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北京市燕山地区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在人生不同阶段,德育伴随始终,一个人的德行就好比木之根、水之源,只有不断修身立德,才能长成参天大树。因此,修身立德,是青年成长的必修课。

    ②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在传承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中,无论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大义,还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追求,抑或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推己及人,修身立德强调的从来不只是在私人领域 “独善其身”,更要立报国志、树为民心、追求“宽仁大义”。从五四运动中“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爱国青年,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垦荒青年,再到改革开放新时期“一切为了祖国,一切为了成功”的航天科研团队。可以说,广大青年立什么样的德,彰显着一代人的胸怀与境界,决定了整个国家和民族选择怎样的道路、坚守怎样的价值、成就怎样的事业。

    ③修身立德本质上是对精神世界的塑造。古今中外,种种案例启示我们,一个人失去正确价值观锚定的“德”,就会陷入精神的虚无;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价值观念,就不可能进步。只有不断锤炼品德修为,才能在精神层面获得更持久、更深沉的力量。

    ④“从善如登,从恶如崩。”修身立德没有捷径。只有坚持“              ” , 做到“见贤思齐”,在提高自我修养方面下一番苦功夫,才能有所收获。中共早期领导人恽代英,把记载自己缺点的日志晒出来,公示己过,在众人监督下完善自己。这些榜样矗立起一座座精神丰碑,也为广大青年点亮了人生航向。不断反思自己、不断加强学习,才能不断提升自我,实现人生价值、成就一番事业。

    ⑤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被称为“雷锋传人”的郭明义积极帮助他人、奉献爱心,感染、收获、带动了一大批“粉丝”;立志“奉献社会,服务人民”的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先后14批133名志愿者一棒接一棒,在贵州山区3所乡村小学支教16年,滋润了山区孩子们的心灵。修身立德从来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体现在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当中,也只有在劳动实践、辛勤创造中,才能进一步磨练本领、砥砺品格,绽放光芒。

    ⑥青年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最活跃、最富朝气,拥有开风气之先的力量,更应该坚持修身立德,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第一步台阶,这不仅是                    , 更是                          。广大青年都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就一定能让清风正气、蓬勃朝气遍布全社会,让青春成为中华民族生气勃发、高歌猛进的持久风景。

(1)、根据你对全文内容的理解,结合上下文,在第⑥段横线处补写一句话。

这不仅是,更是

(2)、阅读全文,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提出中心论点:修身立德,是青年人成长的必修课。 B、全文从立何德、立德的本质、如何修德三个方面证明了观点。 C、第⑤段举郭明义和“本禹志愿服务队”的例子主要是为了证明在修身立德过程中榜样的重要作用。
(3)、下面四句话,放到文章第④段的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 B、人不知而不愠——《论语•学而》 C、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D、道德当身,不以物惑—— 管仲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君子知“怕”

    ①朋友是个小心谨慎的人。生活中,家里没人他从不让家用电器工作,怕引发火灾;晚上睡觉他一定会关掉煤气,怕发生泄漏;上街绝对遵守交通规则,怕出现意外。工作中,他遵章守纪、秉公办事,怕一不留神成为阶下囚。

    ②我非常赞赏朋友的做法,因为他知“怕”。其实,小到个人,大到国家,不都应该心存畏惧吗?

    ③个人应该懂得畏惧。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天命就是老天爷赐予的命运;大人是指有地位、有号召力的人;圣人之言,是指古往今来那些道德高尚的人所发表的言论。孔子所说的“君子三畏”是否适用于今天的社会生活,我们姑且不去讨论,但对于他“人要知畏惧”的主张,我双手赞成。在现代社会,我觉得人应该“怕”的至少有两种:一是应该“怕”法律,就是要遵守基本的法律与规章制度,用古人的话说,叫“畏法度”;二是应该“怕”道德,也就是那些虽不违法,但明显违背社会道德、会被人戳脊梁骨的事绝对不做。那些因为图一己之欲、逞一时之快而无视法律和道德的人,当他们为自己的“无所畏惧”痛悔不已的时候,不也正是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吗?

