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浙江省2020届名校协作体高三下学期语文联考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乡村夜气

舒飞廉

    ①我特别喜欢在这条乡村公路上开车。水泥柏油的两车道油光水滑,像鲇鱼的肚皮,白杨密密匝匝,在路两边排队,树冠朝上交织在一起, 向前簇拥成幽深绵长的树洞。下雨的时候,树叶会将白雨挡在外面,里面只剩下势头微弱的线雨,晴天可以由树影里看到点点星光,月亮有时候也会由树影间跳闪出来。当然,最好是刮风的晚上,每一棵白杨都是管风琴转世,成千上万的白杨树被三四级以上的风摇响,那样的声势,就是万物以息相吹的天籁,这时候,我一定会将林忆莲王菲许巍郑钧他们的歌都批灭。深山里,松涛如同龙吟;平原上,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

    ②过小澴河桥,再向前三四百米,会离开白杨树巷,左拐进入我们村的单行村道。好几次,我将车头在灰白狭窄的土路上摆正,就看见新月如钩,挂在前面乡湾的村树上,又堂皇,又寂寥, 掩映着群星,好像在等我回来。萧萧白杨之外,其实并非茫茫荒草,路边的稻田里,二季稻萌蘖扬花,稻秧间青蛙打鼓、蟋蟀奏琴、小龙虾肥泥鳅啪啪弹水,村树中嘶嘶鸣蝉,好像村庄中的男女老少、鸡鸣狗吠消停下去之后,星月下草木长、鱼虫鸣,一个幽微的世界浮现出来,又神秘, 又静谧,又熟悉, 又陌生。 有时候,我会在这幽微的声色里,关掉车灯,发呆很久。小澴河在我身后流淌,堤下挨挨挤挤的坟地里,祖先长眠,宝成路上的杨树,是我考上大学那一年栽的,而今生长具足,已有近三十年的树龄。我由武汉到孝感,由城市到乡村,兜兜转转,一路奔驰,现在终于停车在寂静与黑暗里,停车在泥土、星斗、流水与荒野中,停车在我生命的原点上。

    ③这样的黑暗与寂静,是晚霞沉寂后,由宇宙与星辰运转,由田野与河水吞吐,由植物与动物分泌出来的。一户乡民家的灯亮了,一颗星辰变暗了,一点萤火消失了,黑暗会不增不减。一只蝉加入合唱,土狗在村口吠叫,青蛙与蟋蟀憋着声音,寂静也会不增不减。这是让孩子产生恐怖与畏惧的黑夜,出产鬼故事、狐仙,相信地狱与轮回;这是动植物生长的黑夜,捕食、交配、产卵,分解出汁液,张开子宫与花房;这大概也是令爹爹婆婆们逝去的黑夜:“虽然智慧者临终时懂得黑暗的正确,因为他们的话已迸不出闪电来映照。不要温柔地走进那段良夜。”狄兰·托马斯悲叹生命的逝去,认为老年人应在“落暮时分燃烧咆哮”,我并不这样想,“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与家乡黄泉中的黑暗与寂静达成和解,“温柔地走进良夜”,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陶渊明要比狄兰·托马斯高明不少。

    ④我想起之前友人在“阳明说”里谈到的“夜气”。王阳明说人在深夜里静思默想,产生出来良知善念,一点点良知会聚起来,会成就澄明无私的自我。阳明的说法,是由《孟子》里引申出来的,孟子讲有一些人, 他们晚上生息养气,不敌白天俗世的消磨折损,人情日失,因此“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只有“良知在夜气发”,才能够“苟得其养,无物不长”。两位圣人谈良心与良知,夜气只是隐喻。良知是心灵在静默中的反省自觉。夜气呢?它来自日月星辰、山川河流、生物神灵在黑暗与寂静中的反照吧。乡村的茫然黑夜,是有夜气的,生活在乡村里,也会有在良夜反省自觉的机会?

