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实验学校2018-2019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最温暖的一片阳光

李云迪

    ①母亲真的老了,有点像孩子般缠人。她每天都会打来电话。她耳朵有点背,电话里声音总是很大。其实她也没什么事,只是问我是否安好。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她就高兴地把电话挂掉。有时我忙,就会打断她的话,我能听得出那边轻轻的叹息。但母亲还是在每天上午九时左右打过来,正是太阳升在头顶的时候。

    ②这一天,母亲又来电话,除了问好外,还告诉我她去采了很多婆婆丁。母亲过去常用婆婆丁做蒸菜,婆婆丁一定要野生的,最好在打春时没有开花前去采,这时的最新鲜。小时候我很爱吃母亲做的这个菜。我有些担心地告诉母亲,您都八十多岁了,千万不要去野外采野菜了,我会不放心的。母亲答应得很痛快。

    ③第二天正午时分,有人叩门,打开门见是母亲。她脸上汗津津的,花白的头发也有些凌乱 , 我急忙把母亲扶进屋内,埋怨她为什么不打电话告诉我。可母亲不理我的不满,喜滋滋地取出她做的蒸菜,看不出一丝倦意。我见她的手青筋暴露,手上有结痂的血口子,一定是采野菜时留下的。她说,快吃吧,还温和着呢。我怎么也想不到,母亲为了让我吃到她做的菜,竟然沐着风雨去野外,顶着晨星点灶火,用一股爱焰把菜做熟,搭乘公共汽车,颠簸几个小时,给我送来。在世上,凡是有母亲的地方,就会有奇迹

    ④母亲真的老了。眼前的事情她往往记不住,可过去的事情却记得很清晰。母亲也有青春,只是离今天很远。她曾把箱子里保存的一条长裙拿给我看,告诉我她就是穿了这条长裙和父亲在向日葵下相识的。那长裙还依旧如新,可裙子的主人却被时光洗老,腰弯了,头发白了,白的像天上的一片云。

    ⑤母亲生在青川江边,长在稻花乡里。母亲居住的老屋前有一条唱着歌的小溪,每当燕子呢喃着飞来的时候,桃花就开了,开着开着,桃花就落了,花瓣落在溪水里打着旋流远了,就像流远的岁月。老家的院子里种着两棵杏树,每当圆润的青杏结满枝头的时候,不等熟透,母亲就和小姐妹们采下来吃。那味道酸酸的,就像那时辛酸的日子。母亲在艰苦的岁月中学会了很多家务活,有一手好针线,成家后很是勤俭。在那艰苦的日子里,她用那根银针缝补着旧衣裳一样的破旧岁月。父母感情很深,生活得很和睦。父亲在知天命之年患了重病,离开了人世。 母亲开始独自生活。我担心她孤寂,执意把她接到身边来,可她不肯,她说,她能自理,也不想给我们增加麻烦。我给她请了保姆,可没几天就被她打发回去了。

    ⑥忽然想起,有两天没有接到母亲的电话了。我急忙打电话过去,多次无人接听,我有了不祥之感,乘夜车就往家里赶。赶到家里时,见母亲躺在床上,额头敷着毛巾。邻居大婶告诉我,母亲发了两天烧,烧得重时不断念叨着我的名字。我守候在母亲的床边,两手紧攥着她那像树枝一样干瘪的手。母亲问我,你知道我最希望的事是什么吗?我摇摇头,她告诉我,最希望的事是让我永远不会老,永远不得病,如果有可能,让她代替我老,代替我生病,她也乐意;就是走了,也不想扰动我,一个人悄悄去找我的父亲。我听着,心被刺痛,泪如泉涌。我把脸紧紧贴在母亲的手上,整个人似乎已经融化了。

    ⑦往后的日子里,每天上午九时左右,也就是太阳升在头顶的时候,我都先把电话打给母亲,问候她是否安好。我还会幸福地眯着眼睛,虔诚地半张着嘴,侧着耳朵凝神听母亲讲着过去的故事。这个时候,我真的很温暖。母亲就是给我温暖的那一缕阳光……

