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困难

天津市河东区2019届高三下学期语文一模考试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从母亲到外遇(节选)

余光中

    “大陆是母亲,台湾是妻子,香港是情人,欧洲是外遇。”我对朋友这么说过。

    大陆是母亲,不用多说。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一片后土。那无穷无尽的故国,四海漂泊的龙族叫她做大陆,壮士登高叫她做九州,英雄落难叫她做江湖。不但是那片后土,还有那上面正走着的、那下面早歇下的,所有龙族。还有几千年下来还没有演完的历史,和用了几千年似乎要不够用了的文化。我离开她时才二十一岁呢,再还乡时已六十四了:“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长江断奶之痛,历四十三年。洪水成灾,却没有一滴溅到我唇上。这许多年来,我所以在诗中狂呼着、低呓着中国,无非是一念耿耿为自己喊魂。不然我真会魂飞魄散,被西潮淘空。

    当你的女友已改名玛丽,你怎能送她一首《菩萨蛮》?

    乡情落实于地理与人民,而弥漫于历史与文化,其中有实有虚,有形有神,必须兼容,才能立体。乡情是先天的,自然而然,不像民族主义会起政治的作用。把乡情等同于民族主义,更在地理、人民、历史、文化之外加上了政府,是一种“四舍五入”的含混观念。朝代来来去去,强加于人的政治不能持久。所以政治使人分裂而文化使人相亲。汤玛斯·曼逃纳粹,在异国对记者说:“凡我在处,即为德国。”他说的德国当然是指德国的文化,而非纳粹政权。同样地,毕加索因为反对佛朗哥而拒返西班牙,也不是什么“背叛祖国”。

    台湾是妻子,因为我在这岛上从男友变成丈夫再变成父亲,从青涩的讲师变成沧桑的老教授,从投稿的“新秀”变成写序的“前辈”,已经度过了大半个人生。几乎是半世纪前,我从厦门经香港来到台湾,下跳棋一般连跳了三岛,就以台北为家定居了下来。其间虽然也去了美国五年,香港十年,但此生住得最久的城市仍是台北,而次久的正是高雄。我的《双城记》不在巴黎、伦敦,而在台北、高雄。

    我以台北为家,在城南的厦门街一条小巷子里,“像虫归草间,鱼潜水底”,蛰居了二十多年,喜获了不仅四个女儿,还有廿三本书。及至晚年海外归来,在这高雄港上、西子湾头一住又是悠悠十三载。厦门街一一三巷是一条幽深而隐秘的窄巷,在其中度过有如壶底的岁月。西子湾恰恰相反,虽与高雄的市声隔了一整座寿山,却海阔天空,坦然朝西开放。高雄在货柜的吞吐量上号称全世界第三大港,我窗下的浩淼接得通七海的风涛。诗人晚年,有这么一道海峡可供题书,竟比老杜的江峡还要阔了。

    不幸失去了母亲,何幸又遇见了妻子。这情形也不完全是隐喻。在实际生活上,我的慈母生我育我,牵引我三十年才撒手,之后便由我的贤妻来接手了。没有这两位坚强的女性,怎会有今日的我?在隐喻的层次上,大陆与海岛更是如此。所以在感恩的心情下我写过《断奶》一诗,而以这么三句结束:

断奶的母亲依旧是母亲

断奶的孩子,我庆幸

断了嫘祖(传说是黄帝的妃子,养蚕之祖),还有妈祖

    海峡虽然壮丽,却像一柄无情的蓝刀,把我的生命剖成两半,无论我写了多少怀乡的诗,也难将伤口缝合。母亲与妻子不断争辩,夹在中间的亦子亦夫最感到伤心。我究竟要做人子呢还是人夫,真难两全。无论在大陆、香港、南洋或国际,我被称为“台湾作家” 久矣。我当然是台湾作家,也是广义的台湾人,台湾的祸福荣辱当然都有份。但是我同时也是,而且一早就是中国人了:华夏的河山、人民、文化、历史都是我与生俱来的“家当”,怎么当都当不掉的,而中国的祸福荣辱也是我鲜明的“胎记”,怎么消也不能消除。然而今日的台湾,在不少场合,谁要做中国人,简直就负有“原罪”。明明全都是马,却要说白马非马。这矛盾说来话长,我只有一个天真的希望:“莫为五十年的政治,抛弃五千年的文化。”

