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2023年初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模拟试卷(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千万别折腾汉字

①这两年,总有人拿汉字说事。一会儿说繁体字要进课堂,一会儿又说用十年时间,放弃简化字、恢复繁体字。如果你像小沈阳那样问一句“为什么呢”,他会说出一大串的理由:第一,现在已是电脑时代,不存在书写困难的问题;第二,台湾至今还在用繁体字,大陆恢复繁体字,有助于海峡两岸的统一;第三,简化字太粗糙,破坏了汉字的审美效果。一副振振有词的样子,真像是真理在握似的。

②可是,了解一下汉字的历史,你就不能不对这种主张打个问号。作为一个符号系统,形态的繁简有其自身的演变规律。汉字诞生之初,曾经由简到繁,这是为了提高识别的清晰度,让每一个汉字都能具有鲜明的标志;但繁到一定程度便成了负担,于是从汉代开始,汉字在总体上由繁趋简,人们考虑的是学习和使用的便捷。讨论汉字繁简问题,是不能忽略这个大背景的。

③随便举个例子吧,比如“灰尘”的“尘”字。它在战国时候的写法,是三个“鹿”字构成品字形,再在上面“鹿”的两旁各加一个“土”字。这是一个会意字,意思是群鹿飞奔,尘土飞扬。就造字来说,这个字是造得很形象的;可是一个字要写三十九笔,在当时的书写条件下,简直是一场苦役。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逐步简化的过程:先是去掉一个“土”字,后来又去掉两个“鹿”字写成了“塵”;即使简化到这种程度,人们还是不胜其“繁”,民间又出现了俗体字“尘”。今天,这个字已经成为我们的简化字。“小土为尘”,何等聪明!它凝聚着我们祖先创造的智慧,也记录着汉字发展的轨迹。舍“尘”字不用而恢复到“塵”甚至是三“鹿”两“土”的战国形象,这不是开历史的倒车吗?

④不错,现在是电脑时代,可学习汉字,还是要从一笔一画开始,并不因电脑而改变它的认知规律。有位语言学家曾告诉我,当年推行简化字,他曾到一所学校里告诉小学生,“以后你们再写学校的‘学’字,只要写八画的‘学’,不必再写十六画的‘學’”。这话刚一说完,课堂里便掌声雷动。想到这一场景,我总觉得推行简化字充满人文关怀,不仅是为了文化的普及,更是对生命的一种尊重。否则,人们在一笔一画上,将要虚掷多少时间和精力。

⑤至于以繁体字推动海峡两岸的统一,其实也是一种幼稚的想法。文字是不能代替政治的。台湾说闽南语,难道大陆也要放弃普通话,推行闽南话吗?撇开这点不谈,就文字论文字,“以字促统”的想法是对台湾民众文化心理的一种误读。我们不能因为台湾通行的是繁体字,便认定台湾民众反对简化字。事实并非如此。我曾见过台湾一些要人的手迹,他们也用大陆的简化字。台湾有家上海书局,专门销售简化字版图书,生意并没有因为简化字受到影响。我有一位大学同学,他给在台湾的哥哥写信,特意用繁体字,“台湾”写成“臺灣”,结果被他哥哥传为笑谈,称他是不知变通的“迂老夫子”。在台湾民众日益了解、日益亲近简化字的今天,我们却要“弃简投繁”,其结果只会造成混乱,说不定反而会干扰海峡两岸的统一进程。

⑥在人类文明史上,曾有四大古文字,如今唯有汉字硕果仅存。鲁迅先生曾高度评价汉字的美:形美以感目,音美以感耳,义美以感心。在长期的书写实践中,汉字还形成了独特的书写艺术——中国书法。从审美的角度说,每一个汉字都是结构匀称,笔画呼应的,繁有繁的丰姿,简有简的神采。简化字虽然减少了汉字的笔画,但并没有损害汉字的特色,相反,有些字还有“削去冗繁留清瘦”的美感。说简化字太粗糙,我看主要是一个习惯问题,一个心理问题。只要没有先人之见,你自然会发现,“黄四娘家花满蹊”是美的,“竹外桃花三两枝”同样也是美的。

⑦拜托,千万别折腾汉字。

(选自《咬文嚼字》)

