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普通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茶可道,茶亦悠然
                                                                                                                   红山飞雪
  西方人喜欢喝咖啡,我们则习惯于饮茶。
  在我看来,喝咖啡是一种享受,饮茶则是一种境界。西方人喜欢严密的逻辑推理,我们则崇尚内心自省,崇尚顺其自然。西方人善于制造,用金属制造刀叉来吃饭,制造器皿来装食物。我们则善于利用。我们的祖先剖葫芦为瓢用来舀水,凿木为碗用以盛饭,劈竹为筷用来吃饭。西方人制造西药用来治病,我们的祖先则采摘大自然之百草为药用以疗伤。西方人喝的咖啡是制造的;我们的茶叶则是采摘的,是采摘了日月之精华,吸收了天地之灵气。茶可以冲浊爽气,颐神养性。
  西方人喝咖啡也讲究气氛,但无法达到“道”的境界。我们饮茶则是一种艺术,一种境界,一种“道”。
  茶是用来喝的,茶道是用来修身养性的。
  一个人,静静地独坐于洒满阳光的室内。用一个精致的玻璃杯冲一杯茶,看那茶在杯中,在水里不断地浮沉,翻腾。那原本细丝般的茶叶在水中慢慢地柔软、舒展,悬在空中,又不断地沉入杯底。漂浮在水面的又一点一点地悬在空中,渐渐变软,展开,完完全全地沉淀下去。这一过程,似乎有不断地挣扎,痛苦地思索,无奈地沉浮,然后一切又都归于沉寂,融于水中。杯里的水渐渐变了颜色,原来纯净而无色的变为淡黄,仍是那么纯,无一点杂质。茶叶全都沉入杯底,水则澄澈在小小的杯中,与茶叶共同酝酿出一种宁静的优雅。杯口有袅袅的茶香飘散,氤氲一室的意境。此刻,你静静地坐在那里,看茶叶融于水的全过程,你一定有所感悟,感悟茶与水的排斥与融合。然后,啜饮一口,那种沁入心脾的微苦、醇美,让饮茶的人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不知是苦还是醇美,或者是由苦而醇美的感觉。不知是品茶还是在品味人生,或者茶如人生。
  许多喜欢风雅的人说“茶如人生”。所以,就有了“茶道”之说。那些文人雅士在品茶的过程中品味出了人生的况味。就是将烹茶、饮茶艺术化,渐渐演变成为一种以茶为载体的修身养性的方式,赋予它以浓厚的东方哲学思想,使饮茶渐变为一种“道”,一种“茶道”。
  茶可道,就升华为一种文化。如同佛道、儒道等成为中华文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茶亦悠然。茶来自大自然,来自民间,用来解渴消暑,消除疲劳,放松心情。可以置于一雅室,浅酌论道,品味人生;亦可以携游于山野,放浪形骸,一壶茶里看世界。
  茶道,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兴于唐代,盛于宋、明两代,衰落于清代。
  还记得明代作家魏学洢的《核舟记》那关于茶的描写吗?“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文章的作者说核舟所刻大概是苏轼泛舟赤壁的情景。在那小小的核桃上不惜刻上一个烧茶的童子,可见当时文人雅士们是多么的喜爱饮茶啊。于波涛骇浪之上泛舟赤壁,竟然有童子烧茶,还那么专心致志。这里面到底是“道”,还是一种悠然自得的心情呢?
  我们的祖先之所以对茶情有独钟,将它升华为“道”,是因为它符合佛、道、儒的“内省修行”的思想。所以佛家可以跳出三界外,可以了却红尘因缘,却是难以了断茶的情缘。沏一杯香茗,对一盏青灯,手念一串佛珠。无论是面壁十年,还是打坐于佛前,或者风轻云淡对高山流水,都会坐出一片意境,悟出一种禅机。
  佛教是强调“禅茶一味”的,在从茶中体味苦味的同时,也在茶道中注入佛理禅机。在我看来,“莲”在佛教中有清静修为的隐喻,茶则是佛教出尘入俗的媒介。一杯清茶可佛可俗可道,亦可悠然啊。
  道家学说则为茶道注入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树立了茶道的灵魂,同时还提供了崇尚自然、崇尚朴素、崇尚真的美学理念。一杯清茶在手,独坐于清风明月之中,人与茶都成为了大自然中的一部分。饮茶乎?悠然于天地之间也。
  我也喜欢饮茶,但远没有达到“道”的境界。饮茶只是一种心情,一种休闲的方式而已。
  茶虽不是什么奢侈品,但于我们的生活却是绝佳的饮品。相比于水,它那微微的、淡淡的苦味百尝不厌。茶可以解渴、解暑,消除疲劳,也可以饮出境界,饮出品位;相比于酒,它的优点更是难以一一诉说。同为饮品,同样可以归为“文化”之内,同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同样不乏脍炙人口的故事、传说。但茶采之于树木,冲之以甘泉,洁来洁去,带给人的是神清气爽,可以涵养人的品性。它不会耗费粮食,与人争食。它不会饮之乱性,衍生出许多靡乱的故事。它可俗可雅,是寻常人家的常备饮品。亦可以登上大雅之堂,可以很名贵,千金难求;可以很普通,随手可以采摘。可以以“茶道”待之,也可以以悠然之心,慢慢品尝。
  我喜欢茶,喜欢它的大俗大雅。
  茶可以道,茶亦悠然。(摘自“散文网”)(有改动)

