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填空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容易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6课散步同步练习

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如果处理不当,就会产生家庭矛盾,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你悟出了一个怎样的道理?

 

举一反三
阅读下列短文,按要求答题。

                                                                                     日本重视发展抗震建筑
      1995年,日本神户地区的里氏7.2级大地震,彻底毁坏2.1万栋建筑物,死亡5400人,造成经济损失2000亿美元,是此前一年美国诺思里奇地区6.7级地震损失的10倍。
      国际地震学界的专家认为,日本是一个地震频率较高的国家,而现行建筑抗震设计标准所允许的强度低于靠近断层的地面震力强度,尤其是一些高层建筑在设计中对垂直方向地震波的危险重视不够,地基不够结实,成为许多现代化建筑在地震中倒塌的重要原因。
      此外,神户地震还给建筑师们留下一个重要的思考题:建筑物、桥梁和其他建筑结构的设计仅考虑到防止生命损失是不够的,还必须使它们达到在地震以后能使城市继续运转的要求,诸如能源、通信、供水等现代“生命线”,必须具备更强的抗震防灾能力。例如,煤气管道的破裂会引起爆炸和火灾,因此现在日本正在普及在管道上安装自动阀门和计算机安全装置,在管道破裂前自动关闭管道,防止煤气泄漏。
      美国和欧洲的专家在考察了日本的情况后认为,日本建筑商比较重视建筑物的坚固性,但忽略了建筑物的柔性,因而其抗震能力不如美国的建筑物。在神户地震中,有些建筑物虽变形歪斜但并未倒塌,而有些建筑物的建筑结构虽未遭破坏,但却整幢楼房倒塌了,其原因就在于它们的柔性不同。日本专家正在推广美国方面的经验,在构筑高层建筑物的基础中采用“地基地震隔绝”技术,在建筑物的底部安装橡胶弹性垫或摩擦滑动承重座等抗震缓冲装置。
      大地震带来的教训,迫使日本加强对抗震、防震进行综合研究。1996年1月,日本科技厅开始实施“地震综合新领域研究”计划。该计划将把多种领域的研究人员聚集在一起,推进具有系统工程性质的尖端、边缘、基础性研究。参与该计划的主要科研机构包括宇宙开发事业团、核动力反应堆与核燃料开发事业团、海洋科学技术中心以及日本原子能研究所等。1996年,日本政府拨款160亿日元用于地震调查研究,比上一年增加了50亿日元。
      在日本,为预防地震并尽可能减低危害,日本内阁府内设有一中央防灾会议,会长历来由日本首相担任,以引起全国的高度重视。日本政府早在1978 年便制定出《大规模地震对策特别措施法》,规定一旦预测到大地震,在发生前两三天,将由首相亲自发表《警戒宣言》,政府随即启动全面避难救援措施。
      还应提到的是,日本政府一贯提倡增强居民之间的互助精神,提高对灾害的警惕性。在1995年初的阪神大地震中,约80%需要营救的人员是被邻居救出的。
      此外,日本目前已建立了一套电脑化的地震报警系统,能在大地震发生几秒钟内切断煤气、水、电等公共设施的供应。同时,日本正在普及用于公共机构和住宅的独立单元式安全供电、供水等设备。近年来,日本国内一些城市出现的兴建“抗震抗灾公寓”热潮,政府方面对产业界的这种举措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包括优惠贷款和减免税,而用户对这种公寓也表现了极大的兴趣。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生命必定要死亡吗
