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4.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同步测试

课内经典文段阅读。

    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常常谈到写文章,他不止一次地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他这个意见,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譬如近些年来,有不少人是宣杨朦脆的,还有更多的人是顺势朦脆的,对于以简明如话为佳文的主张,就必付之一笑。而叶先生则主张写完文章后,可以自己试念试听,看像话不像话,不像话,坚决改。叶圣陶先生就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的,所以所作都是自己的写话风格,平易自然,鲜明简沽,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

    在文风方面,叶圣陶先生还特别重视“简洁”。简洁应该是写话之内的一项要求,这里提出来单独说说,是因为叶圣陶先生常常提到,有针对性。他是带着一些感慨说的:“你写成文章,给人家看,人家给你删去一两个字,意思没变,就证明你不行。”关于繁简,关于修改,鲁迅提到的是字句段。叶圣陶先生只说字,我的体会,一是

偏重用语,二是意在强调,精神是可简就决不该繁。可是现实呢,常常是应简而偏偏要繁。举最微末的两个字为例。一个是“了”,如“我见到老师”,“他坐在前排”,简明自然,现在却几乎都要写“我见到了老师”,“他坐在了前排”,显得既累赞又别扭。另一个是“太”,如“吸烟不好”,“那个人我不认识”,也是简明自然,现在却几乎都要

写“吸烟不太好”,“那个人我不太认识”,变得不只累赘,而且违理。像这样的废字,删去不只是意思没变,而且是变施杳无理为简洁合理,可是竟然很少人肯删,也就无怪乎叶圣淘先生感慨系之了。

(1)、选文中说“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可接下来的内容重点写他写文的“主张”,这是不是文不对题?简要说说理由。

(2)、怎样理解“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这句话的含义。

(3)、作者说“关于繁简,关于修改,鲁迅提到的是字句段。叶圣陶先生只说字”,作者是怎样理解“叶圣陶先生只说字”的?

(4)、作者说“像这样的废字,删去不只是意思没变,而且是变拖沓无理为简洁合理”,下面这几句话就累赘别扭,请修改,使之简洁合理。

    吃完晚饭之后,我们全家老少都坐在我们家的电视机前看电视里播放的春节联欢晚会,正看得起劲的时候,妈妈突然大声地叫我们放鞭炮。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恐惧是一种可以控制的情绪

       ①什么是恐惧?恐惧就是对于外部发生的危险做出的一种心理反应。有时,这种反应更近乎一种本能,例如遭遇到火灾、泥石流等危机时本能地逃跑,或是被人迎面打来一拳时本能地架起手臂防御,等等。这些因恐惧而产生的行动是对我们自身的保护,可以帮助我们回避危险。不过,如果保护过了头,我们就会变成厚厚盔甲下的“套中人”﹣﹣过度、非理性、持续地害怕某种物体、现象、活动或场合,并夸大可能的危险,那就会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②人们一般把常见的恐惧症分成四种:动物恐惧症、场所恐惧症、密集恐惧症、社交恐惧症。患有动物恐惧症的人见到一些动物的影像、图片,或看到关于动物的逼真文字描述,都会感到恐惧并想要逃避,甚至伴有强烈的生理症状,如心悸、胸闷、出汗、透气困难等。场所恐惧症主要是对封闭空间的恐惧,并且会因为无法逃离而感到担心、害怕,如处于影剧院、地铁,尤其是电梯中,感到憋闷、呼吸困难、恐慌。密集恐惧症是对排列密集的较小物体害怕或觉得恶心,例如密密麻麻的虫卵、蜂巢、淋浴喷头的出水小孔,甚至草莓,等等。社交恐惧症大多存在于青少年,主要表现是对学校环境的恐惧,因升学、转学或者更换班级而焦虑等。

       ③恐惧自何而来?原因多种多样。可能源自于儿童时期的心理创伤,可能受到环境中长期暗示的影响,也可能仅仅由某个单纯事件所导致,甚至还有些恐惧要归结到生物进化上去。例如,在某些惧怕蛇的人群里,有些人一生中甚至都未见过真正的蛇,但他们不由自主地就会对蛇产生恐惧,这是为什么呢?其实,人类的这种恐惧心理是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早期的灵长类动物为了生存,在险象环生的丛林里面必须提高警惕,小心防范,一旦看到威胁生命的动物靠近(比如毒蛇、蝎子、毒蜘蛛等等),就会恐惧逃窜。长期的记忆被储存下来,恐惧心理由此而生。

