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试题来源: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阅读理解

    谈诗(节选)

    钱穆

    ①最近偶然看《红楼梦》,有一段话,现在拿来作为开始。林黛玉讲到陆放翁的两句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有个丫鬟很喜欢这一联,去问林黛玉。黛玉说:“这种诗千万不能学,学作这样的诗,你就不会作诗了。”下面她告诉那丫鬟学诗的方法。她说:“你应当读王摩诘、杜甫、李白跟陶渊明的诗。每一家读几十首,或是一两百首。得了了解以后,就会懂得作诗了。”

    ②这一段话讲得很有意思。放翁这两句诗,对得很工整。其实则只是字面上的堆砌,而背后没有人。若说它完全没有人,也不尽然,到底该有个人在里面。这个人,在书房里烧了一炉香,帘子不挂起来,香就不出去了。他在那里写字,或作诗。有很好的砚台,磨了墨,还没用。则是此诗背后原是有一人,但这人却教什么人来当都可,因此人并不见有特殊的意境,与特殊的情趣。无意境,无情趣,也只是一俗人。

    ③此刻先拿黛玉所举三人王维、杜甫、李白来说,他们恰巧代表了三种性格,也代表了三派学问。王摩诘是释,是禅宗。李白是道,是老庄。杜甫是儒,是孔孟。摩诘诗极富禅味。禅宗常讲“无我、无住、无著”。所以后来人论诗,主张要“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但作诗怎能不著一字,又怎能不著一字而尽得风流呢?我们可选摩诘一联句来作例:“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此一联拿来和上引放翁一联相比,两联中都有一个境,境中都有一个人。“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那境中人如何,上面已说过。现在且讲摩诘这一联。在深山里有一所屋,有人在此屋中坐,晚上下了雨,听到窗外树上果给雨一打,朴朴地掉下。草里很多的虫,都在雨下叫。那人呢?就在屋里雨中灯下,听到外面山果落,草虫鸣,当然还夹着雨声。这样一个境,有情有景,把来和陆联相比,便知一方是活而动的,另一方却是死而滞的了。

    ④这一联中重要字面在“落”字和“鸣”字。在这两字中透露出天地自然界的生命气息来。大概是秋天吧,所以山中果子都熟了。给雨一打,禁不起在那里朴朴地掉下。草虫在秋天正是得时,都在那里叫。这声音和景物都跑进到这屋里人的视听感觉中。那坐在屋里的这个人,他这时顿然感到此生命,而同时又感到此凄凉。生命表现在山果草虫身上,凄凉则是在夜静的雨声中。我们请问当时作这诗的人,他碰到那种境界,他心上感觉到些什么呢?我们如此一想,就懂得“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这八个字的涵义了。正因他所感觉的没讲出来,这是一种意境,而妙在他不讲,他只把这一外境放在前边给你看,好让读者自己去领略。若使接着在下面再发挥了一段哲学理论,或是人生观,或是什么杂感之类,那么这首诗就减了价值,诗味淡了,诗格也低了。

    ⑤但我们看到这两句诗,我们总要问,这在作者心上究竟感觉了些什么呢?我们也会因为读了这两句诗,在自己心上,也感觉出了在这两句诗中所涵的意义。这是一种设身处地之体悟。亦即所谓欣赏。我们读上举放翁那一联,似乎诗后面更没有东西,没有像摩诘那一联中的情趣与意境。摩诘诗之妙,妙在他对宇宙人生抱有一番看法,他虽没有写出来,但此情此景,却尽已在纸上。这是作诗的极高境界,也可说摩诘是由学禅而参悟到此境。

    (1)根据内容,理清作者思路,补全下面的思维导图。

    【答案】
    (2)根据文章的第④段进行判断,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 “落”字和“鸣”字用得好,是因为这两字可视可听,洋溢着天地间的生命气息。 B . “落”字体现了生命不堪秋雨侵袭的脆弱,“鸣”字表现了草虫夜半哀鸣的凄凉。 C . 王维“顿然”感到此生命同时又感到此凄凉,这正是诗中禅意之所在,别有意境。 D . 这一联好就好在留有余地让读者自己去领略,若是直接抒发议论,就降低了诗格。
    【答案】
    (3)请运用作者的观点,结合加点词,赏析秦观《行香子》中最后一句。

    行香子

    秦观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青旗、流水桥旁。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答案】
    【考点】
    【解析】
      

