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改时间:2021-05-20 浏览次数:162 类型:期中考试
阿尔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大兴安岭西南麓,总面积10.3万公顷,蕴含着丰富而独特的自然景观:熔岩地貌、奇峰峡谷、湖泊温泉,冰雪森林、河流湿地以及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这些自然元素的完美组合,造就阿尔山成为鲜见的全国生态多样性旅游胜地。
清晨,乘坐游览车进入森林公园,眼前群岭逶迤,林海浩瀚。满山的白桦树亭亭玉立,树下开满了 的鲜花,仿佛给白桦树穿上了花裙。 的崇山峻岭上,樟子松傲然挺立,遒劲的松枝举向天空,冬夏苍翠。细雨过后,森林和草地上钻出了木耳、花脸蘑、小黄蘑、榛蘑、猴头蘑、元蘑等菌类。黄花、蕨菜、柳蒿芽等山野菜______,这些都是林区独具风味的特色美食。当地的水资源也极其丰富,哈拉哈河、阿尔善河、柴河、洮儿河等13条河流穿越森林,漫过湿地。这些河流中,最著名的是哈拉哈河,它宛如玉带,从大兴安岭的最高峰——摩天岭上飘然而下。跨过哈拉哈河转向西南,便能抵达樟子松林。樟子松是世界珍稀树种,具有防风固沙的作用。每年春季,风沙_ _而来,一排排高大的樟子松昂然挺立,抵挡风沙,堪称绿色屏障。
我国是传统工匠古国。古代工匠们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传承技艺的同时,形成了悠久的工匠文化,并在中华悠久历史中不断流淌,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和宝贵财富。当下,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中汲取营养,有助于涵养和培育新时代工匠精神。
以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培育尊重工匠、崇尚劳动的社会风尚。尊重工匠、崇尚劳动是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的社会基础。我国传统文化中十分珍视工匠职业。尊重工匠劳动。在我国古代,工匠被称之为“百工”,被认为是社会不可或缺的职业阶层。正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对工匠地位的重视,一些能工巧匠才被社会所认可赞同,被时代流传与推崇。比如,鲁班、李冰父子、张衡、祖冲之等,都是令后人传颂的“能工巧匠"。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社会中尚且存在不尊重工匠、轻视劳动的观念和心态,认为工匠只是体力劳动者,这严重阻碍了工匠精神的培育和弘扬。因此,培育和弘扬新时代工匠精神,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尊重工匠、崇尚劳动的精神营养,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珍视工匠、尊重劳动的价值观念,提高工匠的社会地位。
以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培育精益求精、臻于完美的工匠品格。精益求精是工匠精神所内化的工作态度和职业品格。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精益求精是古代工匠们的至高追求。这种精益求精的工匠品格也推演至其他领域,如“庖丁解牛,技进乎道”、贾岛“推敲”二字的斟酌,逐渐形成了治学立德的哲学态度。《考工记解》中“周人尚文采,古虽有车,至周而愈精,故一器而工聚焉”,反映的是我国古代的能工巧匠们日积月累不断追求技艺精进的精神品格。
当前社会,工作生活节奏加快,人们过于追求速度和效率,产生敷衍了事、急功近利、焦虑不安、浮躁气盛等不良心态,缺少了追求极致和臻于完美的执着和专注,严重影响了工匠精神的培养。因此,培育和弘扬断时代工匠精神,要汲取我国传统文化中精益求精的工匠品格,大力倡导“慢工出细活”的工作态度和职业品格,沉得下心、耐得住性子,做到精雕细琢、追求完美,实现产品从量到质的提升。
以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建立产品追潮和质量监督的工匠制度。“物勒工名”是我国传统文化中运用最早的质量监管方式,主要用于手工业生产过程中。就是在我国古代,官府要求器物制造者将工匠名字、监造者、生产机构,甚至制造日期、数量、器物编号等信息铭刻在器物之上,以便官府对官员和工匠的绩效进行考核。“物勒工名”作为我国古代相对完善的产品追溯制度,有效地保障了古代社会手工业的产品质量,加强了古代官府对手工业生产和工程建筑质量的监管。
当今社会,针对粗制滥造、假冒伪劣产品时常出现的问题,要建立健全严控质量的工匠制度体系,不断改进质量监督管理,完善对产品质量、性能、安全等方面的硬性规范,形成一种督促生产高质量产品的倒逼机制。可以借鉴传统文化中“物勒工名”的做法,运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建立集监督管理、服务于一体的监督管理制度,完善从产品设计、生产制造到市场营销等各个环节的产品追溯和质量监督,形成全方位的职业道德约束,助推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培育。
(摘编自王敏《以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培育工匠精神》)
材料一:
乡村文化是传统文化生民的家园,是乡民在长期生产与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道德情感、社会心理、风俗习惯、是非标准、行为方式、理想追求等,表现为民俗民风、物质生活与行动章法等,以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人们,反映了乡民的处事原则、人生理想以及对社会的认知模式等,是乡民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乡民赖以生存的精神依托和意义所在。
乡村文化具有极为广泛的群众基础,在民族心理和文化传承中有着独特的作用。在现代,尽管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长足发展,但乡村文化仍有其独立的价值体系和独特的社会意义和精神价值。维护、传承和创新乡村文化,使之与城乡统筹发展相匹配,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相适应,是亟待深入研究的时代课题。
(摘编自杨同卫《城镇化中乡村记忆的保护与保存》)
材料二:
在乡村公共文化发展方面,据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18)》,乡村文化站截至2016年年底共有34340个、从业人员达101970人,整体上延续了从2011年开始的稳步增长态势,符合了全国乡镇文化站的评估标准要求,保证了公共文化服务活动的有效运行。2016年农家书屋藏书量达10. 84亿册,农民人均图书拥有量发生较大变化,从2006年书屋实施前后的0.13册增长到1.25册,增长近10倍。2017年到文化站活动的人次达20177万,近年来群众主动参与、学习各种文化实践形式的热情越来越高,人数总体处于稳步增长态势。与此同时文化服务的供给方式不断创新,如文化服务流动平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史化长廊等,系列文化工程使得我国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更加丰富、覆盖区城更加广阔。但也应看到,乡村公共文化发展依然不平衡,发展体系尚需完善;文化形式方面缺少创断,远远不能满足群众乡村公共文化发展的需求。
(摘编自李钢《建设乡村文化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材料三:
新形势下,应大力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繁荣发展乡村文化,努力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推动乡村文化振兴,需要对乡村传统文化进行保护、传承与发展,使其与现代文化有机融合,以更好延续乡村文化血脉。应加大对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挖掘、整理和保护力度,充分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从物质文化层面而言,应加强对传统村落基本格局的保护,加强对乡村文物古迹、传统建筑以及民间文化活动场所等的保护。从非物质文化层面而言,应加强对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如乡村优秀传统曲艺、民间工艺美术、传统节庆活动、传统体育活动等。
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必须按照有标准、有网络、有内容、有人才的要求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好满足乡村居民的基本文化需求。应坚持重心下移、资源下移、服务下移,进一步完善覆盖城乡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推动基层公共文化设施资源整合、共建共享,统筹建设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继续实施公共数字文化工程,积极发挥新媒体作用,让乡村居民能够便捷获取优质数字文化资源。
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是乡村文化振兴的推动力量,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目的。大力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是促进乡村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的重要途径。应依托乡村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民族文化资源和生态文化资源,发展具有地城特色和民族特点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大力推动农村地区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培育形成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传统工艺产品,促进传统工艺提高品质、形成品牌、带动就业。积极开发传统节日文化用品和武术、戏曲、舞龙、舞狮、锣鼓等民间艺术、民俗表演项目,促进文化资源与现代消费需求有效对接。
(摘编自范建华《有的放矢:大力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半床棉被
胥得意
这是发生在长征路上的一个真实的故事。