    香港是情人,因为我和她曾有十二年的缘分,最后虽然分了手,却不是为了争端。初见她时,我才二十一岁,北顾茫茫,是大陆出来的流亡学生,一年后便东渡台湾。再见她时,我早已中年,成了中文大学的教授,而她,风华绝代,正当惊艳的盛时。我为她写了不少诗,和更多的美文,害得台湾的朋友艳羡之余纷纷西游,要去当场求证。所以那十一年也是我“后期”创作的盛岁,加上当时学府的同道多为文苑的知己,弟子之中也新秀辈出,蔚然乃成沙田文风。

    香港久为国际气派的通都大邑,不但东西对比、左右共存,而且南北交通,城乡兼胜,不愧是一位混血美人。观光客多半目眩于她的闹市繁华,而无视于她的海山美景。九龙与香港隔水相望,两岸的灯火争妍,已经璀璨耀眼,再加上波光倒映,盛况更翻一倍。至于地势,伸之则为半岛,缩之则为港湾,聚之则为峰峦,撒之则为洲屿,加上舟楫来去,变化之多,乃使海景奇幻无穷,我看了十年,仍然馋目未餍。

    我一直庆幸能在香港无限好的岁月去沙田任教,庆幸那琅寰福地坐拥海山之美,安静的校园,自由的学风,让我能在文革的嚣乱之外,登上大陆后门口这一座幸免的象牙塔,定定心心写了好几本书。于是我这“台湾作家”竟然留下了“香港时期”。

    一九九八年八月于西子湾

(文章选自散文《从母亲到外遇》,有删节)

【注】①余光中:台湾作家,诗人,1949年离开大陆到香港,一年后又去台湾,先后在台北、高雄任教,并坚持创作。其间曾到香港沙田任教11年,发表了大量描写歌颂香港的诗文。近50岁时到欧洲旅游,64岁时曾回到大陆探亲。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大陆、台湾和香港都是作者钟情的地方,文中分别用“母亲”、“妻子”、“情人”比喻它们,说明它们在作者的心目中是有区别的。 B、文章构思巧妙,思路清晰,得益于两点:一是文题点明文章内容和顺序;二是开篇点题并提示下文的内容和顺序。 C、在第四节和第八节有关“政治”、“政府”的论述中,作者认为它们是和文化对立的,因此对之十分厌恶。 D、作者对生活了多年的台湾是非常喜爱的,但却不满“台独分子”执意分裂祖国的行径,这从文中十分经典的两句话“莫为五十年的政治,抛弃五千年的文化”可以看出。 E、本文善用比喻,如“长江……洪水成灾,却没有一滴溅到我唇上”“我的慈母生我育我,牵引我三十年才撒手”“白马非马”等,表情达意都十分恰当。
(2)、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3)、文中作者引用了自己写过的诗歌《断奶》,你怎样理解“断奶”?作者“断奶”后“庆幸”什么?
(4)、香港是作者又一个深爱着的地方,作者在文中表露出它有哪些可恋之处?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救命恩人

江岸

    正是下班高峰。侯一凡挺起胸膛,绷紧双腿,笔直地站在工厂门口。他目送着下班的人群潮水一般陆续涌出工厂大门,后来,只有零星的工人一个个往外走的时候,他才稍微放松下来。

    虽说只是一名工厂的保安,但是,侯一凡毕竟刚从武警部队退役半年,他站岗的姿势还是完全保留了真正的军人风范。

    他晃晃微微发酸的脖子,扭动了一下腰肢,准备回值班室的时候,突然想起,怎么没看见吕晓红大姐走出来呢?

侯一凡楞了一下,勾头往厂区方向看去。他拥有一双视力在2.0以上的眼睛,一眼看去,能看得很远。他发现,正在往外走的工人,包括厂区纵深处三三两两的人影,都不是吕晓红。吕晓红平时上下班都很准时,今天怎么了?侯一凡决定在门口再站一会儿,等等吕晓红。

    侯一凡在这个肉联厂虽然已经工作了半年时间,但是,认识的工人并不多,多数人只是在上下班的时候进出工厂,在他值班的时候,才在他面前晃一下。他一个从山区农村黄泥湾出来到城市打工的小保安,没有几个工人主动跟他搭讪,并告知他自己的名字。吕晓红这个名字也是他听别人喊的,可能听的次数稍微多了一些,他便牢牢记住了。

    大概等了十多分钟,厂里没有一个人往厂门口走了,当然,吕晓红依然没有出来。侯一凡感觉有些不对劲,到底哪里不对劲,他一下子也想不起来。他只好给保卫科长打电话。

    科长,你认识吕晓红吗?她是哪个车间的?

    我不太清楚,怎么啦?

    我没看见她下班出来,有些不放心。

    下班的时候,工人一窝蜂地出来,你一个个都看清楚了?你点名了?你怎么知道她没有出来?