(1)、联系全文说说标题“茶可道,茶亦悠然”的含义。

(2)、文中开头为何要写“西方人喜爱喝咖啡”?

(3)、联系上下文,选择一个角度,赏析下列句子表达的妙处。
这一过程,似乎有不断地挣扎,痛苦地思索,无奈地沉浮,然后一切又都归于沉寂,融于水中。

(4)、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本文内容,说说我们为什么应推崇饮茶?
         材料一:茶叶是我国的“国饮”。据说古老的华夏族早在神话传说中的神农氏和周朝开国功臣 周公时,就把茶叶当作药物饮用了。到南北朝时,茶树已在南北各地种植。唐朝时饮茶成风。到南宋时,《梦粱录》中更说到:“人家每日不可缺者,柴米油盐酱醋 茶。”茶叶很快成为中华民族各族共同的日常饮料。
           材料二:茶叶和茶饮成为我国各种文艺作品的常见主题,无论诗词歌赋、琴棋书画,都与茶有不解之 缘。战国大诗人屈原曾在自己作品里谈到“茶茗”。唐朝大诗人李白、杜甫都写有关于茶的诗,李白一首敬亭山饮茶诗云:“茗生此山石,玉泉流不歇。”杜甫有诗 曰:“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写茶文化雅事最多的算是《红楼梦》,栊翠庵女尼妙玉请宝玉、黛玉、宝钗吃“体己”茶,使人觉得雅性十足。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生命是一只铅笔
       ①如果说生活是一张白纸,等待我们用血水和泪水描绘自己的奋斗和拼搏的轨迹,那么生命便是一枝铅笔,它总是用自己瘦瘦的身躯,在洁白的素笺上流泻出笔底的风风雨雨……
        ②生命之所以是一枝铅笔,而不是钢笔、毛笔或者别的什么,是因为钢笔和毛笔都可以多次使用,只要吸上墨水,它们就能长时间写下去。而铅笔却不是这样,这就犹如光阴从我们身边一日一日地溜走,并且永不复还。鉴于此,我们必须珍惜自己的生命时光——须知铅笔是越用越短……
        ③生命是一枝铅笔,而这枝铅笔,也常常带来森林的气息。那木质的笔杆,更像一棵苗条的小树,由此,派生出清清溪涧、幽幽鸟鸣。而从铅笔刀的刀口吐出的小小刨花,多像落叶,轻舒漫卷;又像波浪,给生命镶上美丽的花边……生命如一枝铅笔,总是给你许多优美而又深刻的遐想。
       ④生命是一枝铅笔,还意味着在人生这篇文章里,如果因为某种原因而写出了错字、别字甚至病句,你就可以用醒悟的橡皮轻轻地擦去,再在擦拭一新的空白处,重新斟酌,重新运笔,写下自己新生后的火热心迹。一个人有了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不愿正视它和改正它。
        ⑤生命是一枝铅笔,不管是对自己还是别人,你都可以从从容容、认认真真地进行速写或者素描。你可以在火热的生活面前用的行楷书写你的拼搏,也可以在冰冷的世界面前用的正楷书写你的执著……
         ⑥生命是一枝铅笔,你可以用它为自己的未来设计充满喜悦与渴望的蓝图,也可以用灯下苦读的身影做细线条,自己紧张而丰富的生活勾勒出一幅充满活力的图画。
         ⑦生命是一枝铅笔,它还给予我们这样一个有力的启示——做人,要像它一样,时时刻刻把腰杆挺直!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远去的乡村
                                                                                                  李汉荣