       ④如何克服恐惧心理呢?一般说来,对恐惧的东西了解越多,莫名的恐惧感就有可能越少。动物学家不怕和蛇、蜘蛛等动物接触,在高楼表演杂技或修筑高楼的建筑工人不会恐高,尽管他们日常工作时就要面对这些危险,但是,通过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他们已经掌握了自我保护的方法,并了解到遭遇危险应如何自我救助,因此能够泰然处之。所以,若想要摆脱你对某一事物的恐惧,就从积累知识并充分了解那件事物本身开始吧!

(选自《博物》2012年第4期,有改动)

阅读下文,回答提问

握住母亲的脚(节选)

春华

    ①一位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到一家颇具实力的公司应聘面试,主考官只对这位才华横溢的大学生提了一个问题:“你抱过母亲的脚吗?”

    ②年轻大学生被主考官的提问弄愣了,满脸绯红。主考官接着又说:“明天这个时候,请你再来一次,不过有一个条件,你必须抱抱你母亲的脚。”

    ③青年红着脸走了。他弄不明白主考官的用意,但无论如何,自己也要按主考官的要求抱抱母亲的脚。

    ④青年大学生早年丧父,贫寒的家里只有他与母亲相依为命,母亲靠替人做佣人才供他读完了大学。(A)青年大学生其实是理解母亲的,也很爱他的母亲。但她压根儿没抱过母亲的脚,他不知抱母亲脚时心头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滋味。

    ⑤青年回到家里,母亲还没有归来。他想,母亲长年在外奔波,那双脚一定很疲乏,今晚,我一定要替她洗洗脚,然后轻轻按摩一番。

    ⑥母亲很晚了才回来。青年请母亲坐下,然后端来一盆热水,右手拿毛巾,左手握母亲的脚。陡然间,他发现母亲的脚竟然像木棒一样坚硬。青年大学生顿时潸然泪下,紧紧将那双脚拥在怀里,久久地不肯松开。

    ⑦(B)那晚,青年大学生终于理解了母亲。

    ⑧第二天,青年如约去那家公司,心情沉重地对主考官说:“我现在才真正明白,做人是那么不容易,成才又是何等的艰难。你让我明白了一个极其简单的道理,一个人只有理解了母亲,他才可能善待自己!”

    ⑨主考官这时笑了,点点头说:“你明天来公司上班吧!”

    ⑩主考官旨在考验年轻大学生的悟性,岂料却让一个人的灵魂获得了升华。

    ⑪年轻大学生从此铭记着母亲的艰辛,也一刻不忘自己肩负的责任。没几年,他便成长起来,而且做了一家大公司的老板。

    ⑫故事一度让我感动,也令我深深羞愧。

    ⑬许多年以来,当我终于长成一棵大树,当我坐在偌大的教室里给那些虔诚地唤我老师的朋友谈创作体会的时候,我就告诉他们:一个人要想读懂人生真谛,不妨回去握握母亲的脚,那是一部比任何经典教材都具震撼力的巨著 , 读懂了它,你就读懂了整个人生。

    ⑭握母亲的脚在手,其实握着的是自己一生的命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题。

哥哥的妹妹

崔立

①妹妹有一个哥哥。妹妹从来没见过哥哥。妹妹只在母亲的说话中,知道自己有这么一个哥哥。

②母亲说,你哥哥,高高的个儿,可帅气了。

③母亲说,你哥哥,学习成绩特别好,每次考试,都是一百分。

④母亲说,你哥哥,从小就特别懂事,经常帮我干活,可勤快了!

⑤母亲的话儿,说得 11 岁的妹妹一愣一愣的。

⑥中午,坐在饭桌前的妹妹,看着手上的碗儿,还有母亲面前的碗儿。妹妹用响亮的声音,说,妈妈,令天我来洗碗吧。母亲说,好啊,好啊。你真像你哥哥一样懂事呢!母亲脸上笑着,笑得额头上都是皱纹。

⑦妹妹说,妈妈,那我的哥哥——他去哪儿了呢,我怎么从没看见过他呢?

