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山西省右玉县教育集团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问题。

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演讲词

    ①我获奖后,很多人分享了我的光荣,但我的母亲却无法分享了。

    ②我母亲生于1922年,卒于1994年。她的骨灰,埋葬在村庄东边的桃园里。去年,一条铁路要从那儿穿过,我们不得不将她的坟墓迁移到距离村子更远的地方。掘开坟墓后,我们看到,棺木已经腐朽,母亲的骨殖,已经与泥土混为一体。我们只好象征性地挖起一些泥土,移到新的墓穴里。也就是从那一时刻起,我感到,我的母亲是大地的一部分,我站在大地上的诉说,就是对母亲的诉说。

    ③我是我母亲最小的孩子。

    ④我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是提着家里唯一的一把热水壶去公共食堂打开水。因为饥饿无力,失手将热水瓶打碎,我吓得要命,钻进草垛,一天没敢出来。傍晚的时候我听到母亲呼唤我的乳名,我从草垛里钻出来,以为会受到打骂,但母亲没有打我也没有骂我,只是抚摸着我的头,口中发出长长的叹息。

    ⑤我记忆中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集体的地里拣麦穗,看守麦田的人来了,拣麦穗的人纷纷逃跑,我母亲是小脚,跑不快,被捉住,那个身材高大的看守人煽了她一个耳光,她摇晃着身体跌倒在地,看守人没收了我们拣到的麦穗,吹着口哨扬长而去。我母亲嘴角流血,坐在地上,脸上那种绝望的神情令我终生难忘。多年之后,当那个看守麦田的人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集市上与我相逢,我冲上去想找他报仇,母亲拉住了我,平静的对我说:“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

    ⑥我记得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一个中秋节的中午,我们家难得的包了一顿饺子,每人只有一碗。正当我们吃饺子时,一个乞讨的老人来到了我们家门口,我端起半碗红薯干打发他,他却愤愤不平地说:“我是一个老人,你们吃饺子,却让我吃红薯干。你们的心是怎么长的?”我气急败坏的说:“我们一年也吃不了几次饺子,一人一小碗,连半饱都吃不了!给你红薯干就不错了,你要就要,不要就滚!”母亲训斥了我,然后端起她那半碗饺子,倒进了老人碗里。

    ⑦我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卖白菜,有意无意的多算了一位买白菜的老人一毛钱。算完钱我就去了学校。当我放学回家时,看到很少流泪的母亲泪流满面。母亲并没有骂我,只是轻轻的说:“儿子,你让娘丢了脸。”

    ⑧我十几岁时,母亲患了严重的肺病,饥饿,病痛,劳累,使我们这个家庭陷入了困境,看不到光明和希望。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不祥之兆,以为母亲随时都会自己寻短见。每当我劳动归来,一进大门就高喊母亲,听到她的回应,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如果一时听不到她的回应,我就心惊胆战,跑到厨房和磨坊里寻找。有一次找遍了所有的房间也没有见到母亲的身影,我便坐在了院子里大哭。这时母亲背着一捆柴草从外面走进来。她对我的哭很不满,但我又不能对她说出我的担忧。母亲看到我的心思,她说:“孩子你放心,尽管我活着没有一点乐趣,但只要阎王爷不叫我,我是不会去的。”

    ⑨我母亲不识字,但对识字的人十分敬重。我们家生活困难,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但只要我对她提出买书买文具的要求,她总是会满足我。她是个勤劳的人,讨厌懒惰的孩子,但只要是我因为看书耽误了干活,她从来没批评过我。

    ⑩有一段时间,集市上来了一个说书人。我偷偷地跑去听书,忘记了她分配给我的活儿。为此,母亲批评了我,晚上当她就着一盏小油灯为家人赶制棉衣时,我忍不住把白天从说书人听来的故事复述给她听,起初她有些不耐烦,因为在她心目中说书人都是油嘴滑舌,不务正业的人,从他们嘴里冒不出好话来。但我复述的故事渐渐的吸引了她,以后每逢集日她便不再给我排活,默许我去集上听书。为了报答母亲的恩情,也为了向她炫耀我的记忆力,我会把白天听到的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她听。