(选文有删改)

(1)、文章以“最温暖的一片阳光”为题目有什么好处?
(2)、品味语言,回答问题。

①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③段画线句。

她脸上汗津津的,花白的头发也有些凌乱。

②结合语境,赏析第④段中划线词语。

那长裙依旧如斯,可裙子的主任却被时光老。

(3)、请结合第③段内容,谈谈你对画线句“在世上,凡是有母亲的地方,就会有奇迹”的理解。
(4)、文章在构思和写作方法方面富有特色,请结合文章内容,就其中一点写出你的发现和见解。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芦苇花儿开
      芦花,是芦苇在秋天里开出的花絮,它似花非花,似雾非雾,一簇簇,一丛丛。秋风阵阵,花絮沸沸扬扬如飞雪,悄悄向天边的彩云飞去。
      深秋时节,我总喜欢来到太湖边。水中,芦叶枯了,芦杆弯了,惟有芦花兴兴旺旺地开着,散发出沁人的芬芳,悄无声息地点缀着这萧瑟的季节。飘飘忽忽的芦花,在秋阳下映出亮丽的光泽,一片片洁白似雪的芦花,轻轻的飘进秋天湛蓝的温柔的眼眸里。恍惚之中,眼前这片片芦花,像是从秋天腹地里飞出的一群群吉祥鸟,正展翅飞向深远的蓝天……
      洁白的芦花,你的风采,你的浪漫,你飘逸摇荡的身姿,是我儿时最深刻、最美妙的记忆,是我至今都难以忘怀的念想。
      芦苇花开时节,是我童年最兴奋的季节。每当放学回家,踩着弯弯曲曲的泥土路,跨过摇摇晃晃的小木桥,迎着红红暖暖的夕阳,我和小伙伴们便会流连在开满芦花的湖边,看飘向云端的芦花。秋阳下摇曳的芦花,和秋水长天一色,清朗而宁静。和小伙伴们穿行在芦苇丛中,不是钻进芦苇丛里捉迷藏,就是踮起脚把芦花拔下,高举着一路奔跑,高兴得又跳又叫,一串串欢快的笑声撞得洁白的芦苇花随风摇曳。玩累了,我们还会抽出苇芯做苇笛,做成的苇笛吹起来声音很脆,也很好听。
      记忆中,芦苇花开时,祖母便采来大把大把的芦花,为我们编织芦花鞋。那纵横交错的经纬里,织进了祖母多深沉的爱啊!下雪的日子,我们脱下棉鞋,换上芦花鞋,敲房檐下的冰棱,“当当”地响;我们滚雪球,打雪仗,在沟渠的堤上踩雪。有了芦花鞋,再也不用害怕因棉鞋弄湿弄脏而被父母打骂,雪地里荡漾着我们欢畅的笑声,还不时回过头看看那芦花鞋踩出的深深浅浅的脚印。芦花,开在我童年美好的记忆里,伴随着我一天天长大……
      那时候,村人什么都缺,于是湖边的芦苇杆儿成了村民绝好的燃料。在冰天雪地的腊冬,农家灶膛里的芦柴,芦花最先燃烧,烧得最旺,并发出歌唱般的声音来。它洗去一身的铅华,在自己生命的尽头,以最绚丽的姿态绽放。在这歌唱声里,人们获得了温暖,热气腾腾的菜汤,散发着诱人香味的米饭,以及对生活的感恩!芦花啊,它永远是那么从容坦然,淡然地面对每一个生死轮回。
      岁月的更迭,风雨的历练,我不再沉溺于风花雪月的风雅,但在芦花飘飞的时节,我依然是思绪满怀:似花似雾烟霭中,秋风起时漫碧空。随秋风起舞的芦苇花,像梦一般充满了迷人的萧瑟意境!它是这个深秋季节里最美丽的花了。芦花,它疏离百花,它不争芳妒妍,不畏风霜,构成了深秋独特的风景。芦花开尽,一切的绿意也从田埂、池塘隐没,一切的残红也在庭院、园林消尽。
     人生当如芦花!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黑鱼奉亲