③母亲说,哦,你哥哥出差去了,他,他很快呀就要回来的,对,早上你记得吗?电话铃响过,他还给我打电话呢,他在电话里说呀,妈妈,你要好好的,我在外地呀,我很快就要回来了,帮我。帮我也向妹妹问个好……

⑨妹妹楞了半晌,早上她可一直在客厅呢。电话根本就没有响过啊,妹妹看着母亲,母亲的脸上都是快乐。

⑩妹妹走到了大街上,好多人和妹妹打招呼,比如黄伯。妹妹说,黄伯,你知道我哥哥吗?黄伯说、当然——

说,你哥哥呀,是个好小伙。有一次呀,我搬个液化气罐,从自行车上拿下来,往房间里搬,但在卸下来的时候,我一个人没办法弄。你哥哥看到了,从老远的地方跑过来,还喊着,黄伯,等等,我来………你哥哥到了后,帮我扶住了自行车,让我可以把液化气罐拿下来,我和你哥哥说谢谢,你哥哥笑笑说,不用客气的。

妹妹说,黄伯,那你知道我哥哥出差去哪里了吗?怎么一直不回来呢?黄伯愣了愣,说:“呀,这我不知道啊。”

妹妹还碰到了周阿姨。妹妹说,阿姨,你知道我哥哥吗?周阿姨说,当然——

阿姨说,你哥哥啊,真的挺不错的,有一个大夏天,连空气都是烫的。我有一份文件忘在了单位,但我又要照顾家里的孩子。我和你哥哥说了。你哥哥说,没问题,我去拿。过了一会儿,你哥哥回来了,满头大汗。我和你哥哥说谢谢。你哥哥笑笑说,不用客气的。

妹妹说:阿姨,那你知道我哥哥出差去哪里了吗?怎么一直不回来呢?周阿姨愣了愣,说:“呀,这我不知道啊。”

妹妹又碰到了刘阿婆。妹妹说,阿婆,你知道我哥哥吗?刘阿婆说,当然——

刘阿婆说,你哥哥呀,我是看着他长大的,你哥哥看我买菜不方便,经常上门来。说,阿婆,你要买菜吗?我可以帮你去买的。你哥哥帮我买了好多次菜,买的莱儿,既便宜又好。我还问你哥哥,你是不是往里贴钱了?你哥哥说,哪有呀,阿婆。你哥哥呀、肯定是往里贴钱了,他还真以为我是老糊涂了呀!

妹妹说,阿婆,那你知道我哥哥出差去哪里了吗?怎么一直不回来呢?刘阿婆犹豫了一下,说:“呀,这我不知道啊。”

妹妹回到屋里时,母亲躺在沙发上,正在睡午觉。母亲睡得很香。妹妹蹑手蹑脚地进了屋,又进了哥哥的房间。

房间里,有一个大箱子,母亲说过,这是哥哥的箱子。妹妹一直都很好奇。今天,妹妹终于忍不住打开了箱子。箱子里,妹妹翻到了哥哥的许多东西,也翻到了几张发黄的报纸。

其中一张,是一场大火的报道,有消防兵在大火中不幸遇难,有一张帅帅的年轻的消防兵的脸……还有一张,是失去消防兵儿子的母亲,又生下了一个可爱女儿的报道,有一张母亲抱着婴儿的照片……

妹妹轻轻地合上了箱子,揉了揉湿湿的眼睛。

妹妹终于知道,自己为什么叫思思了!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

回家折枣

    ①在巷子的水果摊上看到红枣摆上来,自然想到又到枣月了,也自然想到该回家折枣了。在关中乡村,一般不说"摘"字,凡用“摘"字的地方,大多数时候用“折”,譬如折豆英、折乘叶、折棉花等,摘一切水果都说折。

    ②每当花开或果熟时月,得空回到原下老屋小院,或赏花闻香,或攀技折果,都是一种难以表达的清爽和愉悦。今天又要回家折枣了。正是秋高气爽的好季节,树依旧很绿,天空是少见的澄澈和碧,可以看到远方影影綽绰起伏着的秦岭的轮廓。