       ①“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你们只听见辛弃疾先生在宋朝这样说,我可是踏着蛙歌一路走过来的。我童年的摇篮,少说也被几百万只青蛙摇动过。我妈说:一到夏天外婆就不摇你了,远远近近的青蛙们都卖力地晃悠你,他们的摇篮歌,比你外婆唱的还好听哩,听看听着,你咧起嘴傻笑着,就睡着了。
        ②小时候刚学会走路,在泥土的田埂上摔了多少跤?我趴在地上,哭着,等大人来扶,却看见一些虫儿排着队赶来参观我,有的还趁热研究我掉在地上的眼泪的化学成分。我扑哧一笑,被他们逗乐了。我有那么好玩,值得他们研究吗?于是我静静地趴在地上研究他们。当我爬起来时,我已经有了我最初始的昆虫学。摔饺,原来是我和土地举行的见面礼:你必须恭敬地贴紧地面,才能接受土地最好的生命启蒙。
        ③现在,在钢筋水泥浇铸的日子里,你摔一跤试试?你跌得再惨,把身子趴得再低,也绝然看不见任何可爱的生灵,唯一的收获是疼痛。
        ④稻田与荷田,只隔着一条田埂,他们是一对上千年的老邻居,是芳邻。稻与荷,各自站在各自的水里,猜测着对方的冷暖和心事。他们也暗中喜欢着对方,经常互相交换些小礼物:这边把多出的荷香捧过去,那边就把宽裕的月光沿沟渠送过来。喜欢串门的青蛙也善意地丈量一下双方的水深水浅,重复一些古老的忠告。秋收后,就有细心的婶子说:这两块田里长的东西就是不一样嘛,稻米里有一股荷的香,莲藕里藏着稻米的香。
        ⑤菜地里的葱一行一行的,排列得很整齐很好看。到了夜晚,他们就把月光排列成一行一行,到了早晨,他们就把露珠排列成一行一行;到了冬天,他们就把雪排列成一行一行。那些爱写田园诗的秀才看见了,就学着把文字排列成一行一行。种地的父亲看见书上一行二行的,问我:这写的是什么?为啥不连在一起写?多费纸啊!我说:这是诗,诗就是一行一行的。父亲说:原来,你们在纸上学我栽葱哩,一行一行的。
        ⑥你听见豆荚炸裂的声音吗?我多次听过,那是世上最饱满、最幸福、最美好的炸裂声。所以,我从来不放什么鞭炮和礼花,那真有点儿虚张声势,一串剧烈爆响之后,除了丢下一地碎纸屑,更无丝毫诗意。那么我怎么庆祝我觉得值得我庆祝的时刻呢?我的秘诀是,来到一个向阳的山坡,安静地面对着一片为着灵魂的丰盈和喜悦而缄默着天真嘴唇的大豆啦,绿豆啦,小豆啦,豌豆啦,红豆啦,听他们那被太阳的一句笑话逗得突然炸响的“噼噼啪啪”的笑声,那狂喜的、幸福的炸裂;美好的灵感,炸得满地都是。诗,还用得着你去苦思冥想吗?面朝土地,谦恭地低下头来,拾进篮子里的,全是好诗。你即使在田野里追赶一只老鼠,也能到达一首诗的附近,离老鼠洞不远,是野草掩护的蛐蛐的琴房,正在演奏《诗经》里的某个曲调。
        ⑦纵着走过来,横着走过去,我不识字的父亲,披一身稻花麦香,在阡陌上走几十年,我以为他只是在琢磨农事。可是,当他的田亩和更广袤的田亩,被房地产商一夜之间全部收购,种植了茂密的钢筋水泥,然后无限期地转租给再也不分泌露水,不生长蛙歌,仅仅隶属于机械和水泥的永恒荒芜时,我才突然明自:我那不识字的父亲,他纵着走过来,横着走过去,他一生都固执地走在一首诗里,他一直都在挽救那首可能真的要失传的田园诗。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生命中的隐形按钮

    ①那是多年前的一个夏天,我与儿子站在马路边等车。车一直不来,我俩无事可做,便盯着眼前的居民楼看。

    ②我有个发现,就对儿子说:“你注意观察每一家的阳台摆放的植物,看有什么区别。”

他看了一会儿,突然叫起来:“哇!有的人家养了满满一阳台花,还嫌不够,竟然又焊了个伸到楼外的多层铁罩子,层层摆放花盆。嘿!简直是立体绿化呀!有的人家嘛,一棵花也没有养——就是这个区别吗?”