    吕晓红和别人不一样,我知道的。

    你别管闲事了,你又不是人事部的,考勤不归你管。看好你的门吧。

    科长没好气地挂了电话。科长说到人事部,提醒了侯一凡。他查了一下人事部的电话,把电话打了过去。

    请帮忙查一下,吕晓红是哪个车间的?

    冷冻车间。

    还没有等侯一凡再说点什么,人事部那个人已经火急火燎地挂了电话。他把电话打到冷冻车间,可是,没有人接电话。他只好硬着头皮把电话打到厂办公室。

    冷冻车间的吕晓红,到现在没有出来。

    怎么了?

    我怀疑她会不会被关在冷库里了。

    不会吧?

    厂办公室的那个人漫不经心地挂了电话。该打的电话都打了,侯一凡没辙了。他在值班室坐了两分钟,椅子上好象放着一盆火,烧得他坐不住。终于,他站了起来,咬咬牙,拨通了厂长的电话。

    厂长您好。我是保卫科小侯,向您报告一件事。

    哦?说吧。

    冷冻车间的吕晓红到现在还没有出来,我怀疑她被关进了冷库里。请您赶紧派人到冷库去看看吧。

    有这样的事?我马上让冷冻车间主任去看看。

    放下了电话,侯一凡惴惴不安地站在值班室门口,眼睛盯着大街。大约二十分钟左右,冷冻车间赵主任骑着摩托车,箭一般射过来。到了厂门口,他猛地刹车,停了下来。赵主任指着侯一凡的鼻子,喝道,就是你打电话给厂长,说冷库里面有人?

    是我。侯一凡挺了挺身子。

    老子喝个酒都喝不安生。如果我去看了,冷库里没有人,出来我揭了你的皮……说着,赵主任一加油门,摩托车嘶吼着冲进了大门。

    后面的事情就不必细说了。

    医院救护车开进厂区的时候,几滴泪水猛地涌出了侯一凡的眼眶,挂在了他的睫毛上。

    吕晓红出院以后,买了一大兜水果,到厂门卫值班室感谢侯一凡。她紧紧握住侯一凡的手,说,大兄弟,如果不是你救了我,大姐就冻成死猪了。

    大姐,其实不是我救了你,是你自己救了你

    为什么这样说?

    侯一凡说,每天你上班,总是问候一声:你好;每天你下班,总是说一声:再见。我那天没有听到你说再见,所以知道你没有出来。否则,全厂五六百个工人,我怎么可能单单记得你呢?

(选自《洛神》2016年第6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只鸡

曹隆鑫

    村主任踢开二虎家散养鸡的竹篱笆门,随着一阵扑腾,一只冠儿血红的母鸡就到了村主任的手中。村主任大手掌啪啪地往鸡头上扇去,骂骂咧咧着:叫啊!逃啊!翅膀硬了就想飞?挨千刀的!

    二虎的老婆急匆匆地从新楼房里走出来,喊,主任,啥事啊?

    村主任说,这鸡不老实,忘本了,晚上让你家二虎过来吃鸡喝酒。

    村主任提着鸡走远了,二虎老婆杵在一边,好半天才琢磨出个事来,恨得把牙根咬得咯咯响。

    二虎回家听老婆一说,扭过身就往外冲,骂骂咧咧地踢飞了好几颗挡在鞋尖前的碎石子。想当村霸?门儿都没有!我可不是以前的二虎。把你弄到网上,不把你弄臭才怪哩!

    二虎踢开了村主任虚掩的屋门。

    村主任老婆在厨房扭过头朝二虎看过来,说,咦,是二虎啊,什么风把你刮来的?

    二虎甩着膀子直往屋里走,正眼也不看一下村主任的老婆,喊,被人欺负了,来找村主任说道说道!

    村主任喝一口自酿的红米酒,呵呵地笑起来,说,来得正好!

    二虎也不客气,一屁股落座,端起村主任的杯子一仰脖,咂咂嘴,说,酿得不怎么样!

    村主任的老婆拿来碗筷,村主任说,这种酒可不是二虎喝的,你那碗筷还是趁早收回去。

    二虎早已往饭桌上瞅过,小猫鱼倒是有一盘。二虎突然起了一些狐疑,还从没听说村主任吃过哪家的白食,婆娘或许搭错了哪一根筋添油加醋让自己也跟着一时犯了迷糊。如果弄错了可不是小事,人家好歹还是村主任。二虎欠欠身子说,哪里哪里,能喝上您主任的酒,也是我二虎的福气!

