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真题 难易度:普通

福建省2019年中考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源远流长、递代积累,正是其内在的文化精神让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实践表明,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精神抖擞地走向未来、那么,如何才能真正树立文化自信?

    树立文化自信要以知晓自身的文化家底为基础。中国地大物博,各区域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底蕴,需要我们去认真了解、摸清家底。只有知晓中华文化是如此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我们的文化自信才会更有底气。

    从一定意义上说,现在我们关于中华文化的知识系统,只是建立在已经发现、知晓的文化遗产基础之上的,还有很多文化遗产未被发现。比如,甲骨文和简帛作为重要文化遗产,虽然已经发现和收集了不少,但还有埋在地下、尚未被发掘的。现在,我们对思想史的认识主要依据的是历代思想家留存的著作,但民间也留存。

    有不少思想史的材料如家规族训,它们呈现了思想史的另外一面,需要深入挖掘。还有一些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也需要我们去深入挖掘。如云南发现的彝族文字的旧抄本《董永记》,对于研究彝族孝的伦理具有一定的意义。类似的文化遗产还有很多,需要我们深入挖掘。只有做好文化挖掘工作,中华文化的丰富性才能得到充分彰显,我们才能更具文化自信。

当下很多地方都非常重视对本地区传统文化的挖掘,出版了不少丛书、全集等。但是,对这些传统文化的研究还是不够。又如,对于已经发现的甲骨文和简帛,需要对其文字进行深入解读。清华简被发现之后,不少学者都在持续不断地识读其文字,虽然已经取得很大进展,但还有一些更难的文字需要识读。可见,树立文化自信,需要沉下心来研究我们的文化。只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研究之后,才能更好树立文化自信。

(有删改,摘编自朱万曙《让文化自信具有更坚实基础》)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段先对文化自信进行解说,然后指出文化自信对中华民族的重要性。 B、中华文化源远流长、递代积累、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是我国文化自信的底气。 C、目前,对清华简文字的识读已取得很大进展,但其中一些文字还有待破解。 D、本文采用分总结构形式,主体部分通过层层递进方式加以论证,逻辑严密。
(2)、文章从哪三个方面论述“如何才能真正树立文化自信”?请简要概括。
(3)、文中第三段举三个例子论述观点,是从哪三个层面来论述的?请简要概括。
举一反三
阅读文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溪 水(节选)

苏雪林

     几番秋雨之后,溪水涨了几篙;早凋的梧楸,飞尽了翠叶;黄金色的晓霞,从杈丫树隙里,深入溪中;泼靛的波面,便泛出彩虹似的光。

     现在,水恢复从前活泼和快乐了,一面疾忙的向前走着,一面还要和沿途遇见的落叶、枯枝……淘气。

     一张小小的红叶儿,听了狡狯的西风劝告,私下离开母亲出来顽玩,走到半路上,风偷偷儿的溜走了,他便一交跌在溪水里。

     水是怎样的开心呵,他将那可怜的失路的小红叶儿,推推挤挤的推到一个漩涡里,使他滴滴溜溜的打圆转儿;那叶向前不得,向后不能,急得几乎哭出来;水笑嘻嘻的将手一松,他才一溜烟的逃走了。

     水是这样喜欢捉弄人的,但流到坝塘边,她自己的魔难也来了。你记得么?坝下边不是有许多大石头,阻住水的去路?

     水初流到石边时,还是不经意的涎着脸撒娇撒痴的要求石头放行,但石头却像没有耳朵似的,板着冷静的面孔,一点儿不理。于是水开始娇嗔起来了,拼命向石头冲突过去;冲突激烈时,浅碧的衣裳袒开了,露出雪白的胸臂,肺叶收放,呼吸极其急促,发出怒吼的声音来,缕缕银丝头发,四散飞起。

     辟辟拍拍,温柔的巴掌,尽打在石头皱纹深陷的颊边,——她真的怒了,不是儿嬉。

     谁说石头是始终顽固的呢?巴掌来得狠了,也不得不低头躲避。于是水得安然渡过难关了。

     她虽然得胜了,然而弄得异常疲倦,曳了浅碧的衣裳去时,我们还听见她断续的喘息声。

阅读说明文,完成下列题目

PM2.5城市漫游记

       ①公路上,汽车队伍被堵成一只长长的豆虫,偶尔扭几下腰,蠕动一下身子,其余大部分时间都处在休眠状态。为了不错过每一厘米的移动,所有的汽车都不熄火,排气筒嘟嘟地冒着黑烟。各大工厂里,高高的烟囱像一个个怪兽,不知疲倦地喷吐着黑烟。

       ②我是一个PM2.5颗粒,这些尾气和浓烟就是我出生的温床。我的中文名字叫颗粒物,科学家曾经这样给我的家族命名:当空气中的悬浮颗粒直径大于2.5微米,等于或小于10微米时,名字叫做可吸入颗粒物,又称为PM10,它们是可以进入人的呼吸系统的颗粒物;直径小于和等于100微米的颗粒物,被命名为总悬浮颗粒物,也称为PM100.与PM10、PM100两位大哥比起来,我在家族中个头最小,直径还不超过2.5微米呢!