    ③我说:“你再看看,有没有人家只在阳台摆放了一盆花的?”

    ④他看了看说:“还真没有。太奇怪了!这些人家,要么不摆花,要么就摆许多花!”

    ⑤我说:“是啊!你看你老妈我,不就是养花上瘾了嘛!你记得吗?咱家养过一棵米兰,开花的时候,它的香气竟然可以从20层楼一直飘到楼下!这香气鼓舞了我,我于是又陆续买来了茉莉、栀子、薰衣草等香气袭人的花……我每天早起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向花们请安。我简直不能忍受家里有空花盆,一旦把花养死,我会立刻设法在那花盆里种上东西,实在没的可种,就种几粒花生,要不,就种一块姜。你爸嘲笑我是‘农妇转世’,我呢,还挺认可他这个评判,哈哈……不过,我想跟你说的可不是养花的问题,我想跟你说人性的一个特点:人,一旦在某件事上尝到了甜头,他就遏制不住地要复制再复制。这就是人们通常说的——从0到1的距离,通常会大于从1 到1000的距离。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1与1000比邻而居。就说对面楼里那个焊了铁罩子搞立体绿化的人,一定跟你老妈一样,从养一盆花到养多盆花,一发不可收……”

    ⑥后来,家里有个农村亲戚迷上了赌博,输光了家中的所有积蓄,又借了钱还赌债。我得知此事后很同情他,便给他汇去了一些钱。收到钱后,他打来电话,大哭。他说:“妹子妹子,我要是再耍钱,我就砍掉自己的手指头!你一辈子都别再认我这个哥了啊……”我在电话这边陪着他哭,说了好多劝慰的话。大概过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嫂子打来电话,大哭,说:“你哥又去赌了!我没法跟他过了……”我听后十分震惊,儿子却在旁边笑笑地说:“妈,这有什么好大惊小怪的?这不就是要么不养花、要么养一阳台花还嫌不够吗!这不就是你所说的‘1与1000比邻而居’吗?”

    ⑦再后来,接触到了“路径依赖”的说法,明白了上述事件均可以表述为:人们一旦进入某一路径(无论是“好”还是“坏”),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一旦人们做了某种选择,就好比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惯性的力量会使这一选择不断自我强化,并让你轻易走不出去。

    ⑧——这多像是“鬼打墙”!你掉进了一个怪圈,任凭怎么奔突、挣扎都逃不出一种无形的辖制。你试图前行,却周而复始地踩在自己的脚印中。

    ⑨“路径依赖”普遍地在我们身边存在着:发表了一篇文章,就生出再发表十篇八篇文章的欲望;献了一次血,就有了再献十次八次血的冲动;资助了一个“珍珠生”,就滋生了再资助十个八个“珍珠生”的想法……而当你第一次蔑视规则却侥幸获赞,当你第一次徇私舞弊却未被拆穿,当你第一次背信弃义却喜得红利,你自然也会踏上一条不归之路,在不断的“自我强化”中一点点逼近生命的断崖。

    ⑩所有的“习惯”里都住着一个魔。它一旦统摄了我们的灵魂,我们即会不由自主地向着一个它所指定的方向断然滑去——一个美丽派生出千万个美丽,一个丑陋派生出千万个丑陋。

    ⑾一想到“1”与“1000”原是比邻而居的,我们就应该感到惊骇、恫震。每个人,都不妨在初始的选择面前打一个激灵,因为,这个初始的选择中藏匿着一个“隐形按钮”,按动之后,它将死死地操控着你,不是让你“越飞越高”,就是让你“越陷越深”……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不要只描绘美好的蓝图

张鹰

    1984年12月30日,他出生在俄亥俄州的阿克伦。他的父亲是一名刑满释放人员,在他还未出生就抛弃了他的母亲。他从小就跟着母亲在俄亥俄州阿肯山胡桃林木街的贫民窟长大。

    他们住的是一栋租来的年久失修的房子,里面凌乱不堪,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他们一家人主要依靠政府的救济和打零工维持生计,收入接济不上时,他们要么忍饥挨饿,要么去垃圾堆捡拾别人丢弃的食物。