    ⑪很快的,我就不满足复述说书人讲的故事了,我在复述的过程中不断的添油加醋,我会投我母亲所好,编造一些情节,有时候甚至改变故事的结局。我的听众也不仅仅是我的母亲,连我的姐姐,我的婶婶,我的奶奶都成为我的听众。我母亲在听完我的故事后,有时会忧心忡忡地,像是对我说,又像是自言自语:“儿啊,你长大后会成为一个什么人呢?难道要靠耍贫嘴吃饭吗?”我理解母亲的担忧,因为在村子里,一个贫嘴的孩子,是招人厌烦的,有时候还会给自己和家庭带来麻烦。我在小说《牛》里所写的那个因为话多被村子里厌恶的孩子,就有我童年时的影子。我母亲经常提醒我少说话,她希望我能做一个沉默寡言、安稳大方的孩子。但在我身上,却显露出极强的说话能力和极大的说话欲望,这无疑是极大的危险,但我说的故事的能力,又带给了她愉悦,这使她陷入深深的矛盾之中。

    ⑫母亲去世后,我悲痛万分,决定写一部书献给她。这就是那本《丰乳肥臀》。因为胸有成竹,因为情感充盈,仅用了83天,我便写出了这部长达50万字的小说的初稿。在《丰乳肥臀》这本书里,我肆无忌惮地使用了与我母亲的亲身经历有关的素材。