    收藏 纠错

    组卷次数:2次 +选题

  •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题目。
    为什么要保护海洋
    ①广袤无垠的海洋覆盖了地球71%的面积,它是大陆淡水径流的主要来源。广阔的水面,巨大的水体和永不停息的流动着的海流调节了全球的气温和降水。因而可以说,海洋保护了地球上所有生物的生存,当然也包括人类的繁衍。
    ②海洋还敞开宽阔的胸怀,让人们来发掘它丰富的宝藏。
    ③海洋是人类未来的食品基地。仅藻类产品就比世界目前小麦总产量多20倍。海洋每年为人类提供30亿吨的鱼。据计算海洋所能提供食品的能力是陆地的1000倍。
    ④海洋还是一座巨大的油库。海底石油可采储量约3000亿吨,是世界石油总储量的40%。海底锰结核可供人类使用上万年。海水中还含有铀、氢的同位素等多种核原料,还有大量无机盐类等资源。
    ⑤海洋还蕴藏着巨大的潮汐能。据估计,世界潮汐资源约有10多亿千瓦。如果把波浪能和海流能计算进去,就更可观了。
    ⑥海洋慷慨地倾己所有为人类服务,然而人类对它怎样呢?
    ⑦无节制的污染、掠夺性的开发严重破坏了人类共有的海洋环境,引起了世界有识之士的巨大焦虑和不安。
    ⑧人类对海洋的污染有六种,其中石油污染是最普遍的。人类每年排入大海的石油在200万—2000万吨之间。如果把油船沉没和战争破坏所造成的漏油计算进去,那么这个数字将成倍地增加。石油污染会使成千上万只海鸟丧命,油膜使浮游生物及鱼类无法生存。
    ⑨全球工业的发展,每年使大量含汞、镉、铜、铅等重金属的化学废料进入海洋。据计算,全世界每年排入海洋的汞有1万多吨,镉就更多。
    ⑩各种农药污染也不亚于工业污染,特别是杀虫剂滴滴涕,每年约有100万吨进入海洋,抑制了海藻的光合作用,产生了严重后果。
    ⑪工业、民用和农业污水,船民的生活和生产废弃物污染,核武器实验污染和海洋热污染等也使海洋环境日益恶化。
    ⑫据调查,每年从河流注入海洋的41000立方千米的淡水中,有200亿吨悬浮物和溶解盐类,包括金属和污染物、城市垃圾和污水。可见人类活动对海洋污染的严重性。
    ⑬除了严重的污染外,人类掠夺性的捕捞也使海洋渔业资源严重受损,有的品种已濒临灭绝。地中海沿岸,现在连长80毫米以上的鱼也不见了。新英格兰沿海鳕鱼、比目鱼减少了65%。我国渤海、黄海渔场的鱼类资源也到了濒临灭绝的境地。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关于风筝的起源有很多说法,比如斗笠、树叶说,认为风筝的出现受到被风吹起的斗笠、树叶的启发,还有帆船、帐篷说,飞鸟说等。观点虽不统一,但风筝很早就出现在中国并无异议。《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记载“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蜚一日而败。弟子曰:‘先生之巧,至能使木鸢飞。’”可见春秋战国时期已有风筝,不过为木质。

           随着造纸术的发展,从唐朝开始,纸糊的风筝逐渐兴起。到了宋代,放风筝已经成为当时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明清时期,风筝的制作技艺、装饰技艺得到空前发展。至清朝道光年间达到鼎盛。

    (摘编自《早春的风筝》)

    【材料二】

           风筝上绘制的图案十分丰富,它们往往寄寓人们追求幸福的愿望,蝙蝠并不美丽,但因与“遍福”“遍富”谐音,中国人就常把它作为象征“福”的吉祥图案绘制在风筝上。以“福燕”为代表的传统北京沙燕风筝,整个翅膀上都画满经过美化的蝙蝠。除此以外,我们熟悉的传统吉祥图案也不少,如“龙凤呈祥”“鲤鱼跃龙门”“百鸟朝凤”等,这些风筝图案无不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各国的风筝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日本风筝是由中国传入的,学界一般认为传入时间是中国唐代,图形多为长方形和半圆形,上面没有任何装饰。到了明治时代,浮世绘的画风成为日本风筝的独特风格。在泰国,风筝则有男女之别,男筝称为鸟筝,女筝称为鱼筝。鸟筝一般有2米高,又叫“猜朗康”;鱼筝形如钻石,也称“白宝”,放飞时要由七个女子操控。