    村主任说,你二虎有福气,长能耐了,把该记得的都忘了!

    二虎就急叫,哪能呢!

    村主任说,是不是为鸡来的?

    二虎愣了一下,很快嘻嘻笑道,那鸡落您主任肚子里,是那鸡的福气,我二虎会那么小气?

    二虎心想,我婆娘说的竟是真的!我二虎现在的能耐,还不能跟村主任明斗,不就是一只鸡嘛,总有一天,让你十倍百倍地还出来!

    村主任老婆望望村主任,又望望二虎,不明白两人怎么扯到了鸡身上。

    村主任哈哈大笑,说,好,你二虎也不是糊涂人,实话问你,你什么时候接你老娘过去住?

    下宅村依山傍水,五十来户人家,新旧楼房散落在竹林里,如从空中俯看,就像竹林里镶嵌着一朵朵蘑菇,甚是漂亮。最漂亮的那朵蘑菇就是二虎家的,二虎在梦里都引以为傲,没想到村主任问到这个。

    二虎“嘶嘶”两声,像是犯了牙痛病。

    村主任端起酒杯“吱”了一口。村主任老婆一转身,就把放在饭桌上给二虎准备的那副碗筷给收了回去。

    二虎说,我老娘那个,那个,那个不肯搬过去嘛,我老娘痰多,人老了,出门进门换鞋,我老娘觉得不自在嘛,那老屋,还,还好得很嘛!

    村主任瞪一眼二虎,说,二虎,不是我说你,你摸摸自己的良心,你有多久没去看过你老娘啦?

    二虎呵呵地笑,又鸡啄米一样点着头,说,这阵子忙晕了,赶明儿就去看,就去看!

    二虎起身要走的时候,说,主任,什么时候有空?我请您喝酒!

    村主任说,二虎,你给我听好了,你不善待你老娘,我可要每个礼拜拿走你一只鸡!

    二虎回到家,一下子就闻到了厨房里传过来的煲鸡的香味儿。二虎问老婆,这鸡哪来的?二虎的老婆说,你娘拿来的,说是村主任杀好了送给她的,嘿,这还不是咱那只!

    二虎说,我娘呢?

    二虎的老婆奇怪地看着二虎,问,怎么啦?

    二虎猛拍一下桌子,第一次瞪着老婆吼:真丢人!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美女

(俄)契诃夫

    记得还是在做中学五年级或六年级学生的时候,我和爷爷到顿河区罗斯托夫去。那是八月里的一天,天气闷热,令人烦闷不堪。由于热、干燥,以及把尘雾吹到我们身上的热风,眼睛困得睁不开,嘴巴发干;不想看,不想说,不想思索,当那睡意朦胧的车夫乌克兰人卡尔波扬鞭打马,鞭子甩到我的制帽上的时候,我既不抗议,也不出声,只是从半睡中清醒过来,无精打采地瞥一眼远处透过烟尘能看到的村庄。我们停在亚美尼亚的一个大村庄巴赫契——萨拉赫爷爷熟识的富裕的亚美尼亚人家里——喂马。

    在这个亚美尼亚人的房间里,没有漆过油漆的木墙啦,家具啦,红褐色的地板啦,都散发出一股被太阳晒过的干木料的气味。无论你往哪儿看,到处是苍蝇、苍蝇、苍蝇……爷爷和亚美尼亚人正在谈论放牧啦,牧场啦,羊群啦……听着他们俩嘟嘟囔囔的谈话声,我开始对草原、太阳、苍蝇等产生了怨恨的情绪。

    亚美尼亚人不紧不慢地走进门厅,喊叫道:“玛霞!过来斟茶!你到哪儿去啦?玛霞!”

    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一个十五六岁的姑娘走进屋子,穿一身普通的花布连衣裙,戴着白头巾。她洗碗、斟茶的时候,背对着我站着,我只看见她腰身纤细,光着脚丫,裸露的小后脚跟被下垂的长裤脚盖住了。

    主人请我过去喝茶。我坐到桌旁,姑娘给我斟了一杯茶,我看见她的脸,忽然感到,仿佛有一阵清风掠过我的心灵,把一天来的种种苦闷和灰尘通通吹散了。我看见了一张在青天白日下或梦里神游时从未见过的俏丽无比而神韵非常的脸。正如理解闪电一样,我一下子便意识到了:我面前站着个美女。

    我敢起誓,玛莎,或照她父亲的叫法,玛霞,是真正的美女,但我不能证明这一点。往往有这种情况,大家都看晚霞,人人都说晚霞真美,但究竟美在哪里,谁也不知道,谁也说不出。

    并非只我一个人发现那亚美尼亚姑娘美。我爷爷是个快80岁的老人,为人古板,对女性和自然美一向漠不关心,现在却温存地看着玛霞足有一分钟,随即问道:“这是你的女儿吗,阿维特·那扎雷奇?”