(1)、概括内容。

①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是母亲没有因为我不慎打碎了家里唯一的热水瓶而打骂我。

②记忆中最痛苦的一件事是

③记忆中最深刻的一件事是

④记忆中最后悔的一件事是

⑤我为“报答”母亲所做的两件事是

(2)、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开拓人但丁说:“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文中莫言的母亲在生活的点滴中给予成长期间的莫言以潜移默化的教育。结合文章,说说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不少于100字)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文后小题。
                                                                                                最佳饮料——白开水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各样的饮料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喝矿泉水、纯净水已是普遍现象。喝雪碧、可乐成了一种时尚,各种名目繁多的功能饮料更是赢得了青少年的青昧,而饮用白开水的人却越来越少。其实,从科学角度来看,任何其他的饮料都无法取代白开水。
        众所周知,水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所必需的物质,只有保证机体有足够的水分,体内产生的废物才能及时地通过肾脏排出体外。从医学角度上讲,任何饮料都不如白开水对生理健康有价值。白开水最容易解渴,有调节体温、输送养分及清洁身体内部的功能。而且,白开水具有较强的生物活性。对于促进细胞新陈代谢、能量转换、血液循环和维持电解质平衡,都大有益处。白开水不含卡路里,在进入人体后,很容易透过细胞膜,增加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增强人体自身免疫功能,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因此,白开水实在是人体最需要的天然“饮料”。
        白开水是由自来水煮沸而来的,其主要成分是水,其中还包含多种矿物质和一些人体需要量极少的微量元素。如钠、钾、钙、镁、锌、铁、铜、铅、氟、碘和硒等。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不能缺乏,但也不能过多。自来水所含的矿物质为矿泉水的1/10,又是纯净水的10倍。矿泉水的矿化度一般为200-300毫升/升,自来水为20-30毫升/升,而纯净水只有2-3毫升/升。有关研究表明,自来水中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的含量对人体来说是最适宜的。
        其他的饮料所含糖分和热量一般都偏高,食欲旺盛且过量饮用的人,往往会因糖分和热量摄入过多引起肥胖,食欲不振的人则由于饮料影响正餐,可能导致热量摄入不足而渐趋瘦弱。饮料中的果糖会阻止人体对铜的吸收.引起贫血等病症。饮料中的人工色素、防腐剂在体内蓄积,会干扰多种酶的功能,引起消化不良。再者。饮料中的大量电解质不容易很快从胃肠排空,而是较长时间存在于胃肠内,影响消化吸收,降低食欲。同时还加重了肾脏的负担。另外,通过蒸馏和逆渗透技术加以净化后的纯净水会失去如镁、锌、铁、硒、碘等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长期饮用纯净水,人体便会缺少某些必要的元素而造成营养失衡,这对处于生长期的青少年来说尤为不利。
        那么,如何科学地饮用白开水呢?首先要注意喝水时间。饭前饭后半小时和餐中都不宜大量饮水,以免冲淡唾液、胃液,导致消化不良;最好在两顿饭中间适量饮用。其次要掌握喝水的量。成人每天需500~3000毫升,要一次性将一整杯水喝完,这样有利于身体真正吸收;最好每隔l~2小时喝一杯,不要等到有口渴感觉时才饮水。再者要喝新鲜开水。饮用水储存时间不宜过长,否则其中的亚硝酸盐含量就会上升,可转换为有致癌作用的亚硝胺。将水加热到100℃并持续沸腾3分钟,等降温到30℃以下后最适合安全饮用。而生水、不开的水、重新煮开的水、千滚水(反复煮沸的水)、蒸锅水(蒸馒头等的剩锅水)和老化水(长时间贮存不动的水)等,是绝对不可饮用的。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①地球有各式各样的衣裳,五颜六色,绚烂多彩,而且会随岁月的更替而改变。  
      ②蓝色的衣裳是海洋湖泊,冬天暖和,夏天凉爽。这是因为水所能吸收容纳的热量特别多,使1立方厘米的水升高1所需的热,足以使3000多立方厘米的空气或是5立方厘米的花岗岩也升高1。当阳光强烈时,水把大量的热吸去,起到了降低气温的作用;当天气转冷后,水又把热陆续放出来,使气温不致降得太低。  
      ③地球上约有71%的面积遮盖着蓝色的衣裳,而在大陆上又有大约1/5的土地穿着黄色的衣裳。这是沙漠或半沙漠地区,它使那里的气温热时特别热,冷时特别冷。不是雪中送炭而是火上浇油,起着与海洋相反的作用。在沙漠中,昼夜温差常常达到好几十摄氏度。  
      ④黄色衣裳之所以产生这种效果,一方面由于它本身吸收容纳热量的能力比水要差许多,同时也因为它不能像海洋那样经常把大量水蒸气输送到空中,使那里的空气保持比较潮湿的状态。  
     ⑤大气是调节地球“体温”的透明衣裳。它拦截阻挡着太阳射来的热,同时也阻挡地面的热向宇宙中散失,假使没有大气,被太阳照着的地方就太热,而晒不到的地方又太冷了。空气中还含有水蒸气,其含量越多,吸热能力就越强,所以海洋上潮湿的空气比沙漠上干燥的空气更能吸热保暖,调节温度。
      ⑥在高山上,空气稀薄,水蒸气的含量也少,热量来的虽多,去得也快,到了一定程度,支出更超过了收入。那里常常终年被积雪所掩盖。  
      ⑦两极也是终年穿着白色衣裳的地区,那里因为所处地理位置的影响,阳光是斜射的,阳光在大气中旅行的路线长,沿途被拦截阻挡掉的热就多,所以到达地面的热量少,因此两极的气候严寒。地面得到的热量已经少了,白色的衣裳更将这些热大量反射掉。刚落下的白净的雪能把射到地面的90%左右的热反射回去,这就使温度更低了。  
      ⑧包括两极和高山地区在内,地球上约有1/10的陆地终年穿着白色的衣裳。冬季“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穿上白衣裳的地区就更多了。这些白色的衣裳对地球上的气候有重要的影响,我国气象学家吕炯等已发现,北方海洋的结冰量和我国长江流域旱涝现象的形成有一定的关系。至于那种面积广大的终年积雪的地区,更是冷空气的制造厂,广泛地影响着天气的变化。  
      ⑨能够使地球上冷暖干湿更加适合人类需要的,是绿色的衣裳。植物掩盖着地面,掩盖得最密的是森林,它对改善气候起着重要的作用。可惜的是,和我国辽阔的领土面积比较起来,森林面积显得太少了。  
      ⑩地球的衣裳和气候的关系如此密切,因此我们必须要使它穿得合适。这是有可能做到的,目前也正在做。修水库、扩大水田是为了使陆地上有更多的地区穿上蓝色的衣裳;黑化冰川,使白色衣裳变黑的工作也已开始了。还有更多的为大地剪裁衣裳、描龙绣凤的工作要我们进行。我们一定能使地球上的气候一天天变得更好。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那一声吆喝

