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困难

山西省孝义市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阅读邱勇校长在清华大学开学典礼的演讲稿,完成小题。

与美相伴  向美而行

亲爱的同学们、老师们:

    今天,3700多名2017级新同学来到清华园,成为这里的新主人。我代表全校师生员工,对你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祝愿你们在美丽的清华园里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年轻的你们如此优秀,作为校长我感到无比高兴和自豪。你们当中有立志从事新闻工作、来自西藏拉萨的藏族姑娘次旦央吉同学;有年仅13岁、来自安徽合肥的盛一博同学;有热爱中国文化、来自美国加利福尼亚的RoanGuinan(秦荣)同学。祝贺次旦央吉、盛一博、RoanGuinan(秦荣)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清华的一员,也祝贺全体2017级同学圆梦清华!

    同学们,从今天开始,你们将在美丽的清华园展开新的人生画卷。你们将在这里领悟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行胜于言的校风和中西融汇、古今贯通、文理渗透的办学风格。你们将在宁静的图书馆里博览群书,在热烈的师生交流中求真论道,在丰富的社会实践中增长阅历,与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砥砺前行、挥洒青春。总的来说,希望你们从今天起,不仅能感受、欣赏清华的美,更能努力培育美的素养,塑造美的心灵。

    你们要学会欣赏艺术之美和自然之美。欣赏美的过程是丰富人生意趣、增强生命力量的过程。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莫奈的睡莲,艺术家留给人类的瑰宝,展现了深厚的人文底蕴和敏锐的生命直觉。长河落日、疏雨梧桐,大自然或雄伟或秀美的景色,带给人们或开阔或静谧的心境。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曾说:“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在几十年的游历中,他“登不必有径”、“涉不必有津”,尝尽了旅途的艰辛,同时饱览了大自然的雄浑壮阔和秀美绮丽,也给我们留下了文采斐然,堪称“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的《徐霞客游记》。(A)

    欣赏艺术之美和自然之美,需有开放的心态,也需有探索的勇气。徜徉在艺术和自然天地里,你们的世界必将更精彩,你们的人生必将通向更加高远宽广的境界。

    你们要用心感受科学之美……

    你们要用一生去追求人性之美。人性之美永远照亮人类前行的方向。悲天悯人的情怀、坚毅不屈的精神是人性之美。(B)

    淡泊名利的风骨、谦和包容的胸怀也是人性之美。曾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的著名散文家、诗人朱自清先生,为人诚恳、谦虚、温和、朴素,总给人如沐春风的感觉。在他心中,每个笨拙的背影都蕴藏着可敬的人生与爱;夏夜失眠带给他的也不是烦躁,而是一篇隽永美文《荷塘月色》。“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他的人品学问文章,也如清澈的流水,静静滋润慰藉人们的心灵。(C)我希望你们以那些坚守理想价值、具有高尚品格的人为榜样,在完善自己、铸就个人美好人生的同时,温暖整个世界。

    同学们,世界是多彩的,希望你们与美相伴;人生是漫长的,希望你们向美而行。杨绛学长曾说:“我在许多学校上过学,最爱的是清华大学。”确实,在很多校友中,清华园是他们最热爱的地方。清华是这样的美,入心入梦,终身难忘;清华更是孕育美的地方,无数清华人从这里出发,创造出美好未来。

    亲爱的同学们,从今以后,清华将成为你们新的家园。我相信,美丽的清华园一定会因你们而更加精彩,你们的青春足迹也一定将为清华园所铭记!谢谢大家!

(有删改)

(1)、通读全文,按照下面的思维导图,梳理这篇演讲稿的基本内容。

(2)、下面文字出自上文,你觉得放在A,B,C哪一处最合适?请说明理由。

美国第16任总统林肯献身于人生来平等的理想,他因为坚定推动解放黑人奴隶的事业,倒在了冰冷的枪口之下。但他不妥协、不退却的身影,永久定格在人类史册中。

(3)、有同学说这篇演讲稿的内容很有针对性,作者做到了“心中有听众”;有同学认为其开头写得好,能快速“抓住”听众的心;还有人说这个结束语设计很巧妙。选择你最认同的一点,写下自己的认识和体会。(不少于80字)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下面小题。