    在恶劣的家庭环境下,他的童年注定是暗淡的,他一年到头吃的穿的玩的都很差。1987年圣诞节,母亲送他一个崭新的篮球,他开心得跳了起来,此前他所玩的玩具,都是母亲捡的。有一次,他在看电视上直播的篮球赛,他被迈克尔·乔丹精彩的投篮动作所吸引,将乔丹作当作了心中的偶像,梦想有一天也能成为像他一样的篮球明星。在他狭小的卧室里,贴满了从四处捡来的乔丹海报

    1995年,他进入小学一年级,并加入了学校的篮球队。教练乔治·席格觉得他个子高,反应也敏捷,是打篮球的好苗子,便鼓励他好好练习,将来打进NBA。起初,他的积极性很高,总会提前到训练场地,很晚才离去。可时间长了,他觉得很枯燥,便松懈了下来。席格十分着急,多次提醒他:“要实现梦想,除了刻苦训练,你别无选择!”每次被提醒后,他训练的积极性会提高一点,可一段时间以后,他又会松懈下来,如此反复,席格也拿他也没办法。

    1996年夏季,席格去了别的学校工作,他所担任的篮球队教练一职改由另一位体育老师弗兰克·沃克接任。在进行工作交接时,席格向沃克详细诉说了这个孩子的情况以及自己的无奈。沃克找他谈话时,告诫他:“如果你发奋图强,将来可以成为NBA的篮球明星,否则,你将永远住在又脏又乱的贫民窟。”他脑海里顿时呈现出贫民窟的画面,他下意识地说:“那样的环境我早就受够了。”沃克说:“那就好好训练吧。”此后, 每当他开始厌倦训练时,沃克的话就会清晰地浮现在他的耳边,让他抖擞精神。就这样,他每天放学后都会快速赶到篮球场,训练到很晚。渐渐地,连学校里高年级的学生也不是他的对手了。

    高中时,由于抢眼的表现,他已经登上了《体育画报》、《灌篮》、《ESPN》等杂志的封面,成为了美国家喻户晓的人物。18岁时,他以选秀第一名的身份被克里夫骑士队选中。2010年,他加盟迈阿密热火队,2012年成为继迈克尔·乔丹之后,第二位在同一年囊括“年度最有价值球员”、“总冠军”、“总决赛最有价值球员”、“奥运冠军”四大荣誉的球员。没错,他就是勒布朗·詹姆斯。

    席格问沃克用了什么方法使詹姆斯彻底转变,沃克说:“我只是把努力和不努力的两种结果告诉了他而已。”席格有些疑惑:“就这么简单?”沃克微笑着解释说:“只通过描绘美好未来的方式鼓励,作用是有限的,因为人都是有惰性的。所以,很多时候,成功是逼迫的结果。而他对苦难的深刻体验本应成为激发他前进的巨大动力。所以,鼓励他,除了为他描绘美好的蓝图之外,还要描绘不努力将导致的糟糕未来。”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天冷的时候,我不可遏制地想起那些土墙来,褐黄里,泛出浅白。那是我家乡茅草房的墙。

    我们倚了土墙晒太阳。一村的人,都倚了土墙晒太阳。①那是个晴好的天气,太阳温暖得像盛开的棉花,一朵一朵落下来,覆在土墙上,土墙便慈眉善目得像一个温厚的老人

    倚了这样的土墙,心是安宁的。人们有一搭没一搭地说着话,一年忙到头,难得的清静与悠闲。他们多半会眯了眼,享受般地晒着太阳,像一群安静的羊。身上能晒得冒出油来。

    孩子却是喧闹的。在土墙边,挖个坑儿,滚球玩,或是跳绳、踢毽子。有眼馋的大人,也加入到孩子的行列去。譬如踢毽子,大人哪里是孩子的对手?②小家伙们手呀腿的灵巧得很,他们却动作笨拙,不复年轻时的矫健。于是在孩子们的哄笑中,讪讪地笑着说一句,骨头老喽。

    这个时候,最美的画面,要算那些女人们构成的风景。她们挨了土墙坐着,穿着或红或绿的棉袄,手却一刻不停地在纳鞋底。脸上一团平和,暗地里却在较着劲,看谁纳的鞋底好,做的鞋漂亮。

    其实,只要一低头,看看她们及她们家人脚上穿的鞋,也就一目了然了。最常见的布鞋,是白的底,黑的鞋面。但也有新花样,女人挑一方红格子的布,做成鞋面,在视觉上就出格了去,让人一眼看到她脚上漂亮的鞋。一家有,百家仿,用不了多久,全村的女人,都会穿着红格子面的布鞋。

