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语文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单元评价检测(二)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火  山

                                                                                                             李培俊

       小湖水质很好,清澈见底,波光粼粼。夏天,这里集聚着一群群的男人或者女人,各自占领着自己的阵地,自由酣畅地在那里游水嬉戏。到了冬天,小湖非但不寂寞,反而更加热闹。

       每年,镇里都要在这里举行为期六天的冬泳节。开幕那天,十里八乡的人们从四面八方涌来,把个小湖挤得水泄不通。人多就要吃饭,就要喝水,还要顺便买些小东西。于是,开饭店的来了,小商小贩来了,远远近近来此旅游观光的人们绳串一样络绎不绝,成为小镇经济发展的一个亮点。

       可是今年,小湖的冬泳节要取消了,不办了。已经为这个冬泳节忙乎了许久的小商小贩、备战了一冬的冬泳爱好者,包括爱看热闹的全镇群众,对此十分不满。他们选出几个代表,去找镇长。

       代表们走进镇长办公室的时候,镇长的对面坐着教授。

       教授是前年才来到镇上的,说是来研究这个火山湖的。他就住在小湖边一个农家里,经常地在小湖的边上坐着,一坐就是半天,就那么盯着清澈的湖水,像老僧入定一般。有时和人谈谈聊聊,在小本子上记些什么。

       镇长和教授正谈得不可开交,似乎他们正在争论着什么,已经有些面红耳赤。听了一会儿,人们终于明白,是教授不让办这个冬泳节了,他说,根据他的研究发现,就在冬泳节的这几天,这个死火山很有可能要发作。

       人们便哄地一声笑了。已经几百上千年了,火山喷发了吗?没有,你说它喷发就喷发了?一年一度的冬泳节让你一句话就给搅了?

       镇长也处于两难之中,他既不愿放弃难得的商机,又不愿意真如教授所说,在举办冬泳节的时候出事。他知道,诚如教授所说,一出事就是大事,人命关天的大事。真到了那时候,别说镇长做不成,项上人头能否保得住还两说着呢。思虑再三,镇长做出了延期举行冬泳节的决定。在做出这个决定的时候,镇长很痛苦,冬泳节的收入在小镇经济收入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分量。

       五天过去了,火山没有喷发,而且连一点喷发的迹象都没有。水依然那么清澈,阳光依然那么明媚。一句话,天还是那个天,地还是那个地,什么情况都没有。

       人们骂教授虚张声势,骂教授胡说八道,骂教授白吃干饭,耽误了镇上的冬泳节举行。人们迫不及待地找到镇政府,要求尽快举行冬泳节。

       镇长被逼无奈,说了一句模棱两可的话,他说,今年的冬泳节镇上是不会组织的,你们自己看着办吧。谁都看得出来,镇长是允许的,但他又没有明确说出来。这就是领导讲话的艺术。

       群众自发组织的冬泳节如期举行。镇上领导虽然没人到场,却并不比往年逊色多少。一大早,人们便从四面八方赶来,涌向小湖,各自占据有利地势,热火朝天地做起了生意。冬泳爱好者更是意气风发,做着下水前的准备工作。

       教授早已来了,他从这个路口跑到那个路口,劝阻着进入小湖的人们。他说,你们这样是要出大事的,是要死人的呀,火山一定会喷发的,就在这几天呀。

       人们嘲笑教授,十天前就听你说过这样的话了,火山喷发了吗?没有。我们倒想问问,你教授到底存的什么心!

       口干舌燥的教授颓然地在湖边走来走去,最后坐在湖边上的一棵树旁,盯着生意人,盯着已经下湖热身的冬泳爱好者,眼里流出了伤痛的泪水。

       上午十点二十分,教授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正在发令员举起信号枪的那刻,教授听到了阵阵轻微的嗡嗡声,从地底的什么地方传来,接着便有一道亮丽的光线从远处飘摇着升上蓝色的天空,和白云交汇在一起。教授头发都直立起来了。他知道要出事了。便猛地站了起来,跑过去劈手夺过了发令员手里的信号枪。同时在人群中发疯地奔跑着、呼喊着:快走,快下山,快!快!

       可是,正处于兴奋中的人们没人理他,卖饭的照样卖饭,游玩的继续游玩,而且还不屑地对他白上一眼:神经病!