有钱与值钱

       ①这个世界上,谁都离不开钱,吃穿住行皆要用钱支付,再清高的人也要和钱打交道。于是,围绕着人与钱的关系,就形成了各色人等:有钱的人与值钱的人;有钱又值钱的人与有钱但不值钱的人;值钱却没钱的人与没钱也不值钱的人。

       ②有钱的人却不值钱,他们一无本事,二无贡献,却富得流油,这是最不合理的。最典型的就是某些富二代、官二代、名二代,就因为有个“好爸爸”,一生下来就在钱堆里打滚,好吃好喝,应有尽有,花天酒地,一掷千金,结果多数都成了啥都不会的纨绔子弟,四肢不勤,五谷不分,虽然有的是钱,却最终一事无成,一文不值。

       ③值钱的人却不一定有钱,这是最令人遗憾的。大科学家钱学森当年从美国回来时,美国海军次长金波尔就说“钱顶美国五个师的兵力,绝不能让他走”,言外之意,他很“值钱”。但他始终对钱没多大兴趣,自愿过着平常的生活,即便后来拿到一笔百万奖金,也很快就捐赠了出去。还有邓稼先,那可是中国原子弹、氢弹的总设计师,参与指导了中国进行的全部32次核试验,你说该值多少钱吧?可他一直生活清贫,拿着普通人的工资,两弹试验成功后,他得过两次奖金,共二十元。今天听来确实令人齿寒。

       ④因而,让值钱的人又很有钱,才是最公平最合理的。齐白石很有钱,是因为他的画很值钱,随便涂抹几笔,就能换来成千上万的银子;乔布斯很有钱,是因为他的脑子很值钱,善于经营,大胆创新,一个“苹果”就使他财源滚滚股;股神巴菲特很有钱,是因为他的点子、眼光很值钱,能和他共进晚餐,需付出三四百万美元的高价,就这还要排队。这样的人,造福社会,服务公众,自己也不少挣钱,充分体现了多劳多得的价值规律,多多益善。

       ⑤一个正常的社会,就应该是越值钱的人越有钱,因为其劳动质量高,社会贡献大,反之,若值钱的人却没钱那就是悲剧。文革时,“知识越多越反动”,那些“值钱”的专家、学者、教授、科学家,或被打成“三名三高”、“反动权威”、“白专道路”,或被关进牛棚,被勒令去打扫厕所,家产被没收,工资被扣发,至今提起来仍让人心有余悸。如今,虽然知识、技能值钱了,但不值钱却有钱的人也不少,这种人身无长技,早晚会坐吃山空,长则几十年,短则十年八年,就一定会破落衰败,“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难逃富不过三代的规律。所以说,有钱的人却不值钱是很危险的。

       ⑥要让值钱的人有钱,一是社会要形成尊重知识、尊重科学、尊重创造、尊重技能的氛围,打破大锅饭、平均主义的羁绊,就是要让有能耐、贡献大的人先富起来,腰缠万贯,富得让人嫉妒;二是那些值钱的人自己也要拿出真本事,干出绝活,做出突出贡献,让你的老板、上司觉得你确实物有所值,就该给你高薪,也让你周围的人口服心服:人家就是有本事,值这个价!

       ⑦一个经济繁荣、科学昌明的社会,一定会有一大批既值钱又有钱的人成为社会中坚,显示着正能量,起着榜样的力量,昭示更多的人像他们那样,靠本事吃饭,凭能力处世,引领劳动为荣、不劳而获可耻的社会风气。你想有钱吗?就去长本事,学知识,充实自己,强大自己,有了金刚钻,敢揽瓷器活,栽下梧桐树,自有凤凰来。君不见那些经验丰富的企业高管,那些造诣高深的教授学者,那些擅长赚钱经营的商场骄子,那些身怀绝技的高级技工,那些摘金夺银的体育健儿,不是到哪里都抢手,到哪里都吃香喝辣的?