    “女儿!这是我女儿……”主人回答说。

    “多好看的闺女呀!”爷爷称赞说。

    亚美尼亚姑娘的这种美,艺术家或许会称作古典的或端庄的吧。也正是通过对这样的美的观察,天晓得是怎么回事,才会使人深信:您见到的容貌是端正的。头发、眼睛、鼻子、嘴、脖子、胸脯以及青春肌体的每一个动作,都交织在一起,融会成一个完整的、和谐的旋律,在这旋律中大自然的音韵不差一个音符。您完全觉得,一个理想的美女就应该有玛霞那样笔直而略微凸起的鼻子,那样大大的黑眼睛,又黑又长的睫毛,那样令人神魂颠倒的目光,她那黑黑的卷发和眉毛,就像翠绿的芦苇依恋静静的小溪,飘拂在温柔而白嫩的额头和面颊上。您看着她,不由自主地便会产生一种愿望,即跟玛霞说点什么,说点极愉快、真诚、美丽得跟她本人一样美丽的话。

    对这种美,我的感受却很怪。玛霞在我心中激起的不是欲望,不是欣喜,不是快乐,而是一种愉快却痛苦的忧伤。这忧伤飘忽不定,朦朦胧胧,像一场梦。不知什么缘故,我为我自己,为我爷爷,为那亚美尼亚人感到惋惜,我有这样一种感觉:仿佛我们几个人都失去了对生活来说很重要、很必要的东西。爷爷也忧愁起来。他已不再谈起牧场和羊群,而是默默不语,若有所思地望着玛霞。

    喝完茶,爷爷躺下午睡了,我走出屋子,坐在台阶上。我坐的台阶被晒得滚烫;太阳把我的头、胸、背晒得火辣辣的,可我并不以为怎样,我只觉得我身后的门厅里和房间里有一双赤脚踩在木制的地板上发出窸窣的声音。收拾完茶具,玛霞跑下台阶,我身边像有一股轻风吹过,然后她又像鸟儿一样跑进了一间被熏黑的小房里(大概是厨房),从那里飘出了烤羊肉的香味和亚美尼亚人的说话声。她在黑暗的门道里消失了,不大工夫玛霞在门口露面了,厨房的热气弄得她满脸通红,她肩膀上扛着一大块黑面包;面包很重,她便优美地拱起腰身,穿过院子跑到打谷场,跳过篱笆,钻进残麦秸金色的云雾,消失在大车后边。

    她极其美丽的身影越是经常在我眼前闪现,我便越感到忧伤。我为自己、为她、为乌克兰人感到遗憾,她每次穿过谷壳的云雾向大车跑去的时候,乌克兰人总要满怀惆怅地目送她。或许这是我对美丽的嫉妒吧,或许我为这女孩不属于我,也永远不属于我,对于她是个陌生者而感到遗憾吧,或许我隐约感觉到她的罕见的美是偶然现象,毫无用处,就像大地上的一切没有永恒一样,或许我的忧伤是人在观察真正的美的时候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感觉吧,只有天才知道!

    两三个钟头之后,我们坐上大车,走出院子。我们坐在车上,都一声不响,仿佛在互相怄气似的。远远地可以看到罗斯托夫和那希切万了,一直默默不语的卡尔波突然回头看了看,说道:“亚美尼亚人的那个女孩真讨人喜欢!”他朝着马背抽了一鞭子。

(有删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多余一句话

佚名

    那天,我坐公交车去找朋友。

    车上人不多,但也没有空位子,有几个人还站着吊在拉手上晃来晃去。一个年轻人,干干瘦瘦的,戴个眼镜,身旁有几个大包,一看就是刚从外地来的。他靠在售票员旁边,手拿着一个地图在认真研究着,眼不时露出茫然的神情,估计是有点儿迷路了。

    他犹豫了半天,很不好意思地问售票员:“去颐和园应该在哪儿下车啊?

    售票员是个短头发的小姑娘,正剔着指甲缝呢。她抬头看了一眼外地小伙子说:“你坐错方向了,应该到对面往回坐。”

    要说这些话也没什么错了,大不了小伙子下一站下车到马路对面坐回去吧。但是售票员可没说完,她说了那多余的最后一句话:“拿着地图都看不明白,还看个什么劲儿啊!”售票员姑娘眼皮都不抬。

    外地小伙儿可是个有涵养的人,他嘿嘿笑了一笑。旁边有个大爷可听不下去了,他对外地小伙子说:“你不用往回坐,再往前坐四站换904也能到。”

    要是他说到这儿也就完了那还真不错,既帮助了别人,也挽回北京人的形象。可大爷一定要把那多余的最后一句话说完:“现在的年轻人哪,没一个有教养的!”

