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单选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容易

《溜索》测试习题

下列对课文分析、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赞美了马帮汉子粗犷豪迈的性格和勇敢无畏的精神,突出表现了人在自然面前接受挑战、战胜艰险时镇定自若的品格。 B、标题既点出了核心事件,也设置了悬念,激发读者的好奇心。 C、牛不肯挪动半步的恐惧和溜索时流泪发抖,侧面表现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与“我”“战战兢兢”互相映衬,又与领队及汉子的勇敢无畏形成反衬。 D、“铃铛们又慌慌响起来,马帮如极稠的粥,慢慢流向那个山口”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马帮的密集和移动的缓慢。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火  山

                                                                                                             李培俊

       小湖水质很好,清澈见底,波光粼粼。夏天,这里集聚着一群群的男人或者女人,各自占领着自己的阵地,自由酣畅地在那里游水嬉戏。到了冬天,小湖非但不寂寞,反而更加热闹。

       每年,镇里都要在这里举行为期六天的冬泳节。开幕那天,十里八乡的人们从四面八方涌来,把个小湖挤得水泄不通。人多就要吃饭,就要喝水,还要顺便买些小东西。于是,开饭店的来了,小商小贩来了,远远近近来此旅游观光的人们绳串一样络绎不绝,成为小镇经济发展的一个亮点。

       可是今年,小湖的冬泳节要取消了,不办了。已经为这个冬泳节忙乎了许久的小商小贩、备战了一冬的冬泳爱好者,包括爱看热闹的全镇群众,对此十分不满。他们选出几个代表,去找镇长。

       代表们走进镇长办公室的时候,镇长的对面坐着教授。

       教授是前年才来到镇上的,说是来研究这个火山湖的。他就住在小湖边一个农家里,经常地在小湖的边上坐着,一坐就是半天,就那么盯着清澈的湖水,像老僧入定一般。有时和人谈谈聊聊,在小本子上记些什么。

       镇长和教授正谈得不可开交,似乎他们正在争论着什么,已经有些面红耳赤。听了一会儿,人们终于明白,是教授不让办这个冬泳节了,他说,根据他的研究发现,就在冬泳节的这几天,这个死火山很有可能要发作。

       人们便哄地一声笑了。已经几百上千年了,火山喷发了吗?没有,你说它喷发就喷发了?一年一度的冬泳节让你一句话就给搅了?

       镇长也处于两难之中,他既不愿放弃难得的商机,又不愿意真如教授所说,在举办冬泳节的时候出事。他知道,诚如教授所说,一出事就是大事,人命关天的大事。真到了那时候,别说镇长做不成,项上人头能否保得住还两说着呢。思虑再三,镇长做出了延期举行冬泳节的决定。在做出这个决定的时候,镇长很痛苦,冬泳节的收入在小镇经济收入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分量。

       五天过去了,火山没有喷发,而且连一点喷发的迹象都没有。水依然那么清澈,阳光依然那么明媚。一句话,天还是那个天,地还是那个地,什么情况都没有。

       人们骂教授虚张声势,骂教授胡说八道,骂教授白吃干饭,耽误了镇上的冬泳节举行。人们迫不及待地找到镇政府,要求尽快举行冬泳节。

       镇长被逼无奈,说了一句模棱两可的话,他说,今年的冬泳节镇上是不会组织的,你们自己看着办吧。谁都看得出来,镇长是允许的,但他又没有明确说出来。这就是领导讲话的艺术。

       群众自发组织的冬泳节如期举行。镇上领导虽然没人到场,却并不比往年逊色多少。一大早,人们便从四面八方赶来,涌向小湖,各自占据有利地势,热火朝天地做起了生意。冬泳爱好者更是意气风发,做着下水前的准备工作。

       教授早已来了,他从这个路口跑到那个路口,劝阻着进入小湖的人们。他说,你们这样是要出大事的,是要死人的呀,火山一定会喷发的,就在这几天呀。

       人们嘲笑教授,十天前就听你说过这样的话了,火山喷发了吗?没有。我们倒想问问,你教授到底存的什么心!

       口干舌燥的教授颓然地在湖边走来走去,最后坐在湖边上的一棵树旁,盯着生意人,盯着已经下湖热身的冬泳爱好者,眼里流出了伤痛的泪水。

       上午十点二十分,教授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正在发令员举起信号枪的那刻,教授听到了阵阵轻微的嗡嗡声,从地底的什么地方传来,接着便有一道亮丽的光线从远处飘摇着升上蓝色的天空,和白云交汇在一起。教授头发都直立起来了。他知道要出事了。便猛地站了起来,跑过去劈手夺过了发令员手里的信号枪。同时在人群中发疯地奔跑着、呼喊着:快走,快下山,快!快!

