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雨中明月山

梁衡

    ①江西西部有明月山,藏于湘贛之间,不为人识。当地政府恨世人不识壁中之玉,闺中之秀,便邀海内外作家记者团作考察之游。

    ②头一日,游人エ機道,乘缆车登顶,云绕脚下,雾入衣襟,游者不为所动;第二日,看大庙,殿宇巍峨,新瓦照人,更不为动。当晚,人走一半。

    ③第三日,微雨,主人再邀所余之人作半日之游。无车无马,徒步爬山。一入山门,立见毛竹数竿,有两握之粗。青绿滚圆的竹面上泛出一层细濛的白雾,竹节处的笋叶还未退净,一看就是当年的新竹。【A】但其拔地接天,已有千云捉月之势。众人精神为之一振纷纷冲上去照相。然后开始爬山。

    ④路沿峭壁而修,左山右河。山几不见土石,全为翠竹所盖;河却无岸无边难见其貌,其实就是两山间一谷。谷随山的走势成“之”字形,忽左忽右,渐行渐高。谷间只有四样东西:竹、树、石、水。水流漱石,雪浪横飞,竹木相杂,堆绿染红,好一幅深山秋景图。石头一色青黑。大者如楼,小者如房,横空出世,杂布两岸。有那顺洪水而流落谷底者,无论大小皆平滑圆滚,俯仰各态。雨濛濛,似下非下,湿衣润肤。正行间,路边有一石探向谷中四围藤树横绕围成天然扶栏,好个“一石观景处”,凭“栏”望去,【B】只见竹浪层层,满川满山,一直向天上翻滚而去。近处偶有一枝,探向林外,正是苏东坡诗意“竹外一枝斜更好”。竹子这东西无论四季,总是一样的青绿,永葆青春朝气。大家就说起苏东坡,宁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又说到城里菜市场上卖的竹笋。主人见我们对竹感兴趣,突然说:“你们知道不知道,这竹子是分公、母的?”我们一下子静了下来,都说不知。他说:“你看,从离地处起往上数,找见第一片叶子,单叶为公,双叶为母。”众人大奇,披开竹子一找,果然单双有别。我自调爱竹,却还不知这个秘密。大家又问,这有何用?“采笋子呀!山里人都知道,只有母竹根下才能挖到笋子。”①原来,这山不只是为了人看的

    ⑤等到又爬了几里地,过了一座吊桥,再折上一段石板路,半天里忽一堵石壁矗立面前,壁上有瀑布垂下,约有几十层楼房那么高。石壁的背后和四周都簇拥着绿树藤萝,如一幅鑲了边的岩画,而画面就是直立起来的江河奔流图。它不像我们在长江或黄河边,看大浪东去,浩浩千里,而是银河泻地,雪浪盖顶。我自然无法接近水边,只试着往前探了一点身子,便有湿云浓雾猛扑过来,要襄挟我们上天而去。我赶紧转身向后,这时再回望来路,只见云雾倏忽,群山奇峰飘忽其上,古庙苍松隐约其间。近处谷底録竹拍岸,流水奏琴,偶有一束红叶,伏于石间,如夜间火光之一闪。

    ⑥这时,主人在下面半山腰的一间石室前招手,待我们款款下来,他已设好茶桌。茶备两种。一为当地的黄豆、橙皮、姜丝所制,驱寒暖胃,咸辣香绵,慢慢入心;而另一种则为山上采的野茶,清清淡淡,似有似无,就如这窗外的湿雾。我们都不再说什么,只是端着杯子,静静地望着远处。许久,不知谁喊了一声:“天不早了,该下山了。”我说:②“不走了,就这样坐着,等到来年春天吃笋子。”

(选自《把栏杆拍遍》)

(1)、【理清“所至”】第③⑥段,作者按游踪顺序记叙自己在雨中游明月山的经过。请根据文章内容,在下面的横线上写出相应的地点。

→山谷→石观景处→②→石板路→③

(2)、【关注“所见”】作者好几处写到明月山的竹子,遗词造句,值得品味。请从【A】【B】两处画横线句中任选一句,结合语境进行赏析。
(3)、【分析“写法”】文章开头两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体悟“所感”】“所感”是游记的灵魂。请结合内容,体悟划线的两句话中所蕴含的情味。