       火山终于喷发了,所幸的是,第一次喷发规模不大,在第一次喷发和第二次之间,山头上的人们都撤了下来,只有五六个已然下水的冬泳爱好者被永远地留在了小湖中。

       从此,教授被视为小镇的罪人,人们有理由认为,如果不是教授最初的拦阻,冬泳节如期举行的话,不是正好避开了火山喷发的时间?而正是由于他的阻拦,冬泳节才延迟举行,才出现了这样的死人事故。

       镇里在总结这次事故的教训时,充分地尊重了群众的意见和说法,并且逐级上报,得到认可,并把材料寄回教授所在的科研部门。

       教授临走时去见了一次镇长,他说,镇长,你说句良心话,我们俩到底谁是这次事故的罪人?

       镇长又说了一句模棱两可的话:不是你就是我,不是我就是你。

       教授还要说什么,但他终于什么也没说,灰溜溜地离开了小镇,也离开了那个美丽的小湖。

(选自《青年博览》2011年4月)

(1)、通读全文,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试分析本文的情节是怎样逐层推进的。

(2)、从叙述方法的角度分析一下第五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

(3)、文中画线的句子“如果不是教授最初的拦阻,冬泳节如期举行的话,不是正好避开了火山喷发的时间?”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运用这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4)、文章写到“镇里在总结这次事故的教训时,充分地尊重了群众的意见和说法”,群众的意见和说法对吗?为什么?

(5)、文章结尾写道:“教授还要说什么,但他终于什么也没说……”根据理解,你认为教授还会说什么?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家园如梦

       夜很深,也很静。浅浅的月光流进了我的村子,挤进了那扇用皮纸蒙住的三字窗。风轻轻地梳理着窗外还略显单薄的树枝,嗓音很低,让我听得清楚那来自远方的呼唤。

       庭院里的那口古井,清楚地倒映着我曾经在井旁的柳树上猴跃的童年。辘轳上那长满黑斑的麻绠,依然牢牢地吊着我的心事,绷得像调紧的弦。

    “月光光,亮堂堂,背书包,进学堂……”井边学会的童谣鲜活如初,只是教我童谣的母亲,却已独卧寒山。母亲的声音已成记忆,然而母亲的血必将灌溉我的一生。

       流浪的脚步离开家园,只把乡愁饲养在井中,任何一丝不经意的涟漪,都有可能荡得我遍体伤痕。

       屋后的荒坡上,零零散散地落户了一些三月莓树,它们在贫瘠中送走一个个春夏秋冬,又迎来一个个春夏秋冬。

母亲为我摘莓子时被刺破的手指,滴着血,凝成一团不褪的火红,永远燃烧在我记忆的深处。那些吃三月莓当饭的甜甜的日子,是母亲用手一分一分地扳来的。今年的三月,我想母亲还会在另外的世界里为我采摘三月莓。只是母亲已移居黄泉,即使我将膝盖埋进坟土,也无法缩短母子间的距离。

       等到三月莓红透的时候,我该回趟老家,去荒坡上采摘一包三月莓,捧撒在母亲的坟头。母亲曾经为我寻找三月莓的目光,擦亮一串串累累的爱。

       屋右的古枫树——鸟的天堂。孩提时,父亲总是架着长长的梯于,猫着腰一回又一回地爬上树去为我取鸟,样子很吃力,可父亲的脸上却从不滚落丝毫吃力的神情。

       如今,鸟渐渐地少了,只剩下乱七八糟的鸟巢搁在树桠间,可年迈的父亲却像童年的我一样,在鸟归季节里一遍遍地数着鸟巢。A又是鸟儿孵殖的季节,隐约中,我感觉父亲佝偻着身子站在古枫前学舌一般的重复着“一,二,三,四……”那深深陷进了眼窝的眸子,专一地注视着通往山处的羊肠路。

       屋左蜿蜓蛇行的山路依旧在为我走出大山的举动作注脚,那浅浅的一行不知打上了我多少若隐若现的脚印。从山村走进城市,实际上是走进一种诱惑,甚至是一种折磨。

       山路的源头是生活,山路的尽处还是生活。生活就是生生死死,造化平衡世界,谁能适应这个世界,谁就是赢家。做个赢家吧,赢家有能力随遇而安。无论生活把自己推到哪个位置,都要用一颗平常心去面对,轻松靠自己给予,快乐只属于创造快乐的人。

       怀念家园,更怀念家园里的某些人。我茹苦一生而今永隔幽冥的母亲,愿您有您的天堂;我艰难活命又思儿念女的父亲,愿您有您的寄托!

