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困难

上海市奉贤区2019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试卷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评论家的角色

    ①从严格意义上说,我们虽有专业评论家,但没有职业评论家。职业评论家的养成,有赖于激浊扬清的舆论环境,相对优渥的稿酬回报,实施完善的版权法制,以及不为人情所累的公序良俗。而国内普遍存在的是“兼职”评论家,主要有三类:一是高校和科研院所人员;二是各级政府部门主管的学会和课题评委,这些人来自各行各业,构成一个特别的要津序列;三是体制内外的“独立”评论家,有其他“谋生”之道以全身。至于纯为宣传炒作的吹鼓手和段子手,则不堪评论家之誉。局面如斯,评论家要拭亮本真的性命颜色,发出坚韧的真理之声,认清守持的身份角色,就显得尤为可贵。

    ②然而当下,在社会泛娱乐、全民爱表演的大舞台,身处一隅的评论家,如尚能不为秀场所动,恐怕已是难得的操守。时髦华丽的影视圈,“捧杀”与“棒杀”仍轮番不倦;外热内虚的戏剧圈,为延续“家业”而彼此加持,其所余留的“捧杀”,也许还算是一种温柔的进步。实际上,爱“看戏”与爱“演戏”的交会,向来都传统有自。但站在现代文明的立场上,无论戏里戏外,这种观演互动所应有的边界理性与高尚格调,始终没有健全起来。一个尴尬的视盲在于,“经院派”的理论家尽可高蹈于书斋,“经世派”的评论家却必须出入红尘,近察遥观,针砭冷暖。但如果一个评论者的出场只有“姿态”而没有“态度”,如果他的言说只安逸于贩卖仿制古董的山寨货,或沉溺于拼装舶来术语的二手货,他在文艺群芳谱中能获取什么令人尊重的角色?

    ③评论家的存在感,不在于扮一个在海边数贝壳的渔夫,有太多文秘和娱记可以胜任;评论家是一个充满想象力的“冒险家”,他要在艺术家们筑起的作品群屿中,开辟自己的航路,树立自己的旗杆,绘制自己的地图。换言之,评论也是创造。这就意味着,勇于发现、探求真理、秉笔直书,是评论家的天职。

    ④但是,为什么各种作品盈耳夺目,各种评论也浩如烟海,优秀之作却越发稀见?有人说,国民文化素质不高,艺术创作不理想,文艺批评也就好不到哪儿去。是这样吗?评论家就是这样委过于人,得过且过,无过则喜吗?竹篮打不了水,破布织不成锦。这是再浅显不过的道理,但事实每每令人诧异。比如一个剧团,内设艺委会,外聘专家组,仍免不了奇葩之作,它们或内部试演即收,或两场三场则罢,即便是有幸获得资助“风光”一时,却转瞬即逝,末了谁也不会记得半点泡沫。请问,那些滔滔不绝的评论家们,真的“在”吗?

    ⑤这的确是个全民评论的时代,谁都可以也有权对任何作品评头论足。(a)专家在各类艺术节会、项目资助中,也肩负着评论家的重任。(b)但仍有相当作品“三稿五稿不如一稿,七稿八稿不如不搞”,现场一观,不忍卒睹,造成大量人财物力的浪费。(c)骑墙派的评论者总爱讲什么“见仁见智”,似乎左看这部作品不好,右看也是好的,捣糨糊,和稀泥,你好我也好。这不是评论家,是诡辩家。(d)问题在于,文艺创作的特质注定了其带有不可复制、不可计量的灵感性和天赋性,作品的成功与否,固然“勤奋”是某种必要条件,却非充要条件。我从来主张,一部作品如果初稿扎实,则具备了愈臻完善的根基;否则诸如七稿八稿、“改好了就是好戏”的说法,纯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十年磨一剑”的前提,它得是一块好铁,而非一堆烂絮。非常遗憾,许多作品起点便皮之不存,但是评论者或评委们却 “曲尽衷肠”,任其方枘圆凿甚而南辕北辙,遂真话不出而庸作不止。

    ⑥我们亟须呼唤良心评论家的慧识与担当。某些评论家只能美其名曰“社会活动家”,而不是艺术批评家。这都是信奉所谓“功夫在诗外”的拱手师爷、袖手先生,真才实学者少,滥竽充数者多。评论家必须是一个专业且敬业的“治水家”,守住创作的生态之堤不使溃决,是以方有百舸争流、千帆竞发。