郑大嫂把三个女红军迎进贴着大红喜字的院门时,太阳正在落山,燕子正在归巢。那时的郑大嫂还是一个刚刚被人称作大嫂不足一个月的新媳妇。
郑大嫂在围裙上搓着手对女红军说:“将就一点吧,总比睡在外面强。”
最小的女红军亲昵地拉住郑大嫂的胳膊:“大嫂,咱们是一样的姐妹,也都是穷人。”
郑大嫂笑着摸了摸小红军的头说:“你这年纪,该是做我妹妹呢。”然后便飞快地卷到了灶间。
红红的灶膛里干柴旺旺地燃烧着,几个女人憔悴的脸上有着掩不住的愉悦。随着锅里飘出淡淡的野莱的香味,“红米饭,南瓜汤”的歌谣在灶间萦来绕去。
郑大嫂收拾下几只粗瓷碗以后,问年纪稍大一些的红军:“红妹子们,今天就住下吧,反正你们已经落队了,何况那个妹子还有了身孕,明天再赶路吧。”
女红军摇摇头:“咋能行呢,你男人一会儿就回来了,还没过完蜜月呢。再说,我们只能赶夜路,敌人白天追得紧呢。”说完,最大的女红军走到床边,一只手提起背包放在床上,然后让郑大嫂找一把剪子来。
郑大嫂疑惑地递过剪子,她们把仅有的一床旧被子剪成了两半。女红军捆起一半,把另一半塞到了郑大嫂怀里:“你们刚结婚,家里什么也没有,这是我们送你的礼物。将来我们打胜仗了,咱穷人就都会有被子盖了。”
郑大嫂的泪水涌了出来:“不行,你们为我们打敌人,我们怎能收你们的东西呢。再说,你们还要走很远的路呢。”
最小的女红军说:“收下吧,大姐,做个纪念,指不定我们什么时候再见面呢。”
郑大嫂叹气:“唉,盼亲人,等亲人,亲人来了咋又走呢。咱留不住,但咱可以送一送。等一会儿,他采石就回来了,让他送你们过山吧。我知道你们是共产党的部队,你们会胜利的。”
“大姐,不用了。”女红军齐声颤巍巍地叫了一声,再也说不下去了。
“不行,不送你们是过不到山那边的,白天人都有落崖呢。”
一会儿,郑大哥回来了。喝了两碗野菜汤后,郑大哥就把马灯擎在了手里。郑大嫂走过去,悄悄地接过来,回转身又续满了油,灯光更亮了。
郑大嫂说:“崖上的路太陡了,把这三个妹子送好,把她们送到大部队上再回来。”
高高的山上,一盏如豆的灯火在夜幕中緩缓地移着。郑大嫂拥着半床温暖的被子倚门望着,她的耳边一遍遍地回响着女红军“胜利了我们就来看你们”的话语。
天亮了,郑大哥没有回来。
天又黑了,郑大哥没有回来。
几年过去了,郑大哥和女红军还是没有回来。有人说他也参加了红军,也有人说他为了给女红军照路落下了山崖。郑大嫂哪个也不相信。每一天的傍晚,郑大嫂都会抱着那半床棉被,站在门口望着新婚丈夫和女红军一同走上的崖路。
风风雨雨几十年过去了,郑大嫂变成了一个风烛残年的老大娘。几十年里她一直相信丈夫会回来,红军妹子也还会回来的,更是相信红军的队伍会打胜仗。她说,共产党的军队就是有一床被子也要分给老百姓一半的军队。
直到去世,郑大娘也没舍得盖一次那半床棉被,但是那半床棉被却温暖了她的一生。她的眼前一直闪烁着一盏在黑夜中指引前进道路的灯。
(选自《小小说月刊》)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金主亮死中原豪杰并起耿京聚兵山东称天平节度使节制山东忠义军马弃疾为掌书记即劝京决策南向。僧义端者,喜谈兵。弃疾间与之游。及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千余,说下之,使隶京。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疾。弃疾曰:“丐我三曰期,不获,就死未晚。”揣僧必以虚实奔告金帅,急追获之。义端曰:“我识君真相,乃青兕也,力能杀人,幸勿杀我。”弃疾斩其首归报,京益壮之。绍兴三十二年,京令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 , 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并以节使印告召京。会张安国已杀京降金,弃疾还至海州,与众谋曰:“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乃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径趋金营,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金将追之不及。献俘行在,斩安国于市。仍授前官,改差江阴佥判。弃疾时年二十三。乾道四年,通判建康府。六年,孝宗召对延和殿。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不为迎合。作《九议》并《应问》三篇、《美芹十论》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以讲和方定,议不行。弃疾豪爽尚气节,识拔英俊,所交多海内知名士。尝谓:“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故以“稼”名轩。为大理卿时,同僚吴交如死,无棺敛,弃疾叹曰:“身为列卿而贫若此,是廉介之士也!”既厚赙之,复言于执政,诏赐银绢。弃疾雅善长短句 , 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绍定六年,赠光禄大夫。
(选自《宋史·辛弃疾传》,有删节)
①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
②尝谓:“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故以“稼”名轩。
秋日别王长史
王勃
别路余千里,深恩重百年。
正悲西候①日,更动北梁②篇。
野色笼寒雾,山光敛暮烟。
终知难再奉,怀德自潸然。
[注]①西候:古代以秋日配西方,故称秋日为西候。②北梁:北边的桥,代指送别之地。《楚辞·九怀》:“绝北梁兮永辞。”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