      B在家门前那堵不倒的竹篱笆上,我将自己攀缘成一株不忘的牵牛,紫色的喇叭始终朝向敞开着的家门,芬芳屋里的每一道墙缝。

       家园如一件厚厚的袄,等待着每一个伶仃的流浪者去穿;家园如一双不破的鞋,永远套在流浪者缺暖的脚上;家园如一柄永新的伞,一直搭在流浪者风雨兼程的肩膀上;家园如一块啃不完的饼,让流浪者一次又一次去补充能量;家园如一根拉不断的线,末端总系着一个流浪者的大风筝。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大师

       ①他是个普通的石匠,那天,接到一桩大买卖。邻村的财主要用汉白玉为去世的母亲雕座真人像,放在园子里,天天看着。

       ②第一次听到消息时,他不敢相信这样的好运会落在自己身上。一个石匠能雕刻玉石,应该说身价上了一个台阶。他知道这是一次机会,如果真的完成了这座人像,那么他就可以在石像上刻上自己的名字。那时,他就是石匠行当里数一数二的人物了,再也不会雕那些石碑石人石马,摆在自家门前,等人来收购,然后送到墓地,过着清贫的日子。因为那时,他应该是位大师了。

       ③他认真地做着准备工作。先将所有的工具磨了一遍,然后将自己关了三天三夜,只看财主母亲的一幅画像,那画像似乎是女人年轻时候的,看上去很漂亮。石匠将那女人的相貌记在了心里。

       ④当他做好一切准备工作,来到财主家,第一眼看见那块汉白玉的时候,就已经按人体的比例位置,将那块漂亮的汉白玉给划分了,包括他的名字刻在哪里。他给自己的名字找了三个地方,一是在人像裙子的下摆处,二是在人像的袖口处,还有就是在人像的背后。

       ⑤石匠构思好了便开始干活。一个月过去,人像完成了。财主来看的时候叫了起来:“你这刻的不是我母亲!”石匠找出财主母亲的画像,对比着看了起来。看着看着也觉出不像,但他没说,只是拿着画像给财主看。可财主却不看画像,冲着石匠说:“你现在雕的只是像我母亲,而不是我母亲。如果你只能做成跟这幅画一样,那我要你来雕什么?我有这幅画就行了。”说着,财主指着人像的袖口处说:“这是什么?你的名字?这画上有吗?我跟你说,你要雕得不好,这汉白玉的钱你出!”说完扬长而去。

       ⑥石匠傻了眼,他没想到会是这样的结局。没赚到钱还要赔钱,要是传出去,在这个行当里就没法混了。石匠坐在人像前,目光呆呆地看着他亲手雕出来的人像,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时间一点点过去了,月光洒落在人像上,映衬出汉白玉的洁白。石匠透过月光看见汉白玉发散出一片金光,在那金光里他看见了离世多年的母亲,正满含愁苦却不失慈祥地看着他。石匠,多年没看见母亲了,他想起母亲带给他的温暖,以及在他年少时母亲给他的关爱。这个时候,他突然想扑进母亲的怀里,再一次感受母亲给他的爱。他扑了上去,摸到的却是冰冷的石头,石匠的眼泪一下子流了出来。

       ⑦石匠又在雕刻那座人像了,一个月过去了,没有完工。两个月过去了,还是没有完工。财主派人来看了几次,回去报告说还没有完工。整整十个月,石匠每天对着汉白玉慢慢地雕刻着,汉白玉是越来越鲜活,而石匠却是日渐消瘦。

       ⑧十个月后,财主再次看见人像的时候,一下子跪倒在人像前,失声痛哭起来。跟来的家丁们也一下子肃然起敬,眼前的人像就是他们当年的老夫人。

       ⑨一个管家模样的人绕着人像转了几圈后,轻轻地走到石匠面前说:“你还没刻上你的名字。”

       ⑩石匠看了看天空,淡淡地说:“这么洁白的人像上为什么 要刻我的名字?”说完,他停了一会儿,似乎在思考什么,然后对那个人说:“我好像忘了我的名字,你能告诉我吗?”