①原来,这山不只是为了人看的。

②不走了,就这样坐着,等到来年春天吃笋子。

举一反三
阅读《一张忘取的汇款单》(有删改)一文,完成小题。
        ①工作后,我极少打电话给父亲,只是在每月领了工资后,寄500块钱回家。每次到邮局,我总会想起大学时父亲寄钱的情景。四年来,他每月都要将收废品挣到的一大把卷了角的零钱,在服务人员鄙夷的眼光中,谦卑地放到柜台上……
       ②而今,我以同样的方式,每月给父亲寄钱。邮局的人,已经跟我相熟,总是说,半年寄一次多方便,或者你给父亲办个卡,直接转账,就不必如此繁琐地一次次填地址了。每一次,我只是笑笑,他们不会明白,这是我给予父亲的特别幸福。当载着绿色邮包的邮递员,在门口高喊着父亲的名字,让他签收汇款单的时候,左邻右舍都会探出头来,一脸羡慕地看着他完成这一“庄严”的仪式。
       ③父亲会在汇款来到的前几天,就焦虑而又幸福地等待着。去镇上邮局取钱的这天,他会像出席重要会议一样,穿上最整洁的衣服,徒步走去。一路上,总会有人问,干什么去啊?他每次都扬扬手里的汇款单,说,儿子寄钱来了,去邮局取钱。对于父亲,这应当是一次幸福的旅程吧。别人的每次问话,都让他的幸福加深一次,而那足够他一月花费的500元钱,反而变得微不足道了。
       ④汇款单上的附言一栏里,我和父亲当年一样,总是任其空着。我曾经试图在上面写过一些话,让父亲注意身体,或者晚上早点休息,但每一次写完,我又撕掉了。邮局的女孩子总是笑着问我:写得这么好,你爸看到会开心的,为什么要去掉呢?我依然笑笑,不做解释。这不是我们彼此表达关爱的习惯
        ⑤只有一次,邮局的女孩特意提醒我,说:建议你这一次在附言里至少写上一句话。我一怔。她继续说:等你父亲收到汇款的时候,差不多就到父亲节了,这句话,可是比你这500块钱重要多了。或许整个小镇上的人,都没有听说过父亲节,这样一个略带矫情的节日,只属于城市。但我很顺从地依照她的话,在附言栏里一笔一画写下:祝父亲节快乐。
        ⑥但正是这张汇款单,父亲不知为何,竟忘了去取钱。两个月后,钱给退了回来。我打电话去问他。他说:忘了。我有些恼怒,因为自己写下了祝福,他不仅没有一句回话,竟是连钱也忘了取。去邮局补寄的时候,我气咻咻地讲给女孩子听。她凝神听了一会儿,插话道:我觉得未必是你父亲忘了,说不定他是想要将这张有祝福的汇款单留下做纪念呢。我愣住了,随即摆手,说,怎么可能呢,他从来都不是这样细心的人。
       ⑦但父亲,的确是这样细心的人。而且,这个秘密,他自始至终对谁都没有讲过。那年春节,我无意中拉开父亲的抽屉,才看见了那张被他放入收藏盒中的汇款单。那句短短的祝福,父亲早已看到,且以这样的方式,藏进了心底。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礼  物
         灯光很暗,女儿在母亲的床边站了一会儿,然后轻轻地把一个包装很精致的工艺品盒放在母亲的身边。
         那是女儿送给母亲的生日礼物。母亲依旧香甜地睡着,不时地发出轻微的酣声,借着不很明亮的灯光,女儿发现母亲又瘦了许多。
         挂钟轻轻地敲了几下,女儿便背起了书包和画夹,蹑手蹑脚地退出了房门。
         天边还没有露出鱼肚白,朦朦胧胧的月色里,小星星还在不停地眨着眼,借着月光,女儿欢快地朝一所很远的学校走去。
         那是一所新校舍。是一幢很高很高的大楼。尽管路途遥远,但那是女儿心中向往已久的艺术殿堂。
         没入学那会儿,女儿常常做梦。梦见高耸的大楼和大楼里辉煌的一切。接到录取通知书的那天,女儿高兴地依偎在母亲的怀里,母亲欣喜地流了泪。可是,入学要交纳1万元,建校费,1万元呀,到哪去弄呢?
        入学的日子一天天地逼近,女儿也在这忐忑不安的焦灼中等待。
        终于有一天,母亲颤抖着双手把一叠大小不一的纸币小山似地堆在了女儿的面前,数数,整整1万元人民币。
        母亲病倒了。夜里不断剧烈地咳嗽。失去光泽的面孔,常常现出疲惫不堪的样子。在女儿的眼里,母亲好久没有睡上一个完整的觉了。母亲不很老,却有了白发。女儿流泪了,她在心里暗暗发誓,有朝一日,一定要加倍回报母亲的爱!
         放学归来的路上,女儿一脸的阳光灿烂,思绪里不断勾勒着母亲看见她的礼物时欣喜、激动的样子。要知道,这件小小的礼物是她用画笔辛勤勾勒了近一个月才换来的。为了买下它,女儿在那家工艺品店的橱窗前踌躇过多次。女儿特别欣赏雕像中的女孩和女孩旁慈祥的母亲,仿佛那就是她与母亲的化身。
         推开房门,女儿呆住了。母亲眼角挂着泪痕,脸上现出难以掩饰的失望与愠怒。她刚想问,就见母亲转身从里屋捧出那个包装很精致的盒,走到女儿身边,“慧慧,你怎么学会乱花钱啦,看看你买的是什么玩艺儿,袒胸露背的,连件衣服都没穿,多寒碜人哪。”“妈,这是一座母女雕像,是送给您的……”“好了,好了,就算是你有这份孝心,可买这能顶什么用啊,怎么摆得出呀!”母亲把工艺品盒朝女儿怀里一推,“去,跟人家好好说说,退了吧。”“不,我不退。”“那就换成别的什么吧,袜子或手套都行。”母亲说完,扎上围裙进了厨房。女儿愣愣地站着没动,随着一声很清脆的响声,工艺品盒重重地滑落在地。望着支离破碎的母女雕像,两行泪水终于从女儿的脸上流落下来。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请和我保持距离

