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安徽省名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联考试卷
我国是传统工匠古国。古代工匠们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传承技艺的同时,形成了悠久的工匠文化,并在中华悠久历史中不断流淌,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和宝贵财富。当下,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中汲取营养,有助于涵养和培育新时代工匠精神。
以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培育尊重工匠、崇尚劳动的社会风尚。尊重工匠、崇尚劳动是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的社会基础。我国传统文化中十分珍视工匠职业。尊重工匠劳动。在我国古代,工匠被称之为“百工”,被认为是社会不可或缺的职业阶层。正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对工匠地位的重视,一些能工巧匠才被社会所认可赞同,被时代流传与推崇。比如,鲁班、李冰父子、张衡、祖冲之等,都是令后人传颂的“能工巧匠"。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社会中尚且存在不尊重工匠、轻视劳动的观念和心态,认为工匠只是体力劳动者,这严重阻碍了工匠精神的培育和弘扬。因此,培育和弘扬新时代工匠精神,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尊重工匠、崇尚劳动的精神营养,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珍视工匠、尊重劳动的价值观念,提高工匠的社会地位。
以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培育精益求精、臻于完美的工匠品格。精益求精是工匠精神所内化的工作态度和职业品格。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精益求精是古代工匠们的至高追求。这种精益求精的工匠品格也推演至其他领域,如“庖丁解牛,技进乎道”、贾岛“推敲”二字的斟酌,逐渐形成了治学立德的哲学态度。《考工记解》中“周人尚文采,古虽有车,至周而愈精,故一器而工聚焉”,反映的是我国古代的能工巧匠们日积月累不断追求技艺精进的精神品格。
当前社会,工作生活节奏加快,人们过于追求速度和效率,产生敷衍了事、急功近利、焦虑不安、浮躁气盛等不良心态,缺少了追求极致和臻于完美的执着和专注,严重影响了工匠精神的培养。因此,培育和弘扬断时代工匠精神,要汲取我国传统文化中精益求精的工匠品格,大力倡导“慢工出细活”的工作态度和职业品格,沉得下心、耐得住性子,做到精雕细琢、追求完美,实现产品从量到质的提升。
以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建立产品追潮和质量监督的工匠制度。“物勒工名”是我国传统文化中运用最早的质量监管方式,主要用于手工业生产过程中。就是在我国古代,官府要求器物制造者将工匠名字、监造者、生产机构,甚至制造日期、数量、器物编号等信息铭刻在器物之上,以便官府对官员和工匠的绩效进行考核。“物勒工名”作为我国古代相对完善的产品追溯制度,有效地保障了古代社会手工业的产品质量,加强了古代官府对手工业生产和工程建筑质量的监管。
当今社会,针对粗制滥造、假冒伪劣产品时常出现的问题,要建立健全严控质量的工匠制度体系,不断改进质量监督管理,完善对产品质量、性能、安全等方面的硬性规范,形成一种督促生产高质量产品的倒逼机制。可以借鉴传统文化中“物勒工名”的做法,运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建立集监督管理、服务于一体的监督管理制度,完善从产品设计、生产制造到市场营销等各个环节的产品追溯和质量监督,形成全方位的职业道德约束,助推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培育。
(摘编自王敏《以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培育工匠精神》)
试题篮