    ⑦评论家本当大有作为。不过,评论者倘不被人讥为无行的“文人”或谄媚的“骚客”,他就必须要有深厚的修为和独立的思想。事前围观,事中拍手,事后推责,于公无补,且人格尽失,要评论家何为?严肃深挚的评论不是街谈巷议,评论家也不是网络 “水军”,他要有生于忧患的情志。评论家也不是戏迷,不是票友,他要有穿石掘冰的审辨。评论家不是古旧货囤积商,不是快销品推销员,而是思想王国的缔造者,是一个 “预言家”。他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明人所未明。艺术家必要有他的创造,则评论家必要有他的发明。鸿蒙开辟至今,发明即是创造。

    ⑧评论家在“冒险”中拓展新路,在“治水”中守护良知,在“预言”中启示未来。日影迁移,太阳有常。常道若废,则万象失真。归根结底,评论家天然就是一个行走无垠的思想家,是真理的捍卫者和黑夜的秉烛人。

(1)、对第②段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边界理性”与“高尚格调”的不健全说明今天的评论界的自我定位既模糊又偏低。 B、“捧杀”看似温柔,实际与“棒杀”一样,皆是评论者出于个人利益而作出的不当评价。 C、“经院派”的评论家是远远比不上“经世派”评论家所具有的责任感和认识深度的。 D、只有“姿态”而没有“态度”的评论家,由于丢失了对本真的坚持,终将为人唾弃。
(2)、根据上下文,理解第④段中“竹篮打不了水,破布织不成锦”的含义。
(3)、“但真正的评论家不能撂下碗抹了嘴就走人”,这句话是从第⑤自然段中抽出来的,应该插入原文哪一处?(    )
A、(a) B、(b) C、(c) D、(d)
(4)、第④段作者质问:“那些滔滔不绝的评论家们,真的‘在’吗?”联系上下文,探究作者所谓的“在”在文中的多重内涵。
(5)、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用“安逸于贩卖仿制古董的山寨货,或沉溺于拼装舶来术语的二手货”,批评了那些只会人云亦云的评论家。 B、作者认为提高国民文化素质,提升艺术创作,才会涌现一批优秀的文艺评论之作。 C、作者认为成功的评论作品不仅要有勤奋的因素,还得带有一定的灵感性和天赋性。 D、作者认为即使是全民评论时代,真正的评论家进行作品评论时一定是敬业的、有担当的。
(6)、纵观全文,分析作者是如何逐层推出“评论家天然就是思想家”这一论题的。这一论题的。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国家战略分析

    丝绸之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之前数千年。张骞到达中亚后,发现那里已经大量使用中国的竹制品和纺织品。西汉使团凿开亚、欧、非三大洲的通道,被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命名为“丝绸之路”。实际上,就功能而言,还可以叫“茶叶之路”、“瓷器之路”、“欧亚使道”,而且地理上的具体路线也不止一条。历史上,开辟丝绸之路绝非仅仅出于贸易目的,当时的中原王朝为了巩固北方边界的安全,在信息极端闭塞的情况下,凭借传闻与使团的勇气和信念,搭建起连接东西文明的桥梁。这个过程既有偶然,更是必然。丝绸之路尽管曲折,但仍然是连接亚欧大陆最便捷的通道,极大地滋养了东西文明的交流,但囿于技术条件、自然条件与政治因素,它难以承载大规模的物质转运的任务。随着航海技术的进步,丝绸之路被效率更高的海运所取代。

    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完整阐述了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这一构想既与古老的丝绸之路一脉相承,又充分体现了时代特点。在历史坐标系上,我们可以更清楚地认识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的内涵。

    在新技术条件下,丝绸之路具备复兴的客观条件。古老的陆路运输技术不足以承载产生规模效益的运输量。但是铁路和公路运输技术的发展,极大地降低了陆地运输的成本。据测算,从我国连云港到荷兰鹿特丹,如果通过丝绸之路,运输距离可比海运缩短9000多公里,时间缩短近一个月,运费节约近四分之一。此外,古丝绸之路必须避开山地与沙漠,路线选择范围有限,经济、社会效益不高。而今天,我们的技术水平已经能把铁路修到世界屋脊。因此,与古丝绸之路相比,新丝绸之路覆盖的面积将更广,路线更密集,也更发达,从而可以在更广泛的区域内把资源与市场串联起来。新丝绸之路是在新技术条件下,对古老的交通通道的复兴与拓展。