召唤

   “腊梅,腊梅,好香的腊梅哟﹣”

    推开窗子,有雾,抓一把,浓稠得确乎有几分手感。

    一声苍老的吆喝,在雾里翻了几个跟斗,就稳稳地立在了我跟前。

    只见吆喝,不见人。我知道,这都是雾在作祟,我客居的这座山城,就是雾多。依山环绕的大黄路是从渝中区的大坪斜刺里拐绕过去的。雾大,能见度很低。当我着实地踩着那吆喝声时,才看清一位头缠毛巾的老人,跟我刚去世不久的母亲年岁差不多。老人枯瘦枯瘦的,坐在山坡上,就像一棵上了年纪的树。她背在背篓里的腊梅,活像是从她的身上长出来的,手里呢,持着一束腊梅,不停地对来往的行人显摆、吆喝。“腊梅,腊梅,刚从南山采的腊梅——”好像这偌大的山城,唯有她的腊梅最好似的。

    “腊梅?”我好奇地凑上前,“这是腊梅么?”说不来重庆话的我,不得不“憋”着一口“半罐子”普通话。“你说啥子?刚从南山采来的嘛!”老人显然不悦。老实说,我这是头一回看见有别于我故乡江汉平原的山腊梅,或许是这山城特有的水、土、雾的缘故吧,重庆腊梅竟是桔黄色的,不像我老家腊梅张扬的那种大红:主杆笔直、修长、枝叉繁多而不柔弱,花色呢,淡雅而质朴,像极了纯朴厚道的重庆山民。

    “买一束嘛!”老人催着我,“才4块钱,便宜得很!”我迟疑着。我不是拿不出这4元钱,也不是舍不得这4元钱,关键是我没这份养花的闲心。为了糊口,从湖北老家刚漂泊到重庆的我,自己都养不活,还养花?再说,一个没有栖息之地的落魄者,能有花的栖身之地吗?

    “好的,等我找到工作了一定来买。”我把玩、夸奖了一番老人的腊梅后,就走了。“我等着你——娃子!”

  一个礼拜后,四处碰壁的我,终于得到了曾获“重庆十大杰出青年奖”和“老舍文学奖”的重庆长风医药有限公司总经理巴一的赏识,他用一颗博大的爱心接纳了我。一直像浮萍一样“飘”的我,竟有了一个八平方米的“孤安居”。安顿下来后,我自然想到了老人,想到了我曾对老人的许诺。

    可是,当我踩着吆喝,风风火火地赶到山坡时,却物是人非。那不停地吆喝着的竟是一位中年妇女。

    “老人呢?”我问。中年妇女先是一愣,后是惊喜:“你找到工作啦?!”这回却轮到我发愣了:“你怎知道……我是来找老人买花……”

    “不错唦。”中年妇女说,“那老人就是我婆婆。我婆婆说,这几天有个外地娃子来重庆找工作,好多天了都没找到。还说那外地娃子只要一找到工作,就会来找她买腊梅的。听口音,那外地娃子一定是你不,大兄弟?”

    “是我。”我说,“我买花……是找老人。”“一样的。”中年妇女说,“我婆婆前几天到南山采腊梅,不小心摔了下来,老人一直惦记着你找工作的事,就要我来这里等你,还说如果你来买腊梅,就证明你找到了工作,她的心也就落地了。”

    我的心呼啦一热。等我买下一束腊梅后,中年妇女就立马起身,背起背篓走人,惹得要买腊梅的顾客直纳闷。

    “大姐,人家要买腊梅呢”,我不解。“傻兄弟,”大姐朝我扮了个鬼脸,“婆婆正等着我去报你的喜讯哩。”

    我不知泪是怎么流出来的。以后的日子,我总是静静地守着窗台上的那缕淡淡的不肯离去的暗香,任它们绽放、凋谢。

    雾,散了。一瓣桔黄色的阳光打在我的脸上,好是温暖,我总是时不时抬头,朝山坡上望去,可那苍老的背影,还有那熟悉的吆喝不再重现。

    再好的花,总有谢的时候。可那苍老得近乎哀伤的吆喝,总像腊梅正艳时的那股若有若无的淡淡暗香,隐隐地、隐隐地在我心里浮动。

(选自《美文》,2006年4月)

