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同步练习

阅读下面的成语故事,然后回答问题。

三人成虎

    战国时,魏国大臣庞恭要陪魏王的儿子去赵国都城邯郸作人质。庞恭深知魏王容易偏听偏信,担心自己一走,国内那些反对他的人会制造流言莹语。

    于是临行前,庞恭对魏王说:“如果有人报告,说大街上有只老虎正在吃人,您相信吗?”

    魏王说:“我不相信。”

    庞恭又问:“如果第二个人也这么说呢?”

    魏王说:“两个人都这么说,我就会将信将疑了。”

    庞恭再问:“如果第三个人也这么说呢?”

    魏王说:“大家都这么说,我只好相信了。”

    庞恭感慨道:“邯郸离魏国比王宫离大街要远得多,只怕日后议论我的还不止三人,请大王仔细考察才是。”

    魏王点头道:“寡人心里有数,你放心去吧。”

(1)、先猜猜下列生字的读音,再查字典验证。

①“蜚”字的读音是

②“庞”字的读音是

(2)、先猜猜下列词语的意思,再查字典或词典验证。

①寡人:

②流言蜚语:

(3)、请根据文章的内容选一选。

①“三人成虎”这个成语的寓意是(    )。

A.三人同心协力就会擒住老虎

B.谣言或错误的话重复多次,就会让人信以为真

②庞恭向魏王讲“三人成虎”这个故事的用意是(    )。

A.希望魏王不要偏听偏信

B.希望魏王能够深入民间,了解民间的疾苦,奋发有为

举一反三
课外阅读。

                                                                                                        一罐水

100多年前,法国军队侵占了西班牙。一个炎热的夏天,在一个干旱的地区,西班牙人在井里下了毒,不让法国侵略者喝水。有一小队侵略军在上尉维龙的带领下,到处找水喝。走了很多路,冲进一个小屋。屋里有位妇女,怀里抱着一个小女孩,冷冷地盯着他们。士兵要水喝,她摇了摇头,什么也没说。上尉命令:“搜!”士兵们到处乱翻,找到一罐水,一拥而上,争夺水罐。上尉命令他们放下。走过去,看了看满罐的清水,觉得喉咙像火烧似的,恨不得捧起来喝个精光。可是他没有这样做,而是倒了一杯,递给妇女说:“请你先喝!”妇女接过杯,看了看怀里的孩子,把水喝光了。维龙又倒了杯水递给女孩:“你也喝一点!”母亲缓缓接过杯子,亲亲女儿,用西班牙语低声说:“孩子,为了妈妈,喝吧!”女儿也喝了半杯水。上尉见此,倒了满满一杯,一饮而尽。士兵们也都喝了。一罐水很快喝光了。他们坐下休息,不料一个接一个倒地而死。妇女和孩子也死了。原来妇女早已在罐中下了毒。

人们都(纪念 怀念 钦佩)这母女俩的爱国精神。西班牙解放后,大家为她们建了一座高高的纪念碑。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秃鹤

曹文轩

    ①春节即将来临,油麻地小学又接到全乡文艺会演的通知。“今年必须争得小学组第一名!”校长桑乔对蒋一轮等几个负责文艺宣传队的老师说。他们商量来商量去,最后选定演话剧《屠桥》。屠桥是个地名。有一天,这个地方来了一连伪军,他们无恶不作。那天夜里来了新四军,将他们一股脑儿擒获。桑乔看上这个本子的原因是里头有许多让人不得不笑的场面。几个主要角色很快分配好了,可等到彩排时,蒋一轮才发现有一件事没有考虑到:那个伪军连长在剧本里是个大秃子,而且里头许多唱词与道白都要涉及秃子。

    ②“这怎么办?”蒋一轮问桑乔。“不好办。”原本定的饰演伪军连长的是柳三下,他可是长着一头浓密的头发。蒋一轮去找柳三下商量,看他肯不肯将头发剃掉。柳三下一听,用双手抱住自己的头:“不行,我可不做秃鹤!”秃鹤也是油麻地小学的学生,因为头发稀少,经常受到大家嘲笑,甚至孤立。

    ③眼看着就要会演了。油麻地小学上上下下就为这么一个必需的秃头而苦恼不堪。“只好不演这出剧了。”桑乔犹犹豫着说。“不演,恐怕拿不了第一名。”蒋一轮说。很快,油麻地小学的学生们都传开了:“《屠桥》不演了。”大家都很遗憾。秃鹤在一旁静静地听着,不说话。

    ④傍晚,孩子们都放学回去了,壳鹤却不走,在校园门口转悠。当他看到桑桑从家里走出来时,连忙过去:“桑桑,你给我送个纸条给蒋老师,好吗?"