    新丝绸之路构想充分兼顾了国际、国内两方面的战略需求。从国际角度看,丝绸之路两端是当今国际经济最活跃的两个主引擎:欧洲联盟与环太平洋经济带。丝绸之路沿线大部分国家处在两个引擎之间的“塌陷地带”,发展经济与追求美好生活是该地区国家与民众的普遍诉求。这方面的需求与两大经济引擎通联的需求叠加在一起,共同构筑了丝绸之路复兴的国际战略基础。从国内角度看,我国当前的发展需要兼顾地区平衡,并着力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复兴丝绸之路能带动经济实力较为薄弱的西部地区,有望形成新的开放前沿。

    新丝绸之路设想兼顾政治、经济、安全乃至文化利益的均衡发展。中亚地区处于地缘战略要冲,又是东西文明的交汇点,更是近年恶名昭彰的宗教极端势力的发源地。新丝绸之路构想以经济合作为先导与基石,以政治合作为前提与推进手段,以促进文化交流、化解安全风险为重要目标,是具有前瞻性的综合战略规划。

(摘编自《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都江堰

余秋雨

    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长城当然也非常伟大,苦难的民族用人力在野山荒漠间修了一条万里屏障,留下了一种人类意志力的骄傲。长城到了八达岭一带已经没有什么味道,而在甘肃、陕西、山西、内蒙一带,寒风在颓壁残垣间呼啸,夕照旷野溶成一气,让人投入对历史、对岁月、对民族的巨大惊悸,感觉就浓厚得多了。

    但是,就在秦始皇下令修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却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而它至今还在输送汩汩清流。有了它,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每当我们民族有了重大灾难,天府之国总是提供庇护和濡养。

    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长城摆出一副老资格等待人们修缮,它却卑处一隅,像一位绝不炫耀、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只知贡献。

    它,就是都江堰。

    我去都江堰之前,以为它只是一个水利工程罢了,不会有太大的游观价值。本是要去青城山玩,得路过灌县县城,它就在近旁,就趁便看一眼吧。

    从街市走进了一个草木茂盛的所在。脸面渐觉滋润,眼前愈显清朗,忽然,非常响的声音,充斥周际。浑身起一种莫名的紧张,又紧张得急于趋附。终于陡然一惊,我已站在伏龙馆前,急流浩荡。

    即便是站在海边礁石上,也没有像这里这样强烈地领受到水的魅力。海水是雍容大度的聚会,让人忘记它是切切实实的水,可掬可捧的水。这里的水却不同,股股叠叠都精神焕发,合在一起比赛着飞奔的力量,踊跃着喧嚣的生命。这种比赛又极有规矩,奔着奔着,遇到江心的分水堤,刷地一下裁割为二,直窜出去,两股水分别撞到了一道坚坝,立即乖乖地转身改向,再在另一道坚坝上撞一下,于是又根据筑坝者的指令来一番调整……也许水流对自己的驯顺有点恼怒了,翻卷咆哮,但越是这样越是显现出一种更壮丽的驯顺。水在这里,吃够了苦头也出足了风头,就像一大拨翻越各种障碍的马拉松健儿,把最强悍的生命付之众目睽睽。

    这一切,要归功于遥远得看不出面影的李冰。

    中国官场的惯例,是把有所执持的学者遴选为无所专攻的官僚,而李冰,却因官位而成了一名实践科学家。在李冰看来,政治的含义是浚理,是消灾,是濡养,他领受了一个连孩童都能领悟的简单道理:既然四川最大的困扰是旱涝,那么四川的统治者必须成为水利学家。

    前不久我曾接到一位极有作为的市长的名片,上面的头衔只印了“土木工程师“,我立即想到了李冰。

    他是郡守,手握一把长锸,站在滔滔的江边,完成了一个“守”字的原始造型。

    他当然没有学过水利。但是,以使命为学校,死钻几载,他总结出治水三字经、八字箴言,直到20世纪仍是水利工程的圭臬。

    他大愚,又大智。他大拙,又大巧。他以田间老农的思维,进入了最澄澈的人类学的思考。他未曾留下什么生平资料,只留下硬扎扎的水坝一座,让人们去猜详。

    秦始皇筑长城的指令,雄壮、蛮吓、残忍;他筑堰的指令,智慧、仁慈、透明。

    长城半是壮胆半是排场。都江堰清朗可鉴,结果,它的历史显出超乎寻常的格调。李冰在世时命令自己的儿子作三个石人,镇于江间,测量水位。李冰逝世400年后,汉代水官重造 “三神石人”测量水位。其中一尊即是李冰雕像。这位汉代水官一定是承接了李冰的伟大精魂,竟敢于把自己尊敬的祖师,放在江中镇水测量。他懂得李冰的心意,唯有那里才是他最合适的岗位。