    ⑤想到文艺,梵高的画是有夜气的,肖邦的夜曲有,阿炳的二泉映月也有。小说里面,沈从文的《边城》有的,翠翠梦见虎耳草的那个夜晚,这是她甜蜜而苦楚的爱情之夜。我最近特别爱看汪曾祺《羊舍的夜晚》,觉得是一本特别有“夜气”的集子。小吕背着铁锹坐在小石桥边糖械树上看水,“一村子里的人现在都睡了。露水降下来了,到处都是滋润的,浓郁的青草气味,庄稼气味,夜气真凉爽。小吕在心里想:‘我在看水……过了一会,不知为什么,又在心里想:‘真好!’而且说出声来了。”是的,真好。我看着汪曾祺的句子,黄永玉的插画,心里也想,嘴里也说。

    ⑥我重新点火,将车开过小学校,村口的塘陂,小心翼翼地拐进村巷里,路边荆条、益母草、艾蒿、野雏菊与构树枝拂过车身,邻家的狗由门廊里冲出来,颇负责任地狂吠了两声,转身回去继续睡。停车在我家门前,掏出钥匙,借着手机的微光打开门。铺床,汲井,烧水,洗澡,心里又安定又愉快。关上手机,将头放回在荞麦枕头上,外面是历历星月下的黑夜,真实不虚。本村最后一位入睡的居民,我知道会有一个黑甜的梦乡在前面等着我,之后,会是鸡鸣如阵,鸟叫如沸,玫瑰红的曙色印上窗户。我会黎明即起,洒扫庭除,阳明先生又讲:“一日便是一元,人平旦时起坐,未与物接,此心清明景象,便如在伏羲时游一般。”对,回村,默存,夜气生,则羲皇上人出。

(1)、第3段中写陶渊明与狄兰·托马斯对死亡的不同态度有什么作用?
(2)、文中画线部分笔触细腻,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3)、“羲皇上人”意为伏羲氏之前的人,通常用来指无忧无虑生活闲适的人,文章以“对,回村,默存,夜气生,则羲皇上人出”作结有什么用意?
(4)、本文由现实中的“夜气”写到神话传说文艺作品中的“夜气”,虚实结合,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举一反三
阅读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中国风的魅力

王丽慧

       ①在当代流行歌曲的发展过程中,古代文学常常扮演着“救生员”的角色。2000年周杰伦推出他的第一张专辑《Jay》,从此开始了他的“天王”的历程。《Jay》在2000年的出现具有标志性的意义,这张专辑的十首歌曲融合了古今中外不同的风格和文学意象,其中由方文山作词的一首《娘子》开创了21世纪初期流行歌曲的复古风,古典文学意味的歌词和Rap、R&B.New Hip-Hop等西方新曲风神奇融合,改变了以往现当代流行歌曲在利用传统资源时尽量使音乐符合歌词风格的惯例。藉由歌词和音乐之间的反差,营造特殊的欣赏体验,取得了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②除了词曲的反差之外,此类歌词制造新奇效果的另一“秘笈”在于歌词文本制造大量的词性活用、句式倒装、非常规词语搭配等语法现象。(甲)从“春风又绿江南岸”到“让高速的车阵,把城市的庄严挤垮吧”,这些语法现象在古今诗词创作中普遍存在,但运用密度如此之大却并不多见,它们的存在颠覆了受众原有的阅读习惯,形成了新鲜的感觉。

       ③所谓“一花独放不是春”,继周杰伦之后,陶喆、王力宏、林俊杰、胡彦斌、后弦、南拳妈妈等纷纷效仿,形成了当代流行歌坛一股新的时尚潮流——“中国风”。歌坛你行我效,大量作品集中涌入市场,一时蔚为大观,甚至呈现泛滥之势。(乙)作品质量参差是不可回避的现实,写作后劲不足与创新性的缺乏是中国风歌曲面临的最大挑战。

       ④在论及21世纪流行歌坛的中国风现象时,许多论者将其归结为演唱者或创作者“民族自豪感”、“民族认同感”的增强;中央电视台4次邀请周杰伦参加春节联欢晚会,且一律采用中国风曲目同样基于这样一种认识。但也有学者指出当下词人对传统资源的偏好一般来自于自身的兴趣爱好或商业嗅觉,即便经过认真学习,如若不是长期研究浸染,终究免不了一种形式化的隔阂感。反映在作品中,便是传统元素的表面化、符号化、零碎化和意义扁平化的倾向。(丙)。即便是中国风歌词的代表人物方文山,其作品工整、精致、华丽,却也常常现出粉饰气。而与当代年轻人审美的视觉化倾向及MV的流行相对应,中国风歌词常常更为强调形式感与画面感,而并不过于追究意义的深度。中国风歌曲带来的新鲜感恰恰反映了听众对传统文化的陌生与疏离。在这场歌者与听众共同营造的古典优雅的风尚中,传统仅停留在最为表象的层面,其精神实则和当代社会的文化气质格格不入了。21世纪的中国风歌曲不再是一种“乡愁”,甚至不是“回望”,而是当代年轻人对古代社会与古典文学的一种想象。即便周杰伦的歌唱得越来越慢、吐字越来越清晰,终究还是缺少那份悠远醇厚。