    那时,乡下恋爱中的女孩,送给意中人的定情之物,大多是布鞋。她们瞒了旁人的眼,在夜里,拥着被子,细细估摸着意中人脚的尺寸,然后一针一针密密地做下去,是扯不断的柔情。鞋做好了,她们会在有月亮的晚上,约了意中人见面。月下相见,没有太多的话,只把一双藏着千行情万行意的鞋往对方手里一塞,扭头就跑。好了,这双鞋,就私定了终身了。

    我的母亲,曾是做布鞋的高手。她手把手地教过我纳鞋底,教过我剪鞋面,但我怎么学也学不会。为此,母亲忧心忡忡地说,这丫头怎么好呢,长大了哪个人家会娶她?

    想想当时好像也着急来着,不会纳鞋底,以后我穿什么呢?

    我长大后嫁了人,却不再穿布鞋。我拥有各种各样的高跟鞋,它们“嗒嗒”有声地走过一些路面,把我的身子衬得亭亭玉立,让我极尽优雅,但同时,也常会把我的脚给崴了。

    这个冬天,天气冷得出奇,也有太阳,光芒却是散淡的。我突然想起那些土墙来,想起倚着土墙坐着的人,那些棉花一样的阳光!现在,不少人已经故去,健在的,也已经老了。就像我的母亲,她已渐渐地不能穿针引线了。

    我强烈地想念起布鞋来,想念脚底的温暖。我满街去找寻,寻到一个鞋摊,是一老妇人守着的,卖的竟全是布鞋。黑的鞋面,白的底,是记忆中的样子。极便宜,十块钱一双。我立即买了一双,穿到脚上……

    这个冬天,我觉得幸福。

(选自《石家庄日报》,略有改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读书可以养颜

鲁先圣

    ①读书与养颜美容,表面看来没什么直接关系。如果说吃羊腰子狗腰子可补肾,多数人都相信;但如果说读书可养颜美容,多数人都不相信,只有读书人才相信。

    ②读书胜过高级化妆品。林清玄在《生命的化妆》一文中把化妆分为三个等级:三流的化妆是脸上的化妆,二流的化妆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化妆是生命的化妆。所谓生命的化妆是改变气质,多读书,多欣赏艺术,多思考,对生活乐观,对生命有信心,心地善良,关怀别人,自爱而有尊严。

    ③曾国藩官做得很大,但是他最看重的不是官位,而是学问。有一年他听说一个侄子纪瑞在全县科举考试中取得第一名,特别写信祝贺。他说:“我并不希望我家世代富贵,但是希望代代出秀才所谓秀才,就是读书的种子,世家的招牌,礼仪的旗帜。

    ④读书可以彻底改变一个人。书可以医愚,可以益智,可以养生。看一个人,不须看他做什么只要看他读什么书就可以了。一个深入读书的人,必定心智高度集中,将人间里的一切杂事,琐事烦心事,渐渐拋到身外,久而久之,在心中渐渐养成一股充实、丰沛的浩然之气。

    ⑤世界著名的德国作曲家贝多芬,个子矮,鼻子扁,眼睛细,脸上有麻子,但他知识丰富,具有炽热的爱国主义情感、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深厚的音乐造诣,在与人交谈和演奏时,表现出一种超凡脱俗的英姿和挥洒自如的俊逸

    ⑥俗语说“玉不琢不成器”,就算是再好的一块玉,也许会有人把它当石头一样的扔了。王安石的《伤仲永》一文,描述了方仲永因为父亲“不使学”,而从神童到成为普通人的变化过程。仲永的悲剧,说明了天资固然重要,但没有后天读书学习,再好的天赋也不能得以发挥。

    ⑦“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仲永没有把握好自己的优势,最终成了一个无用的人。即使你的天资不及仲永,但只要付出汗水,最终也会胜过天赋;即使你是块“石头”,但经过精心的雕琢也会像金子一样发光。

    ⑧古来就有“三日不读书,便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腹有诗书气自华”“惟有书色,艳比西子等说法。生命肌体成长会催发脸上皱纹,但读书渐入佳境会变得睿智、豁达、优雅而美丽。尤其是在物质心态喧嚣时代,静下心来,与书为邻,以书为友,走入书的灵魂,从中获取知识,开阔眼界,蕴蓄精神,养颜明智。

(摘编自《做人与处世》,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