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卷
题型:材料分析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困难
材料一:(管仲提出)“相地而亵征(按照土质好坏、产量高低来确定赋税征收额),则民不移(迁移)……无夺民时(不要侵占生产的时间),则百姓富。”
——《国语·齐语》
材料二:戮力(尽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经商)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擊(没收其娈子为官奴婢)。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魏主)去夷即华,易姓建都,遂(于是)定天下之乱,然后修礼乐,兴制度而文之。
——北宋欧阳修
收藏 纠错
组卷次数:81次 +选题
推论:商鞅变法改革土地制度,国家承认私人的土地所有权。( )
材料一:“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准许土地买卖。”
――引自《汉书》
材料二:“努力种田织布的人可以免除徭役;在战争中立下军功的人按功劳大小封爵、授田、赐宅,废除没有军功的贵族的特权。“
——引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三: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富强。
——引自李斯《谏逐客书》
请回答:
材料一:
材料二:西汉初,诸侯王势力强大,各自独霸一方,生活骄奢淫逸,政治上甚至公开反抗朝廷派来的官吏,有的企图谋反。地方上的豪强地主也发展起来了,兼并土地,聚敛财富,横行乡里,与官府分庭抗礼。
——摘自统编七年级历史上册教科书
材料三:在长期的征服中,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得不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较高的“经济情况”,他们为被征服者所同化,而且大部分甚至还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语言。
——恩格斯
材料一: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在秦国范围内颁布度量衡的标准器),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战国策·秦策》
材料二:下图所示是四方古印文,它们见证了秦朝的改革
材料三: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1日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各位有功之臣以及从代郡来的老家族的人,姓中有的是复性,都要改为简单易记的姓)”
——《资治通鉴》
材料一:“冉耕字伯牛”“司马耕字子牛。”
——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传》
材料二:“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材料三:“时海内大乱……中国士民避乱者多南渡江。”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八十七《晋纪九》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