阅读《绣眼与芙蓉》,完成下列小题。

绣眼与芙蓉

赵丽宏

    ①曾经养过两只鸟,一只绣眼,一只芙蓉。

    ②绣眼体型很小,通体翠绿的羽毛,嫩黄的胸脯,红色的小嘴,它黑色的眼睛被一圈白色包围着,像戴着一副秀气的眼镜,绣眼之名便由此而得。绣眼是江南的名鸟,据说无法人工哺育。一般都是从野地捕来笼养。它的动作极其灵敏,虽在小小的笼子里,上下飞跃时却快如闪电。它的叫声并不大,但却奇特,就像从树林中远远传来群鸟的齐鸣,回旋起伏,变化万端,妙不可言。

    ③那只芙蓉是桔黄色的,毛色很鲜艳,头顶隆起一簇红色的绒毛,黑眼睛,黄嘴,黄爪,模样很清秀。它的鸣叫婉转多变,如银铃在风中颤动,也如美声女高音,清泠百啭。晴朗的早晨,它的鸣唱就像一丝丝一缕缕阳光在空气中飘动。

    ④两只鸟笼,并排挂在阳台上。绣眼和芙蓉能相互看见,却无法站在一起。它们用不同的鸣叫打着招呼,两种声音,韵律不同,调门也不一样,很难融合成一体,只能各唱各的曲调。它们似乎达成了默契,一只鸣唱时,另一只便静静地站在那里倾听。

    ⑤在鸟儿的欢唱中,日子不觉得也欢快起来。

    ⑥一次在为芙蓉加食后我忘记了关笼门,发现时已是一个多小时以后,想那笼子可能已经空了。却没想到,芙蓉依然在笼中欢快地高歌,全然无视洞开的笼门。更没想到的是,从此以后,绣眼的鸣唱声却莫名其妙地消失了。阳台上只剩下芙蓉的独唱,时而高亢,时而低沉。

    ⑦有一天,我突然发现,芙蓉的叫声似乎有了变化,它一改从前那种清亮高亢的音调,声音变得轻幽飘忽起来。那旋律,分明有点像绣眼的鸣啼。莫非是芙蓉在模仿绣眼的歌声来引导它重新开口?然而绣眼不为所动,依然保持着沉默。芙蓉执着地独自鸣唱着,而且唱得越来越像绣眼的声音。而绣眼不仅停止了鸣叫,也停止了那闪电般的上下飞跃。它只是瞪大了眼睛默默地立在那里,仿佛在回忆,在思考。它是在回想自己昔日的歌声,还是在回忆那遥远的自由时光?我感到困惑。

    ⑧日子一天天过去,芙蓉照旧每天欢歌,已多日无语的绣眼显得更落寞了,它整日在笼中一声不吭,常常一动不动地呆立在横杆上。一天下午,我从外面回来,刚进门,就听见阳台上传来很热闹的鸟叫声,那是绣眼的鸣唱,但比它原先的叫声要响亮得多,也丰富得多。我感到惊奇,绣眼重新开口,竟会有如此大的变化。走近阳台一看,我几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鸟笼外,来了另一只绣眼。笼中的绣眼在飞舞鸣叫,笼外的绣眼围着笼子飞舞,不时停落在鸟笼上。那只自由的野绣眼,翠绿色的羽毛要鲜亮得多,相比之下,在笼里的绣眼毛色显得黯淡无光。不过此刻它一改前些日子的颓丧,变得异常活泼。两只绣眼,面对面上下飞窜,鸣叫声激动而急切,仿佛在哀哀地互相倾诉,在快乐地互相询问。

