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孟建平】单元测试卷 小语六上 单元自主检测卷(七)

课外阅读。

故宫是一个文化整体

①在有些人印象里,故宫就是雄伟壮丽、举世无双的紫禁城建筑;而在另一些人的脑海中,故宫等同于奇珍异宝,本身就是一个藏宝之所。

②这些认识都有依据,但不全面。故宫古建筑与故宫珍宝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然而在长达491年中有明清两代24位皇帝在故宫生活与执政,清宫遗存的这些文物藏品,又与古建筑、与宫廷历史文化有着这样那样的关系。把故宫古建筑、文物藏品及宫廷历史文化联系起来,故宫就是一个文化整体。所谓故宫是一个文化整体,也就是说故宫的遗产价值是完整的,不可分割的。

③故宫是一个文化整体,可从空间和时间两个方面来认识。从空间来看,紫禁城的千门万户,院藏的各种文物,以及宫殿与文物藏品后面曾发生过的人和事,种种秘辛内幕,宫廷的文化生活,是一个鲜活的统一体。很显然,离开了宫阙往事,没有了附着其中的历史内涵,那些宫廷旧藏的意义和价值势必受到影响。 同样,要保护完整的故宫,不只是72万平方米以内的紫禁城,还要保护与它有密切关系的一些明清皇家建筑,以及它的保护区、缓冲区。从时间来看,故宫藏品虽为清宫旧藏,但其中文物则包括了中国古代文化与艺术的各主要门类,而且反映了五千年的文明史。又以紫禁城为例,它虽然建成尚不足600年,但却是中国几千年来宫殿建筑的集大成,是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官式建筑的结晶和典范。

④正是基于对故宫是个文化整体的认识,故宫学的学术概念才得以形成并提出。故宫学是以故宫及其丰富的收藏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故宫学不仅把故宫古建筑、宫廷文物珍藏及宫廷历史文化当作一个整体,而且还包括了故宫博物院成立以来的80多年历史。故宫文化的这一整体性,也使流散在院外、海外、国外的清宫旧藏文物、档案文献、宫廷典籍,都有了一个学术上的归宿。基于此,两岸两个故宫博物院在学术研究上的交流与合作就是不可避免的,人为的阻隔只能是暂时的,事实上这种交流也在不断地发展。今年2月中旬与3月初,两个故宫博物院院长互访,商谈交流合作事宜,故宫是一个文化整体取得了丰硕成果,这不仅是两院事业发展的需要,是两岸同胞的福祉,也是故宫价值得以进一步发掘、故宫学研究提升到新的水平的极好机遇。

⑤把故宫当作文化整体看待,其实质是文物保护理念的不断提升。对故宫人来说,还要注意正确认识、妥善处理故宫保护与博物院发展的关系。

(原载 2009 年 3月 19 日《文汇报》,选文有删减)

(1)、选文说明对象的特征是
(2)、选文是一篇(体裁);就全文来看,说明顺序是
(3)、认真阅读第④自然段,解释“故宫学”的含义。
(4)、下面这段话是从文中抽出的,应放回选文哪两个自然段之间,并简要说说放在此处的理由。

故宫作为文化整体的价值,使故宫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物质载体。故宫的地位是历史形成的。故宫文物藏品过去具有国宝意义,在上世纪民族危难时期,这些文物又与中华民族共命运。 因此,故宫具有特殊的价值。

(5)、结合《故宫博物院》中的材料和选文谈谈你对故宫的认识。
举一反三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细菌造油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魏曼教授,很早就发现了几种能够“制造石油”的细菌。这些微生物的组织结构中,几乎80%是含油物质。在电子显微镜下,它们就像一个个塑料口袋,里面装满了油。魏曼把这类微生物放在一起,用二氧化碳喂养,就组成一个“微生物产油田”,结果在实验室里制造出4升油,这种油就像柴油。实际上,石油也是从千奇百怪的小生物变来的。古代的水生生物埋藏在地下,在几千万甚至几亿年漫长的岁月里,经过大自然的作用变成了石油。它的主要成分是碳和氢。