刘清山

    ①那年夏季,刚上初中的我疯狂地迷恋上了钓鱼。

    ②原因很简单,母亲让不愿午睡的我到家门口池塘边的大树上做作业。不经意间,我看到池塘边游来一条两尺多长的大鱼。竟然出现一条大鱼,真可以称得上奇迹!我定睛一看,那条鱼通体发亮,鱼身粗壮,仿佛大人被晒黑的胳膊。

    ③我知道这是一条黑鱼,不由欣喜若狂,跑到家中,偷偷找到父亲的钓竿,在树下挖了一条蚯蚓,穿在钩上,直接把鱼饵送到了那条黑鱼的嘴边。黑鱼显然饿久了,毫不客气地狠狠咬住了鱼饵。我顺势提竿,钓钩准确地钩住了黑鱼的嘴巴。但我既缺少力气,又缺少钓鱼经验,难以把这足有两公斤重的大黑鱼拖出水面。黑鱼怒目圆瞪,盯得我更是心惊胆战。我手腕一软,黑鱼找到了脱身的机会,它甩掉了钓钩,转身游进了深水里。

    ④我痛恨自己手软,失去了抓到大鱼的机会。不甘心失败的我,开始在中午一边捧着课本,一边留意池塘里黑鱼的举动。果然没过几天,好了伤疤忘了痛的黑鱼再次游到水面上,我赶紧把早就穿好鱼饵的钓钩抛到了它的嘴边,黑鱼警觉地把嘴凑近了鱼饵,碰了两下,然后擦着鱼饵游走了,害得望眼欲穿的我瞎激动了半天。

    ⑤两天后,黑鱼再次浮出水面,这一次,它游到了岸边的芦苇丛。我赶紧把鱼饵甩到它面前,它理也不理,向芦苇深处游去,我匆忙提起鱼饵向它的前方抛去。这一次,鱼饵没有落到黑鱼的嘴边,而是钩住了芦苇主干,我费了好大劲,怎么也无法把鱼钩收回来。黑鱼怪模怪样地望着我,好像在嘲笑我的愚蠢无能。气急败坏的我使劲拉着鱼钩,“啪”的一声,鱼线断了,鱼钩宛若一枚牙齿,仍旧咬着芦苇不松口。被晃倒的我暗暗发誓:一定要把这条不知天高地厚胆敢戏弄我的黑鱼钓上来。

    ⑥我不敢把自己一边学习一边钓鱼的事告诉父母。有一天午后,我装作无意地问父亲,黑鱼有什么致命的弱点。父亲说:黑鱼每年夏季,也就是这个时节,产下鱼卵后,都会有一段时间处于昏迷状态,眼睛看不见,但仍旧会进食……我如获至宝,没有接着听父亲的下文,就捧着课本,跑到了池塘边。我不知这条黑鱼是公是母,但冥冥中,我感觉,它是一条母黑鱼。

    ⑦一周后,这条黑鱼果然产下了一团卵。只是它离岸边较远,我无处下钩。两天后,鱼卵里游出成千上万条小黑鱼,它们像一团黑云一样,簇拥着仿佛睡着了的黑鱼,竟然慢慢靠近了岸边,浑然不觉危险将至。我返身回家取来鱼竿,在鱼钩上穿了一条绿色的蚱蜢,准备抛到黑鱼的嘴边。此时,令人震惊的一幕出现了:那些小黑鱼们竟然随着黑鱼母亲鱼鳃的开合,陆续游进了大黑鱼的嘴里,并且没有再游出来……不知什么时候,父亲站到了我身边,他告诉我:这是小黑鱼们在牺牲自己的生命来延续母亲的生命,帮助母亲度过这段昏迷期。