(1)、下列不是本文要批驳的错误观点的一项是( )
A、要放弃简化字,恢复繁体字。         B、电脑时代已不存在简化字书写困难的问题。 C、大陆恢复繁体字有助于海峡两岸的统一。 D、简化字太粗糙,破坏了汉字的审美效果。
(2)、下列关于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③段举“灰尘”的“尘”字的简化过程,说明了汉字的发展轨迹。 B、第④段中举语言学家亲历的例子,说明了学习简化字可以节约时间和精力。 C、第⑤段直接否定了用繁体字推动海峡两岸的统一这种幼稚的想法。 D、第⑥段作者认为用中国书法这种独特的艺术最能体现汉字繁简之美的差异。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不是立论文,而是一篇典型的驳论文,主要从论点和论据两方面进行了批驳。 B、作者站在汉字的历史潮流里看待汉字的繁简问题是一种较为客观的评价态度。 C、从政治或其他方面推行“以字促统”“弃简投繁”都是胡乱折腾汉字的体现。 D、文章最后作者认为说简化字太粗糙肯定是由习惯和心理上的先入为主造成的。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如何看待数字时代的文学评论

薛晓倩

    ①评论当然是重要的。传统评论的重要性表现在两个方面:概述原著和提炼观点。贝克在他的著作《你和我》中认为:“思想史变革的主要动力是书评而不是书籍。”因为人们没有那么多时间可以用来阅读所有他们想要阅读的书籍,取而代之,有些时候便选择阅读书评。

    ②除了书评的重要性,另一个争论的焦点在于书评的影响力,包含两个问题:首先,书评是否有影响力?其次,由书评产生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③为了证明评论的影响力,我们需要搜集一些例子,包括那些你已经有了看法的事物,和那些你还不了解的事物。“周六观点”这个电视栏目是个不错的例子。这个栏目会发布书籍、电影、电视秀和展览的介绍及评价,你可以收看节目,然后把认同或不认同的观点记录下来。重复几次之后.你会发现这样一个规律:对于你不喜欢的作品,如果有某些评论试图改变你的态度,那么,在你完全缺乏了解的领域,你会倾向于接受评论者提供的意见。相较而言,如果评论涉及你已经有所了解的领域,你就没那么容易被说动。节目里曾经讨论过一部我读过的小说,评论的观点和我对这部小说的认识大相径庭,令我很不以为然。同样,我也不会因为某人的一家之言而厌烦一部电影。这证明了两点:评论是否有效取决于其具体内容.评论也绝不是简单的“对”与“错”的问题。

    ④评论人对某些作品不够公平的时候,评论就成为了艺术的敌人。另外,大量可能不尽正确的文学批评影响了奖项评审,或许导致很多杰出的作品被低估。如果以往确实存在这种现象,那么近十五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随着新媒体对传统媒体行业的冲击和重塑,数字时代的“评论家观点”还有价值吗?

    ⑤《数字批评家》一书给出了在网络时代对文学评论的意义的思考。相对于传统媒体自上而下的结构,网络世界有一些有趣的特性,比如免费的文章、作为职业的博客写作,等等。这本书中最重要的发现是,网络评论对文学评论传统造成了根本性的影响——快如迅雷,又极具吸引力。

    ⑥网络时代的评论会像蔓草似的覆盖掉原始的文本,使其仅剩一个迷蒙的轮廓。当书评取代了书籍本身,评论的波涛淹没了文本本身,导致的结果是,出现了大量对当前观点进行总结的文章。这一切想起来就令人沮丧——大量的文化交流是我们不可能追上而终将错过的。

    ⑦显然,数字时代的文学评论有其内在价值,但是问题也很明显。我们希望字里行间都有爱,但是评论家们漫步在故事、图像、声音和口味所建构的迷宫里,一边怀疑。一边追寻符合他们口味的最终价值,我们应该喜欢这些吗?他们的文学评论深刻而准确吗?