    石像被岁月的淤泥掩埋,20世纪70年代出土时,有一尊石像头部已经残缺,手上还紧握着长锸。有人说,这是李冰的儿子。一位现代作家见到这尊塑像怦然心动,“没淤泥而蔼然含笑,断颈项而长锸在握”,作家由此而向现代官场衮衮诸公诘问:活着或死了应该站在哪里?

    出土的石像现正在伏龙观里展览。人们在轰鸣如雷的水声中向他们默默祭奠。只要都江堰不坍,李冰的精魂就不会消散,李冰的儿子会代代繁衍。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伟大的文艺展现伟大的灵魂,伟大的文艺来自伟大的灵魂。歌德说过:“如果想写出雄伟的风格,他也首先就要有雄伟的人格。”一切艺术创作都是人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互动,都是以艺术的形式反映生活的本质、提炼生活蕴含的真善美,从而给人以审美的享受、思想的启迪、心灵的震撼。只有用博大的胸怀去拥抱时代、深邃的目光去观察现实、真诚的感情去体验生活、艺术的灵感去捕捉人间之美,才能够创作出伟大的作品。虽然创作不能没有艺术素养和技巧,但最终决定作品分量的是创作者的态度。

    经典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其中必然含有隽永的美、永恒的情、浩荡的气。经典通过主题内蕴、人物塑造、情感建构、意境营造、语言修辞等,容纳了深刻流动的心灵世界和鲜活丰满的本真生命,包含了历史、文化、人性的内涵,具有思想的穿透力、审美的洞察力、形式的创造力,因此才能成为不会过时的作品。

    文艺要塑造人心,创作者首先要塑造自己。养德和修艺是分不开的。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崇德尚艺作为一生的功课,把为人、做事、从艺统一起来,加强思想积累、知识储备、艺术训练,提高学养、涵养、修养,努力追求真才学、好德行、高品位,做到德艺双馨。要自觉抵制不分是非、颠倒黑白的错误倾向,自觉摒弃低俗、庸俗、媚俗的低级趣味,自觉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腐朽思想。

    文艺创作是艰苦的创造性劳动,来不得半点虚假。那些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文艺精品,都是远离浮躁、不求功利得来的,都是呕心沥血铸就的。我国古人说:“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路遥的墓碑上刻着:“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托尔斯泰也说过:“如果有人告诉我,我可以写一部长篇小说,用它来毫无问题地断定一种我认为是正确的对一切社会问题的看法,那么,这样的小说我还用不了两个小时的劳动。但如果告诉我,现在的孩子们二十年后还要读我所写的东西,他们还要为它哭,为它笑,而且热爱生活,那么,我就要为这样的小说献出我整个一生和全部力量。”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有“板凳坐得十年冷”的艺术定力,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执着追求,才能拿出扛鼎之作、传世之作、不朽之作。

(摘编自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网络隐私是指当前网络社会下被非法共享的个人信息,是传统隐私在互联网络中的发展与延伸。

    个人网络资料是网络隐私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当前网络环境下准确反映用户个人资料及特征的各种文字、图像以及其他相关的个人资料。按理说,网络用户在申请网络服务时所必需提交的个人基本信息,服务商在通过合法的手段获取这些个人信息的同时,也必须履行对这些个人资料保密的责任与义务。但由于互联网络自身的一些特点,使得许多如姓名、职业等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信息也成为了网络隐私的一部分。除此之外,个人财产状况以及网络用户的账户信息、邮箱地址等也都属于用户个人隐私。任何搜集用户邮箱地址并将之公开或向他人提供的行为,都可以被列为侵犯用户隐私权的行为。