    ⑧我默默收起了鱼竿,把它交给了父亲。此后我经常在这片池塘里看到那条大黑鱼,它和孩子们一起在水中快乐、自由自在地游弋。

(选自《意林》2017第23期)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炒米和焦屑

汪曾祺

    ①小时候读《板桥家书》“天寒冰冻时暮,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酱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温贫之具”,觉得很亲切,郑板桥是兴化人,我的家乡是高邮,风气相似,这样的感情,是外地人们不易领会的。炒米是各地都有的,但是很多地方都做成了妙米糖。这是很便宜的食品,孩子买了,咯咯地嚼着,四川有“炒米糖开水”,车站码头都有得卖,那是泡着吃的。但四川的炒米糖似也是专业的作坊做的,不像我们那里。我们那里也有炒米糖,像别处一样,切成长方形的一块一块,也有搓成圆球的,叫作“欢喜团”。那也是作坊里做的。但通常所说的炒米,是不加糖黏结的,是“散装”的;而且不是作坊里做出来,是自己家里炒的。

    ②说是自己家里炒,其实是请了人来妙的,炒炒米也要点手艺,并不是人人都会的。入了冬,大概是过了冬至吧,有人背了一面大筛子,手执长柄的铁铲,大街小巷地走,这就是炒炒米的,有时带一个助手,多半是个半大孩子,是帮他烧火的,请到家里来,管一顿饭,给几个钱,炒一天。或二牛,或半石;像我们家人口多,一次得妙一石糯米,炒炒米都是把一年所需一次炒齐,没有零零碎碎炒的,过了这个季节,再找炒炒米的也找不着。一炒炒米,就让人觉得,快要过年了。

    ③装炒米的坛于是固定的,这个坛子就叫“炒米坛子”,不做别的用途。舀炒米的东西也是固定的,一般人家大都是用一个香烟罐头,我的祖母用的是一个“柚子壳”,柚子——我们那里柚子不多见,从顶上开一个洞,把里面的瓢掏出来,再塞上米糠,风干,就成了一个硬壳的钵状的东西,她用这个柚子壳用了一辈子。

    ④我父亲有一个很怪的朋友,叫张仲陶,他很有学问,曾教我读过《项羽本纪》,他薄有田产,不治生业,整天在家研究易经、算卦。他算卦用著草,全城只有他一个人用著草算卦。据说他有几卦算得极灵。有一家,丢了一只金戒指,怀疑是女佣人偷了,这女佣人蒙了冤枉,来求张先生算一卦,张先生算了,说戒指没有丢,在你们家炒米坛盖子上,一找,果然,我小时就不大相信,算卦怎么能算得这样准,怎么能算得出在炒米盖子上呢?不过他的这一卦说明了一件事、即我们那里炒来坛子是几乎家家都有的。

    ⑤炒米这东西实在说不上有什么好吃,家常预备,不过取其方便。用开水一泡,马上就可以吃。在没有什么东西好吃的时候,泡一碗,可代早晚茶。来了平常的客人,泡一碗,也算是点心,郑板桥说:“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也是说其省事,比下一晚挂面还要简单。炒米是吃不饱人的。一大晚,其实没有多少东西。我们那里吃泡炒米,一般是抓上一把白糖,如板桥所说:“佐以酱姜一小碟”,也有,少。我岁数大了,如有人请我吃泡炒米,我倒宁愿来一小碟酱生姜——最好滴几滴香油,那倒是还有点意思的,另外还有一种吃法,用猪油煎两个嫩荷包蛋——我们哪里叫作“蛋瘪子”,抓一把炒米和在一起吃,这种食品是只有“惯宝宝”才能吃得到的。谁家要是老给孩子吃这种东西,街坊就会有议论的。

    ⑥我们那里还有一件可以急就的食品,叫作“焦屑”。糊锅巴磨成碎末,就是焦屑。我们那里、餐餐吃米饭,顿顿有锅巴。把饭铲出来、锅巴用小火缺练,起出来,卷成一卷,存着。锅巴是不会坏的,不发馊,不长霉。攒够一定的数量、就用一具小石磨磨碎,放起来,焦屑也像炒米一样,用开水冲冲,就能吃了。焦屑调匀后成糊状,有点像北方的炒面,但此炒面爽口。