(据2018年5月18日《文汇报》同名文章改写)

阅读

生命中的贵人

陈鲁民

①探寻古今中外许多成功者的踪迹,不难发现一个规律,在其人生中,都多多少少得到过 “贵人”相助。或被意外发现而一飞冲天,或受人资助走出困境,或被人赏识而得到重用提拔。 生命中的“贵人”,使他们的价值得到充分开发,引领他们走向辉煌。

② 姜子牙的“贵人”是望贤若渴的周文王;韩信的“贵人”,是知人者智的萧何;诸葛亮的“贵人”, 是三顾茅庐的刘备;白居易的“贵人”, 是慧眼识珠的老诗人顾况;文化新秀项斯的“贵人”, 是“到处逢人说项斯”的唐朝官员杨散之。若没有他们的礼贤下士,你就是卧龙凤雏,才高八斗,满腹经纶,要获得出头机会也没那么容易,说不定还会空怀奇才终老乡里。

③ 现代人里,“贵人”相助现象也时有所闻。早年的沈从文,身无分文,又无名气,大冬天里, 一个人躺在北京出租屋的床上生病,又饿又冷。若不是爱才心切的“贵人”郁达夫,在一篇来稿上知道了他的地址,并亲自探望,帮他治病谋生,走出困境,沈从文恐怕早就病饿身亡了。 哪还有什么妙不可言的《边城》《长河》,以及“乡土文学之父”的美名。

④1931年,青年画家傅抱石失业在家,生活窘迫,恰遇大画家徐悲鸿,徐非常赏识傅抱石的 绘画才能,可自己又没有能力资助他出洋留学,就屈身登门拜访当时的江西省主席熊式辉,恳求熊式辉送傅抱石去国外留学,说傅抱石的画艺将来会大有成就。并且,向来不肯为权贵画画的徐悲鸿,破例送给熊式辉名画一幅,换得熊式辉资助傅抱石去日本留学。傅抱石在日本努力学习,观摩了日本和欧洲大量的古今名画,画艺突飞猛进,回国后很快就蜚声画坛,成为名家。挂在人民大会堂的名画《江山如此多娇》,就是他与关山月的杰作。

⑤ 青年女作家萧红的声名鹊起,红极一时,则与碰到“贵人”鲁迅有关。被誉为“30年代的 文学洛神”“民国四大才女”的萧红,初到上海时,也是一文不名,生活困顿。幸遇鲁迅后,鲁迅不仅在创作上悉心指点她,在经济上资助她,还利用自己在上海的关系,积极向出版社和编辑部推荐她的作品,介绍她进入上海作家圈子。1935年月12月,由鲁迅作序和推荐的中篇小说《生死场》出版,在文坛上引起巨大的轰动和强烈的反响,萧红也因此一举成名。

⑥ 得“贵人”提携,受“贵人”恩泽,蒙“贵人”相助,确实令人美慕,让人向往。然而,“贵人” 往往可遇而不可求,能碰到,是你的福分,不能碰上,无须抱怨。其实,真正的“贵人”还应当是你自己,因为“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如果把盼望“贵人”的心思和精力都用到自己的学习和工作上,练就一身过硬的本事,学成经天纬地的能力,怀有超群绝世的才华, 有没有贵人相助,你都照样会脱颖而出,成就自我。

⑦ 所以, 一定要坚定这样的信念,你就是自己的贵人,没人发现,你就自己发现自己;没人重用,你就自己重用自己;没人赏识,你就自己赏识自己;没人提携,你就自己提携自己。关键是你一定得是那块料, 一支真正的潜力股。否则,即使你和“贵人”住在一个屋檐下,即使贵人就在你身边也徒然。

( 有 删 改 )

阅读《向内求》,回答下列小题。

向内求

170多年前,美国青年亨利•戴维•梭罗遭受了一系列人生打击,之后他独自来到了瓦尔登湖,与湖水和森林为伴,与月光和鸟鸣为友,开始了长达两年多的隐居生活。隐居期间,他写下了闻名于世的著作《瓦尔登湖》。瓦尔登湖让梭罗获得了心灵的平静与纯粹,也收嵌了沉静睿智的思想,是梭罗心灵的避难所,灵魂的净化地,更是他人生的能量站。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瓦尔登湖。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选择归隐田园,过起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王维向往山林,喜欢“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闲适生活;作家史铁生双腿瘫痪后,经常去地坛沉淀思想,思索关于生命的谜题,写下了《我与地坛》。他摇着轮椅一次次进入地坛,地坛沉静而神秘,人在其中可以看清时间,正视磨难,领悟生命。