    站在大爷旁边的一位小姐就忍不住了:“大爷,不能说年轻人都没教养吧,没教养的毕竟是少数嘛,您这么一说我们都成什么了!”

    这位小姐穿得挺时髦,两细带子吊个小背心,脸上化着鲜艳的浓妆,头发染成火红色。可您瞧人这话,不像没教养的人吧,跟大爷还“您”啊“您”的。谁叫她也忍不住非要说那多余的最后一句话呢!“就像您这样上了年纪看着挺慈祥的,一肚子坏水儿的可多了呢!”

    没有人出来批评一下时髦的小姐是不正常的。可不,一个中年的大姐说了:“你这个女孩子怎么能这么跟老人讲话呢!要有点儿礼貌嘛,你对你父母也这么说吗?”您瞧大姐批评得多好!把女孩子爹妈一抬出来,女孩子立刻就不吭气了。要说这会儿就这么结了也就算了,可大姐的多余的最后一句话还没说呢。“瞧你那样,估计你父母也管不了你。打扮得跟妖精似的!”后面的事大家就可想而知了,简单地说,出人命的可能都有。

    这么吵着闹着,车可就到站了。车门一开,售票员小姑娘说:“都别吵了,该下的赶快下车吧,别把自己正事儿给耽误了。”

    当然,她没忘了把最后一句多余的话给说出来:“要吵统统都给我下车吵去,不下去我车可走不了啊!烦不烦啊!”

    烦不烦?烦!不仅她烦,所有乘客都烦了!整个车厢这可叫炸了窝了,骂售票员的,骂外地小伙子的,骂时髦小姐的,骂中年大姐的,骂天气的,骂自个儿孩子的。真是人声鼎沸,甭提多热闹了!

    那个外地小伙子一直没有说话,估计受不了了,大叫一声:“大家都别吵了!都是我的错,我自个儿没看好地图,让大家跟着都生一肚子气!大家就算给我面子,都别吵了行吗?”

    声音很快平息下来,但你们不要忘了,外地小伙子的多余的最后一句还没说呢。“早知道北京人都是这么一群不讲理的王八蛋,我还不如不来呢!”

    想知道事情最后的结果吗?

    我那天的事情没有办成,大伙儿先被带到公安局录了口供,然后到医院外科把伤给处理了一下,我头上的伤是在混战中被售票员小姑娘用票匣子给砸的。你们可别认为我参与了他们打架,我是去劝架来着。我呼吁他们都冷静一点儿,有话好好说。

    我多余的最后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不就是售票员说话不得体吗?你们就当她是个傻瓜,和她计较什么呢?!”

(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归去来兮

(加拿大)孙博

    踏进三月,陆家喜事接踵而来。今天又迎来了一家之主的50大寿。

    相对于其他新移民来说,陆嘉良是幸运的。20年前全家从香港移民到多伦多后,他两周之内就找到了专业对口的工作。他们马上在名校区安家置业,还买了车。嘉良从《城市日报》小编辑慢慢爬到总编,虽然只统管50多号人马,却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感觉。太太诗茵全职在家带孩子,一直到孩子上了高中,她才重拾会计老本行。

    全家生活不算富裕,但也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最令陆家引以为傲的是一对儿女,前几天儿子亚明决定去美国谷歌总部任软件工程师,女儿亚琴昨天才定下去纽约的麦肯锡总公司做咨询顾问,这些都是计算机和商科毕业生梦寐以求的超级大公司啊!

    两个孩子一大早出门办事后,老两口子就开始准备晚餐了。6点刚到,亚明、亚琴抬着大蛋糕走进门,嘉良见后面还紧跟着一对陌生的男女,内心有点纳闷。见老妈看着两个陌生人发呆,兄妹俩马上各自拉着一个介绍起来。女的与亚明同届同专业,即将去苹果公司工作。男的是亚琴商学院的师兄,已在华尔街的投资银行工作一年了。一直蒙在鼓里的老两口子瞬间才明白,兄妹为啥非去美国不可。

    嘉良特地开了一瓶波尔多葡萄酒。就在6人举杯之际,门铃突然响起来,未免有些扫兴。只有诗茵一个箭步冲出去开门。

    诗茵带进来一位男子,嘉良定睛一看,马上扑上前,两人紧紧拥抱。

    男子从背包里取出木制礼盒,恭敬地说:“祝姐夫生日快乐!”