    ⑦我们都里的人家预备炒米和焦屑,除了方便,原来还有一层意思,是应急,在不能正常煮饭时,可以用来充饥、这很有点像古代行军用的“糒”。有一年,记不得是哪一年,总之是我还小,还在上小学,党军(国民革命军)和联军(孙传芳的军队)在我们县境内开了仗,很多人都躲进了红十字会,不知道出于一种什么信念,大家都以为红十字会是哪一方的军队都不能打进去的,进了红十字会就安全了,红十字会设在炼阳观,这是一个道士观,我们一家带了一点行李进了练阳观,祖母指挥着,特别关照,把一坛炒米和一坛焦屑带了去。我对这种打破常规的生活极感兴趣。晚上、爬到吕祖楼上去,看双方军队枪炮的火光在东北面不知什么地方一阵一阵地亮着,觉得有点紧张、也觉得好玩,很多人家往在一起,不能煮饭,这一晚上,我们是冲炒米、泡焦屑度过的,没有床铺,我把几个道士请经用的蒲团拼起来,在上面睡了一夜,这实在是我小时候度过的一个浪漫主义的夜晚.

    ⑧第二天,没事了,大家就都回家了。

    ⑨炒米和焦屑和我家乡的贫穷和长期的动乱是有关系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丢失的戒指

“不…… ”她双颊一红,对打扮得如空中小姐般的服务员抱歉地摇摇头,连十元钱的 门票她都觉得奢侈,何况令人咂舌的洋酒。

服务员漠然瞥她一眼,收敛起殷勤,扭着腰肢转身而去。乐曲如山泉,从高不可测的 山巅流淌而下,忽明忽暗的彩灯勾勒出绰绰身影和飞旋的脚步。

她有些后悔,考试刚完只不过想放松一下,怎么鬼使神差地来到这里。她目光散淡地 四处游移,忽然,桌脚下璀璨闪烁的光牵引住她的视线,捡起来一看,“啊! ”一个戒指, 上面还镶着一粒闪闪发亮的钻。她的心突突直跳,手也有些发抖,不由环顾四周,人们舞兴 正浓。静思片刻,她来到了服务台前。

      “要点什么? ”服务员恢复了刚才的殷勤。“广播寻找失主。 ”她递过钻戒。

      ⑤服务员秀眼圆睁,惊讶地看看钻戒,又加倍惊讶地看看她

      广播。一阵骚动哗然之后,一位衣着讲究的中年男子出现在她面前。

“今天是什么日子? ”他目光和善地望着她。她想不到他的第一句话竟然如此,绞尽 脑汁地思考着,中国的,外国的,法定的,民俗的……

      “不知道。 ”她迷惑地摇摇头。

      “对于多数人,今天什么日子也不是。今天——是我母亲的忌日。 ” ⑩“你母亲?……”

      “20 年前,这里还是一家药店。我母亲生命垂危,急需一种价格昂贵的药,母亲就

把戒指——她结婚时的嫁妆交给我,以押换药。我揣着戒指来到这里,却没那种药,便急匆 匆去别处买。出门一摸口袋,戒指不见了。我的脑子‘轰 ’地一声,冲回药店去找。穿过来 往纷杂的脚步,我看见了亮光一闪,一只手捡起了地上的戒指。可是人群挡住了我的视线, 我不知道是谁。我哭啊,喊啊,求别人把戒指还给我。可是没有人理睬我,我哭着奔回家, 母亲已经奄奄一息。等我想尽办法弄来钱买药,母亲已经溘然长逝。 ”

“20 年了,我怎么也忘不了那一天,这个地方和那只戒指。 ”他出神地转着手中的 戒指。她出神地听着。

“后来我长大了,出去闯世界,挣了很多很多的钱。10 年前的今天,我又来到这里, 把一只戒指扔在地上,然后我躲在一旁。我多么希望没有人捡它,又多么希望有人捡它,然 后喊一声‘谁丢了东西? ’,可是没有人。 ”他神色黯然地叹了口气。

      “ 没有人捡吗? ”她问。

      “不! ”他摇了摇头,“一位女士捡到了,装进了皮夹子。 ”

      “你应该告诉她戒指是你的。 ”