    科学家们发现,有不少微生物不仅会“吃”这类碳氢化合物,而且还有“积存”碳氢化合物的本领。比如 有一种叫分枝杆菌的微生物 它能够产生类似于碳氢化合物的霉菌酸 像酿酒 制酱那样 经过酶的催化作用聚合到一起 就得到了一种真正的菌造石油。根据这个原理,建造一个人工湖,把微生物“放养”到水里,水里有足够的二氧化碳,可供它们“食料”。用不了多久,微生物便成千成万倍地繁殖。培养出来的微生物,可以用过滤器收集,然后送到专门的工厂里去“炼油”。让细菌造石油,只要二氧化碳供应充足,造油速度很快,两三天就能收获一次。细菌造油的人工湖和炼油厂到处可以建造,生产持续不断,风雨无阻。据说,只要掌握天时地利,每亩水面每年就能够生产3700桶原油。

今天你“低碳"了吗?

①现在,“低碳”无疑是人们耳熟能详的词语之一。所谓低碳,是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以二氧化碳为主)排放。低碳生活是一种生活方式,每个公民都应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改变固有的生活习惯,做一名“低碳生活”的践行者。

②低碳生活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社会责任。一个人节约一度电、一杯水,意义可能并不显见,但是,人人都自觉践行,汇聚起来,其效益就不可低估。以塑料袋的使用为例,仅限塑令实行后的一年间,超市塑科袋使用量减少了三分之二左右,相当于节约石油240万~30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760万~960万吨。再以夏季提倡的调高空调温度为例,据测算,当空调温度从24C提高到26℃,仅北京就可以节约4亿度以上的耗电量,减排二氧化碳约35万吨。

③低碳生活是一种生活习惯,也是一种环保理念。当下不妨先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08年对个人采取“低碳生活方式”提出的7项小建议做起——使用传统的发条式闹钟替代电子钟,每天可减少大约48克的碳排放量;使用传统牙刷替代电动牙刷,每天可减少约48克碳排放量;去8公里以外的地方,乘坐轨道交通比乘坐汽车可减少约1700克的碳排放量……低碳生活不仅能够精确计算出人们生活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而且能够以自己生活细节的改变来证明:气候变化不只是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关心的问题,更与每个普通人息息相关。

神奇的地声

地震到来之前,或早或晚地总会有一些异常现象发生。古今中外的例子也证明了这一点。例如,地震前发生的地光、地声,以及水位变化等。其中的地声,可以说是大自然在给人类带来灾难前,向人们发出的最后的警告信号。

我国史书上记载地声的例子很多。《魏书·灵征志》记载山西“雁门崎城有声如雷,自上西引十余声,声止地震”。清朝乾隆年间的《三河县志》记载了1679年三河大地震前的情景:“忽地底如鸣大炮,继以千百石炮,又四远有声,俨然十万军飒沓而至,余知为地震。”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前五六个小时,不少人也听到特别奇怪的声音。

地声多种多样,这与震级的大小和震源的深度及地面覆盖物有关。地声有的像雷声、狂风怒吼声、炮声及汽车声、飞机声,还有的似撕布声、大树折断声、铅球在地板上的滚动声、击鼓声等。同一次地震,各地听到的地声情况也不尽相同。

地声,同其他声音一样,也是由振动引起的,是地震前,由于地壳中岩体的脆弱部位首先发生断裂或滑擦而产生的声现象,是地震孕育过程中的一种物理现象,是一种地震先兆现象。注意观测地声,对地震的预报、预防有重大意义。

我国已有利用地声成功预测地震的先例。唐山大地震前,滦南县有位中学教师,凌晨两点钟听到隆隆的地声后,立即喊醒周围所有的人离开建筑物,到空旷地带躲避。结果,凌晨3时42分,大地震就发生了。

地震发生前,地壳岩石断裂或者滑擦,有时要经过几个小时或者几十个小时才发出声音;有时是震前几秒钟或几分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家们研制了无人地震监测仪,由地声接收器、放大器、数据采集器和计算机组成的监测系统,能采集、记录各种地声信号,再经过识别、判断、分析、综合整理后,通过打印机制成图形材料,供地震专家分析地震趋势,预报地震发生的大概时间、地点及强度。

科学家们和人民群众总结出了用地声预报地震的谚语。谚语曰:“临震前,一瞬间,地声发,最常见。震级大,地声沉;震级小,地声尖。响声长,隔得远;响声短,在眼前。闻地声,宜果断;速躲避,少危险。”通过观测地声作出判断,采取措施,可以达到避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目的。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