    网络用户的在线行踪,是网络隐私的另一重要内容,它主要指用户的IP地址、上网浏览历史记录、对互联网功能活动的应用内容等。通过对用户在线行踪的搜集能够准确的反应用户本人的兴趣爱好及其部分思想精神。通过非法手段对用户在线行踪进行追踪、搜索并公布的行为,同样属于对用户个人隐私权造成侵犯的行为。

    另外,由于互联网络中的信件均以无纸化数字作为载体,因此互联网络中的通信安全系数比一般信件更低,即使在加密状态下,还是有遭到黑客入侵甚至被截获的可能性。

    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公布个人隐私(利用互联网络中的各种资源发布平台擅自公布或传播他人隐私)的行为,不但相当恶劣,且往往会产生许多较为严重的后果。

    当然,网络安全隐患也会导致用户隐私泄露。在当前互联网络中,个人信息多以数据形式体现的,因此,对数据进行安全保护也就是对用户个人信息安全的保护。要保障网络安全,则主要是保障当前互联网络中不会出现非法篡改、复制、泄露数据等情况。然而,由于技术限制,当前互联网络的安全性受到了一定的限制,网络信息的安全性受到了较大的威胁。这是由于互联网络的设备、系统繁杂,用户繁多,网络信息共享性强等原因造成的。黑客通过木马、病毒等方式入侵用户电脑,从而泄露用户个人信息,影响用户个人资料的安全。

    互联网络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与普及,为现代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同时也使得人们的个人隐私与日常生活受到了冲击。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个人隐私的安全问题正面临着极大的挑战。由于互联网络具有较强的开放性、虚拟性等特征,极大地影响了个人隐私的安全性。由于互联网络的种种特殊性,针对产生个人隐私安全问题的不同原因,就必须团结整个社会的力量,从社会道德、文化氛围到政府管理与技术手段等各个方面进行控制,从最大程度上对可能导致个人隐私安全问题的因素进行防范并尽可能的加以杜绝。只有通过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强化、严格互联网络管理制度、进行合理的法律调整并从伦理道德上进行严格的约束,才能有效地加强当前互联网或个人隐私的安全维护,切实地确保网络用户的隐私安全。

(钟斗《关于互联网络个人隐私的安全维护》,有改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比起传统文艺的备受重视,网络文艺的迅猛发展显得更为引人瞩目。时至今日,网络文艺已经在我们生活中无孔不入,各类网络文艺样式以其新颖的方式和新颖的内容吸引了大量的粉丝,只需你点点鼠标,精彩纷呈的网络世界就触手可及。

    当前网络文化蓬勃发展,但其中存在的泛娱乐化倾向却不容忽视。因此以传统文艺来作为价值导向,可以为网络文艺开辟更广阔的价值空间。由于现在网络文艺的发展还是以商业盈利性为主导,为了吸引眼球,博取点击量,大量低俗无聊的内容充斥了网络空间。其实现在网络文艺并不是与传统文化完全隔离,以网络小说中的仙侠小说为例,这类小说往往取材于,中国古代的神仙道化传说,其核心还是中国传统的修仙故事、侠义精神,但是除了极少数优秀的作品之外,我们所看到的,就是网络文艺对接传统文化,略显苍白而无力,大部分是对中国元素的堆砌拼贴,缺乏凝练和创新,而失去了中国文化中最精髓的人文内涵,失去了对真善美价值取向的追求,只是一味谋求感官上的愉悦。在这样的作品中,传统文化的精髓遭到背离与破坏。网络文艺创作虽然形式新颖,但是究其根本内核,现代化外壳下包裹的还是民族文化的精髓,这是不可否认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因此在网络文艺创作中,传统文化就是“根”和“魂”。运用广博的民族文化资源讲好中国故事,是建设网络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最坚实的源泉,是发展网络文艺宝贵的材料资源宝库。网络文艺正不断在向传统文艺抛出橄榄枝,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网络文艺正欣欣向荣地开枝散叶。玄幻、仙侠、历史题材为代表的时下最火热主题的网络小说,其灵感来源都是中国远古神话。2017年爱奇艺平台的网络剧《河神》在社会上引起巨大的反响,究其原因,就在于这部网络剧取材于中国社会民俗以及民间文化,用了精美的视听语言去展现民国天津卫的风土人情,触动了观众对民俗文化的了解欲。