    (摘编自网络)

    【材料三】

           在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可以看到当时放风筝的情景。河边,有身着不同色彩衣服的六人。其中,两个着成年男子在放风筝,风筝高飞在空;一小童立在旁边抬头凝望,身后一人着深色衣服,怀抱衣着鲜艳的孩子,亦是盯着高空中的风筝;稍远处的树下,站着两个男子,同样注视着高飞在空中的风筝。

    (摘编自《<清明上河图>中看清明民俗》)

    现代文阅读

    罗布泊的春天

        春天来到了没有春天的罗布泊。

        极目四望,寸革不长,浸漫荒漠,无尽凄凉。

        罗布泊是蒙语译名,意为“汇水之地"。这里是塔里木盆地鼓低洼处,孔雀河、车尔臣河、塔里木河、疏勒河,四面八方的河奔涌而来,变蜜荒为水乡。

        绿林环绕,百花盛开,牛马成群,生命绽放。然而,曾几何时,筑坝截流,疯狂水利。上游来水减少,绿洲日渐干涸。最终,滴水无存,人烟断绝,干风不度,飞鸟不来。“汇水之地”成了“死亡之海”。

        汇水退去,呈现盐売,罗布泊成了超级钾盐储蔵地。建矿修厂,开采钾盐,少不了机械、车辆,也就少不了加油站。

        2002年10月,中石油在罗布泊建起第一个加油站。三间彩钢房,一座加油棚。彩钢房,挡不住太阳,也挡不住风。一场沙尘暴下来,屋里全是沙。睡觉起来,床上是一个人形。

        2007年5月13日,前任站长走了。我来了。我来了,一干就是八年!四个人一条狗。

        没去过的人想象不到,一望无际的戈壁滩,连半根草都没有,更别说树了。当地人说,有草有树,就不是罗布泊了。开始我还不懂,罗布泊为啥不长草?后来,听勘探队的人说,地下140米全是盐,100年也挖不完,那还能长啥?我不甘心,就试着种。从100多公里外拉来土,把油桶割掉一半盛上土,这回总没盐了吧。可是,不管种什么,没几天就蔫了。有盐的土养不活。没盐的土也养不活。

        “死亡之海”连空气都容不得绿!没绿就没绿吧,更难过的是——没水。没电。没路。没人。除了我们,难见活物。

        当初,油站建成后,第一车油是从库尔勒运来的。运油的人背了200个馍馍,500多公里走了十五天!为啥?没路。不但没路,也没信号,全靠运气。

    从汕站去公司,出发前我将提前说一声,我啥时候走的,大概啥时候到。如果不到,就派人来我。找不着活人,就收尸。我开着越野车,在茫茫戈壁滩孤独行走。含盐的沙地一块一块地翘起,好像东北平原刚犁过的地。东北的地是松软的,这里不是,硬得很,敲开一块里面全是盐。一下雨就走不成,盐化成白泥。四野苍茫,没有参照物,辨别不清方向。只好走一公里就停下来,在沙包上绑个红布条。来回走几次,布条绑多了,找不到路就找红布条。就这样,我还迷失过几次。印象最深的一次,差点儿送了两条命。我带员工小刘开车从罗布泊出来,才走了80公里,轮胎后面的钢板就断了,走不成了。那天也倒霉,原计划晚点儿走,对方打电话催,我们就起个大早,带上两瓶水,不到五点就摸黑出发了,没想到半路车坏了。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咋办?不能等死,只能回去喊人。我把水给了小刘,说我去喊人。他说我去!我说我是站长听我的,你在这儿等着,太阳出来就躲车后去,中午趴到车底下。这两瓶水要省着喝,准备撑两天,可不敢一会儿就喝完了。离开小刘后,我走了十几公里就迷路了。又热,又渴,又累,一头栽倒在沙子里。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响。我想,我可能活不了了,余纯顺就是这样死的。正在绝望,来了一辆矿山的车,把我救了。我来到矿山,给派出所报警。所长赶紧带人赶过去。赶到的时候,小刘已经虚脱,再晚一步人就没了。

        从那儿以后,我就养成了习惯,来加油的,不管认不认识,都要问一声,师傅,你到哪儿去?如果说去玩,我就说你別去了,有可能把命玩丢了。如果说去探险,我就问东西带得全不全?水要带够,油要带够,手机号要留下。很多人不知道水的宝贵,一仰脖儿就光了。我看到这样喝水的就生气,说你不要这样喝,水是救命的!他问那咋喝;我说抿一口就得,留着万一。出事都在路上,车一坏,一躺说不定几天,没水咋弄?不是吓唬你,到时候想喝自己的尿都没有!