    ④不仅个人要学会知道“怕”,一个国家也是如此。许多国家都经历过苦难和挫折,人民曾经深受其害,国家的文明进程也大大受挫。有的国家不知“怕”,对过去的苦难和挫折毫不上心,总是好了疮疤忘了疼;有的国家却总是“怕”着,生怕类似的悲剧重演,因而他们总是居安思危,充满忧患意识。1845年,一种卵菌登陆爱尔兰岛,使得全岛土豆减少三分之一,灾荒一直持续到1852年。这场大饥荒使爱尔兰人口锐减20%至25%。爱尔兰人没有忘记这场苦难,他们在首都街头竖起了大型的纪念雕塑,其中一组饥民的群像栩栩如生,那哭天喊地的表情时刻提醒人们不能忘记历史。在罗斯康芒郡的一座庄园里设立有大饥荒博物馆,里面有关于这场饥荒的最完整的收藏。爱尔兰的史学家和文学艺术家更没有忘记这场大饥荒,关于这场饥荒的著作、论文、文艺作品如潮喷涌。生活是公正的,像爱尔兰这样知“怕”的国家,在灾难来临的时候往往有备无患,因而幸运地躲避了后来一些灾难性的意外事件。

    ⑤中国人一向讳言“怕”,在一些人看来,说自己“怕”,就等于承认自己怯懦,其实这完全是误解。一个人知道必要的“怕”,他才可能去做好人、善人,去做君子;一个国家知道必要的“怕”,它才会将各种社会规则和保障体系设计得很完备,使之成为全体公民温暖、快乐的命运共同体。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没有对手,就没有高手

韩青

    ①一提到对手,很多人都会心生怨恨,因为他们都吃过对手的亏。其实,要知道这样一个事实:万物都有对手。风是大海的对手,没有风,何来浪花朵朵?夜是星星的对手,没有夜,何来满天的璀璨?挫折是成功的对手,没有挫折,何来不断进取的激情?邪恶是正义的对手,没有邪恶,何来人间正道?……

    ②可见,对手的作用就是一种映衬、促进与激发。曾有一个鹿园,那些鹿都变得精神不振、瘦弱不堪,有专家建议,在园里放养几只狼,狼来了之后,那些鹿结果都变得精神抖擞,而且都机警了许多,后来,有的鹿竟敢跟狼抗衡。这就告诉我们:没有对手,就没有高手。

    ③温源宁先生在《一知半解及其他》里写道:“要是不跟宗岱谈,你就再也猜不着一个话题的爆炸性有多大。多么简单的题目,也会把火烧起来。”说实话,翻译家梁宗岱喜争辩。他在给徐志摩的一封信中写道:“你还记得么?两年前在巴黎卢森堡公园旁边,一碰头便不住口地吵了三天三夜,连你游览的时间都没有了。”朱光潜先生也是他这样的对手之一。他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朱光潜先生是我的畏友,可是我们意见永远是分歧的。当年在欧洲的时候,我们差不多没有一次见面不吵架:为字句,为文体,为象征主义,为‘直觉即表现’。”

    ④光动口还不够,他还不时因此与人动起手来。古希腊研究学者罗念生曾在文章中回忆了这样一件事:“当年我和宗岱在北京第二次见面,两人曾就新诗的节奏问题进行过一场辩论,因各不相让竟打了起来,他把我按在地上,我又翻过身来压倒他,终使他动弹不得。”这种为学问的精纯而执著的精神在今天看来似乎不可思议,但是那一辈学人,为了他们的学术信仰就是如此地较劲。也正是在那段时间里,他的创作进入高峰期,大量的文艺评论和外国文学翻译得以发表。可是,如果没有对手与他争辩,那么他也就不会取得那样的成就。

    ⑤一个人,有了对手,他就会变得爱思考、爱探究、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浑身充满了力量,如果对手水平越高,就越能激发他的战斗力,这就像一把刀子,越磨越快,而磨的过程就是刀子跟磨刀石交手的过程,可是,如果让刀子闲着,那么它就会生锈,时间久了,也会烂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对手就是“一只或一双对的手”,这样的手会拉你一把,让你站在更高的地方,进而更接近你的目标。当然,有时这样的手会推你一把,让你迈出勇敢的一步,进入一个全新的世界。

    ⑥由此可见,对手就像山,当你登上去,你的生命就有了高度,甚至让你觉得“一览众山小”,而山,也因为你的抵达让它明白了:没有它的支撑,你就会毫无高度可言,支撑就是它的意义。

发表于2016年《做人与处世》第9期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谈谈懒惰

塞缪尔·约翰逊

    ①许多道德家都曾谈到,人的诸种恶行中,骄傲为最。它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出现,而又在极其繁复的伪装下隐匿,那种伪装好似掩盖月光的那层翳障,既是月亮的光辉,又是月亮的阴影,它虽可以把月亮藏匿起来,叫我们看不见,又因藏匿得不彻底而叫月亮泄漏了自身。