       ⑧让值钱的人有钱,那是必须的。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此身此时此地”都读书

赵畅

       ①朱光潜终生恪守自己的座右铭:“此身此时此地。”“此身”,即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就必须自己来做,并成为自己一生追求的目标;“此时”,指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绝不拖到明天和以后去做;“此地”,是说此地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不可等到有更好的条件和宽松的环境时再去做。做一哪嘴纲,读书更应这样。

       ②读书,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且须贯穿一生一世的事。

       ③或许,有人会说,读书不是看病、救火,不必着急,慢慢来就行。殊不知,正因为读书在有些人看来,是一件可待可推、可有可无的事,故而总是被忽视被抛弃。其实,一个人真要等到抽出一段空闲时间再来静心读书,那只是不想读书的借口而已。其实,③真正的读书总是忙中偷闲进行的,真正的读书必抓住眼前、当下,而绝不拖到明天、后天。古人读书有“马上、枕上、厕上”之说,既说明读书是一件紧要的事,也说明读书的时间只要挤一挤,总会有的,每个人都要学会分秒必争、日积月累。电影导演谢晋从小热爱读书,自此养成每天必读书的习惯。哪怕工作到深夜,睡前一定要看上一会儿书,否则便睡不踏实。去国外访问,他最爱逛书店买书、读书。而春节回老家浙江上虞,他更是闭门谢客,奢侈地读书。勤奋读书,令他的导演生涯充满激情,充盈智慧。最近,读报看到一则消息,说现在市场上出现了一种“会生气”的书。如果你不看它,它就会发脾气,书上的字迹两个月后自动消失。这是由阿根廷一家出版商出版的一本文学选集。它通过特殊的墨水印制好后用塑料袋密封包装,拆封后二至四个月内,墨迹碰到阳光和空气就开始逐渐消退,最后变成空白。这本“不能等的书”也是在提醒每个人:书,要抓紧时间读,而不能束之高阁。

       ④环境好一点,或许读书的效果会更好些。但这并非必要条件,何况,人也可以适应环境。1940年9月7日,德国空军疯狂轰炸伦敦,伦敦遭受重创,到处是断壁残垣,到处是火海,缺水、缺电、缺煤气、缺少食物和药品。然而,在图书馆,有人依然从排列整齐的书架上挑选书籍。难怪丘吉尔说:“伦敦就像一头史前时期的巨兽,能够忍受可怕的创痛,虽然遍体鳞伤、血肉模糊,也照样能生活和活动。”不囿于时间、地点、环境,伦敦人热爱读书,该是德国法西斯难以摧毁他们的心灵的重要原因,也该是他们对未来充满希望的重要原因。是啊,对如饥似渴读书的人来说,环境的好差,实在不是决定因素。清朝重臣曾国藩的一番话说得再明白不过的了:“且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所以,对于一个爱读书的人来说,环境的好坏,无关紧要。

       ⑤读书,理应是我们人生追求的目标,事实上,在当今世界的许多国家里,读书的多寡依然是多数人对生活质量的评判标准和人生境界的衡量尺度。做一个真正的读书人,就从“此身此时此地”开始吧!

(选自2013年1月3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下列各题。

让真诚给心灵环保

鲍震培

       诚心诚意是两千多年来儒家文化的传统美德,孔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此处的“仁”是指真诚。在孔子看来,待人真诚不是表面文章,说得天花乱坠往往是假象,做善事应该是出于真诚的内心要求,而不是为达到某种目的讨好别人的手段。真诚是一种来自内心的情感,不虚伪,不掩饰。如果人只重外在的表现而忽略内心真实的情感,只是外表的作秀,演戏,玩假的,那是最没意思的事情。

       人是动物界中唯一可能最不真诚的,人会伪装,戴着面具,扮演各种各样的角色,所谓人生如戏,免不了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甚至许多时候需要善意的谎言。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那么人心自有向上一路的向诚力量。朱自清在《论诚意》中认为,现实生活中,纯粹诚实的君子和诈伪的小人并不多见,常人往往沉浮于两界之间。我的一个朋友给人送礼,回来后总是如释重负地说又了却一桩心事,送礼在于她似乎不是一种内心所愿,而完全成了一种负担,失去了礼尚往来的初衷﹣﹣感恩或祝福。没有了最初的真诚,人际交往也成了莫大的包袱或者势利者攀附的台阶。