        跟没路一样,没水同样困扰着我们。我刚去的时候,要买水,60块钱一方,买完雇车拉到站里。里外里,水贵如油。我就把用水控制在一个月三方,每人每天一暖壶,吃喝洗涮就它了。洗脸像猫,抹两下就得,洗澡更是做梦。别说洗澡,连洗脚都不行。我规定不许洗脚,洗完脸水留着,给狗喝。它太可怜了,舌头整天伸着。所以,戈壁滩没有女人。男人不洗澡,臭就臭。女人不行。

        没水都能凑合,关键是没电。来车加油了,就打着柴油发电机发电,发好电了再加油,加完油就关机。为省柴油,也为省机器。白天加不成油,地表温度高,汽油都挥发了,出来的全是气。咋办:晚上干!白天休息,晚上通宵营业。周围要加油的都了解,天不黑不来。白天偶尔有从外面来的,就敲我们的门。所以,白天睡不好,晚上没觉睡。作业的方法很古老,先提一桶水,浇到加油机上降温排气,然后发电加油。加完油就没电了。谁能想得到没电的日子怎么过?可我们就是这样过来的!白天太阳借光,晚上星星点亮。

        工作难,生活也难。自己做饭吃,洋白菜,土豆,就吃这个。总吃这个!把人都吃成了土豆。送菜的进来,天这么热,別的菜也带不成。韭菜带来就是一坨水,西红柿烂成酱。如果有拉沙的车进来还好,把菜拌上水埋在沙子里,拉到油站还能吃。说实话,天太热了,也不想吃饭。光喝水,人都肿了。早上五点半出太阳,彩钢房晒一个小时就成了蒸笼,根本待不住。温度计往地上随便一插,就是70多摄氏度。厚底劳保鞋穿上没用,隔着鞋烫脚。刮风也没用,全是热风。热浪滚滚。刚来的时候,我天天流鼻血,一流一个多月。人热得受不了,连加油机都晒黑了屏。

        日子再难,我们也没一个怂的。坚守油站,坚守罗布泊。彩钢房热得不能住,我们就挖地窝子,钻到地下去。先挖四五米,形成一个宽敞的下沉区域,铺一层水泥地面,然后横向挖洞,盖几间小房。撑上木头,砌上砖,老结实了。钻进地下,人和狗都凉快了。

        从没水、没电、没路、没人的苦难岁月,一直陪伴到现在,有了水、有了电、有了路、有了人,有了新的加油站,有了年轻的站长!

        冰天雪地的严冬过去了,春天来到了罗布泊。

        谁说罗布泊没有春天?

        两只斑鸠不知从什么地方飞来,在油站的雨棚下搭了一个窝。

        啊?这里没草叶,也没树枝,它们用什么搭的窝?

        我定时看去,突然,哗的一下,泪水冲了出来!

        我不敢相信!我泪流满面!我放声大哭!——它们用工地上的铁丝搭了一个窝!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河边的错误

    吴亚原

    那年秋天,刚满十二岁的我,对啥都充满好奇,然而除了跳房子、玩跳皮筋,亦无好玩的东西。因此我常去河边,坐在苦楝树下,看河上的风景。

    河对岸,是一间废弃的食堂,一半作为生产队的仓库,另一半成了村里的代销店,店门开在侧面。经营代销店的是一位麻脸汉子,我们称他为麻子叔。每当夕阳西下,麻子叔会虚掩店门,去河边淘米洗菜。

    我坐在树下,看天边的云彩幻化出奇妙的图案。我辨认着:稻穗、禾苗、向日葵,仙女……麻子叔蹲在埠阶上,问:“丫头,啥事让你这么开心?”我说:“课本里的画儿,飞到天上去了。”“小丫头蛮有想象力,”麻子叔瞥了眼天边,摇摇头洗他的菜。

    鸟儿叽喳,晚霞映红小河。恍惚间,我仿佛看见有个人影,潜入代销店,看错了吧,我揉揉眼睛,继续看天边的云彩,竖起耳朵,捕捉周围的声音。“吱呀”一声刺过耳膜,细长的人影挤出店门,手里捧着麻饼。我闻到了麻饼的香味,使劲咽了下口水,不禁喊出:“抓小偷!”