       可是,正处于兴奋中的人们没人理他,卖饭的照样卖饭,游玩的继续游玩,而且还不屑地对他白上一眼:神经病!

       火山终于喷发了,所幸的是,第一次喷发规模不大,在第一次喷发和第二次之间,山头上的人们都撤了下来,只有五六个已然下水的冬泳爱好者被永远地留在了小湖中。

       从此,教授被视为小镇的罪人,人们有理由认为,如果不是教授最初的拦阻,冬泳节如期举行的话,不是正好避开了火山喷发的时间?而正是由于他的阻拦,冬泳节才延迟举行,才出现了这样的死人事故。

       镇里在总结这次事故的教训时,充分地尊重了群众的意见和说法,并且逐级上报,得到认可,并把材料寄回教授所在的科研部门。

       教授临走时去见了一次镇长,他说,镇长,你说句良心话,我们俩到底谁是这次事故的罪人?

       镇长又说了一句模棱两可的话:不是你就是我,不是我就是你。

       教授还要说什么,但他终于什么也没说,灰溜溜地离开了小镇,也离开了那个美丽的小湖。

(选自《青年博览》2011年4月)

课内经典文段阅读。

    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常常谈到写文章,他不止一次地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他这个意见,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譬如近些年来,有不少人是宣杨朦脆的,还有更多的人是顺势朦脆的,对于以简明如话为佳文的主张,就必付之一笑。而叶先生则主张写完文章后,可以自己试念试听,看像话不像话,不像话,坚决改。叶圣陶先生就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的,所以所作都是自己的写话风格,平易自然,鲜明简沽,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

    在文风方面,叶圣陶先生还特别重视“简洁”。简洁应该是写话之内的一项要求,这里提出来单独说说,是因为叶圣陶先生常常提到,有针对性。他是带着一些感慨说的:“你写成文章,给人家看,人家给你删去一两个字,意思没变,就证明你不行。”关于繁简,关于修改,鲁迅提到的是字句段。叶圣陶先生只说字,我的体会,一是

偏重用语,二是意在强调,精神是可简就决不该繁。可是现实呢,常常是应简而偏偏要繁。举最微末的两个字为例。一个是“了”,如“我见到老师”,“他坐在前排”,简明自然,现在却几乎都要写“我见到了老师”,“他坐在了前排”,显得既累赞又别扭。另一个是“太”,如“吸烟不好”,“那个人我不认识”,也是简明自然,现在却几乎都要

写“吸烟不太好”,“那个人我不太认识”,变得不只累赘,而且违理。像这样的废字,删去不只是意思没变,而且是变施杳无理为简洁合理,可是竟然很少人肯删,也就无怪乎叶圣淘先生感慨系之了。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二十年前,我干的是开出租车的行当。流动的时间,让我遇到许多人,乘客们钻进车来,坐到我的身后,彼此素不相识,而这些人却给我讲述他们的生活。他们中有些人的生活让我感到惊奇,有些人的生活让我肃然起敬,有人带给我欢笑,有人令我哭泣。然而,最令我感动的一位,要数在八月的一个深夜载一位老妇人。

    当时我接到的电话来自僻静小镇的一座出租公寓。我想,可能是让我去那里接一些派对归来的人,或者刚同爱人打过架的人,或者时要去城镇工业区的某个工厂赶早班的工人。深夜两点半我赶到的时候,楼里漆黑一片,只有底层窗户照着一盏孤灯。像这种情况,很多司机基本上是先按一两下喇叭,然后等一会儿,倘若不见动静,就驱车离开。但我见过太多穷困的人们,出租车是他们唯一可用的交通工具。若不是嗅到危险的气氛,我总是会走到门前。

    这位乘客也许需要我的帮助,我心里这么想着。因此我走到门前去敲门。“请等一下。”应答的是一个虚弱、苍老的声音。我能听到在地板上拖动东西的声音。

    过了好一会儿,门终于开了。一位八十来岁的弱小老妇人站在我面前。她穿着印花连衣裙,戴着带有面纱的筒状女帽,仿佛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电影里的装束,看起来精致典雅。一个小型的尼龙手提箱立在她身旁。这座公寓看上去好像有多年无人居住。所有的家具都用蒙着布。墙上没有挂钟,柜子上也未摆放任何装饰物或家用器具。墙角放着一个纸箱,里面堆满了照片和玻璃器皿。