       ③2.5微米有多大呢?举个例子来说,我的个头大约相当于人类一根头发粗细的1/20,所以人类的眼睛平时根本就看不到我。

       ④我们乘坐免费的交通工具﹣﹣风,在各个城市漫游。旅行途中,分散在各地的家族成员也加入进来,我们的队伍不断壮大。各种化学物质也学会了搭顺风车,这主要归功于我“出色”的表现,即我会吸附各种各样的毒性化学物质,是各种有毒物质极好的载体,因此,我比PM10含有更多的致癌物。

       ⑤留下我们足迹的城市,能见度超低,接连的雾霾天气造成航班延误,道路拥堵,人类把这些罪过都归结到我们头上。

       ⑥旅行中有些兄弟姐妹累了,降落到街道和楼层间,人类一不小心就把小小的我们吸了进去。PM100会被人类的鼻毛挡在外面;PM10虽可进入人类的呼吸道,但随着吐痰、打喷嚏被部分排出体外;唯有我,却能穿过人类用于防护的口罩,通过鼻腔,进入下呼吸道,侵入肺泡,潜入人体的各个血管,这可能导致人类罹患心血管疾病及中风。

       ⑦人类在努力寻找适合自己的防护措施,但大多专家表示,个人能做的最多就是在灰霾天气关紧门窗或少出门而已。

       ⑧在人类与我的持久战中,谁将是最后的获胜者呢?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谨防数字化痴呆症

刘戟锋

       ①当初,许多人练习电脑打字,是因为自己的字写得不好。那时我们未曾想到,仅仅几年后,就像尼葛洛庞帝的《数字化生存》描述的那样,巨大的数字化浪潮,将包括儿童在内的庞大社会群体一网打尽,人类社会踏上了数字化的“不归路”。

       ②凡事有利也有弊,有得必有失。韩国首尔脑部平衡中心专家不无忧虑地告诫:长期使用手机等电子产品,将导致数字化痴呆症。《朝鲜日报》专门撰文列举若干相关症状,如“你只记得住自己的单位电话和家庭电话”,“你觉得新认识了某人,但其实曾见过他”,“你在车里安装导航设备后就看不懂纸质地图了”,等等。

       ③数字化痴呆症?信还是不信?众说纷纭,见仁见智。不管这类说法是危言耸听,还是警世洪钟,有一点可以肯定,从人类思维方式来看,过度痴迷和依赖数字化产品,势必导致大脑发育和使用的不平衡。在数字化与信息化时代,动动手指就可以在网络上获得应有尽有的资料,知识的获取即时化了,人类的创造力却下降了。茶余饭后的谈资海量化了,人类的注意力却被分散了。科技与经济的联系全球化了,人类社会群体间的亲情却淡漠了。碎片化信息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之大,可以一言以蔽之:以目废心

       ④当数字化时代造成信息泛滥,负面效应就会浮出水面。对一些热点事件的全方位报道为何让人产生信息厌倦之感?连篇累牍的电视剧为何让人感到视觉疲劳?人类数千年大浪淘沙仅存的少数名著为何风光不再?当我们长期沉溺在信息的汪洋大海里,为之欣喜,为之癫狂,为之焦虑时,是否也该冷静地检讨一下,我们的思维习惯、日常行为、生活体验是否发生了某种扭曲与异化?

       ⑤前不久,英国《每日邮报》报道了美国西弗吉尼亚州一个名叫“绿岸”的小镇。由于该小镇位于美国国家无线电静默区内,手机、路由器、电视、广播等电子产品在这里统统失灵。如果有人需要和外界传递消息,镇上有唯一一台付费电话可以与外部联系。据了解,从六七年前开始,越来越多想要戒掉“电子瘾”的人们搬到这里,感受缓慢、宁静与本真的生活。

       ⑥对于那些对现代生活感到疲惫的人们来说,美国“绿岸”小镇的桃花源式生活可遇而不可求。在数字化时代,将过度使用数字产品引发的种种问题归咎于器物本身,也不是一种客观和理性的态度。克服数字化痴呆症,需要增强对自身行为的把控能力,养成更加积极平衡、健康的生活方式,防止被数字化产品“绑架”了思维、“绑架”了生活。

(选自《人民日报》2014年4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隐身人

刘荣书

       晚上。父子俩吃晚饭的时间。男孩巴顿因情绪上的低落,比平日里显得更加顽劣。他故意将整勺子的米饭撒在饭桌上,蜷着手,伸出舌头,直接去饭桌上舔舐,像一条小狗。

       “巴顿,好好吃饭!”