       ⑤当代流行歌曲对传统文学资源的运用基本延续着黎锦晖(中国流行音乐奠基人,1967年去世)时期的几种主要形式:(丁)。此外,一种新的形式值得注意——“颠覆式”。即以冒犯或颠覆的方式运用传统资源,解构其原来的价值和意义,传达自己的观念和主张。如2000年由赵小源作词、三宝作曲、毛阿敏演唱的《相思》:

红豆生南国,是很遥远的事情。相思算什么,早无人在意。醉卧不夜城,处处霓虹。酒杯中好一片滥滥风情。最肯忘却古人诗,最不屑一顾是相思。守着爱怕人笑,还怕人看清。春又来看红豆开,竟不见有情人去采,烟花拥着风流真情不在。

      ⑥对传统资源的颠覆式用法自古有之,在21世纪的当代流行歌曲中,它逐渐形成一定的规模,成为一种特征较为鲜明的创作方式。而这种“颠覆”或“解构”往往只是一种策略,目的在于批评或嘲弄当下的社会现象,并非真正指向传统本身。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练习题

①我生长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季节,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有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②我也曾到过闽粤,在那里过冬天,和暖原极和暖,有时候到了阴历的年边,说不定还不得不拿出纱衫来着;走过野人的篱落,更还看得见许多杂七杂八的秋花!一番阵雨雷鸣过后,凉冷一点;至多也只好换上一件夹衣,在闽粤之间,皮袍棉袄是绝对用不着的;这一种极南的气候异状,并不是我所说的江南的冬景,只能叫它作南国的长春,是春或秋的延长。

③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叶亦也有时候会保持三个月以上的生命。像钱塘江两岸的乌桕树,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一点—丛,用照相机照将出来,可以乱梅花之真。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感不到岁时的肃杀,并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的诗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出。…… 

④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濒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家人家会聚在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桠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还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些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 , 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暮雨潇潇江上树”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⑤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柴门村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借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枝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80年不灭的“中国梦”

——记印度尼西亚华人记者沈慧争

  虽然已是耄耋之年,沈慧争依旧十分关心中国时政。得知习近平总书记与其他6位政治局常委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这位81岁的印尼华人激动地对记者说:“我也去过那里!”   

原来,沈慧争和夫人在一年多前,冒着瑟瑟秋风,也曾参观过这个展览。尽管只是走马观花,但沈慧争依然深切地体会到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苦难之深、斗争之长。“所以,习近平总书记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我对此深感认同。”

沈慧争1932年出生于印尼。19岁时,作为家中长子的他,已是一名华文教师,工作之余乐于向当地报纸、杂志投稿。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沈慧争从广播与报纸中得知中国欣欣向荣的景象,一颗年轻而热诚的心便飞向了神州大地。   

“我申请过回中国定居,但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个梦想无法实现,”沈慧争的语气中带着遗憾。   

他留了下来,很快就找到了弥补未偿心愿的方法——投身印尼华文教育。虽然上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华文在印尼遭禁,华人及华人文化受排挤,但沈慧争继续担任家庭华文教师,坚持华文创作。印尼没了华文报纸,就把文章投到香港、马来西亚和中国内地。   

近半个世纪过去了,经过印尼政府的改革和华人的共同努力,华人的生存空间得到很大改善,华文教育得到政府认可,华语课程普遍开设,甚至到了教师“供不应求”的地步。谈及此,沈慧争十分欣慰:“在传播文化事业方面,我尽了炎黄子孙的责任,也就心安了。”   

沈慧争的第二个梦想是,让自己的子女能回中国接受教育。1965年,印尼右派军人发动大规模排华浪潮,局势突变,人心惶惶。沈慧争想尽一切办法,终于让当时不满lO岁的一双儿女搭上了北归的航班。从此,中国不忸是他的梦之所在,也成了他的情之所系。   