    ⑨那两只绣眼此刻的情状,让我看到了“欢呼雀跃”是怎样一种生动的景象。这情景深深震撼了我:从野地捕来笼养的小鸟,它们无奈地进入人类的鸟笼,痛苦地做了人类的囚徒。绣眼的重新开口,应该是对自由的呼唤吧。想到这里,我小心翼翼地伸出手去,还没碰到鸟笼,就惊飞了笼外那只野绣眼。我打开笼门,再退回到屋里。笼里那只绣眼对着打开的笼门迟疑了片刻,便一蹦两跳,飞出了鸟笼,它拍拍翅膀,飞过楼下的花坛,转眼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⑩它一定是飞到了那个郁郁葱葱的鸟的世界。这样想着,内心不觉得欣慰起来。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剔红:天生的贵族

王平

    ①在一些历史古装电视剧中,你有没有注意到后宫中的起居、坐卧、把玩等各种器具大多是种红漆木器,而非金银珠宝。去北京故宫博物院参观,你会看到宫廷内各种用具和摆设器物最多的也是那种红漆木器。

    ②这种红漆木器被称作“剔红”,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工艺品,远比金银珠宝贵重得多,那可是奢侈品中的贵族。2017年5月,在英国伦敦苏富比中国艺术珍品拍卖会上,一件元末明初剔红花卉纹大盘拍出了1568750英镑(约合人民币1400万元)。

    ③剔红何以如此昂贵?这就不得不说说它的材质和制作工艺了。

    ④剔红,又称雕红漆、红雕漆,是中国漆器工艺的一种,常以木灰、金属为胎,在胎骨上层层髹红漆至一定的厚度,待半干时描上画稿,然后再雕刻花纹。

    ⑤听起来似乎很简单,可是事实上远不是说的这么简单。

    ⑥首先,既然是漆器,就少不了用到漆。剔红使用的天然漆取自漆树,需要用特定的刀子将树皮划开,用容器一滴一滴地接住。生长16年以上的漆树才可取漆,而一棵生长了20年的漆树一年的产漆量也不过250克。原材料如此来之不易,注定了剔红是天生的贵族。

    ⑦有了漆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它的制作工艺才是压轴大戏。

    ⑧剔红是在器物的胎型上,涂上几十层朱色大漆,待干后再雕刻出浮雕纹样。涂漆就是一道繁杂的工序,必须用真丝麻团沾染,以旋转揉捏的方式在胎型上擦拭。每一分力道都需拿捏准确,才能均匀上漆,相当不容易。涂完一层后,得等它干透,才能涂抹下一层。制作一件剔红漆器,少则八九十层,多则两百层以上。每一道漆层都不能在阳光下暴晒,只能慢慢等其自然阴干。完成一件剔红成品,少则需半年,多则需两三年。想想,这该有多么不容易啊!

    ⑨更不容易的是“剔”。

    ⑩收藏家马未都先生曾这样解释“剔”:“以硬碰硬为雕,以硬碰软为剔。”汉字就是这样奇妙,一个“别”宇既解释了剔红的制作方法,又道出了剔红制作的不容易。以硬碰软,是指剔红雕刻制作工艺——用坚硬的刀子在漆将干未干、呈牛皮糖状态时进行雕剔。漆干则脆,一剔就裂;漆湿则黏,沾刀无型。素胎上涂一层漆后,雕刻师必须在极短的时间内—一将干未干时进行雕剔。这个过程非常考验工匠下刀前的构图设计和刀功,要出刀无悔,运刀如笔才行。一刀出错,前功尽弃,不管你制作到了哪一步,这件漆器都无法挽回了。

    ⑪此外,从工匠手里出来的崭新的别红器具还不算成品。新制的剔红作品颜色过于明艳,略显俗气,还不是它最好的状态,还需要使用者双手摩挲,历经时间打磨,才能呈现成熟温婉的红,剔出的纹样才能活灵活现。也就是说,剔红必须使用多年,才能历久弥新,光彩照人。

    ⑫想想看,这剔红是不是比金银珠宝更不易得?

    ⑬你也许会问,既然能剔红,那能不能“剔”别的?当然可以,根据漆色不同,剔红、剔黄、剔绿、剔黑、剔彩等都是有的。别红技艺起源于唐朝,成熟于宋元时期,发展于明清两代。因明朝皇帝姓朱(大红色),剔红受到宫廷专宠,就发扬光大了。加之早期流传下来的其他作品很罕见,于是我们看到的都是剔红了。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