       要做到真诚,涉及两个问题,一是真诚对待生活中的每一个人;二是真诚也要看对象,用真诚的方式把事做好,把自己的社会角色扮演好。

       必要的“巧言令色”是可以的,一个求职者如果不擅言辞,一味刚毅木讷,恐怕连工作也找不到。再如做一个老师,他的真诚与他说话美妙动听、表情亲和并不冲突,因为他的内心是爱学生的。

       高尔基说:“走正直诚实的生活道路,定会有一个问心无愧的归宿。”真诚是人品,更是一种态度。

       龙年春晚演员唱歌走音,而只有王珞丹在微博里向观众道歉,其真诚态度受到了网友的称赞;前不久内地某红得发紫的女星在香港献唱,因音响故障被发现是对口型假唱,让人大跌眼镜,这种不真诚的艺德让人对她的人品产生了质疑。

       真诚往往是职业道德的底线,“童叟无欺”是卖方对买方的诚信。朋友家的小朋友曾去小区小卖部买冰糕,十根冰糕可以按批发价买,每根节省一角钱,这样买10根一元钱一根的冰糕,有9元钱就够了,但是孩子却只买回9根冰糕,原来那售货员告诉他一元钱1根,朋友找到那家店理论,痛斥他们这种对顾客不诚信的欺诈行为。骗局早晚会被揭穿,春晚蔡明的小品正是揭示了诚信的天网是疏而不漏的。

       文艺工作者的真诚是要向社会推出精神文明的产品,弘扬真善美的人格情操,当下一些影视剧却媚俗跟风,绯闻满天飞,剧情狗血雷人,价值取向上混淆正义与邪恶的界限,没有起码的是非观,误导青少年观众。强大的收视率所带来的利益驱动,使这样的“垃圾剧”充斥了银屏,这种娱乐圈的虚假繁荣不得不引起我们深深的忧思。

       最近影视演员陈坤在2011年“行走的力量”活动后出版了公益图书《突然就走到了西藏》,书中坦言“真实的丑陋比虚假的繁荣美一千万倍”。

       越来越多的人渴慕进藏,试图在高原简单的生活、圣洁的环境中得到心灵的净化,返璞归真。然而我们大多数人只是过平平淡淡的生活,怎样获得内心的澄净呢?其实道理很简单,如果一个人有精彩,到哪里都会是精彩。一个人的心中有美好,无需远行,也能看到美好的风景。保持你内心赤子般的真诚,真水无香,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让真诚回归,摒弃那些喧嚣和浮躁,给我们的心灵环保,家园会变得更美好。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读书可以任一点

张贺

    ①现在的家长普遍重视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不少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小书架,但是如果问一问孩子书架上的书都读过吗,那么答案十有八九会让父母失望,从头到尾认真读过的书不过少数几本,能反复阅读的就更少了。也就是说,孩子的阅读量和拥有的图书量不成比例,这就意味着家长在给孩子选择图书时出现了严重的错位。父母认为好的书,孩子不感兴趣;孩子喜欢的书,家长认为不值得读。对于这个问题,我的看法是,把选择权交给孩子,孩子喜欢读什么就读什么。

    ②对此,不少朋友难以接受,他们说:“小孩子懂什么?怎么能让他们自己去选呢?读到坏书怎么办?”其实,“读什么书”这个问题最有发言权的是孩子自己。父母为孩子选择的图书不论多么优秀,如果孩子不喜欢,读不进去,还是没用的。更何况,所谓父母为孩子挑选图书如今已经沦为根据销量排名和网站评论买书的“跟风”,未必就真的适合孩子。

    ③对于孩子的成长而言,重要的不是读什么,而是培养一种以书为伴的良好习惯,而这种习惯只能通过从头到尾读完一本再读一本的循环不断的过程才能培养出来。阅读是需要耐心的,如果书中的故事抓不住孩子的心,以小孩子的专注程度,很快就会把书扔在一边不再读了。所以,我们的目标其实是通过阅读培养专注和耐心,这两种品质的价值远远超过某本书所传递的知识。实际上,决定孩子未来人生和事业成就的最重要的品质之一就是专注和耐心。明白了这个道理,家长就不必再纠结于孩子读什么书,而应该着力培养孩子的专注和耐心。只有孩子感兴趣的书,他才有可能认真地耐心地读完。完完整整读完一本书所带来的成就感也会使孩子更加自信,不会因书太厚而产生畏惧感。