    ②我虽不打算对骄傲在道德上所产生的这种极度的危害贬斥,但我要告诉大家,懒惰所造成的危害却是我要大声贬斥的,因为懒惰会结出恶果。

    ③有些人公开承认懒惰有其可取之处,他们自诩为懒人,正如剧中人巴西里斯“自诩为骄傲者”一样,他们自夸什么事都不做,而且还庆幸自己无事可做;他们每天要睡到不能再睡的时候,而起来的目的也仅在于做那种能使自己再睡的运动而已;他们用双层窗幔来延长黑暗的笼罩,永远也不愿看见太阳,而只“告诉太阳他们如何憎恨阳光”;他们的全部劳力无非是换一下如何方便于懒惰的程度与方式;他们的白昼之不同于黑夜,只是白昼坐马车或椅子而夜里睡床而已。

    ④这班人真乃是懒惰的公开支持者,懒惰也为他们编织好罂粟花环 , 而且还把湮没无闻之水倾入他们的杯中。于是,他们处于平静而愚钝的状态,忘怀一切,也被人遗忘。他们早已不复存在于人世,活着的人对于他们的死亡只能说,他们只是停止了呼吸罢了。

    ⑤但是懒惰在许多人的生活中,起着支配作用,而不为人所怀疑;因为,懒惰的恶果只限于懒惰者本身,它容易逗人喜爱,而又不伤及旁人;因此,它就不会像危及财产安全的诈骗行为那样,普遍受到监视;也不会像骄傲那样,必然要在别人的劣势之下,去寻觅自己的满足。懒惰具有一种无声而和平的品质,它既不凭恃夸耀招来妒忌,也不致怀有敌意而引起憎恨;因此,谁都不会忙于去谴责它或者过问其就里。

    ⑥正如骄傲有时藏匿在谦卑后面一样,懒惰往往为混乱和匆忙所掩盖。凡是玩忽职守的人,为了保持自己的利益,自然会竭力使头脑忘却自己的荒唐,而辛辛苦苦去做那些并非自己应做的事情。

    ⑦有些人老是处于准备状态,他们忙于先拟措施,预订计划,收集材料,为主要工作做准备。这班人的确都是受着懒惰的玄妙力量支配的。一个老是寻找工具的工人,肯定是一无所成的。有一位大师曾经告诉我,那种喜欢讲究稀奇的铅笔和颜料的人,在绘画上是很难出人头地的

(摘自《品味人生》,有删改)

【注释】①罂粟是一种美丽的植物,叶片碧绿,花朵五彩缤纷,茎株婷婷玉立,蒴果高高在上,但从蒴果上提取的汁液,可加工成鸦片、吗啡、海洛因。

阅读《我们要有容人的雅量》一文,完成下题。

    ①容人的雅量是一种美德,是一种修养,它喜与宽厚结伴,乐与谦和为伍。所以,我们要有容人的雅量。

    ②有了容人的雅量,就有了用人之长的慧眼。齐鲁长勺之战中,鲁国是弱国,为何却能在战争中取得胜利?那是因为自知平庸的鲁庄公,知人善任,能允许平民曹岁-同参战,并在作战中听从曹岁的指挥,才使鲁国以弱胜强。珠玉在侧,可能使自己相形见绌,但能不蔽其光华,使其大放异彩,需要我们有更宽的胸怀和更高的境界。

    ③有了容人的雅量,就有了谅人之短的胆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越是在一个方面有突出才能的人,往往在另一个方面的缺点也更明显。美国南北战争时,林肯总统力排众议,任命嗜酒的格兰特将军为总司令。他何尝不知道酗酒可能误事,但他更清楚格兰特是决胜千里的帅才。后来的事实证明他的决定是正确的。林肯谅人之短的胆识,颇受后人称颂。

    ④有了容人的雅量,就有了宽人之过的度量。在这一点上,毛泽东善待徐向前就是一个范例。1937年,党内一致声讨惨败而归的西路军总指挥徐向前,惟毛泽东对其大加抚慰,并予以重用。最终在1948年,徐向前率领一支不足6万人的队伍,歼敌10万余人,解放县城14座,创造了军事史上的一个奇迹。常言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对待犯错误的人我们要公正看待,不应以偏盖全,苛责求全,而应宽其过、抚其痛、扬其才。这样那些有潜质的人才不至于被一个错误所困住。

    ⑤有了容人的雅量,就有了释人之怨的胸襟。不计前嫌,化敌为友,这是容人的极致。齐桓公并没有因为管仲用箭射伤过自己就对他心存怨恨,而是任用他来管理国政。最终,在管仲辅佐下,齐桓公成为了“春秋五霸”之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拥有容人的胸襟,化怨恨为赏识,成全他人更成全了自己。