       男孩不予理会。伸着舌头,继续去舔饭桌上的米粒。

    “ 巴顿,你这样做,就不是一个乖孩子了。”

       男孩愣住了。那声音有些异样,像动画片里某个卡通人物在说话。那声音,并不是从父亲的嘴巴里发出来的。因为听到第一句话后,他翻着眼睛正在看父亲,见父亲的嘴巴一动未动。

       “谁在说话?”男孩问。

       “谁在说话?”父亲也这样问,可是他的嘴巴奇怪地扭动了一下。

       上床之前,男孩无数次听到了那个声音在同他说话。那个奇怪的,貌似卡通人物发出的声音。

       “巴顿,你该吃个苹果吧!要注意营养搭配。”

       “巴顿,你看电视不要离得那么近好不好,这样对眼睛不好。”

       “巴顿,你洗脚了吗?”

       每听过一句,男孩便会问他的父亲一句:“他在说话。他刚刚又在和我说话。你难道没听到吗?”

       他的父亲却每次都在摇头,并显得很吃惊的样子。他以为男孩在说胡话,摸了摸男孩的额头。

       “这多么奇怪,”男孩想:“这就像父亲曾对他讲过的一个故事——只有聪慧的孩子才可以听到精灵在说话。那是孩子独享的权利。”

       那天晚上,男孩比任何时候都要显得乖巧。他饭后吃了一个苹果。只看了一会儿电视,便主动把遥控板让给了他的父亲。这多么出色! 只是躺到床上之后,男孩睁着大大的眼睛,有些忐忑地对他的父亲说:“爸爸,我觉得那个和我说话的人,是我妈妈……只有我妈妈才对我说过那样的话……”

       “怎么会呢!”父亲说,“你是不是又想她了?”

       “嗯……”男孩点头。

       父亲摸了一下男孩的脸,想了想,有些伤感地说:“那好吧!我们睡吧。看我在梦里会不会遇到你妈妈,如果遇到了,我就问一问她,问她是不是偷偷回来了。”

       第二天,父亲照例早早上班去了,早饭留在餐桌上。他在一家木偶剧团工作。有演出任务时,他便不能留在家里照顾男孩,这是星期天,幼儿园放假,男孩只能被锁在家中。当然,如果不是幼儿园放假的时间,男孩便要被父亲早早从床上扯起来,睡眼惺忪吃上几口饭,驮在自行车后架上,送到幼儿园去。男孩每天赶到幼儿园的时间,往往要比别的小朋友早一刻钟。而放学后,仍旧比别的小朋友晚走一刻钟,或半小时。有时父亲临时有事,他便要一直在校园里呆到天黑……自母亲忽然消失之后,男孩便开始过起了这种孤苦伶仃的生活,他总是独自坐在空荡荡的校园里,感到与年龄不相称的落寞与疾苦。

       但现在,妈妈似乎以一种奇怪的方式回归,这种生活会不会结束呢? 但那一整天里,那个声音都未曾出现。空寂的房间内,只能听到男孩落寞的自语声——他试图和那奇怪的声音再次搭讪,却始终得不到回应。父亲回来时男孩在沙发上睡着了。

       等父亲把他弄醒,他很快便记起昨晚的话题,他问他的父亲:“爸爸,昨晚你在梦里遇到我妈妈了吗?”

       他的父亲正在把饭菜摆上餐桌,解下腰里的围裙,忙不迭说:“遇到了,遇到了。”

       “她和你说了什么?”

       父亲在餐桌边坐下来。替男孩盛了一碗饭,忽然将脸抵近男孩说:“她说,她真的回来了。”

       “是真的吗?”男孩兴奋地叫了起来。

       “是的”父亲说,又竖起食指,抵在唇上。示意男孩说话小声一点。“这是个秘密,”他说,“你妈妈在梦里告诉我……”

       “什么秘密?那我怎么看不到她?”

       “她穿了隐身衣……”

       “隐身衣!”

       “对!隐身衣……”

       “那她怎么不把隐身衣脱下来?”

       “她脱不下来的。你知道那个中了巫婆咒语的公主吗?她变成了一只丑陋的青蛙……你妈妈就是这样,她错穿了一件隐身衣,永远都脱不下来了。但她让我转告你,她回家来了,在家里陪着你。”

       晚上睡下时,男孩问他的父亲:“妈妈也和我们躺在一张床上吗?”