    嘉良打开一看,内装两瓶茅台酒,是为庆祝香港回归而特制的,都快20年了,价值连城啊。

    诗茵快速地添上碗筷,让弟弟诗文紧挨着老公坐下。这显然是她精心策划的惊喜,但没料到早被儿女抢了头彩。原来,诗文在香港一家新媒体公司任总裁,这次去纽约融资,筹划上市,办完事后特地来多伦多小住两天,再直飞香港。对于嘉良来说,这个小舅子可不一般啊!他不但是自己的师弟和徒弟,而且还是大媒人呢。

    红酒见底后,嘉良又开了一瓶茅台酒,好不热闹……

    酒足饭饱之后,准备切蛋糕。恰在这时,嘉良的手机突然响起来,他一听,眉头立马皱起,他那脸庞上突然冒出黄豆般的汗珠。

    诗文扶着嘉良来到书房,嘉良一屁股瘫在椅子上,和盘托出是社长打来的电话,董事会刚才决定经营40多年的《城市日报》今晚出最后一张报纸。嘉良知道报社连年亏损严重,但没想到来得这么快,悲从中来。诗茵劝说,这么辛苦的夜班工作不做也罢,自从4年前当了总编后没见他睡过一个安稳觉。而对于知天命的嘉良来说,这是一个十分尴尬的年龄,做了大半辈子新闻再转行能成功吗?难道就这么早退休了?……

    沉默片刻后,嘉良突然冒出一句话:“香港的局势到底怎么样?”

    诗文答道:“20年来依然是马照跑、舞照跳(注)……”

    一个多小时后,诗茵大声地张罗大家到餐厅吃蛋糕。许愿之际嘉良一反常态,对着孩子说:“我刚才决定马上回流香港,到你舅舅那儿去。”

    “担任突发新闻组主任,董事长刚来短信确认了。”诗文看着手机说。

    孩子们还没反应过来,诗茵抢着说:“你们都走了,我一个人留在这还有啥意思,趁房价高卖了,我也回香港。”

    嘉良一把将老婆搂在怀里,两人一起吹灭蜡烛。掌声打破了夜的宁静……

(有删节)

【注释】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之前,中国领导人在解释“一国两制”构想时,用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即香港回归中国后,“马照跑、股照炒、舞照跳”。

现代文阅读Ⅱ

文本一:

通渭人家

贾平凹

①通渭是甘肃的一个县,我去的时候正是五月,途经关中平原,到处是麦浪滚滚,成批成批的麦客蝗虫一般从东往西撵场子,他们背着铺盖,拿着镰刀,涌聚在车站、镇街的屋檐下和地头,与雇主谈条件,讲价钱,争吵,咒骂,甚或大打出手。环境的污染,交通的混乱,让人急迫而烦躁,却也感到收获的紧张和兴奋。一进入陇东高原,渐渐就清寂了,尤其过了会宁,车沿着苦水河在千万个峁塬沟岭间弯来拐去,路上没有麦客,田里也没有麦子,甚至连一点绿的颜色都没有,看来,这个地区又是一个大旱年,颗粒无收了。太阳还是红彤彤地照着,风也像刚从火炉里喷出来,透过车窗玻璃向外看,满世界摇曳的是丝丝缕缕的白雾,搞不清是太阳下注的光线,还是从地上蒸腾的气焰,一切都变形了,开始是山,是路,是路边卷了叶子的树,再后来是蹴在路边崖棱上发痴的人和人正看着的不远处铁道上疾驶而过的火车。火车一吼长笛,然后是轰然的哐哐声。司机说:你听你听,火车都在说,甘肃——穷,穷,穷,穷……!

②我就是这样到了通渭。

③通渭缺水,这在我来之前就听说的,来到通渭,其严重的缺水程度令我瞠目结舌。我住的宾馆里没有水,服务员关照了,提了一桶水放在房间供我洗脸和冲马桶,而别的住客则跑下楼去上旱厕。小小的县城正改造着一条老街,干燥的浮土像面粉一样,脚踩下去噗噗地就钻一鞋壳。小巷里一群人拥挤在一个水龙头下接水,似乎是有人插队,引起众怒,铝盆被踢出来咣当咣当在道路上滚。

④这天晚上,我见到了通渭县的县长,他的后脖是酱红颜色,有着几道皱纹,脖子伸长了,皱纹就成白的。县长是天黑才从乡下检查蓄水节溉工程回来,听说我来了就又赶到宾馆。我们一见如故。自然就聊起今年的旱情,聊起通渭的状况,他几乎一直在说通渭的好话,比如,干旱和交通的不便使通渭成为整个甘肃最贫困的县,但通渭民风却质朴淳厚,使你能想到陶潜的《桃花源记》。

⑤“是吗?”我有些不以为然地冲着他笑,“孟子可是说过:衣食足,知礼仪。”

⑥“孟子是不知道通渭的!”