    ③大约七八年前,我在早春的时候回家,路过一个业已城市化了的乡村,正逢着传统的庙会,顺便到会场去溜达,那到处都摆着乡村人生产和生活的用品,庙会已无庙无神可敬,纯粹变成商品交易市场了。不经意间,碰见一位老相识,他也曾异过文学,却仍然在乡间种地,还在业余写着剧本。他的架子车厢里放着一捆打开的枣树秧子,他一边给我说他正在写作的剧本,一边往我手里塞枣树秧子,他知道我乡下有屋院。再三谢碎不掉,我便拿了三株梨枣回家,下决心托中院一株老品种的樱桃和一株太波也太占地盘的花树挖掉,给这三株枣树腾出空位。令人惊诧的是,这枣树一年就长到齐墙头高了。直到这枣树委实出脱成茁壮的枣树,而且挂了果,赠我树的朋友打电话说,他的剧本早已写完,请几位高手名家看过,都在说写得不错的同时,也都说着遗憾。不是剧本能不能排,而是专业剧团本就不排戏演戏。他问我能不能帮忙想点办法。我不仅没有办法可支,连安慰他的话都说不出口。

    ④新世纪到来时,我终于下决心回到乡下久别的老宅新屋住下了。枣树是我的院子里最晚发芽的树。当那嫩芽在日出日落的日子里蓬勃出鲜绿的叶子时,我发现了短短的叶柄根下的花蕾,不过小米粒大小,绣成一堆。每天早晨起来,我都忍不住到枣树下站一会儿,看那小米粒似的花蕾的动静。直到有一天早晨,我刚走到屋檐下,便闻到一缕奇异的香气儿,凭直觉就判断出枣花开了。小米粒似的花苞绽放开来的花儿自然不起眼,比小米的黄色浅些,接近于白色,香味却很浓郁,枝条上稀稀拉拉的枣花,却使整个小院都弥漫着清香。

    ⑤眼看着那枯的枣花里挣出一只枣子来,恰如刚落生的婴儿;似乎可以听到那进入天地之间的啼哭。小米粒大的枣子,似乎一夜或两夜之间就长到扁豆粒大了,豌豆粒大了,花生粒大了,最后就定格在乒乓球那般大小了,个别冬子竟然有柴鸡蛋的个头。在桌子前在椅子上坐得久了,无论读着什么或写着什么,走出屋子走到枣树下,看着隐蔽在枝权叶丛里的青枣,那正在你眼皮下半满和长大的果实,一种蓬勃的生命的活力便向人洋溢着。枣子青绿的颜色,在我日复一日的注视下,渐渐淡了,泛出乳白色了,又浮出一丝一坨的紫红,它成熟了。我折下最先显出红色的一颗,咬了一口,便确信是我有生以来吃到的最好一颗枣子了。这枣子皮薄肉细,又脆,满口竟有一股蜂蜜味儿。后来几年的枣子,结得多了繁了,味道却大不如头一年。今年是前所未有的丰年,味道更差了,有点干巴。

⑥我已经不太在意枣子的多少和品味的差别了。我只寻找折枣的过程。常常庆幸得意我尚有一坨可以栽植枣树的院子,以及折枣折柿子的机会。这心理往往是瞅见城里人悬在空中阳台上盆栽的花草而生发的。他们已无可以栽一林树或一窝花的土地,只能裁在盆里悬在接房的阳台上。我在被晒得烫烧脚心的水泥路和被油气污染的空气里憋得进不过气时,得空逃回乡下的屋院,拔除院子疯长的草,为柴树花树和果树浇一桶水,在树荫里在屋檐下喝一瓶啤酒,与乡党说几句家长里短的话,尤其是回来折一回枣儿,心里顿然就静泊下来了。

⑦今年回了家,折了一回枣。

⑧明年还回家折枣。

(选自《父亲的树》,有删改)

阅读《狼乳》,完成小题。阅读提示:快速阅读,力争每分钟不少于400字。阅读时尽量扩大一次性进入视野的文字,圈画关键词带动整体阅读。

狼乳(阮德胜)

