大抵如此吧,所以他才拼尽全力地把最好的教育成绩留给孩子们,还有那一把吉他。

⑪一直到了七月的一天,离别还是躲不过,我记不清那一天有多少孩子来送我们。在离校的车上,李老师一直看着窗外,还有窗外的山。

⑫“天可补,海可填,南山可移。日月既往,不可复追”,山水环绕,石嵌高山,似白驹过隙,亦如指尖清风滑过。我们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一年又一年,一批又一批的青年呼喊着“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我们的地方去”,把青春热血洒在了每一片土地上。

(选自《教师文摘》2022年第9期,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