陶渊明的田园,王维的山林,史铁生的地坛,其实都是属于他们自己的瓦尔登湖。他们在心灵的秘境,探寻生命的出口,探索人生的正确通道。因为长久地与自然相融,终与万物融为一体,具备了摆脱世俗的格局,以及超越凡尘的眼界。经过沉淀、滤净、思索,他们仿佛得到了某种神秘的指引,在人生的迷途中豁然开朗。从此,一切都放得下,一切也拿得起。

心理学大师荣格说:“向外看的人,做着梦;向内看的人,醒着。”因为有自己的瓦尔登湖,他们屏蔽了俗世喧嚣,朝向自己的心灵,是向内看的。

我们每个普通平凡的人,也应该有自己的瓦尔登湖。我们的瓦尔登湖,同样是心灵的避难所、净化地、能量站。回归,是为了更好地启程。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真正的偶像该是什么样

①不知什么时候起,“偶像”成了娱乐圈的专有名词,偶像的含义逐渐狭隘化,被等同为明星、“爱豆”。但从古至今,偶像的含义绝不仅限于此。回望近几年,不少曾经所谓的“偶像”倒下了,但更多真正意义上的偶像走进大众视野中,让我们在点点星光中重新认识“偶像”一词的含义。

②近几年,“太空出差”备受关注,从神舟十二号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到神舟十六号航天员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航天人带着国人的太空梦想奔赴星辰大海。他们成为了中国社会当之无愧的偶像,也在无数孩子心中种下了一颗航天梦的种子。

③2021年,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党中央首次为陈红军、黄文秀、张桂梅等人颁授了“七一勋章”,这些为国家做出过卓越贡献的代表,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光。人们发自内心感叹:这才是民族脊梁!还有那些献身于国家科技事业的两院院士、在抗击新冠疫情一线持续奋战的“逆行者”、东京奥运会上牵动我们心弦的奥运健儿……他们被称为“国民偶像”,真是实至名归。

④没有水军,不用控评,更不需要打榜,他们就是自带流量的偶像,就是国人自愿追逐的“明星”。当这些不问名利、将个人生命价值融入祖国大地的民族英雄成为人们追捧的对象,许多人的价值观念发生了鲜明的变化,人们重新定义了这个时代偶像的内涵。

⑤真正的偶像应该是什么?偶像应该是一个方向标,指向最美好的理想追求;应该是一面镜子,令人反观自己的不足,知得失而明方向;应该是一双有力量的大手,助推后继者奋然前行。以前所谓的“偶像”带着娱乐圈的浮躁,遮蔽了其本该有的内涵。现在,当越来越多为国家发展事业贡献力量的人成为人们的偶像时,“偶像”这个词也逐渐褪去喧嚣和浮华,回归到了本真。这些正能量的榜样才应该是真正的偶像。

这些时代偶像背后的精神价值是什么?是勇于创新、不断攀登的理想信念,是扎根基层、甘于奉献的务实作风,是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高尚情操。

⑦我们在重新定义偶像的同时就是在定义这个时代的精神气象,是在定义未来的方向。崇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如今,这些新时代的偶像在无数人的内心深处播下种子,这些种子会生根发芽。在不远的未来,后来者将会树立起自己的志向目标,成为推动新时代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成为他人追逐的偶像。

⑧当我们抬头望去,以袁隆平、吴孟超等人命名的小行星正在夜空中闪耀。拨开云雾后,你就会发现这漫天的星光一直都在,点亮来路,照耀前程。

(作者:秦黛新。选自“半月谈微信公众号”)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题

培塑自强不息的精神

周建红

①“【甲】”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是一种努力上进、永不懈怠的人生态度,也是战胜困难挫折的“金钥匙”。人生路上,有风有雨是常态,唯有自强不息,方能无畏前行。

②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遇到困境和失败并不可怕,关键是我们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畏难者在困难挫折面前往往一蹶不振,无法从困苦的泥潭中自拔;迎难而上者却能自强不息,在砥砺前行中突破自我。“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古往今来,无数有志者在遭遇重大困难挫折时不言放弃,始终奋发向上,在不懈努力中成就一番事业。做任何事,一时的失利都不算结束,自己失去向上的动力、停下前进的脚步,才是真正的结束。只要始终秉持自强不息精神,“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就能迸发出一往无前的强大力量,向着目标不懈奋进。