    ⑤“好吧。”桑桑接过纸条。秃鹤转身离开了校园,不一会儿工夫就消失在苍茫的暮色里。

    ⑥蒋一轮打开了秃鹤的纸条,那上面工工整整地写着:“蒋老师:我可以试一试吗?陆鹤”蒋一轮先是觉得有点好笑,但抓纸条的双手却微微颤抖起来。当校长桑乔看到这个纸条时,也半天没有说话,然后说:“一定让他试一试。”

    ⑦秃鹤从未演过戏,但他决心演好这个戏。他用出人意料的速度,将所有台词背得滚瓜烂熟。为了把戏演好,他把这个角色要用的服装与道具全都带回家中。晚上,他把自己打扮成那个伪军连长,到院子里,借着月光,反反复复地练着……

    ⑧正式演出那天,秃鹤已胸有成竹。《屠桥》从演出一开始,就得到了台下的掌声。当秃鹤将大盖帽甩给他的勤务兵,秃头在灯光下锃光瓦亮时,评委们就已经感觉到,油麻地小学又要夺得一个好名次了。只见秃鹤脚蹬大皮靴,脑袋一歪,眼珠子瞪得鼓鼓的:“我杨大秃瓢,走马到屠桥……”

    ⑨秃鹤把那个角色演绝了。演出结束后,油麻地小学的师生们只管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而当他们忽然想到秃鹤时,秃鹤早已不见了。“大家立即分头去找。”桑乔说。是桑桑第一个找到了秃鹤。那时,秃鹤正坐在小镇的河边,望着被月光照得波光粼粼的河水。桑桑走到他跟前,说:“大家都在找你。”桑桑听到了秃鹤的啜泣声。

    ⑩许多师生都找来了。他们对秃鹤说:“我们回家吧。”秃鹤的哭声克制不住地奔涌而出,许多孩子也都哭了。纯净的月光照着大河,照着世界上一个最英俊的少年……

(选自《草房子》,有改动)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这件事整整埋藏了七十多个年头

    故事发生在广东中山县的一个广场上.时间约在1943年。当时,一队日本兵在喂马,一个十岁左右的小孩,好奇地远远望着那些高大的马匹。日本兵拘捕了他,审问不出什么名堂,便对小孩说:皇军写几个______你照着写了,我们______放了你。”一个日本兵蹲在地上写了“日本战胜中国”这六个字。

    小孩接过日本兵的石块,蹲在地上也写出了六个字:“中国战胜日本。”

    日本兵叽叽喳喳讨论了一会,估计小孩不明白他们的用意,一个日本兵又重新写了一遍:“日本战胜中国”,指着这几个字朝小孩嚷道 “要按我们的意思去写,懂吗?否则,枪毙枪毙的!”

    小孩拿起小石块,重写:“中国战胜日本。”

    日本兵暴怒,用马鞭抽打小孩,还把他捆绑在木柱上。过了一夜日本兵把小孩放了,可第三天又把他抓了回去。原因之一是小孩的家人“顽固不化”,家长没带孩子向皇军“认罪”。于是又在木柱上将小孩捆绑了一天,然后押送到了监獄。经过一个月的关押折磨,小孩______已经气息奄奄,______他就是不向日本兵求情,不将“中国战胜日本”这几个字颠倒过来。

    日本兵眼看小孩快要死了,便假装仁慈放了他。回家不到七天,小孩就离开了人间。

    小孩的名字叫郑振华——假如他还活着——现在应该是八十多岁的老爷爷……

课外阅读。

活在人类的心里

    在千万个悲伤的面孔和哀痛的心灵的围绕中,鲁迅先生安静地躺下了,——正当黄昏朦胧地掩上大地,新月投着凄凄的光的时候。

    我们听见了人类的有声或无声的唏嘘,看见了有形和无形的眼泪。没有谁的死曾经激动过这样广大的群众的哀伤;而同时,也没有谁活的时候曾经激动过这样广大的群众的欢笑。

    只有鲁迅先生。

    每次每次,当鲁迅先生仰着冷静的苍白的面孔,走进北大的教室时,教室里两人一排的座位上总是挤坐着四五个人,连门边连走道都站满了校内的和校外的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学生。教室里主宰着极大的喧闹。但当鲁迅先生一进门立刻安静得只剩下呼吸的声音。他站在讲桌边,用着锐利的目光望了一下听众,就开始了《中国小说史》那一课题。