张爱国

       十年前,我还是一名初中语文老师。那天刚下课,邮递员送来一封信,没有寄信人的姓名和地址,只在收信栏内写着“张爱国收”。

       待看了信,我很吃惊,这位在信里也没有留名的学生,整封信从头至尾都在辱骂我,不仅给我起了一系列侮辱性的绰号,还一次次说我是“误人子弟”,是教师队伍里的“害群之马”……

       我很快就断定写这封信的是刚毕业的学生马力。初二时,有一次,我批评他时的确很过分,一定是给他带来了伤害和怨恨。

       虽然马力的信很过分,但我还是深刻反思了自己。反思的结论竟然是我真的有点在“误人子弟”,就在这时,我有个下海的机会,于是我毅然辞了职。

       就像我教书时总是优秀教师一样,从商的我很快成了一名出色的企业家,但我一直延续着朴素的生活习惯,并没有买车。

       一次,我乘公交车,竞意外地在车上碰见了马力。

       马力触电一般地站起身,满脸通红,走过来,握住我的手:“张老师……张老师……我……

       我说:“你这个家伙,毕业这么多年了也不来看看老师,也不给老师写信。”

       马力只是不断地说:“对不起,对不起老师……”

       渐渐地,马力的紧张和尴尬消失了,他大概是确信了我并不知道那封信是他所写。下车后,马力坚决要请我吃饭。

       席间,我知道马力大学已毕业一年,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我说:“马力,当年那么多学生,就数你小子脑瓜子最活,愿意在我的公司干吗?”马力一听,感激得眼泪都下来了。

       或许是作为对自己当年错误的补偿吧,马力工作十分卖力,也十分出色。我也对马力越来越欣赏,不断地给他提职、加薪。

       对于那封信,我差不多忘了,即使偶尔想到,也是淡然一笑:谁在孩子时代不犯错误?

       两年过去了。一天晚上,马力陪我吃饭,他一次次举杯敬我,也一遍遍说着感谢我的话。

       我分明喝高了,笑了笑说:“马力啊,要说感谢,应该是我感谢你啊!”

       马力赶紧说:“恩师,您这是说的哪里话?”

       “我说的是实话,马力,我真的感谢你!”我打着酒嗝却真诚地说,“要不是你当年提醒了我,我如今可能还是那匹误人子弟的害群之马呢。”

       马力短暂的吃惊后,就开始满脸通红,张了张嘴,想说什么,却什么也没有说出来。很快,马力找了个理由,结束了晚餐。

       第二天,马力没来上班,手机关机。第三天,第四天,马力都没有来﹣﹣他竟然与我不辞而别!

       很长时间我都无法理解马力的不辞而别,直到不久前在一本杂志上看到这样的话:“人与人应该有一些距离,就像你隔着一层窗户纸看室内,你觉得很洁净,但一旦捅破这层纸,你会发现其实房子里充满了灰尘和污垢。每个人都会有一些‘污点’,你只能将它保留在心中,哪怕是双方心照不宣也可以,但就是不能说出来……”

      只是我明白这一点太迟了,因为直到现在我也没有见过马力一次。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改动)

阅读理解

       ① 他果然又在里边,斜躺在一堆野草上,显出十分衰弱的样子。

       ②他忽然站起来,走到我的身边,大大的眼睛_____出笑意。我跟着他走到他刚才_____的地方,坐了下来,忽然发现脚前的泥土上_____了各种各样奇怪的画儿:一座歪歪斜斜的塔,一堆松松散散的书,一株弯弯扭扭的树。这些画儿下面划了三个圆圆的“○”,好像滚动的铁环。

        ③“三叔,你画的是什么?”