       ⑪那人一下子弯下了腰,轻声地说:“你的名字叫大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黑土地

韩静霆

    ①我是北方的黑土捏成的,土性浇铸在我的灵魂之中了。

    ②我生于黑土,长于黑土。童年,我用黑土捏出我的天使:人,马,牛,羊,鸡,狗。我和黑土造就的这些众生厮守,说话,说梦。我用黑土制成能吹奏抑抑扬扬、呜呜咽咽曲调的埙。我的埙就是我的唇舌,我生命的延长,我灵魂的独白。我是黑土的上帝,黑土也是我的上帝。

    ③26年前我孑然一身进关,闯荡京华。我住在前门箭楼下的小客栈里,柔和湿滑的京腔在议论我:这个北方的小牛犊子。哦,是的。牛犊子,北方,我。我走出北方黑色的漠野,什么也没带——不不,我带走了一样东西,永生永世不可抛弃也无法抛弃,就是我的土性。

    ④每次返乡,黑土地总是极尽柔情待我。当我的两脚插在浸了油似的黑土地里,即便是大旱时节,湿漉漉的地气也冲得脚心痒苏苏的,我的两足张开十个“根须”吸吮着水汽,我感觉到筋络舒展的咔咔声,我感觉到血管中冲撞着一排又一排粘稠的然而又是流动着的激情的浪头。惟有此时,我可以和刚刚拱出土皮儿的荠荠菜私语,可以得到玉米缨子扬来的花粉,可以喝到奉献到手心的蚂蚁酒,这时候我能把目光的线一直拉到松辽平原的极处,看云起云飞,进入一种境界。我想我变成了黑土地上植根并且眺望着的树,一棵生有两个丫杈的树,一棵擎着乱蓬蓬鸟窝的树,一棵白桦树。我想我不怕被肃杀的风摇落最后一片叶子,也落了还会再生。我想我可以燃烧。在地上成炭,在地下变煤。因为,我是黑土地的子孙。

    ⑤带着黑土地给我的足够的营养,我离开了故土。西北高原的风吹不倒我这北方的榛莽,海南天涯的烈日晒不干我黑褐色肌肤蕴藏的油性。有时候,我枕着塬,枕着海,闭上眼睛想到的却是北方黑土地柔软的怀抱,想到儿时睡过的桦树皮摇床。我为此心旌摇荡,依稀看到黑土地上跋涉而去的祖先。哦,努尔哈赤的雕弓拉成满月,“玉骢嘶罢飞尘起,皂雕没处冷云平”;哦,挖参人如崖上的壁虎,没入密林,“雪中食草冰上宿”;哦,刚刚冷却的火山口杉木葱茏,岩洞里举起了伐木人的炊烟;哦,田畴把黑色的垄划到天尽头,那里,一人,一犁,一牛,共同较量着耐力和韧性。犁着,耕着,走着,没有一点声音。我的黑土地就是这样一部悠远的、孔武的、神秘的、充满着内聚力的不朽经典。当然,在黑土的深层,也埋藏着古战场鲜血锈蚀的剑,也抛落了亡国之民的遗骸,也有过拼搏、绞杀、屈辱和失败。即便是失败,我的先人也是屡败屡战,不屈不挠。

    ⑥北方的黑土地是何等博大啊,兼容着火山与冰岸,天池与地泉,针叶林与毛毛草,红高粱与罂粟花,野性与柔情,爱情与仇恨,严峻与温馨,粗犷与粗疏,自强与自私,寥廓与孤寂。既有长久的四季轮回,又有短暂的无霜期,既有虎群的雄浑,又有狗皮帽子的寒碜,既有宽广又有褊狭,既有宁静又有躁动,坦诚而又神秘,富丽而又贫瘠。我的黑土地,我的黑土地,我对你的爱也是又宽阔又褊狭 , 又坦诚又神秘的。我读着你,想念你,梦过你。我也渴望走出“宇宙黑洞”,穿破固垒,渴望超越。当我远离故乡去生存,拼搏和拓荒数年之后,终于明白有一种东西是不可超越的,那就是黑土地所给予我的生命的原汁。