    ④美国著名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就是一个好例子。阿西莫夫小时候热衷于阅读低俗杂志小说,他爸爸斥之为“垃圾”,但阿西莫夫说:“不论低俗杂志小说多么无聊,还是该读一读。年轻人渴望阅读粗野的、粗制滥造的、文体臃肿、题材陈腐的故事,只有通过阅读这些故事的单词和句子才能满足他们的这种渴望。凡是读过的人都必然会受到阅读能力的训练,其中一小部分人会转而去阅读比较好的作品。”阿西莫夫就是通过大量阅读通俗小说培养了对文学和写作的兴趣。

    ⑤对于提高阅读能力来说,有时候“量”比“质”重要,只有量上去了,阅读能力才会有一个质的提高。所谓阅读能力,本质就是记忆与理解。如同健身时必须通过反复提举重物才能促使肌肉生长,只有大量阅读才能刺激大脑掌握阅读技能,更有效率地处理信息的输入输出。因此,在青少年时期大量阅读是极其重要的,记忆力和理解力会因此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所以,父母应该鼓励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大量阅读,而不必过于计较读什么。

    ⑥越是年幼的孩子对阅读材料的趣味性要求越高,此时如果家长一味强调要读好书,读名著,反而容易使孩子以为读书就是这么没意思,难以真正建立阅读习惯。反之,带孩子去书店或图书馆,让孩子自己随便选,只要去的次数足够多,孩子最终将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读书的劲头就会大大增强。犹太人有一个传统,在给孩子的第一本书上涂蜂蜜,让孩子从小就认为读书是一件甜蜜的事,目的正在于此。读书,还是要任性一点儿的。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快乐是一种能力

    ①西方一位哲学家说过,人有避苦趋乐的本性。现实生活中,人人都追求快乐,但结果大相径异。为什么?因为快乐是一种能力。

    ②能力是成功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实现快乐的能力既不可能与生俱来,也不可能自天而降,只能在社会生活中靠学习、靠思考、靠分析、靠实践而逐步形成并不断发展提高。这种能力不论是形成过程还是外在表现,都是多方面的,择其要者,主要体现在对_______要_______、对_______要_______、对_______要______。

    ③人非圣贤,有错难免。这种错,或是讨论中讲了错话,或是创新实践中做了错事。孔子说得好:“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仁之方也,亲亲为大也;亲亲为大,和睦相处,就可快乐起来、振作起来。事情就是这样:以己为喻,方能设身处地,推己及人,容人所不及,谅人所不能,起人所不知,礼人所不欲,让同事、同志间的快乐、和谐元素骤然变长,不快乐、不和谐的因子渐而化小。地厚者自平,宽容者自乐。人的容量和他成就的事业是成正比的,在容人中,宽容者得到的不仅是乐,还有事业的成功和发展。《论话》中说:“宽则得众。”得众者得快乐得成功。

    ④世界上的事总是有一利就有一弊。深山老林虽然天蓝水绿,但老百姓饭碗里的东西却未尽可意;城里的物质五光十色、丰富异常,但烦躁与污染却时时惹人烦恼,事情就是这样:沙中有金、玉中有石,这是事物的辩证法,也是生活的辩证法。这就需要学会辩证思维,对事,用“两点论”。世界万物的有与无、聚与散、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前与后都是相对而言并相互转化的,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没必要碰到点不顺心、不如意的事情就唉声叹气、一蹶不振。要相信,事情总会向好的方面发展,风雨过后会有晴天,从而乐观对今天,快乐奔明天。