       ①生命必定要死亡吗?不,有两个事实可以证明:第一,任何生物的生殖细胞就是永生不死的。它们已经不断分裂、不断生存了几千万年以上,而且还在继续生存下去。没有生殖细胞的永生,也就没有物种的延续。第二,癌细胞不会自动死亡,也是永生的。海拉细胞,这是多年前从一位叫海拉的女子身上收集到的子宫颈癌细胞。它一直在全世界各个实验室里分裂繁殖,每24小时倍增一次,生长分裂极其旺盛,至今已传了上千代,仍没有死亡的征象。海拉早已死亡多年,而她的癌细胞却能永生。这里的奥秘何在呢?
       ②美国细胞学家海弗利克发现,人体细胞从第1次分裂开始算起,毕生只能分裂50次左右,此后便衰老死亡。为什么癌细胞与生殖细胞可无止境地分裂下去?海弗利克认为,这是因为正常体细胞之间紧密联结,闭关自守,缺乏遗传信息的交换,而癌细胞恰恰相反,它能与病毒或其他生命物质发生信息交换,从而使自身生命不息。这也许是永生的奥秘吧。
      ③如果我们将癌细胞或生殖细胞永生的机理弄清楚,并应用于人类,岂不是也可让我们的体细胞获得永生吗?如果体细胞也与外界进行遗传信息交换,是否也可无限期分裂而长生不老呢?有一位细胞学家,利用遗传工程学将哺乳动物的神经细胞移植到金鱼卵细胞中(体细胞与生殖细胞结合),促进了遗传信息的交换,使神经细胞分裂了100次尚未衰老,依然生机蓬勃。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抗生素之殇
    ①1928年,英国微生物学家亚历山大·费莱明首次从青霉菌中发现了青霉素,从此人类进入了抗生素的黄金时代。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青霉素作为一线药用抗生素拯救了成千上万人的性命,价格曾一度比黄金还要昂贵。但在60多年后,很多抗生素失却了当年的雄风,成了医药学家的心头之痛。
    ②除了抗生素天然存在的毒副作用,抗生素耐药性问题是当今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微生物适应环境的本领很强,当环境剧变时,它们不是束手待毙,而是用基因突变与环境抗争。生物与环境是统一的整体,成天生活在抗生素环境中的细菌,大部分不能存活,但总有漏网之鱼。侥幸存活的细菌在环境逼迫下会发生基因突变,一旦突变出抗药基因,就会绝处逢生。
    ③在大自然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有“矛”就必有“盾”,抗生素固然是大自然产生的有效武器,但是大自然也必然保留着相应的破解方法。研究人员目前已经发现了数十类病原体具有耐受抗生素的抗性调控机制,这些病原体能够有效应对环境中出现的不同类型的抗生素。分裂生长速度越快的病原体,其耐药性产生的速度也就越快。
    ④据统计,人类使用抗生素之前和使用初期,世界范围内的耐药菌出现速度远慢于当今,随着不同种类抗生素的不断开发,临床上耐药菌开始呈指数级地出现。近年,多重耐药“超级细菌”的出现曾一度引起社会的恐慌,而目前新型抗生素的研发速度远慢于临床中耐药菌的产生速度。
    ⑤人们对于抗生素的滥用,正是在对耐药菌进行着无形的“人工筛选”。而如今世界范围内发达的交通运输使得这些人工筛选得到的耐药菌可以快速传播。即使你得了病坚持不用抗生素,体内确实没有筛选出大量的耐药菌,但是仍然有可能躺枪。
    ⑥虽然抗生素滥用的后果十分可怕,但是也不必杞人忧天和坐以待毙。首先,应该从每个人做起,不要感冒发烧后就自己给自己开药,应该遵循医嘱,科学合理用药。其次,应该呼吁医药和食品行业不要滥用抗生素,毫无节制地滥用抗生素无异于自掘坟墓。医药学家也正在与耐药菌赛跑,一方面改变药物的分子机构,以对付病原菌突变合成的酶;另一方面从世界各个生态环境中筛选新的抗生菌种。无论是赤日炎炎的热带,还是寒冷的极地;无论是大洋深处的喷口,还是地下的岩层,都有抗生素专家探求的目光。
(本文有删改)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一张忘取的汇款单