①我们连的司务长大雨在接菜的路上,捡回了一条命。

②大雨是连队的第一批兵,当上司第二年接任司务长,八百里荒漠他走得最勤,也最老到,是连队外事活动第一人。他说从路上捡了一条小狗,并带回来养着,连队里几乎没有反对声音。兵们当然喜欢,在这个除了人是主要的活物之外的寂寞区域,有一种较通人性的异物供大家把玩,确是奢望。可是连长还是说了一句:“连人都快养不活了,还养狗?”那年月真是这样。大雨没有吭声,下米时朝锅里扔了几粒白砂。正应了“一人吐一口,养条大肥狗”的说法。这条后来被称作“贵妃”的小母狗,就是堂而皇之地吃着兵们吐的砂裹饭长大的。

③“贵妃”来时瘦得没有狗形,几个月下来,就出落得狗模狗样了。“贵妃”跟大雨亲,也有眼色,大雨忙的时候,它远远地蹲着;大雨一闲手,它就会过去蹭两下。“贵妃”嘴很紧,不该吃的绝不吃,一块伸口可及的牛骨头,没有兵们的指示,“贵妃”连想头都不生。

④那天去接菜,马不知咋的惊了,撒开腿跑,吓得小上司攥着大雨的衣摆一个劲地喊,车颠得快散了。这时,“贵妃”从车上蹿下,箭步飞赶快马,几秒钟,就咬疼了马的前蹄,马停了。“贵妃”闪电般的身影一直让大雨不忘,大雨说,“贵妃”肯定是个猎物的好手。自此,连队时常出现人狗赛跑的场景。

⑤“贵妃”出事是在来连队两年后的一个秋天的晚上。那晚,特别冷,兵们穿着内装羊毛皮的棉大衣牙齿都冻得打架。部队从当地牧民手里买了15匹民用马当脚力用,一群狼嗅着味就过来了。半夜里,全连持枪护马抗狼。狼群在对面山坡上驻足干嚎,不进不退。兵们在临时搭建的马圈四周,时不时地朝天放枪警示。双方对峙到东方放白。意欲收兵之时,“贵妃”一声长啸,那是原汁原味的狼啸。就在大家还没来得及反应时,“贵妃”箭一般地冲进了狼群。

⑥“贵妃”是条狼。兵们咬牙切齿地说。

⑦大雨这才忆起,茫茫荒漠哪来的狗让他捡。大雨给兵们落下了笑柄。大雨坚信“贵妃”还会浪子回头。时间久了,大家便渐渐忘记了“贵妃”,只有大雨未忘记,只是他开始恨它。

⑧又是一个星期四,独自去接供给的大雨没有按时归队。连长带兵找了一宿也没有结果,消息报到上级。领导派来吉普车配合搜救,命令“活要见人,死要见尸”。

⑨连队官兵备足干粮,在车辆的引导下,地毯式搜寻。两天后,大雨、马,还有马车都没有踪影。干渴和失望开始笼罩着官兵。连长坚持说,再往前搜半天。跑在前面的吉普车翻过了土坡,惊喜地看到了连队的马车。待官兵们跑过去,见到的是马的骨架。连长看了看四周说,大雨遇到了狼群。这时开始有人抽泣。连长黑着脸,又看了看。他发现马车边没有人的尸骸,突然大吼道,大家散开去搜,直到找到司务长为止。

⑩连长跳上吉普车,发疯般地向四周开去。在一簇较高的灌木背阴处,发现了只剩鼻息的大雨。连队卫生员迅速进行抢救。连长从大雨身上闻到了乳香,抬头一看,不远处蹲着的一匹狼艰难地站了起来,开始向荒原深处走去,那狼后边还跟着两匹小狼。连长顿时明白,说,是“贵妃”救了大雨。

⑪通过大雨遭袭时的经历和可靠性推测,事情的经过大概是:大雨在回来的路上被一群饿狼围赶到出事点,饿狼先是三下五除二啃了马,紧接着攻击了大雨。大雨被拖咬下车后,狼群让哺乳期的母狼先食时,“贵妃”认出了大雨。“贵妃”护住了大雨,将他拖到了安全地带,一直守护并用狼乳奶着大雨,直至部队来人才走开。

⑫“贵妃”感动了连队。自此,连队每年都有为狼群冬贮食物的计划。也是从这以后,再也没有发生狼群侵扰连队的事。

⑬可惜,大雨直到转业时都没能再见一眼“贵妃”,“贵妃”成了一匹真正的青海狼。

(选自《民间故事选刊•下》2021年第10期,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