“他们在北京接受良好教育,毕业之后各自成家立业,一直生活在这个城市,”沈慧争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他们的成长多亏党和国家的关怀和培养。”   

最令他慨叹的是,数十年里,中国一步步走向繁荣富强,民众的生活随之节节攀高。最初赴中国探亲、采访的年月里,沈慧争常会从印尼购买电器馈赠亲友,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发现,为中目亲友选择礼品成了一件越来越难的事,因为很多东西国内都不缺乏。沈慧争动情地表示:“如果没有强大的中国,我的两个孩子就不会有今天幸福的生活,这是我一生最深刻的感受。我的美梦成真了。”   

2000年,68岁的沈慧争成为印尼华文报纸《千岛日报》资深记者。沈慧争说,以高龄出任记者,是因为他的第三个“中国梦”:增进中国与印尼交流,推动两国友好。   

2001年,沈慧争赴北京采访两会,为印尼华文报业开创先例。此后的10多年间,他多次回国,采访重大事件。   

采访两会时,沈慧争不仅带着相机、证件,胸前还挂着一张北京市政交通卡,成为许多国内外媒体注意的人物。赴汶川采访时,距离大地震不过一个月时间,余震不断。奥运场馆中,他头戴“Beijing 2008”运动帽,胸别奥运纪念章,身背福娃旅行书包,垒神贯注地捕捉新闻,精神头一点都不输年轻记者。世博会期间.沈慧争每天都满负荷工作,整理照片、编写稿件时常到深夜,次日照样神采奕奕。他一点都不觉得辛苦,反倒告诉年轻同行:“我很有兴趣,而且能有这样的机会回中国采访,我觉得很光荣。”   

沈慧争惊叹于中国的发展,愿将自己的所见所感倾注笔端,与越来越多的印尼读者分享中国日新月异的变化。为了改变一些印尼民众对中国的偏见,沈慧争在报道时始终着力宣传两国友好,“这需要我们长时间的精耕细作。”正是凭着这么一股劲头,他一篇篇地往印尼发回报道和评论。”它们传递了我的,心声,但还远远不能完全表达我对中国的感情。”沈慧争说。   

或许某一天,你会在北京、上海或广州遇到这住白发苍苍、笔耕不辍的老记者。到时候记得停下脚步,和他仔细聊聊“中国梦”。

                                   (选自2013年02月26日《人民日报》)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问题。

竹排嫂

刘心武

    制竹排的原料,一是竹子。大货车运来竹子,卸下,先要破开,再截成一定的长度,然后在截好的竹板上打孔。再就是比较细的钢筋,用来将打好眼的竹板串起。固定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用能套住钢筋头的扳子,将露出竹排两边的钢筋头掰弯,箍定竹排;另一种是钢筋段两端有螺纹,将螺母旋进去箍紧。这并不是轻松的体力活儿,本应由男子汉来干,但是如今镇子附近的村里,留守的男子多是老弱病残,于是,形成了竹排嫂大军。她们生产出的竹排,隔几天就有大货车来装走,老板望着满载的货车远去,笑逐颜开,竹排嫂们则盼着运竹子的货车到来,那样,她们就可以继续挣钱了。她们挣的是计件工资。每天东方发亮她们就来,露天干活,中午不回村,自带馒头,就着花生米,喝老板供应的开水,吃完喝完,稍稍说笑一阵,再接着干,直到天光模糊。收工时当着老板的面点数,算下来,每个竹排嫂平均每天能挣80元,一个月下来,能有2000多元的收入。这收入于她们至关重要,在城里务工的男人虽然每天的工资比她们高许多,但是要等到春节前,才能领足工资,若是大小老板拖欠,还得抗争一番才能把钱带回家,因此,竹排嫂们每月一结的收入,便是家中老小生活的切实支撑。

    羊群有头羊,竹排嫂里有“头嫂”,她男人恰好姓祝,包括老板在内大家就都叫她竹嫂。竹嫂五官端正,身体健壮,皮肤黧黑,嗓门特大。她男人在北京建筑工地做钢筋工。往往是,下小雨了,竹嫂带领姐妹们退进简陋的檐棚下,继续制造竹排;雨下大了,有的人不干了,她套个雨披,还干,直到瓢泼大雨倾泻而来,她才罢休。她儿子上小学,放了学,就来工地找她,她让孩子趴在制造好的竹排垛上写作业,后来,另几位竹排嫂也让自己的孩子放学过来,几个孩子一起写作业。竹嫂有时会去院外小店,买来小瓶的奶发给孩子们吃。