       “或许会吧?”他的父亲疲惫地说。

       后来,男孩随父亲到剧团里去过很多次。父亲排练时,他便乖乖坐在台下。他喜欢那些木偶说话的声音,觉得和穿了隐身衣的母亲说话的声音很像。他在那些声音中间感觉到了温暖和踏实。他觉得他母亲的存在就像一种传奇。为此比同龄孩子多了一份隐秘的惊喜。他在一种平和的心态中慢慢长大。养成了一种自言自语的习惯。

       直到男孩上初中那年,父亲做了一次声带息肉手术后,再不能开口说话。他穿了隐身衣的母亲,从此也消失不见了。

       又过了很多年,在父亲去世后的那一年的春节,长大后的男孩陪在妻子和儿子身边,坐在客厅里看一年一度的春节晚会。

       当那个来自宝岛台湾的艺人表演完“腹语术”时,妻子和儿子完全被惊呆了。他们被他娴熟的技艺惊得目瞪口呆,特别是儿子,完全被那个大嘴巴的玩偶迷住了。他跳到父亲身边,嚷着也要买一只那样的玩偶,也要让他的父亲给他讲一段“腹语”。

       做父亲的靠在沙发上一动不动,儿子去看他的脸,发现他的脸上淌满了泪水

阅读下列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生日卡片

席慕容

    刚进入台北师范艺术科的那一年。我好想家,好想妈妈。

    虽然,母亲平日并不太和我说话,也不会对我有些什么特别亲密的动作,虽然,我一直认为她并不怎么喜欢我,平日也常会故意惹她生气;可是,一个十四岁的初次离家的孩子,晚上躲在宿舍被窝里流泪的时候,呼唤的仍然是自己的母亲。

    所以,那年秋天,母亲过生日的时候,我特别花了很多心思做了一张卡片送给她。在卡片上,我写了很多,也画了很多,我说母亲是伞,是豆荚,我们是伞下的孩子,是荚里的豆子;我说我怎么想她,怎么爱她,怎么需要她。

    卡片送出去了以后,自己也忘了,每次回家仍然会觉得母亲偏心,仍然会和她顶嘴,惹她生气。

    好多年过去了。等到自己有了孩子以后,才算真正明白了母亲的心,才开始由衷地对母亲恭敬起来。

    十几年来,父亲一直在国外教书,只有放暑假时偶尔回来一两次,母亲就在家里等着妹妹和弟弟读完大学。那一年,终于,连弟弟也当完兵又出国读书去了,母亲才决定到德国去探望父亲并且停留下来。出国以前,她交给我一个黑色的小手提箱,告诉我,里面装的是整个家族的重要文件,要我妥善保存。

    黑色的手提箱就一直放在我的阁楼上,从来都没想去碰过,一直到有一天,为了我一份旧的户籍资料,我才把它打开。

    我的天!真的是整个家族的资料都在里面了。有外祖父早年那些会议的照片和札记,有祖父母的手迹,他们当年用过的哈达,父亲的演讲记录,父母初婚时的合照,朋友们送的字画,所有的纸张都已经泛黄了,却还保有一层庄严和温润的光泽

    然后,我就看到我那张大卡片了,用红色的原珠笔写的笨拙的字体,还有那些拼拼凑凑的幼稚的画面。一张用普通的图画纸折成四折的粗糙不堪的卡片,却被我母亲仔细地收藏起来了,收在她最珍贵的位子里,和所有庄严的文件摆在一起,收了那么多年!

    卡片上写着的是我早已忘记了的甜言蜜语,可是,就算是这样的甜言蜜语也不是常有的。忽然发现,这么多年来,我好像也只画过这样一张卡片。长大了以后,常常只会去选一张现成的印刷好了的甚至带点香味的卡片,在异国的街角,匆匆忙忙地签一个名字,匆匆忙忙地寄出,有时候,在母亲收到的时候,她的生日都已经过了好几天了。

    所以,这也许是母亲要好好地收起这张粗糙的生日卡片的最大理由了吧。因为,这么多年来,我也只给了她这一张而已。这么多年来,我只会不断地向她要求更多的爱,更多的关怀,不断地向她要求更多的证据,希望从这些证据里,能够证明她是爱我的。

    而我呢?我不过只是在十四岁那一年,给了她一张甜蜜的卡片而已。

    她却因此而相信了我,并且把它细心地收藏起来,因为,也许这是她从我这里能得到的唯一的证据了。

    在那一刹那里,我才发现,原来,原来世间所有的母亲都是这样容易受骗和容易满足的啊!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