    “你能帮我把包拿到车上吗?”她说。我把箱子搬到车上,又回来搀扶老妇人。她挽住我的胳膊,我们慢慢走到车旁。她不停地感谢我的好心。“没什么,应该的,”我对她说,“我这样对待我的乘客,也希望他人能如此待我母亲。”“噢,你真是个不错的小伙子。”她说。当我们坐进车里,她递给我一个地址,然后又问道:“我们可以从市中心穿过去吗?”“那不是最近的路。”我立马回答她。“噢,没关系的,”她说,“我并不急着赶路,我这是要去临终关怀院。”我从后视镜看了看。她的眼睛在闪烁着光。她继续说着:“我的家人都不在了,医生说我的日子不多了。”我静静地伸手关掉了计时器。“您想让我走哪条路?”我问。

    我默默地驱车,驶向她给我的那个地址。这是一座低矮的楼房,就像一个小康复中心,门廊的下面有一条车道。我们的车刚刚停定,就有两个护理人朝我们走过来。她们热心关切地留意老妇人的一行一动。看样子是在早就等着她的到来。我打开车尾的行李箱,把她的小手提箱提到门口。这时,老妇人已经坐进轮椅里了。

    “我该付你多少?”她问,一面说着,一面伸手进钱包。

    “哦,不用了,”我回答她。“这怎么行呢,你也要挣钱啊,”她说。“我可以载其他乘客的呀,”我回应她。此时,我什么也没想,弯下身去,给她一个拥抱。她紧紧地抱着我。“谢谢你!谢谢你给我这个个老太婆带来愉快的时刻。”我紧紧握下她的手,然后消失在凌晨的微光中。在我身后,一扇门关上了。

    那天我没有再载其他乘客。我漫无目的地在路上开车,陷入沉思之中。我简直都没法开口对人讲话。假设老妇人遇上的是一位脾气暴躁的司机,或者是非常不耐烦的想尽快下班的驾驶员呢?

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有用是毒药,无用是解药

    ①从钢琴老师家出来,春夜正好,像件薄薄的黑绢衫子,亲密贴身。

    ②我一路问女儿课上学了些什么。我听完一堆八分音符后,叮嘱她:要好好学钢琴呀。她点头:嗯,我长大了要当钢琴老师。又说,我也要好好学英语,要不然我去了美国,大家听不懂我讲话怎么办呢?很抱歉,她五岁,已经很自然地有了美国梦。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就这么直接地在儿童身上体现。

    ③我心怀大慰,又加一句:围棋也要好好学哦。她学围棋也快一年了。她扭头问我:为什么?这回应出乎我意料,我一愣:当然了,学就要学好嘛。她居然认真起来:我又不想当围棋老师,去美国要下围棋吗?为什么要学好围棋?

    ④又一次遇到类似的问题,是在英语培训班。与我同桌的15岁的女孩子,托福考了113分。我问:听得懂吗?她微微一笑,笑容里全是自负。我一时多事,说了句:其实你英文已经很好了,有时间可以看看古文,背背古诗词什么的。女孩不屑地看着我,她撇撇嘴,有什么用四个字虽不曾出口,却用身体语言回答了。

    ⑤如果她是成年人,我可以理解这是粗俗的挑衅,但女孩一脸的认真。我隐约感到一丝悲哀。年少轻狂的她,又哪里知道文学的长久魅力呢?我想了想说:说一个你可能知道的诗人吧,纳兰容若,他有两句诗:‘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那些要好的、视为姐妹的,以为是一辈子好同学、好朋友的人们,会渐渐淡掉,长大后,总有一天,你会惊讶地发现他们都变了。而他们说,不,是你变了。也许你心里会五味杂陈,感觉孤单,你有那么多感受,却不知从何说起、向谁说、怎么说。这时,你可能想起这句‘却道故人心易变’,于是,你明白了文学的意义就在这里,它说出了你的心声,抚慰了你的哀伤。我们脱离人猿已经很久了,我们所需的,不只是工具。

    ⑥如果技能与谋生无关,如果知识不是用来生存,如果它不是通往美丽新世界的桥梁,那么,它有什么用?我尽量用女儿能听懂的话说:围棋可以锻炼头脑,提高你的逻辑能力和推理能力,这是所有学问和智慧的基础。这是一个先天不足的答案,因为她可以追问:学问和智慧,有什么用?

    ⑦天文有什么用?它让我们知道,我们的一生像微尘一样轻。美有什么用?刺绣或者音乐,带给我们无限的美感与惊喜……所有无用的东西,都是有用的。

    ⑧就像这样一个美好的春夜,也许它真正的、唯一的用途,就是让万籁俱寂,让女儿有机会问出她的疑惑:有什么用?

    ⑨她会用一生,慢慢地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⑩而在我自己的人生谱系里,知识最高,智慧最宝贵。美,就是美。我爱这所有的无用之物。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