    ⑤人不能没有信仰。缺失信仰,精种就会空虚,灵魂就无所依存。今天我们信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的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有信仰就要居敬以持其志。立志才能定其本,志高才可意致远。有了定本致远之志,才能遇难不退,遇险不惧,面对乌云飘来,静观云卷云舒;面对春暖乍寒,照看花落花开。坚信,黄河之水无论转多少弯、遇多硬的岩,照样奔腾到海不复还:共产党人为之奋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无论路多远、道多难,一定能冲破重重关山最终实现。事情就是这样:只有极度信服、尊重并为之奋斗的才能叫信仰。这种信仰,与志相联,我有钢铁般的强度,既坚硬无比,有难不知难;又韧性无比,有苦亦觉甜,在呼啸前进的过程中,乐观主义伴始终。

    ⑥快乐是能力,能力兴于细微。只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_______________,快乐就如万山中来的溪水那样,与日俱增,且一路欢歌是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阅读理解

谈诗(节选)

钱穆

①最近偶然看《红楼梦》,有一段话,现在拿来作为开始。林黛玉讲到陆放翁的两句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有个丫鬟很喜欢这一联,去问林黛玉。黛玉说:“这种诗千万不能学,学作这样的诗,你就不会作诗了。”下面她告诉那丫鬟学诗的方法。她说:“你应当读王摩诘、杜甫、李白跟陶渊明的诗。每一家读几十首,或是一两百首。得了了解以后,就会懂得作诗了。”

②这一段话讲得很有意思。放翁这两句诗,对得很工整。其实则只是字面上的堆砌,而背后没有人。若说它完全没有人,也不尽然,到底该有个人在里面。这个人,在书房里烧了一炉香,帘子不挂起来,香就不出去了。他在那里写字,或作诗。有很好的砚台,磨了墨,还没用。则是此诗背后原是有一人,但这人却教什么人来当都可,因此人并不见有特殊的意境,与特殊的情趣。无意境,无情趣,也只是一俗人。

③此刻先拿黛玉所举三人王维、杜甫、李白来说,他们恰巧代表了三种性格,也代表了三派学问。王摩诘是释,是禅宗。李白是道,是老庄。杜甫是儒,是孔孟。摩诘诗极富禅味。禅宗常讲“无我、无住、无著”。所以后来人论诗,主张要“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但作诗怎能不著一字,又怎能不著一字而尽得风流呢?我们可选摩诘一联句来作例:“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此一联拿来和上引放翁一联相比,两联中都有一个境,境中都有一个人。“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那境中人如何,上面已说过。现在且讲摩诘这一联。在深山里有一所屋,有人在此屋中坐,晚上下了雨,听到窗外树上果给雨一打,朴朴地掉下。草里很多的虫,都在雨下叫。那人呢?就在屋里雨中灯下,听到外面山果落,草虫鸣,当然还夹着雨声。这样一个境,有情有景,把来和陆联相比,便知一方是活而动的,另一方却是死而滞的了。

④这一联中重要字面在“落”字和“鸣”字。在这两字中透露出天地自然界的生命气息来。大概是秋天吧,所以山中果子都熟了。给雨一打,禁不起在那里朴朴地掉下。草虫在秋天正是得时,都在那里叫。这声音和景物都跑进到这屋里人的视听感觉中。那坐在屋里的这个人,他这时顿然感到此生命,而同时又感到此凄凉。生命表现在山果草虫身上,凄凉则是在夜静的雨声中。我们请问当时作这诗的人,他碰到那种境界,他心上感觉到些什么呢?我们如此一想,就懂得“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这八个字的涵义了。正因他所感觉的没讲出来,这是一种意境,而妙在他不讲,他只把这一外境放在前边给你看,好让读者自己去领略。若使接着在下面再发挥了一段哲学理论,或是人生观,或是什么杂感之类,那么这首诗就减了价值,诗味淡了,诗格也低了。

⑤但我们看到这两句诗,我们总要问,这在作者心上究竟感觉了些什么呢?我们也会因为读了这两句诗,在自己心上,也感觉出了在这两句诗中所涵的意义。这是一种设身处地之体悟。亦即所谓欣赏。我们读上举放翁那一联,似乎诗后面更没有东西,没有像摩诘那一联中的情趣与意境。摩诘诗之妙,妙在他对宇宙人生抱有一番看法,他虽没有写出来,但此情此景,却尽已在纸上。这是作诗的极高境界,也可说摩诘是由学禅而参悟到此境。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