        ④“画的都是三叔。”

        ⑤“可一点儿也不像你呀?”

        ⑥“像,很像!”他凄然一笑,指着塔说,“我小时想做一个建筑师,但又讨厌建筑学上那些个复杂的公式,就放弃了。这一摞书,是我第二个理想,想当一名著作等身的作家,写了几篇稿子,寄出去被退回来了,我又灰心丧气,不干这伤脑筋的事儿了。这一棵树,是我第三个理想,想当一名生物学家,后来又觉得生命的起源、遗传和变异、蛋白质的人工合成等问题竟是那么复杂和渺茫,我又颓唐了。第四个理想还没有建立,命运忽然对我说:‘算了吧,你该回老家了!’”

        ⑦“那些铁环是什么意思?”我悲伤地问。

        ⑧“这是我一生的成绩:三个○。”

        ⑨“那老师一定会批评你了。”

        没有老师来批评我的他微微一笑,又说只有这些树叶小草还有那朵紫豆角花好像在批评我说我以前太粗心大意了太不了解它们了

       ⑪我沉默了,抬头望他,不知为什么,他眼眶里滴下几滴泪水。

       ⑫这时,太阳快要西沉。透过林隙,我看见它像一个红色的车轮,就要滚进西边的山沟里去了。身边的三叔忽然喊道:“太阳!”接着,两只枯瘦的手向前伸去,仿佛要捉住它似的。

        ⑬“太阳能捉住吗?”我天真地问道。

        ⑭“能!能呀!我以前老是忘记了去捉它,让它在我头顶上溜走了几千次,上万次,我仍没有想到要捉住它!”

        ⑮“太阳里有火,一定很烫手吧?”我说。

        ⑯“是啊,有点烫手,还得费点力气。但把它一捉到手,就变了,变成一个圆圆的金盘子。里面放满了五彩的宝石。太阳的光芒都是从这些五彩的宝石上放射出来的,所以才这么亮。”

       ⑰他忽然俯下身,用手捏住我的脸蛋。我疼得差点儿叫起来,他一点儿没有觉察到我的痛楚,口里喃喃地说:“这也是太阳?这也是太阳!”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聪明人与“笨功夫”

    “越是聪明人,越要懂得下笨功夫。”钱钟书先生的这句话意味深长。有时候,“笨功夫”才是成功的唯一捷径。愚公率子孙挑石移山,智叟笑其痴。“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这“笨功夫”的背后却是智者的远见。

    聪明人很多,可是能下“笨功夫”的人也同样多吗?拥有了聪明的头脑就一定会成功吗?答案是否定的。

    贝索,爱因斯坦好友,被他称为“在全欧洲都找不到第二个的知音”。贝索思维敏捷、鉴别能力强、知识渊博,在“相对论”的创立过程中曾经给予爱因斯坦很多的启示,甚至被誉为“相对论的助产士”。这样聪明的一个人却一辈子也没有过自己的建树。说到原因,爱因斯坦用过这样一个比喻:贝索是灵活、敏捷、讨人喜爱的蝴蝶,却又像蝶儿那样少了专注的精神,在某个地方稍作停留便飞走了;而他自己则像一只愚笨的鼹鼠,挖起洞来心无旁骛。正是这种差别,使爱因斯坦成就了伟业,贝索却一事无成。

    在我们周围,也有很多贝索式的人物。他们天资出众,却对事业少了一种专注的精神,对待问题常常是浅尝辄止,最终浪费了天资,“泯然众人矣”。

    有这样一则小故事:一位农场主巡视谷仓时,不慎将一只名贵的手表遗失在小山般的稻谷堆中。他承诺,谁能找到手表,就给他50美元作为赏钱。人们都卖力地四处翻找,可在成堆的谷粒中“大海捞针”,谈何容易。许多人忙到太阳下山仍一无所获,只好失望地回家了。最后,仓库里只剩下一个贫穷的小孩。天慢慢变黑,四下一片寂静。小孩虽然害怕,却不愿放弃,仍在翻找。突然,“滴答、滴答”的声音传进耳鼓,他停下动作,凝神细听。仓内更静了,滴答声也变得更为清晰。“是手表的声音!”小孩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循声在漆黑的谷仓中找到了那只手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专注地对待一件事,总有一天,你会打开成功的大门。

    如果能“一生磨一剑”,何惧宝剑不够锋利?如果不畏苍山远,自然能够做到“山高人为峰”。台上三分钟的光鲜,是台下十年功的辛苦。下得了“笨功夫”才是真正的“聪明人”。聪明的人,你说呢?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