       工作后,我极少打电话给父亲,只是在每月领了工资后,寄500块钱回家。每次到邮局,我总会想起大学时父亲寄钱的情景。

       那时,父亲从来没有一次给我寄过半年以上的花费。四年来,他每月都要将收废品挣到的一大把卷了角的零钱,在服务人员鄙夷的眼光中,谦卑地放到邮局的柜台上……而我那时取钱,也从不会让同学看到。偶尔他们瞥到,总会故意提高嗓门问:“这是你爸给你寄的生活费,还是打算请我们撮一顿的啊?”

       而今,我以同样的方式,每月给父亲寄钱。邮局的人,已经跟我相熟,总是说,工作这么忙,半年寄一次多方便,或者你给父亲办个卡,直接转账,就不必如此繁琐地一次次填地址了。每一次,我只是笑笑,我想他们不会明白,这是我给予父亲的一个虚荣。当载着绿色邮包的邮递员,在门口高喊着父亲的名个字,让他签收汇款单的时候,左邻右舍都会同时探出头来,一脸羡慕地看着他完成这一“庄严”的程序。

       父亲会在汇款来到的前几天,就焦虑而又幸福地等待着。去镇上邮局取钱的这天,他会像出席重要会议一样,穿上最整洁的衣服,徒步走到镇上。

       一路上,总会有人问父亲,干什么去啊?他每次都扬扬手里的汇款单,说:“儿子寄钱来了,去邮局取钱。”对于父亲,这应当是一次幸福的旅程吧。别人的每一次问话,都让他的幸福加深一次,而那足够他一月花费的500元钱,反而变得微不足道了。

       汇款单上的附言一栏里,我和父亲当年一样,总是任其空着。我曾经试图在上面写过一些话,让父亲注意身体,或者晚上早点休息,但每一次写完,我又撕掉了。邮局的女孩子总是笑着问我:写得这么好,你爸看到会开心的,为什么要去掉呢?我依然笑笑,不做解释。

       只有一次,邮局的女孩子特意提醒我说:建议你这一次在附言里至少写上一句话。我一怔。她继续说:等你父亲收到汇款的时候,差不多就到父亲节了,这句话,可是比你这500块钱重要多了。那一次,我没有拒绝。或许整个小镇上的人,都没有听说过父亲节,这样一个略带矫情的节日,与情人节和圣诞节一样,只属于城市。但我很顺从地依照女孩子的话,在附言栏里一笔一画写下:祝父亲节快乐。

       但正是这张汇款单,父亲不知为何,竟忘了去取钱。两个月后,钱给退了回来。我打电话去问他。他说:忘了。我有些恼怒,因为自己写下了祝福,他不仅没有一句回话,竟是连钱也忘了取。去邮局补寄的时候,我气咻咻地讲给女孩子听。她托着腮,凝神听了一会儿,突然插话道:我觉得未必是你父亲忘了,说不定他是想要将这张有祝福的汇款单留做纪念呢。我愣住了,随即摆手,说,怎么可能呢,他从来都不是这样细心的人。

       但父亲,的确是这样细心的人。而且,这个秘密,他自始至终对谁都没有讲起过。那年春节,我无意中拉开父亲的抽屉,才看见了那张被他放入收藏盒中的汇款单。那句短短的祝福,原来父亲早已看到,且以这样的方式,藏进了心底。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皇帝的新装(节选)

    当布料还在织机上的时候,皇帝就很想亲自去它看一次。他选了一群特别固定的随员一一其中包括已经去看过的那两位诚实的大臣。然后他就到那两个狡猾的骗子所在的地方去。这两个家伙正在以全副精力织布,但是一根线的影子也看不见。

    “您看这布华丽不华丽?”那两位诚实的官员说,“陛下请看:多么关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他们指着那架空织布机,因为他们相信别人一定可以看得见布料。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皇帝心里想,“我什么也没有看见!这可骇人听闻了。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难道我不够资格当一个皇帝吗?这可是我遇见的一件最可怕的事情。”

    “哎呀,真是美极了!”皇帝说,“我十二分地满意!”

    于是他就点头表示出他的满意。他仔细地看着织布机,因为他不愿意说出他什么也没有看见。跟着他来的全体随员也仔细地看了又看,可是他们也没有比别人看到更多的东西。不过,像皇帝一样,他们也说:“哎呀,真是美极了!”他们向皇帝建议,用这种新奇的、美丽的布料做成衣服,穿着这衣服去参加快要举行的游行大典。“这布是华丽的!精致的!无双的!”每人都随声附和着。每人都有说不出的快乐。皇帝赐给骗子每人一个爵士的头街和一枚可以挂在扣眼上的章,同时还封他们为“御聘织师”。

    第二天早上,游行大典就要举行了。在头一天晚上,两个骗子整夜都没有睡,点起十六支以上的蜡烛。人们可以看到他们是在赶夜工,要把皇帝的新衣完成。他们装作是在把布料从织布机上取下来,用两把大剪刀在空中裁了一阵子,同时又用没有穿线的针缝了一通。最后,他们齐声说:“请看!新衣服缝好了!”