    ⑦是的,读懂黑土地这部博大恢宏、幽远深邃的自然、历史和人生的巨卷,需要时间的穿凿和精神的反刍。如今,我头上的野草荣而又枯,年已不惑,似乎才领略了一点她的教诲。她从我呱呱坠地的一刻起,就用日出日落、阳春严冬和风霜雨雪教导我。她要我生来就成熟,就懂得什么是沧桑,什么叫坚韧,什么叫忍耐,什么叫不屈。非洲谚语说,创世之初,上帝赐给每个人一杯土,人们从杯中吸吮生命的滋养。北方黑土地给我的滋养令我受用无穷。也就铸成了我终生的土性。

    ⑧不可改变,我北方的土性。因为,自我落生的时候,黑土地就给我打上了胎记。我的黑土铸成的肌肤和魂魄不可改变。因为,我不能选择也不愿意改变我的籍贯。我为此感到荣幸——当我走在异乡异域的时候,人们会顷刻间认识我和我的内涵:中国,北方,黑土地。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作品描绘了京城汴梁从城郊、汴河到城内街市的繁华景象。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由慢板、柔板,逐渐进入快板、紧板,转而进入尾声,留下无尽的回味。

    ②画面开卷处描绘的是汴京近郊的风光。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赶集的乡人驱赶着往城内送炭的毛驴驮队。在进入大道的岔道上,是众多仆从簇拥的轿乘队伍,从插满柳枝的轿顶可知是踏青扫墓归来的权贵。近处小路上骑驴而行的则是长途跋涉的行旅。树木新发的枝芽,调节了画面的色彩和疏密,表现出北国早春的气息。画面中段是汴河两岸的繁华情景。汴河是当时南北交通的孔道,也是北宋王朝国家漕运的枢纽。巨大的漕船,舳舻相接,忙碌的船工从停泊在河边的粮船上卸下沉重的粮包,纤夫们拖着船逆水行驶,一片繁忙景象。汴河上有一座规模宏敞的拱桥,其桥无柱,以巨木虚架而成,结构精美,宛如飞虹。桥的两端紧连着街市,车水马龙,热闹非凡。一艘准备驶过拱桥的巨大漕船的细节描绘,一直为人们所称道:船正在放倒桅杆准备过桥,船夫们呼唤叫喊,握篙盘索。桥上呼应相接,岸边挥臂助阵,过往行人聚集在桥头围观。而那些赶脚、推车、挑担的人们,却无暇一顾。这紧张的一幕,成为全画的一个高潮。后段描写汴梁市区的街道。在高大雄伟的城楼两侧,街道纵横,房屋林立,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寺观、公厕等一应俱全。各类店铺经营着罗锦布匹、沉檀香料、香烛纸马。另有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应有尽有。街上行人摩肩接踵,络绎不绝,士农工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无所不备。

阅读下面两则非连续性文本,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7年5月14日,一带一路国际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有50多个国家明确表示愿意加入“一带一路”倡议,这次论坛在全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会议围绕三个方面达成共识,一是扩大国际合作共识,二是推进重点领域务实合作,三是规划长远合作愿景。会议将推动经济全球发展,将在文化品牌、生态旅游、交通运输、电子商务、工业产品等方面进行合作,形成双赢局面,互惠沿线各国。

【材料二】两位热心网友,针对手机中的三条信息,进行了“石家庄与一带一路”的主题探讨。

①高铁将石家庄带入一小时经济圈:向北,一小时到达北京;向南,一小时到达郑州:向西,一小时到达太原;向东,一小时到达济南。

②2016年,君乐宝现代农业产业园总产值达到81.7亿元,成功跻身全国奶业四强,增长速度在全行业领先。

③很多人都知道赵子龙,可是我们没有打好他的牌子,很多人知道赵州桥,可是我们也没有打好这张牌。

甲:河北省是京津冀一体化过程中的重点区域,石家庄作为河北的省会,具有极大的交通、地理优势。

乙:是啊,除了地理、交通优势外,我们的君乐宝也通过打造高品质产品,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但我市还有一些牌子没有打好。

甲:是呀,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这两方面的牌子没有打好,我们该怎么办呢?

乙:我建议: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