    有次老板进的竹子,破开后飞出粉尘,显然那竹子是让虫子啃过了,老板还让制成建筑工地用于蹬踩的竹排,竹嫂就抗议:“不行!建筑工人踩上去不安全!”老板说:“知道你男人是干那个的,可哪能那么巧,偏赶上他去踩呢?再说,这样的竹片也不至于就会踩折!”竹排嫂们的男人都是在建筑工地干活的,听了老板这话,一窝蜂反驳,一个说:“她男人没踩上,我男人踩折了摔下来你偿命!”一个说:“谁踩上也是个地雷!”竹嫂就跟老板说:“我们还给你拿它做竹排,不过不是做建筑工地用的,做成养羊用的那种!”养羊的竹排承重不用那么讲究,而且,竹片之间要留缝,好让羊屎蛋漏下去,当然,批发价也就低许多。老板不愿意:“最近哪有来要那个货的啊!”竹嫂就做主:“姐妹们,这批竹子咱们就给他弄成养羊用的!”又对老板说:“你不能赚黑心钱,你要有良心!做成的羊排给你码得齐齐的,早晚能销出去!”老板退让了:“好吧好吧,你个竹嫂,还真惹不起你!”

    来了个新手,原来是在鞋厂打工的,鞋厂生意不好,被裁了,来做竹排。为了计件多得,她串竹排的时候,本该在上好螺母以后,用锉子把露出的螺纹锉花,以防螺母在运送、摆放过程中震松,她却省略了那道工序,直到收工前,才被竹嫂发现。竹嫂不依,那新手说:“你倒比老板还狠,哪有那么巧的事,偏我做的就散架!”吵到老板那里,老板对那新手说:“你的男人,是在城里收废品吧?你要不跟竹嫂她们一条心,我也不敢用你了。我出的竹排为什么供不应求,口碑那么好?就因为在我这里干活的媳妇们,男人全在城里建筑工地干活,她们的心思,是质量的保证。你想干下去,就得听竹嫂的,连我也得让她三分!”结果,那天竹排嫂们加班,把那新手做的竹排一个个找出来再加工,她们不再争吵,而是一起唱起了流行歌曲……

(有删改)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父亲的一课

王熙章

    16岁那年,父亲送我去一家电脑培训中心学习微机课程,那些枯燥的操作命令很快使我厌倦了。渐渐地,一有空我便溜到与中心相邻的“创世纪”网吧上网玩游戏,几个月下来,我微机知识没学到多少,倒是对那些神奇莫测的游戏入了迷,经常玩个通宵达旦。

    网吧老板是一个过早秃顶的中年男人,在众多网民中,他好像独独对我这个学生特别反感,走来走去总要教训我两句:“玩物丧志,这词儿你懂吗?”

    世上哪有老板赶顾客出门的道理?我对他的告诫当成了耳旁风,只顾在网吧中玩得昏天黑地。

    一天,父亲从乡下到城里来看我。我正痴迷地玩“僵尸与侠客”的游戏,突然听到身后一个声音说:“好!精彩,好安逸哟!”

    这话音好耳熟,方言土语在城里极少能听见。我猛回头,只见父亲不知何时站在了我的身后。那一刻,我有一种做贼的感觉,赶紧站起身,垂手而立。父亲却神情古怪地一把拉住我的手说:“章子,精彩,来,继续玩!”

    我做梦也没想到父亲不但不骂我,竟然让我教他玩游戏。我兴奋地抓住他的手,教他如何选择按键、如何控制鼠标、如何躲避对方的打击、如何出击,没想到父亲学得还真快,不到3分钟便投入于那醉人的游戏中。

    一晃7天过去了。父亲的玩法越来越高明,也越来越上瘾,竟好几天通宵达旦泡在网吧中。

    这时,我的衣袋中只剩下30块钱了。父亲省吃俭用,每月寄400元钱给我做生活费,我却将它们全都消费在了这些醉人的游戏中,刚过了半个月,我的衣袋就快空了,再向父亲要钱,我开不了口。

    那天在网吧里,父亲问我:“章子,身上有钱吗?拿出来,让爸过足这把瘾!”