“我寻找的不再是戒指, ”沉默片刻,望着大惑不解的她,他说,“10 年来,每年  的今天,我都要来这里,扔下一只戒指。每次都有人捡,每次都没有人寻找失主。直到今天, 我终于等到了,你捡到了它,而且还给了我。 ”他泪光闪动,“我多么希望 20 年前,是你 捡到了我的戒指。 ”他从口袋里掏出一只戒指,递给她,“做个纪念。 ”
      怔怔地望着手里的两只戒指,她茫然失措。

“哦,”他笑着解释,“你刚才捡到的和那些被人捡走的戒指,都是假的。只有这只 才是真的戒指,也只有这只才配得上你。 ”

      钻戒在灯光下熠熠发光。

(有删改)

阅读《 那一夜之后我的路》,完成下面小题。

那一夜之后我的路     
刘笑冰

①那年,我15岁不到。初二暑假,妈妈送我回上海——初三考学必须回到户口所在地,我只能独立生活了。

②那天清晨7:00左右到上海的家,邻居们都来寒暄,当听说我将独立生活时,没有一个赞成的。三层阁的阿爷说:“上海可是个大染缸啊,这么小的小姑娘,你们怎么放心啊!”一位阿姨带着女儿走到我面前说:“笑冰,你还记得吗?小时候你们两个最要好的,莉娜。”正如史湘云和宝钗黛玉见面那样,“青年姊妹一旦相逢自然是亲密的”。她们是“经月不见”,我们虽是孩童分开,十年不见,但断电的友情还是瞬间接通。

③天黑了,弄堂里坐满乘凉的人,妈妈和邻居们聊着天。莉娜说带我去她最要好的同学家玩,我们手牵手去了马路对面的弄堂。她同学的妈妈特地买来紫雪糕招待我们,我们吃西瓜冷饮聊天,兴高采烈。不知不觉就九点了。回家时妈妈已经不在弄堂里了,家门紧闭。我边敲门边喊妈妈,没反应,继续敲,没动静。我隐隐觉得不对了,一阵不安袭上心头。果然,传出妈妈愠怒的声音,“你去哪里了?”“我和莉娜去她同学家了。”“为什么不打招呼就走?”妈妈果然光火了。那会儿我满心喜悦、兴奋、新奇,哪里还能想到其他。妈妈不开门,黑黢黢的门口,我从面对门站着,到背靠墙站着再蹲着,害怕,委屈,愤怒满溢胸间,更有担心被邻居看到的羞愧,身上全是汗水,脸上满是泪水。那一刻我恨死妈妈了,恨她小题大做,丝毫不理我的哀求,丝毫不顾一个少女的颜面……脚麻了站起,累了再蹲下,妈终于开门了。一进门又是劈头盖脸一顿训:“你到上海第一夜就不打招呼出去这么久,你叫我怎么放心把你一个人留在这里?”……离开熟悉环境的第一夜,我是淌着委屈、羞愧、害怕的泪入睡的。

④我们从小,父母依着自己的脾性,自然分工了对我们的教育。妈妈负责给我们兄妹仨做规矩;而“对着天星打枪总比对着屋顶打枪要高”“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之类的大道理,归父亲负责灌输。做错事的“鞭子”总是妈妈“抽”在我们身上的,她的方式向来简单粗暴。那一夜,妈妈用她的方式又狠“抽”了我一下。

⑤很多年以后我才明白,那一夜,妈妈又何尝是睡得安稳的?她只有二十天的假陪我熟悉这个我已全然陌生的花花世界,之后就得我独自去面对一切。父母对我的生活自理能力不担心,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社会风气,又是生活在私密性极差的石库门、几辈交情的老邻居周围,父母对我的安全也不是很担心,他们最担心的正如三层阁阿爷说的,怕我学坏。邻居们的话已足以动摇妈妈的决定,可又只能一赌,晚上她就看到了她担心的苗头冒出来。她用极端手段,是要让我知道害怕,知道一个小姑娘该怎样保护自己,知道我是来好好读书的,不是到处闲逛的。她的苛刻、过分、狠心交织了多少担心、无奈、害怕,远甚于我。她只能用自己的方式确保这一把“赌”只赢不输。