    网络文艺迅速发展壮大,与粉丝队伍的支持是分不开的,而这样的粉丝队伍也可以被传统文艺所拥有。促进网络文艺和传统文化的创新和融合,可以解决互联网文化低俗、抄袭的弊端,同时可以帮助网络文化扩大在现实世界影响力;对于传统文艺来说,则是注入了时代的新鲜血液,拥有了长远发展的可能,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形成一种更具有包容性、更具时代性的中华文化,帮助传统文化更好地走出去,扩大国际影响力。在信息时代,这是新时代建设文化强国的必然选择。

(节选自胡文雯《论网络文艺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创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2017年开春,《朗读者》甫一推出,立即引发了荧屏内外热切的关注,迅速成为叫好又叫座的现象级电视节目。人们从不同视角,对《朗读者》给予了近乎异口同声的赞美,这是中国电视荧屏多年未曾出现过的景观。

    ②21世纪以来,伴随着中国电视市场化产业化探索的不断深入,在内容生产尤其是娱乐类节目的生产领域,中国电视开启了引进国外电视节目模板的热潮。这种潮流,将中国电视自主原创节目的空间挤压至边缘角落,中国电视行业内进行自主原创的意愿日益弱化。不论是从节目运营还是从行业能力提升以至价值取向等方面来看,大规模引进国外节目模式已然产生了相当严重的负面效应。

    ③《朗读者》的出现与成功,打破了过去若干年对于引进国外模式的惯性思维与路径依赖,而以本土原创打造出了中国电视的独特品牌出了中国电视节目本土化自主创新的成功道路。《朗读者》因此成为中国电视节目不依赖国外节目模板的引进,而凭借自主创新大获成功的典范案例。《朗读者》以此向我们展示了中国电视节目走本土化自主原创道路令人期待的前景。

    ④从整体上来说,《朗读者》是一档以文学作品朗读为主导的电视文化类节目。但是《朗读者》的可贵之处在于,它并没有将自己陷于单一的文学朗读,并没有将自己陷于“大雅”的文化之中,而是巧妙地将新闻性的访谈、纪实性的纪录和娱乐性的综艺与文化类节目融为一体,将多种电视节目类型有机融合,从而探索出中国电视类型节目创作生产的新路径。

    ⑤《朗读者》的成功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经验与启示呢?

    ⑥从角色担当来看,中国的电视节目应该自觉担当起主流文化与主流价值观传播的历史使命与责任。中国电视人肩负着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与责任,这种使命与责任,不仅是要很好地承担主流意识形态宣传的使命,也不仅是要收获电视产业的良好效益,更要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国家和民族的电视文化。《朗读者》以独特的精英文化视角,将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的家国情怀融入节目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予以了很好的传达,充分地体现了主流文化的诉求。同时,又将普通百姓的情感和爱等大众文化的内涵与视角,融入其中,实现了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等多种文化的有机结合与融合,创造了当代中国难能可责的多种文化有机结合的新经典。

    ⑦从发展规律来看,中国的电视节目既应顺乎潮流,又不可盲目追逐潮流。作为电视技术与艺术本身的探索,无论是从全球视野还是从中国自身的历史发展来看,都会在某个阶段出现潮流性的景观。在中国电视这些年的发展进程中,尤其是最近十几年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进程中,娱乐节目不断造就着阶段性的景观。尽管满足了百姓的基本娱乐需求,但是过度娱乐化也容易导致低俗化乃至恶俗化的取向与问题。《朗读者》的成功恰恰给了我们一个坚定的信念:不追逐单纯的收视率,不追逐引进洋模式的潮流,同样可以取得叫座又叫好的了不起的成就。

    ⑧从创新理念来看,中国的电视节目的创新不呈现为一种线性状态——从开始径直走向结束,而是呈现为一种循环状态——在创新的道路上不断有新的内容与形式加入,推陈出新。近年来,电视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的生存环境,特别是新兴媒体迅速发展的态势下,很多关于“电视将死”的呼声甚嚣尘上。《朗读者》坚定不移地进行新的探索,将已经有的多种元素进行新的配置,从而创造出令人惊叹的全新模式,有力地回击了那些宣称电视节目终结、电视将死的声音,让中国的电视节目在困境中看到了柳暗花明的未来。

    ⑨《朗读者》作为2017年重要的现象级电视节目,以其独特的气质与特质,为中国电视类型节目的探索创新,提供了新的成功经验,体现了其走中国电视本土化道路的文化自觉,为中国电视节目的发展开辟出令人兴奋的新天地、新空间。

(摘编自《民族艺术研究》)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