    一听这话,我的脑袋便“嗡”地一下大了。我家在城里没有亲戚,身上没了钱,我跟父亲在城里如何生活?父亲是个复员军人,只听说他在城里有一个战友叫方伯雄,我到城里来上学,父亲便让我去找方伯伯,可我却压根儿没心思去见那些古板的人。

    那个秃顶的网吧老板又来催缴费了。按每小时两元结算下来,父亲已欠费300余元。眼看父亲翻遍他所有的衣兜,再也没有翻出一分钱来,我心里焦急万分。

    网吧老板呈现出他从未有过的凶相,威胁说:“3个小时内不缴清欠费,就把你们扭送到派出所。”父亲眼巴巴地望着我,我偷眼看着网吧老板那副讨债不成不罢休的架势,不由胆战心惊。

    我退下手腕上那块花去父亲80元钱买给我的手表作抵押,谁知网吧老板竟然不屑一顾。父亲指着他身上那件过年时新买的呢大衣诚惶诚恐地说:“要不,我、我脱下这身衣服给你?”

    网吧老板用鼻孔哼了一声说:“一个乡下人的破衣服,能值几块钱?”

    围观的人里三层外三层,将我们围了个水泄不通,有人在对我的父亲指指点点:“没钱玩什么游戏?乡巴佬!”这时我看见父亲的嘴角抽了抽,就在那一刻,我感觉那讥讽的话语就像皮鞭似地抽打在我的脸上。我发狂似地冲出人群,找我的同学去借钱,可他们一见我,仿佛都如见了瘟神,慌忙离去。

    “天哪,这个时候,我到哪里去弄钱解救我的父亲?”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不停地在心里说。我不禁悔恨交加。回到网吧,跪倒在父亲面前,我痛哭失声地说:“爸,是我害了你,我不该教你玩这种害人的游戏!”

    父亲也不禁老泪纵横,他一把拉起我说:“孩子,你终于明白了,这就叫玩物丧志!来,爸给你介绍一位伯伯,他就是我在家跟你提起过的方伯雄伯伯!”

    我抬起头来,顺着父亲所指的方向看去,只见网吧老板一反常态,正笑吟吟地站在我的面前……

阅读下列节选的课内文段,完成各题。

(二)

    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但是大门还没关,丈夫还没回来。

    很晚丈夫才回来了。这年轻人不过二十五六岁,头戴一顶大草帽,上身穿一件洁白的小褂,黑单裤卷过了膝盖,光着脚。他叫水生,小苇庄的游击组长,党的负责人。今天领着游击组到区上开会去来。女人抬头笑着问:“今天怎么回来的这么晚?”站起来要去端饭。

    水生坐在台阶上说:“吃过饭了,你不要去拿。”

    女人就又坐在席子上。她望着丈夫的脸,她看出他的脸有些红胀,说话也有些气喘。她问:“他们几个哩?”

    水生说:“还在区上。爹哩?”

    女人说:“睡了。”

    “小华哩?”

    “和他爷爷去收了半天虾篓,早就睡了。他们几个为什么还不回来?”

    水生笑了一下。女人看出他笑的不像平常。“怎么了,你?”

    水生小声说:“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

    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水生说:“今天县委召集我们开会。假若敌人再在同口安上据点,那和端村就成了一条线,淀里的斗争形势就变了。会上决定成立一个地区队。我第一个举手报了名的。”

    女人低着头说:“你总是很积极的。”

    水生说:“我是村里的游击组长,是干部,自然要站在头里,他们几个也报了名。他们不敢回来,怕家里的人拖尾巴。公推我代表,回来和家里人们说一说。他们全觉得你还开明一些。”

    女人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她才说:“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

    水生指着父亲的小房叫她小声一些。说:“家里,自然有别人照顾。可是咱的庄子小,这一次参军的就有七个。庄上青年人少了,也不能全靠别人,家里的事,你就多做些,爹老了,小华还不懂事。”

    女人鼻子里有些酸,但她并没有哭。只说:“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

    水生想安慰她。因为要考虑准备的事情还太多,他只说了两句:“千斤的担子你先担吧,打走了鬼子,我回来谢你。”

    说罢,他就到别人家里去了,他说回来再和父亲谈。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