    ⑥如果我们能用人之长,谅人之短,宽人之过,释人之怨,我们就真正做到了容人。那么,我们的世界就会人才不拘,万马齐鸣,就会变得更加美好。

(选文有改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千万别折腾汉字

①这两年,总有人拿汉字说事。一会儿说繁体字要进课堂,一会儿又说用十年时间,放弃简化字、恢复繁体字。如果你像小沈阳那样问一句“为什么呢”,他会说出一大串的理由:第一,现在已是电脑时代,不存在书写困难的问题;第二,台湾至今还在用繁体字,大陆恢复繁体字,有助于海峡两岸的统一;第三,简化字太粗糙,破坏了汉字的审美效果。一副振振有词的样子,真像是真理在握似的。

②可是,了解一下汉字的历史,你就不能不对这种主张打个问号。作为一个符号系统,形态的繁简有其自身的演变规律。汉字诞生之初,曾经由简到繁,这是为了提高识别的清晰度,让每一个汉字都能具有鲜明的标志;但繁到一定程度便成了负担,于是从汉代开始,汉字在总体上由繁趋简,人们考虑的是学习和使用的便捷。讨论汉字繁简问题,是不能忽略这个大背景的。

③随便举个例子吧,比如“灰尘”的“尘”字。它在战国时候的写法,是三个“鹿”字构成品字形,再在上面“鹿”的两旁各加一个“土”字。这是一个会意字,意思是群鹿飞奔,尘土飞扬。就造字来说,这个字是造得很形象的;可是一个字要写三十九笔,在当时的书写条件下,简直是一场苦役。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逐步简化的过程:先是去掉一个“土”字,后来又去掉两个“鹿”字写成了“塵”;即使简化到这种程度,人们还是不胜其“繁”,民间又出现了俗体字“尘”。今天,这个字已经成为我们的简化字。“小土为尘”,何等聪明!它凝聚着我们祖先创造的智慧,也记录着汉字发展的轨迹。舍“尘”字不用而恢复到“塵”甚至是三“鹿”两“土”的战国形象,这不是开历史的倒车吗?

④不错,现在是电脑时代,可学习汉字,还是要从一笔一画开始,并不因电脑而改变它的认知规律。有位语言学家曾告诉我,当年推行简化字,他曾到一所学校里告诉小学生,“以后你们再写学校的‘学’字,只要写八画的‘学’,不必再写十六画的‘學’”。这话刚一说完,课堂里便掌声雷动。想到这一场景,我总觉得推行简化字充满人文关怀,不仅是为了文化的普及,更是对生命的一种尊重。否则,人们在一笔一画上,将要虚掷多少时间和精力。

⑤至于以繁体字推动海峡两岸的统一,其实也是一种幼稚的想法。文字是不能代替政治的。台湾说闽南语,难道大陆也要放弃普通话,推行闽南话吗?撇开这点不谈,就文字论文字,“以字促统”的想法是对台湾民众文化心理的一种误读。我们不能因为台湾通行的是繁体字,便认定台湾民众反对简化字。事实并非如此。我曾见过台湾一些要人的手迹,他们也用大陆的简化字。台湾有家上海书局,专门销售简化字版图书,生意并没有因为简化字受到影响。我有一位大学同学,他给在台湾的哥哥写信,特意用繁体字,“台湾”写成“臺灣”,结果被他哥哥传为笑谈,称他是不知变通的“迂老夫子”。在台湾民众日益了解、日益亲近简化字的今天,我们却要“弃简投繁”,其结果只会造成混乱,说不定反而会干扰海峡两岸的统一进程。

⑥在人类文明史上,曾有四大古文字,如今唯有汉字硕果仅存。鲁迅先生曾高度评价汉字的美:形美以感目,音美以感耳,义美以感心。在长期的书写实践中,汉字还形成了独特的书写艺术——中国书法。从审美的角度说,每一个汉字都是结构匀称,笔画呼应的,繁有繁的丰姿,简有简的神采。简化字虽然减少了汉字的笔画,但并没有损害汉字的特色,相反,有些字还有“削去冗繁留清瘦”的美感。说简化字太粗糙,我看主要是一个习惯问题,一个心理问题。只要没有先人之见,你自然会发现,“黄四娘家花满蹊”是美的,“竹外桃花三两枝”同样也是美的。

⑦拜托,千万别折腾汉字。

(选自《咬文嚼字》)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