拓展链接:

    《皇帝的新装》这个故事并非安徒生的原创,而是源于中世纪西班牙的一个民间故事,说的是一个国王被人整治的故事,篇名为《赤身裸体的国王》。

    《皇帝的新装》同原型相比,有三处重要的变动:一是在塑造人物方面。原作中的皇帝只是一个在情节中起穿针引线作用的人物,缺乏典型性,而安徒生童话中的皇帝则是一个典型形象;二是原作中说凡是私生子都看不见衣服,安徒生则将其改为“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笨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三是原作中由一个没有财产继承权的黑人来点破真相,安徒生则通过一个孩子的口来戳穿骗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传递

①夜色凄冷,阵阵江风袭来,她不禁打了个寒战。

②一年前,她禁不住好友的怂恿,拿出所有的积蓄和朋友合伙开了一家火锅店。生意本来红红火火,不料厨师的一次失误,导致两位顾客食物中毒。尽管她们第一时间为对方治疗,火锅店的声誉还是受到了影响,顾客开始越来越少。关键时刻,好友撤资,一走了之,她内心十分痛苦。

③风更大了,她走到自己的汽车前面,竟发现一个十一二岁的小男孩趴在车前睡着了,手里拿着一个脏兮兮的蛇皮口袋,看样子是捡废品的。

④她轻轻摇醒小男孩:“你怎么趴在这里睡觉?”男孩揉揉眼睛问:“阿姨,您丢东西了吗?”她下意识地一摸口袋,手机居然不见了!小男孩见状,拿出一部手机,笑着说:“这是您的吗?”原来,小男孩捡废品时,在汽车旁边发现了这部手机,为了物归原主,他耐心等待,竟睡着了。

⑤真是个好孩子!他要捡多少废品才能换一部手机?她非常感动,问道:“天晚了,你一个人在这儿不怕吗?”男孩笑着说:“没啥怕的,每天放学后我都来,为了赚学费呀!”

⑥原来,男孩的母亲是聋哑人,他还有一个妹妹,一家四口人的生活全靠父亲打零工维持。男孩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就利用放学的时间出来捡废品。她看了看他的蛇皮口袋,里面放着几个饮料瓶子。她忽然想起来,放在汽车后备厢里的空饮料瓶还在。她赶快从后备厢里搬出来,又找出车内散落的旧报纸和杂志,全倒在男孩的蛇皮口袋里。男孩开心地笑了。

⑦风停了,她感到了一阵温暖。不久,重拾希望的她关了原先的店,筹钱开了一家新的火锅店。从那时开始,不管生意好坏,她都坚持资助小男孩上学,直到他大学毕业。男孩能自食其力了,他走过很多地方,尝试过很多工作,不管收入如何,他都会拿出一笔钱打到她的账户中。她把那些钱又重新汇给男孩,并打电话告诉他不必这样做,因为她出资援助他,完全是因为他的善良,根本不求回报。

⑧又过了几年,因房子要拆迁,曾经红火的火锅店生意再次变得冷清,最艰难的时候她甚至付不起房租。正在她心急如焚之际,小城电视台的记者忽然跑来采访她。原来当地的小学收到一笔捐款,捐款人正是她。她沉思了片刻,很快就明白,这件事的幕后策划者一定是男孩。这条新闻播出后,很多人被她的善良感动了,宁肯绕很远的路,也要到她的店里来吃饭,火锅店的生意很快又好转起来。

⑨重新赚到钱的她,十分感激所有帮助过她的人,继续资助贫困孩子。每次捐款,她总写下那个男孩的名字。其实,对她和男孩来说,写谁的名字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他们手中,善心如一簇小小的火苗,正在悄悄传递,它无法照亮整个世界,却温暖了很多人的心。

(原文有改动)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