    麻子叔呼地从埠阶上立起,米箐箕丢在河边,追了上去。我撒开脚丫子,跑过小桥。麻子叔将一个少女摁在晒场上,脸上的麻坑盛满愤怒,两只麻饼滚落在地上。围观的人群,直盯着麻饼,我甚至听到咽口水的声音。“小芳姐!”我失声惊呼。趴在地上的小芳姐,用怨艾的眼神看向我:“饿死人的日子,能不找点吃的?”“看你嘴犟。”麻子叔反剪住小芳姐的双手。“快说,饿死谁了?”边上的民兵连长怒目训斥,顺手从裤袋里,掏出根细麻绳。

    麻子叔愣了一下,匆匆捡起麻饼。小芳姐使劲挣扎,民兵连长手脚麻利,绑牢小芳姐的双手。等跛脚婶满脸通红,瘸着腿赶到时,小芳姐已被押走。跛脚婶瘫在地上,鼻涕眼泪糊了一脸,悲号:“是娘害了你……”

    我哭着跑回家,妈妈安慰我:“你不是故意的。”

    小芳姐大我四岁,住我家隔壁,娘俩在家以打草帽谋生。她对我可好了,带我去村后的小土岗,采摘甜甜的野树莓。遇人欺负我,她会像姐姐那样保护我。

    晚霞余晖里,我坐在苦楝树下,望着对岸,不能原谅自己。河面上的鸭子,“嘎嘎嘎”扑棱着翅膀,不知啥是忧伤

    我怕见跛脚婶。半夜里起来尿尿,听到呜咽声,贴着板壁缝隙张望,黑漆漆的一片。跛脚婶的话断断续续:“小芳,娘饿晕了,躺床上念叨,见了阎王爷,都没尝过麻饼……”我躲进被窝里抽泣,伤痛的心无处着落。

    天空飘着雪花,小芳姐闯进屋子,拎小鸡似的,拎起蜷缩在灶台前柴堆里簌簌发抖的我,说:“没良心的丫头,平时待你多好。”我惊恐的目光满是祈求:“姐,你揍我一顿吧。”小芳姐将我塞进灶膛,火苗烧灼全身。疼痛感将我从梦中拽醒,心敲鼓般咚咚直响,浑身滚烫滚烫的。

    妈妈找药让我服下,烧退了。河边的一幕,却像杂草一样在心里疯长,缠得我透不过气来。同学们背地里骂我是害人精。我神情恍惚,似掉进深渊,老师鼓励我好好读书。我是个害人精?为了减轻心里的愧疚,我会去地头割几棵青菜,拔几根萝卜,偷偷放在跛脚婶家门口。

    河边的阴影,一直困扰着我,麻饼月亮似的堵在脑海。只有读书,才能淡化心里的忧伤。妈妈摇摇头:“爱叽喳的小喜鹊,成了闷嘴葫芦。”

    过年了,我捏着外婆给的压岁钱,悄悄走进代销店。见我,麻子叔一愣:“丫头,好久没来店里,也不见你去河边。”我眼睛盯着脚尖不作声。麻子叔说:“别自责了。都怪我一时冲动,小芳的脾气也真犟,撞到枪口上,嘴还硬着呢。事情总算过去了。”

    我嗫嚅:“小芳姐去哪了?”

    “关押了几天,小芳认了错。回家的路上,她走上桥头,‘扑通’一声跳进河里,被一个男人救起。”“后来呢?”我松了口气。

    “男人是外乡人,三十好几没娶上媳妇,小芳跟着他走了。”“小芳姐为啥不回家?”

    姑娘家没面子嘛。”麻子叔深深地叹口气,双手撑着柜台埋下头。走出代销店,我轻轻推开跛脚婶的家门,将盛着麻饼的纸袋,悄悄放在矮凳上。

    大学毕业那年,我拎着行李袋,来到河边的苦楝树下。对岸,笑眯眯的跛脚婶牵着一个小女孩的手,走出代销店。

    “外婆,麻饼真好吃。”小女孩脆生生的声音,我听得真切。

    返回首页

    试题篮

    共计:(0)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