    他的身材并不高大,常穿着一件黑色的、短短的旧长袍。不常修理的粗长的头发下露出方正的前额和长厚的耳朵,两条粗浓方长的眉毛躺在高出的眉棱骨上,眼窝是下陷着的,眼角微朝下垂着,浓密的上唇上的短须掩着他阔的上唇,——这种种看不出来有什么奇特,既不威严,也似乎不慈和。说起话来,声音是严缓的,既不抑扬顿挫,也无慷慨激昂的音调。他那拿着粉笔和讲义的两手,从来没有表情的姿势,帮助着他的语言。

    他叙述着极平常的中国小说史实,用极平常的语句,既不赞誉,也不贬毁。

    然而,教室里却突然爆发笑声了。他的每句极平常的话几乎都须被迫地停顿下来,中断下来。每个听众的眼前赤裸裸地显示了美与丑,善与恶,真实与虚伪,光明与黑暗,过去、现在和未来。大家在听他的中国小说史的讲述,却仿佛听到了全人类的灵魂的历史,每一件事态的甚至是人心的重重叠叠的外套都给他连根撕掉了。于是教室里的人全笑了起来。笑声里混杂着欢乐与悲哀,爱恋与憎恨,羞惭与愤怒……于是大家的眼前浮露出来了一盏光耀的明灯,灯光下映出了一条宽阔无边的大道……大家抬起头来,见到鲁迅先生苍白冷静的脸上始终不曾流露出过一丝的微笑。

    他沉着地继续着他的工作,直至他不得不安静地休息的时候。

    还没有见过谁将自己的一生献给全人类,做着刺穿现实的黑暗和显示未来光明的伟大的工作,使那广大的群众欢笑,又使那广大的群众哀伤。

    只有鲁迅先生。

    他将永远活在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类的心灵里。

阅读品味。

父亲

    故事发生在布鲁克林市中心的一处街角。一位正在穿越马路的老人突然虚脱了。很快,救护车载着老人向医院呼啸而去。老人在医院里不多的几次恢复神志时,总在喃喃地轻唤着自己的儿子。护士从老人身上一封读得卷了边的信上得知:老人的儿子是一名海军陆战队员,驻扎在北卡罗来纳。于是医院的人向布鲁克林的红十字会求助。寻找老人儿子的通知很快辗转飞到了北卡罗来纳海军陆战队基地的红十字会负责人那里。由于老人行将就木,红十字会的人和陆战队的一名军官乘着吉普出发了。当他们找到老人的儿子时,年轻人正在一处泥泞的沼泽中摸爬滚打。他被吉普车载着飞驰向机场,搭上了一班可以让他见上他垂死父亲一面的飞机。

    当年轻的陆战队员走进医院的门厅时,夜色已深。护士把疲惫不堪却心急如焚的军人带到了病床边。

    “你的儿子来了。”护士轻轻地告诉老人,接着又重复了许多遍,直到老人睁开眼睛。老人被注射了大剂量镇静剂,恍惚间发现身穿海军陆战队制服的年轻人站在氧气罩外面,于是向他伸出手。年轻的陆战队员马上用他那有力的手握住了老人。护士拿来椅子,陆战队员在床边坐了下来。

    医院的夜是漫长的。漫漫长夜中,年轻人就一直坐在灯光昏暗的病房中,执着老人的手,向他传递着希望和力量。护士几次让年轻人休息活动一下,他都谢绝了。每次护士来到病房时,年轻的军人都坐在那儿,时而喃喃地对老人说几句,对她的到来和医院夜里的一切声响都浑然不觉----无论是医务人员换班时相互的叮嘱还是其他病人的呻吟抑或是鼾声。而老人却始终缄口不语,只是紧紧地握着儿子的手。

    黎明来临前,老人去了。年轻的陆战队员从床边挪开已经被老人握得麻木的手,然后去通知了护士。护士去料理老人后事的工夫,年轻人点了支烟——这还是他来到医院后的第一支烟。料理完老人后,护士回到了办公室,年轻人还等在那里。她正要说些节哀之类的劝慰之辞时,年轻人打断了她:“这人是谁?”年轻人问。□他是你父亲啊□护士很诧异□不□他不是我父亲□年轻人很平静□以前我从没见过他□

    “那我带你见到他时,你怎么不说呢?”“我当时就明白了,这是个误会,但是我也知道——他需要我。所以我留下了。”说完,陆战队员转身离开了医院。

    两天后,一封来自北卡罗来纳州海军陆战队基地的例行公函通知布鲁克林红十字会说,老人真正的儿子正在赶去布鲁克林参加父亲葬礼的路上—— 人事处事后才发现,基地里有两个重名而且身份证号码相近的队员。当初他们错拿了一份记录。

    然而,正是那个被误会的年轻军人却在一个特殊的时刻成了老人真正的儿子,并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证明了人类应如何相待。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