⑥那一夜,那一“鞭”,把父母之前对我的严格要求全部抽活。学校在弄堂尽头的马路上,初三那年,我的活动范围也基本就在通往学校的路上。这条路是笔直笔直的,我从没走岔过,直到如今,我已中年。

现代文阅读

中国不亡,有我

齐邦媛

①日本人占领东北后,以天津日租界为基地,积极向华北伸出侵略的魔掌。数年间,天津的南开中学和南开大学通过游行呼吁自强,号召爱国抗日。校长张伯苓先生深知局势危急,战争只是早晚的问题,因此早在1963年即到重庆觅地建立南开中学分校,第一年即招收了一百六十名学生。卢沟桥开战后,南开是第一所被日本人炸毁的学校,也是第一所在后方以长期抗战为信念重建的学校。南开中学在抗战最困难的八年中,教育了数万青年,每个人几乎都是张伯苓精神的延伸。张校长创业立世全靠坚强的爱国精神,他就是校歌里“巍巍我南开精神”的化身,在我成长的六年中,留给我非常温暖的印象。他长得很高,约有一百八十几公分,体型又大又壮,不胖,肩膀很宽,长年穿着长袍,戴一副有颜色的眼镜。我们几乎每天都可以看到高大壮硕的他挺胸阔步地在校园行走。不论前线战报如何令人沮丧,日机轰炸多么猛烈,在张校长的带领下,我们都坚信中国不会亡。

②在校六年,听他在周会讲过多次的故事也成为我终身的记忆。幼年的他随着浪迹各地私塾教学的父亲到义学辗转读书,生活是何等辛酸!因此,他从小知道教育的重要意义。十三岁时,考取官费的北洋水师学堂,他听得懂启蒙思想家创校的理想:引进西方思想与新知,希望建立强大的现代海军,为国雪耻。这种奋发图强的志气,影响了他一生。1984年,他由水师学堂毕业时,正逢中日甲午之战。他在自己国家的领海上眼睁睁地看着国帜三易,先下清旗再升日旗,隔一日改悬英国旗。这样的羞耻使他深受刺激,故思索唯一能振作民心的只有教育。他毅然决然离开海军,一心办教育。1908年,他的教育事业由家馆扩大到天津南开中学。建校之前,他曾两度前往日本参观各类学校。当时不满三十岁的他,满腔热血,誓为教育新中国的子弟献身。

③更令人意外的是,1917年他已四十一岁,竟克服种种困难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读书,研究西方教育理念。很多人劝他:“你已功成名就,干吗去和那些洋孩子同堂读书!”甚至说:“这个脸你丢得起,我们感到丢不起。”他还是去了,认真研习、见习,做了许多交流活动,拜实验主义思想大师杜威为师。回国后,他创设南开大学。抗日战争之初,日本人恨他发起爱国活动,炸毁了南开。之后,南开与北大、清华合为西南联大,在昆明设校,成为抗战期间最好的大学。

④自1904年到他1951年逝世为止,张校长一直用强烈的激情到处演讲,鼓励“中国不亡,有我!”的志气,宣扬教育救国的理想,他足足说了半个世纪!那五十年间,中国外侮与内煎并存。抗日胜利,从重庆回到故乡天津,在国共之战之时,老病缠身的他仍呼号和平合作建设中国。七十五岁那年去世,临终最大的安慰是看到南开中学和大学在天津原址复校。

⑤张校长高大的身影永远留在学生心里。在沙坪坝那些年,他住在校内宿舍,每天早上拄杖出来散步巡视,看到路旁读书的学生就过来拍一拍肩、摸一摸头,问衣服够不够,吃得饱不饱。南开的学生都必须住校,在他看来,这些孩子都是父母托给他的,必须好好照顾。他那时不知道 , 他奋斗的心血都没有白费。他说的话,我们散居世界各地的数万学生都深深记得,在各自的领域传他的薪火,永恒不灭

(摘自《巨流河》,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