③“【乙】”自强不息的精神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在经历风吹雨打、尝尽酸甜苦辣中锤炼获得的。获选“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的萧凯恩,在小时候因眼癌摘除眼球。然而,她并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勇敢追逐自己的音乐梦。经过坚持不懈努力,最终成为首位考入香港中文大学音乐系和英国皇家音乐学院的视障人士。萧凯恩用她奋斗的经历告诉我们,战胜挫折能够赢得机遇,超越自己方能收获成功。困难挫折是成长的催化剂,若能迎难而上,不抛弃、不放弃、不低头认输,栽了跟头就爬起来继续前进,终能以自强不息精神战胜困难挫折,实现人生价值。

④培塑自强不息的精神,首先要树立坚定的信念,就是要在困境中保持信心,相信自己的能力和选择,相信自己的付出一定会有收获,以信念作支撑,激励自己勇往直前,勇攀高峰。其次是保持冷静和理智,在面对困境或不利条件下,不要被吓倒,更不应轻易放弃。相反,更应该从失败和挫折中汲取成长的“养分”,以更加坚定的决心和更加科学的行动,去迎接挑战、解决问题。最后还要注意一点:困难挫折的克服并非一朝一夕之功,离不开持续努力。要以水滴石穿的恒心韧劲攻坚克难,在锲而不舍、久久为功中做到慎终如始,稳扎稳打走向成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读书贵有新得

于洋

①读完著名教育家夏丏尊先生和叶圣陶先生合著的《文心》一书,颇受启发。两位教育家在这本谈论“读”与“写”的专著中,把枯燥的知识融入32个有趣的故事中娓娓道来,妙趣横生,生动活泼。读书与写作大概是人人都能做的事,但《文心》中提出“读书贵有新得,作文贵有新味”的观点,令人耳目一新。

②“读书贵有新得,作文贵有新味,最重要的是触发的功夫。所谓触发,就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文心》提出,读书要学会站在文中人物的角度去感受体会他人的经验。“勿只把文字当文字而读,勿只从文字上学文字。”只有学会正确的读书方法,在读书中练就触发的功夫,细心品读生活这本“无字天书”,才能从书中读出“新味”来,读出自己独有的“新得”。

③常言道:“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善于读书学习的伟人毛泽东曾说过:“《红楼梦》要读5遍以上,才有发言权。”这说明,经典作品有时并不是一下子就能从中看出道理、感悟出其深刻思想内涵的。毛泽东一生博览群书,曾反复精读过不少经典著作。他的床头总放着一部《资治通鉴》。这是一部真正被他读“破”了的名著,不少书页还用胶纸粘贴着。据说,他一生先后阅读《资治通鉴》17遍之多,对这部书爱不释手。晚年时,他曾对身边的人说:“每读都获益匪浅,一部难得的好书噢!”

④古人云:“读书如吃饭,善吃者长精神,不善吃者生痰瘤。”大凡有成就的专家学者,都善于从书中读出“新味”、悟出“新得”。著名翻译家林纾为提升自己的翻译水平,花8年时间阅读《汉书》,又用8年时间“啃”《史记》,对于韩愈的文章更是反复品味了数十年。他常常把文章铺在桌上,每天打开阅读一遍,读后又合上,探求其中精蕴,直到装进脑海才另换一篇文章。

⑤刘伯承元帅倡导读书要下功夫背记一些必要知识。他曾反复阅读《三国演义》《水浒传》十多遍,不少故事情节和精彩的妙语佳句都能背下来。他一生研读最多的是《孙子兵法》,一些重要的章节能熟练地背诵。他注重将所学知识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结合军事实践学以致用、灵活运用。正因如此,在他的军事生涯中创造出诸多以弱胜强、以劣胜优、以少胜多的战争奇迹。

⑥读书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逮着什么书读什么书。读书仍然要有选择地读,只有选择那些有价值的书精读,才会有“读书贵有新得”的体会。别林斯基指出:“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读书并不在多,而在于精。与其读10部无关紧要的书,不如用读10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精读一部有价值的好书;与其10部书都只是浏览一遍,不如选一部书精读10遍。如果我们能潜心精读几部经典著作,就比走马观花、不求甚解地阅读百本、千本书受益更大。

(刊载于2023.7.1,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