⑦“我也是到过许多农村,如果哪个地方民风淳厚,那个地方往往是和愚昧落后连在一起的……”

⑧“可通渭恰恰是甘肃文化普及程度最高的县!”县长几乎有些生气了,他说明日他还要去乡下,让我跟着他去亲眼看看。

⑨我真的跟着县长去乡下了,转了一天,又转了一天。我出身于乡下,这几十年里也不知走过了多少村庄,但我从未见过像通渭人的农舍收拾得这么整洁,他们的房子有砖墙瓦顶的,更多的还是泥抹的土屋,但农具放的是地方,柴草放的是地方,连楔在墙上的木橛也似乎经过了精心的设计。越是缺水,越是喜欢花草树木。我经过一个卧在半山窝的小村庄时,一抬头,看到一堵土院墙内高高地长着一株牡丹,虽不是花开的季节,枝叶隆起却如一个筐篮那么大。山沟人家能栽牡丹,牡丹竟长得这般高大,我惊得大呼小叫,说:这家肯定生养了漂亮女人!敲门进去,果然女主人长得明眸皓齿,正翻来覆去在一些盆里倒换着水,我不明白这是干啥,她笑着说穷折腾哩,这个盆里是洗过脸洗过手的水,那个盆里是涮过锅净过碗的水,这么过滤后,清亮的水用来喂牲口和洗衣服,洗过衣服了再浇牡丹。水要这么合理利用,使我感慨不已,对着县长说:瞧呀,鞋都摆得这么整齐!台阶上是有着七八双鞋,差不多都破得有了补丁,却大小分开摆成一溜儿。女主人倒有些不好意思了,说:图个心里干净嘛!

⑩正是心里干净,通渭人处处表现着他们精神的高贵。可以顿顿吃野菜喝稀汤,但家里不能没有一张饭桌;可以出门穿破旧的衣裳,但不能不洗不浆;可以一个大字不识,但中堂上不能不挂字画。我到过一些家境富裕的农民家,正房里、厦屋里每面墙上都悬挂了装裱得极好的书法作品;也去过那些日子苦焦的人家,什么家当都没有,墙上仍挂着字。仔细看了,有些是明清时一些大家的作品,相当有价值,而更多的则是通渭县现当代书家所写。我在一个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山村里,见到了其中三家挂有于右任和左宗棠的字,而一家的主人并不识字,墙上的对联竟是“玉楼宴罢醉和春,千杯饮后娇伺夜”。

⑪在一个村里,县长领我去见一位老者,说老者虽不是村长,但威望很高。六月的天是晒丝绸的,村人没有丝绸,晒的却是字画,这位老者院子里晒的字画最多,惹得好多大人都去看,他家老少出来脸面犹如盆子大。我对老者说,你在村里能主持公道,是不是因为藏字画最多?他说:连字画都没有,谁还听你说话呀?县长就来劲儿了,叫嚷着他也为村人写几幅字,立即笔墨纸砚就摆开了,县长的字写得还真好,他写的是“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写毕,问道:怎么样?我说:好!他说:是字好还是内容好?我说字好内容好通渭好。

⑫这天下午,一场雨就哗哗地降临了。村人欢乐得如过年节,我却躺在一面土炕上睡着了,醒来,县长还在旁边鼾声如雷。

(有删改)

文本二:

①中国散文的一兴一衰,皆是真情的一得一失。60年代初期之所以产生一批散文名家和名作,形成一个不大不小的高潮,依赖的便是真情的勃发。……

②唾弃轻而狂的文风,有人却走向另一绝地,使散文的题材狭窄,精神脆弱,仅写花花草草;矫揉造作,小,巧,甜腻。振兴中华,紧要的是振兴国民性,增强民族的自尊自强自立的素质,散文要以此为己任,让时代精神进来,让社会生活进来,张扬大度、力度,弃去俗气、小气。文学史上之所以有大家,大家之所以出现,就是在每一个世风浮靡、文风花拳绣腿的时期有人力排陈腐,复归生活实感和人之性灵。

(选自贾平凹《〈当代文选〉序》,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